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与分析_第1页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与分析_第2页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与分析_第3页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与分析_第4页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tract摘要 -PAGE12--PAGE13-摘要道路交通事故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中国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多的国家之一,万车死亡率和10万人死亡率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中国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自2005年以来我国的交通事故状况有所好转,但是我国的交通事故还是居于世界前列,交通事故仍然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本论文就是通过对我国交通现状的调查,援引近几年的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对我国目前的交通事故特征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揭示了交通事故时间、地域等的分布规律。并从人、车、路、环境几方面对事故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各影响因素与交通事故的关系。最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当前国情下预防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具体对策,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而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键词:交通事故;统计分析;预防对策Abstract目录AbstractTrafficaccidentisaworldwidepublichazard,everyyearallovertheworldbringshugelossoflifeandproperty.Chinaistheworld'smostpopulouscountryroadtrafficaccidents,mortalityof10thousandcarsand100000mortalityhasbeenhigherthantheaverageleveloftheworld.AccordingtotheChineseMinistryofPublicSecurityTrafficManagementBureausince2005ourcountrytrafficaccidentsituationhasimproved,butthetrafficaccidentsorlivingintheworld,trafficaccidentsstillseriouslyendangerthesafetyofhumanlifeandproperty.Thispaperisbasedonourcountrytrafficsurvey,citingrecentyearstrafficaccidentstatisticaldata,currenttoourcountrytrafficaccidentcharacteristicsweresummarizedandexpounded,revealsthetrafficaccidenttime,geographicaldistribution.Andfromthepeople,vehicle,road,environmentseveralaspectstothecausesoftheaccidentareanalyzed,thispaperillustratestheinfluencefactorsoftrafficaccidentandrelationship.Finallyinthestatisticsonthebasisoftheanalysis,putforwardthecurrentsituationofChina'sroadtrafficaccidentspreventionmeasures,tocurbtheoccurrenceoftrafficaccident,andguaranteepeople'snormallife,productionorder,maintainsocialharmonyandstability.Keywords:trafficaccident;statisticanalysis;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前言 11.1题目来源背景 11.2研究问题的提出 21.3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 31.3.1研究目的 31.3.2研究方法 31.3.3研究内容 31.3.4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 31.4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准备情况 42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52.1交通事故次数及死亡人数统计分析 52.1.1历年交通事故统计 52.1.2交通事故在省际间的分布 62.1.3交通事故的交通方式分布 82.1.4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 92.2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122.2.1人的原因 122.2.2车辆的原因 142.2.3道路的原因 142.2.4环境的原因 153预防对策及建议 193.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193.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93.1.2强化交通执法力度 193.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03.2.1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 203.2.2拓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 213.2.3增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实效 223.3加强人车管理,增强预防效果 233.3.1驾驶员的管理和培养 233.3.2车辆的宜人化设计 233.4优化道路设施,营造宜人环境 243.4.1道路设计的视觉因素 243.4.2道路的环境因素 253.4.3完善道路配套设施 253.5预防交通违法,强化安全意识 263.5.1强化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交通安全意识 263.5.2防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倾向 263.6加大理论研究,提升预防层次 27目录4结论与展望 284.1结论 284.2展望 28参考文献 30谢辞 31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1前言1前言1.1题目来源背景在许多国家,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比火灾、水灾、意外伤害等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总和及经济损失要大的多,因而人们称道路交通事故为“柏油路上的战争”、“文明世界的第一大公害”[1]。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人(每天3000多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受伤者多达5000万人,每年全球道路交通伤害的损失估计为5180亿美元,其中中等收人和低收人国家损失650亿美元,比他们所接受的国际开发援助资金还要多。预计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将增加到234万人,到时将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安全的第3位因素。1999年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超过3000人的国家有31个,前5位分别是:中国83529人;印度59300人;美国40800人;俄罗斯27665人;泰国15176人[2]。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需求几益增加,城市车辆保有数量急剧上升,由此引起的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交通事故不仅危及生命,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且还破坏道路运输的连续性,导致交通拥堵。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超过50万[3]。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轿车进人家庭的起跑线,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动化率很低,但我国经济是高速发展的,可以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拥有量将超过1亿辆,年均增速在20%左右[5]。为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到改善,今后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将保持快速的增长,我国社会经济、道路设施、机动车拥有量都将有飞速发展,与此产生的道路交通事故问题必将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是由道路交通本身的危险因素决定的。