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软件系统架构设计4.1 概要说明系统架构主要包括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 系统采用基于组件的标准 SOA应用架构,以及按照SOA方法构建的技术架构。系统的应用架构采用了基于服务的体系架构的策略与方法, 从组件、子系统以及门户三个层次对系统进行构建, 组件组装形成子系统, 子系统集成形成门户。 门户为人员等提供一个优化的以人为中心的操作界面, 用户可以方便地对 ERP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同时系统管理维护人员也可以方便地通过系统对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同样也是基于SOA方法和策略进行构建的,它支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同步和异步的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web层和服务层进行相对分离,支持分布式和集中式部署两种方案,并且不局限于某一种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产品。4.2 系统特点根据优化流程开发根据流程特点进行功能设计, 采用先进的工作流引擎机制。 保证了业务功能的实现。 同时达到了灵活配置。松散耦合的目的。保证系统能够与原系统灵活切换。符合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的高效处理流程。使统一设计,灵活接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考虑现有硬件分散、系统相对独立、数据库数据分离的现状。采用分布式部署,统一数据规范、统一接口规范的设计思路,在保证系统功能灵活配置,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及硬件资源。4.2.3 先进的设计理念采用国际通用的 C#语言开发,海量数据库选型、高效稳定的中间件处理。先进的 SOA架构设计,满足现有的性能需求,做到架构和系统的先进性和强大的扩展能力。采用先进的Web2.0技术,做到界面简洁、易用。4.2.4 开放式的可扩展性系统分部署式部署,子系统统一规划,即满足了分布应用的要求,又实现了统一标准。形成了统一、强大的管理软件工作平台。与现有系统轻松衔接设计时充分考虑现有系统现状,开发过程和现有系统数据、应用分析同步进行,保证新系统与现有系统顺利衔接。可信赖的高可靠性考虑到实时运行, 提供业务流程对可靠性的较高要求, 在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减少和避免故障的可能和隐患, 配合合理的系统部署方式和高效的维护服务, 能够满足需求中对系统故障时间、修复时间和单点故障隐患的可靠性要求。4.3 总体体系架构基于组件的SOA系统应用架构系统的应用架构是系统进行构建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我们建议 ERP系统采用基于组件的SOA的系统应用架构对系统进行构建。 系统按照 SOA的方法把系统从总体上划分为3个层次,分为:组件层、系统层、集成层。a) 组件层:组件层主要包括系统开发需要用到得各种组件, 又可以分为横向通用组件、纵向通用组件和纵向专用组件。横向组件是大部分系统都需要用到的通用的组件,如:Web组件、日志管理、数据校验、邮件管理、打印组件、报表组件、文档管理、参数管理、单点登陆等,横向组件的作用是更好的管理和复用系统的通用组件; 纵向通用组件包括在领域应用中通用的组件,如:工作流、报表工具、规则引擎、用户权限管理等在领域应用中使用较为广泛; 纵向专用组件是针对每一个领域专用的具有领域特色的组件, 在ERP系统中纵向专用组件可以分为申请、 受理、收费组件、分类组件、保密组件等等有关于 ERP的组件;b) 系统层:系统层包括了有组件组装得到的各个应用系统, 又可以分为核心层、 综合业务层和辅助管理层。 核心层是整个系统的重点和难点, 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销售子系统是将申请人的申请进行接受和汇总子系统; ;门户平台: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系统层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使用门户平台,用户不需要登陆每一个子系统进行相应的工作,而是在统一的门户平台进行工作。结合工作流技术,对于每个登陆系统的人都提供简洁统一的工作选项,对于申请人、审核人、系统管理员、维护人员、局领导等都能做到方便的操作系统,快速进行业务处理和系统管理。下图为基于SOA的ERP系统的应用架构总体设计图。通用以上的阐述, 可以看出,系统整体都是基于 SOA架构进行设计的, 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系统基于SOA的以服务为中心的思想和方法,对ERP系统的整体体系架构进行设计,建立了分层的松耦合、跨平台的系统架构;b)在组件层,我们采用了基于SOA的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的通用方式进行交互;c)系统采用了基于SOA的分类集成方法对系统的业务以及服务进行分类和集成,做成统一的接口,面向业务和服务编写,以适应SOA系统的统一交互;d)将每一种业务构成都分解成不同的组件或者子系统,将组件和子系统分开编写达到每项组件和子系统都能做到相互无关,如果一项组件和系统改变将对系统中的其余组件没有任何影响。实现组件相互之间低耦合的机制,最大程序上降低了系统的升级、业务变更对系统的影响。同时,基于SOA的系统应用架构具有强大的系统的扩展性:a)SOA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使得企业应用摆脱面向技术的解决方案的束缚,轻松应对企业商业服务变化、发展的需要,本方案很好地体现了SOA的这一中心思想;工作流和业务规则引擎的采用极大了提高了系统对于业务流程和规则变化的适应性。工作流引擎可以使得在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使得系统调整最小, 而不需要向传统的需要完全重新开发; 业务规则引擎的采用使得业务规则发生变化时只需对业务规则进行重新描述即可完成系统的转换。c) 组件模型、组件集成技术的采用使得系统在进行业务功能的调整时, 可以把变化局限于某一个范围之内, 在需要时还能进行灵活的替换。 由于系统应用架构是根据每一项业务或者流程编写所以对于系统的扩展非常方便, 只要对新加入的业务对应加入新的组件就可以实现对 SOA系统的扩展;总之,本节提出的基于组件的 ERP系统完全体现了 SOA的核心思想,通过分层组件规划、集成、工作流引擎、业务规则引擎等方法和技术充分体现 SOA的策略与方法, 并且很好地实现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等等。4.3.2 系统技术框架ERP系统基于 J2EE规范实现,整个架构建立在 Struts 框架、Spring 框架和DAO模式基础之上,并提供了对于 EJB、WebService、JMS等组件技术的集成机制。技术框架逻辑上可分为:客户层、WEB层、业务层、持久层、资源层、核心层。如下图所示为系统的技术框架。客户层:客户端计算机的浏览器,用于展现页面。WEB层:WEB层基于StrutsMVC,完成转发请求、 Http请求合法性校验、 Http 请求参数与数据传输对象DTO之间的绑定、Http请求参数有效性校验、用户操作权限检查、记录用户访问日志、显示系统运行异常等任务。业务层:业务层基于 Spring 框架,完成业务数据校验、业务逻辑处理、事务管理、记录业务处理日志、抛出业务处理异常等任务,同时它也支持 WebService、JMS、EJB等组件服务模型。持久层:持久层基于 DAO进行构建,完成数据读取、数据存储、封装 SQL异常、抛出SQL异常、记录数据读写日志等任务。资源层:资源层包括数据库服务器、 XML存储文件等,是数据永久存储的介质。核心层:核心层表现为系统提供的基础类库,为 WEB层、业务层和持久层提供支持。包括日志记录组件、 异常处理组件、事务处理组件、IoC容器封装组件、WEB层数据绑定组件、WEB层数据校验组件、权限检查组件、持久层辅助组件、其他开源项目类库组件等。本技术框架的特色或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技术框架提供了对SOA的完整支持;(2)对于同一个应用系统,系统同时支持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部署方案,系统采用分离UI层和BL层的方式来实现分布式的实现;(3) 业务层 Service 的实现可以有很多种, WebService、JMS、EJB、Spring 等都可以作为对业务层的一种实现;(4) 在系统的 WEB层,同时支持同步和异步两种通信交互方式,使用了 AJAX技术完成改善用户体验的任务,主要完成页面表单数据的录入校验、生成联动的下拉列表等任务。客户端访问web层时通过AJAX技术可以实现异步交互,在提交页面时系统采用同步方式处理提交页面的内容。如下图所示为系统对于这两种交互方式的支持图。