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登飞来峰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登飞来峰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登飞来峰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登飞来峰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登飞来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走近作者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写作背景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相关介绍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整体感知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细节探究“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主题

这两句将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解决问题,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否则就会被眼前的小事物羁绊。蕴含的哲理

原作中的意思:身在高峰,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思考探究

衍生意:高瞻远瞩,不惧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比较阅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