根据美、英等国交通研究机构调查,在各种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道路交通事故占93%,铁路占2%,航空占2%,水运占3%[6]。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道路交通事故的有关内容。道路交通的安全形势,即道路交通事故的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其一般规律是[7]:发展中国家交通事故普遍上升,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交通事故更是大幅上升;发达国家开始步入良性循环,交通安全形势平稳,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这些发达国家的汽车保有量、汽车密度虽然已接近饱和,但由于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交通事故率持续下降并趋于稳定。相比之下,除了那些工业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从1968年以来都处于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财政困难,加上国内需要大量投资加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建设道路网的投资比例相对很小,路面设施特别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稀少,导致交通事故逐年增加。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主要分为两类,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人为因素;而客观因素包括车辆、道路、交通气候等要素。许多国家的公众舆论与交通管理机构的官方统计都简单地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驾驶员的粗心和错误以及汽车的机械问题。所有事故中完全应由驾驶员负责的为73.6%,道路条件的原因所占比例约占17%[8]。本课题将从主客观因素等各个方面对交通事故进行研究。1.2研究问题的提出道路交通指的是人、车在道路上的移动,它是一个由人、车、路、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人”包括驾驶员、骑车人、行人等;“车”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路”包括公路和城市道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道路环境等。人、车、路、环境等几个互不相同的要素,在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道路交通系统整体时,它们之间就产生了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特定而不可分离的联系,因而具有系统性。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的行为或性质的变化都不再具有独立性,它们中的每一个要素对道路交通整体都会产生影响[9]。然而,道路交通事故是可以预见和预防的。只要各级政府、产业界、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对道路交通事故及其造成的伤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做出明智的决策,采用统观全局的综合方法,实现多部门、多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实施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落实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一定能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10]。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持续增长,交通安全状况日趋严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为交通安全行业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交通事故,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畅通工程”、创建“平安大道”、整治交通事故黑点、加强交通事故预防的措施、建立交通事故预警机制、建设“交通安全村”、和“交通安全社区”,公安部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共建“交通事故预防专家组”等,这些措施对改善我国交通安全状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交通安全是全社会、全民问题,最终要靠全社会及全民来共同参与解决。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摆在我国交通安全管理者面前的难题[11]。1.3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1.3.1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针对当前我国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现实,对导致我国交通事故不断发生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明确导致当前我国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各种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交通事故预防对策,为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的指导,在对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1.3.2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内容有:(1)交通事故的分类及我国交通事故的特点。查阅有关文献熟悉我国交通事故的分类情况,并对我国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了解。(2)交通事故统计及原因分析。统计近几年我国各地各时间段的交通事故,并分别从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以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域、发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进而总结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3)交通事故预防对策及建议。通过对交通事故的统计与分析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交通事故预防对策与措施。(4)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对文中提出的预防措施进行完善,并对今后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展望。1.3.3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是对交通事故总体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目的是查明交通事故总体的分布状况﹑发展动向及各种影响因素对事故总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便从宏观上定量的认识事故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对综合治理交通和保证道路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故发生的规规律及原因对影响交通安全的诸要素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帮助我们从中发现事故未来发生的趋势,提出合理的建议及预防措施同时对交管部门做好事故预防与救援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1.4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准备情况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与收集大量的有关交通事故的资料,收集有关专家、专业人士对交通事故的研究分析,以公安部交管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收集的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资料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了历年来我国各地的交通事故,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整理总结,最终提出合理的建议,制定出相应预防对策,从而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再次发生提供依据。2交通事故统计分析2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本文调查统计的所有数据皆来自于国家公安部交管局网站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调查研究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在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预防对策。