客户层客户机浏览器HttpWEB层StrutsActionServletDWRServletHttpServletRequestDTOStrutsActionActionBeanDTO业务层业务Service接口/业务ServiceWebServImpl 实现PO数据层数据库表 Dao接口/DaoHibernateImpl 实现OracleDB DB2(5) 在系统中,每个功能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 在可扩展性上只要将新加入的组件添加到系统中就可以实现系统的扩展,在系统中由于采用如: Struts 、AJAX等当前最新的技术,恰当的使用,在性能上会有显著的提高,而且由于 Struts、AJAX等技术已经相当的完善所以在可靠性上也有可靠的保障。其他重要问题(1) 业务规则是支持企业决策, 影响或控制企业业务行为的指示, 它是企业处理业务过程中始终要遵循的规则,而工作流则是根据业务规则制定的实际应用当中需要流转的程序。在系统的编制过程中将严格遵守业务规则和根据业务规则制定的工作流程, 在系统的编程中业务规则是一条语句,它定义或约束业务的某些方面。其目的是对业务结构做出断言,或者对业务行为施加控制和影响。在 xxx系统中,系统通过对工作流和业务规则的使用,对 xxx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从 xxx到xxx都有明确的程序遵循。(2) 系统采用标准的 SOA架构进行设计,通过组件的开发、 组件的组装、系统的集成形成了基于 SOA进行设计的完整的 xxx系统体系架构;在应用系统开发上,应用了基于J2EE的标准技术,如 Struts、AJAX、Hibernate 等标准技术和标准架构,开发时通过制定严格的开发规范, 并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和实施方法来规范程序员的编码规范, 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在数据建模时也会采用基于标准的扩展的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在数据交换、系统接口等领域也基于国家数据交换标准进行设计与开发; 在系统的整体设计开发实施维护过程,都将基于国际国内的主流标准进行。(3) 由于系统是根据标准架构和分层编写而成, 对于想增加工作流程或者业务规则的情况,系统也可以很容易的进行扩展, 如在系统中加入的新的业务规则只要在层次上分清属于系统的哪一层次, 在系统的层次中新加入组件就可以很方便和容易的对系统进行扩展。(4) 在系统中,复用是减少代码量和代码可读性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需要用到的重复代码需要编写可复用的方法, 对接口的定义需要考虑到相同功能中所有的问题编写可复用的接口,公用的类也可以做到复用, 对于收费子系统来说, 该子系统就可以达到的复用的功能。主平台解决方案主平台担负着整个系统运转的枢纽工作, 主平台的设计必须在安全、 稳定、高效的规则下进行设计。主平台保证 xxx系统具有统一用户、统一认证、统一接口、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统一接入等特点,建立完善的主平台基础设施。系统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通过工作流平台提供流程的自动化, 集成各子系统;在实际业务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业务规则, 他们是系统中的核心的知识和价值的一个体现, 对于业务规则的管理也显得非常必要;主平台还涉及到与其他 19个子系统的接口交互,系统的接口也是系统要研究和讨论的一个主要方面; 系统涉及到大量的用户, 他们具有不同的角色, 如果对系统角色进行权限管理,也是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下文将重点针对业务流程管理、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接口和权限管理这四个部分分别进行阐述。基于工作流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复杂,环节众多,各子系统在业务环节上环环相扣。如何不仅能保证业务流程的准确流转,还能使系统具有很好的业务流程的灵活性。 工作流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最佳方案。经过对业务的分析以及抽象, 工作流管理系统围绕业务交互逻辑、 业务处理逻辑以及参与者三个问题进行解决, 业务交互逻辑对应的为业务的流转过程, 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对应的提出了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设计器、流程操作来解决业务交互逻辑的问题, 业务处理逻辑对应业务流转过程中的表单、 文档等的处理,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对应的提出了表单设计器、与表单的集成来解决业务处理逻辑的问题, 参与者对应到的为流转过程中环节对应的人或程序,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通过与应用程序的集成来解决参与者的问题。 工作流管理系统为方便业务交互逻辑、 业务处理逻辑以及参与者的修改, 多数通过提供可视化的流程设计器以及表单设计器来实现,为实现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扩展性,多数提供了一系列的 API。完整的工作流管理系统通常由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设计器、流程操作、工作流客户端程序、流程监控、表单设计器、与表单的集成以及与应用程序的集成八个部分组成。下图为图形化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示意图:工作流引擎作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主要提供了对于工作流定义的解析以及流程流转的支持。工作流定义文件描述了业务的交互逻辑, 工作流引擎通过解析此工作流定义文件按照业务的交互逻辑进行业务的流转,工作流引擎通常通过参考某种模型来进行设计,通过调度算法来进行流程的流转 (流程的启动、终止、挂起、恢复等 ),通过各种环节调度算法(SPLIT、AND、OR等)来实现对于环节的流转 (环节的合并、分叉、选择、条件性的选择等 )。WFMC是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它于 1993年成立,发布了一系列的工作流定义、软件接口的草案文本,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工作流标准制定机构,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应用。xxx电子xxx系统流程管理将基于 WFMC-TC-1009,WFMC-TC-1013等设计标准设计,基于XML的流程化定义语言。工作流包括一组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顺序关系, 还包括过程及活动的启动和终止条件, 以及对每个活动的描述。 工作流管理系统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上用于定义、 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它与工作流执行者(人、应用)交互,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工作流管理主要通过五个接口与工作流执行服务一起共同组成了工作流系统:a) 工作流定义交换, 用于在建模和定义工具与执行服务之间交换工作流定义。 主要是数据交换格式和 API。数据交换通过 XPDL,API通过WAPI。工作流客户端应用接口,用于工作流客户端应用访问工作流引擎和工作列表,通过WAPI完成。被调用的应用接口,用于调用不同的应用系统。工作流系统互操作接口,用于不同工作流系统之间的互操作。系统管理和监控,用于系统管理应用访问工作流执行服务。xxx系统根据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采用先进的工作流管理设计思想, 将申请、分类、初审、实审、复议、法律手续等子系统定义标准工作流应用接口,在主平台中对 xxx流程进行统一管理,用户可以对 xxx过程中的状态随时进行监控。 监控管理监控管理使用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提供完善的用户管理、角色管理、过程管理、系统设置、系统安全管理、配置文件管理和日志管理,让管理者可以追踪和控管角色、活动、节点、过程实例的状态和过程实例流经的路径; 可以以图形的方式再现已经完成的过程实例的路径、可以显示正在进行中的过程实例, 并且提供管理的机制, 让管理者得以在必要时终止或暂停某些过程实例。 同时,系统亦提供有关工作过程的统计数据和报表, 动态改变过程的状态,协调各个部分的关系, 并进而提升管理的效率。 可以大幅降低纸张文件的需求以及传递文件所需的额外人力负担,通过浏览器和数据库把各种信息方便地展现给用户 ,让内部信息的流动及传递更加迅速准确。负载平衡提高工作流的工作效率。 工作项服务动态产生其对应的待办工作项、提醒工作项、历史工作项、暂存工作项,为用户提供以人为本的优秀的系统使用体验。