孔子中庸之道及孔子-做人之道_第1页
孔子中庸之道及孔子-做人之道_第2页
孔子中庸之道及孔子-做人之道_第3页
孔子中庸之道及孔子-做人之道_第4页
孔子中庸之道及孔子-做人之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事新编-----孔子建立“中庸”思想的来历(本故事纯属虚构)

邛崃

古代美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你知道他建立“中庸”思想的来历吗?

传说年轻的时候孔子是一个思想激进、血气方刚的人,可是后来却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呢?

原来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后来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卿位也失去了,下降为士。也就是说,从此孔氏便失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地位。孔子的曾祖父叫防叔,曾任鲁防邑宰。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做了陬邑宰,职位相当于今日的乡镇长之类。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经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的出生年份有几种说法)

因为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因为上面还有个哥哥,所以也称孔老二。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从此他跟随母亲过上了贫穷的生活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去世。

孔母颜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有傲骨的女性。她直到死也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背景告知孔子。而实际上,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当孔子十七岁后,其母颜征在也去世。直到孔母死时,一个与颜氏为邻的輓车夫的妻子才向孔子透露了其生父及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的葬地名“防”。

孔子到防城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孔子虽有显赫的贵族家世的血缘背景,但作为一个被遗弃于外的孤儿和弃子,实际上在少年时期却从未曾与这一家族发生过任何关系。孔子少孤,又为外庶子,不仅不能继承其父亲的贵族身份,而且很早就出外打工,作过多种贱业(如当过在丧礼中吹吹打打的童乐手),甚至曾沦为贱隶。各种记载均表明,孔子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极其贫困且备受歧视。

但是,孔子是一个有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小小年纪就提出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自少年时代即好学求知。通过刻苦自学和谦虚求教,他竟奇迹式地成长为当世最为博学多知的人,从而显名于当世。

历经奋斗,孔子的贵族出身逐渐被鲁国贵族所承认。首先表示承认孔子贵族身份的是鲁公族孟氏之孟厘子。孟厘子为鲁大夫,在临死前对自己的继承人懿子(“嗣懿子”)这样说:“孔丘确是圣人商汤的后裔”。然后他一一历数孔丘显赫的家世,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耶?吾将没,汝必师之。”

在孟厘子死后,他的嗣子孟懿子率其弟南宫敬叔遵照父亲遗命,前往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乐。这是孔子得到鲁国之贵族社会承认的开始。后来,孔子知礼乐的声名愈来愈大,以至当初蔑视而不承认他为“士”的季氏也不得不承认了他的存在。为拢络计,季氏曾委任孔子为家臣,作过“委吏”和“乘田”。委吏,是司库官。乘田是畜牧官。由于有政绩又擢升孔子为小司空。这也是孔子从政事业的开始。然而,后来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为此他千里迢迢驾车西行去请教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老子。他虔诚地对老子说:“您能教我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吗?”老子没说话,只把嘴巴张开让孔子看。孔子往嘴里看了一会儿,还是不明白老子什么意思,老子就说:“你看嘴里最坚硬的东西是牙齿,最柔软的东西是舌头,可是,等人老了的时候,牙齿都掉光了,舌头却还是那么溜滑溜滑的。这说明你越坚强,越是在生活中处处争强好胜,那么,你越可能比他人早失败。而舌头很柔软,反而能长久,你说‘正心、修身、齐家’都还不错,这是我们凡人勉强能做到的,可你有多大的能耐,居然说什么“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语,这些,以后可能会吃亏的,这就是我对你说的做人的道理。”老子的话似乎给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孔子浇了一盆水,然而,孔子是很坚强固执的人,他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没有把老子的话当一回事,继续按照“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子往下走。后来他在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时,经历了遭匡人围捕、过宋之危、相失于郑、陈蔡断粮等劫难,终于明白了老子教导的做人道理,于是在再回卫国期间,提出和建立了“中庸”理论。大意是说: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变”,不偏到任何一边就是“中”,不变到否定自己就是“庸”。比较高深的阐述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检验标准:抽象标准和具体标准;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三字经》中也曾对“中庸”进行了解释,即“中不偏,庸不易”,可惜好多人一晃而过,没有深究。“中庸”照现代人肤浅的理解就是,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中游”,既不激进,也不落后,做事不要走极端。因为人们认为:上游冒险,下游危险,只有中间(中游)保险。小的时候在路上走时,为了防狗咬,许多小伙伴也总是选择走中间。勇敢的伙伴总是说:“前不怕,后不怕,中间拿给狗夹(咬)一下”,吓唬胆小的走中间的人。事实证明:走在走中间比较保险。在非洲大草原上,食草动物们为了防狮子、狼等凶猛的动物攻击幼崽,总是把幼崽围在中间,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幼崽。

据说,这就是孔子建立“中庸”思想的来历。1、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2、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3、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4、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5、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6、孙子——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7、管子——教练之道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8、韩非子——统驭之道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妳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9、鬼谷子——权谋之道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10、大学——修身之道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11、易经——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