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样本_第1页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样本_第2页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样本_第3页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样本_第4页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二、调查方式我们采用了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的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50份,共收回50份。回收率100%。调而且参加调查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随机性,保证了本次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具有一定普遍意义。调查主要涉及管理学院,通信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教育学院等五个学院,覆盖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数据翔实可靠。问卷题型为等级性选择题。三、调查时间6月1日—6月5日四、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高低,设计了五个选项: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一般、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对应的是1-2-3-4-5等级,涉及了调查者手机使用情况、手机对生理、心理影响情况,共向受访者提出了17个问题(见附1)。五、调查结果经过问卷调查,经过数据分析整理,我们概括总结出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如下:(一)大学生手机依赖之男女程度分析表1依赖程度12345男生00019310006.3310.33女生1551661571581493.293.533.343.363.17(注释:男生3人,女生47人;表格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基本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基本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由表1能够看出,男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平均数(男生每个依赖程度所得票÷男生人数)在逐步的增加,而女生的平均数(女生每个依赖程度所得票÷女生总人数)相对较持平,说明男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女生相对较低些。(二)大学生手机依赖之文理科差异分析表212345文科1531621521311193.563.773.533.052.77理科24546610.290.570.716.578.71(注释:文科43人,理科7人;表格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基本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基本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由表2能够看出文科生依赖程度的平均数(文科生各依赖程度所选票数÷文科人数)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明文科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是特别严重;相反,理科生依赖程度的平均数(理科生各依赖程度所选票数÷理科人数)确是呈上升的趋势,而且达到了8.71之高,说明理科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是较文科生之高的。(三)大学生手机依赖之年级差异表312345大一10101320132.52.53.2553.25大二441571401281341.043.733.333.043.19大三4538422.51.547大四00015190007.59.5(注释:大一:4人大二:42人大三:2人大四:2人;表格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基本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基本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由表3能够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长,手机依赖的程度平均数是逐步增长的,大三大四特别明显;而在大三大四两个年级中,大四又更为明显,在程度4和程度5中分别达到了7.5和9.5的平均数值。因此,得出结论:手机依赖是年级越高,依赖程度越高。(四)大学生手机依赖之对身心健康影响分析(第7.10.11.17题分析)表41234561443228281551661571771800.3930.2650.2030.1580.155(注释:表格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基本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基本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由表4看出,选程度1的完全不符合的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9.3%,而选程度5完全符合所占的比例最少,才15.5%。表4是针对大学生对手机依赖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调查,出现表4中的现象,说明大学生对手机依赖对身心健康的心想并不是特别关注或是没有认识到手机依赖潜在的对自身的危害。六、打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和应对策略(一)、因素:第一、心理因素(1)、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受到她人或社会群体的一致性影响力时,自己的认知或行为遵从于公众舆论或群体大多数人,甚至出现违背自己意愿的现象,即一般所说的”随大流”。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朝夕相处,群体内部具有足够的同一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个体独立性较差、自制力弱,对群体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归属感。因此,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从众现象比较普遍。”