日志服务运行服务对工作流实例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事件及由事件引起的相应数据的改变进行完整的记录,形成日志数据写入日志文件, 以便对工作流实例的执行过程进行跟踪分析。 日志数据大至包括以下几类:过程定义、过程实例、活动定义、活动实例、工作流相关数据、工作项、统计数据、结构信息、归档信息等。日志库中实际记录的数据种类由相应的配置文件设置不同的级别来确定。业务规则管理在xxx系统中,不仅仅流程复杂, 而且中间存在着大量的业务规则, 这些规则决定了系统流程的流转方向, 决定了xxx的结果等等。通过业务规则引擎和工作流的结合的使用, 可以降低系统流程管理的复杂性,也便于用户对企业业务规则资产的积累。业务规则目前尚无工业标准定义,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由业务规则组织 (BusinessRuleGroup)给出的,从企业业务的角度来看, “业务规则是支持企业决策,影响或控制企业业务行为的指示”;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 “业务规则是一条语句, 它定义或约束业务的某些方面。其目的是对业务结构做出断言,或者对业务行为施加控制和影响。 ”业务规则可以用来代表企业活动和事件起因、状态信息、活动限制 (包括质量限制、一致性限制、完整性限制等 )、管理企业的政策和法规、及通过数据挖掘方式可以获得相应的专家知识和建议。业务规则有静态规则与动态规则之分, 静态规则描述了一致性与完整性规则, 通常可用数据模型来描述。 而动态规则描述企业的动态行为, 如活动的执行时机与条件等。 每条业务规则语句都应该满足原子性、确定性、简洁性、一致性和相关性。业务规则引擎用于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 它从业务流程中以单独实体的形式提取业务规则,从而达到对系统的更好的分离,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在业务规则实现过程中, 系统将集成满足 JSR94标准的业务规则引擎, 如iLog、Drools等。主平台和各子系统的接口主平台与各子系统接口可以将在系统接口方案中进行体现。多级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权限管理机制包括了组织架构管理,根据 xxx局的下属机构分布情况。系统次采用树形机构管理模式,满足 xxx局的需求,支持多级组织架构、多级项目管理 系统能灵活适应于各种组织架构模式 ,能实现的分级的的权限管理模型。权限管理机制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模型, 灵活严格的授权模型和操作配置进行权限设计。对于主控平台可以设置多个角色如:系统管理员、审查员、申请人、复审人员等。角色及岗位的定制灵活、易操作,可以保证 xxx的要求,还能满足今后业务流程的发展。因此,建议在 xxx系统中中采用多级的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它把整个访问权限控制过程分成两步: 访问权限与角色相关联, 角色再与用户关联, 从而实现了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并且角色之间、用户之间也存在多级关系。该设计中,角色不能被继承,角色把一些功能集合起来, 用户可以拥有某一个角色,同时也可以直接将某个功能赋予该用户。 权限控制主要体现在界面菜单、 工具栏、查询信息结果上。不同权限的用户登录系统后将会看到不同的菜单和工具栏,进入某一个功能界面后,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于原有系统中不成熟部分将针对原既继承又创新的数据模型设计原则,是数据模型设计可以控制界面上的各个组件状态, 有权限则该组件可用;不同级别的人员能看到的 xxx信息、xxx统计、分析的信息也不一样。该设计的一个好处是, 开发人员在增加新功能时才增加功能定义, 增加功能定义实际上是增加一个窗体的类名到数据库中, 程序调用该功能实际上是创建该窗体的一个实例。 而拥有权限管理的最终用户可以自由设置界面(菜单项和工具栏的文字显示,顺序,布局等) ,开发人员仅维护‘功能定义’部分。4.5 数据模型4.5.1 数据建模原则(1) 既继承又创新;数据模型将会对原有系统中使用较成熟部分进行继承,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系统成功几率,另一方面也方便与数据的移植;有数据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设计。成功的保障。(2) 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是原有系统数据库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个个分离的数据库相对独立,和其他数据库不存在直接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规则, 本次开发将对原有系统数据模型进行整合,一方面从数据模型层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另一方面消除原有数据库的一个个信息孤岛,为查询、统计、分析等业务管理服务。在系统建设数据建模时, 需要对系统数据模型进行整体规划, 我们将基于主平台数据模型对数据模型进行整合, 主平台数据模型从根本上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它规定了数据的标准,其他子系统将使用这些数据标准。 各个子系统建设过程中, 形成了每一个部分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数据模型, 整体上的规划从通用性数据模型、 专用性数据模型、 数据等各个层次保证了数据的完整型和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首先是从数据模型的层面从根本上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再通过建立长效的数据质量监控管理机制,自动监控管理与手工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解决在实际系统中出现的数据质量问题。(3) 主要变化的适应性;在系统建设时,将对业务进行充分的分析, 对于可能存在的主要变化进行研究, 在数据模型设计时将充分考虑这些变化性,数据模型将能对这种变化性进行适应。数据模型在设计时将采用纵向和横向两种结构进行设计, 对于变化的适应性, 可以采用纵向字段语义扩展和横向结构两种方法来对变化性进行适应。(4) 数据模型的标准化;数据建模过程中,采用标准的数据建模工具,遵循数据模型的建设标准,使用国际、国家等数据标准, 对于数据接口也采用标准的数据接口标准。 这些标准的实施, 一方面可以提高系统数据模型建设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 xxx系统和国际接轨。(5) 支持数据的移植;数据的移植也是新系统数据模型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我们将对原有系统的成熟数据模型进行继承,以便于进行数据移植,另一方面,对于新数据模型,会建立新旧数据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并消除中间产生的冲突。在移植时,为了可以准确高效的进行数据的移植,可以借助于第三方的数据移植工具。实施时,将根据系统实际情况,进行分步的数据移植和系统的切换。4.5.2 数据建模方法结合多年的行业应用的开发经验, 我们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行业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行业数据参考模型是建立行业数据模型的关键。 所谓行业数据参考模型, 可以认为是概念的集合,以及概念的关系, 加上一些管理交互的规则。 参考模型的最高抽象形式就是标准。 它基于概念模型的形式, 反映该领域内的业务概念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它以特定领域为范围, 是构建特定领域软件体系架构(DSSA)的基础,为领域应用实施开发提供重要支持。下图为行业数据参考模型和业务数据模型及数据仓库模型之间的关系。行业数据参考模型是行业内主要特征的描述,它排除了行业中企业的个性化特征的描述,在进行系统建模时最主要的是理顺业务,建立行业数据参考模型。通过生成转换工具,可以将行业数据参考模型自动转换为业务数据模型和数据仓库模型,然后可以在业务数据模型、数据仓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调整。下图为xxx领域的数据模型的体系架构 `图。特定领域的数据参考模型的体系架构如图 1所示,最下面的通用横向数据模型和特定领域的术语和数据字典是构建特定领域数据参考模型的基础。 在其基础上建立的特定领域的数据模型包含领域横向数据模型和领域纵向数据模型, 领域纵向数据模型又可以根据主题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主题。 关于通用横向、领域横向、领域纵向数据实体的详细说明如下:通用横向实体是跨领域适用的数据模型实体, 由键和属性组成。 