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潮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潮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潮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潮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潮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1.采用离差智商作为智力测验评价结果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A.比纳一西蒙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推孟量表

D.明尼苏达量表

2.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下列哪种干扰的影响()。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双重抑制D.单一抑制

3.最先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的心理学家是()

A.奥尔波特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学制改革在()。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

5.下列选项中,属于行为主义学派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是()

A.支持疗法

B.系统脱敏法

C.宣泄疗法

D.领悟疗法

6.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

A.接受性学习B.研究性学习C.合作式学习D.网络化学习

7.我国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的文件颁布于()。A.A.1985年B.1992年C.1993年D.1994年

8.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9.我国倡导的“三结合”教育是指()。

A.课内、课外和实践教育三结合

B.教师、学生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结合

D.国家、地方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0.美育是由下列谁首次提出的()

A.马克思B.苏霍姆林斯基C.席勒D.朱光潜

11.

26

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12.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A.A.宽大效应B.晕轮效应C.中心品质D.刻板印象13.性格的ABC理论属于哪个理论流派的内容?()A.行为矫正疗法B.精神分析疗法C.人本主义疗法D.合理情绪疗法14.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到交响乐时,在脑中会产生与此相应的景象。这种心理现象是()。A.听觉B.知觉C.联觉D.直觉

15.“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B.激情C.抑郁D.焦虑

16.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人支配,接受他人指挥的心理现象是()。

A.从众B.服从C.顺从D.暗示

17.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的是()。

A.孔子B.《礼记·学记》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18.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

A.具体化B.分析C.系统化D.抽象19.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规律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20.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二、填空题(20题)2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填空题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对识记材料的意义是否了解,把识记分为______和______。

23.表象是从_______到_______的过渡阶段,是_______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4.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25.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是________。

26.了解与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_______两方面。

27.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_______和_______。

28.在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潜能或基本需要:一类是_______,一类是_______。

29.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30.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31.自我认识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32.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_______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33.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_______而_______的心理品质。

34.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_______的特点。

35.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__和体系化与具体化。36.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将学校教育和__教育、__教育相配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37.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除以__再乘以100。

38.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39.按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

40.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________,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三、论述题(5题)41.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42.43.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应如何应对?44.结合思维品质的特性,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45.试述我国新课程设置的特点。

四、论述题(5题)46.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科学概念?

4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做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做法进行评述。

48.持“教师中心论”的人把学生比作“船”,把教师比作“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49.如何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50.试分析态度的理论。五、辨析题(5题)51.能力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同步。

52.素质教育是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53.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54.“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任意方法使他们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律师、法官,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5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六、(5题)56.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57.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六艺B.四书五经C.骑士七艺D.自然科学58.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A.后像B.知觉C.表象D.感觉

59.当人们认识物体时,物体所处的条件可能发生改变,但人们仍然能把它认出来,这是知觉的()。

A.理解性B.恒常性C.整体性D.选择性6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A.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力D.政治经济制度

参考答案

1.BB

[解析]A比纳和西蒙编制的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力测验。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提出“离差智商”,是采用统计学上标准差的观念来表示智商的高低,即智力测验结果的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使其平均智商分数为100,一个标准差为15即离差智商=100+15Z(Z为标准分数)

2.C材料的中间部分由于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而识记与回忆均较困难,而首尾材料仅受到某种抑制的影响,因而识记与回忆的效果较好。

3.C

4.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使教育适应新的需要,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5.B

6.B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理解程度。

7.B

8.A

9.C

10.C解析:美育一词是德国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美学书简》中首次提出使用的。

11.C

12.B社会心理学的有关效应较多,容易出选择题,应了解每个效应的含义。

13.D

14.C

15.A心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的、猛烈而时问短的情绪状态。因此答案选择A。心境和激情是情绪的类型,抑郁和焦虑是神经症的类型,两者是有差异的。

16.C应了解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17.D

18.C

19.B

20.B略智力技能特点与操作技能特点是相反的,要注意区分。21.概念,判断,推理

22.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23.感知思维认识感知,思维,认识

24.认识2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6.学生集体学生集体

27.独立性新颖性独立性,新颖性

28.匮乏需要成长需要匮乏需要,成长需要

29.教学价值取向教学价值取向

30.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31.自我感觉自我表象自我感觉,自我表象

32.社会问题社会问题33.稳定,统一

34.生活化生活化35.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36.社会家庭

37.智龄(心理年龄)实龄(生理年龄)智龄(心理年龄)实龄(生理年龄)

38.强制性强制性39.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40.强化强化

41.(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42.

43.(1)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新课程改革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②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4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有:(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45.在课程结构方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6.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2)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与经验;(3)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5)正确下定义;(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7)运用求同与求异方法,形成正确概念体系。

47.(1)这一做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3)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4)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5)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48.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而忽略了学生还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也不能夸大学生的客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49.(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50.(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不协调”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现象,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