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各年真题按各章汇总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各年真题按各章汇总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各年真题按各章汇总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各年真题按各章汇总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各年真题按各章汇总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绝密整理】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各

年真题按各章汇总答案和解析

本类型题目本人自己往年考试真题分析得出的资料,供大家使用。祝愿大家又好成绩。!

教育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的联系称为()

A.教育规律

B.教育法规

C.教育原则

D.教育政策

答案:A

解析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

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出教学的基本规律,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

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是事物本质之间内在必然联系。

知识补充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融于整个社会现象之中,当它被人们认识和研究时,便成为教育问

题,也就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生理学

答案:A

解析

教育学:代表一个科学体系,包括了许多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而相对独立的学科,其中每一门具体

的教育学科,都是从一个特定的领域来揭示探讨教育的有关规律,属于整个教育科学一个分支学科。

而教育学则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3.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家》

B.柏拉图的《理想图》

C.拉伯雷的《巨人传》

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答案:A

解析

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它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一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

育》还早300多年。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

我国的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朱熹的《四书集注》、

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师说》等,都涉及对教育问题的论述。

4..近代最早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夸美纽斯的()

A.《普通教育学》

B.《爱弥尔》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

答案:D

解析:

[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开端)

[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

5.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C

解析

[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开端)

[德]搠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

6.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C

解析

1.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克伯屈的《设计教育学》等。

2.实验教育学

主张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和教育的问题。[德]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3.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德]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

育与文化》、斯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

4.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的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7.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批判教育学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

A.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

B.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1.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的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2.实验教育学

主张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和教育的问题。[德]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3.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德]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

育与文化》、斯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

4.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克伯屈的《设计教育学》等。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

C.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D.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答案:A

解析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展示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属性含义:

(1)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2)教育培养人是有目的的自觉地进行的。(3)在教育人的过程

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

会要求的方向,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2.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具有各自的传统和特点。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阶段性

B.等级性

C.永恒性

D.继承性

答案:A

解析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传统观点是()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需要起源说

答案:C

解析

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家利托尔诺。

3.教育心理学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孟禄。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4.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指()

A.文法、算术、天文

B.文法、修辞、辩证法

C.哲学、算术、音乐

D.辩证法、几何、音乐

答案:C

解析

L封建社会教育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在古

代社会中的两种社会形态教育中,其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是被地主阶级所垄断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具有

鲜明的等级性。六学是: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是:东宫的崇文

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曾使用两种手段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一种是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的麻醉与此相适应,就形成了两种教育系统:一是教会教育,二

是骑士教育。

2.奴隶社会教育

我国从公元前2000多年前夏朝建立,经过商代到西周而至极盛,大约有130()年之久,都是奴隶制社会时

代。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在夏朝已有名叫“痒”、”序”、“校”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主要

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在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斯巴达教育和雅典娜教育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教育都是奴隶主

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5.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形态文化的教育()

A.传递文化的功能

B.活化文化的功能

C.交流文化的功能

D.更新文化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1.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与保存文化功能。

(2)活动文化的功能。

(3)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

(4)选择文化的功能。

(5)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6.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这说明制约学制建

立的因素是()

A.社会意识形态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本国文化历史传统

D.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

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于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足而行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7.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

解析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

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第

二,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第三,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

有限度的。

8.在儿童身心发展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说明教育必须适应

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

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育目的

1.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答案:错误

解析

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育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一

个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广义):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狭义):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I日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四)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

强调个人尊严和价值,最大的缺陷是否定了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代表人物:卢梭

(二)社会本位论。

完全否定了教育目的受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制约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

3.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力相结合,与社会实

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析

教育方针: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这一点说明了对我们培养的人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

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C

解析

体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

3.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5.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增强学生体质

B.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C.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D.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答案:A

解析

增强学生的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

体育的内容: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军事体育(国防体育)七项。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王国维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答案:B

解析

美育的概念(又称为审美教育)

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化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具

有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德国席勒:美育一词首次提出使用

蔡元培:1912年,“以美育代宗教”,将体、智、德、美四育并列。

第四章教育制度

1.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称为

()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领导制度

D.教育管理制度

答案:A

解析

教育制度的广义概念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

施和有关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

A.学校的领导和办学体制

B.学校的规章制度

C.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D.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答案:D

解析

教育制度的狭义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

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

的实质。

3.我国现代学制发展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成学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I).壬戌学制

答案:C

解析

(一)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施)

中国首次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该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三)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四)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中小学实行“六三三”三段,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

“两基”是指()

A.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完成教育体系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践素质教育

答案:B

解析

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确立了20世界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2.调整中等教育机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

5.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

阶段。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创造性

B.主体性

C.广延性

D.间接性

答案:A

解析

教师劳动的特点

创造性具体有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

(3)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要教好书,即搞好教学,因为这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2.教师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这是教师经常性的工作之一.

