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容提要生态旅游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一直受到旅游学界的关注。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展开,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生态旅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全球迅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在众多指导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理论中,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美学等至关重要。了解各种理论对生态旅游发展所做出的影响,我们才能将其到指导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并且为生态旅游有关理论的补充提供新鲜的血液。第一节生态文化一生态文化概述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种定义下的生态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政治)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生态文化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中,在适应、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态观念、生态知识、生态经验。最初这些生态性容仅以“单体”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系统的文化层面,随后这些知识经验在漫长的历史演替中日积月累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精神并形成生态观念,它又进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并积累成制度、措施、经验,它又外在地表现于人们的实践、服务于人民的生存并物化为各种成果、风俗习惯等,由此集结并以“生态文化”统一的概念出现,生态文化由此成为一种关注人与自然的文化,它以“文化”、“智慧”的形式聚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反过来又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武器改造自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生态的许多理念依然显示出合理性并为人所用,生态文化又成为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问题的一把钥匙。二生态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生态文化渗透在生态旅游之中,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当人类意识到自己面临的生存危机是源于对自然的掠夺性利用和不健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时,人类对自己是自然的主人的地位开始怀疑,并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从而揭露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一) 生态文化能唤起人们对自然价值的思考自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创造性价值,维持性价值,整体性价值和局部性价值,自身价值,工具价值五个方面。不仅仅如此,自然还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我们必须依赖于自然提供的各种条件才能生存。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源于大气圈,饮用的水来源于水圈,食物源于生物圈,而人类所需的燃料,如煤,石油等来源于岩石圈。这些都与自然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另外,自然还对人类表达出精神价值。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结晶。生命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还创造了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美。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包含着道德的问题,需要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起于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文化的创建与人的本质力量的提高有直接关系。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进步,人类看待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同了,希望能够走一个持续的发展之路。(二) 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的灵魂,而生态旅游则是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生态文化既表现在生态区域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中,又表现在旅游者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生态文化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得以充分表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从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生态旅游占旅游的比率也大幅上升。21世纪的旅游将会逐渐趋向“生态旅游”,因为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人们目前所经历的“生态文化”时期。所以说,生态文化是对生态旅游有着指导作用。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原则,其目标体系较为宽泛。可持续发展理论要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简而言之,这三大效益也是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就以往的经验来看,以经济为中心的单一发展目标没有重视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因而可以说是一种“局部”观念的文化,人们在一味地促进经济发展之后又不得不回过头来为保护环境、稳定社会秩序而付出高昂的费用,因环境、社会始终托着经济提高的后腿,所以最终不但影响到经济本身的继续提高,而且又因为没有正确的发展观和相应的投入而制约着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始终算计着经济的发展最终却发现自己长时间做着一笔亏本的买卖,追根溯源还是文化的导向问题。生态文化蕴含“生态系统''整体观念,重视局部的发展,但是更加意识到系统整体进化才能促进长久发展和质量提升,因而更加追求系统全面发展进步。生态旅游追求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将生态旅游放到经济、环境、社会整体发展中,并以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衡量标准和指导思想,提升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层次。纵观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任何新鲜元素从纳入生态旅游系统到最终的具体实施都具有积极的生态文化价值,生态文化蕴含的价值观是这些新鲜因子孕育的源泉,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实践。