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_第1页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_第2页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_第3页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_第4页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3篇】(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以下各题。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解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家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③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诗人从多种角度绽开描写,请详细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3)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衬托出战斗的气氛。颈联和尾联在此根底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殊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季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衬托之下,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显得肤浅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顾,承转圆熟,构造严谨,语言精工,风格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此题考察意象内涵。“月是家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代表着思念(思乡)。第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勾画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美景象;“月”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与“月是家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其余表达的都是亲人、友人等是思念,与“月是家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全都。

(2)此题考察描写角度分析。题目是“月夜”,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斗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涯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原来就荒芜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寂静。“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旧频繁、剧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荒芜冷寂的边塞图,竭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点明“月夜”的背景。

(3)此题考察诗歌情感概括。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常寄书尚且经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从而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斗、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这样的结尾含蓄蕴藉,具有无限深情。

答案:

(1)③

(2)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斗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芜冷寂的边塞图,竭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3)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斗、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译文:

戍楼上响起制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疆传来孤雁的哀鸣。今日是白露节更思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光明。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由于天下照旧战乱不能太平。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篇二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杜甫是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为什么要说月是家乡明?

答案:

1、诗圣、律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3.诗人思念家乡,感情上觉得家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阅读练习二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答案要点:战斗频仍,时尚动乱,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此题不能作简洁化的答复,要顾及全诗)

阅读练习三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家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答案: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涯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原来就荒芜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寂静。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剧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异,偏要说家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确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由于它极深刻地表现了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家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家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格外强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擅长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奇妙的本事。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难过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受。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常寄书尚且经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家乡的最光明。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顿。

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宏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表达出了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凡,不落俗套,单凭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需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涯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原来就荒芜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寂静。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旧频繁、剧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家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异,偏要说家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确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由于它极深刻地表现了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家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家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格外强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擅长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奇妙的本事。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非常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简单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担心,语气也格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难过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受。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常寄书尚且经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构造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顾,承转圆熟,构造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篇三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家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衬托出战斗的气氛。颈联和尾联在此根底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殊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季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衬托之下,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显得肤浅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顾,承转圆熟,构造严谨,语言精工,风格沉郁哀伤,真挚感人。《.1》

【解答】(1)此题考察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构造和思想情感的根底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家乡月明,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2)第一问:考察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始终、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常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斗还没有停顿的时候!

其次问:考察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力量。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始终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留意结合诗中标题、解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留意诗歌的抒情方式,依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此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详细分析得出。此题不能作简洁化的答复,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欣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裂,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哀思,其中“月是家乡明”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之情;“无家问死生”表达互不相顾的焦虑和无望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