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秋学期无锡市初中学业水平抽测八年级语文试题2022.01提示:1.本试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答题卡要书写工整,不要随便涂改。.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百年中山路承载了几代无锡人的记忆。改造提升后的中山路更加繁华。国庆期间,游客蜂拥,摩肩接zhbng,,地方美食、特色商品,应有尽有,让人眼花liGo乱。夜幕降临,灯火璀璨,不夜之城名副其实。中外游客徜样其间,流连忘返,兴味奉然。登上摩天大楼最高点俯眼,锡城美景如画,胜似仙境。(1)给加点字注音。①兴味泰( )然②俯圾( )(2)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摩肩接zh6ng( ) ②眼花1洞o( )乱(3)上文画横线处应填上恰当的词语是()A.不绝如缕 B.络绎不绝 C.连绵不断【答案】(1) ①.ang②.kan2) ①.踵 ②.缭⑶B【解析】【小问1详解】此题考查拼音。兴味盎然(xTngw@iAngrAn):形容兴致高,兴趣浓厚;俯瞰(fukan):从高处向下看。【小问2详解】此题考查字形。摩肩接踵(m6jianjiezhbng):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眼花缭乱(yanhuAliAoluAn):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小问3详解】此题考查成语。

不绝如缕:像一根细线那样,似断非断。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络绎不绝:前后相连、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原句中形容的是游客多,故用“络绎不绝”最合适。故选Bo2.根据课文默写。①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②_ •,志千里。(曹操《龟虽寿》)③,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④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⑤日暮乡关何处是?。(崔融《黄鹤楼》)⑥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生动描绘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诗句是:【答案】①.贫贱不能移 ②.老骥伏杨③.大漠孤烟直④.江入大荒流⑤.烟波江上使人愁 ⑥.我报路长嗟日暮 ⑦.几处早莺争暖树 ⑧.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骥、杨、嗟、啄”等字容易写错。.下面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②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③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④而且结构坚固⑤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⑤@@③① D.①③(gXg)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读句子可知这是一段说明文,①句总起,指出说明对象——石拱桥。紧接着⑤句中的代

词“这种桥”代指的就是①句中的“石拱桥”。④句中的“而且”承接⑤句中的“不但”,故⑤句后跟④。④句讲“结构坚固”,后面跟③句,进一步解释“结构坚固”,②句接③句,体现交通方面的作用。排序为:①⑤④③②。故选B。.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该诗句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闲适情趣。B.《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以纪念碑为中心,详细介绍了反映百年革命历史、展现先烈事迹的十幅大浮雕,笔端饱含崇敬、怀念之情。“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指的是汉水的南岸;“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丈夫之冠”中的“冠”,行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持节”,手持符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答案】C【解析】【详解】C.“汉阳”指的是汉水的北岸;“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故选C。综合性学习(6分)5.秀山中学将举行主题为“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A(2)班拟开展“我喜爱的优秀文化遗产”评选活动,请你在无锡全市范围内推荐一项文化遗产参评,并写出两条推荐理由。我推荐的文化遗产名称是:推荐理由:①②(2)班级评选活动会上,班长要做一个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总结发言,请你代班长提两条合理化建议作为结束语。【答案】3)示例:寄畅园。它是江南园林假山池塘、小桥流水的典范杰作;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是研究园林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源。(2)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牢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每个人要做义务宣传员,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人,让大家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推荐语的表达。作答时首先要熟悉无锡市的文化遗产,如东林书院、兴国寺塔、荣氏梅园等等:其次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写出相应的推荐理由即可。

示例:东林书院。推荐理由:1.东林书院又称“龟山书院”,内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著名建筑,风景优美;2.东林书院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书院内悬挂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到了全国民众较为广泛的认可。【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总结发言,并且以班长的身份发言,作为结束语不仅是对活动进行总结,还应有一定的号召性。示例:1.我们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2.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工作,让身边的人参与其中,带动大家热爱民族文化,自觉保护文化遗产。二、阅读与赏析(46分)(一)(9分)6.名著阅读(1)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语段,回答问题。这座桥有十六条很粗的铁链,长有六七百尺,横过河的两岸,两头都钉在两岸的岩石之下。很厚的木板,捆在铁链上面,做成了桥的道路。当红军来到时,他们发现这些木板,一半已经被毁坏了,只剩光光的铁链子,伸到河中。在桥的北头,敌人的机关枪正对着他们,在桥头的后面,有一师的敌军。这座桥必须要占领。征求敢死队时,红军战士-个个地都站上前来,请求拿自己的生命来冒险。选出的三十个人背上捆上了手榴弹和毛法枪,很快就爬到奔腾的河流上去了,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第一个红军战士被击中了,掉到下面的水流中。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四川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像这样的中国战士!最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解开手榴弹,十分准确地扔到敌人的设防地。军官们完全着了慌,下令把桥上没有毁掉的桥板完全炸毁。可是这时已经太晚了,更多的红军战士已经爬到面前来了。桥板上倒了许多煤油,开始燃烧起来。这时,约二十个红军战士正用手和膝盖爬着前进,手榴弹一个又一个地向敌人的机关枪巢扔去。冲锋的红军,全力跑过去,敏捷地跳到敌人的设防地,掉转了敌人放弃的机关枪,对准敌人追击着。①上面这个故事,你给它取名(6个字以内)。该语段主要正面描写红军战土,但也有侧面描写,如""。这个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②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学习来谈谈。(2)除了上述语段的放事外,《红星照耀中国》还有哪个人物故事或哪个事件令你感动?请简述理由。

