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分类整理_第1页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分类整理_第2页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分类整理_第3页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分类整理_第4页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分类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赏析

(2015*江苏)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

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

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2014*江苏)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

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

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

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2013*江苏)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

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

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

意味平淡深长。

(2012*江苏)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

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011*江苏)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2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

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

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

现手法?

【答窠】表达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念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

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做结。

(2010*江苏)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

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和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

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

(2009*江苏)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

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铐。民安

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

3

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

哪种修辞手法?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铐”,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

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

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

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08*江苏)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

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答案】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

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7*江苏)鹏鹃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

4

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

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

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006*江苏)鹏鸽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

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

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

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

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

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005*江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

5

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心情?

【答案】清冷、幽静。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为拂绿琴埃”

(2004*江苏)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

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

析。

【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15*江苏)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

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

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6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

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

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

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

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

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

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

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

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

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

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

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

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

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

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

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

7

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

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

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

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

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

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

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

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

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

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

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

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

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泅染,泅染成青

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

要分析。(4分)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

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

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8

【答案】⑴线索:气味。⑵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

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

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

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

的平衡。

(2013*江苏)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

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

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

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

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

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

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

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

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

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

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

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

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

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

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

9

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

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

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

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

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

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

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

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

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

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

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

丕熊这纽工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

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

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

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

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

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

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

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10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

(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

个方面加以概括。

【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喝起来就认真。

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苫。

(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

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

【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

妥协、不改变。

(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

最后一句的内涵。

【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上善若水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

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

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

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

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

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

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

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

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

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

11

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

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洞

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

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

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

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

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

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

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

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

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

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

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

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

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

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

一种久违的幸福。

12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

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不”;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

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

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

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

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

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麦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

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

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

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

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

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

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

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

13

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

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

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

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

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

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

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

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

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

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

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

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

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

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

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

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

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

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

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

般弥漫上来。

14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

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

味。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割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

缩短了。表现了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

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

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

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

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

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的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

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节的

描写相呼应。

(4)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

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

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

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锌斜插进泥土。耕作像

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

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

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

15

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

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

填,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

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

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乐,滚圆的牛肚子,

都在滴水,弯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

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

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哗”地叫了一声,给老朋

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

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

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

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

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

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

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

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

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

歌,翻开的土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

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

16

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

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

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

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

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

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

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

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

悄然泅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

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

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

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

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

是什么。

【答案】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4)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

动感情思。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

17

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

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

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

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

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

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

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

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

已。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

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

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

《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

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

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

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

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

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

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

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

18

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

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

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

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

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

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

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一锦城一夔州

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

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

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

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

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

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

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

【答案】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答案】•代诗史再现了•个时代;杜甫的苦寒人生;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

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

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

19

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

加集中。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

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

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

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

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

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

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

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

意义。

【答案】(B)(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