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好 上高监司_第1页
端正好 上高监司_第2页
端正好 上高监司_第3页
端正好 上高监司_第4页
端正好 上高监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正好上高监司元代刘时中散曲作品01作品原文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注释译文作品鉴赏目录03050204基本信息《端正好·上高监司》是元曲作家刘时中的套曲作品。此曲为曲中罕见的长调,分为前后两套。前套写大旱之年,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歌颂了高监司开仓赈粮、救济饥民的“德政”;后套再现了元代历史上起恶劣作用的“钞法”给广大人民的无穷危害,揭露了从官吏到商人的种种罪行。两套曲子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污秽不堪和贫富对立的现实,是少有的反映社会民生的曲作。全曲以生动具体的写实手法抓住社会生活的特征、细节进行描述,笔调细腻,刻画精细,善于从比较的角度表现其内涵,阐明其题旨,形象突出,感情强烈,既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作品原文作品原文【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1前套众生灵遭磨障,正值着时岁饥荒。谢恩光,拯济皆无恙,编做本词儿唱。〔滚绣球〕去年时正插秧,天反常,那里取若时雨降2?旱魃生四野灾伤3。谷不登,麦不长,因此万民失望,一日日物价高涨。十分料钞加三倒4,一斗粗粮折四量5,煞是凄凉。〔倘秀才〕殷实户欺心不良,停塌户瞒天不当6,吞象心肠歹伎俩。谷中添秕屑,米内插粗糠,怎指望他儿孙久长。〔滚绣球〕甑生尘老弱饥7,米如珠少壮荒。有金银那里每典当8?尽枵腹高卧斜阳9。剥榆树餐,挑野菜尝。吃黄不老胜如熊掌10,蕨根粉以代糇粮11。鹅肠苦菜连根煮,荻笋芦莴带叶噇12,则留下杞柳株樟13。〔倘秀才〕或是捶麻柘稠调豆浆,或是煮麦麸稀和细糠,他每早合掌擎拳谢上苍。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填街卧巷。〔滚绣球〕偷宰了些阔角牛,盗斫了些大叶桑。遭时疫无棺活葬,贱卖了些家业田庄。嫡亲儿共女,等闲参与商14。痛分离是何情况!乳哺儿没人要撇入长江。注释译文白话译文前套老百姓真不幸,遇上了这饥荒的年景。幸亏托庇您的恩德拯救他们,终于都保全了性命,所以我作了这套曲子来歌唱。去年正当农田插秧时分,天气突然反常,盼不到及时的甘霖,四方的乡野上出现了严重干旱的灾情。谷子颗粒无收,麦苗焦枯殆尽,农民满脸愁云。物价因而飞涨,一天比一天猛增。用料钞调换新钞,十成要再加三成;而缴纳租税却要折四计算,一斗粗粮只合得六升。这真是害苦了百姓。可恨那些大户富家囤积粮食,伤天害理,昧尽良心。他们贪心不足蛇吞象,用卑劣的手段盘剥平民。在卖出的粮米中趁机掺瘪谷、放粗糠,这些人怎能不断子绝孙!就这样米如珠贵,老老少少都断了炊顿。有钱也换不到粮食,一个个空着肚子饿倒在黄昏。不得已,寻上了榆树皮、野菜叶维持生命。黄精成了珍肴,蕨根粉也代用作食品。鹅肠菜舍不得丢掉苦根,芦苇连茎带叶咽吞。大地上只留下杞柳和樟树有幸劫后余生。如果能喝上麻柘汁调上豆浆的稀糊,或是麸皮、糠粒煮成的薄羹,老百姓就已感恩不尽。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脱了人形,满街满巷都是这样的饥民。创作背景创作背景此曲见于元杨朝英辑《阳春白雪》后集卷三。作者署名为“古洪刘时中”。元代末期,政府的统治力量日渐削弱,大小官吏乘机贪赃枉法,搜刮民脂民膏,大肆挥霍搜刮来的钱财,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至十四年(1354),刘时中创作了这两套曲子,以淋漓的笔调揭示了这一点。此曲题为“上高监司”,高监司即高纳麟,曾任江西监司。据《新元史》卷一五六本传,高纳麟天历二年(1329)任江西道廉访使,“岁饥,发粟赈民,行省难之。纳麟曰:‘朝廷若不允,我愿以家赀偿之。’议始决。全活无算。又劾罢贪吏平章政事八失忽都,民尤颂之。至顺元年(1330)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召为户部尚书,未至,改江南行台侍御史,寻中丞”。此曲记天历二年(1329)饥荒事。曲中说“前任绣衣郎”,这套曲当写于高纳麟卸任后。也有人认为这套曲中高监司为高奎,或高防。