案例分析案例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植绿兴绿护绿爱绿”绿满城乡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涵,致力引导人们走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今年春季,北碚小学在组织全校春游时就一改以往只走科普基地、动物园、游乐园等地的惯例,将全校的春游地点定在了山自然保护区,让全校数百名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建设的这些生态文化示、传播、教育基地非常受群众欢迎。”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前往森林公园、保护区、示基地的市民人数都大幅增长,仅2011年就达4500万人次。这些公园、保护区真正成为了传播生态文化理念的有效平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维持生态平衡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此,我市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参与度高、感召力强的生态文化传播活动,让群众亲身参与其中,共建共享具有独特魅力的“山、水、林、城”生态文化。“其中效果最好的就是'绿化长江•行动’。”市绿长办负责人介绍,在我市启动的“绿化长江•行动”,事关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备受中央重视、社会关注,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南川数十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专门将自己打工的钱邮寄回家,捐款造林。南岸12岁的盲童梦铁还将自己捡垃圾的钱全部捐出造林。在这种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下,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不仅捐资造林,不少人还亲自参与到绿化长江造林过程中。今年春季,我市的各个义务植树造林基地出现“爆棚”现象,超过百万人自愿涌入植树基地,参与全民义务植树,共植绿600万余株。我市还开展了“百万市民进森林”活动,市级以上森林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让广大市民亲近森林、享受生态,进而自觉保护森林、建设生态。活动当日,全市数十个森林公园人潮如织,越来越多的群众爱上了这种生态、健康的休闲方式。此外,我市还积极开展“身边增林”活动,发出倡议书,鼓励市民、农户在城市小区、阳台上、房屋周边栽种花草,在整个掀起了一阵植绿、爱绿的热潮。2011年市获得“生态中国城市奖”。据统计,我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的群众超过2500万人次,植树超过1亿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建有“大学林”、“海峡两岸合作林”、“亚太友谊林”、“院士林”、“将军林”、“党员林”等各类纪念林。广大市民亲身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了“山、水、林、城”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市民的一种共识。思考与讨论:1、 该案例表达了生态旅游中的哪些理论?是如何表达的?2、 市的生态旅游建设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了人类文化的纵深发展,催生了生态文化,同时,文化所具有的“化人”的功能也必然会作用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表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简表198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1《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里约热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1997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承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涵盖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与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与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R.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二)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中国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经济加发展、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表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济、社会”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指导下的国家战略,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所规定的容,根据国情和具体条件,规定了实施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寻求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三)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七大主题: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著名经济学家索罗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各个参数的约束下,人均财富可以实现非负增长的总目标”。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罗默理论认为:“经济收益递增型模式,是以知识创新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它不仅可能形成资本收益的部递增,而且能使传统的生产力要素也随之产生递增效益,从而牵动整个经济的规模效益递增,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增长极限”。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围之。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其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承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来源。可持续发展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可持续发展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诺贝尔经济奖获奖演说时曾表达了他的严肃思考:“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巨大来源,但是它还只是一个潜在的、必要的条件,本身并不是充分条件。如果技术要得到高效而广泛的应用,必须作出制度的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以实现正确利用人类知识中先进部分所产生的创造力”。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可持续发展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身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巨大贡献。