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教学大纲_第1页
水资源评价教学大纲_第2页
水资源评价教学大纲_第3页
水资源评价教学大纲_第4页
水资源评价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资源评价教学纲领一、课程汉字名称:水资源评价二、课程英文名称:WaterResourcesEvaluation三、课程性质:专业课。四、课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水资源评价》课时数:32,学分数:2.0。五、课程目标与要求:经过本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水资源评价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从事水资源开发、评价、供需分析等方面工作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对使用方法应用,每章应有简单案例分析,课程结束最好能安排不少于一周课程设计。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联络:学习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水文水利计算、运筹学、水文统计、水利经济基础。七、教学方法:1、经过课程讲授,要求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2、经过课程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必要计算方法和技巧,并应用所学提升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八、考评方法:课程闭卷考试与设计考查。九、选取教材参考书目:1.〖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曹万金,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2.〖水资源计算评价管理〗,曹万金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3.〖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曲焕林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4.〖地下水资源评价〗,朱学愚、钱孝星、刘新仁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5.〖水文地质勘察(下册)〗,史长春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6.〖地下水非稳定流计算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张蔚榛主编,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7.〖地下水动力学〗,薛禹群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年;8.〖水资源评价导则〗,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著,1999年;十、教学进程安排表:序号章节教学内容课时理论实践共计1绪论222地表水资源评价18183地下水资源评价22224区域水资源综合评价66共计4848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一、学习目标经过本章学习,巩固水资源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现在水资源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以及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管理对策。本章计划2课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水资源及我国水资源利用现实状况(一)水资源概念与分类;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应了解水资源分类,掌握水资源概念,了解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应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空间分布特征。(三)我国水资源利用现实状况应了解我国水资源利用现实状况,各行业用水情况及百分比。第二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主要问题(一)供排水工程存在问题应了解我国供排水工程类型,供排水工程存在问题。(二)水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应了解我国水资源开发形式,开发中存在问题。(三)水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应了解我国水资源利用行业划分,利用中存在问题。第三节水资源可连续利用对策(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对策应了解水资源供用排水系统,了解水资源合理配置内涵,了解合理配置对策。(二)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对策应了解农业用水系统特点,了解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对策。(三)城镇水资源合理利用对策应了解城镇用水系统,了解城镇水资源合理利用对策。(四)水资源保护对策应了解水资源保护工程对策与非工程对策。(五)防洪减灾对策应了解洪水危害,防洪减灾对策。(六)水资源科学管理对策应掌握水资源科学管理内涵,了解水资源科学管理对策。(七)水资源利用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应了解水资源利用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第四节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一)国内外水资源评价方法应了解国内外水资源评价方法类型,各方法原理和优缺点。三、重点、难点提醒和教学伎俩(一)教学重点:水资源概念与分类;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水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水资源合理配置对策;水资源科学管理对策;水资源评价方法。