本章在对交通事故统计的基础上,对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2.1历年交通事故统计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交通事故发生次数1879320起,死亡人数高达476310人。具体数据见表2-1,图2-1。表2-1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交通事故统计[12]年份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事故次数(数)450254378781327209265204238351219521死亡人数(人)987388945581649734846775965225受伤人数(人)469911431139380442304919275125254075直接财产损失(万元)188401.2148956119878.3100972.291436.892633.5图2-1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交通事故统计图由表2-1,图2-1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的交通事故无论是在事故次数还是在死亡人数等各个方面都比较高,死亡人数接近十万人,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2005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我国交通安全状况总体趋势有所好转,但是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自2005年以来,交通事故仍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我国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所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2交通事故在省际间的分布表2-22010年各地区交通事故情况[12]地区发生数(起)死亡人数(人)受伤人数(人)直接财产损失(万元)北京427997448572431.3天津316595036711987.1河北5959269357853890.8山西6962244982003593.7内蒙古4780137552022359.8辽宁6781212964283124.9吉林4438145451782666.1黑龙江3466139537402456.6上海217610091862956.6江苏137935031132344951.1浙江216985382235899047.2安徽7901287795962417.7福建127142822154304839.2江西4126160349384184山东145604268146115261.2河南7890182587103186.8湖北6543194478843436.5湖南84132162116214104.4广东303706203365188048.8广西4351234253751678.4海南14884712205552.6重庆5908101787281225.9四川130722931169805398.5贵州1764113629061296云南4739188659002530.2西藏781409969620.4陕西6004194461443319.8甘肃3090150637281116.2青海12065731494390.4宁夏18064422564658新疆529820236028903.3图2-22010年各地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统计图表2-2所列为我国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事故次数、死亡认识和受伤人数的统计结果。就交通事故死亡的绝对数而言,如图2-2可以看出,广东省最高,为6203人;浙江省次之,为5382人;死亡人数最少的为西藏,只有409人;其次是宁夏,为442人。究其原因可能是广东省和浙江省的人口密度大,机动车数量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交通事故较差的地区。为了更好的说明各地区交通状况的好坏,需要进一步分析交通事故百次事故死亡人数。图2-32010年各地区百次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统计图就交通事故的严重性而言,如图2-3所示,贵州的每百次事故死亡人数最高为64.4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次为广西和西藏。情况最好的当属重庆市,每百次交通事故仅造成17.21人死亡,其次为广东为20.42人。虽然贵州、广西、西藏的绝对死亡人数不是最高的,但是这些地区的交通事故严重性很高,所以这些地区的交通状况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2.3交通事故的交通方式分布表2-32010年各交通方式事故分布表[12]类别机动车汽车摩托车拖拉机非机动车自行车行人乘车人其他发生数17752481230396467761477556990127476329951176死亡数453482328099988411547611024510111276528图2-42010年各交通方式事故次数及死亡人数分布图表2-3和图2-4给出了2010年我国各交通方式事故分布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机动车事故为1775248起,是引发交通事故最多的交通方式,因此,机动车事故防止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点。汽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数和死亡人数最高,其次是摩托车。我国摩托车的拥有量比自行车要低得多,然而死亡人数却大大高于自行车,所以摩托车作为一种危险的出行方式必须要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2.4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1)事故月分布表2-42010年交通事故月统计表[13]年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事故数160961474415228175401772617948173981811018294133601980233275死亡人数4749433640634627468748084853521254205612664110217图2-52010年交通事故次数及死亡人数月分布图表2-4为我国2010年月交通事故统计,图2-5为其分布形态。可以看出,十二月份的交通事故无论是事故次数还是死亡人数都高于其他几月份,二月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较少。十月份交通事故数最少,但死亡人数居中。其余各月基本持平。因为进入十二月份后我国很多地方雨雪较多,路面容易结冰,致使事故多发。二月份为我国传统春节期间,道路上车辆虽然增多,但是人们的防范意识也增强所以交通事故并不多。(2)事故周日分布表2-52010年事故周日分布情况表[13]日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发生数109111110106108108106死亡数468466482467477497486图2-62010年交通事故次数周日分布图图2-72010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周日分布图表2-5、图2-6和图2-7列出了我国2011年星期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周一至周五(除去周四)发生的事故次数均比周末要多一些。其原因可能是工作日出行较多,发生事故概率相对较大,另外上班有严格的限制,必须按时到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事故死亡人数周末大于工作日,一方面周末很多人选择驾车外出游玩,回家时往往特别累,由于疲劳驾驶引起的事故较多;另一方面朋友相聚多,饮酒难免,酒后驾驶也是死亡人数增加的一个原因。(3)事故在24小时的分布图2-82010年交通事故次数小时分布图图2-92010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小时分布图由图2-8所示的0~24小时的变化情况可以直观地看出,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时段。一为10~12时;二为14~16时。因为这两个时间段居民出行多,发生事故的机率较大。交通事故的低谷为1~6时。因为此时间段为夜间,居民出行少发生事故的概率小。而且在两个事故高峰时段之间,即12~14时,交通事故有所下降,这可能与这一时段正值午餐和午休,交通流量较低有关。由图2-9可以看出,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一天内的分布情况与事故次数的分布有所不同。死亡人数的高峰时段为14~22时,持续时间较长,峰值出现在19~21时。而这一时段交通事故次数很高,这说明这两个小时的交通事故严重性程度较高,原因是由于有相当一部分事故是因为酗酒、疲劳驾驶导致的。而0~1时的死亡人数仍需引起注意。3交通事故原因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是随机事件,具有偶然性,其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总之,影响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所构成的动态交通系统的某个环节失调所引起的。因此,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最重要的就是分析人、车、路以及环境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3.1人的原因在影响交通安全的人、车、路及环境诸因素中,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交通安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人在参与交通活动的过程中,有的能够遵章守法,安全出行;而有的人却因不安全交通行为,成为交通安全的隐患或肇事者。