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1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2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3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4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8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二十四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小儿便秘(功效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儿童多动症(注意缺点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疗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疾病。(1)黄疸出现早(出生二十四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显著,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连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发溶血性黄疸。(5)肝功效可正常。(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验。2.西医诊疗:参考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1)生理性黄疸特点:通常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通常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余症状。(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二十四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连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二)证候诊疗1.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2.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3.气血瘀滞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舌见瘀点,指纹紫。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祛湿,利胆退黄。推荐方药:①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淡竹叶、陈皮、生大黄(后下)、生山栀、生甘草等。②经验方加减:生麦芽、茵陈、通草、金钱草、泽兰、丹参、黄柏等。散煮剂:消导散+三甲散+胃苓散+白蔻散。中成药:清肝利胆口服液、茵栀黄制剂等。2.脾虚湿困证治法:祛湿健脾,利胆化瘀。推荐方药:①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党参、茯苓、薏苡仁、干姜、白术、生麦芽、车前草等。②经验方加减:马齿苋、败酱草、生薏米、土茯苓、生铁落、贯众、白花蛇舌草、虎杖等。散煮剂:消导散+参苓散+理中散+白蔻散。中成药:肝苏颗粒、四磨汤口服液加太子参免煎颗粒等。3.气血瘀滞证治法:化瘀消积,疏肝退黄。等。散煮剂:消导散+三甲散+活血散+白蔻散。(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依照病情可辨证选取茵栀黄注射液等。(三)外治法1.熏洗疗法:适应于湿热内蕴证。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给患儿擦洗全身。每次洗10~15分钟,每日1剂,5日为1疗程。2.药浴:依照辨证配方药浴,多用于湿热型黄疸。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郁金、枳壳、甘草、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红花、牛儿科中医诊疗方案3.敷贴疗法:按不一样证候,分别将药品按一定百分比配制成糊状药饼,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穴位处,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20分钟,每日2次。惯用穴位:巨阙、大横等。4.背部抚触: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与其内脏器官系统存在着亲密对应关系,经过指揉华佗夹脊穴,振奋人体阳气;气满则泻,促进肠道蠕动。5.腹部抚触:喂奶后1小时平静状态下进行,室温26℃~28℃下进行。腹部抚触时反射性地引发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促进食欲,而且经过吸吮-结肠反射间接增加肠蠕动,加紧胎粪排出,降低胆红素重吸收。(四)其余疗法蓝光箱内光照疗法:适适用于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患儿。患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6个管,下方距患儿25~35cm)照射,连续12~二十四小时/天,连续或隔天进行,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停顿光疗。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五)内科基础治疗1.对症治疗:黄疸较重时,可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或采取光照疗法。对症治疗药品包含保肝药品如葡醛内酯、促肝细胞生长素、谷胱甘肽等,依照病情需要可选择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退黄。2.病因治疗: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3~5天;病毒性肝炎,应予抗病毒治疗等。3.