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跋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跋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近年出土的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一合,现收藏于河南许昌民间,尚不为学界所知,其内容颇可证史补史。2017年夏,我经朋友介绍,对墓志作了拓片和录文。志石长、宽为68X68cm,24行,行24字,其第12行有两字漫漶不可识;不计空格,凡可辨识者557字。志盖有篆文4行,行4字,凡16字,曰:可朱浑孝裕墓志》一合,现收藏于河南许昌民间,尚不为学界所知,其内容颇可证史补史。2017年夏,我经朋友介绍,对墓志作了拓片和录文。志石长、宽为68X68cm,24行,行24字,其第12行有两字漫漶不可识;不计空格,凡可辨识者557字。志盖有篆文4行,行4字,凡16字,曰》与《北史》都有传,旧《北齐书》各本“道元”多有误作“通元”者,今得此墓志,足为铁证。墓志文字虽然简略,却可与史籍参互发明。墓志称可朱浑孝裕“太安郡狄那县人也”。《元和姓纂》卷六可朱浑氏条:北史》都有传,旧《北齐书》各本“道元”多有误作“通元”者,今得此墓志,足为铁证。墓志文字虽然简略,却可与史籍参互发明。墓志称可朱浑孝裕“太安郡狄那县人也”。《元和姓纂》卷六可朱浑氏条》与《北齐书》之《可朱浑元传》,都说“自云辽东人”。一云代北,一云辽东,何者为正,这需要我们对这一姓氏略作考察。《太平御览》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慕容障建熙十年(369)四月,“立贵妃可朱浑氏为皇后”。《晋书》的《慕容儒载记》和《慕容障载记》都提到慕容儒的皇后(慕容障之母)是可足浑氏,崔鸿书亦同。《魏书?官氏志》叙内入诸姓,有“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而《元和姓纂》“渴烛浑”条云“改为朱氏”《广韵》引《后魏书》“北方渴独氏,后改为朱氏”11(案独当为烛字之误)。据此知今本《魏书》“味”字为“朱”字之误。《古今姓氏书辩证》“渴足浑”姓下,谓“渴足浑,改为朱氏,望出河南”。这些姓氏字异音近,故《元和姓纂》云,“渴烛浑、可足浑,疑并与可朱浑同,随音转耳”。郑樵《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下“渴烛浑氏”条,也认为“渴烛浑、可足浑,疑与可朱浑同,而音转矣”15。把可朱浑、可足浑、渴烛浑、渴足浑看作同音异译的观点,得到近人姚薇元、陈连庆的支持16,当可成立。因此,可朱浑氏首先见于史籍,是在十六国时期的慕容诸燕。慕容儒、慕容障皆以可朱浑氏为后,可见可朱浑氏是慕容氏的姻族,在慕容集团中居于重要地位。《元和姓纂》引《前燕录》,谓前燕有散骑常侍可足浑恒,后燕有城阳太守新汲侯可足浑健,健子谭,新平公;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下,亦举燕有可足浑谭;《魏书》提到北燕有大将渴烛通,即渴烛浑通之省。可朱浑氏在慕容集团的这种地位,说明其与慕容氏一样,本属于辽东鲜卑,故《北齐书》和《北史》之《可朱浑道元传》叙族氏渊源,“自云辽东人”,最为准确。