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精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精选)

0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0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03《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说课稿

04《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05《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06《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07《小数的意义》说课稿

08《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说课稿

09《小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10《小数点运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

11《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12《三角形的分类》说课稿

13《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14《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15《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说课稿

16《轴对称》说课稿

17《平移》说课稿

18《平均数》说课稿

19《鸡兔同笼》说课稿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

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

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情景问题

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提升加减法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

认识,使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与能力趋于完善,初步形成

和提高计算和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进一步

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

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

经学习了简单整数加减法,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

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

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

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

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能

力,发展学生分析思维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分析

概括认知加、减法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加减、法

间的互逆关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

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

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力口、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

解;

教学难点是:力口、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

关系。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

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

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

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

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与多媒体技

术创设展示教学情景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2.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

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3.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引导学生自主

观察分析案例,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

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

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

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六个

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创

设呈现引入现实情景与示例1(1),通过读题语言描述引导,

学生直观感受西宁至拉萨包含西宁到格尔木与格尔木到拉萨两

段路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激发学生兴趣动力。

(二)引导实践探索认知加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路线线段图和列式:814+1142=?并独

自计算解决问题;

2.教师可设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

“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两个加数分别叫什么?”等,引导

小结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把两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三)减法意义与各部分名称的探索认知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展示或阅读例1(2),结合线段图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已知什么与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数量

关系,并列式计算;

2.学生自主探索,独自完成例1(3)

3.设问引导,对比观察思考讨论:“与例1(1)相比,例

1(2)、例1(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数?要求什么数?、怎

样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引导学生认知:例1(1)

题是已知西宁至拉萨的两段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格尔木到拉

萨的长,求全长,用加法;例1(2)、例1(3)题是已知全

长和其中的一段铁路长,求另一段铁路长,都用减法计算。)

归纳概括小结: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已知两个数的和

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在减法中,

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结果

数叫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或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四)力口、减法各部分关系探索认知

通过引导观察、比较例1(1)、例1(2)、例1(3)题

算式数量关系,思考:“如何求和?"、“怎样求加数?”、“怎

样求差、减数、被减数?”等问题,归纳概括,深化提升认知

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实现由案例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

理解认知构建新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五)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

算”、“连一连”、“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分层

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

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

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一减数

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一差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

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识记。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

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

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

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册第一单元第5-6页的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

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

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

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

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

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

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

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

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

经学习了简单整数乘除法,对整数乘除法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

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

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

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将拟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

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名称与关系。并能熟练运

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分

析思维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分析

概括认知乘、除法的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乘、除

间的互逆关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

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

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有余数除

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

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

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

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

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与多媒体技

术创设展示教学情景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2.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

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3.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引导学生自主

观察分析案例,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

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

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

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七个

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乘法意义的构建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创设呈现

引入现实情景与示例2(1),引导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采用

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比较不同计算方法的加法(3+3+3+3=12)

与乘法(3x4=12)算式的书写与计算的简便性,思考:“是不

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为乘法算式?“(必须是相同加

数连加即相同加数的和)、“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概

括出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名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

运算,叫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乘得的数叫积”实现

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除法意义与各部分名称及乘除关系的探索认知

1.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展示或阅读例2(2)、(3),

分别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2.设问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思考讨论:“与例2(1)相比,

例2(2)、例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怎样算?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在除法中,各部分名称

分别叫什么?"、“除法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知:例2(1)题是已知几个相同的加数,

求和——即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用乘法;例2(2)、例2

(3)题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

数,用除法计算。)

归纳概括小结:除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已知两个因数的

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在除法中,

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其中的一个因数叫除数,另一个因数叫

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或乘除法互为逆运算。)

(三)乘、除法各部分关系探索认知

通过引导观察、比较例2(1)、例2(2)、例2(3)题

算式数量关系,思考讨论交流:“已知两个因数,如何求积?”、

“已知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怎样求另一个因数?"、“怎样求

商、除数、被除数?”等问题,归纳概括,深化提升认知乘、

除法各部分关系,实现由案例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理

解认知构建新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四)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间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9+7=?”、“38+9=?”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归纳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间关系

(五)例3:与有关的加减法与乘除法运算

通过课件展示例3,设问:“一个数加上或与相乘,分别

得多少?”、“可以作除数吗?为什么?”等引导思考交流讨论

认知。

(六)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

算”、“连一连”、“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分层

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

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七)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

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依据

教学流程适时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

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乘、除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各

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X因数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乂除数+余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一余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商=(被除数一余数)♦除数

不能作除数(5:不可能得到商,找不到一个数同相乘得5;

♦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任何数同相乘都得)

A.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

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

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

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

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

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

正。

《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整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

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节《括号——即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