欧美各国的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交通事故中有80%~90%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我们说人是交通安全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人既是交通事故的制造者,又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作为交通活动中的能动因素,人可能因其心理紧张、技术不过关、思想上的过错以及生理状况欠佳等等原因,而引发交通事故。对于众多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是因为机动车驾驶员思想麻痹,违章驾驶,操作失误;有的则是因为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乘车人安全意识淡薄,不按规定让行,横穿公路等。因此,在这里我们所指的作为交通安全主体的人,不只是指机动车驾驶员,还包括非机动车驾驶员以及行人和乘车人。其中机动车驾驶员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影响最显著,其次是行人乘车人的影响,非机动车驾驶员的影响最小。(1)机动车驾驶员的因素在如上所述的驾驶员、乘车人及行人等交通直接参与者中,驾驶员是与交通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机动车事故中,由于驾驶员原因所造成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机动车驾驶员造成道路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法制意识及安全意识淡薄,违章驾驶。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行为表现有多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违章操作、车辆纵向间距不够、违章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超速行驶、违章超车、违章变更车道等等。心理、技术以及思想上的过错同样会导致机动车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在驾车过程中,由于驾驶员情绪不能很好地得到控制,遇险惊慌,反应迟缓;技术不过硬,判断错误,措施不当;思想麻痹,疏忽大意等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另外,如果驾驶员长时间驾驶,将会导致身体疲劳,生理状况欠佳,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能力减弱,这些都是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酒后驾车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由于饮酒后会降低人的思维判断能力,使人反应迟钝,行动笨拙,从而导致交通事故。(2)非机动车驾驶员因素非机动车驾驶人员危及交通安全的主要表现是违章占用机动车道、突然猛拐、抢道行驶、逆向行驶等等。违章占用机动车道主要原因是非机动车骑乘人交通法制观念淡薄,为了贪图方便,而无视交通安全;由于缺乏交通安全常识,在行驶过程中突然猛拐,或是逆向行驶,都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3)行人乘车人因素在交通管理中,与行人有关的交通事故称为行人事故。我国道路及各种交通设施的发展速度落后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道路交通拥挤,而且行人的交通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行人事故十分突出。根据我国历年来的统计,在行人事故中,属行人负主要责任的约占10%左右,其中由于行人因素造成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行人违反交通法规,包括无视交通信号、不走人行道、违章穿行公路,或是在路上行走时随意打闹,精神不集中等等。乘车人造成交通事故主要表现在把身体伸到车外和车辆没有停稳就上、下车。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行人及乘车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往往容易使自己成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行人事故中的受害者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最多,其次是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驾驶员如果能掌握行人心理,对其行为能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少事故发生。另外我们需要大力加强交通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率。3.2车辆的原因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的因素,车辆的原因也不容忽视。机动车辆是现代化的运载工具,要求安全、迅速、经济、舒适。车辆本身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以上几点,同时也是交通事故的严重隐患。车辆本身的原因,如车辆的性能不佳,机件损坏或发生机械故障,以及设计制造方面存在缺陷,都会导致交通事故。上述情况通常是由于车辆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对各种机件的反复交变作用,当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车辆可能会突然发生故障而酿成交通事故;另外,由于车辆保修、保养制度不完善,检验方法落后,致使一些车辆带故障行驶而肇事,这也是车辆本身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3.3道路的原因道路是车辆行驶的基础,它自身是否符合交通安全的要求,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活动的正常进行。道路类型、线型标准、道路交叉口类型以及路面条件等技术指标都是保证交通是否安全的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1)道路类型对交通事故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速度突飞猛进,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条件仍然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的需要,潜伏着大量不安全因素。我国现有公路85%以上都是三级(含三级)以下低等公路,这些公路标准低、路况较差,道路标志和安全设施的安全隐患突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接近半数的交通事故是发生在二级(含二级)以下的公路,这主要是由于公路的等级越低,其路况相对较差,道路的安全设施比较缺乏,导致安全隐患突出,容易发生交通事故。(2)道路线型对交通事故的影晌道路线型是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的空间立体线型,线型几何要素设计的不合理以及各种不良的线型组合,将会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很多事故都发生在又直又平的路段,但是有陡坡的弯曲路段事故率也相当高,特别是与急转弯相结合的路段。①直线直线长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过长的直线容易使驾驶员因单调而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目测车间距离,反应迟缓,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常常会因为措手不及而肇事。另外,过长的直线路段会使驾驶员产生尽快驶出直线的急躁情绪,往往高速行驶,使车辆进入直线路段末端的曲线部分时仍保持较高的速度,从而发生翻车或其它类型的交通事故。因此在进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在设计上应该考虑到这一问题,合理、谨慎地决定直线线型的长度。②弯道及陡坡弯道是道路线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弯道的过长直线是不可取的,这容易造成驾驶员的视觉疲劳,不能准确地目测车间距离,且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交通事故。但是过多的弯道个数又会造成道路环境复杂,强迫驾驶员频繁、快速地接受道路信息,增加驾驶操作的难度,一旦驾驶员稍有疏忽或者发生意外时来不及采取适当的措旄,都会引发交通事故。陡坡也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道路的坡度越陡,事故率越高。当陡坡与急转弯组合在一起时,同样会使交通事故急剧增加。要改善这一局面,要求我们在进行道路设计的时候必须控制道路线型中的弯道个数,并尽量使道路坡度降低,同时还需要驾驶员在弯道及陡坡路段行驶时倍加小心,避免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3)路面条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路面条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据统计,路面湿润时的事故是干燥路面的两倍,降雪时是干燥路面的5倍,结冰时是干燥路面的8倍。由于路面缺陷而产生的交通事故中,因路面光滑造成的占30%。这主要是因为路面光滑会使驾驶员在行车时控制不住汽车,在制动时出现侧滑现象或者在预定距离内不能减速停车而导致交通事故。