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实例_第1页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实例_第2页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实例_第3页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实例_第4页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实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实例第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构建知识网络强记答题语句探究高考明确考向练出高分考点二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目录第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解题探究知识梳理考纲要求: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Ⅱ)。第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

,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下图中①~④分别是

。知识梳理(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

处的氧分压要高于

处,

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

处,

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

处。细胞内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ABBBAA第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上图中四种体液的关系。答案

如图所示第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内环境中化学成分与生理过程(1)将下列物质序号归类填在后面的表格中:①无机盐②淋巴因子③氨基酸④血浆蛋白⑤呼吸酶⑥维生素⑦葡萄糖⑧神经递质⑨激素⑩抗体⑪二氧化碳⑫血红蛋白⑬尿素⑭甘油⑮DNA聚合酶⑯脂肪酸⑰消化酶

⑱麦芽糖

⑲糖原

⑳纤维素

受体

载体第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类别物质归类内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代谢废物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化学物质细胞内特有

细胞膜上的消化道中的

不被吸收的

①③⑥⑦⑭⑯②④⑧⑨⑩⑪⑬⑤⑫⑮⑲⑰⑱⑳第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将下列生理过程序号归类填在后面的表格中:①细胞呼吸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③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④消化道中物质的消化⑤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⑥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类别过程归类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

内环境中不发生的过程

②⑤⑥⑦①③④第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完善下图所示内容:呼吸泌尿第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及意义(1)下图是内环境的概念模式图,请完善下图所示内容。体液调节免疫调节温度渗透压第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的各种

保持

的状态。(3)请完善如下内环境中pH调节的过程图解:泌尿NaHCO3乳酸钠CO2呼吸中枢呼吸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

的必要条件。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第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思维诊断(1)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2)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血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2014·新课标Ⅱ,3C)(

)√×√第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2013·海南,20B)(

)(5)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2012·江苏,3A)(

)(6)与血浆和淋巴相比较,组织液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第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8)人体剧烈运动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发生在内环境中,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9)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0)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返回×××第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题组一图析体液种类及其关系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解题探究A.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包含甲、乙、丙B.乙表示细胞内液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第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只有双向箭头指向的丁为细胞内液,有双向箭头指向并有单向箭头指入的乙为血浆,甲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是机体的内部环境,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内液中的O2浓度低于组织液中的O2浓度。答案

C第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a、b、c三种液体分别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a、b、c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cC.细胞1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D.细胞3的种类最多第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根据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A错误。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B错误。淋巴中无红细胞,C错误。大部分组织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所以细胞3的种类最多,D正确。答案

D第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据图识别四种体液的方法四种体液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先找不与双向箭头相连的体液即丁,它一定是淋巴,淋巴起源于组织液流回血浆,所以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最后剩余的体液甲就是细胞内液。技法提炼第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题组二内环境的成分的判断3.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血浆蛋白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第二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蛋白酶在细胞内或消化道内,呼吸酶在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上述物质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A项。答案

A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高很多。因此可以判断②和③属于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④含有较多的K+,并且含有较多蛋白质,因此属于细胞内液。答案

D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葡萄糖和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分析疑难辨析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上皮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组织细胞(一层)=7层。(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出红细胞(两层)+进组织细胞(一层)+进线粒体(两层)=11层。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根据成分判断体液种类的方法(1)根据K+和Na+的多少判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中K+浓度远大于细胞外液,而Na+正好相反,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远大于细胞内液。(2)根据蛋白质含量判断血浆:血浆中含蛋白质较多,所以蛋白质含量较多的细胞外液为血浆。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题组三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分析5.右图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目前普遍认为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来实现的。答案

D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6.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大量饮水,尿量增加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第三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大量饮水,尿量增加以排出多余的水分,不能引起组织水肿,所以答案选C。答案

C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思维建模返回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考点二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解题探究知识梳理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体温调节(完善图解)(1)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知识梳理温觉下丘脑舒张增加散热减少产热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冷觉下丘脑收缩减少散热增加增加增加甲状腺产热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①体温调节中枢在

;体温感觉中枢在

;温度感受器分布在

、黏膜和内脏器官中;人体产热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时以

产热为主,运动时以

产热为主;人体散热主要器官是

。②散热途径主要是通过汗液的

、皮肤内

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而产热途径主要是

,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

,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属于

关系。下丘脑大脑皮层皮肤肝脏骨骼肌皮肤蒸发毛细血管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线粒体协同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水盐调节(完善图解)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

;产生渴感的中枢在

;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

,它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分泌,并由

释放,作用部位为

。下丘脑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垂体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神经调节途径(完善如下图解):升高渴感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完善如右图解):升高抗利尿肾小管、集合管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思维诊断(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所以体温不会升高(

)(2)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

)√××第四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中,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中(