其余治疗:注意监测黄疸患儿凝血功效,出现凝血异常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严重感染者,注意纠正缺氧及酸中毒;直接胆红素增高,黄疸连续时间长者,应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六)护理调摄1.亲密观察患儿皮肤颜色改变,及时了解黄疸加重或消退时间。2.提倡新生儿早期开奶,增加哺乳次数以增强肠蠕动,降低胆红素吸收。3.注意观察患儿全身症状,如有没有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方便及早发觉变证。4.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平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加强皮肤护理,预防破损感染。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疗疗效标准》(ZY/T001.4-94)进行疗效判断。儿科中医诊疗方案治愈: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正常(34.2umol/L,即2mg/dl以下);体征消失,肝功效检验正常。显效:黄疸较前显著好转,血清胆红素及肝功效下降大于入院时数值23。有效:黄疸较前好转,血清胆红素及肝功效下降数值大于入院时数值1/3,小于入院时数值23。无效:黄疸改变不显著,血清胆红素及肝功效下降数值小于入院时数值1/3,症状及体征无改进。(二)评价方法1.观察患儿皮肤、粘膜及小便黄染改变情况。2.统计患儿肝脾肿大改变情况。3.对比患儿肝功效及其余试验室指标改进情况。4.治疗前后可由专员进行疗效评价,评价者应先接收培训。三亿文库3包含各类专业文件、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观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98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等内容。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1)发作前可有头晕、胸闷、惊慌尖叫、恶心、腹部;(2)以起病急骤、时间短暂、可自行缓解、醒后如常;(4)发作后可有朦胧、嗜睡、Todds麻痹、头痛2.西医诊疗:参考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1)确定是否为癫痫;(2)明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疗疗效标准·痫病》(____年公布)。(1)发作前可有头晕、胸闷、惊慌尖叫、恶心、腹部不适、心神不宁、幻听或幻视等不一样发作前兆。(2)以起病急骤、时间短暂、可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重复发作为特点。(3)发作时可见多个形式,可表现为突然昏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仅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或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意识障碍;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4)发作后可有朦胧、嗜睡、Todds麻痹、头痛、或恢复正常等不一样表现。(5)重复发作可造成患儿不一样程度认知、心理、社会功效障碍。(6)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慌、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7)脑电图检验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验。(8)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痉病等判别。2.西医诊疗:参考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儿科学》(沈晓明、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5月第7版)。(1)确定是否为癫痫。(2)明确癫痫发作类型或属于某一特殊癫痫综合征。(3)尽可能明确或推测癫痫发作病因。(二)证候诊疗1.惊痫证: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惊叫、吐舌、急啼、惊惕不安、神志恍惚、面色时红时白,四肢抽搐、神昏,平素胆小易惊、精神恐惧或烦躁易怒、寐中不安,舌淡红、舌苔白,脉弦或脉乍大乍小、指纹青。2.痰痫证:发作时瞪目直视、喉中痰鸣、痰涎壅盛,四肢抽搐、或局部抽动、或抽搐不甚显著,意识丧失或神志恍惚、失神,或头痛、腹痛、肢体疼痛,平素面色少华、口粘多痰、胸闷呕恶,可伴智力低下,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3.风痫证:常由外感发烧引发,以重复发作为特点,发作时突然扑倒、两目上视或斜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及面部色青、颈项强直、全身强直或阵挛或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红或舌红,苔白,脉弦滑。4.瘀血痫证:既往产伤病史和(或)脑外伤病史和(或)颅脑感染史,发作时头部晕眩、单侧或四肢抽搐,抽搐部位固定,或肢体麻木,或头部刺痛,痛有定处,年长女孩发作往往与月经周期关于,行经前易发作,平素易胸胁少腹胀满,舌紫暗或有瘀点,苔少,脉涩,指纹沉滞。5.脾虚痰盛证:发作频繁或重复发作,抽搐无力,平素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时作眩晕,食欲欠佳,胸脘痞闷,泛恶易呕,咯吐痰涎,大便稀薄。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软,指纹淡红。6.脾肾两虚证:发病年久,屡发不止,发作时多以瘛疭抖动为主要表现,平素时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睡眠不宁,大便稀溏,可伴有智力发育迟滞。舌淡或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惊痫证治法:镇惊安神,豁痰熄风。推荐方药:镇惊丸加减。