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光伏电池片趋势及设备空间探讨_第1页
光伏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光伏电池片趋势及设备空间探讨_第2页
光伏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光伏电池片趋势及设备空间探讨_第3页
光伏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光伏电池片趋势及设备空间探讨_第4页
光伏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光伏电池片趋势及设备空间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伏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光伏电池片趋势及设备空间探讨1

高效晶硅电池迈入新时代1.1

历经两代工艺变革,N型电池产业化呼之欲出晶体硅电池正由

2.5

时代向

3.0

时代前行。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为光生伏特效应,太阳光照射半导体

P-N结,P-N结两端产生电压,即光生电压。晶体硅太阳电池占据太阳电池份额约

95%,是目前产业化水平与可靠

性最高的光伏电池类型。①第一代(2005

年~2018

年)常规

P型电池:2020

年,传统

BSF电池(铝背场电池)市占率已降至

8.8%,

基本面临淘汰。②第二代(2016

年~至今)PERC与

PERC+电池:2016

年前后,随着

PERC电池产业接受度的爆发,行业

进入

2.0

时代。PERC电池在传统铝背场工艺基础上增加了背钝化与激光开槽,其中,背钝化的目的主要为了克

服背表面光学损失与电学损失。更进一步,在

PERC基础上,以扩散后的

PSG层为磷源,利用激光的可选择性

加热的优势,对正表面进行二次掺杂(磷),从而形成选择性重掺的

N++层。SE技术的引入使得

PERC电池进

一步升级为

PERC+,开启

2.5

时代并延续至今(2020

年单晶

PERC/PERC+市占率

86.4%,BSF下降至

8.8%)。

现阶段,PERC+电池产业化配套成熟,仍然是最具经济性的电池技术,量产线转换效率达到

23.0%~23.2%左右。

另一方面,其也逐步逼近量产转换效率上限,行业开始探寻下一代高效晶硅太阳电池。③第三代(即将开启规模产业化)TOPCon、HJT等

N型电池:基于对于更高转换效率的不断追求,N型

电池将逐步开始替代

P型电池,这也正是目前我们所处的阶段。P型电池扩散磷形成

N+/P结构,虽然扩散工艺

简单但是面临转换效率上限较低的问题;N型电池扩散硼形成

P+/N结构,具有高少子寿命、无光致衰减的优点。

N型电池代表包括

TOPCon、HJT等。TOPCon:在电池背表面制备隧穿氧化层与高掺杂的多晶硅薄层。HJT:在晶体硅上沉积非晶硅薄膜,工

艺流程简化、但要求更为严苛,是具有最佳技术延展性的发展方向。IBC为交叉背接触电池,将非晶硅钝化技

术应用于

IBC即演变为

HBC电池;在

IBC基础上叠加钝化接触技术,即演变为

TBC电池。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现状综合评价:①PERC+:目前经济性优势最为明显,但是由于

PERC+是

P型电池技术,进一步提升转换效率的空间有限。

同时,光衰相对严重,尤其是背面的衰减问题。②TOPCon:相较于

PERC+工序有所增加,主要为硼扩与多晶硅钝化,但与存量产能具有较好的设备兼容

性。TOPCon电池仍然为高温工艺电池,不适宜做薄片化,而硅片作为电池片成本的最大构成,其未来降本路

径受到一定限制。③HJT:天然的双面发电电池,双面率>95%;低温工艺电池,适宜做薄片化,降本潜力大;温度系数较

小,高温环境下衰减较小,发电量相对较高;本征非晶硅钝化,开路电压较大。当然,HJT亟待解决的方面主

要在于成本的持续优化,从

2021

年的行业发展来看,设备国产化进展顺利,预计至

2022

年年末有望降至

3.5

亿元/GW水平;薄片化方面,210

半片预计厚度将减薄至

120

微米;2022

年行业将持续探索金属化环节对于银

浆耗量的节省,材料角度包括银包铜、铜电镀等;印刷技术角度包括激光转印、钢板印刷等。④IBC:实现正面完全无栅线遮挡,相较于常规电池可以获得更高的电流,但制作工艺较为复杂。1.2

表面钝化是提效的核心路径,HJT实现双面无接触太阳能电池工作的原理为光生伏特效应,光吸收后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与空穴漂移至相应电荷选择界