关于可朱浑氏在北朝以后的情况,《元和姓纂》“可朱浑”条保存着较为重要的线索:北齐书》之《可朱浑元传》,都说“自云辽东人”。一云代北,一云辽东,何者为正,这需要我们对这一姓氏略作考察。《太平御览》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慕容障建熙十年(369)四月,“立贵妃可朱浑氏为皇后”。《晋书》的《慕容儒载记》和《慕容障载记》都提到慕容儒的皇后(慕容障之母)是可足浑氏,崔鸿书亦同。《魏书?官氏志》叙内入诸姓,有“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而《元和姓纂》“渴烛浑”条云“改为朱氏”;《广韵》引《后魏书》“北方渴独氏,后改为朱氏”11(案独当为烛字之误)。据此知今本《魏书》“味”字为“朱”字之误。《古今姓氏书辩证》“渴足浑”姓下,谓“渴足浑,改为朱氏,望出河南”。这些姓氏字异音近,故《元和姓纂》云,“渴烛浑、可足浑,疑并与可朱浑同,随音转耳”。郑樵《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下“渴烛浑氏”条,也认为“渴烛浑、可足浑,疑与可朱浑同,而音转矣”15。把可朱浑、可足浑、渴烛浑、渴足浑看作同音异译的观点,得到近人姚薇元、陈连庆的支持16,当可成立。因此,可朱浑氏首先见于史籍,是在十六国时期的慕容诸燕。慕容儒、慕容障皆以可朱浑氏为后,可见可朱浑氏是慕容氏的姻族,在慕容集团中居于重要地位。《元和姓纂》引《前燕录》,谓前燕有散骑常侍可足浑恒,后燕有城阳太守新汲侯可足浑健,健子谭,新平公;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下,亦举燕有可足浑谭;《魏书》提到北燕有大将渴烛通,即渴烛浑通之省。可朱浑氏在慕容集团的这种地位,说明其与慕容氏一样,本属于辽东鲜卑,故《北齐书》和《北史》之《可朱浑道元传》叙族氏渊源,“自云辽东人”,最为准确。关于可朱浑氏在北朝以后的情况,《元和姓纂》“可朱浑”条保存着较为重要的线索》,太武帝时北燕尚有大将渴烛通,因此,可朱浑氏之入魏,至迟当在太武帝太延二年(437年)灭北燕之时。《北齐书?可朱浑元传》:北齐书?可朱浑元传》》:“诏员外散骑侍郎可足浑长生复与于提使高车。”这个可足浑长生,据姚薇元先生考证,就是《魏书?节义传》里的朱长生。《节义传》:魏书?节义传》里的朱长生。《节义传》》:“曾祖护野肱,终于怀朔镇将,遂家焉。”《北史?可朱浑元传》:北史?可朱浑元传》》卷八?有传的朱瑞。陈连庆先生深以为然。但是,《朱瑞传》明确说瑞字元龙,虽封乐陵公,却不曾官都官尚书,其生前历官、死后赠官也都高于都官尚书。《元和姓纂》既说可朱浑昌是可朱浑道元的父亲,《朱瑞传》载瑞子弟却不提道元,尤其可疑。朱瑞在北魏末年位势显赫,《北齐书》与《北史》之《可朱浑元传》,亦绝口不提,更加奇怪。因此,把可朱浑昌与朱瑞联系起来,是没有任何有力证据的。事实上,这个可朱浑昌,据《可朱浑孝裕墓志》,应当就是可朱浑买奴,昌为雅名,买奴是其本名,后称为字。《可朱浑孝裕墓志》:朱瑞传》明确说瑞字元龙,虽封乐陵公,却不曾官都官尚书,其生前历官、死后赠官也都高于都官尚书。《元和姓纂》既说可朱浑昌是可朱浑道元的父亲,《朱瑞传》载瑞子弟却不提道元,尤其可疑。朱瑞在北魏末年位势显赫,《北齐书》与《北史》之《可朱浑元传》,亦绝口不提,更加奇怪。