茯神、枣仁、龙齿、石菖蒲、远志、钩藤、天麻、胆南星、半夏、川黄连、沉香等。中成药:小儿琥珀丸、琥珀抱龙丸等。2.痰痫证治法:顺气豁痰,通络开窍。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石菖蒲、胆南星、陈皮、清半夏、枳壳、沉香、川芎、神曲、朱砂、天麻、青果、青礞石等。中成药:小儿抗痫胶囊、癫痫康胶囊等。3.风痫证治法:熄风止痉。推荐方药:定痫丸加减。天麻、全蝎、蜈蚣、石菖蒲、远志、胆星、半夏、青礞石、陈皮、茯苓、朱砂、川芎、枳壳、钩藤等。中成药:医痫丸、癫痫平胶囊等。4.瘀血痫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大枣、红花、老葱、生姜、麝香儿科中医诊疗方案等。5.脾虚痰盛证治法:健脾益气,化痰熄风。推荐方药:集成定痫丸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天麻、钩藤、石菖蒲、当归、肉桂、白芍、白蔻仁、苍术、木香、龙齿等。中成药:小儿抗痫胶囊等。6.脾肾两虚证治法:补益脾肾。推荐方药:河车八味丸加减。紫河车、枸杞子、生地、茯苓、山药、泽泻、五味子、寄生、麦冬、丹皮、肉桂、附子等。(二)针刺疗法依照病情及患者所需,选择性应用。体针:实证取人中、合谷、十宣、涌泉,针刺,用泻法;虚证取大椎、神门、心俞、丰隆、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均隔日一次。(三)基础治疗就诊时已服用抗癫痫西药者,依照病情维持原有抗癫痫西药量,或酌情减量,或渐停用。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发作频率疗效评定标准依照青岛全国癫痫学术会议制订标准:显效:发作频率降低75%以上;有效:发作频率降低50~75%;效差:发作频率降低25~50%;无效:发作频率降低25%以下或增多。2.脑电图疗效评价标准采取常规或/和动态脑电图检验。从癫痫样电波发放部位、范围、频率、连续时间以及脑电图背景波改变情况评价。改进:癫痫样电包括异常背景波较治疗前有改进。无改进:癫痫样电包括异常背景波较治疗前无改进。(二)评价方法1.疗效观察时间宜在1年以上,并不短于患儿治疗前两个发作间隔期。儿科中医诊疗方案2.在着重进行癫痫发作次数评价同时,宜结合发作连续时间、发作程度及脑电图改变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3.在疾病疗效评价同时,宜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以求全方面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治疗该病有效性和安全性。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疗(一)疾病诊疗依照《美国精神疾病诊疗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DSM-Ⅳ-TR,)。抽动障碍分为四类:(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ticdisorder,TTD);(2)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motororvocalticdisorder,CMVTD);(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disorder,TD);(4)其余还未界定抽动障碍(ticdisorder,nototherwisespecified,TDNOS)。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ticdisorder,TTD)(1)一个或多个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快速、重复、非节律及刻板动作或发声;(2)抽动1天发作数次,几乎天天发作,连续最少4周,但不超出12个月;(3)18岁以前起病;(4)抽动症状不是直接由一些药品(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所致;(5)不符合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或Tourette综合征诊疗标准。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motororvocalticdisorder,CMVTD)(1)一个或多个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快速、重复、非节律及刻板动作或发声,但在病程中不一样时出现;(2)抽动天天发作数次,可天天发作或有间歇,病程超出1年,但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出3个月;(3)18岁以前起病;(4)抽动症状不是由一些药品(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享延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发;(5)有上述抽动或发声,但不符合Tourette综合征。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disorder,TD;多发性抽动症)(1)病程中具备多个运动性抽动及一个或多个发声性抽动,然而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抽动为突然、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及刻板动作或发声;(2)抽动可天天发作数次(通常为阵发性发作)或间歇发作,病程超出1年,但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出3个月;;(3)18岁以前起病;;(4)抽动症状不是由一些药品(如兴奋剂)或内科疾4.其余还未界定抽动障碍(ticdisorde;(二)证候诊疗1.风邪犯肺证:眨眼、搐鼻、清嗓、撅嘴、摇头、干2.肝亢风动证:摇头、耸肩、挤眉眨眼、撅嘴、踢腿3.痰热动风证:摇头、耸肩、眨眼、甩肩、踢腿等,4.脾虚肝亢证:眨眼,皱眉,耸鼻,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出3个月;(3)18岁以前起病;(4)抽动症状不是由一些药品(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享延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发。