3.教师还要关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4.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答案:D

解析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动性、示范性

3.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自我的形成

解析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

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主要是建立一个开放的、灵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1.师范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

3,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4.自我教育提高

4.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生的基本义务作了哪些规定?

答案:《教育法》对学生应尽的义务的规定: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解析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学生的年龄分期

(1)婴儿期一0岁至3岁

(2)幼儿期一3岁至5、6岁

(3)童年期一5、6岁至11、12岁

(4)少年期一11、12岁至14、15岁

(5)青年初期一14、15岁至17、18岁

5.一位学生没有交作业,教师在上其他课时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这种做法实际上侵犯

了学生的()

A.人身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权

D.荣辱权

答案:B

解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有着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1.依据

(1)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

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耐性和向师性。

2.表现: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A.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双边互动

B.师生合作、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C.尊师爱生、长善救失、双边合作

D.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答案:D

解析

师生关系的概述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意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的重要条件。

(二)决定因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

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

第六章课程

1.课程都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

答案:错误。课程既包括计划中的,也包括计划外的。

解析

课程的概念

课程(广义):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

课程(狭义):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学科、应该从事的活动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教材。

答案:错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教材。

3.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确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纲要

C.课程要素

D.课程规范

答案:A

解析

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刚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

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根据学科课程标准体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

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

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4.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做中学”为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形式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技能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B

解析

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管理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二)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山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四)从课程的存在形式的角度: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校园物质环境、师生关系、校园校训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属于哪种类型的课程?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D

解析

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机会、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隐形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的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

6.在对学校隐性课程的分类中,一般把教师无意识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影响而构成的课程称

之为()

A.物质性隐性课程

B.制度性隐性课程

C.心理性隐性课程

D.活动性隐性课程

答案:C

解析

隐形课程分为:物质性(校园环境)、制度性(人际关系准则)和心理性。

7.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的哪•功能?

A.甄别与选拔

B.促进学生发展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I).改进教学过程

答案:A

解析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任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I日”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8.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段为()

A.小学至初中

B.初中至高中

C.初中至高职

D.小学至高中

答案:A

解析

小学阶段以综合教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9.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高中阶段应以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答案:错误。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而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第七章教学理论与实践

1.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朱老师讲完《坐井观天》的故事后,以“青蛙跳出井底之后”为题,要求学生讨论并续

写故事。

有的同学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看见了蓝蓝的天、青青的草,真美啊,真该早跳出

来!”还有的同学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它再也不想回到井底了!”

正当同学们纷纷说出青蛙跳到井外看见各种美丽景色的感受时,一位同学却出人意料地

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没多久,又跳回了井底!”同学们哄堂大笑.....

老师嘲讽地说:“我看你就是一个井底之蛙!”

这位同学顿时满面通红,心里很不服气,大声争辩说:“老师,青蛙之所以又回到井里,

是因为它跳到井外后,立刻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农药味,看见几只死青蚌漂在被污染的河水里;

接着又听到一声声凄厉的惨叫,原来是有人正在捕捉青蛙。那人边抓边说:‘今天抓的青蛙

可以卖不少钱呢!’所以,它又跳回井里,'还是井里安全啊!