)(5)在水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6)儿童夏天吃了较多的冷饮往往会引起体温升高,原因是散热过程小于产热过程(

)返回√××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题组一透过概念图示分析体温调节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解题探究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感受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A错误。毛细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B错误。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等神经结构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以增加产热过程,C正确。骨骼肌产热主要通过有氧呼吸过程,D错误。答案

C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增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D.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分级调节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寒冷条件下,激素①②③的含量都会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发挥作用,但当甲状腺激素增多时,反过来会抑制垂体的活动;促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只有垂体;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作为效应器,能通过不受大脑皮层控制的战栗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稳定。答案

C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答体温调节相关试题的基本程序(1)首先,要搞清楚是炎热环境还是寒冷环境,注意区分两种环境条件有什么不同。(2)其次,应该搞清楚感受器的感觉中枢和调节中枢的不同。(3)再次,还应知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4)最后,还应了解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和散热部位。技法提炼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题组二透过曲线图辨析体温调节中的产热与散热3.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两种,这两种神经元放电频率与体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如图,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正常人体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一定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B.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使体温恢复至正常C.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持续偏高,点S将右移D.正常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A正确;由于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加,而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降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散热增加,产热减少,使体温恢复正常,B正确;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持续偏高,体温高于正常值时,点S将右移,C正确;第五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正常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或寒冷环境中,人的体温是恒定的,所以两者散热量都等于产热量,因为在寒冷时产热量增多所以散热量也多,故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D错误。答案

D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来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人体体温恒定,正常情况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间t3后产热量也是等于散热量,D错误。答案

D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体温调节过程中关于产热和散热的3个误区(1)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状态。(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3)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出了机体的调节能力,则体温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易错警示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题组三聚焦体温调节实验的设计与评析5.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材料用具:略。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实验步骤:①取两只健康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并分别测量初始体温。③把甲鼠置于0℃环境中,把乙鼠置于25℃环境中作为对照,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h,每隔4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预期结果与结论: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没有破坏甲鼠的下丘脑,将甲鼠置于0℃的环境中,则甲鼠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请写出导致战栗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寒冷环境下,小白鼠的耗氧量会________,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激素是__________。(4)将乙鼠从25℃移入40℃的环境中,产生炎热感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一般情况下,用活体做实验时,为避免因个体死亡或个体差异等情况而导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常选取几个相同状况的个体进行研究。除对下丘脑的处理方式不同外,其他的无关变量均应该相同。实验目的为“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而最后结论的表述并没有“扣题”,而是按验证性实验处理,这是明显的错误。低温环境下,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流量减少、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等,同时还可以引起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因此,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答案

(1)①取材不当,应取若干只健康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成年小白鼠②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将两组小白鼠均置于0℃环境中③实验结果与结论描述有误,应按探究性实验书写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2)神经和体液调节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3)增加甲状腺激素(4)大脑皮层第六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探究性实验基本解题思路及一些原则(1)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2)实验的设计要遵循一些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妥之处:①实验前没有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前测);②实验缺少重复,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技法提炼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题组四透过概念示意图辨析水平衡调节6.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肽,右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A.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可能作用于同一细胞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可以和神经递质作用于同一细胞;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过量饮酒会抑制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从而导致尿量增加;根据过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如垂体细胞既能够识别甲状腺激素,又能够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答案

C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7.下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由于甲引起的变化是渗透压升高,所以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了过咸的食物,A正确。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丙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正确。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正确。渴感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D错误。答案

D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题组五透过曲线、表格信息辨析水盐平衡调节8.为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五组,1为对照组,2、3、4、5为实验组,饲养于实验室,每天记录动物排尿量并测量尿中Na+含量。下表为各组处理条件(“+”表示施加条件,空白表示不施加,“?”表示请判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组别摘除肾上腺饮用清水饮用生理盐水适量盐皮质激素1?+

2?+

3++

+4?

??5?

??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A.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温度等条件相同B.2、3、4、5组摘除肾上腺,1组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C.1、2组尿量变化对比可说明肾上腺对水代谢的影响D.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盐皮质激素为自变量,故实验组2、3、4、5都要摘除肾上腺,排除自身肾上腺产生的盐皮质激素的影响,对照组1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自变量不同,B正确;无关变量要等量控制,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第七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2组自变量为肾上腺的有无,因变量为尿量变化,C正确;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有两个自变量,不能相互对照,应该是4、5组摘除肾上腺,都加生理盐水,一组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不加,D错误。答案

D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9.右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L清水及饮1L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降低,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C两项正确;因为饮清水后0.5h尿量大量增加,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项正确;3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答案

D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疑难辨析返回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网络构建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要语强记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5.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6.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3215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2014·新课标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43215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

A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项,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43215第八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C项,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项,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答案

D43215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2014·北京,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43215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43215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D项错误。答案

D43215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2014·福建,2)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要消耗ATP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43215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