如以“人员和组织”为主题的数据模型, 它不仅仅能在特定领域内复用, 还可以跨领域进行复用。 领域横向实体是指在领域内相对通用的数据模型, 经常被领域纵向模型引用。 领域纵向实体是指只在某个特定领域适用,不被领域横向数据模型引用, 和其他领域纵向数据模型的关系往往也是确定的。对特定领域的数据建模来说, 重点是要分析清楚在特定领域内数据模型中, 哪些属性是复用的关键,即哪些属性是对领域特征的抽象。 我们对ER图概念模型描述方法进行了扩展,引入“维度”、“维度层次”、“事实”三个数据仓库的概念,扩充了 ER图中的属性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特定领域数据参考模型提供了一个方法, 对原有设计方法中忽略的概念的抽象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数据质量管理在进行系统使用过程中,数据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对于数据质量也有必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流程,利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数据质量的检查和纠错的。从xxx流程看,从申请到收费、分类、初审、实审、复审、授权、失效等每一个环节之间已经环节内部都可能存在数据的一致性问题,在制定数据质量管理方案的时候,将基于xxxxxx的流程,对xxx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数据以及环节内部的数据进行一致性的监控。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存储将采用关系型和 XML方式结合进行数据存储。4.5.5 其他重要问题1)数据移植;下文将针对数据移植进行单独的详细地阐述。2)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保证主要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的,首先是从数据模型的层次从根本上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再通过建立长效的数据质量监控管理机制,自动监控管理与手工干预相结合,解决在实际系统中出现的数据质量问题。4.6 用户界面用户界面设计原则(1) 系统的界面风格统一采用编制好的 CSS文件,对单元格、按钮、下拉列表、文本框都进行统一的规格化,页面布局采用左边菜单项右边功能页的页面布局。 在内容填充中,对每一录入项都进行数据合法化校验, 如果出现异常和错误将采用统一的报错页面和易懂的提示语言对异常或错误进行描述。(2)对于用户操作来说,越容易、越简便越好,在系统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友好操作页面,根据登陆人的不同,根据权限的不同对每个人的操作页面都能做到定制,方便操作人的操作和管理。(3) 由于系统采用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进行数据的交互, 异步操作可以使用户更加方便的在页面操作过程中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交互, 同步操作可以使用户提交页面时实时的对提交的内容进行查看和修改。(4)系统提供在操作过程中根据输入项和功能来提示的功能来帮助用户更好的使用和操作系统。(1) 系统的使用参考手册除了系统使用参考手册外还建立了 xxx相关的知识库。知识库中支持用户进行组织资料,用户查询相关只是和参考。如:知识库中如果存储了计算机相关的xxx知识,在xxx的申请和审核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查询知识库得到相关的资料进行参考。用户界面层设计技术(2) 在web页面中通过页面文本框组件、 下拉列表组件、单选按钮组件、多选按钮组件、按钮组件等组件对页面进行设计和实现。(3) Web页面采用 http 同步技术实时对系统进行访问, 也支持在页面中使用 AJAX技术对系统进行异步的访问,得到页面和系统交互后得到的相关内容。(4) 使用web框架技术Struts 对页面进行加工和整合,使用户更方便的操作和使页面程序可读性更高。(5) 在页面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离不开其它框架的支持,如: Spring 提供业务层的操作支持,Hibernate 提供数据库的操作支持,还有诸如 Tiles、Webservice 、JMS等技术的支持。5概要设计说明5.1 概述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完成 xxx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替代原有的以纸张推动的xxx系统,提高 xxx审查的效率和质量。系统的总体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的体系架构、数据模型、用户界面,以及系统的部署方案、系统接口、数据移植方案、查询统计方案等。它从体系架构、数据模型、用户界面等各个层次对xxx局xxx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方案进行总体描述。系统将采用基于 J2EE的B/S架构进行开发,采用基于组件的 SOA架构方法和策略来进行系统的层次体系架构的设计,采用基于 JAVA的面向对象的方法对组件与服务进行构建。系统具有统一的简洁一致的用户操作界面,有很强的扩展性、重用性和很好的性能。系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开发时,将通过使用工作流、业务规则引擎等提高系统对于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变动的适应性;在架构上,采用SOA架构和组件化技术来应对系统的各种变化;在数据层面上,通过良好的数据模型设计来应对各种主要变化;在实现中,通过各个层次的复用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和系统的灵活性。系统建立在各种标准之上,架构标准、数据标准等,并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建立统一的系统开发标准规范体系,从整体上提高系统的水平,便于与外部机构进行接轨。5.2设计原则5.2.1统一设计原则统筹规划和统一设计系统结构。尤其是应用系统建设结构、数据模型结构、数据存储结构以及系统扩展规划等内容,均需从全局出发、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数据库和接口涉及需要考虑相互的统一性,保证系统的接口与数据存储的一致性,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应用。先进性原则系统构成必须采用成熟、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技术、 软件产品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依照国际上的规范、 标准,借鉴国内外目前成熟的主流网络和综合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和扩展能力。 保证先进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技术的稳定、安全性。采用先进的系统架构,能够为将来的系统规划提供便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高可靠/高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和数据架构设计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和可靠。对于高性能要求平台系统来说,必须保证系统得安全可靠。才能获得持久稳定的发展。标准化原则建立共同遵守 xxx系统统一标准的数据系统, 支持业务开展、横向的信息扩展和宏观管理的要求,使本系统成为 xxx局中数据提供的权威系统。 系统对操作的标准化, 即系统有检入检出的机制,确保数据维护的一致性和版本控制的可操作性。 系统对数据导入导出采用统一标准接口,如采用现在最流行的 XML标准。5.2.5 成熟性原则在开发工具的选型阶段, 应该尽量选择成熟的产品和规范, 如JAVA、XML、ODBC、JDBC之类已经成为标准的、被大量实践所采用的技术。选用具有成熟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开发工具。系统要采用国际主流、成熟的体系架构来构建,实现跨平台的应用。适用性原则保护已有资源,急用先行,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目前现有系统独立建立,数据库分散,但是数据库资源丰富,有大量的服务器。所以缩减成本,充分利用现有系统是保证节约成本的重要部分。可扩展性原则系统设计要考虑到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尽可能设计得简明,降低各功能模块耦合度,并充分考虑兼容性。系统能够支持对多种格式数据的存储。