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艺术文化介绍_第1页
美学与艺术文化介绍_第2页
美学与艺术文化介绍_第3页
美学与艺术文化介绍_第4页
美学与艺术文化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与艺术文化介绍美学与艺术文化介绍美学与艺术文化介绍选修课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我的永远记忆学生姓名:高秋璇学号:201231161402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公共管理类班级:2012级14班课程:美学与艺术文花授课老师:王新锋日期:2013年12月1日纲要达利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他的创作超出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作品,以细腻精致的手法描绘荒诞的梦幻,和自然物象巧妙结合起来,画中忧如是熟悉的现实光景,但又不完好部是现实存在的光景,是他潜意识的解脱与自我抒发内心感情的创作手法,《记忆的永远》这幅作品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软表,蚂蚁,枯枝在这幅图中代表了什么?这幅图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本文经过研究,揭示这幅作品的美学涵义。要点词达利艺术时间永远前言《记忆的永远》是达利创作于1931年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的油画作品。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诧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湿面饼般软塌塌的钟表都变成了娇嫩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忧如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备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无量深远的背景,给人以空幻冷寂,欣然若失之感。画中充满了令人难以捉摸的激情,给人与时间飞速流逝的感觉,表达了画家对今世生活压迫下人们个人间界崩溃的绝望,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力量。这幅画是20世纪拥有典型意义的视觉形象之一。达利称自己在《记忆的永远》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穿的个人梦幻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1-4]且尽可能精巧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创作背景2。1画家简介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i),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研究潜意识的意象著称。萨尔瓦多·达利是一位拥有优异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世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惊世骇俗的独到表现力,他将绘画和潜意识相结合,形成了他独到的风格。他是一位早慧的艺术家,6岁就能画成熟的风景画,7岁就有了当拿破仑的梦想,10岁以印象派自居,15岁开始写艺术谈论,17学习野兽派风格,19岁学习立体派风格,而在21岁从前就形成了自己那唯一无二的画风——成为超现实主义画派出名代表的艺术家。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容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海市蜃楼的印象。达利年轻时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学习美术,曾兼收并蓄多种艺术风格,显示出作为画家的非凡技术。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由两件事情促使其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发现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关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加重要的现实”。达利的画常采集梦幻中的表现题材,有些画题直接点题为“梦”。但他的“梦”与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画上所展现的“梦”的差异在于达利创立了一种真实感,还寄寓某些他所特别偏爱的内涵。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买卖象,达利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引起幻觉境地,从而把幻觉形象从潜意识中引起出来。他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主要作品有《像[5]鸟投石子的人》、《记忆的永远》、《内战的预热》等。2。2创作背景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1924-1969):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受达达主义影响,在法国开始的一个文学艺术门派,于1920-1930年间流行于欧洲文艺界。