A项,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这说明失水的量相对较多,导致血浆浓度升高,故血浆渗透压升高。B项,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而汗液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从而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43215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C项,排汗的过程中,汗液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说明汗液中的Na+和Cl-在浓度小于血浆中的情况下仍可以由汗液向血浆运输,可以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运输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ATP供能)和载体蛋白。D项,当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增强。答案

C43215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2010·上海,12)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43215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从图中看出,60~80min体温迅速升高,80~100min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导致产热增加,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会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答案

D43215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5.(2013·山东,24节选)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43215第九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答案毛细血管舒张下丘脑43215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解析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抗利尿激素(ADH)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3215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解析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后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渴感;肌肉酸痛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适当积极放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将乳酸运送至其他器官继续代谢从而缓解肌肉酸痛。细胞外液乳酸43215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2345678910111213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右图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①A、B、C、D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②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C中③A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④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2345678910111213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称做内环境,其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从图中分析可知:A、B、C、D依次为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所以①不正确;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释放出来后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C组织液,②正确;淋巴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③正确;DNA解旋酶是胞内酶,存在于B细胞内液中,④正确,故选D。答案

D12345678910111213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A.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C.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D.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A错误。内环境包括血浆④、组织液③和淋巴①,内环境的稳态即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不全面,错误。血浆④中蛋白质含量较多,而组织液③和淋巴①中较少,C错误。12345678910111213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若②为脑细胞,其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血液流经脑细胞时,氧气进入脑细胞中,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肉细胞,血液流经肌肉细胞时,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中,进行有氧呼吸,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D正确。答案

D12345678910111213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剧烈运动时机体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患者体内Ca2+缺乏,所以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积累过多,不易排出体外,超出了内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所以C项错误。答案

C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如图是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A.内环境的主要组成在图中均有显示B.③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C.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抑制③②过程D.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图中没有显示淋巴,A错;③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B错;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促进③②过程,C错;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即肝糖原,D正确。答案

D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5.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故B正确;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分、血浆蛋白、无机盐等,其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是决定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故C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在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不会出现显著下降,故D错误。答案

D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6.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根据成分交换关系,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C正确;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D错误。答案

C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7.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示意图。冬天,一健康男子在室外静静地等车,下列有关其体温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零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A.该男子体温调节中枢一直处于调节体温稳定的较兴奋状态B.该男子体内热量主要来自④⑤的产热C.②③、②⑤均属于神经调节D.⑦⑧的活动增强,会引起③④⑤⑥的活动相应增强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零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由于该男子一直处于较低温度下,所以其体温调节中枢一直接受来自①的兴奋,故一直处于较兴奋状态。安静状态下,机体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和骨骼肌。下丘脑可通过有关神经控制皮肤血管及骨骼肌,故②③、②⑤均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细胞代谢,但是并不能支配汗腺的分泌及皮肤血管的收缩(二者受神经支配)。答案

D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一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8.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与散热过程平衡的结果,下图表示人体内热平衡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一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A.人体的产热部位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B.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C.机体在炎热环境中产热与散热的比值比寒冷环境中产热与散热的比值大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解析只要体温恒定,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机体的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答案

C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一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9.如图表示三种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处在不同海水盐度中时,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当血液浓度超过0.8时三种蟹都不能生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①甲、乙、丙只有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②海水浓度达到0.5时,甲、乙、丙都难以生存③调节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④丙维持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的能力比甲强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第一百一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由图像可以看出,在较高浓度的海水中丙也能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故①错误;当海水浓度达到0.5时,丙能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能够生存,故②错误;在海水浓度相对较低时,乙最先不能调节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故③正确;丙在0.5左右的相对海水浓度时能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此时甲已经失去了调节能力,故④正确。答案

C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一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0.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一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C.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D.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一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解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细胞产生,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增大;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能正常只是不能发挥作用而已,C正确;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答案

C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一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1.生理学家将人体的肝脏形容为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这里完成。图A为肝脏组织示意图,图B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一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刚进食后血糖浓度会升高,测量A图中a和b血糖浓度较高的是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进食后由于吸收了消化道中的葡萄糖,所以血糖浓度会相对较高,经过肝脏组织后,部分血糖会转化成肝糖原,所以a处的血糖浓度高于b处。进食后血糖浓度较高,经肝脏组织a后,部分血糖转化成肝糖原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一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当较长时间不进食时,测量A图中a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低,结果应为____________。解析较长时间不进食,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以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胰岛素含量相对较低,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高12345678910111213第一百二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如果B图中淋巴回流受阻,则会引起____________,请你再列举两条引起该现象发生的其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解析淋巴回流受阻,则组织液中的水分相对增加,从而导致了组织水肿。营养不良、过敏反应等都会引起组织水肿发生。营养不良、过敏反应等组织水肿第一百二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2.下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