面处,在界面处分开形成正负电荷,电荷的收集使界面两边形成电势差,即电压。外接电路时,电荷流动形成

通路,从而产生电流。表面钝化技术的优化是高效晶硅电池提效的核心路径。切割硅片过程中会发生硅片表面晶格的破坏。硅原

子周期性排列的破坏导致悬挂键的存在,从而形成复合中心。钝化即通过技术优化将上述缺陷失去活性,达到

减少电荷载流子表面复合的目的。高效晶硅电池技术升级,包括

TOPCon、HJT等电池工艺在内,均是围绕表

面钝化技术展开。从技术演变路径来看,①BSF电池升级为

PERC电池即背面接触升级为背面线接触;②PERC电池升级为

TOPCon电池即背面线接触升级为背面无接触;③TOPCon电池升级为

HJT电池即背面无接触升

级为双面无接触。目前产业化(或未来有望产业化)的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在表面钝化方面的技术特点分别为:①PERC(P型):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在常规

BSF电池基础上加入背面钝化层(氧化铝)降低背表面

复合,通过激光开槽形成局部背电极。②TOPCon(N型):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在

N型硅片背面沉积一层极薄的氧化硅层,再沉积一层重

掺多晶硅薄膜,实现背面的隧穿钝化提高开路电压。③HJT(N型):在

N型硅片基底基础上采用非晶硅形成异质结并作为钝化层,异质结开路电压相对更高,

最外层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层(TCO)。④TBC(N型):IBC(指交叉背接触电池)的优点为正面无栅线遮挡,电流有所提高。IBC与

TOPCon结

合,叠加钝化接触技术形成

TBC电池。⑤HBC(N型):IBC(指交叉背接触电池)的优点为正面无栅线遮挡,电流有所提高。IBC与

HJT结合,

采用非晶硅钝化层形成

HBC电池。1.3

高效晶硅电池下游客户接受度最终由

LCOE决定高效晶硅电池下游客户接受度取决于核心指标度电成本(LCOE)。度电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全

生命周期发电量)。光伏发电项目的成本包括初期投资成本、运营维护成本、财务成本、税务成本。对于终端客

户而言,LCOE的追求意味着全生命周期中电站对于组件稳定性、可靠性、发电效率的综合评判。LCOE影响因素众多,核心是围绕系统成本(初期投资成本主要构成)与发电量。终端消费者倾向于选择

拥有全生命周期内更高发电效益、更低

BOM成本的技术路线。以

HJT组件为例,现阶段初始投资相对较高,

但也必须重视其

90%~95%的高双面率、低衰减、弱光效应良好、无

LID/PID效应等特性,从全生命周期维度来

看,上述优势将摊薄其

LCOE。N型电池组价成本高于

P型,海外市场接受度高于国内。我们强调,对于终端客户而言,最终比较的是

LCOE,

相对而言海外市场对于

N型电池组件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作为初始投资成本重要构成的组件产品价格,我们采

PVinfoLink的最新数据进行比较分析:①组件产品价差:目前

TOPCon组件产品价格相较于

PERC高

0.13

元/W~0.15

元/W;HJT组件产品价格相

较于

PERC高

0.35

元/W以上。对于

N型电池组件而言,尽快通过降本增效降低其初始投资成本,从而更大程

度体现其

LCOE优势至关重要。②双面组件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

2022

年占比达到

50%: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双面项目选择

N型组件,

主要由于其较高的双面率、更低的温度系数优势等。2021

12

月,一道新能行业首发

N型电池组件报价。单晶

N型

182

双面电池(主流效率>24.5%),人民

币报价

1.21

元/W,美金报价

0.169

美元/W;单晶

N型

182

双面双玻组件(主流功率>550W),人民币报价

1.99

元/W,美金报价

0.278

美元/W。1.4

预计

2022

PERC+将接近量产效率上限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实现质的飞跃。1954

年,贝尔实验室

G.Pearson与

D.Charpin研制成功

6%转换效率的首

个具备实用价值的单晶硅太阳电池。1985

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硅太阳电池效率突破

20%,1999

年其宣

布单晶硅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

24.7%,2009

年太阳光谱修正后达到

25%并将此记录保持了

15

年,其为单晶硅

太阳电池研究的里程碑事件。2014

年,日本

Panason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