(二)教学难点水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水资源合理配置对策;水资源科学管理对策;水资源评价方法。(三)教学伎俩及教学步骤在教学中进行举例法讲解并增加习题量。在后续内容讲授中适当重复,加深印象。四、思索与练习1.水资源概念与分类。2.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什么。3.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主要问题。4.水资源合理配置决议。5.水资源科学管理对策。6.水资源评价方法有哪些。第一章地表水资源评价一、学习目标经过本章学习,掌握地表水资源量、质、可利用量评价要求、内容、分区方法标准、程序和方法;掌握山丘区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质、可开采量评价要求、内容、分区方法标准、程序和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本章计划18课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地表水资源评价通常要求(一)通常要求应了解地表水资源评价通常要求。(二)评价程序应掌握地表水资源评价程序。第二节地表水资源评价分区标准与分区方法(一)分区标准应掌握地表水资源评价分区标准。(二)分区方法应掌握地表水资源分区方法。第三节降水特征参数计算与计算分区平均降雨计算方法(一)降水特征参数计算方法应掌握降雨特征参数计算方法(如均值、Cv值、Cs/Cv值等),熟练进行特征参数分析。(二)计算分区平均降水方法应掌握计算分区平均降雨方法(客观运行法、距离平方反比法等),熟练进行分区平均降水计算第四节计算分区蒸发能力与干旱指数(一)蒸发能力应了解蒸发等值线绘制方法及时空改变分析程序。(二)干旱指数应掌握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第五节径流选取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一)统计特征分析应掌握径流选取站径流资料统计特征因子计算方法与分析方法(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位值、标准差、变差系数、偏态系数、峰度系数)。(二)资料一致性分析应掌握径流资料一致性分析方法(Kendall和游程检验方法等)。(三)天然年径流量周期性、趋势性及年际改变特征应掌握天然年径流量周期性、趋势性及年际改变特征分析与计算方法。第六节主要河流年径流计算(一)径流量推求与插补延长应掌握径流量缺测年份插补延长方法(水文比拟法、面积倍比法等),掌握无径流资料流域径流量推求方法(流域客观型心法)。(二)天然径流量还原应掌握天然径流量还原内涵与方法,重在了解,重在分析研究区实际情况,依照实际情况进行还原。W天然=W实测+W农灌+W工业+W城镇生活±W引水±W分洪±W库蓄式中:W天然—为还原后天然径流量;W实测—为水文站实测径流量;W农灌—为农业浇灌耗损量;W工业—为工业用水耗损量;W城镇生活—为城镇生活用水耗损量;W引水—跨流域引水量,引出为正,引入为负;W分洪—为河道分洪决口水量,分出为正,分入为负;W库蓄—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增加为正,降低为负。第七节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一)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应掌握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方法。第八节地表水资源时空特征分析(一)地表水资源时间特征分析应掌握地表水资源时间特征分析方法,即计算历年地表水资源量,进而对其进行序列特征参数计算与分析,重在掌握其方法。(二)地表水资源空间特征分析依照历年或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计算结果,从空间上进行展布分析,重在掌握其展布方法与分析方法第九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一)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含义应掌握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含义。(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类与计算方法应可依照实际情况了解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类,并掌握各分类计算方法。第十节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一)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应掌握天然水化学特征指标与空间分布分析方法。(二)水资源污染情况分析应掌握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水资源质量现实状况评价、不一样供水目标水质评价方法。(三)水资源质量动态改变特征应掌握水资源质量动态改变特征分析方法。三、重点、难点提醒和教学伎俩(一)教学重点:地表水资源评价程序、地表水资源分区方法、计算分区平均降水方法、径流资料统计特征因子计算方法与分析方法、天然年径流量周期性、趋势性及年际改变特征分析与计算方法、径流量缺测年份插补延长方法、无径流资料流域径流量推求方法、天然径流量还原内涵与方法、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天然水化学特征指标与空间分布分析方法。(二)教学难点地表水资源分区方法、计算分区平均降水方法、无径流资料流域径流量推求方法、天然径流量还原方法、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天然水化学特征指标与空间分布分析方法。(三)教学伎俩及教学步骤在教学中穿插大量实例进行讲授,同时配合部分习题,加深了解。四、思索与练习1.地表水资源评价分区标准与方法。2.计算分区平均降水方法有哪些,并列出其计算公式。3.径流资料一致性分析方法有哪些。4.径流量缺测年份插补延长方法有哪些,叙述其原理。5.无径流资料流域径流量推求方法有哪些,写出其计算公式,说明其原理。6.天然径流量还原内涵与方法,用公式说明。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含义与计算方法。8.水资源质量现实状况评价方法有哪些。9.依照以下流域特征及供水情况分析该流域天然径流量包含哪些。10.依照以下叙述,分析该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多少。11.地表水资源评价程序。