算》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地位作用分析)——参考教学

参考书

《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整数)》是计算教学中的重

要基础知识,也是在学生已初步学过无括号的加减、乘除、积

(商)之和(差)等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

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

总结,不断丰富计算知识,初步形成和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

列综合算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代数

运算铺路奠基。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

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存在个体差

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

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

础遗忘。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问题案例,探索发

现、认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及小括号、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与技能,体会括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

践操作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

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符号的普遍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带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

顺序。

教学难点是: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正确有据、

合理简洁地计算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

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

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

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

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温故奠基,铺路拱桥,以旧引新,激活新知生长点;

2.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和

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3.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

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4.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观察案例,启

发问题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比较分析、

质疑解惑、归纳概括性质(或方法),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

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

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几个

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温故奠基,激活新知生长点,引入新知(概念)。

根据新知教学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展示呈现辅助手

段,定位复习必要关键基础知识一无括号的加减、乘除、积

(商)之和(差)等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巩固激活新知基

础点(起点)与生长点,引入学生“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继而引入新知教学。

1.迄今为止,我们学过哪几种数学运算?(加、减、乘、

除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其中加、减法称为一级运算;

乘、除法称为二级运算。)

2.快速说出下列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8-20+321200-?400x3018+25x4

由此我们发现:不含括号,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同

级运算,按从左到右顺序,依次计算;对不含括号,既有一级

运算的加法(减)法,又含有二级运算的乘(除)法的异级

(不同级)运算,按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3.引入新知教学: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含有括号的四则混

合运算

(二)引导探究探索新知

1.讨论交流,独自操作实践,丰富感知,促进理性认知。

课件展示算式,96-12+4x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算式特征

与计算顺序,并计算结果和小结计算顺序。(对不含括号,既

有一级运算的加法(减)法,又含有二级运算的乘(除)法的

异级(不同级)运算,按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先乘除,后加

减。)

2.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分析、思考、交流和探索,感受括

号作用。

结合教材,通过课件展示和创设“学校篮球社团人数为96

人,科技社团男生12人,女生4人,美术社团的人数是科技

社团的2倍。

(1)如篮球社团按科技社团人数分组,每组安排2名辅

导老师,需辅导教师多少人?

(2)篮球社团人数是美术社团人数的几倍?”问题现实情

景,给教学新知赋予生活的情境,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列式并计

算,体验过程,概括运算顺序,并比较算式几个特点,感悟体

会括号作用。】

(三)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

算''、"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生分层变式,

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

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四)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

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

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识记。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无括号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不含括号,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异级

(不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的。

A.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

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

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

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

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

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

正。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第二课时。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地位作用分析)——参考教学

参考书

《观察物体(二)》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形状的认识,

是小数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

何数学知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内容是学生

在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视角)观察物体位置与形状的基础上学

习的。

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通过从相同的角度

(视角)位置观察、认识不同几何组合体形状的活动,认识、

感悟从相同角度(视角)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丰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思考、判断能

力,为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铺路奠基。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

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前面从不同方

向角度观察认识简单物体的形状的学习,具一定的初步观察思

考判断能力和左、右、前、后的二维空间观念,但却十分稚嫩;

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

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

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将拟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辩认从前面或上面或左面等相同视角

位置观察不同的正方体几何组合体时看到的图形形状,初步感

悟体会和学会从相同位置观察不同几何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

能不同及其摆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几何体的“摆”、“看”、

“画”、“连”等操作与观察、合作交流、思考、判断、自主探索

活动过程,获得观察物体形状平面表象,丰富发展空间观念与

观察、思考、判断等推理能力与表达、团结协作能力。会运用

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观察、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正确辨认和初步

体会从相同视觉方位角度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

能不同;

教学难点:从相同方位角度观察不同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

思考判断和体会看到的图形形状的相同与不同。

五.教具学具准备

师生教学用正方体模块与演示多媒体课件。(根据要求可

不说)

六.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

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

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

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

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2.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教具和课件

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3.教师恰当处理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运用

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

学生拼摆、观察、出图、连线等实践操作,启发问题思考,引

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判断、合作交流、巩固深化,促进知识

与能力升华,丰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

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四大

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问题奠基,温故引新。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问题,复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角度

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物体形状,引出新知教学。激发兴趣动力。

1.课件展示从前面、上面、左右侧面等不同方向观察简

单物体或几何形体看到物体形状图。请学生观察、辨认并说说

观察方位与看到的物体形状,强调观察时的注意事项(观察时

眼睛视线要平视所观察的物体)。

2.谈话引入,揭示并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从同

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同时板书:《观察物体(二)》2,并

通过课件展示:“例2:摆一摆,看一看”教学情景图,吸引注

意,激发兴趣。

(二)操作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学生自主操作拼组、观察模块,思考,合作讨论、汇

报交流,让学生动手、脑、眼、口多种感官体验感悟,丰富空

间观念,拓展新知,发展观察思考推理能力。

1.动手操作,拼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正

方体组合图,学生自主动手搭建几何体组合模型,训练增强学

生拼组摆图能力。

2.引导观察,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从上面观察,讨论交流汇报:你们分别看到怎样的

形状?它们相同吗?为什么?