原来是一个文学运动,此后扩展至绘画、雕琢、戏剧、电影等方面。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除了受到达达主义的影响外,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SigmundFreudl856-1939)的“精神解析学说”也是很重要的影响: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幻、幻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透过作品将梦的世界和潜意识的世界表现出来,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奇怪、诡异、梦幻般的情况,常将不有关的事物加以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幻象。他们重申梦幻与现实的一致,才是绝对的真实。因此力求把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一致同来,拥有奇特、惧怕、荒谬等特点。超现实主义颠覆了传统对艺术的看法。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为了表达这些奇发异想,也采用了各种的特别技法,如、拓印法(frottage)、黏贴法(collage)、自动性技法(automatism)等。其他也采用精巧而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记忆的永远》作于1931年,这幅画特别典型地表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在达利正式加入当时的超现实主义集体后,就极其偏爱描绘梦描绘梦幻的情绪。他的这种热情不断高涨,且不胜其烦地用各种方式也用了各种形式的娇嫩的时钟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心中的梦。这个作品碰到弗洛依德的启迪,表现了一个错乱的梦幻世界。画家也在这幅画中追忆了童年的某些梦幻和幻觉达利在谈到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时这样写道:“我们吃过了卡门贝浓味软乳酪,盛宴结束,其他人都走了,我还久久地静坐在桌边,思虑那个由于吃奶酪带来的所谓的至柔的哲学问题。我站起来,走进我的画室,开了灯,像平时相同最后看一眼我近来正在画着的那幅作品。那幅画画的是利加港的风景:山岳倒映在一片透明的、愁闷的夕阳中;画眼远景是一颗耸立的橄榄树,它叶子全无,树枝一段一段地断开来。我知道,我所创立的以这幅风景为背景的整个环境,都是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图画的出生而准备的。但终究是什么,我却半点也不知道。就在我要关灯的一瞬间,我突然‘看见’了答案。我看见两个正在融化的钟,其中一个正楚楚可爱的吊在橄榄树的树枝上。诚然那时我头痛[6]加剧,但我还是耐心地准备好颜料并着手画了起来。”达利曾说过“反对进步,拥护永远。反对时间,拥护消逝的光阴。”这句话也能深刻的表示达利对《记忆的永远》的感情恩赐吧。我的永远记忆在王新锋老师的“美学与艺术文化”这节课上,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记忆的永远》这幅名作的。在老师讲解了关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对达利的简单介绍后,我们观看了达利的这幅名作。如何来用文字抒发我对它的第一感觉呢?表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冷清的画面:在一个立方体的一角上面长着一棵枯树,枯树的枝干上拐着“垂头散气”的一个软表。枯树的下方还有一个软趴趴的软表与一个表面站满蚂蚁的钟表。立方体的下方即画面的中央部分躺着一只白色的不明物种,看起来就像是只有着嘴巴与封闭的双眼和那长长的毛,他的身上还套着一只近似马鞍的软表。画的远方是海岸边那耸起的岩石。看到这样的一幅画,我的脑海里闪过了的是:光阴可否永远都无法让人牢牢掌握住?我们的一世可否最后也忧如那只躺在画面中央的生物相同随时间逝去,最后腐败?若是无法掌握住光阴,那么我又该如何让我的永远记忆,忧如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在这幅画中表现出来一般?人类又可否在时间无情的流逝中永存?我对这幅画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因此在下课此后我找寻了有关这幅画的有关资料,认识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与所想表达的的涵义,以及其他人士对这幅画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达利与《记忆的永远》的进一步认识。也令我更加深爱这幅画。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里说的那样:“在睡觉的时候人的潜意识下降到了较低的水平,在这一水平上,生活的情况其实不是以抽象的看法表现出来,而是经过含义丰富的形象表现出来的。睡觉在所有的人身上唤醒的创立性想象力,都会令人吃惊不仅;而真实的艺术家进行创立时,也正是依靠了这种潜意识在深层意识的绘画语言能力。”[7]在这幅画里达利就运用了详尽的外在形象,去表达抽象的心理状态,他运用自己独到的方法去讲解他的梦,经常会达到一种料想之外的收效,引起人们对画中的形象地无量兴趣、联想和探望。特别是那个“融化的钟”代表了他对时间的理解,时间也是他永远关注的焦点。他是想让时间就此停止下来还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力所不及还是在软软的痛惜?或是对时间无法改变的一种机械性无情而又冷峻的恼恨?