对于海量数据的存储,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高效和分离的部署结构, 不仅保证能够轻松建立接口, 而且能够提高数据库的扩展能力。5.3 系统功能综述主控平台1 、主控平台担负着整套系统运转的基础工作,基本任务为对所有子系统的整合,包括对系统及角色的安全管理、身份认证管理、实现单点登陆和统一权限管理。2 、功能结构如图:房屋图元信息搭建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将基础地理信息图层导入,建立房屋现状图层,建立房屋历史图层。对测绘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与房屋管理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比对,记入房屋管理数据库,生成楼盘表。比对成功数据反馈相关信息系统。房屋基础信息房屋普查数据中的《图元清册表》 ,以幢为单元集合的房屋坐落、类别 (平房/楼房)、用途、结构、面积、土地性质、管理方式、初始登记产权信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信息(包括建设单位、竣工日期)等数据信息。在数据导入过程中, 根据图元编号与地理信息中的图元进行关联, 以图元的编号作为主键,导入信息。5.3.4 楼盘表普查数据中的《详细清单》表,是以幢为单元集合、以分产权(分部位)为单位的房屋数据,包括房屋分产权(分部位)的部位、自然层数、面积、户型、朝向、权利人信息、使用用途、使用人信息、销售情况、管理方式等数据信息。在数据导入过程中,通过以下选择流程来完成数据导入编号->楼->楼盘表->户信息房屋权属信息从房屋权属和交易系统中读取数据, 对房屋的现权利人权属数据进行汇总、 整理,与房屋管理数据库中的房屋普查数据进行比对,记入房屋管理数据库。5.3.6 房屋地址库信息通过对房屋普查数据的处理,建立房屋地址库。实现地址信息与房屋图元的紧密关联,实现一址一物、 一物多址的对应关系。 在GIS中实现对地址库的近似度查询, 同时创建地址库实用工具,实现对批量数据的近似度查询。 同时还要实现地址与图元的相互关联, 查询方式有条件查询,模糊查询,空间查属性,属性查空间。在地址库的建设中,随着地址的变化引进地址库的更新机制。 地址变化主要由错误的地址信息、 地址变化信息、地址废止信息组成。错误地址信息要进行更正; 地址变化和地址废止信息要将地址存放到数据库中, 将新地址存储到地址库中。新地址要与旧地址存在联系。5.3.7 统计分析不仅要对新生成的房屋管理图层的各属性字段生成统计图表, 还要对普查中的各种调查表的数据生成统计图表,尤其是对《 XX省市国有土地房屋调查详细清单》和房屋类型的统计。统计图表包括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等。生成的图要美观、简明。同时还要生成文字本资料,图文并茂。统计范围不仅是对某一幢楼,还有可能是某一区域,某一小区,某街道、某个区县,甚至是全市的统计。生成的统计结果要快。5.4 重点子系统解决方案xxx子系统解决方案xxx子系统架构图xxx子系统预受理组件业务流程图6接口、部署及迁移实施方案6.1 接口方案由于xxx系统分为一个主平台和19个子系统,申请人、局领导、代办处、一般用户都会使用到该系统。因此,xxx系统需要对外的接口,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接口。如下图所示,对外的接口,采用 webservice 方式进行实现,对外应用通过授权连入内网,调用内网的 webservice 进行业务处理;内部接口部分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 (1)建立接口数据库,专门用于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2)建立接口组件,通用 ESB供其它子系统进行调用。主平台 电子申请子系统 受理子系统接口数据库服务总线实审子系统 WebService 内网公开公告子系统对外发布子系统建议接口方案示意图 外网在xxx系统中,主平台起到了部分的接口数据库的功能, 在使用时用助于提高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6.2 系统部署方案每个子系统之间都可以分离部署, 每个子系统都同时支持集中式部署和分布式部署, 但单个子系统建议进行集中式部署。如下图为建议部署示意图。6.3 系统硬件部署方案6.3.1硬件部署图网络拓扑结构局xxx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十九个子系统。硬件体系架构主要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数据库层,负责大规模数据库运算操作,为应用提供各类库运算结果数据; ;第二层是存储层, 负责管理和储存所有的数据资源, 满足各应用系统的存储容量及数据吞吐量等方面的需求第三层是应用层,处理和控制应用系统中所有业务应用逻辑运算;第四层是基于 Web的发布层,负责应用系统的发布, 应满足并发用户量大、 在线用户多、系统输入输出量大等需求。就以上系统整体架构及四层结构, 我们给出了每层设备的选型方案, 并给出相应的设备配置。数据库层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各类信息存储, 并向系统提供数据访问和信息处理服务。 由于采集和整合数据都要集中到中心数据库中存储, 为其他综合应用提供服务。 根据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承担的任务的重要性,为避免故障发生,影响日常业务正常使用,对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我们建议采用高可用和高可靠的双机热备或双机负载均衡方案。数据库层服务器有信息采集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整合数据库服务器、 情报信息数据库服务器和全文检索数据库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主要对采集数据库、整合数据库、情报信息数据库、情报信息日志库和 TRS检索数据库进行管理。中心主要数据库服务器数据整合是信息化建设整体框架的核心。 整合数据库要为情报信息服务系统、 数据交换和请求服务等综合应用提供源数据,提供面向全局的、统一的深层次数据应用。xxx系统主要对不同信息源和类型、格式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及时、准确、可靠地同步提交到数据库中,为信息整合等深层次的数据应用提供原始的基础数据支持。信息服务系统是综合应用的一种,是从海量业务数据中提升出深层次的综合应用。每种应用都有配置信息,都要产生大量的日志信息,为便于对日志信息的管理和使用,我们建议将这些信息存在一个统一数据库中。根据以上四种数据库服务器性能的需求,建议采用支持分区技术的高端服务器,利用分区技术将CPU、内存等服务器资源按照不同的性能需求进行划分,形成若干个满足不同应用系统需求的逻辑分区服务器。在逻辑分区服务器之间可以动态调配服务器资源,使部分“忙”服务器可以临时调用“闲”服务器的资源,并可以设置一定量的未经分区的服务器资源成为共享资源,供一部分或全部逻辑服务器根据即时状态动态进行调配。采用的服务器具有在线资源扩展功能,保障在资源扩展的同时应用系统的有效、高速运行,不影响全局应用。通过高可用的配置,将逻辑分区服务器划分为一个集群共同为应用系统提供硬件支撑,保证应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选用虚拟化技术的目的,是想实现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供应自动化,满足了日益增长和瞬息万变的业务需求,实现IT与业务最佳同步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方案推荐选用高端主机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配置2台服务器,各配置32颗CPU,128GB内存,每台服务器分成4个分区,两两对应组成高可用的、负载均衡的系统。即采集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整合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情报信息数据库服务器、日志信息数据库服务器共享两台高性能服务器,采用分区技术分成四个逻辑分区服务器。采集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所在分区为8颗CPU,32GB内存;整合数据库服务器所在分区为14颗CPU,56GB内存;信息服务器所在分区为6颗CPU,24GB内存;日志信息服务器所在分区为4颗CPU,16GB内存。同时相应两组物理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中的分区,还要满足负载均衡的要求,并提供不间断、稳定的数据库访问支持。高端主机服务器分区的部署如图11所示。分区主机-1(32C)主机-2(32C)分区日志-DB日志-DBLPAR44C/16G4C/16GLPAR4LPAR3采集-DB采集-DBLPAR38C/32G8C/32GLPAR2整合-DB整合-DBLPAR214C/56GRAC14C/56GLPAR1情报-DB情报-DBLPAR16C/24G6C/24G图1数据库服务器分区的部署示意图每台服务器做如下分区划分:分区1:采集数据库服务器分区,配置8颗CPU,32GB内存,2块73GB硬盘,3个1000M网卡和3块2GB光纤通道卡,运行采集数据库服务器。