因此,把可朱浑昌与朱瑞联系起来,是没有任何有力证据的。事实上,这个可朱浑昌,据《可朱浑孝裕墓志》,应当就是可朱浑买奴,昌为雅名,买奴是其本名,后称为字。《可朱浑孝裕墓志》》卷三上声三十三哿“可”字下,举《后魏书》人名例,“又并州刺史男可朱浑买奴”。今本魏收《魏书》不见可朱浑买奴,其名亦不见两种《可朱浑元传》,当以官位不显。而《可朱浑孝裕墓志》与《广韵》提到的买奴官衔,应该是东魏末年可朱浑道元贵显之后追赠的,其乖互不合,亦无足怪。此外,《元和姓纂》既称可朱浑昌为“乐陵公”,令人联想可朱浑道元这一支,也曾经卷入到攀附华夏姓族郡望的潮流中。《魏书?朱瑞传》载瑞先后改籍青州乐陵和沧州乐陵,因为两个乐陵都有朱姓。改汉姓,附会郡望,是北朝胡族华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孝文帝以后,可朱浑氏既对应汉姓之朱氏,则攀附行为势必不少。道元得势之时,邺城政权追封其父买奴爵乐陵公,用意正与朱瑞相同。5(“生道元,北齐太傅、太师、扶风忠烈王,生孝裕、长威。”《北史?可朱浑元传》:后魏书》人名例,“又并州刺史男可朱浑买奴”。今本魏收《魏书》不见可朱浑买奴,其名亦不见两种《可朱浑元传》,当以官位不显。而《可朱浑孝裕墓志》与《广韵》提到的买奴官衔,应该是东魏末年可朱浑道元贵显之后追赠的,其乖互不合,亦无足怪。此外,《元和姓纂》既称可朱浑昌为“乐陵公”,令人联想可朱浑道元这一支,也曾经卷入到攀附华夏姓族郡望的潮流中。《魏书?朱瑞传》载瑞先后改籍青州乐陵和沧州乐陵,因为两个乐陵都有朱姓。改汉姓,附会郡望,是北朝胡族华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孝文帝以后,可朱浑氏既对应汉姓之朱氏,则攀附行为势必不少。道元得势之时,邺城政权追封其父买奴爵乐陵公,用意正与朱瑞相同。5(“生道元,北齐太傅、太师、扶风忠烈王,生孝裕、长威。”《北史?可朱浑元传》》。现在,来看看墓志中可朱浑孝裕的正式籍贯问题。两种《可朱浑元传》不载籍”。而墓志说孝裕贯,只说道元“自云辽东人”,因曾祖护野肱为怀朔镇将,“遂家焉是“太安郡狄那县人也”,这一差异如何理解,案北魏孝明帝于正光五年(524年)八月颁布诏书,改镇为州。可是,由于北边形势发展太快,这一改镇为州的政策,事实上无法推行到六镇去。“(孝明帝)遣兼黄门侍,郦道元为大使,欲复镇为州,以顺人望,会六镇尽叛,不得施行。”因此,六镇改州,只能在书面上实施。有趣的是,其后六镇故地沦于柔然,镇民南迁,改镇为州的措施却并未中止,而是贯彻于对内迁的六镇镇民的管理之上。北魏末年和东魏时期,于并、肆、汾三州界内侨治恒、朔、云、显等州,“永安以后,禁旅所出,户口之数,并不得知”。其中唯有最重要的朔州,其所领郡县的置废时间,却缺乏明确的记录。揆以情势,朔州郡县之侨置,至迟应当在孝武帝永熙以前。郡县名的来历,或取自故怀朔镇的各戍旧名,或取自侨治地的传统地名。太安郡狄那县,王仲荦先生谓“当治怀朔镇城”,此说不确。设置狄那县时,已无怀朔镇,朔州侨治并州寿阳城。狄那显然是胡名音译,可能是原怀朔镇的一个戍名,在寿阳城西侨置太安郡时,使用了侨人熟悉的旧戍名,遂置狄那县。从《北史》、《北齐书》及北朝墓志看,东魏、北齐把内迁六镇镇民都以侨州郡的形式严格管理起来了,连那些显贵勋臣也不例外。这是一种户籍簿录的管理,北齐禁军兵源主要依赖这一体制,当然部分上层人员的实际居住地可能并不受此限制。