4.其余还未界定抽动障碍(ticdisorder,nototherwisespecified,TDNOS)包含不符合上述诊疗指标抽动障碍,发病连续不足4周或18岁以后起病者。(二)证候诊疗1.风邪犯肺证:眨眼、搐鼻、清嗓、撅嘴、摇头、干咳等头面、咽喉部抽动症状,鼻塞不通,流涕喷嚏,自觉咽痒,咽腔红赤,眼睛发痒或常揉眼睛,常因感冒等呼吸道感染而加重或重复,常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或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舌质偏红,或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2.肝亢风动证:摇头、耸肩、挤眉眨眼、撅嘴、踢腿等运动性抽动,伴或不伴发声、秽语,抽动频繁有力,声音高亢,多动难静,烦躁易怒,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有力或滑数。3.痰热动风证:摇头、耸肩、眨眼、甩肩、踢腿等,伴或不伴喉中发吭、怪叫、秽语等,秽语频发,喉中痰鸣,烦躁口渴,睡眠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滑数。4.脾虚肝亢证:眨眼,皱眉,耸鼻,撅嘴,腹部抽动,伴或不伴喉中“吭吭”、秽语等,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夜卧不安,大便溏薄或干结,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或腻,脉弱或弦细。5.阴虚阳亢证:挤眉弄眼,耸肩摇头,肢体抽动,清嗓,头晕耳鸣,多动少静,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尿频或遗尿,盗汗,舌偏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偏干少津,脉细数。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邪犯肺证治法:宣肺解表,平肝熄风。推荐方药:熄风静宁汤加减。辛夷、苍耳子、玄参、板蓝根、桑叶、菊花、蝉衣、僵蚕、葛根、钩藤、白芍、甘草等。加减:咽充血显著者,加连翘、薄荷;常流涕、喷嚏者,加白芷、荆芥;喉中有痰者,加半夏、桔梗;肢体抽动显著者,加全蝎、蜈蚣;眨眼显著者,加石决明、夏枯草;病延日久者,加红花、丹参、鸡血藤。2.肝亢风动证治法:平肝泻火,熄风止痉。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或千金龙胆汤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菊花、桑叶、茯神、白芍、甘草等。加减:肝气郁滞者,加柴胡、枳壳等;头痛头晕者,加川芎、葛根;头部抽动者,加葛根、蔓荆子;肢体抽动显著者,加鸡血藤、木瓜、伸筋草、全蝎、蜈蚣等;口角抽动者,加黄连、白附子;眨眼显著者,加夏枯草、木贼、僵蚕;肝火亢盛、急躁易怒者,加龙胆、大黄;多动难静者,加生龙骨、珍珠母;异常发声者,可加蝉衣、僵蚕、玄参、板蓝根。中成药:羚羊角胶囊、羚羊角口服液、羚羊角颗粒等。3.痰热动风证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黄芩、黄连、栀子、枳实、竹茹、石菖蒲、钩藤等。加减:痰火较重、便秘难解者,加大黄、芒硝;痰浊壅盛者,加白附子、青礞石;肝风显著、抽动较重者,加天麻、白芍、全蝎;喉部异常发声者,加桔梗、青果、蝉衣、白僵蚕;秽语频繁者,加郁金、胆南星、白僵蚕。4.脾虚肝亢证治法:扶土抑木,熄风定痉。推荐方药:归脾汤合四逆散加减。炒白术、当归、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太子参、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加减:抽动频数者,加葛根、天麻;肝气旺者加钩藤、生龙骨;食欲不振者,加焦麦芽、焦山楂、焦六神曲、鸡内金;睡眠不安者,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兼心气虚者,适用甘麦大枣汤。脾虚痰湿者,抽动发作无常,喉中有痰,甚或秽语。形体虚胖,困倦恶动,舌质淡,舌苔腻滑,脉滑。治以健脾柔肝,行气化痰。十味温胆汤或六君子汤加减。痰热者,加黄连、胆南星;肝郁气滞者,加柴胡、薄荷;痰阻气滞,经气不通,项背强直不适者,加葛根、鸡血藤、伸筋草;痰阻气滞,血脉瘀阻加丹参、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冲动任性、性情执拗者可酌加黄芩、栀子、夏枯草等。5.阴虚阳亢证治法:养阴补肾,柔肝熄风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甘草等。加减:夜眠不安者,加琥珀、珍珠母;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柴胡;抽动显著者,加鸡血藤、伸筋草、川芎、丹参;阳亢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夏枯草。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常依照抽动症状或部位不一样酌加药品,如头部抽动加葛根、天麻、蔓荆子;肢体抽动显著,加鸡血藤、木瓜、伸筋草等;口角抽动加黄连、白附子;眨眼显著加菊花、谷精草、木贼、僵蚕、白附子;吸鼻显著加辛荑、苍耳子、白芷;喉部异常发声加射干、青果、锦灯笼、山豆根;多动者加石决明、煅磁石、生龙骨、生牡蛎;失眠显著者加酸枣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显著者加菖蒲、远志、益智仁;病久可加丹参、红花等。使用方法、疗程:中药汤剂或单味配方颗粒剂,每日1付,水煎分2~3次服,或分2~3次水冲服。3个月1疗程。(二)针刺疗法头针加传统针刺法主穴: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头部舞蹈震颤区、精神情感控制区、百会、四神聪、风池、神门、内关、太冲、合谷、印堂配穴:依照症状不一样选取对应穴位。①频繁眨眼、皱眉者,配枕上正中线、额旁l线、太阳、丝竹空、攒竹;②皱鼻严重者,配迎香;③撅嘴、咧嘴者,配地仓、颊车;④异常发音、咽痒、喉中有痰者,配颞后线、天突、廉泉、申脉、照海、丰隆;⑤肢体抽动者,配顶颞前斜线;扭颈加颈夹脊;耸肩加肩髃;⑥脾气急躁者加大陵、劳宫;⑦注意力不集中者加定神针;⑧智力低下者加本神、神庭;⑨睡眠异常者加足三里、三阴交;⑩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者加迎香、足三里及对应背俞穴。