我们深信,勤劳的中华民族曾在世界历史上写下过辉煌的篇章,也一定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进程当中,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旅游的价值(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的关系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石生态旅游以不到20年的时间在全球迅速发展,是因为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在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态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众多指导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中,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最根本的,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石。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不仅要使旅游业本身得到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旅游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利益,同时永久持续地保持全球生态环境原生系统的完整性。生态旅游的这一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业中的具体表现。2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在论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差异时,阿莉认为可以从不同侧面列出很多点,其中最为核心的差异首推发展战略。传统大众旅游没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虽然也讲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但只注意了几大效益间的横向关系,在近期和远期效益间的纵向关系上谈的较少,即使谈了,也缺乏落到实处的通道。生态旅游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三大效益的横向和纵向的关系都十分重视,且把长远的可持续旅游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生态旅游以环境保护为宗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正如世界旅游组织为“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提出的口号那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生态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准则生态旅游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有旅游者、经营者、管理者三方,分别构成活动主体、服务体系和调控体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旅游业努力寻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操作呢?阿莉认为其关键还在于,生态旅游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的行为和工作准则。生态旅游者应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于:在其利用资源时,应限制在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围,以保证代不同地区的人和代际不同辈的人能够享受到共同的资源,摒弃那种只顾自己的自私行为,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而影响或危与到别人的旅游需求。这就需要生态旅游者在可持续观点的指导下,增强保护意识,自觉主动地保护旅游对象,在旅游活动中,尽一切可能将对生态旅游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使自己从“污染源”变成“环保卫士”;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生态旅游产品本身,更应考虑到生态旅游活动的全过程;生态旅游开发者在开发生态旅游目的地时,在挖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时,应特别注意特色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杜绝开发造成的破坏,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其物质基础;开发决策者应该有一个长远发展的认识态度,不仅要重视当前的效益,更应把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应采用节约型和保护型管理模式,以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二)要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关系问题开发过程中要处理好生态旅游区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处理好生态旅游区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处理好部分生态旅游区多头管理的关系,并切实落实好生态旅游收益的再分配问题。玉娟、伟国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模式进行了研究。以生态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被许多欠发达地区看好,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红等人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加强旅游开发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游客行为应加强规化管理,旅行社与导游应提高生态旅游意识,提供生态旅游住宿环境等。从以上对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研究有一定的进展,但多局限于就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来谈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如何以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还有待提高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人类有意识地改革自己的文化,推动生态文化的发展。积极利用健全的法制规人,用良好的政策引导人,用舆论“无形的手”来塑造人、激励人,增加人的知识,拓展人的眼界,熏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格,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随着全民生态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运动的不断绿化,生态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案例分析案例二“不丹模式”与可持续发展在“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极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比GDP更重要”的治国理念指导下,不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保护环境和生态、文化资源,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以牺牲环境和放弃自己的文化认同为代价。从1974年开放旅游业起,为了防止外国旅游者对不丹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带来负面影响,不丹政府严格控制入境旅游人数,实施低客流高效益的旅游政策,并通过制定最低消费水平的方法来控制旅游者的人数,实行境外旅游者在不丹停留时间最少6天与每人每天200美元的最低消费制。境外旅游者必须由被政府授权的旅行社办签证、机票和安排食宿与旅游日程并承受旅行社提供的导游。同时出于环保考虑,一般只承受团体旅游,除非得到政府的正式邀请,散客不能进入不丹旅行,其行程还必须经过政府仔细审核。不丹没有专门为旅游者人工“打造”的景区,也没有刻意安排的表演,进入不丹你所能看到的就是不丹人的真实生活。从城镇到乡村清一色的不丹建筑风格,独具风韵(政府对造型和风格有统一要求)。