问题:请你结合教学过程的规律或教学原则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

答案: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启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

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又是由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补充知识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之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的规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第一,知识的间接性

第二,教师的传授性

第三,途径的有效性

第四,认识的教育性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答案:B

解析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三)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中心环节)

(四)巩固知识与保持

(五)运用知识

3.教师在上课时配合讲授和谈话,把实物和教具呈现给学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

印证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实践活动法

答案:A

解析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参观等,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发发。

1.演示法

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

种方法。

2.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而获

得新知识的方法。

4.为使学生了解有关电荷的知识,物理老师在课堂上作了有关摩擦生电的实验。他所采用的

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践活动法

D.参观法

答案:A

解析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

法。

1.实验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的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

变化,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教学时常用的。

2.练习法

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方法。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

法。

3.实习作业法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

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4.实践活动法

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广泛用于各学科。

5.教师借助由字母、单词、数字等组成的“纲要信号”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的

整体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法是()

A.导学式教学法

B.“掌握学习”教学法

C.情境教学法

D.沙塔洛夫教学法

答案:D

解析

教学方法的改革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二)“导学式”教学法

(三)快乐教学法

(四)合作教学法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苏联教师阿莫纳什维利、

(五)掌握学习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卡罗尔首先提出。

(六)“纲要信号”图表示式教学法

沙塔洛夫等人提出的教学方法

6.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

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合作教学

B.复式教学

C.设计教学

D.分组教学

答案:D

解析

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现场教学

(-)个别教学

指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的个别辅导的教学形式。

(二)分组教学

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改为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教学的方式。

(三)现场教学

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应注意: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

(四)班级授课的概念

把学生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

一种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第一个从理论上对其进行阐述。

在我国清政府: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五)复式教学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由一个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

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种特殊形式。

7.按照“定向、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程序进行的教学属于()

A.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C.探究教学模式

D.陶冶教学模式

答案:B

解析

常见的教学模式

1.讲授——接收模式

2.自学辅导模式

3.探究模式

4.陶冶模式

教学模式的概念

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基

础结构或范型。

8.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一堂好课的基木标准。

答案:从教师教的方面看,评价标准有:

L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结构合理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教态从容自如

从学生学的方面看,基本标准有:

1.学生注意力集中

2.思维活跃

3.积极参与

4.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解析

备课:教好课的前提。备课分为: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

法。三种计划(1)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或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教案)

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9.我国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所体现的主要评价方式是()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多元性评价

答案:C

解析

教学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三)终结性评价

它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终结性评价应该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起点。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1.针对当前出现的人口、能源、环境等危机,对学生进行的旨在树立一种积极、和谐的人与

自然关系道德观念的教育被称为()

A.生命教育

B.自然教育

C.环境教育

D.生态教育

答案:D

解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祖国是国民的基本社会公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二、理想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四、劳动教育

五、自觉纪律教育

六、民主和法制教育

七、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八、道德教育

九、生态教育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正确思想认识与错误思想认识的矛盾。

答案:错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解析

德育过程是由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共同构成的,这四个因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

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概念: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

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3.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答案: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时品德形成的基础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答案:D

解析

品德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6.简述“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德育原则的基本含义及贯彻要求。

答案:含义: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

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加强个别教育。

解析

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关系的

准则或指导思想。

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知行统一原则

四、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八、教育影响的•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某小学创造了“希望树”,让孩子把自己进步的希望以“果子”的形式贴到“希望树”上,

一旦目标达到了,“果子”就成熟了,可以自己去摘下来,再策划下一个“希望”。这种德育

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指导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C

解析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既定德育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

称。它是实现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德育方法具有阶级性、继承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

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

2.榜样示范

3.实际锻炼

4.陶冶教育

5.指导自我教育

6.品德评价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

A.做好家访工作

B.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C.组织好学生社会实践

D.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答案:B

解析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这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也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

(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

(三)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课外校外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五)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

(六)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七)评定学生操行

操行评定是对学生一段时期内思想品德发展变化情况的评价,是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同时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B

解析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法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四、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五、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的活动计划)和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

结)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

1.我国倡导的‘'三结合”教育是指。

A.课内、课外和实践教育三结合

B.教师、学生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结合

D.国家、地方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答案:C

解析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社会和在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三)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召开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知识补充: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教育: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

校外教育:有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如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站等

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自愿性(从确定活动的内容到选择的方式,从安排活动的具体步骤到组织实施等,都

是学生自主进行的。)

(-)灵活性

(三)实践性

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通常把个体心理现象划分为个性心理和()

A.心理潜能

B.心理活动

C.心理结构

D.心理过程

答案:D

解析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

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A.注意过程

B.意志过程

C.行动过程

D.意识过程

答案:B

解析

心理过程

根据人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分为:认知过程、情绪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像

2.情绪过程: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3、意志过程:发动与制止

3.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A.冯特

B.巴甫洛夫

C.艾宾浩斯

D.马斯洛

答案:A

解析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97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