刺法:头针刺法:常规消毒针刺部位,在所选头穴上用一次性不锈钢毫针与头皮呈15°~30°角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3~5次,留针时间45分钟,在留针期间约每隔15分钟进行间歇行针。传统针刺采取穴位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同头针。疗程:隔日1次,3个月1疗程。(三)耳穴贴压主穴:皮质下,神门,心,肝,胆,肾,脾,脑干,耳尖,肝阳。配穴:睡眠不实者,加心、额、枕;眨眼者,加眼;嗅鼻者,加内鼻、外鼻;清嗓者加咽喉;头面部抽动显著者,加口、面颊、额;上肢抽动显著者,加肩、肘;下肢抽动显著者,加膝、髋;躯干抽动显著者,加胸、腹;过敏性鼻炎者加风溪、肺、内鼻、外鼻。方法:依照病情选择对应穴位。耳廓局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穴上,每日按压5~6次,每次按压2~3分钟。疗程:左右耳交替,3天1次,3个月为1疗程。(四)心理治疗参考《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刘智胜、静进主编,人民出版社,20xx年)。1.认知支持疗法。2.心理转移疗法。3.行为疗法(1)正性强化法;(2)消极训练法;(3)集结联络法;(4)自我监督法;(5)放松训练;(6)习惯逆转训练。(五)家庭护理指导1.通常护理(1)患儿居住环境要平静,降低噪音;(2)不吃、不喝轻易使大脑兴奋东西如巧克力、茶、咖啡等;(3)防止感冒和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4)防止多看电视,尤其是一些恐怖、刺激性节目;防止玩电子游戏。2.饮食护理(1)适宜多吃食物: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动物脑子及骨髓、鱼、牛奶、粗粮、核桃、莲子、百合、新鲜水果等;(2)不宜多吃食物:含防腐剂、添加剂、调味剂食品,煎炸、烧烤、油腻食品及滋补品、饮料等;(3)饮食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挑食、偏食。3.心理护理对儿童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加强家长心理护理指导。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见附表1)评定。采取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对病人治疗前后抽动严重程度改进情况,以治疗前后量表积分值多少,制订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级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控制:抽动发作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YGTSS评分改进率>95﹪;显效:抽动发作较治疗前显著减轻;YGTSS评分改进率>75﹪,但≦95﹪;有效:抽动症状有所减轻;YGTSS评分改进率>50﹪,但≦7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进或反而加重;YGTSS评分改进率>25﹪,但≦50﹪;注:YGTSS评分改进率=[(疗前总积分和-疗后总积分和)/疗前总积分和]×100﹪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试行)20xx年版制订。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见附2。临床控制:证候计分值降低率>95%;显效:证候计分值降低率>70%~95%;有效:证候计分值降低率30%~70%;无效:证候计分值降低率<30%。注:证候计分值降低率=[(疗前总积分和-疗后总积分和)/疗前总积分和]×100%。(二)评价方法1.疗效评价时点治疗前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见附表1)对患儿近一周内抽动情况进行评价,并分别于治疗后30天、60天、90天对病人治疗后抽动严重程度改进情况进行评价。2.疗效评价要求(1)疗效评价人员应是高年资专业医师,最好由专员进行疗效评价。(2)疗效评价人员应接收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见附表1)应用培训。(3)治疗前后应由同一人进行疗效评价。附表1: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附表2: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2)肝亢风动证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小儿便秘(功效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疗标;(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2.西医诊疗附表1: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附表2: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2)肝亢风动证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小儿便秘(功效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疗标准《中医病症诊疗疗效标准》(____年)。(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久依赖开塞露等药。(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2.西医诊疗:参考《新生儿/幼儿功效性便秘(FC)罗马Ⅲ诊疗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疗标准》。