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评价一、学习目标经过本章学习,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序,掌握山丘区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深刻了解其内涵;掌握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计算方法和水资源评价中重复计算量界定及计算方法;掌握地下水资源水质评价方法。可熟练进行地下水资源量与质评价。本章计划22课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一)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应掌握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第二节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序(一)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应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二)评价程序应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序,深刻了解,可依照评价区实际情况进行制订。(三)评价标准应了解地下水资源评价标准。第三节山丘区地下水评价排泄量法(一)排泄量法涵义与组成应掌握排泄量法涵义及其组成成份,深刻了解,可依照实际情况详细分析其组成。(二)各组成成份计算方法应掌握各组成成份计算方法,可熟练利用方法进行计算。(三)地下水资源量应掌握排泄量法计算水资源量方法。第四节平原区地下水评价水量平衡法(一)总补给量计算应掌握总补给量类型及各类型计算方法。(二)总排泄量计算应掌握总排泄量类型及各类型计算方法。(三)蓄变量计算应掌握蓄变量计算方法。(四)水均衡分析与地下水资源量分析确定应掌握水均衡分析方法,并可经过实际情况选取地下水资源量。第五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数值法(一)“地下水流模块化三维有限差模型(MODFLOW)”应用技术应了解MODFLOW发展历程,掌握其分析程序与各部分原理及计算方法,可将其熟练应用于实际中。(二)“地下水流运动和质量传输模块化可视三维有限差模型(VISUALMODFLOW)”应用技术应了解VISUALMODFLOW发展历程,掌握其分析程序与各部分原理及计算方法,可将其熟练应用于实际中。(三)“饱和-非饱和带水流运动和质量传输三维有限元模型(SUTRA)”应用技术应了解SUTRA发展历程,掌握其分析程序与各部分原理及计算方法,可将其熟练应用于实际中。第六节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一)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涵义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涵义,深刻了解。(二)可开采系数及可开采量确实定应掌握可开采系数涵义、可开采系数确实定标准和方法及可开采量确实定方法。第七节影响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质量几个问题(一)各类参数准确性应了解在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中,不论是总补给量法还是总排泄量法,其各项组成部分中引用试验性参数是否准确,其准确度对水资源量评价结果影响程度。(二)各类引用水量准确性应了解地下水资源评价作为一个动态评价,其历年评价引用用水量等数据可靠性对水资源量评价结果影响程度。第八节水资源评价中重复量及其计算方法(一)水资源评价中重复量组成应掌握重复计算量涵义及其组成成份。(二)各重复计算量计算方法应掌握各重复计算量成份计算方法。(三)总水资源量及总可利用量计算应掌握总水资源量及总可利用量计算方法。第九节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一)地下水化学特征指标分析应掌握地下水化学特征指标分析方法。(二)地下水化学特征空间分布应掌握地下水化学特征空间分布展布方法及分析方法。(三)水资源质量现实状况评价应掌握水资源质量现实状况评价方法。(四)水资源质量动态改变特征应掌握水资源质量动态改变特征分析方法。三、重点、难点提醒和教学伎俩(一)教学重点: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序、排泄量法涵义与组成和计算方法、总补给量类型及各类型计算方法、蓄变量计算方法、水均衡分析方法、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数值法、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涵义、重复计算量涵义及其组成成份和计算方法、总水资源量及总可利用量计算方法、水资源质量现实状况评价方法。(二)教学难点排泄量法组成和计算方法、总补给量类型及各类型计算方法、水均衡分析方法、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数值法、重复计算量涵义及其组成成份和计算方法、总水资源量及总可利用量计算方法、水资源质量现实状况评价方法。(三)教学伎俩及教学步骤在教学中穿插大量实例进行讲授,同时配合部分习题,加深了解。四、思索与练习1.地下水类型有哪些。2.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序。3.排泄量组成成份。4.补给量组成成份。5.蓄变量计算公式。6.水均衡分析方法原理。7.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数值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8.可开采系数确实定标准。9.影响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质量原因有哪些。10.重复计算量涵义及其组成成份。11.水资源质量现实状况评价方法有哪些。12.依照以下流域表格数据及实际情况叙述,选定参数,计算出该流域总水资源量、可利用总量、重复计算量,并将参数选取及其它部分方法选择理由表述清楚。第三章区域水资源综合评价一、学习目标经过本章学习,掌握现实状况供、用、耗、排调查分析方法;掌握现实状况各行业供、用、耗、排计算方法;掌握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及合理性分析标准;掌握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方法。本章计划6课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区域水资源供需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一)现实状况供、用、耗、排调查分析应掌握现实状况供、用、耗、排调查方法。(二)现实状况各行业供、用、耗、排计算应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