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情境中消极滞怠行为探究-教育文档资料_第1页
教育情境中消极滞怠行为探究-教育文档资料_第2页
教育情境中消极滞怠行为探究-教育文档资料_第3页
教育情境中消极滞怠行为探究-教育文档资料_第4页
教育情境中消极滞怠行为探究-教育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情境中消极滞怠行为探究“惩罚”是控制行为的常用方法,许多教师都认为“不罚不止”。但“罚”就一定能“止”吗?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不少老师反映说,不怕学生犯错误,就怕碰到那种犯了错后“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学生。这类学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虚心接受”。每当他们犯错时,往往很快承认错误,甚者预先准备,一旦被老师发现有错,很快做出“深刻”检讨,并适时掏出检讨书,可一转眼老毛病又犯了,这就是所谓的“屡教不改”。这种消极行为滞怠现象,使学生在原有错误上滞留不前,没有半点起色,令教师十分头疼。对这类学生,罚也罚了,错了认了,可就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没任何效果,老师最后只好摇头放弃教育。造成学生消极行为滞怠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教育失效现象的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奥妙?一、“强化”――调控人类行为的杠杆“强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宣称:“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和我们本身都是由奖励和惩罚的历史决定的”。有心理学家设计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将一条狗带进实验室,那只狗内急,在实验室就地“方便”起来。实验者立马将狗从窗口扔出去以示惩戒。第二次,那只狗又被带进实验室。不幸的是,这次它又内急憋不住而就地行起了“方便”。当实验者准备再次将它从窗口扔出去时,未等动手,它早“知趣”地自己从窗口跳了出去。实验结论是:惩罚只能让狗知道犯错要受罚,但并不知道对的是什么。同样,在对人的行为研究方面,行为主义者更多地倾向于表扬而不是惩罚学生。他们认为如果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应对学生的正性行为予以“强化”。在斯金纳看来,人类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受“强化”规律制约。如果有机体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得到正强化物,那么它在今后发生的频率便会增加。强化有“正强化”(阳性强化、积极强化、给予奖励)和“负强化”(阴强化性、消极强化、撤消惩罚)之分。学生的某些积极行为如按时交作业得到教师表扬,这就是正强化过程。学生的某些行为如考试前生病,使得学生因此可以逃避考试,于是生病这一行为得到负强化,以后凡是有考试学生就会找这样的借口,这是负强化过程。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中,通过强化物的控制有机体可以学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以及学会什么时候做和什么时候不做。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强化”。如教师表扬上课积极发言的学生, 家长对孩子的礼貌行为予以鼓励等等,这些都属于阳性强化。值得注意的是,奖励和惩罚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 但必须运用得当,否则教育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老师在不知情的状况下, 对弄虚作假所取得的好成绩予以表扬,就等于强化了这种不良倾向。 难怪有一个班级会发生这样的怪事,班主任表扬了谁,谁的课本、笔记什么的就会失踪,这和教师不当的评价有密切的关系。又比如,有些老师喜欢对上课故意捣蛋的学生予以当众点名,表面看是批评,实际是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因为学生得到了他想要的“关注”。为了得到不断的“关注”,这样的捣乱行为会重复发生。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明白并善用“强化”手段。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态度或行为方面出了问题时,首先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看看是不是由于教育因素造成了学生的消极行为反应。可以说,“虚心接受,屡教不改”式学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有意无意的“强化”不无关系。二、“行为矫正”――应对教育情境中的消极行为滞怠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像说脏话、出口伤人,打架斗殴、说谎、课堂违纪捣乱等等,往往是一种长久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行为主义主张使用“行为矫正”技术来改变这些坏习惯。下面就是基于行为主义思想的几种行为矫正策略。策略之一:用新的反应方式代替旧反应, 打破学生的消极行为链行为主义学家格思里提出了一个训练学生良好行为的“不相容反应法”。所谓“不相容反应法”, 就是把引起不希望出现行为的线索和与不希望出现的反应不相容 (即不能与该反应同时出现)的反应结成对。简言之,就是用一种新的反应方式代替旧反应,打破学生原有的消极行为链,形成新的行为反应联结。例如,某人习惯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 电视就成了吃东西的线索。若想克服一看电视就吃东西的坏毛病, 可以在看电视时安排一些诸如画画、写字之类的事情,总之要让双手没有空闲,经过一段时间后,电视与吃东西的旧有联结就会破除,“看电视”就“吃东西”这种旧反应被新的反应如画画、写字所替代了。在这里,“吃东西”和“画画、写字”是不相容的。学校情境中使用“不相容反应法”,原理大致一样。例如,阅读和说话是不相容的。有的同学一上自然课就讲小话,要打破二者的联结,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资料,如果学生找到了他感兴趣的书籍,觉得自己增长了不少知识,那么一段时间后,自然课就变成学生自主找书、读书的线索。同样,某些学生总在英语课上捣蛋,老师意识到可能是教学方法太过单调乏味,于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相信假以时日,英语课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而非捣蛋违纪的线索。策略之二:采用非正式系统脱敏训练,重塑学生的适宜行为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实施行为矫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表现出适宜的可施以正强化的行为。就像一些教师所说的那样, “我们也知道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可有的学生,我们显微镜、放大镜都用上了,也找不到一点亮光”。其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教育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老师如果转换一下思维方式, 将教育视角放在塑造学生良好行为而不是发现缺点上面, 教育效果肯定会大相径庭。重塑学生的适宜行为,需要规划好一定的行动步骤。例如,要解决某男生喜欢在排队外出时推搡同学的问题,班级老师可设计这样一个行动方案:第一步是跟该生商讨一下,他是愿意离开大家呢,还是做小队领队。如果班级排队外出时,他能在队伍中有好的表现(不推搡他人),那么队伍回来时可以让他担当小队领队。在双方达成协议后,老师就可以对他进行短距离的训练,一旦该生做到了在队伍中不推搡他人,老师就要兑现让他担任小队领队的诺言。在短距离外出训练达到要求后,就可过渡到稍长一些的距离,最后,直到他推搡别人的行为完全消除为止。再如,学生作业脏乱差问题也是教育情境中的常见问题,老师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某女生,从未按时交过作业,交上来的作业也是既脏乱又破损,而且错误百出。对此,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要求从易到难的训练方案,以小红星作为强化物(预先了解到该生从未得到过小红星,十分渴望),每达到一个要求,就可以得到一颗小红星。训练方案可以设计成循序渐进的几个步骤,第一步要求能按时交作业,以及保持作业本的完整无破损;第二步要求保持作业本的清洁,以及书写整齐;第三步可以要求作业内容方面的对错。当学生偶有违反(即做不到位)时,也不必惩罚,但可以告知,“非常遗憾老师这次不能给你小红星了”。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将会改变过去的坏毛病。类似的行为训练方法其实很多,如以“幽默”方式提醒暗示同学守纪律,以“清单”方式提醒同学该带的学习用具而不是一味批评;通过同学认可的方式来认同积极的行为,如对学习努力的同学予以满意的格外回报,诸如免除作业、加分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正强化”。像有这样一个例子,某生在考试时竟然一道题都没有答对,一般老师生气之余,恐怕都会在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