心理学实验室,是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健康人为对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持这种观点

的心理学理论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认知心理学

D.人本主义

答案:D

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

完全不同。

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

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

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

(-)构造主义心理学

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通过内省法来研究个人的直接经验。

(-)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古典行为主义。用”刺激一反应”公式(S—R)来表示,坚持心

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斯金纳:对华生的行为主义有所发展,称为新行为主义。明确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

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四)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

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

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六)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为代表: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运动和新方向。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5.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称为()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中介变量

答案:A

解析

三项变量:

自变量: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

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测验法: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

调查法:问卷法和谈话法

个案法: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方法

6.神经系统基本活动的方式是()

A.反射

B.反馈

C.反映

D.反应

答案:A

解析

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

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一定的有规律的反应。

人的心理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2.反射弧

反射活动总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就是反射弧,是神经系统基

本的活动方式。

包括五大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知识补充

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主要功能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一方面调节身体器官

的生理平衡,维持人的基本动力与行为反应;另一方面,协调人与社会复杂信息的加工处理。

(1)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

(2)脑。脑是高级中枢。脑分为脑干、间脑、小脑、大脑两半球等部分。

2.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起传递信息和神经冲动的作用。

包括脊神经(31对)、脑神经(12对)和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

7.“谈梅生津”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答案:错误。由抽象概念和符号作为调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解析

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止渴”、“谈

虎色变”。

第二信号系统:山抽象概念和符号作为调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梅生津”。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发射(非条件反射):指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就会的,先天本

能的反射活动。这是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关系到个体存亡和种族延续的重要神经机能,也

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如吸吮、打喷嚏、眨眼、呕吐等反射。

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性反射等。

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1.大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

BC.知

D.公

案A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后效

答案:A

解析

感觉现象之适应

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适应是较普遍的感觉现象。

3.明度相同的两个方形灰色小纸片分别放在白纸和黑纸上,会感到放在白纸上的灰色纸片相

对要暗些。这种感觉现象是()

A.后像

B.对比

C.适应

D.联觉

答案:B

解析

感觉现象之对比

指一种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发生起伏波动的现象。

4.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到交响乐时,在脑中会产生与此相应的景象。这种心理现象是()

A.听觉

B.知觉

C.联觉

D.直觉

答案:C

解析

感觉现象之联觉

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的形式很多,最突出的是颜色的联觉。

5.知觉与感觉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觉是()

A.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B.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C.对事物概括间接地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

答案:B

解析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

6.看到一个苹果,它的形状、大小等属性都会在人脑中同时得到反映。这种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联觉

答案:B

解析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

7.根据反映的客观现象不同,知觉可以分为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

A.空间知觉

B.顺序知觉

C.整体知觉

D.系统知觉

答案:A

解析

根据知觉反应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可分为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昧知觉和触摸知

觉等。

8.知觉选择性受人的需要和兴趣的影响。

答案:正确。知觉的选择性是把知觉的对象优选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因素有客观

和主观两方面。

解析

知觉的特性

(-)知觉选择性

(二)知觉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

词把它标志出来。

(三)知觉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把他知觉为一个整体。

(四)知觉恒常性

9.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人们总是把国旗堪称是红色的。这表明人的知觉具有()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答案:D

解析

知觉的特性之知觉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的特性。

知识补充:

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

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精细型;4.观察的敏锐性。

10.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答案: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然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解析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

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试验、教学型参观等形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模象直观(教具直观)

指通过图片。图像、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

(三)言语直观。

通过语言(书面和U头)的生动具体描述、形象鲜明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

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章注意

1.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与认知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错误。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解析

一、注意的概念

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

性。

二、注意的特征

(-)指向性

(-)集中性

2.在考场上,飞进的小鸟并没有引起考生的注意,他们仍在奋笔疾书答卷。这体现的注意功

能是()

A.指向

B.选择

C.保持

D.分配

答案:C

解析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二)保持功能

(三)调节与监督功能

3.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使用红笔容易引起学生的()

A.随意后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答案:D

解析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钟。

(-)不随意注意的概念

这是一种实现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

注意。

(二)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的大小、对比的差异性、变化与运动。

2.人本身的状态

(1)主体的需要、兴趣与期待。

(2)情绪与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知识经验的影响。

4.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答案:错误。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