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玩,我也要玩”的心理,导致一些大学生购买和使用手机的初衷并不一定是自己真的需要,而是看到同学都买了、都用了,便认为自己也有这种”需要”,自己也购买并使用手机,才能和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2)、心理诉求的需要。一方面,使用手机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经过手机通话、发送短信,随时随地与社会网络中的其它人取得联系,获取社会资本,满足社交需求。一般说来,手机上存储的号码越多,每天使用的时间越长,说明社交网络就越大,获取的社会资本也就越多,导致对手机的依赖也就越深。另一方面,借助手机包含的丰富的附加功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手机不但拥有通话和发送短信的基本功能,还包含手机上网、音乐、游戏、电子字典等功能。处在黄金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手机丰富强大的功能、满载的信息、方便快捷地传递,无不吸引着大学生的使用。(3)、人格特质的差异。有研究发现,”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条数最少,相对而言,胆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的短信条数最多;而在手机使用时间方面,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使用时间最少,胆汁质的大学生使用的最多。”(4)、不良情绪的排遣。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缺乏生活的磨砺,心理尚不成熟,性格比较脆弱,情绪波动性也很大。第二、环境、外在因素(1)、学校中,课外活动较少以及大学氛围的影响。大学课余时间充分,虽然这不能确定大学生依赖手机,但也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提供了客观条件。因为大学课程少,加之学校的课外活动不多、种类少,与大学生的喜好不相融合,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许多大学生下课后便无事可做,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来。(2)、手机本身的影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量智能手机涌入市场,而且价格也越来越便宜,许多高端智能机也不过千元。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化,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大学生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大学生在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购买价格不高的手机,是智能手机主要的消费群体。手机各项娱乐功能的拓展对于易于大学生本身具有极大诱惑。、应对策略:第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一方面,学校组织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学生感兴趣的文体活动,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还能够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开展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减少孤独感,增加自信心,从而有利于摆脱手机依赖。第二、加强人文关怀,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大学生都处在心理尚不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情绪不稳定、波动大。高校在教育时,就该把握好这一点,切实的在学生生活中,注入人文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关心,而不至于沉迷于手机中寻找虚拟的关怀,去排解学习的不如意,同学关系的不融洽。因此,因此,为克服手机依赖,高校教育者应给予学生合理宣泄的机会,倾听她们的心声,让她们的不良情绪得到恰当释放,进而经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改变手机依赖心理。第三、举行大型的讲座,以身边实例告诉学生,手机依赖对人际,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使学生把手机依赖不利于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真正的当一回事,真正的重视它,从何开始正确使用手机,而不是依赖手机。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从自身做起。七、调查过程中的反思和收获在这个调查过程中,我进一步的知道了手机依赖对自身身心的危害,以往只是知道这一点,可是并没有在真正的数据来使自己信服。但经过这个调查,在真正的数据面前,我不但对手机依赖的含义、成因及其危害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对手机依赖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我对宣传手机依赖对身心造成的危害的愿望,我要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点,而且能够慢慢的走出手机依赖,合理的使用手机,趋利避害。在这里,真心感谢和我一起调查分析的小组成员,还有参与本次问卷填写的同学。手机依赖的原因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在资讯爆炸时代中,信息更新较快,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信息压力,它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求信息,大学生更是不例外。由于手机信息量较大,传递方便快捷。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降低大学生由于信息缺乏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消除自我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时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因此当高校中有部分同学沉溺于手机中九特别容易影响其它周围的同学。大学生追求时尚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手机已成为一种时尚,对于具有敏锐时尚触角的青年学生来说,树异于人、求同于人是她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而精明的商家就抓住青年人的这个特点,对开发手机的功能绞尽脑汁。不少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频频更换手机,从绿屏再到彩屏,从简易手机追到智能手机,从2G又追求到3G。4,、我进行了以下原因的分析:

一、手机功能的强大性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对象中约94%的大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机。智能机较之普通机的功能更加齐全和强大,它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上微博、刷人人、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玩游戏等多种功能的需求。而且现在的智能机能够直接连接到无线网络,大学生能够不必担心手机流量使用超额的问题,从而能够自由的畅游网络。在深度访谈中我甚至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认为手机能够代替其它的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活动。

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

大学是一个大学生在各方面再发展、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黄金阶段。她们渴望得到最新的新闻和娱乐资讯,渴望了解交往活动圈子里朋友们最新的动态并与之产生互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8%的大学生会选择经过手机获得最新的信息,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在一些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往往能够抢先于传统媒介,这使得它切实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我们也在调查中发现约82%的被调查者在利用手机上网时会最先使用它的社交网络和聊天的功能,这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的工具。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心理冲突。有不少大学生会出现看到别人玩手机自己也玩的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有22%的大学生会在躺在床上的时候玩手机,接受深度访谈的大学生在面对”为什么躺在床上了还会想玩手机”这个追问时坦诚:寝室其它同学几乎都会在熄灯后躺在床上玩手机,因此自己也玩。

四、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6%的被访大学生认为玩手机对自己的学习是有影响的,仅有4%的被访者认为玩手机对学习毫无影响。接受深度访谈的大学生也坦承虽然明明知道上课玩手机会影响听课的质量,在图书馆上自习时玩手机会浪费学习时间,可是她们还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去玩手机。因此自控能有限也会成为许多大学生养成”手机依赖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躲避现实人际交往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人生黄金时期,因此大学生们大多都是热爱交际、爱表现自我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性格内向和缺乏自信的,她们往往不善于表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胆怯于表现自我。而现在手机具有的QQ、飞信、微信、人人等强大的人际交往工具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人交往的平台,这些沟通方式降低了她们与她人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与焦虑感,从而她们开始越来越依赖手机与人交往。因此躲避现实人际交往也成为不少大学生产生对手机媒介产生依赖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手机确实为大学生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手机的广泛使用也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可是它也的确给有”手机依赖症”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伤害。长时间使用手机带来的电磁波辐射以及大学生使用手机时固定的身体姿势和重复、机械的运动,会引起躯体不适症状,不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分场合的在上课、自习等时间玩手机会使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降低,影响大学生的学业;长时间地使用手机会导致孤独、抑郁、封闭等不良心理或行为。

因此,大学生应当正视自己对手机媒介过度依赖的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控能力,从而严格规范的使用手机。另外,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也应当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CNNIC)年7月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由上年底的74.5%提升至78.5%,手机网民规模为4.64亿,已经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且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ataCenterofChinaInternet,DCCI)在5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呈现年轻化趋势,以大学生和刚工作不久的白领为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89%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46.58%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由自主地使用手机,手机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更是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更加深入研究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将手机成瘾具体化为智能手机成瘾,编制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2.研究意义手机在当代已成为普通人的专属,然而就在手机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娱乐的同时,一种随之而来的心理病———手机依赖症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台湾近七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症”征兆,75%的韩国大学生呈现出”手机中毒症候群”。中国来自兰州、杭州等市的调查表明,中国高校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现象。如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觉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如果长时间接收不到微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手机依赖症(mobilephoneaddic-tion)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BehavioralAddiction)。当前,中国研究多关注手机依赖症的症状、成因、危害及状况调查等,有研究表明频繁地使用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有关。临床实践也发现:孤僻的、不合群的人得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然而究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探讨。本研究拟了解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特点,并考察孤独感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不但影响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而且对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带来很大的阻力,已引起一线教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但要消除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对高校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不但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需社会、高校、任课教师和大学生们一致努力,共同消除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一)学校方面1.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课堂手机使用。大学生手机依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学校为实现教学秩序的有序性、教学效果的成效性可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禁止把玩和使用手机,同时加大宣传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从制度上保障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有条件的学校,能够尝试在教学区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对教室的手机信号进行屏蔽,以制止大学生上课玩耍和使用手机,以此来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2.呼吁社会关注,开展校园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手机依赖已是普遍现象,很多人患了手机依赖症却不自知,给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非常不利影响。当前社会对手机快速发展给人类本身和社会造成影响的研究仅局限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对飞机和轮船造成的导航错误等,手机对社会和文化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并未引起专家和学者们的充分关注。社会研究很少涉及到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等内容长时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作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高发地,有责任有义务呼吁社会媒体和研究工作者加大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注,共同致力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解决。对于学校自身,可经过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和公益课等形式开展校园媒介素养教育,加大对手机依赖不良影响的宣传,倡导积极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和手机道德,使其渗透到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增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免疫力。(二)教师方面1.以身作则,杜绝课堂手机操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手机操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产生非常不好的心理暗示。因此,任课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决不在课堂上使用或玩弄手机,养成进教室之前关机或调为静音状态的良好习惯,杜绝以任何理由在课堂上操作手机的行为。任课教师只有给学生树立良好典范,才能”理直气壮”地去严格要求学生不在课堂上玩耍或使用手机。教师要以尊重教学、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去影响带动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2.严格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增强课堂吸引力。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者,有责任对大学生课堂上的手机依赖行为给予劝导教育和制止与斥责。课堂上玩弄手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任课教师稍微的宽容就有可能导致全班传染的局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