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鸽巢问题》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二、课标解读(一)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在数学上,一般是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严格证明。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考方法:把什么看成“抽屉”,“抽屉”有几个,怎么用“抽屉原理”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为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本单元讲的“鸽巢问题”,实际就是一个“抽屉原理”问题。“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否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是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寻找本质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可增强学生对“模型思想”的体验,增强运用能力。《鸽巢问题》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或鞋盒原理,这个原理最早是由Dirichlet提出的。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问题(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就是“鸽巢问题”。它是组合数学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从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了“鸽巢问题”。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例1教材借助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了一类简单的“鸽巢问题”,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别放进n个空抽屉里(m>n,0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例2介绍的是另一种类型的“鸽巢问题”,即把多于kn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空抽屉(k是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实际上,如果设定K=1,这类“鸽巢问题”就变成了例1的形式。因此,这两类“鸽巢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例1只是例2的一个特例。《鸽巢问题》学情分析“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鸽巢问题”的逆用,学生对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可能会感到困难,也缺乏思考的方向,很难找到切入点。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鸽巢问题,他们在具体分得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还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触,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至少的情况就应该是“1”。《鸽巢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68~71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评测练习。五、教学过程(五步十环)第一步:交流预习环节1:师生交流出示一副扑克牌。教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首先取出大王和小王,还剩下52张牌,下面请1位同学跟老师配合一下,请你随意抽5张牌(学生抽牌)。我猜: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验证一下,是不是?(课件出示: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的。)再麻烦你从中任意抽14张牌,我猜这里面至少有一对?信吗?(学生展示)为什么会出现好几对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词,你是如何理解“至少”这个词的?(学生汇报)师小结:“至少”就是最少,不能少但是可以多。师:老师为什么每次都能猜对呢?因为这里隐藏着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下面就为揭晓谜底。下面请你拿出答题纸一,(课件出示要求)第二步:互相探究环节1:师友探究师友二人合作: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怎么放呢?画一画,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师友独立探究,汇报。学生:可以放(4,0,0);(3,1,0);(2,2,0);(2,1,1)。(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表示四种结果)环节2:教师讲解1、课件演示。小结:把所有的可能罗列出来,这样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2、师:仔细观察这四种放法,我们发现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那哪一种放法更能体现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生:最后一种)。下面我们再来详细的看一下最后一种放法。我们刚刚利用了列举法找出来这个至少数,那么我们能不再再找一种放法能更快速的找出这个至少数呢?(课件演示详细的分放步骤,学生自己观看)回想一下我们刚刚是怎么放的?先(平均放),每个笔筒里放一支,这样最多放(3支),剩下的一支(任意放)。我们把这种放法称为假设法。(板书)在假设法里我们用到了一个词是(平均分),下面师友间相互说一说假设法。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方法来找出这个至少数?(两种),那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假设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指名说说理由。师小结。师友交流:课件出示:将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为什么?将6支笔放进5个笔筒呢?将10支笔放进9个笔筒呢?将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呢?师友之间交流讨论,师巡视。引导学生得出“当笔的支数比笔筒的个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师:这是笔的数量比笔筒多1的情况,(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师友间讨论,汇报结果,师小结。强调:剩下的两只“分开放”。进行二次平均。5、课件出示: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本书。为什么?师友间讨论,汇报结果。引导学生得出仿照例1“平均分”的方法得出“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剩下1本不管放在哪个抽屉里,都会变成3本,所以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师: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生:7÷3=2……1。师:我们把这里的7称作物体书,3称作抽屉书,2称作商,1称为余数。这里的至少数等于什么呢?(商加余数)我们来看看这个1是不是余数?教师:如果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会出现怎样的结论呢?10本呢?11本呢?16本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课件:7÷3=2……18÷3=2……210÷3=3……111÷3=3……212÷3=4教师:观察上述算式和结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数÷抽屉数=商数……余数”“至少数=商数+1”。师小结,课件出示。引出课题: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鸽巢问题》。板书。课件出示鸽巢问题简介,指名生读。第三步:分层提高环节1、师友训练拿出答题纸二。有27个玩具,放在4个箱子里,总有一个箱子里至少有()个玩具。六年级有学生38人,我们可以肯定,在这38人中,至少有()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师强调:在解决这类问题是一定要确定什么是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数。第四步:总结归纳环节1、师友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友汇报。环节2、教师梳理(课件出示)第五步:巩固反馈环节1、当堂检测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师友交换批改。板书设计:鸽巢问题至少数列举法假设法400310220211《鸽巢问题》评测练习1、有27个玩具,放在4个箱子里,总有一个箱子里至少有几个玩具?2、六年级有学生38人,我们可以肯定,在这38人中,至少有多少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当堂检测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任意抽牌。从中抽出18张牌,至少有几张是同花色?(2)从中抽出20张牌,至少有几张数字相同?《鸽巢问题》效果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有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相当热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的是五步十环教学法,主要在老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先师友间讨论,然后进行汇报、验证,这样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印象。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总的来说,整个课堂氛围较融洽,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六年级《鸽巢问题》评课记录执教班级:六年级执教时间:2016年4月5日执教教师:听课、评课教师:张立新、邵香丽、杜朝建、马永霞、丁瑞红等《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鸽巢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比较困难。吕老师这节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吕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亮点: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前吕老师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导入,非常贴切新课,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鸽巢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本节课吕老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先让学生用列举法,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简单的“鸽巢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笔筒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吕老师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本节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原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用视觉获取知识的优势。虽然吕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深深憾动了我,但我觉得她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中语言略显不够精炼,如能再在细微处更上一层楼那就更完美了。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空间,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鸽巢问题》课后反思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本节课我就设计了“你抽我猜”的游戏来导入新课。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如何做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师友间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使同学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每一个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