分区2:整合数据库服务器分区,配置14颗CPU,56GB内存,2块73GB硬盘,3个1000M网卡和3块2GB光纤通道卡,运行整合数据库服务器。分区3:情报信息服务数据库服务器分区,配置6颗CPU,24GB内存,2块73GB硬盘,3个1000M网卡和3块2GB光纤通道卡,运行情报信息服务数据库服务器。分区4:日志信息数据库服务器分区,配置4颗CPU,16GB内存,2块73GB硬盘,3个1000M网卡和3块2GB光纤通道卡,运行日志信息服务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层存储层采用以存储局域网 SAN技术为核心的大型存储系统, 通过SAN光纤交换机将数据库、数据备份系统的多种硬件设备高速联结, 形成集中存储数据、 保护数据、提供各种数据服务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平台。存储层设备由一台高性能、高扩展性的磁盘阵列和一台磁带库,通过两台 SAN交换机联接构成一个存储局域网。通过一台存储备份服务器来进行数据的日常备份管理工作。在这一层,选择虚拟存储系统,磁盘阵列目前配置存储容量为 40TB,磁带库应配置双驱动器。存储层硬件结构图如图 3所示。图3存储层硬件支撑环境结构示意图存储层设备选型表2存储层设备选型序号设备名称配置描述数量1磁盘阵列物理容量:288块146GB/15000RPM硬盘,共1磁带库光纤交换机存储管理、备份服务器
42TB(包含热备盘);可扩展容量:307TB(最大);前端连接端口:16个,最大可扩展到128个;缓存:64GB,最大可扩展到256GB2个LTOUltrium3驱动器;129个槽位,80盘1(400GB/盘)磁带,2盘清洗带,每驱动器一FC接口。32端口(24口激活)4Gbps端口22颗XeonMP2.5GHzDCCPU/2×1MBL2,4ML3,14GB内存,2块73G10K硬盘,ServeRAID8iSA-SCSIRAID 适配器,2块HBA卡,2块1300W电源,2个GigaEthernet网口,windows2003标准版5 备份软件 在线备份数据库系统, LANfree 1应用层关键应用服务器应用层服务器分为数据采集中心应用服务器、交换中心应用服务器、请求服务中心应用服务器、数据整合应用服务器、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器。为保证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运行,这些应用服务器采用双机系统,通过双机冗余或负载均衡方式运行。应用服务层软件平台采用支持J2EE架构的应用服务中间件提供对应用软件业务逻辑处理的支持。多种模式用户应用系统的业务处理核心模块都可以部署在应用服务层,包括:基于多层结构的B/S、C/S应用系统,请求服务模式应用,数据批处理应用,大数据量数据统计分析应用等。根据用户需求分析,数据采集中心应用服务器选用2台小型机服务器,交换中心应用服务器选用2台小型机服务器,这4台应用服务器构成高可用系统;请求服务应用服务器选用2台小型机服务器,构成负载均衡系统;数据整合应用服务器上应用业务比较多,部署在4台小型机服务器上,构成负载均衡系统以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情报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器根据目前两种不同的认证方式,每种方式都配置在2台小型机上,做成负载均衡系统。这样,这些应用需要部署在14台小型机服务器服务器上。应用服务器请参考配置表中所列出应用层服务器设备选型的描述。表3应用层服务器设备选型序号设备名称配置描述数量1应用服务当前配置8颗64RISC位1.65GhzPOWER5处理器,10器24G内存,2个千兆以太网卡,2块73GB10K硬盘。提供最新版本操作系统及光盘介质,AIX5.364位UNIX操作系统。2采集、交当前配置8颗64RISC位1.65GhzPOWER5处理器,4换应用服24G内存,2个千兆以太网卡,2GB光纤适配卡2个,务器2块73GB10K硬盘。提供最新版本操作系统及光盘介质,AIX5.364位UNIX操作系统和集群软件HACMP。3应用层管英特尔?酷睿?双核处理器T2600(2.16GHz),1GB2理工作站内存,100GB(5400rpm)硬盘,14.1"SXGA+,独立显存为128MB4系统管理英特尔?酷睿?双核处理器T2600(2.16GHz),1GB2工作站内存,100GB(5400rpm)硬盘,14.1"SXGA+,独序号设备名称配置描述数量立显存为128MB5GIS数据2颗XeonEM64TMP3.30GHz7140N/2*1MB/1库服务器16MBL3处理器,4GB内存,2块146G10K硬盘,2个GigaEthernet网口,CD-RW/DVDCombo,ServeRAID8iSA-SCSIRAID适配器,2块1300w电源,windows2003标准版6GIS应用2颗XeonEM64TDualcore2.00GHz/4MB处理器,2服务器4GB内存,2块146G10K硬盘,2个GigaEthernet网口,CD-RW/DVDCombo,ServeRAID-8kSASController(256MB),2块835W电源,windows2003标准版注:数据提交应用服务器、 交换应用服务器分别部署在 2台小型机上,4台服务器两两做成双机互备方式;请求服务应用服务器部署在 2台小型机上,2台服务器作成负载均衡方式; 数据整合应用服务器部署在 4台小型机上,4台服务器作成负载均衡方式; 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器部署在4台小型机上,4台服务器作成负载均衡方式。发布层信息发布层直接面对庞大的访问用户群,需要满足大规模并发、高速响应与大量数据交换的需求。因此,必须采用负载均衡技术。信息发布层与应用服务层的侧重点不同,相比之下,这一层数据交换的要求比处理能力的需求更为迫切,基于这一特点,服务器群应当以更大的密度提供更高的数据交换能力,而单体服务器可以采用相对于应用服务层配置较低的PC服务器。根据这一特点,该层面我们推荐采购高密度PC服务器群通过负载均衡器连接到网络,根据用户需求“自由灵活分组”,以负载均衡的方式充分发挥硬件资源优势承载庞大的用户群,为用户提供快速响应。同时同组的服务器还将通过负载均衡器形成容错体系,确保用户业务不间断运行。随着应用系统和WEB发布的扩展和并发用户量的增加,在发布层可以增加PC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器来进行横向扩展,以满足增长业务的需要。信息发布系统支撑平台选择20台PC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配置2颗2.33GHz主频的CPU,4G内存,两块73GB硬盘。信息发布层管理工作站选择两台笔记本电脑,配置双核处理器,1GB内存,100GB(5400rpm)硬盘,14.1""SXGA+,独立显存为 128MB。发布层服务器设备选型表4发布层服务器设备选型序号设备名称配置描述数量1发布服务2颗XeonEM64TDualCore2.33GHzCPU,20器4MBL2,4GB内存,2块73GB10K硬盘,DVDCombo,2个GigaEthernet网口,670w热插拔电源,windows2003标准版操作系统2信息发布英特尔?酷睿?双核处理器T26002层管理工(2.16GHz),1GB内存,100GB(5400rpm)作站硬盘,14.1"SXGA+,独立显存为128MB3负载均衡BIG-IP6400(C62):2U高-新型USB端2器口、液晶显示器和键区;处理器:(1)(2)32/64位HyperTransport1.6GHz;基本内存/最大内存:2GB/4GB;电源:400W1U;ASIC:PacketVelocityASIC2千兆位电口:16个;千兆位光口(SFP模块):4个可选项 ;背板能力≥ 44Gb/s;流量吞吐量≥ 2Gb/s;二层能力:线速;四层能力≥22万;七层能力≥10万;并发会话数量≥ 800万6.3.3内外网交换系统外网数据采集交换系统主要由外网发布应用服务器、 数据库发布数据库服务器和外网信息交换服务器及存储系统构成,通过隔离网闸将内网和外网进行物理隔离。根据当前业务情况分析, 外网发布数据库服务器、 外网发布应用服务器分别采用双机系统来满足系统的可靠运行。外网发布数据库服务器和外网交换应用服务器采用 4CPU的服务器;外网发布应用服务器采用2CPU的服务器。内外网交换系统设备选型表5内外网交换系统设备选型序号设备名称配置描述数量1内外网交ViGap300E千兆接口/容错支持1台换网闸2外网发布4颗XeonMP3.3GHzCPU,2×1MB二级缓存,2台数据库服16M三级缓存,8GB内存,2块73.4GB10K2.5”务器SAS热插拔硬盘,ServeRAID8iSA-SCSI外网发布数据库存储外网发布应用服务器