可朱浑道元虽贵,却仍然要编入侨州郡的管理体系中,其本传含混地说家于怀朔,并不符合北齐制度,其子可朱浑孝裕墓志中所谓“太安郡狄那县人也”,才是比较规范的说法。综上,我们知道可朱浑氏起自东部鲜卑的慕容集团,入魏以后至少有一支因戍六镇而家于怀朔,可朱浑道元便出于这一支。可朱浑道元的父亲是可朱浑昌,字买奴。可朱浑道元的儿子有长举、长威,长举即墓志中的可朱浑孝裕。这一家在北齐的六州(或曰九州)勋人侨州郡的体系中,被编入朔州太安郡狄那县。二、北齐政治中的可朱浑孝裕家族《北齐书?可朱浑元传》:可朱浑元传》不载籍贯,只说道元“自云辽东人”,因曾祖护野肱为怀朔镇将,“遂家焉”。而墓志说孝裕是“太安郡狄那县人也”,这一差异如何理解,案北魏孝明帝于正光五年(524年)八月颁布诏书,改镇为州。可是,由于北边形势发展太快,这一改镇为州的政策,事实上无法推行到六镇去。“(孝明帝)遣兼黄门侍,郦道元为大使,欲复镇为州,以顺人望,会六镇尽叛,不得施行。”因此,六镇改州,只能在书面上实施。有趣的是,其后六镇故地沦于柔然,镇民南迁,改镇为州的措施却并未中止,而是贯彻于对内迁的六镇镇民的管理之上。北魏末年和东魏时期,于并、肆、汾三州界内侨治恒、朔、云、显等州,“永安以后,禁旅所出,户口之数,并不得知”。其中唯有最重要的朔州,其所领郡县的置废时间,却缺乏明确的记录。揆以情势,朔州郡县之侨置,至迟应当在孝武帝永熙以前。郡县名的来历,或取自故怀朔镇的各戍旧名,或取自侨治地的传统地名。太安郡狄那县,王仲荦先生谓“当治怀朔镇城”,此说不确。设置狄那县时,已无怀朔镇,朔州侨治并州寿阳城。狄那显然是胡名音译,可能是原怀朔镇的一个戍名,在寿阳城西侨置太安郡时,使用了侨人熟悉的旧戍名,遂置狄那县。从《北史》、《北齐书》及北朝墓志看,东魏、北齐把内迁六镇镇民都以侨州郡的形式严格管理起来了,连那些显贵勋臣也不例外。这是一种户籍簿录的管理,北齐禁军兵源主要依赖这一体制,当然部分上层人员的实际居住地可能并不受此限制。可朱浑道元虽贵,却仍然要编入侨州郡的管理体系中,其本传含混地说家于怀朔,并不符合北齐制度,其子可朱浑孝裕墓志中所谓“太安郡狄那县人也”,才是比较规范的说法。综上,我们知道可朱浑氏起自东部鲜卑的慕容集团,入魏以后至少有一支因戍六镇而家于怀朔,可朱浑道元便出于这一支。可朱浑道元的父亲是可朱浑昌,字买奴。可朱浑道元的儿子有长举、长威,长举即墓志中的可朱浑孝裕。这一家在北齐的六州(或曰九州)勋人侨州郡的体系中,被编入朔州太安郡狄那县。二、北齐政治中的可朱浑孝裕家族《北齐书?可朱浑元传》》记道元弟有天元、天和。《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附有可朱浑天和的小传,称天和为“道元季弟也”,与《北史》合。《资治通鉴》却说天和“道元之子也”,《通鉴考异》谓“《典略》云道元弟,今从《北齐书》”。北宋时《北齐书》此卷已缺,所补者与今本又不同,《资治通鉴》误。就是这个可朱浑天和,在北齐政治中一度发挥了作用,对可朱浑氏家族产生了影响。《北齐书?可朱浑天和传》: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附有可朱浑天和的小传,称天和为“道元季弟也”,与《北史》合。《资治通鉴》却说天和“道元之子也”,《通鉴考异》谓“《典略》云道元弟,今从《北齐书》”。北宋时《北齐书》此卷已缺,所补者与今本又不同,《资治通鉴》误。就是这个可朱浑天和,在北齐政治中一度发挥了作用,对可朱浑氏家族产生了影响。《北齐书?可朱浑天和传》》。