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解析

一、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的概念

一种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

是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二)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4.个性特点

二、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的概念

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的特征

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5.驾驶员一边开车,一边观察路面状况。这种现象反映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答案:C

解析

注意分配

(~)概念

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的注意特征。

人可以“一心二用”,即同时完成两种活动。

(-)条件

1.所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

2.同时进行集中活动的性质相关

6.学生上完第一节课后,不受这节课饶有兴趣的内容的影响,自觉地做好上第二节课的准备。

这是()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注意转移

(一)概念

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质。

(-)影响因素

1.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程度

2.新的事物的性质与意义

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知识补充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

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少的注意特征。

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也越大。

2.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知识经验缺乏,注意范围就小。

二、注意稳定性

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影响因素:

1.对象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2)刺激物在实践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

(3)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活动的任务与目的

3.人的主观状态

第四章记忆

1.考试之前,我们反复看书学习以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A

解析

1.识记: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2.保持:指已获得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3.回忆或再认: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补充知识:

记忆的概念: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归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

记忆过程就是对出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

储存是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回忆过程。

2.当你在电视广告中看到某演员时,能确认他曾饰演过的角色。这种现象属于()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C

解析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血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3.对人名、姓名、定理等的记忆属于()

A.内隐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答案:D

解析

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分类

1.陈述记忆

一种事实记忆,陈述记忆是学校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2.程序性记忆

一种技能记忆,主要包括:认知与动作技能。

补充知识:

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分类

1.形象记忆

2.语义记忆

3.情景记忆

4.情绪记忆

5.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分类

1.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4.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答案:

短时记忆: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2.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3.短时记忆中

在信息保持胡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当前新的信息插入,即阻止了复述,原有信息就会很快

消失,而且不再恢复。

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2.长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解析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概念

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

记忆。

其特点: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图像记忆仅0.25~2秒);

3.记忆容量大;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记忆:指信息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之内的加工编码的记忆。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5.简述遗忘的规律以及遗忘原因的哀退说。

答案:

规律遗忘:著名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衰退的结果。易被人接受,

因为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痕迹有随时间而衰退甚至消失的现象。

解析

遗忘

一、遗忘概念: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规律:著名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

快后慢”的特点。

二、遗忘理论

(-)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衰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三)压抑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故也称动机说。

(四)提取失败说

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他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

索,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6.试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答案:

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经历,依据心理学的相关规律和特征,有关组织复习的有效方法个人总

结如下: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三)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四)复习方法多样性

(五)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六)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达到促进学生有效的复习,以便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解析

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

(-)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

(二)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

(三)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7.简述如何根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答案: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一、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组块话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六、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五章思维和想象

1.简述思维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答案: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方式。概念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形

式。

(二)判断:指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三)推理:由个或儿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方式。

解析

一、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二、思维的类型

(-)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1.直觉动作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1.聚合思维(求同思维);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三)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1.直觉思维;2.分析思维。

(四)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1.常规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

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归类

C.抽象与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答案:A

解析

思维是人脑中的一种活动过程。

(-)分析和综合: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比较与归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3.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案: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问题

解析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概述

(-)概念及其特点

问题: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分为三个特点:

着手解决问题的初始状态、希望达到的目标和把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认知操

作。

(二)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其特点

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是思维活动最一般的形式。

1.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操作认知性

4.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答案:

1.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

3.常有“灵感”出现

4.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

解析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5.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心理成分是()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分析思维

D.抽象思维

答案:A

解析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散思维是集中思维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的结果和归宿。

6.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案: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五)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解析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三)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7.读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诗句,头脑中形成了大草原壮丽的景象。这

种心理过程属于()

A.后像

B.想象

C.幻想

D.空想

答案:B

解析

想象的概念

人脑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也是创造性的反映形式。

1.想象与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感知的映像)

2.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3.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

4.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它属于()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答案:B

解析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

1.有意想象:指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

2.无意想象:指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9.阅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脑中出现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的形象。这种心理过

程是()

A.记忆表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C

解析

新颖程度和形式方式,可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表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工人设计图纸。

创造想象:人脑运用已有表象,独立的构成新表象的心理过程。如工程师设计蓝图。

幻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对特殊形式。

10.理想不同于空想。

答案:错误。理想是积极的幻想。空想是消极的幻想。

解析

理想是积极的幻想。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