【答案】(1) ①.飞夺泸定桥;②.四川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像这样的中国战士!或者:军官们完全着了慌,下令把桥上没有毁掉的桥板完全炸毁; ③.为了胜利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 ④.示例一: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这些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示例二:读了这个故事,我更加要努力学习,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去战胜自我的弱点。(2)示例一:毛泽东的故事让我感动。他坚定理想信念,读书思考联系实际,具有极强的政治洞察力、雄辩的宣传鼓动力和运动的领导力,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自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示例二:翻越大雪山的故事让我感动。红军战士克服了路难行、军衣薄、气温低、风雪大、空气稀薄等重重困难,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成功翻越大雪山。【解析】【小问1详解】①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识记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这座桥有十六条很粗的铁链……当红军来到时,他们发现这些木板,一半已经被毁坏了,只剩光光的铁链子”“选出的三十个人背上捆上了手榴弹和毛瑟枪,很快就爬到奔腾的河流上去了,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可知,记述的是“飞夺泸定桥”的内容。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到达泸定桥西岸后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侧面描写指的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时象,以使其鲜明突出,文中通过写四川人的表现来突出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故抓住描写四川人的句子即可。通过“征求敢死队时,红军战士一个个地都站上前来,请求拿自己的生命来冒险”“第一个红军战士被击中了,掉到下面的水流中。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等句子可知,红军战士具备为了胜利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②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红军战士所具备的精神合理延伸即可。示例: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勇敢顽强的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根据书中内容选取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及对应的情节归纳即可。

示例:朱德:他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放弃荣华富贵毅然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在长征中尤其是当张国煮决定南下的时候,带领四方面军在川西北进行艰苦斗争并最终率部抵达陕北,立下了永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示例二:彭德怀: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是一方面军三军团的司令员。他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自己的马常让给部下骑。示例三:贺龙:年少时贺龙便以胆略及才智,名满湘地。传闻他可以在任何一座城市随时发动几百到几千哥老会成员加入红军。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8分)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电当地时间16时30分许,诺贝尔奖领奖仪式在瑞典王室乐曲“国三之歌”的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今年85岁高龄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评选委员会代表在介绍屠呦呦的获奖成就时说,每年全球都有约5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研究中国古籍,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这一研究成果随后被应用于疟疾治疗的药物中,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在过去15年间将疟疾死亡率降低了一半。.根据新闻体裁和格式,文首加粗的内容是,正文第一句属于.根据上文材料内容,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15字).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作用。.如果屠呦呦获奖后回到母校,作为母校的学生,你去采访屠呦呦,你最想问什么问题?请你拟定两个采访问题。【答案】7. ①.电头或消息头②.导语.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准确客观概括了屠呦呦取得的科学研究成就之高,饱含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您一直坚持着,靠的是什么力量?您今天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您中学时的什么习惯有关?【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新闻的构成。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标题•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电头是是说明消息来源的短语。一般用来说明新闻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

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可据此作答。【8题详解】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的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故要将新闻的主要内容直接呈现出来,根据新闻主体中报道的事件“今年85岁高龄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可概括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新闻语句的赏析。原句”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在报道事件之后,用准确专业的语言进一步交代此项获奖的高度和意义,表现出屠呦呦取得的科学研究成就之高。因为是国际性奖项,故站在中国的角度,又饱含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10题详解】本题考查采访稿中的采访问题拟定。采访提问需要结合采访主题,明确采访目的,根据被采访人的身份运用合适的语言,提出恰当的有效的问题。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回到母校”“作为母校的学生”等可知,可依据其成就提出有关学习、科学研究之类的问题。示例:(1)根据您个人的成功经验,您有没有什么建议想对当下的学子们提出的?(2)您觉得您的科学研究之路在拿到此奖后,是不是算达到顶峰了?(三)(11分)【甲】上自争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冬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三诏'。.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喈®多失守,仲淹自请行。先是②,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铃辖③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日:“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穿,使更④出于贼。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仲淹日:“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为制之,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套,稍招还流亡,城十二岩,羌汉冬民,相踵归业。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各。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尝:同“寨”。②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③铃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④更:轮换。.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自芳军(慰劳) B.用无何(经过) C.量贼众军(少)D.势昴制也(更替).下列选项中与“不闻天子之诏”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多细柳军B.称普者久之 C.羌汉之民 D.仲淹皆推心接之.翻译下列句子。(1)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2)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请结合乙文内容,分析范仲淹的人物形象。【答案】11.D 12.C.(1)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2)(我们)应当占据险要之地,开拓疆土抵御敌寇,这是上等的策略。.从范仲淹主动请求守边,可见他爱国有担当;从范仲淹分析敌我形势、制定守边策路可以看出他谋略过人:从他优抚百姓可以看出他关心百姓。【解析】[11题详解】D.句意:(凭借我军的)势力容易制服(敌军)。易:容易;故选D。【12题详解】例句句意:不听从天子的命令。之:结构助词,的;