这场权力斗争中,废帝一派以杨愔为核心,二王(常山王演、长广王湛)一派以高演为核心,而在具体的军事较量中,两位掌握禁军领导权的人物具有决定性作用,即可朱浑天和与高归彦。高归彦在文宣帝天保间任领军大将军,直至废帝即位。接替高归彦的,就是可朱浑天和。高归彦既受文宣厚遇,又与杨愔、燕子献、郑子默同受遗诏辅政,本来是同心奉戴废帝的。《北史?高归彦传》:北史?高归彦传》》,是由于杨愔从应当随废帝到邺城的从驾宿卫禁军中,抽取了部分兵力留守晋阳,却不使归彦知悉,造成归彦的怨愤。这件事反映出杨愔对归彦的不信任,由此可以理解此前领军职务的易人,可能也是杨愔的有意安排。可朱浑天和显然是杨愔一派的铁杆,他曾建议诛杀二王,在禁军指挥上自然与杨愔同心。杨愔留从驾禁军五千于晋阳,事涉机密,可以瞒住被架空的高归彦,却不可能绕过禁军的统帅可朱浑天和。因此,可以说,还在晋阳的时候,高归彦就被废帝集团暗暗疏忌了。这样,到邺城后,高归彦遂加入二王一派。二王政变,所依靠的并非禁军,而是京畿军。《北史?齐本纪中?孝昭纪》载杨愔等欲斥远二王,以“长广王湛为大司马、录并省尚书事,解京畿大都督”。可见此前高湛为京畿大都督。京畿大都督是北魏末年以来都城地区的军事首脑,与禁军各成系统,所领都是六镇系统的精兵,戍防范围不同。所以二王政变成功以后,置换禁军人员,“以京畿军入守门合”。但是,没有禁军的支持,宫廷政变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攻入皇宫,就会遇到禁军的抵抗,而这时,长期担任领军职务的高归彦凭借他的威信及与禁军将士的关系,帮助二王顺利地消除了禁军的阻力。同时,身为禁军统帅的可朱浑天和却由于大意而为二王所擒。政变由此完成。可朱浑天和在废帝与二王之间的政治选择,是北齐权力斗争中派别划分的实例之一。这个问题我们拟另文探讨,此处不赘。可朱浑道元在文宣一朝特受恩遇,这决定了可朱浑家族对文宣帝及其继承人的政治态度,所以,可朱浑天和被杨愔挑选来替代高归彦掌握禁军。这和后来孝昭帝以斛律丰洛代替厍狄伏连为领军以抑制武成帝高湛,是一样的道理。正是因此,政变成功以后,二王集团对废帝阵营的打击就格外严厉,可朱浑家族遭遇空前的危机。《北史?杨愔传》记录了政变以后二王对废帝阵营的处置:北史?齐本纪中?孝昭纪》载杨愔等欲斥远二王,以“长广王湛为大司马、录并省尚书事,解京畿大都督”。可见此前高湛为京畿大都督。京畿大都督是北魏末年以来都城地区的军事首脑,与禁军各成系统,所领都是六镇系统的精兵,戍防范围不同。所以二王政变成功以后,置换禁军人员,“以京畿军入守门合”。但是,没有禁军的支持,宫廷政变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攻入皇宫,就会遇到禁军的抵抗,而这时,长期担任领军职务的高归彦凭借他的威信及与禁军将士的关系,帮助二王顺利地消除了禁军的阻力。同时,身为禁军统帅的可朱浑天和却由于大意而为二王所擒。政变由此完成。可朱浑天和在废帝与二王之间的政治选择,是北齐权力斗争中派别划分的实例之一。这个问题我们拟另文探讨,此处不赘。可朱浑道元在文宣一朝特受恩遇,这决定了可朱浑家族对文宣帝及其继承人的政治态度,所以,可朱浑天和被杨愔挑选来替代高归彦掌握禁军。这和后来孝昭帝以斛律丰洛代替厍狄伏连为领军以抑制武成帝高湛,是一样的道理。正是因此,政变成功以后,二王集团对废帝阵营的打击就格外严厉,可朱浑家族遭遇空前的危机。《北史?杨愔传》记录了政变以后二王对废帝阵营的处置》中,也保存有这一影响的痕迹。