如果运气好,有时候可以在寺院遇上祭祀等仪式,或者赶上一个传统节日或庆典,就能看到极具特色的不丹传统舞蹈。主人利用的是现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一一自然地貌、山岭风光、农田村舍、古朴民风、特色建筑以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呈现给客人的是真实、和谐的自然与文化生活之旅。在政府的领导下,不丹的环境保护机构同国际组织合作,在全国围推行教育和保护计划。当地的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当中,承当导游、维护山路、在食宿点提供服务等工作。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国第三大创汇行业。由此,不丹成为非常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低数量、高回报”的旅游政策反而使不丹格外令人向往,形成了世界了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不丹模式”,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英国莱斯特大学2006年在其“幸福指数世界地图”中将不丹人列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最幸福的国民”。“1去不丹畅游山区王国的古代村落”被选为《国家地理》推荐的25种探险旅游方式之一。为表彰不丹国王和人民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贡献,联合国将首届“地球卫士奖”授予第四世国王旺楚克和不丹人民。结论“不丹模式”不仅仅指旅游业,也阐释着国家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从1972年到现在,37年中不丹走的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保护环境和生态、文化资源,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以牺牲环境和放弃自己的文化认同为代价。第三节生态美学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在世界围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一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的概述(一)生态美学概念生态美学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国外讨论热点的形势下,由我国美学家首次提出的,其基本涵目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与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其根本涵“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二)生态美是什么生态美是建立在生态人文观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具生态哲学意义的美学概念,是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的一种共同美学追求,具有与自然美本质上差异的美学特征。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在旅游景观、旅游行为、旅游管理等方面都追求生态美。(三)生态美的基本容生态美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应是形式美、关系美、过程美和功能美的有机整合与四位一体,同时有相对具体的容和要求。一般而言,形式美是外观美或外在美,可以通过肉眼或其他器官感知;关系美和过程美是在美,通常需要通过经验和科学知识去探知和感悟;功能美是整体美和综合美,通常是由形式美关系美和过程美所决定的。1形式美形式美是美的表观形态或形式,也是生态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实践中,人们已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情趣经验与思维定势,如对事物的颜色大小结构形态品质,以与渗透的思想文化与伴随的行为等的认同由于审美过程是在人的参与下进行的,因此,生态美在符合生态关系和谐与功能健康的基础上,也得兼顾人们的基本审美需求也就是说,有些纯天然纯自然纯生态的事物也不一定是美的,例如: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弃地,看上去似乎很自然很生态,但并不美,往往不能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和美感;但如果对其适当地加以改造和修整,在形式上可能就赋予了一定的美学情趣或元素。因此,生态美也需要强调形式美,有些自然美也需要经过科学地适当地人工改造,甚至赋予某些精神文化的涵,才可能成为既生态又有美学享受的生态美。2关系美生态美还要求事物之间的关系健康与和谐。没有健康的生态关系和人际关系,即使表面形式上是美的,也不属于生态美例如,许多地区在一些河流上盲目地建设拦河坝,以蓄水发电,获取经济效益,结果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正常运移,以与物种的洄游迁徙,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损坏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显然不能称之为生态美。又如,覆盖在水面上的绿茵如毯的水葫芦(一种外来入侵生物),看上去很美,但很不生态,因为它的入侵不仅侵占了其他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态位,从而与它们竞争和养分,引起鱼类等生物的死亡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乃至生态系统的瓦解,而且最终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下降变臭,导致水产经济损失和相应的环境防护成本,显然外来生物的入侵扰乱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原有的作用关系,显然是不美的。3过程美生态美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动态转化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昙花一现的美,不能称之为生态美。例如,对于人为引入的一些外来物种,诸如一些速生物种(如桉树大米草等),通常由于事先缺乏科学的评估,在引种初期,这些植物确实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和景观生态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来物种由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通常改变了本地原有的生态过程,结果可使原有土著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简单化,脆弱性增强,显然这种美是不可持续的。相反,某些植物群落在初建时,形式上不一定很美,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过程美会逐步显露出来。在社会经济建设中,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通常在建设之初,确实很漂亮,但由于往往追求短平快,只讲形式,不讲求其质量和在的运行过程,结果通常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各种弊端会逐步显露出来,这显然丧失了过程美。因此,生态美不是暂时的美,而是可持续的动态美。4功能美功能美是生态美的最终表达。功能的完善优化健康安全低碳与环境友好是生态美的一些基本评判标准一些具有形式美的事物,不一定具有功能美。例如,在一些大城市中,大搞草坪绿化,形式看上去很漂亮,但这种平面绿化意味着生态系统结构关系与过程的简单化,结果对城市小气候的调节功能对污染的修复消解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功能的效果都较低,而且由于地面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又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加以补充,进而增加养护成本,显然草坪绿化的功能没达到生态美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形式)美的东西不一定是生态的,特别是一些经过人工过度雕饰出来的(形式)美。