另外,路面出现坑槽、塌陷,人为设置路障以及施工无明显警示标记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3.4环境的原因道路交通系统是现代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角度来看,道路交通系统主要由人、车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道路交通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道路交通系统中的这三个基本要素本身也是三个子系统,而且这三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系统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协调地运作,才能保证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当车辆行驶于道路上,会受到道路交通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的制约,一旦该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正常机能受到破坏,与其他要素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就会使道路交通系统失去动态平衡,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1)道路交通事故与道路环境的关系①混合交通模式的影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的交通模式为混合式交通。主要表现在非机动车的拥有量相当大,尤其是自行车的使用,在我国大部份的城市自行车仍然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人、车混行,再加上道路基础设施缺乏,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在一条道路上行驶,相互争夺道路空问,大大增加了道路交通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各种不同动力、不同速度的车辆在一条道路上行驶,相互超越的次数增多,使得整条道路难以形成稳定的交通流,这样既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又潜伏着诱发交通事故的隐患。②道路交通事故与车流量在影响道路交通事故的交通流环境因素中,车流量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车流量是描述交通流状态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者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目。车流量定义为行车速度与车流密度的乘积。从直观来看,当车流量稀少时,车辆行驶可以畅通无阻;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行车速度受到限制而下降;在极端的情况下,当车流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发生交通堵塞现象。根据交通流运行状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流、部分受限及受限交通流。自由流定义为在交通流中每辆车是以驾驶员所希望的速度行驶的,不受其它车辆的影响且可以自由超车。此时,车辆的速度只取决于车辆和道路特性的制约。这种自由流交通只有当车流量稀少时才存在。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车辆能保持其期望速度及超车的机会越来越少,司机必须降低其车速以适应较慢车速的车辆,导致平均行车速度不断下降。在车队中行驶的车辆,除了头车可以以其期望车速行驶外,其他车辆都受限于前面的车辆。这种运行状态被定义为部分受限交通流。当车流量进一步增加,所有车辆行驶在一个或多个车队中。此时,车辆完全不能超车,车辆行驶缓慢,甚至停停走走。这种交通流运行状态被定义为受限交通流。车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心理状况及紧张程度,进而影响交通事故率的高低。当交通流处于自由流状态时,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较少,车辆行驶可以畅通无阻。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通常会掉以轻心,往往会为了赶时间,肆无忌弹地加快行车速度,严重时还会违章超车,从而增加了车辆碰撞事故发生的隐患。另外,某些行驶速度高的车辆在驶过视距受限、路面宽度不足的路段或是路面不平的路段时,很容易发生翻车事故。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加,由于车辆间的相互干扰增加,互成障碍,一旦超车不当,避让不及,就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当交通流处于部分受限或受限状态时,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越来越慢,车辆只能在车队中缓慢行驶,甚至会出现堵车现象。出现这种状况,往往会使驾驶员感到焦躁不安,急于想把车辆开出阻塞路段,从而在车流中寻找所有可能的间隙,极易发生车辆刮擦事故。③道路交通事故与车速世界各国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结果显示,车辆或车流的速度同样是影响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交通流平均速度的增大,交通事故的数量以及伤亡人数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世界有关部门对发展中国家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研究、分析,总结出车流平均速度同事故数量及伤亡人数的关系:A1/A2=(V1/V2)2I1/I2=(V1/V2)3F1/F2=(V1/V2)4其中,A1表示在状态1下某路段交通事故数量,A2表示在状态2下某路段交通事故数量;V1为状态1某路段平均速度,V2为状态2某路段平均速度;Il为状态1某路段的受伤人数,I2为状态2某路段的受伤人数;F1为状态l某路段的死亡人数,F2为状态2某路段的死亡人数。上面三个式子表明交通流的事故数量、受伤人数、死亡人数与平均车速分别成2次方、3次方、4次方的关系,即车流平均速度较小范围增幅,将导致交通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大幅度增加。我国城市中,恶性交通事故大都发生在市郊公路上,而主要原因是车速过高。车速太快,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例如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内,使制动停车距离加长,容易造成车辆碰撞事故;当车辆行驶到道路弯曲处时,车速过高就会有翻车的危险。另外,车辆行驶速度过快,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驾驶员感知事故并及时采取措施所需的时间不能够满足过高车速造成的问题,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普遍较高。(2)道路交通事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气候条件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一般是指雨、雪、雾等天气因素对行车安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通常情况下,大量的交通事故都是发生在白天、良好的气候环境和道路条件良好的路段,而在恶劣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事故的发生率要低得多。在良好的气候环境下,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疏忽大意,对事故防范的警惕性较低,违章超车、超速驾驶,追尾现象严重,车辆间距过小,容易引起车辆尾随相撞或者侧面相撞,使得事故发生率较高。而在比较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虽然事故发生率较晴天低,但仍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雨、雪、雾及阴天都易发生交通事故,雨天路面潮湿,下雪天由于结冰使路面光滑,雾天及阴天能见度降低,这些都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但是在小雨、小雪、小雾天气情况下,事故率会更高。因为在大雨滂沱或冰天雪地,大雾能见度极差时,驾驶员一般都会停驶,即使出车也会提高警惕,采用相应的防滑措旋或以极慢的车速行驶。而遇小雨、小雪、小雾天气的时候,驾驶员则容易放松警惕,或是担心大雨、大雪来临而开快车赶路,尤其在忽晴忽雨,路上一段干一段湿时,遇到突发情况一旦使用紧急制动,容易使车辆跑偏失稳,严重还会发生翻车事故。气候条件中,雨天占的比重最大,因为雨天路面潮湿,摩擦系数不到干燥路面的一半,车轮容易打滑;同时行人在路上行走时,由于下雨分散注意力而对车辆的注意力减少;而且雨天行车视线障碍较大,不易看清路面情况,容易使驾驶员判断失误,这也是造成事故多发的原因。另外,雾天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多雾的天气致使车辆行驶时的能见度降低,视线不清,驾驶人员容易产生错觉,以致判断失误,从而引发交通事故。3预防对策及建议4预防对策及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车辆保有量逐渐增加,道路交通取得新的成绩,同时由于人、车、路、环境和管理等各大要素之间存在的不和谐甚至严重冲突,交通安全管理形势严峻,工作难度也日益増大,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居高不下,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如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出发,贯彻安全发展的理念,研究和探索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4.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道路交通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各个要素相互交叉,互相影响,又自成一体,要保证在道路交通这一大系统下安全、顺畅的运行,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环境。4.