墓志说孝裕“河清元年十二月中袭扶风郡王”,而这距其父道元之死已有三年之久。可朱浑道元之死,应当在天保末。《北齐书?可朱浑元传》:北齐书?可朱浑元传》》:天保八年(557年)四月,以“前大将军、扶风王可朱浑道元为太傅”;天保九年十二月戊寅(559年初)“以太傅可朱浑道元为太师”。天保十年(559年)十月文宣帝死后,到废帝乾明元年(560年)八月二王政变为止,大臣官爵有许多变动,却不见有提及贵为三师的可朱浑道元者,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已经不在了。所以我认为,可朱浑道元死于天保十年,即公元559年。墓志说可朱浑孝裕袭扶风王在武成帝河清元年十二月中(563年初),这中间,除了文宣帝死所造成的延宕,主要是受了可朱浑天和的连累。虽然孝昭帝以可朱浑道元配享世宗(文襄)庙,而且两年之后武成帝允许可朱浑孝裕袭封扶风王,但经过可朱浑天和丧败的打击,这一家族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都被削弱了。重振家声,除了需要优秀的年轻一代,还应当有其它因素。墓志称“邓骘之荣,我为嗣美”,便是指此。邓骘,邓禹之孙,邓训之子,和熹邓皇后之兄,东汉外戚之英。志文援邓骘以比孝裕,则知孝裕姊妹有在武成帝宫掖者。孝裕之贵,或由于此。墓志叙可朱浑孝裕历官,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为集书省散官,此后全都是在禁军供职。从若曷直荡第二副都督、直斋之禁军中级军官48,历经直合将军、武卫大将军这样的禁军高级将领,最后做到右卫大将军,已经是仅次于领军的禁军统帅了。东魏北齐特重禁军,禁军兵源依靠所谓“九州勋人”,即六镇内迁的镇民。墓志说可朱浑孝裕“爰处禁戎,兼督骁武,英杰之气,足冠时雄”,这其实是多数六镇后裔共同的人生之旅。照理,六镇后裔生长内地,也应当有一个文化面貌上的变化过程,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生道路,即淡化武人色彩。但是,周、齐和陈三国间的对抗与战争,使北齐和北周的内迁镇民长时期纳入军事管理体制,变化甚微。而可朱浑孝裕本人,就以禁军将领的身份,参加了对陈的战争,寿阳之役兵败被俘,死于建康。三、关于可朱浑孝裕之死《可朱浑孝裕墓志》云:可朱浑孝裕墓志》云》卷5宣帝本纪:“(太建五年)三月壬午,分命众军北伐,以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己丑……北讨大都督吴明彻统众十万,发自白下。”这是一场旨在争夺淮南的战役,要改变军事上的穷蹙被动局面,陈就需要把防线从长江北推至淮河,在淮南建立战略纵深带,恢复齐梁时候的南北态势。因此,战事一开始,就从上游的郢州到下游的瓜步,全线渡江,克城拔戍。根据墓志,可朱浑孝裕为右卫大将军,在武平四年“五月中”。这一年五月朔丙寅,而五月上旬,瓦梁城(己巳)、庐江郡城(甲戌)都已经为陈军所克,随后,沿江重镇历阳(丙子)、齐昌(乙酉)也先后失落,战局一边倒。这个时候孝裕升迁,其背景应当是北齐的一次援救行动。墓志说:“王披坚执锐,亲率旗鼓,萁张翼舒,左婴右拂,思欲顾盼而平陇蜀,软唾而荡荆扬。”可朱浑孝裕大概属于较早的援军,故得入寿阳城。墓志文字显示,孝裕及其所部还没有投入到淮南战场上,就被围困在寿阳城内。