二生态美学对生态旅游的价值为了使我国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类在从大自然中获取必须的知识和利益的同时,永久地保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平衡。(1) 生态美学从整体性视野帮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美学的观点来看,生态危机根源于在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破坏和掠夺。如果不丢弃原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人与自然之间就很难和解。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营养。它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看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都可能给对方造成严重伤害。这种整体性的视角,以一种崭新的理论纬度,重新审视人类在整个大自然中的权利与义务,与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纠正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中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偏差。(2) 生态美学对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具有指导作用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是以地区的生态资源容量与生态适宜性为基本依据,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但是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盲目地将生态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种错误的定位干扰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如果不加以纠正,最终将会把生态旅游引向非正常发展的边缘,更会给以后的规划和开发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时,必须坚持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尊重和关怀所有的生物,敬畏与呵护整个生态系统,既要使生态旅游项目满足人类的审美情趣和需要,也要强调开发和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学会在尊敬自然的前提下达到我们的目的。(3) 生态美学倡导人文精神的复归旅游是一项大众参与的活动,也是人们释放心灵、自我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公众自觉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精神在生态旅游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社会,颓废、压抑、畸形的精神生态导致人们不能够正视周围的事物,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丧失了起码的人文关怀。生态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真、善、美重新灌注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恢复人们完整、健全的精神生态,修复被扭曲、断裂的自然,还原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样态,从根本上扭转生态危机,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这种人性的复归和人文精神的扬会使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宗旨的生态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会使人类在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中体会心灵的自由超脱,实现人类社会的完整统一。案例分析案例三道家生态美学——老子山旅游区如果以当代生态美学观的视角来审视渊明的人生和创作轨迹,我们便可欣喜地发现他不自觉地践行了这种生态存在论哲学、美学思想,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田园而且将其田园生活体验、生命感悟诉诸诗歌,在自然田园和诗歌中找到了自我的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首先,归隐并寄情于田园山野。渊明作为一个农耕者绝非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他对的态度也已超越了功利性的生产,而是将之视为生存的家园和生命的栖居之所。于是他完全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试图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无隔阂式存在。所以,田间劳作的辛苦与劳绩对他来说并不痛苦,而是生活之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诗人从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灵满足和诗意,实现了对失意仕途和困顿生活的超越。而这种诗意的表达和心、灵的感悟则造就了渊明特有的田园诗歌。其次,诉诸诗歌。渊明将自己的田园生活和人生感悟借平淡自然的语言文字成诗,为我们营造了众多自然高妙而又美丽的田园意境,不仅开创了日常生活诗化的诗风,而且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他作诗完全是其“旷而且真”的本性的自然流露,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其诗歌中不仅有他对的审美体验,也包含着其融入自然中的和谐的生存体验。自然不仅是自由自在生活的家园,而且是其诗歌创造的灵感源泉。渊明在惬意自如的田园生活中,在自娱自乐的诗歌创作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生存境界,成为了一一诗意的栖居者。无疑渊明之自然生态观和理想的存在模式,是我们建构生态美学观理论体系的又一丰富的思想资源。更重要的是,由其生存境界反观深处现代文明危机之中的我们自身,似乎我们迫切需要从他那里汲取更多的生存智慧,他的生命和谐观势必会在当代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建构中绽放理论的光芒!“渊明的诗文为在文明与异化的二律悖反中挣扎的人提供了一种自然的精神家园,足以使之消减社会历史发展带给人的异化现象和心灵矛盾,获得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的心、灵和谐。结论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提出不单单是为了拓展美学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为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提供一种缓解或者制止的理论路径。其现实目的便是引导人们对我们生存的外世界采取审美性地观照,唤醒人们心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使人们意识到物我共生的依附性关系,争取实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理想化存在,进而达到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恰恰是当代生态美学观的理想指归之所在。第四节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概述(一) 生态伦理学产生的背景20世纪中叶和21世纪初叶,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如火如荼,生态伦理学思想在西方已成为普遍民意和社会共识,成果丰硕。