作品鉴赏名家点评整体赏析作品鉴赏整体赏析《端正好·上高监司》为叙事套曲,分前、后两套。在元散曲作品里,表现作者厌世的、玩世的和出世的作品占着很大的比重,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社会重大问题的题材却寥若晨星。而在这些为数很少的题材中,指斥时弊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这两套《上高监司》则可称得上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它不仅篇幅最长,且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历来的文学史家和元曲研究者所称道。前套反映的是元代大旱之年,颗粒无收,物价飞涨,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又歌颂了高监司开仓赈粮、救济饥民的“德政”;真实描绘了一幅惨绝人寰的灾民流离图和刻画了一个恤老爱贫、公正无私的清官形象,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了当时昏暗无道的社会现实。全套十五支曲子大体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首曲〔端正好〕,可视为全套的序曲,与〔尾声〕相呼应,交待写作的缘起。第二部分是〔滚绣球〕与〔倘秀才〕的三次反复,共六支曲子,描写天灾与民瘼。这是全曲的重头戏。第三部分是〔滚绣球〕与〔伴读书〕两支曲子,揭露官吏昏庸,与劣绅勾结,加重了百姓的困苦。第四部分是〔货郎儿〕和〔叨叨令〕两支曲子,先写高监司的仁政给百姓带来一线生机,继而再写百姓的困苦情状,向高监司呼吁。第五部分由〔煞〕〔尾〕四支曲组成,歌功颂德,表达了对高监司的感激与祝福。这套曲子真实地描绘了一幅灾年流民图。旱灾发生时,田野龟裂,麦谷无收,物价高涨,钞票贬值;米比珍珠还贵,无米为炊,锅子生尘,灾民个个饥肠辘辘,僵卧于惨淡的夕阳之下,或者靠剥树皮、采野菜充饥。名家点评中国作家协会原理事郑振铎:“元散曲作家刘时中有《上高监司》曲文两大套,刻画世态,至为深切。”(《论元人所写商人、士子、妓女间的三角恋爱剧》)“这里是一幅最真实的民生疾苦图。在元曲里充满了个人的愁叹,而这里却是为民众而呼吁着;这不能不说是空谷足音了。时中的文笔是那样的明白如话,那样的婉曲形容,不仅是白居易的《新乐府》的同流,也有能类于陆贽的奏议了。以不易驱遣的文体来描状社会情形,来宣达民生的疾苦,来写出奸商滑吏的操纵市面,钞票流行时的种种积弊的实况,令我们有如目睹,其技巧是很不可及的。在文学里写这种问题的,古今来很罕见。而这一篇最成功。”(《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散曲学会副理事长李修生:“这套曲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饥民图,并揭露了富豪巨商趁火打劫带给人民的沉重灾难,后套陈述钞法的弊坏和吏役狼狈为奸、欺压乡里的丑行;两套共同展示了元代政治的腐败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此曲本为歌颂高监司赈济洪都灾民的“盛德而作”,故其中也不乏颂扬讴歌的套语。套曲由四十九支曲子组成,篇幅之浩大,在元代散曲中较为罕见。语言古朴质直,叙事具体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