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疗标准:新生儿~4岁幼儿最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1)每七天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七天最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劲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含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伴随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疗标准:年纪最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诊疗标准;(1)每七天排便≤2次;(2)每七天最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关于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确诊前最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而且每七天发作最少1次。(二)证候诊疗1.实证(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2.虚证;(1)脾胃虚弱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2)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口干少津;(3)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1.肠道实热证;(1)大承气汤加减;(1)六磨汤加减;(1)补中益气汤加减;(1)润肠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降低;舌苔白厚、脉弦。2.虚证(1)脾胃虚弱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神疲懒言、肢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弱。(2)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口干少津。形体消瘦;心悸怔忡;两颧红赤、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3)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眩晕耳鸣;舌淡苔白厚。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肠道实热证治法:清热润肠通便。推荐方药:(1)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厚朴、枳实等。(2)麻子仁丸加减。麻仁、芍药、杏仁等。中成药:三黄片、麻子仁丸等。2.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通便。推荐方药:(1)六磨汤加减。木香、乌药、枳实、槟榔等。(2)枳实导滞丸加减。大黄、枳实、神曲、黄连等。中成药:木香顺气丸、枳实导滞丸等。3.脾胃虚弱证治法:益气润肠通便。推荐方药:(1)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芒硝等。(2)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当归、火麻仁等。中成药:参苓白术散等。4.阴虚肠燥证治法:滋阴养血通便。推荐方药:(1)润肠丸加减。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枳壳、肉苁蓉等。儿科中医诊疗方案(2)四物汤加减。当归、生地、芍药、川芎等。中成药:润肠丸等。5.脾肾阳虚证治法:温阳通便。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当归、牛膝、肉苁蓉、火麻仁、仙灵脾、升麻、枳壳等。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二)针灸治疗1.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为治疗便秘首选穴位。2.随症加减:(1)肠道实热:加曲池、合谷。(2)肠道气滞:加支沟、太冲。(3)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4)阴虚肠燥:加关元、三阴交。(5)脾肾阳虚:加石关、大钟、照海。(三)推拿治疗1.主穴:手部取穴:补脾、清胃、清大肠各200~300次,按揉搏阳池5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腹部取穴:天枢、中脘、顺时针摩腹。2.随证加减:(1)肠道实热:加上巨虚、大肠腧。(2)肠道气滞:加气海、承山。(3)脾胃虚弱:加三阴交、大横。(4)阴虚肠燥:加阴陵泉、气海俞。()5脾肾阳虚:加关元、大赫。(四)其余治疗中药经皮离子导入仪经过皮肤靶向定位给药,把中药直接渗透作用于关元、中脘等部位。(五)耳穴取穴:便秘点、直肠下段、大肠实证者加:肺、肝、胆、心虚证者加:以脾、胃、肾、肾上腺(六)自制膏剂穴位敷贴疗法实证:通便散神阙穴贴敷:大黄30g、芒硝20g,炒莱菔子15g,芦荟30g,焙干、研面、过细筛,分20份,每取一份,以香油或植物油调成糊状,敷以脐部,贴敷贴固定。天天1次,每次4~6小时。5天为一疗程,胶布过敏者以绷带缠裹。虚证:儿科中医诊疗方案通便膏贴敷神阙穴:熟地、当归、火麻仁、郁李仁各30g研面,以香油或植物油调成膏状,敷以脐部,以敷贴固定。天天1次,每次4~6小时。5天为一疗程,胶布过敏者以绷带缠裹。(七)中药保留灌肠:对于口服药品困难,或便秘较重者可采取口服中药予保留灌肠。(八)护理调摄:生活习惯、饮食指导。(九)健康教育:心理指导。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考20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便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进行疗效判断。1.治愈:大便通畅,质地适中,每日1次。2.显效:大便质地显著改进,排便时间较前缩短2/3,1~2天1次。3.有效:大便略干,排便时间较前缩短1/3,大便2天1次。4.无效:大便干结无改进。(二)评价方法1.疗效观察时间应在二月以上,注意排除随访期间混杂原因,同时在进行疗效比较时候要考虑中医药干预饮食原因影响。2.疗效评价在强调大便干结缓解同时,还包含对大便质地观察。3.在疾病疗效评价同时,宜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以求全方面客观地评价中医药防治小儿便秘有效性和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