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_第1页
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_第2页
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_第3页
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_第4页
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我的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之探索,始于九三年。第一轮探索——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于九五年通过省级鉴定。九六年承担的“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侧重探讨“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现将第二轮探索的经验及成果汇报如下。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字,不重思想文化;只重照本宣科,不重激发兴趣;只重机械训练,不重美感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内灌输,不重课外开发;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美育被抹杀了,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视野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一、《东方时空》课:让语文贴近生活

实验班的第一门课程,是《东方时空》课。每天早晨7点到8点,是我带领学生们收看中央电视台这本电视新闻杂志的时间。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敬一丹等主持人成为学生的导师,而我作为助教,每周批阅90名学生写作的观后感。开课三年来,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写作能力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收看《早间新闻》和《时空报道》,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使这些原来满脑子充斥着童话故事、琼瑶情节、武打传奇和流行歌曲的青年学子,开始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当代青年普遍患有的“责任感缺乏症”,在《东方时空》课的濡染下,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开课一年后,两次时事常识抽测成绩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这一点。在回答“你所知道的中外国家元首及社会名流”的问卷时,第一次全班平均成绩为29分(答对一人得一分),第二次为37分,短短一学期提高了8分。而对比班的平均成绩仅为19分。实验班个人最低分为11分,比对比班高9分。实验班个人最高分为90分,比对比班高45分。

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写作新闻述评的行列。从《黄河忧思录》、《绿化文化荒漠》、《京剧发展之我见》,到《巴以冲突之我见》、《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我看印巴核试验》,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华夏兴衰、世界风云的关注。

至于杨雷同学代表实验班写给吉林市新任市长王照环的一封信,更表达了有志学子参与家乡建设的高度热情和责任心,在江城百万人民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生活空间》领着我的学生走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品味酸甜苦辣,感悟悲欢离合。《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感召我的学生发出豪迈的誓言:“东方之子,从前我羡慕你,今天我学习你,将来我成为你。”在社会生活的开导下,实验班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今的高中生,大多是只顾埋头读书,不顾抬头看路,至于职业理想的选择,更是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态度,结果,临到高考前夕报志愿,不是盲目从众,就是慌不择路,乱填一气。其结果势必导致进入大学后的“学非所爱”和大学毕业后的“用非所学”。实验班的学生有幸接受“老百姓”和“东方之子”的启迪,择业观便从盲目走向了自觉。调查结果表明:入学初有11人无志愿,高二期末只有2人无志愿。入学初志在“经济类”的有32人,高二期末降至20人,亦即有12人在“经济热”的时髦追逐中冷静下来,走向清醒的抉择。与此相应的是,当初只有2人选择的冷门“师范类”,后来增加到10人;当初无人问津的“中文类”、“历史类”,后来也都有了志愿者。这种变化意味着深刻的观念更新:选择职业,不只是选择谋生的饭碗,更是选择自己乐于追求的事业。而在“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栏内,有55%的同学填写了《东方时空》。

总之,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端正了个人择业观,是《东方时空》课培养学生“做人”方面的显著收效。而“作文”方面的收效则表现为: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丰富了作文题材;杜绝了无病呻吟的滥调,净化了文章主题。毕业前,每个同学都自编了一本厚厚的《东方时空》感悟文集,而在报刊发表或大赛中获奖的佳作已达100余篇。

情动于衷,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风熏雨陶,笔濡墨染,《东方时空》课使“做人”与“作文”融成了一体。

二、文学精品课:让语文回归审美

由于诸多原因,现行统编教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上纲上线”的多,表现人性的少;五六十年代的多,八九十年代的少。对这些名为文学作品,实为政治说教的佶屈聱牙之作,教师讲来故作津津有味,学生听来强忍昏昏欲睡:美之不存,何审之有?

于是我开创了一门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徜徉,汲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去感受那绚烂儒雅幽默的文学语言;在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中沉思,去领悟那既执著又超脱的人生哲理。于是,我把“读死书”变成了“读活书”。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文学审美课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来进行,才使“死读书”变成了“活读书”:原来只需画挑打叉的纯语言训练,被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所取代。在此,无须死记硬背,只重潜心感悟。

例如选学了周国平先生的《性爱五题》一文,班内便激起了“纸上谈爱”的写作热潮。孙笑非同学的《爱情近视镜》一文,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幸亏有了这个教材,才使我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视线困扰中摆脱出来,用一双慧眼,重新审视这个爱情世界。”

李军韬同学的《把爱埋在心底》一文,总结出这样冷静的认识:“爱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它却往往是一时的冲动,并非不可战胜。只要用理智去控制它,把爱的种子在心中深深埋下,待到成熟季节,必会结出甜美的果实。”

李阳同学的《答客诮》一文,则批驳了友人“选学此等文章是诱发学生早恋”的谬论:“今中学诸生,身心健,性欲萌,异性相吸,或生爱慕之心,实乃人生之必然。若以为恩爱尔汝,为时尚早,故刻意求避,则必使其欲不得伸,加之懵懂少年,不明事理,愈避之则愈觉其神秘,愈神秘则愈促其斗胆尝试。今吾师以此文助其开神秘之门,明性爱之理,知爱情之重,方可导其欲而正其行也。”一番宏论,终使其友人赞曰:“汝师真英明也!”