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大为改观,但应注意的是,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根据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制定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并迅速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其次要细化笼统条款,比如在涉及自由裁量权的条款中,对自由裁量权的范围适当缩小或予以准确定位,使一线执法者不仅便于实际操作,而且又方便了群众的监督,防止执法不严等现象,从而降低执法随意性。4.1.2强化交通执法力度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为使人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道路交通管理必须严格执行违法必究的原则。一是加大法律培训学习力度,提高执法者法律意识和执法素质。交通管理部门是交通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主体,这些法律法规能否被正确的贯彻实施下去,执法者的执法素质将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和各种学习活动等方式,使执法者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能够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正确理解、合理运用,确保执法公正、公平、合理。同时为了不断提高执法者的执法水平和能力,促进执法者钻研业务知识的主动性,可以采取建立执法档案和相关的考核机制,将执法情况纳入到考核目标。另外,要规范执法者的执法行为,制定并落实好违法执法责任追究机制,促使执法者改变因业务水平不高、政治素质差等原因而引起的违法执法,增强执法者交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良好的素质取信于民。二是加大交通违法处罚力度,增强所有交通参与主体的安全意识。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科学管理、依法从严管理,变勤务管理为强化道路交通管理,把严格执法落到实处,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是对一些严重违法行为,决不能容忍姑息,要把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使交通参与者始终把交通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大从严执法管理力度,增强法律执行的实效性和威严性。从严执法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本手段。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必须依靠坚决的执法力度,将事故下降的希望寄托在防止和减少交通违法行为上,因此要加强道路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从严处理,并持之以恒的从严执法,长此以往,违法违章行为肯定不断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也会得到有效遏制。4.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就是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弘扬交通安全文化,增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自律意识和交通法制意识,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文明素质,倡导交通文明风尚等活动的总称。从发达国家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所走过的历程看,凡经历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历史阶段,都非常重视对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4.2.1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必须在制度上做文章,在规范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的社会化。一是加强政府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引导。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各级人民政府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职能作出了强制性的规定,各省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也将宣传教育的职能明确给下级人民政府,所以对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是法定给各级政府的工作内容。对此项工作重视与否、成效如何,是政府在治理交通安全中能力的反映,也是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体现。因此,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首先要推动政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引导,增强政府的大局意识,主动融入大局,善于把握大局,找准政府中心工作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结合点,选好突破口,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二是加强职能部门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法定责任的落实。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法律赋予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推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社会化的建立健全,交管部门就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通过共同的上级部门告知其它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履行的义务,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切实落实法定责任,履行法定义务。三是加强交通安全宣传网络社会化的完善。政府部门应当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内外呼应、上下联动、覆盖整个社会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网络。让乡(镇)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门人员负责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落实工作,在所辖村(居)委会、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聘请交通安全辅导员、安全员、宣传员等专(兼)职宣传人员,负责对群众日常性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此外,有些地方成立了志愿者协会、驾驶人协会等非政府组织,针对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规范行为的作用,将日常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融于其组织活动中。四是加强交通安全创建活动的开展。以各地都在创建的“平安交通”、“文明交通”等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对驾驶员、居(村)民、学生、职工等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的交通安全创建活动,提高全体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知识、交通文明意识和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增强其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维护交通安全的自觉性。五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配合与协作。新闻媒体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宣传教育范围远高于其他形式,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参与和支持。新闻媒体处于交通安全管理的中立地位,同时具备舆论监督职能,其发表的观点和宣传的内容更具有公信度和说服力,通过新闻媒体披露交通安全管理中遇到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后,能促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4.2.2拓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直接影响着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要按照“从机械式、应试式的教育向系统的、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重宣传轻教育向宣传、教育齐抓并重转变。”的思路,不断充实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一是对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教育。