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教材梳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1页
2021年中考语文教材梳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2页
2021年中考语文教材梳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3页
2021年中考语文教材梳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4页
2021年中考语文教材梳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古代诗歌四首(一)直接默写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理解默写1.盛夏时节,美丽的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诗。

2.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直抒胸臆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4.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两句诗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答: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答:“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答: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本诗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四)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瘦马”改为“骏马”,使诗歌整个味道和意境全变了。整首诗歌写的都是作者的思乡之情,而且其中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等都明显呈现出一种萧索之意,若是此时出现一匹高大的精神饱满且意气风发的骏马就不应景了。而且“瘦马”未必是真的瘦,只是为了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

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示例: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首小令除最后一句外,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之处。作者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作者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景物中。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1.重点词汇释义(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因,趁、乘。

(10)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11)日中:正午时分。

(12)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13)乃:才。

(14)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15)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16)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7)引:拉,牵拉。

(18)顾:回头看。

2.句子翻译(1)与儿女讲论文义。译文:(他)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2)撒盐空中差可拟。译文:跟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文: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4)君与家君期日中。译文:您跟我父亲约好的时间是正午。

3.文本理解(1)《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答: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虽然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2)《咏雪》中“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答:“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柳絮因风起”,风趣灵动,有春天的生机,富有诗意,形神兼似。

(3)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从元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答:元方是一个聪明、懂道理、品格正直的孩子。

重点语段: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2)俄而雪骤(急)(3)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小辈”、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与友期行 (约定)②去后乃至 (才)③相委而去 (舍弃)④下车引之 (拉,牵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文: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时分(一同出发)。您正午时分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②元方入门不顾。译文: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这则故事重点写了友人和陈元方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答: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答:略。

比较阅读:阅读(甲)(乙)两则短文,回答1~4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注】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在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④褫(chǐ),剥去,脱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②耻己之不如也 (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③思所以败之 (用来……方法(手段等))④乃袖茅栗以往 (用袖子装)2.翻译下面的语句。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译文: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答: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4.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答: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论语》十二章1.重点词汇释义(1)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2)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3)愠(yùn):生气,恼怒。

(4)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5)吾(wú):人称代词,我。

(6)日:每天。

(7)三省(xǐn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8)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9)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0)信:诚信。

(11)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2)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3)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4)惑:迷惑,疑惑。

(15)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6)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7)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8)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19)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0)罔(wǎnɡ):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1)殆(dài):疑惑。

(22)堪:能忍受。

(23)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24)者:代词,……的人。

(25)好(hào):喜爱,爱好。

(26)乐:以……为快乐。

(27)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8)肱(ɡōnɡ):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36)夺:改变。

(37)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38)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39)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40)仁:仁德。

2.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他的志气。

3.文本理解(1)请你谈谈对“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人生境界的理解。答: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不越过规范。

(2)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答: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重点语段:《<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饭疏食,饮水水:热水。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知新、任重道远、舍生取义等。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不知而不愠。译文: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②吾日三省吾身。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选自《论语》)(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必有我师焉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B.未尝稍降辞色辞色:言辞和脸色C.三十而立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D.援疑质理援:引、提出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A.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此之谓乎B.不逾矩 老翁逾墙走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卒获有所闻D.可以为师矣 俯身倾耳以请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D.“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译文: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诫子书1.重点词汇释义(1)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8)广:增长。

(9)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15)枯落:调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2.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文本理解(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答:略。

重点语段:阅读《诫子书》全文,回答问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静以修身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2)淫慢则不能励精 (懈怠)(3)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没办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没办法实现远大的理想。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略。

3.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险躁。(用原文词语填空)

比较阅读: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第1~4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而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注】①汝曹:你们。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申父母之戒申/父母之戒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非学无以广才(使……增长)(2)意与日去 (离开)(3)乐人之乐 (以……为乐)(4)数郡毕至 (全,都)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文: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3)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译文: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答:略。

狼1.重点词汇释义(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jiǒnɡ):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14)少(shǎo)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mínɡ):闭上眼睛。

(19)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kāo):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xiá):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句子翻译(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译文: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文本理解(1)屠户的机智体现在哪些地方?答:找柴堆作掩护,放下担子,拿起刀,为自己争取了主动。一跃而起,攻其不备,杀死一只狼。乘胜追击,又杀死了另一只狼。

(2)文中的狼有哪些特点?答:文中的狼有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最后一段属于议论。它有收束全文、揭示主旨的作用。

重点语段: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一狼洞其中 (挖洞)(2)乃悟前狼假寐 (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文: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译文: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

3.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4.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答: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愚蠢。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比较阅读:(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选自苏轼《黠鼠赋》)【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有毒的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

(2)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咬洞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被

(4)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在

2.翻译下面的语句。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译文: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答:【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寓言四则(后两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1.重点词汇释义(1)溉汲(jí):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2)及:待,等到。

(3)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4)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向宋国的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6)对:应答,回答。

(7)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8)亡(wú):无,没有。

(9)晓:告知,开导。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