RAID适配器,1*RSAIIcard,2块1300W热插拔电源,2块HBA卡,windows2003企业版TotalStorageDS400DualController,4*73GB1台10Krpm,8*300GB10KrpmUltra320SCSIHot-swapHDD,iSCSIServerAdapter,2*8口光纤交换机2颗XeonMP2.5GHzCPU,2×1MB二级缓存,2台4M三级缓存,4GB内存,4块73.4GB10K2.5”SAS热插拔硬盘,ServeRAID8iSA-SCSIRAID适配器,1*RSAIIcard,2块1300W热插拔电源,2块HBA卡,windows2003企业版5外网交换4颗XeonEM64TMP3.30GHzCPU,2x1MB1台服务器L2,16MBL3,8GB内存,2块146GB10K3.5”SAS热插拔HDD,5块300GB10K3.5”SAS热插拔HDD,2个GigaEthernet网口,7UTower,3块775W热插拔电源,ServerRAID8i适配器,windows2003企业版6内网交换4颗XeonEM64TMP3.30GHzCPU,2x1MB1台缓存服务L2,16MBL3,8GB内存,2块146GB10K3.5”器SAS热插拔HDD,5块300GB10K3.5”SAS热插拔HDD,2个GigaEthernet网口,7UTower,3块775W热插拔电源,ServerRAID8i适配器,序号 设备名称 配置描述 数量windows2003企业版6.3.4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系统选用如下产品:表6 网络安全产品清单序号设备名称配置描述数量两个固定GE口(光/10/100/1000M电接口);支持一个MIM扩展槽位,可选接口模块包括1防火墙1FE/2FE/4FE/1GE(光/电)/2GE(光/电)1吞吐量1.5G,并发连接150万,每秒新增连接3万, VPN加密性能600M3个固定GE接口:管理+备份?4个PCI-X插槽:支持2FE、4FE、2GE接口2IDS模块,支持内容搜索硬件加速模块1最大并发连接数:200K1U高度上架服务器P4 2.4G处理器3 漏洞扫描 1512M内存4个10/100/1000M网口6.4 系统迁移实施方案目前的系统是基于 xxx为基础的xxx流程,新开发的xxx系统为基于代码化的 xxx系统,因为xxx已经积累了大量的xxx数据及历史记录,并且在新系统上线后还会存在大量的未结xxx案件。所以需要有完备的系统过渡方案。系统过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系统过渡过程中,需要保证两方面的工作。数据迁移和系统切换。数据迁移数据迁移工作需要需要满足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为了保证在数据迁移工作能够有序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数据迁移计划。工作步骤分为,数据迁移需求分析、数据资源规划和清理、迁移规则制定、数据迁移工具的选择、数据迁移试迁及完善、正式迁移。数据迁移需求分析主要针对数据迁移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结合实际的数据情况,制定方案。找到新旧数据库的对应方法。需要完成的工作产品包括:1、迁移规则制定主要包括新旧系统的数据字段的对照, 转换规则,此项工作需要详细的考虑新旧数据库系统的对应关系,制定详细的数据表对照关系及字段对照关系、逻辑转换关系。形成产品:1、 数据资源规划和清理根据数据迁移数据分析的情况, 对现有系统的数据进行规划, 通过建设一个统一的包括数据库、图形文件、代码化文件等数据在内的数据资源平台;为 xxx系统以及今后建设的相关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保障。 项目组根据目前拥有的数据扫描系统合文字处理系统, 对现有纸件进行代码化处理,同时对现有数据库数据进行整理,规范现有的数据,包括图形文件、文本文件,并对数据代码化。形成产品: 数据迁移工具的选择建立ETL数据整合解决方案, 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迁移工具, 并制定详细的数据迁移步骤,根据情况,构建数据迁移方案及迁移工具。ETL的过程就是数据流动的过程,从不同异构数据源流向统一的目标数据。其间,数据的抽取、清洗、转换和装载形成串行或并行的过程。 ETL的核心还是在于 T这个过程,也就是转换,而抽取和装载一般可以作为转换的输入和输出,或者,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的部件,其复杂度没有转换部件高。和 OLTP系统中不同,那里充满这单条记录的 insert 、update和select 等操作,ETL过程一般都是批量操作,例如它的装载多采用批量装载工具,一般都是DBMS系统自身附带的工具需要完成的工作产品包括:数据迁移试迁及完善根据数据库进行数据库试迁,包括了试迁测试、单元试迁、联合试迁测试、试迁问题整理,试迁情况评估。形成的产品为: 正式迁移根据时间计划及相应的工具开发情况,进行正式迁移。系统切换及过度时间计划目前,xxx有多套系统,在正式的迁移过程中(即系统上线试运行至系统正式上线),需要根据详细的计划进行。在切换过程中需要保证切换后的系统能够顺利的替代原有系统,并且不影响原有系统的运行。目前共有 10余套相关系统。系统切换存在一定的风险:风险分析1、因为为分布切换系统,可能会造成正在审查的数据丢失,无法完成审查工作;2、切换系统时,数据迁移工作不匹配,造成数据风险;3、涉及到多台服务器的部署。硬件集成调试工作可能会造成不确定因素;4、系统切换工作中会造成对业务流程的不适应,造成工作无序,给 xxx工作带来麻烦;针对上述风险,需要我们在切换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必须在切换过程中1、加强培训;2、充分进行测试;3、提前预估切换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切换方案因为在系统切换过程中,会对原有系统的业务流程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切换方案尽量减少因为切换造成业务问题和数据问题。为此采用尾驱动数据切换法。具体安排为具体切换图为:7平台技术标准与规范平台技术标准与规范根据xxx系统的xxx流程和国际通用的数据库设计原则和编码规范设计,并要求遵守项目计划及测试用例规范,具体内容详见技术规范附件。8应用系统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使xxx的相关人员能够对整个系统有深刻的了解; 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现有系统实现逐步升级或提出合理化建议, 使得系统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安全、 更稳定、更高效的运行。培训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对该系统的使用及系统的基本维护、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问题,并提供实践性的操作,旨在使受训者熟悉系统设计的思路,掌握系统的操作和维护等。通过培训,使 xxx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各项建设任务能高质量如期地完成。8.1 万里红有限公司的培训优势积累了国内外大量最终客户的培训集成设计、实施及推广评估经验熟悉用户培训需求熟悉用户的业务运作流程和规范熟悉用户培训目标和意义熟悉培训工程设计及实施的难度及关键问题基础条件万里红股份有限公司针对本工程相关人员的培训满足以下基础条件:万里红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为xxx局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相关人员提供满足招标书/合同中所规定的培训服务。万里红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软件架构等。万里红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培训教员至少具有两年的相同课程的教学经验。除非有其它的协议规定,所有的培训使用中文授课。万里红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为所有被培训人员尽可能提供培训期间的一切方便。培训对象及目标项目培训的对象主要分为:1、使用培训:对象:xxx局系统使用人员目标:通过对xxx局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使得使用者可以独立地、 熟练操作业务系统。2、系统培训:对象:xxx局系统维护人员目标:通过培训使xxx局系统维护人员对本项目中的硬件系统、网络系统、系统软件、系统应用模块的日常维护、监控管理、操作的培训。并提供详细的日常维护方法和工作流程及系统故障诊断和处理的预案。3、业务管理培训对象:项目管理人员目标:针对与管理信息平台相关的各种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流程制度,撰写培训教材,并提供相关培训。8.4 管理层培训培训课程清单参见下表,时间安排在项目实施计划中定义。序号 课程 参加人员 学时 培训地点1 系统总体介绍 系统相关领导2 综合查询分析功能使用培训 系统相关领导可视项目进度灵活安排培训与时间。与领导协商调整。这里的学时只是作为初步安排,具体讲解以领导理解和基本满意为止。8.5系统管理人员培训培训课程清单参见下表,时间安排在项目实施计划中定义。序号课程参加人员学时培训地点1系统总体简要介绍全体系统管理人员2系统软件平台管理软件管理人员3系统硬件平台管理硬件管理人员4系统主控平台管理软件管理人员5系统用户角色及权限管理软件管理人员6系统数据字典配置管理软件管理人员7系统流程管理软件管理人员8系统数据管理数据管理人员9系统其他配置管理相应管理人员可视项目进度灵活安排培训与时间。与 xxx局领导协商调整。普通用户培训培训课程清单参见下表,时间安排在项目实施计划中定义。序号 课程1 系统总体简要介绍系统基本操作培训系统基础用户功能培训系统业务功能培训系统业务功能培训系统业务功能培训6系统业务功能培训6系统业务功能培训6系统业务功能培训6系统业务功能培训6系统业务功能培训6系统业务功能培训6系统业务功能培训