生态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宗旨是敬畏自然存在,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并在此理论指导下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与传统的伦理观念相比,生态伦理学无疑是一种新的全球伦理观,其主要特点是解释人类行为的正当性原则,表达对全人类公共利益以与对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关怀。生态伦理学把人与自然协调的价值观作为人类未来的价值取向,把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终极道德目标,并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的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它必将有利于人类的道德完善和道德进步,有利于整个地球文明的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完美交融的新世界。(二) 生态伦理学的定义生态伦理学,是指以研究生态道德为对象的一门科学。所谓生态道德,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的总和。这里列出伦理学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当一种行为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2道德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另外生态伦理学也被称为环境伦理学,它是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它是认为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道德规而制约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行为,它要求人类从哲学的高度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对自然环境以与自然中各动植物的责任。总之,生态伦理学是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研究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与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两方面。此外,生态伦理学吸收了生态科学、环境科学、道德哲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充实到这门学科中来。主要研究容有:1人对自然界的作用中所表达的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生态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制定处理生态环境的道德规,以通过社会伦理功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保护环境、保护人的利益的目的。2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起的动物和植物生存又利的问题,制定生态伦理规,以调节人与生物的关系,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生物的生存权利。3生态领域中道德伦理规的意义,如研究生态学中的善与恶、道德或不道德等。(三)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无论是自然界的生物还是各类环境,都与人类一样拥有生存的意义,都不该单方面地遭到人类方面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破坏。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生态下的一切事物,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给予自然界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机会。2禁止性原则对于任何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的各类行为,包括生化战争、核战争的等会大幅度影响生态环境,并且使环境遭受到灭绝性的存在,都应该遭到禁止。同时要禁止人为的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过度使用自然环境导致严重毁坏。3选择性原则选择符合生态循环规律的生产方式,使人的生产活动生态化,应当尊重、应当不破坏、应当保护与促进自然的完整与稳定、正义、公正、权利平等、节约、持续发展。4命令性原则即要把尊重、爱护自然转化为心的道德律令,同时在立法方面加以完善补充,使人们在破坏生态环境和其他生物时能够起到自我命令或他人命令的作用。(四) 生态伦理学主要研究容生态伦理学吸收了生态科学、环境科学、道德哲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充实到这门学科中来。主要研究容有:1对自然界的作用中所表达的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生态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制定处理生态环境的道德规,以通过社会伦理功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保护环境、保护人的利益的目的。2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起的动物和植物生存又利的问题,制定生态伦理规,以调节人与生物的关系,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生物的生存权利。3生态领域中道德伦理规的意义,如研究生态学中的善、恶、道德、不道德等。二生态伦理学对生态旅游的价值生态伦理学是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强论保障,在生态旅游中倒入生态伦理学,不仅可以使生态旅游从中得到理论的支持,而且可以推动生态旅游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以下图生态旅游与环境伦理关系模式,清晰地展示了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的关系。(一) 生态伦理学是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学实质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自然与其环境,生态伦理学则可以给予其理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导向。所开展的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二) 生态伦理学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制定保护规划的措施和思路进行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时,生态伦理学道德规能为合理保护生态,制定可操作性思路和方法。天然植被是大自然生态系统自身长期演替获得生态平衡所形成的,是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结果,具有地带性和典型性。根据生态伦理学观念,生态项目策划不但要考虑市场的要求,还要尊从生态伦理观,充分重视生物保护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能设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理论背道而驰的项目,如狩猎场的设立就要慎重论证,不能违背生态伦理观。(三) 生态伦理学要求生态旅游适度发展所谓“适度发展模式”,就是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再利用、少排放,将自然环境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加以保护,改变以破坏资源、过量消耗自然为代价或者”先破坏后治理”的生产模式。根据这一定义,生态旅游地就必须控制人工建设项目的规模,特别是控制为旅游者提供的食宿建筑设施购物、娱乐建筑设施。这些旅游配套设施不仅数量不能过多,而且规模也不宜过大,符合生态要求,必须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权利不被剥夺。