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是规范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和所有交通参与者权利义务关系的准则,要让交通参与者守法就必须先让其掌握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目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尤其是地方性法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普及内容不够全面系统,进程不快,应普及法律法规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让所有交通参与者了解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基本原则,掌握参与交通活动的行为准则。二是对交通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交通安全常识是交通参与者在从事交通活动中,为保障其交通安全所必须掌握的最普通、最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如不闯红灯、过街要走过街设施或人行横道、驾乘摩托车要戴头盔等常识外,还包括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之外的,有助于提高安全度的一些安全常识,如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的含义,触摸式过街信号灯等设施的使用,恶劣天气行车应注意的事项,车辆一般故障的排除等。三是对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交通安全意识是人们对交通安全的观点和认识,其核心在于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实施以来到现在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一部分人仍不知道该法的内容,还有一部分人懂法,也明白什么是交通违法,可他们对现代道路交通安全文明深层的文化理解不够,没有将现代化的交通意识转变为良好的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守法意识严重缺乏。只能通过对广大交通参与者进行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使其增强危机意识,主动关注交通安全,熟知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每一位交通参与者在从事交通活动中自觉调整自身的行为,时刻注意安全、尊重生命,自学肩负起维护交通安全的责任,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和谐、稳定的交通安全环境。四是对交通自律意识的宣传教育。交通自律意识是交通参与者自觉自愿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共同维护交通秩序与交通安全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又称为交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对交通参与者自律意识的宣传教育,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倡导现代交通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中,要着重倡导、宣传交通安全文化,用文明道德风尚、安全发展理念去武装人、塑造人;组织对交通陋习进行系统地评析和讨论,以社会的谴责、公众的批评教育人、警示人,调动交通参与者内在的积极因素,增强其自律意识,提高其道德水准。4.2.3增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实效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如何在同等的投入下去实现最大化的效果,是此项工作的目标追求。一要制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规划。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确保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地、有的放矢地开展,就要遵循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创新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制定相应的工作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对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程序、内容、方式、方法、目标等进行设计,依此作出完整的安排和部署,确保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二要突出宣传内容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交通参与群体(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老年人、营运驾驶员、非营运驾驶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村人口)的认知能力、交通行为特点和素质基础,找出有针对性的交通宣传教育工作方法,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宣传对象对宣传工作产生抵触或厌烦心理,更能够激起宣传对象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求知欲,从而自觉地行动起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范,使宣传工作能够得到实际效果。三要力求宣传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包括常规宣讲式、参与活动式、直观展示式、舆论引导式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宣传形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下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接受度,宣传形式应与时俱进,除传统形式外,目前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手机彩铃、互联网、等形式增加交通安全宣传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践中,还要灵活运用,不拘一格,不断创新,尽可能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去吸引交通参与者主动接受教育,让交通参与者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交通安全知识。4.3加强人车管理,增强预防效果人车管理主要包括车辆驾驶员的素质培养和车辆宜人化的设计。4.3.1驾驶员的管理和培养据相关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由机动车驾驶人违法发生的交通事故在所有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比率最高。很多驾驶员都有交通违法经历,但大部分的驾驶员没有对此形成危机感,因为多数的违法行为已经成为了驾驶员的“习惯”。“习惯性”违法会造成驾驶员对交通事故防范出现麻痹思想,从而引起多次交通违法或者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极坏。这不仅仅是个人违法的问题,如此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是对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安全不负责任,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随着私人轿车的不断增长,决定了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机动车驾驶员仍然会作为一种专业技术或专门的职业存在,所以加强对机动车驾驶人的管理,是从源头上防止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要综合加强对机动车驾驶人的管理工作,加大驾驶员培训力度,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抓好机动车驾驶人对道路交通法规法规的学习,增强驾驶员的法制观念,严格执行机动车辆年检和报废制度。4.3.2车辆的宜人化设计在解决好汽车的驾驶适宜性时,重点考虑人人体尺寸、人体感知响应特性、人体适宜劳动姿势、体对作业的耐受性、人体的生物力学特性、人体的安全保护等,重点设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系统中人机界面设置。机动车辆驾驶操作系统是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其中包含驾驶员的参与。车辆行驶安全性、对驾驶员的身心健康和驾驶操作的舒适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驾驶操作系统中人机界面匹配的合理程度。一个好的人机界面能够大大减少事故概率。人机界面中最重要的是控制器和显示器,这两项至关重要,其设计必须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相关原理。二是人体保护技术和行车安全性。车辆事故是在行车中产生不平衡或不稳定时发生的,而车辆的行车安全性越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再则,事故一旦发生,利用车内完善的人体保护技术可以避免或者减轻成员可能遭受的伤害。三是车辆环境的舒适性。舒适的车辆环境可以减轻人的疲劳,环节人的压力,从而减少发生交通事故的客观因素。首先是坐姿的舒适性。