A.句意: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之:动词,至IJ;B.句意:对周亚夫赞叹不已很长时间。之:音节助词,不译:C.句意:羌族和汉族的百姓。之:结构助词,的;D.句意:仲淹都能推心置腹接纳他们。之:代词,他们;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曩:先前;若:像:固:必,一定;袭而虏:偷袭并俘虏;(2)据:占据;要害:险要之地;策:策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由乙文第一段“延州诸碧多失守,仲淹自请行”可知,范仲淹忠勇爱国,在国家有难时主动前往御敌;由乙文第二段”于是大阅州兵……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的用兵方式可知,范仲淹领兵有方,军事才略过人;由乙文第三段“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拓疆御寇,策之上也”,通过范仲淹对敌我优势的分析和提出用兵的建议被采纳可知,他谋略出众,用兵能够审时度势,占据要塞之地,开拓疆土;由乙文第四段“请修承平、永平等皆,稍招还流亡……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可知,范仲淹修筑城寨,招抚流民,重视民心。据此概括作答即可。【点睛】【甲】参考译文: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把弓拉满。天子的军队的先锋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军队的先锋说:“天子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都尉回答:“将军有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进入(军营)。因此皇上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垒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骑兵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天子(的车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拜见。”天子(汉文帝)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派人致意:“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离开。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汉文帝(感叹地)说:“唉,

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被(匈奴)俘虏。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对周亚夫赞叹不已很长时间。【乙】参考译文:康定元年,元昊谋反,延州各寨大多失陷,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御敌。范仲淹到延州之前,皇帝下诏命令(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一万人,地方统兵官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人。敌人来了要抵御时,就派官位低的将领首先出击。范仲淹说:“(派遣)将领不选择合适的人,而按照官职(等级的高低)来安排(出兵的)先后顺序,这是自取失败的方法啊。”于是(他)大规模检阅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率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估量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换出战抵御敌人。第二年正月,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时塞外十分寒冷,我们的军队露宿(挨冻),不如等春天再深入(敌境),敌军战马瘦弱,士兵饥饿,(凭借我军的)势力容易制服(敌军)。(我们)应当占据险要的地方,开拓疆土抵御敌寇,这是上等的策略。”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范仲淹又(上奏)请求(朝廷)修筑承平、永平等寨,逐渐召回流亡在外的百姓,给十二座寨修筑城墙,(于是)羌族和汉族(流亡在外)的百姓,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对众多(各部)到来(归顺)的羌人,仲淹都能推心置腹接纳他们。范仲淹担任将领,敌军就不敢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四)(6分)15.【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落。【乙】月夜杜甫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诗,《月夜》押韵工整,押韵。(2)甲乙两首诗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请分别说说它们在思想感情和间接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 ①.五言律 ②.an

(2)《春望》除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牵挂外,还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月夜》主要抒发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抒情方式方面:《春望》主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月夜》则多用虚写,借助想象,抒发感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体裁。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两首诗都是八句,每句五言,故是五言律诗。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称为押韵。【乙】诗每联末尾的字分别是:看,安,寒,干。故可知押an韵,【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和写作手法。《春望》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思想感情:抒发诗人思念家人的感情外,更抒发了忧国、伤时、悲己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由写景到抒情或融情于景。《月夜》从他方入笔,设想妻子在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来反衬天下离别亲人的人的共同心声。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抒情方式:设想妻子在部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是虚写,借助自己的想象,抒发思念亲人的情感。据此分析异同点即可。(五)(12分)谢谢你啊,杜典娥①车在贵州铜仁的盘山路上转了无数大圈小圈。我们过悬崖峭壁,然后乘船渡乌江,再翻山越岭,才找到德江县桶井乡下坪村大屋基村,看到藏在大山缝隙中的她和她的没有名字的学校。她,就是杜典娥。②我搞不清这座陈旧简陋的木加砖建筑究竟是不是学校一上课不定时,学生没定数,各年级在一个教室里;校长、班主任,语文、数学、体育等各科教师,就是她一个,另有一个杂工、厨师、卫生员,是她的丈夫简光轩。教室里挂着一块小黑板,培上贴着一些儿童画,彩色的塑料小桌凳摆得东一个西一个。孩子们挤在桌边,有的在写生字,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算“2+6=8"。隔壁就是灶间、堂屋兼“校长”办公室、卧室,院里放着做游戏的小滑梯……一切显得那么不正规。只有星期一在门前小院落举行升旗仪式时,杜典娥用