吴明彻大军于七月攻克寿阳外城,此后,围困寿阳城两个半月,十月乙巳日,城溃, “生禽王琳、王贵显、扶风王可朱浑孝裕、尚书卢潜、左丞李^滁,送京师”。墓志说“时不利兮,奄同遂古”,就是指孝裕做了俘虏、未能生还的事实。寿阳俘虏中,王琳被杀于淮南,后枭其首于朱雀航。其余诸人,命运各不相同。关于寿阳被俘的北齐文武官员,以《北史?卢潜传》记载最为清楚:北史?卢潜传》记载最为清楚》比较,多出了很多,这是因为《北史》所记,包括了淮南战役中各个战场的被俘人员,如仁州刺史郦伯伟、霍州刺史封子绣、秦州刺史高子植,都是在各自的州城陷落时被俘的。这些俘虏到了建康之后,都被关押在东冶。墓志说可朱浑孝裕“以大齐武平五年五月十一日薨于扬州之地,春秋年卅八”,但是没有交代是怎么死的。如果是如卢潜那样“闭气而死”,杀身成仁,那么照理墓志会有所奖饰。我怀疑可朱浑孝裕是被“明正典刑”杀掉的。寿阳被俘诸人,以王琳位望最高,其次便是扬州刺史王贵显、右卫大将军可朱浑孝裕、行台尚书卢潜。这四个人,王琳早就被杀,其余三人都被送到建康。卢潜以北朝士族高门的身份,似乎还受到一定的礼遇,但他很快就死了。王贵显既是侯景旧将54,很可能也是鲜卑化的北镇胡族,这一背景使陈朝君臣对他不会有好感。可朱浑孝裕官爵高于王贵显,鲜卑族背景更突出。陈宣帝如果要在某种仪式上杀俘祭刀,这两个人最难逃脱。可朱浑孝裕死于武平五年五月十一日,已在被俘七个月之后。案吴明彻“(太建)六年,自寿阳入朝”。很可能,在吴明彻入朝之时或稍后,建康举行了某种仪典,可朱浑孝裕就死在这个时候。被俘诸人,多数没有被杀,其中有些人还有机会逃走。《北史?卢潜传》:北史》所记,包括了淮南战役中各个战场的被俘人员,如仁州刺史郦伯伟、霍州刺史封子绣、秦州刺史高子植,都是在各自的州城陷落时被俘的。这些俘虏到了建康之后,都被关押在东冶。墓志说可朱浑孝裕“以大齐武平五年五月十一日薨于扬州之地,春秋年卅八”,但是没有交代是怎么死的。如果是如卢潜那样“闭气而死”,杀身成仁,那么照理墓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世界地理上册试题及答案
- 熟悉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计算机基础考试准备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语文考试信心建设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服务流程优化试题及答案
- 非遗策划面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维修工现场工作总结试题及答案
- 企业园区面试题目及答案
-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
- 美容师考试心理素质题目及答案分析
- 比例知识讲座
- 40篇详细的机械顶岗实习周记
- 社会组织年检培训课件
- (正式版)实习岗位-OFFER通知书
- 人事行政管理培训课程
- 《营养与肥胖》课件
- 绿色生态中小学生校服
- 全宋词目录完整版本
- 支付宝解除账户支付申请书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泄密事件报告表
- 单原子催化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