张程程同学写了一篇名为《垂钓》的散文:“在人生的河岸,我们都是垂钓者。你姿势优雅地抛出一条长长的钓线。‘鱼总是要上钩的’,你想,‘不在此时,就在彼时,它怎么能抗拒饵料的诱惑呢?’你终于如愿以偿地感到钓竿的颤抖,这颤抖迅速传遍全身,传递着兴奋。

然而,爱情正是这水中之鱼,兴奋中的你,肯定不会想到那条上钩的鱼,本身就是一丸诱饵,在你钓到它之前,它已成功地把你钓到了河岸……”这不愧为一篇文学性与哲理性俱佳的美文。

事实表明,文学审美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更在于他们在审美中“获得了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这种收效与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的一词一句之得,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此之谓“读书活”。

总之,当代文学精品课实现了“读死书”到“读活书”、“死读书”到“活读书”、“读书死”到“读书活”的转变,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结果三方面落实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古典诗文课:让语文汲取国粹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国”的美誉,然而受困于应试教育桎梏的语文教学,却历来把《诗经》到元曲的灿烂的古典诗歌打人冷宫,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莫大失误。

教育要面向世界,绝不能扔掉自己的国宝,而专门去拣洋人的“金砖”,而是要“拿来”洋人的精华融入自己的国粹。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永远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验班的古典诗歌课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档次,供学生自己选择。低档:100首(除初高中课本所选外,增学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初步鉴赏,对名句能做背诵默写。中档:150首(增学10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较深入的鉴赏,对名句能够灵活应用。高档:300首(增学1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独到的鉴赏,并能独立创作出比较象样的旧体诗。

古典诗歌的教学方式有三种。

其一,天天诵读。每天语文课堂,挤出时间,坚持不懈地朗读背诵。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集中浓缩于古典诗歌中: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以及炼字功夫的炉火纯青……这一切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便通过“口而诵,心而惟”的语感熏陶,渐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有助于养成民族化的文学语言风格。

其二,深入玩味。实验班学生,人手一套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有时利用课堂时间,大多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节假日,借助辞书,深入玩味,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关键环节。我国古典诗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异彩纷呈、意蕴深沉的用典……这些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通过心灵的频频感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其三,尝试创作。三年来,实验班举办过多次旧体诗习作笔会。第一次,有30人参加,第二次有40余人参加,第三次,98年5月,教者为组建语文教改“过河卒”部队,特赋《西江月·孔雀》一词,结果有84人踊跃和诗。其后的旧体诗习作讲评课,赢得了省市教委领导和教育专家的交口盛赞,既展示了实验班学子积极参与语文教改的精神风貌,又展现了他们从古典诗歌中汲取的独特文采。

作为实验班教师的我,深知自己对旧体诗歌只知皮毛,因而既无能力也未奢望把学生培养成为旧体诗人,教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激起青年学子敢于尝试创作诗歌的勇气,养成他们乐于咬文嚼字的习惯,启迪他们深藏内心的灵性,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美食家的职能固然在于对美的品尝,然而,倘若他能亲手烹调出几样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那么他对美食的品味,势必能够更上档次。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割断历史;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总之,语文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学国粹。

四、班会感悟课:让语文走进心灵

班会感悟课是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嫁接而成的新课型。实验班的每个主题班会,一般都经过两轮循环:第一轮,教师以生动的演讲打动学生;第二轮,一部分“先觉”的学生以精彩的班会感悟文章打动“后觉”的学生。从德育角度看,这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精神激励的良性循环。从智育角度看,教师的演讲与学生的领悟、学生的作文与教师的批改,又是听、悟、写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这种班会感悟课大体每3周1次,有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脉博,还可以随机增加。例如,作为入学教育的首次班会:向应试教育挑战;作为夏令营总结的班会:人生如白驹过隙;作为《东方时空》课阶段总结的班会:感悟阳春白雪;作为深化素质教育实验的班会:真正的自觉=感动十行动;作为《泰坦尼克号》影评总结的班会:谈谈标新立异……这种课程,从形式看是语文走进班会,从内容看是语文走进心灵。

在这所有班会感悟课中,以《“悟”之我见》为题的班会,是居于统率地位的总纲。班会上,我对“悟”的内涵作了独到的阐释:“悟”字乃“心”与“吾”的合成。故从左往右看,为“思之吾”也,即思考的我;从右往左看,为“吾之思”也,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非思考不能有悟,[1]

[2]

下一页

无个性不能算悟;悟性乃思想性与独创性的统一。因此,求学、创业、人生,须臾离不开“悟”。班会后,每人交上一篇《听“悟”所悟》的文章。从此,“感悟”一词就成了实验班的一句流行语,贯穿于实验班全部活动的始终。这次班会感悟课的重要意义在于:开学伊始,便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交给了全体学生。

如果说《“悟”之我见》的班会是所有班会感悟课的总纲,那么《解悟“人”字》的班会就是所有班会感悟课的主脑。教者对“人”字的解悟有一歌诀:“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所有的班会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教学生“学会做人”。

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情”来看,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其原始病根在于家庭的“温室效应”。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一下子蜕变成了新的“孝子”——孝敬子女。于是这些被溺爱宠惯得变了态的子女们,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者亦有之,唯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试问:对父母无情无义之人,难道会对师长、集体、乃至祖国有情有义吗?

于是,我召开以“寸草春晖”为主题的班会,以自己创作的长诗《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为演说辞,努力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并引导学生通过抒发真情实感的习作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李京效同学在《妈妈的手》一文中写道:“妈妈的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为我操劳的呀!因为剥过太多的琵琶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