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 论文_第1页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 论文_第2页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 论文_第3页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 论文_第4页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摘要:随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本着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五个方面探究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步步落实:从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课堂学习的兴趣;从字、词、句的积累和诵读上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从文本内容的的理解、质疑上训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从写景和主旨的体会上培养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从资料助读和作业的拓展延伸上推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通过这几个阶梯目标的设立与生成,让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渗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纵深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通过四个维度凸显出来,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要想在初中阶段达到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目标,则需要教师把四个维度落实到具体语文篇章的教学中。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经典的重要载体,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学价值。然而囿于考试需要,大部分语文老师过于注重文章的翻译讲解,忽视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难以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新时代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因为缺少古文的语言环境,对于接受和理解文言文存在一定困难。而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言词汇,学习文言句式,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感知文章内容,进而领悟到文章深层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经典的魅力。以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经典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后,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有感而发创作的一篇短文。这篇仅有80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蛟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该文以其经典特色多次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对初中生思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但大多数语文教师仍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解释和理解,轻视文章内容和意境的感悟和体会,因此,本文以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五个阶梯目标的设立与生成,抓住四个关键词“语言、文化、思维、审美”,探究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文言文的教学中,从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高效实现课堂目标。一、从情境导入的创设激发课堂学习的兴趣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巧妙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由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线索竞猜环节,把苏轼的相关常识概括为几条线索:1.他,少有凌云志,闭门书史丛。平生五千卷,字不救饥。2.他,一门三父子,个个皆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试比高。3.他,能开创一代词风,精通绘画书法,喜爱美食,以他名字命名的几道美食,至今仍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入手,这样的开场,不仅让学生一下子对课堂兴味盎然,而且对作者苏轼的主要事迹和课内知识做了必要的补充,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从字、词、句的积累和诵读上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文言文阅读首先要过好词句关,积累字词句主要是指对多义字、活用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的重点理解和掌握。其次,要翻译好句子,要注意特殊句式。《记承天寺夜游》中我先指导学生理出字词清单:古今异义①相与步于中庭(古义:共同,一起。今义:相处。)

②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在掌握重点字词句后,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同时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加强记忆,随着文言字词的积累,文言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也随之得以生成。三、从文本内容的理解、质疑上训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本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是作者在彼时彼景创作出来的能投射个人阅历、志趣、情感、思想的作品,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艺术的含蓄、意蕴的隽永。而学生要想了解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就需要在问题的探究中与文本达到融合,以获得阅读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想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有“层进式阅读”的逻辑思维。《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思维训练过程为:先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说出自己的阅读发现,如发现苏轼笔下的月色很美,发现苏轼夜游的心情有变化,发现文章的前后表达方式也不相同等,再提出疑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逐层深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究培养阅读思维能力。其次在重点句、段的赏析时,要把问题的设置落在质疑和想象上,如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疑问:究竟是究竟是怎样的月色引得苏轼在冬夜游兴大发,进而去寻张怀民共同赏月呢?二人在庭院漫步时又看到了怎样的月夜美景呢?院中真的有藻荇吗?这样,引导学生在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疑问解开了,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写景手法、苏轼与张怀民的境遇就明白了,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意蕴。除了质疑能力的训练,还有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一环节的落实重点可以放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描写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思维能力。苏轼在承天寺的庭院里看到哪些景物?月光和竹柏的影子,那积水、藻荇是不是眼前所见之景?不是。积水,是指月光如同积水一样洒满庭院,藻荇是指月光下竹柏的影子。由此可见,月光、竹柏为实景,积水、藻荇为虚景。那天晚上的月光有什么特点?空明,即澄澈透明。作者是怎样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的?首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这三句写景,作者运用了新奇的比喻,展开奇特的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营造出一个皎洁空灵澄澈透明、疏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 在问题的步步探究中明确了文章的内容,而学生也在思辨中锻炼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四、从心境和主旨的体会上培养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景与情的融合。这样空明的月色,令苏轼见之而欣喜、沉醉,似乎令他忘记了被贬谪流放的不幸遭遇和个人的荣辱得失,令他浮想联翩,无法自拔。这样情景交融的文章自有其审美的价值。那么,文章的美如何体现的呢?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实”。明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找知己,二人漫步庭院,这时错觉生趣,其实正是美景令人沉醉,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粹”。作者文思如一泓清泉,潺潺媛媛,娓娓道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寥寥数笔,语言精炼。这“美”来自结尾的“精炼”。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一一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懂得从大自然的景色中、人类的感情和品格中鉴赏出美的东西,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与创造。五、从资料助读和作业的拓展延伸上推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文章的结尾,苏轼自称“闲人”到底有什么含义?苏轼那夜赏月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要想理解这几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他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即知人论世。通过出示苏轼与张怀民先后被贬黄州的前因后果及“东坡雪堂”的建立,引出东坡居士的名号由来,进而揣摩“闲人”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再出示同一时期苏轼的其他作品,更深层次的体会作者的心境之悲凉。贬谪到黄州的苏轼并没有颓废消沉,自怨自艾。在那样的处境下,苏轼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300多篇题材广泛、文字优美、词风豪放的文学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其中就包括被称为他的代表作的“三咏赤壁”------《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些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胸怀坦荡,从容面对苦难的苏轼。 在赏析完文本后,围绕核心素养布置不同的作业:

1.湖北黄冈市政府准备开发苏东坡这一文化资源,请根据你的了解,给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的开发计划出谋划策,提出开发意见或建议。2.微写作,用第一人称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3.课后阅读《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这三项作业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还能锻炼写作能力,增加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