这三个模块虽然是由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几何体,可是

由于上、下遮挡的缘故,从上面观察,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由

三个正方形组成的相同长方形。

结论:从上面观察这三个不同形状的几何体模块,看到的

形状相同。板书:从上面看不同物体,形状相同

(2)从左面观察,讨论交流汇报:你们看到的形状又是

怎样的呢?

从左面观察三个不同的几体模块,看到的都是由两正方形

组成的相同竖形长方形。结论:从左面观察,看到的形状相同。

板书:从左面看形状相同。

(3)从前面观察,讨论交流汇报:现在再从前面观察,

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一个长方形吗?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

形状?它们有区别吗?

结论:从前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板书:从前面看形状不同。

(4)对比归纳,概括小结并强调板书:从相同方向观察

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深化练习,丰富扩展空间观念,发展观察思维推理

能力。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例2后的“做一做”与习题,引

导学生“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连一连”

等分层变式,独立操作,深化练习,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掌

握新知,进一步丰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观察思考和推理能力。

(四)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

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让学生空间观念与观察

思考、推理能力趋于丰富和完善,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A.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结

合教学环节,适时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

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观察物体(二)

从上面看不同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不同物体,形状

相同.

从相同方向看不同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观察物体时,可从前面、上面、左右侧面观察,观察得到

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

九.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

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

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

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

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

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

正。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一小节

“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第17页

的例1以及18页的“做一做”第一题、第19页练习五第1〜3

题的部分习题。

(二)教材地位

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再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

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

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

的运算之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

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

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

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

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

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情景导入——观察国考

——讨论—概括——应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

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

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二)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

的重难点,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

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三组算

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练习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

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本

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

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

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组织学生采用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进一步的

认识。

(二)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

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

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练习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

固练习,必要时可进行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

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动物王国要进行一次计算比赛,小猪、小羊、小猴、小熊

都参加了比赛,这次比赛是由大象爷爷出题的。比赛开始了,

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6道计算题,没想到不一会的功夫,

平时一向呆头呆脑的小猪举起了答题板,高兴地说:“我算完

了“,其他动物见状都目瞪口呆了。一向聪明伶俐的小猴一下

子惊讶道:“啊!算得这么快!”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交换率。(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引出问题,揭示新课主题,

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互动新授1、谈话引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

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

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

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

(三)、新授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

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问: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o56+40

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

进行板书。)

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⑷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不定律。

问:(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

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4)交流反馈,然后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板书:a+b=b+a

(5)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88+104+96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

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o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如:(69+172)+28=69+(172+28)155+(145+207)=

(155+145)+207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如:(△+☆)+o=A.+(☆+o)(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

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

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

种成就感。)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

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

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

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学生小结本节课学

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2、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设计意图:体

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

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说板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

a+b=b+a

(88+104)+96=88+(104+96)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a+b)+c=a+(b+c)

本节课板书力求简单,大方。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重

点内容。

五、说教学反思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

作用。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

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的《乘法运算定律》第24、25页例5、例6中的内

容。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

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

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

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

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

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

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

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

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

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

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

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

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

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

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

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

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

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

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

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

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

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放手让学生去探

索,通过计算,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

括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

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有实感才能有认识,认识深刻才能

理解透彻,理解透彻才能熟练地应用,这个环节的设计基本体

现了展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我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每年的3月

12日是什么日子,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

发言,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了环保意识,同时

也能引出植树的这幅主题图。

其次,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

有什么?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再提

高一个要求,让学生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相

应的板书出这些问题。(板书在最右边)

接下来,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我先让学生解决“负

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并板书到左边。因为此问题

比较简单,所以只考虑让学生独自完成,然后指名汇报。

在学生的汇报中会出现下面的两种算式:4x25=100(人)

或者25x4=100(人),两种算式教师都相应板书,并完成答

语。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

在学生出现这两种算式后,教师可提出要求:观察这两个

算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又交给了学生,结合小

学生思维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发现这两个

算式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其

中,帮助学生观察发现和组织语言。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们说说他们的发现,并与全班同学交

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会发现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是:

两个算式中因数的位置不同;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积相同,

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都是25个4相加,和是多少。通过这样

的归纳,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现的过程,对于这两个算式之间用

什么符号连接就很容易的想到等号“="。这时,教师在黑板上

板书算式:4x25=25x4。

在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上,

学生发现4x25=25x4,只从一个算式中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就显

得太过于片面。所以,我就对学生们又做出了要求:你能再举

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有了刚才知识发现的过程,学生可以

在草稿本上举出一些类似这样的例子,为了保证举例的合理性,

我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验证一下是否正确,然后指名说一说你

所举的例子,并选其中的几个板书。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一猜想一验证”这

一数学学习的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主动性,并感

受快乐。

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几组这样的算式,学生也经历了验

证过程,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整个过

程我是这样设计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

着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在听完学生的表述之后,肯定表达好的

同学,纠正学生在表述上的一些不准确的地方,然后师生归纳、

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时教师

介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一条——乘法

交换律(板书乘法交换律及内容),并揭示课题:乘法的运算

定律。

接下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看

看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并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

楚。在学生说出一些表示方式之后,比较出用字母"axb=bxa”

表示最简单,并思考这里字母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主旨,

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同时经历了从具体到抽

象的过程。

课前,学生们根据数学信息已经提出了一些问题,这时可

让学生在刚才提出的问题中,找找哪些也是可以用乘法交换律

解决的,并列出算式。我们可解决的问题是“负责抬水、浇树

的一共有多少人?一共种多少棵树?”这样即可以及时巩固

练习乘法交换律,又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

义。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现乘法结合律

在第二环节学生已经经历发现、概括乘法交换律的整个过

程,那么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探究,教师可更放手些,充分发挥

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试着去发现掌握乘法结合律。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如下:

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独自解决。可能会出

现两种方法:

1、先计算一共种多少棵树,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

式是:(25x5)x2=125x2=250(桶)

2、先计算每组浇多少桶水,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

式是:25x(5x2)=25x10=250(桶)。

在出现这两种方法后,教师让学生们比较方法,选出你喜

欢的那一种。学生会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计算起来更简单。

随后,组织同桌合作,完成以下的问题: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并将课本第34页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经过

几分钟学生的自主讨论学习后,组织汇报。

学生会发现不同点是:括号的位置不同,计算顺序不同;

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结果相同,同时也能得出:(25x5)

x2=25x(5x2)o接下来再由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验证

刚才的发现,随后进行讨论,说说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

着用一句话概括。通过学生的参与与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

可以得出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后者先乘后两个数,积

不变。教师板书出乘法结合律,并让学生试着用字母表示为:

,,

”(axb)xc=ax(bxc)o

为加强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掌握,我紧接着安排完成课本

35页“做一做”第二题的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问

题,使计算变得简单。

第四环节: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运算定律,

所以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比较,让

学生区分这几种运算定律,掌握它们的相通之处,便于理解与

区分。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是什么,然后回

忆以前学过那些运算定律,然后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说说你的发现,最后师生进行小结。

可得出,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

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

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

和(积)不变。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

1、课本35页“做一做”第一题,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课本37页练习六第二题,用乘法运算定律填空,然后

说说你是怎么填的,用的是哪条运算定律。

四、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x25=25x4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

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xb=bxa

(25x5)x2=25x(5x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xb)xc=ax(bxc)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解决的问题

以及两种运算定律都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楚明

白。

五、教学反思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

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

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

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

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

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

学生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

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进加强:

1.复习时间过多。共花费了7分钟,复习的加法交换律和

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不必每个运算定律都复习概念、图形表

示、字母表示、举例子,过多重复的复习,让学生没什么新鲜

感,更花费了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拓展训练时间不够,草草收

场。

2.全员参与不够。在教学的很多环节,如例题中的列式计

算、练习中的判断等等环节都只是指名回答,其余学生没什么

事做,从而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多少学生成了观众,显

然,这对大部分学生是不利的。教学中应该让全班学生全员参

与,比如列式时可以指名到黑板上列,其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

上列,练习时也可以先自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订

正,从而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3.放手不够。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教师包办代替过多,

这对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教学中应

该是凡是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想到的,

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去完成的,尽量让学

生动手去做。如在我今天这节课例题中的列式环节,我就应该

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也许一开始就达不到需要的效果,但

是可以通过引导得出。在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异同,给一定

的时间思考分组交流,同桌交流这样的形式多给学生一些自由

发挥的空间,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有利的。

练习形式再多一些。除了让学生判断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的

练习,还可以增加练习能不能运用运算定律,该不该运用运算

定律这样的练习。还可以出一些含有两级运算的式子,说说为

什么不能运算定律,等等形式的练习。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小数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

义和性质》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

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

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

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

等相关知识。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

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

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

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

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

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

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

的关键。

二、说学情

对四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前测表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

数的基本知识,会根据具体的情景写分数;会读写小数,能结

合具体的计量单位说出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会进行简单的一

位小数的加减,会比较简单的两位小数的大小;知道米、分米、

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这些知识都是

本节课教学的起点。

三、说学习目标的确定

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

确定为:

1、能通过观察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现实原型多角度理解小数和分数的关

系,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0

2、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10o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

质。

四、说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特点,

我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为: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

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难点为: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五、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

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

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

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练,根据学生对

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

概念的这一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