参加人员学时培训地点全体用户3全体用户6全体用户2相关业务人员3相关业务人员3相关业务人员3相关业务人员3相关业务人员3相关业务人员3相关业务人员3相关业务人员3相关业务人员3相关业务人员3可视项目进度合理有效地安排课程与时间。具体的培训日期安排,与用户协商后适当调整后确定。具体的培训日期以培训计划为准。培训总学时估计为:70-80个学时,其中~10个学时应xxx局要求安排重讲课程。8.7 外地代理商培训培训课程清单参见下表,时间安排在项目实施计划中定义。序号 课程 参加人员 培训地点1 系统总体介绍和使用 相关人员2 业务功能培训 相关人员培训集中安排在一周内进行, 可以按照 xxx局要求适当调整培训时间和内容。 培训预计为~15个学时。具体的培训日期安排, 与xxx局领导协商后适当调整后确定。 具体的培训日期以培训计划为准。8.8 约束条件被培训管理员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理解接受能力, 熟悉本部门的业务流程及需求。最终用户熟悉业务并需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培训结果的评估安排相关项目的项目经理讲解。并且将培训做为整个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培训人员签到以及填写培训反馈表,调查培训的满意度情况。根据培训满意度情况调整培训安排。培训方式本次培训以现场培训为主。 在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对软件的安装设置调试进行针对性指导、操作演示和随机资料的使用方法指导, 并对系统进行诊断、 测试、检修方面的培训。还可以根据工程需要,灵活采取以下的培训方式:交流:由 xxx局相关人员组织,大家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发表意见;内部讲座:由 xxx局信息中心领导和专家对工程相关人员进行讲授;外聘讲座:由 xxx所聘请专家给 xxx局相关人员授课;外派:派工程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培训;认证:派工程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并参加相关考试,取得认证;案例讨论:通过对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及分析,明确工作规则,提高工作技能。9平台的建设建议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程序的开发与运行, 还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准备, 保证新系统的运行能够平稳的过渡,与业务流程的顺利衔接,有几方面的内容需要我们加以注意:1、系统的迁移方案完善因为新系统涉及到原来的系统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的迁移方案需要相当完善, 确保无误,在此期间,需要我们制定详尽的风险控制方案。 包括数据备份方案, 确保数据不会丢失,系统应急方案,保证 xxx流程不会受到影响,建议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定期收集、预估风险信息提交系统建设小组。2、数据的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平台的数据量庞大, 且还存在纸质文档, 所以在系统启动后需要相应制定数据准备工作和数据规划工作。 数据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将原来未进行代码化的纸质文档、 图片代码化。数据规划和清理工作主要指需要针对原有数据进行数据质量检查, 并及时修复错误数据, 为新系统的上线打好基础。3、xxx电子xxx平台的新 xxx流程培训因为新平台的开发与上线工作耗时较长, 且流程为经过优化的流程, 所以对于原有的审查人员和相关人员会对新流程有不同程度的熟悉过程, 为了避免切换过程中因为对新旧流程的不适应造成的工作影响, 需要在制定切换计划的过程中, 对xxx等人员进行有计划和针对性地培训,保证系统的平稳过渡4、硬件设备的支持系统的上线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 为了保证软件系统的尽快上线, 需要尽快启动硬件规划方案,保证能够让硬件设备有计划的到位。5、数据仓库的建立与数据的挖掘xxx局的xxx申请数据,数量大、涉及面广,直接反映了我国 xxx申请的水平与现状。面对大量的数据, 需要尽快对数据展开数据挖掘需求调查工作, 并建立相应的数据仓库, 可以为xxx申请工作和我国的科技发展方向起到指导作用。10 所需的第三方产品产品类型 典型产品 担负任务WebApplicationServer 作为系统的 Web应用服务器,提供Web服务和应用服务发布的基础平台工作流引擎及管理系统 业务流程管理规则引擎及管理系统 业务规则管理打印工具 打印报表工具 负责报表制作分析工具 OLAP分析ETL工具 数据转换企业级对象关系型数据库 作为系统数据库基础设施11 项目开发和管理工具项目开发和管理工具一览表序号 类别 名称 内容1 开发工具2 分析与设计类 对象分析与建模工具 RationalRose数据库建模工具 PowerDesigner3开发工具类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Designer服务器端开发工具JBuilderX,IntelliJIDEA5.0(实际指定一个)前台页面开发工具Eclipse4测试类单元测试工具JUnit集成测试工具BorlandSilk,LoadRunner性能测试工具JRuner测试管理工具iTest3.0,HanskyButterfly,5质量类版本管理工具HanskyFairfly3.1文档管理工具Microsoftvisualsourcesafe6.0项目管理工具Microsoftproject200312 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艺、方法根据项目所选择的生命周期不同,项目划分的过程也有所不同,但无论采用哪种生命周期模型,都是以瀑布模型为基础的,即:项目启动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现阶段 集成测试阶段 系统测试阶段 系统交付阶段 系统维护八个阶段。下面分别说明在各个阶段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12.1 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合同或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项目的正式启动。项目启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召开项目启动会确定项目范围:通过初步的需求调研,明确项目开发的范围形成项目计划:包括软件开发计划、量化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组间协调计划、质量保证计划、配置管理计划等评审项目初始需求及项目计划工作流程图如下:项目主管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相关组成员QA工程师CM工程师确定项目资源签发项目任务书阅读项目任务书阅读项目建议书等相关资料项目启动会指定人员形成会议纪要研究初始需求审批编制并提交软件审核项目组的各项开发/质量/风险管项目组的各项计划理/组间协调计划计划审批QA计划编制QA计划通知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审计服务结算合同模板
- 智能城市EPC项目管理方案
- 养龟商家合同范例
- 土建开工合同模板
- 学校防溺水监护人员培训方案
- 粮油产品安全追溯方案
- 产品合同模板 验收标准
- 村镇房屋重建方案
- 单位员工义务理发合同模板
- 合同模板健身房
- 2017年10月自考00258保险法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高清版)TDT 1057-2020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
- 仓库管理系统系统架构及功能技术介绍
- 电动汽车充电桩运营管理策划书
- 《老年护理》-课程思政课程标准
-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投标方案(技术标)
- QC提高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详细
- 玻璃吊装方案
- 大学生软件工程师生涯发展报告
- XBT 243-2023 氯化镧铈 (正式版)
- 五年级【语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2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