座椅和人体之间是否舒适、稳定,是否能够有效缓解坑洼路面带来的振动。驾驶员坐在座椅上要有良好的视野和便于操纵各种机构。其次是减少噪声。要让乘员坐在车内有舒适的感觉,防止噪声对驾驶员和其他人员造成伤害。4.4优化道路设施,营造宜人环境道路是交通事故发生的载体和环境基础,舒适、宜人的道路设施和周围环境对降低事故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道路设计时,既要考虑道路的经济性,又要考虑实用性,尤其要把驾驶员视觉和心理需求考虑进去,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平和的心理感知条件。4.4.1道路设计的视觉因素在道路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人的视觉方面的要素。良好的视觉环境能够大大减少车辆事故的发生,在道路设计中,应重点注意:一是保证路的平滑连续性。通过对事故多发地段的道路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道路大多线形变化频繁或者急促,有的道路线形缺乏自然的视线诱导作用,车辆在行驶时视线盲区大,驾驶员容易产生恐惧感,行动犹豫,心理紧张,视觉负荷过大,对突然信息不能合理处置。有的道路线形组合不当,容易使驾驶员视觉产生误差或错觉,造成判断失误。因此道路设计线性应该均匀、协调舒畅、连贯、变化要自然、过度要自然,避免过大变化,要能根据道路线形及时、准确地判定行驶路段的特征和线形的变化,防止产生视觉曲折、紊乱和错误。减少视线的频繁变化造成的不适应,引起车辆事故。二是要有充分的行车视距。按照人类两眼的视觉习惯,两眼球的运动始终是协调、同步的,因此在道路设计中应该根据双眼视距情况,保证驾驶员可靠的发现前方线路全部情况,而且路两侧有宽阔的视野,这样驾驶员有充分的时间做出决策,保证行车安全。三是设计时纵面线形和平面线形组合协调。平面和竖曲线的长度要均衡,两者结合在一起,应尽量使反向点重合,纵横坡度的合成应该合理,从而能够消除视线曲折、路面扭曲,同时缓和离心力变化引起的不适感。4.4.2道路的环境因素设计道路时应该和周围环境景观协调一致。一是道路两旁的交通标志要醒目。设置在公路的两旁的交通标志如果不显眼,不便于驾驶员及时观察到,就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在设计中应该考虑视觉特征中颜色对比与人眼辨色能力的关系,做到醒目、便于观察。比如危险、停车等信号标志都采用红色。当两种颜色相配在一起时,公路两旁的标志常用黄底黑字。二是道路设计要与周围地形、地貌相适应,与建筑物、树木等自然景观搭配和谐,形成清晰、美观、富于变化、协调一致的动态形象,但是决不能让道路两旁的树木影响驾驶员的视线,缓解驾驶员在驾驶中的疲劳。三是位于雨雪天气较多地区的道路,应该配有专门的铲雪车和专门人员清扫,减少车辆因制动失效或者打滑造成交通事故的几率。对于经常处于大雾环境中的道路,要适当增加专用照明设备,提高照明质量。为适应上述要求,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施工上的难易和经济性,还要考虑驾驶员的心理因素,尽可能满足驾驶员的驾驶期望和视觉习惯。4.4.3完善道路配套设施目前,我国对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的道路设施相对于县乡道路和村村通道路较为完善,但相对于干路两旁的平面交叉路口无减速装置、无警示标志等现象还大量存在,另外,秋收期间在马路上打场晒粮,利用公路堆放建筑材料,农村集镇占道经营等现象,经常会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还有的地区在交管部门排查出道路危险路段后上报有关部门予以整改,这种整改报告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整改只是空等现象也经常出现。因此,在保障道路硬性质量的同时,还应当严格、规范、统一的设立与其相关的配套设施,一是对道路的新建、改建,从设计时就要按标准将安全设施规划在内,让道路的建设与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使用。二是严格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除了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及其主要领导予以责任追究外,还应当对道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领导和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制,从道路的设计许可、施工、验收等方面严格施行责任倒查制。三是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去分析是否与道路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关,若存在道路缺陷的原因,如公路出现急弯或出现塌陷而未设立警告、提示标志,致使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要划分出道路主管部门的相关责任,并承担所造成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4.5预防交通违法,强化安全意识90%以上的交通事故涉及到交通违法,而由于交通违法引起的交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预防交通违法行为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4.5.1强化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交通安全意识驾驶员必须学习掌握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交管部门要切实督促驾校,抓好培训教学质量,并建立学员违法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培训质量。一是充分重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教育和理论知识培训。在抓实际操作技术培训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教育和理论知识培训,必须按要求落实课时计划,灌输理论知识,严格考试程序,务必使学员充分认识遵章驾驶的重要性和违法驾驶的危害性,杜绝违法行为。二是必须坚决克服和纠正驾驶员培训中的不正之风。对不具备培训资质的驾校,坚决予以取缔,宁精勿滥,并且严格队伍纪律,严禁教练收取学员钱物或接受吃请;严格考试纪律,杜绝以权谋私,以高质量的培训把好源头关,培训出高质量的新驾驶员来。三是要对无车有驾照而多年没驾驶经历的,在上路驾驶前,应重新组织短期培训。无论如何教学和培训,重点都必须放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驾驶人技能操作的培训上,切实打好新进驾驶员的基础。4.5.2防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倾向一是消除部分驾驶员的依赖感。交警部门在使用科技设备的同时,用于躲避交警非现场执法的各种装备也应运而生。比如说故意遮挡车辆号牌、安装“电子狗”和“雷达测速提示器”等等,这些都为“习惯性”交通违法者们提供了更为良好的“违法途径”。这给交警部门的执法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增加了隐患。所以,完善和强化交警执法科技设备的同时,需要交警部门加大对遮挡车辆号牌违法行为的查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严格规范这些科技设备生产及销售,通过立法严格规定相关器材的生产和销售范围,严禁社会上私自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协助躲避交通违法查处的科技设备和器材,这样才能断绝交通违法者对这些“装备”的依赖,自觉遵守交规才是避免交通违法和被查处的正确渠道。二是建立驾驶员和机动车的重点违法信息预警系统。针对多次违法的机动车和存在严重交通违法倾向的驾驶员应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将每一辆机动车和每一个驾驶人的任何交通违法信息全部录入到系统内,并在该车或驾驶出现严重交通违法和违法次数过多时,通过信息预警系统及时通报当地交警部门严密监控该驾驶员或者机动车,并且在路面安装拦截装置,一旦这些车主开车上路,通过拦截装置的探头抓拍,把号牌传递给后台,后台自动核对,向路面执勤交警快速发出提示,在前面路段进行拦截,就地处理。或者告知交通违法当事人或车主,督促其尽快到交警部门接受教育和处理,如不及时、主动地到交警部门接受教育和处理,一旦发现必从严查处。同时,要做好该系统的应用社会宣传工作,使其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以便达到广泛警示教育的目的。还要通过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类严重交通违法情况,使群众了解到多次违法和严重违法的机动车或驾驶员情况,遇此类型车辆行驶或驾驶员驾驶时,尽量避免近距离驾驶或接触,以免发生交通事故,并及时向交警部门举报有关情况,把交通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4.6加大理论研究,提升预防层次加强交通事故预防的理论和相关技术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加强研究,才有助于提高交通事故预防和指导的层次。一是全面进行交通事故的研究,科学性提出预防交通事故的措施。从个别交通事故分析,其发生具有偶然性,但经过对大量交通事故的集中分析就可以看到,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与有关因素之间紧密联系的,如果掌握交通事故这种内在的规律性,对提高交通事故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则要深入、全面地分析交通事故与人、车、路、环境等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道路宽度、弯道半径、交通流量、车辆性能等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掌握交通事故和相关因素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最后要提高交通事故预防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