他自己就说过:“机械从来就是我个人的仇人,至于钟表,它们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而关于《记忆的永远》的进一步鉴赏,我对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画面远景是湛蓝、淡黄与亮白色相间的天空衬托褐色、棕色的低矮山脉;山脉纹理清楚有力,天空广阔却不高远,刺目、迷离又带压迫。整个远景似天空照耀山脉,又似海洋把山脉生成,忧如虚无迷幻的海市蜃楼。深褐色的地平线不但将作品分为近景和远景,而且占三分之二画面的深褐色将作品带入了深褐色创立的滞重和悲凉。但是这片悲凉生成着令人吃惊的情况:灰色的折断了的枯枝生长在褐色的石台上,一块浅灰色的软表软软地从唯一的细枝上耷拉下来,低垂而又伤心。它忧如要唤醒斜下方白色的软体动物,第二块浅灰色软表忧如马鞍一般斜跨在这白色的软体上。这白色的半掩盖着的隐约可辨的忧如是人体,她躺卧在浓重的阴影中,无力、衰弱和衰颓。软体的左侧是支撑着枯枝的石台,一块镶着金属边框的灰色软表一半儿贴着石台,一半儿沿着石台的边缘不认为意地垂落着。它正对着一块平摆着的红色钟表。红色,整幅作品唯一的暖色钟表,整幅作品中唯一没有融化保持常态的钟表。但在这红色钟表上爬满了黑色的密密丛丛的群蚁,令人动乱、不安、烦躁,甚至有些抓狂,令人闻到衰败和死亡的气味。在阳光投射的大片黑色的阴影中,这些浅灰色的软表和红色的钟表提心吊胆:它们娇嫩无力、牢固躁动,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安。时钟有着坚硬的外壳,在正常情况下是运行的。在运行过程中发出“滴答滴答”跳动的声音,这正如心脏的跳动相同,因此,作者画时钟正是为了代表作者的心脏。那么达利为什么画几个软软的时钟呢?大家都知道,当人记起一段难以忘掉的感情的时候心中是软绵绵的,一块软绵绵的时钟岂不就明确表达了这种感觉么?软绵绵的时钟是不可以能走动的,它表达了回忆过程中那种光阴静止的感觉,达利经过娇嫩的钟表表达了自己在一段感情的回忆眼前心灵深处软绵绵的感觉和光阴静止的感觉,经过躺在地上的退化了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沉浸于往事的回忆中无法自拔而产生自己退化的感觉。如达利所说:“时间是在空间中流动的,时间的本性是它的实体柔韧化和时空的不可以切割性。”因此在《记忆的永远》中,达利才会用了软而无力的软表形象。在“软表”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达利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无力感:时间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就流逝,它是不可以逆转,不可以重复的。如中国的一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这么的无情但同时却又在它的温婉的流动中感觉不到它的尖锐的残忍。达利在这幅作品中表达了光阴无情的痛惜,对生命有限的无奈,对美好过去的追忆与,但也有面对过去、现在和必然到来的死亡的沉着。也正是在时间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同时到时中,记忆才能真实地连续,成为永远——“将来”必然到来的死亡提示我们“当下”生计的意义,“当下”的躁动与不安呼喊我们回忆“过去”——时[8]间,经过个体的“记忆”完成了“过去”、“当下”和“将来”的连续与永远。在《记忆的永远》中,整幅作品充满着矛盾与矛盾:广袤的大地与细狭的天空,焦虑的蚂蚁与平易的山岩,枯败的树丫与挣扎的怪物,融化的钟面与规整的时间,闭合的睫毛与彰显的皱纹——达利用精湛的技艺、奇诡的想象和超常的组合,将矛盾在想象与思虑取摆设。达利的作品更多地是在想象的世界中展现人们不觉察的生计状态,他忧如要撕破平时的平庸,揭穿生命中真实的残忍、不安和忧愁。因此,达利的作品在风格上表现出摄人心魄的震撼而不是平易的启迪。这种震撼,正是衰败的现实与想象的自由的矛盾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我在这幅作品中所被震撼到的!结语之感恩在这门课结束之际,我只想跟王新锋老师说声:“感谢您!”。与老师的认识也能说是缘分,原来从未想过我会去学习一门跟艺术、跟美学有关的课程。由于就自己自己而言,生活的环境与所谓的美学艺术距离过分遥远了,对美学也没有希望过。在选课的时候看到了“美学与艺术文化”这门课程时,也考虑过适不适合自己。最后我选择了它,由于我想去学习一些与美学有关的知识,以此来开拓自己的眼界。事实证明,还好我有选择了它。在第一节课上,我认识了有关艺术,审美等的基本认识。此后王新锋老师就跟我们讲解了有关电视美学的知识。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一个电视节目、一部电视剧也许电影,居然“内有乾坤”。此后还观看了“武林外传”里的一个片段,在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了平时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的喜剧影视作品中居然包含了这样那样的美学知识。收益良多。今后,怎么说呢,我也算是爱上了美学。中国与西方的美学问题,书法艺术,服饰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还有诗歌艺术,老师讲的这么多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绘画艺术专题了。在这个专题里,我领悟了中国与西方的绘画,而最令我震撼的就是本文所写的萨尔瓦多·达利的名作《记忆的永远》。很感谢王新锋老师的教育,辛苦老师这一学期在讲台上忘餐废寝的教诲。希望老师还可以开多几门课程,令更多的华农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与老师一学期的相处的光阴将成为我的永远的记忆。参照文件[1]、记忆的永远ThePersistenceofMem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