(四) 生态伦理学对生态旅游的支持这是生态旅游与其他大众旅游之间的最基本的区别,生态伦理学造就了生态旅游者,而生态旅游者无可避免的成为了生态旅游的先锋,自然的保护起了自然,不再是单纯的享受、欣赏自然,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到自然保护。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旅游行业为了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需求,以与生态旅游者对旅游行业施加的道德压力,也迫使这旅游行业不得不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案例分析案例四生态伦理学的拓展一一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Park),是世界上第一座认证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国家公园之一。地跨美国中部怀俄明州,蒙大拿州,爱达荷州三个州,约八千平方公里的环形山盆地。公园地貌丰富,气候多变,需要备好冬夏两季的衣服,上坡上白雪皑皑,间歇泉附近热气腾腾,在园的公路上行驶,常看到这边普照,尽头乌云密布。不容错过的景点有气势宏伟的老忠实间歇泉,五彩斑斓的大棱镜,宁静的湖,奔流直下的瀑布,壮丽的大峡谷,美丽的巨象温泉。此外,作为全美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公园居住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在公园见到最多的是成群的美洲野牛,时常还能看到麋鹿和羚羊。您甚至有机会看到驯鹿用那坚实的大角争斗,小黑熊在草原上嬉戏,时不时能看见老鹰从天空中展翅飞过。园森林茂密,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有时在公园的深处或道路上会发现灰熊或黑熊的踪迹。园设有历史古迹博物馆,还有数以千计的温泉,这些温泉碧波荡漾,水雾缭绕,上百个间歇泉喷射着沸腾的水柱。公园大棱镜泉,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表面”。1872年开始,公园管理处对公园采取“以火管理”的政策,只要不是人为因素造成,且不危与人的生命与财产,园的巡逻员都不干涉,让它自生自灭。森林火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好处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要算营养物的再循环了。如果没有森林火,这里的许多物种有可能会慢慢“饿死”。有些地区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堆积,平均每半公顷土地就拥有45吨干燥物质。它们越积越厚,使原有生物群落很难发展与更新,新的物种更无插足的余地。一场大火过后,把土地裸露在之下,黑灰大量吸收了太阳的热能,成为催发种子的最好温床。火舌在烧毁野草和灌木的同时,也吞噬了妨碍植物生长的病虫害以与有碍植物发芽生长的化学物质。浓烟覆盖在临近的地区,也可以杀死森林中的一些病原体,因此间接保护了没有过火地片的森林。炽热的大火还烤裂了岩石,又为一些喜爱的拓荒树种开辟了道路。火所烧毁的一切,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并非浪费,只是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形式。在自然演化过程,生活在国家公园的很多植物和动物,已经适应了间歇周期较长的大火,甚至其中有些物种,还必须以火来保证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国家公园分析公园给予了园生态环境以与物种极尊重与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旅游经济的创收。无论是旅游项目、管理措施、还是资金运作上,都无不把环境保护和研究作为核心。结论生态旅游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化的产物,是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下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生态旅游业的兴趣也是各地在旅游资源匮乏的时候,刺激旅游发展,提升旅游经济的新型绿色工程。中国可以借鉴外国成功案例提出适合中国本土的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思考与讨论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学之间的关系?2你认为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第五节系统科学一系统科学概述系统的定义多种多样,中国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还有把系统定义为“具有某种关系的集合”,这种定义是相当普遍的。在这里我们将系统定义总结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规定的或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物质、能量的交换,处于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系统科学是一门总结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研究如何建设、管理和控制复杂系统的科学。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从狭义上讲,系统科学是指一门科学,它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其理论基础是指对系统的特性和规律进行说明的系统论;其实践应用则是指系统工程,即将系统分析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解决管理中的规划、设计、研究、制造、试验与实用的科学方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曼哈顿时计划'、“三峡工程”的设计等。从广义上讲,系统科学是指一组学科群,是在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所产生的一组揭示自然界和社会、无机界和有机界、非生命界和生命界物质运动的普遍联系和共同规律的横向学科群。其代表性学科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概括系统科学,可以有以下四点性质:(一) 整体性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的各类物质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整体性的在品质为结构的整体性,外在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出口销售合同标准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节能照明设备销售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买卖及售后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新型采购监控设备采购与维护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国有企业厂长任期目标责任书及薪酬激励机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空桥梁检修作业安全协议书2篇
- 二零二五版技术专利权转让与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市场拓展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度餐厅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2篇
- 2瓷砖销售合同2024年版
- TSDPIA 05-2022 宠物猫砂通用技术规范
- 验货报告范本(英文版)
- 理想气体热力过程
- 2022度机构编制重要事项的报告【3篇】
- GB/T 25772-2010滚动轴承铁路客车轴承
- GB 31247-2014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
- 专利评估报告模板
- 士卓曼种植系统外科植入流程课件
- 二年级下册《一起长大的玩具》导读教学-一场别样的童年之旅
-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共17张课件
- 心脏瓣膜病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