手机放着国歌,丈夫用绳子拉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她和学生们才整齐肃立,表情变得庄严而神圣。③生于1967年的杜典蛾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困难年代,贵州农村很少送女孩上学。父母没文化,但母亲是老党员,她深知当“睁眼瞎”之苦,下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女儿读书。每天天不亮,小典娥就起身了,提上一个小烘笼,翻过一座大山,才能到达山后的小学校。因为家里没有劳力,生活艰难,小典娥不得不时常帮着父母耕作,几次辍学又几次复读。直到1987年,已经20岁的她才初中毕业。尽管如此,村里和周边许多农家姑娘都特别美幕她能上学读书。④一天,村干部来看望她的父母,说起山村的贫困与落后,孩子上学太远太累,杜典嫉突然问:“我在村里办个小学,行不?”⑤村干部大惊,没钱没房没老师没用具,咋办?⑥杜典娥说:“我当老师,我家当教室,有啥难的!”⑦事情操办起来,杜典娥才发现,自家局促的小地面根本无法办学,孩子们连个活动场所也没有。在老党员母亲的领导下,“家庭会议”决定:用自家的田置换邻居家的地做小操场。有了操场,还要建房铺路,父亲就带入上山炸石头。村干部送来几块木板,帮着做了一些小桌小髡。之后,杜典娥跑遍周边各个山村,动员所有适龄男孩女孩来上学,说他们再也不用大黑天提着小烘笼翻山越岭了。家长问:“没钱咋办?”杜典娥说:“每年只交6斤米;交不上的可以记账,啥时有,啥时再给。”⑧1987年9月,这个没名没照、只有一个没证老师的“私立山村小学”办起来了。方圆十里八村的30多个孩子背着空书包欢天喜地跑来,满满登登挤了一屋子。没课本怎么办?母亲毫不犹豫地说,把家里的牛卖了!可课本要去江对岸的镇上买。杜典娥清早起身,翻山过江已是夜晚,找个地方住一宿:第二天去镇上买两大包课本,晚上再住一夜;第三天背上沉重的课本乘船过江,爬山过沟,晚上才能回到家。个子小小的柔弱姑娘,就这样成了“小黄牛”。有一次朋友介绍地去对岸长江村姓简的农户家住一晚,户主当过7年兵,豪爽正直,了解到杜典娥独自办学的经历,深为感动,于是命令大儿子简光轩帮地背书过江。简光轩黑黑的,个头很高,老实巴交,很少说话,光会笑。一来二去,一向不善言辞的简光轩对这个大眼睛姑娘说了一句决定一生的话:“我看你家实在缺少一个帮你背书的男人,这事就让我包了吧。”姑娘羞红着小脸。小伙子当了上门女娇,一直到现在,职业是学校杂工。⑨母亲敲响了挂在门框上的“铁盘钟”,父亲把桌凳摆整齐,杜典娥拿着自备的教学笔记走进“课堂”,宣布学校开课。杜典娥把学生分为三个年级,在一间房里“轮番作战”。给一年级小豆包上课,就安排二年级做作业,三年级做游戏。数百年寂寂无声的大屋基村,第一次响起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在广大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在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实施的年月里,附近山村所有适龄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无一“漏

网“,全部上学读书了。⑩1994年,有关部门给了杜典娥一个“代课教师”的名义,每月给她补助60元。2008年,杜典嫉又开办了学前班。总共有100多个孩子了,家里装不下了,只好自费请人马,从10里之外拉水泥砖加盖小二层。2009年,杜典娥通过考试成了正式教师,月工资3000多元。她可以把一生贡献给山村孩子了。回2019年,岁月已在杜典娥的一头乌发上留下了些许斑白,望去令人有些心酸,但她的微笑依然明朗。30多年,她总共教过1500多个孩子,其中有20多个后来上了大学。中午在她家吃便饭时,杜老师拿来一个陈旧乌黑的本子给我看,那是有关历年“6斤米”的账本,上面名字后面打了钩是交过的,还有许多没打钩的。杜老师笑着说,有好些打了钩的,是后来儿子、孙子帮着还上的。这个账本她还留着,其实不是为了记账,它是她一生的记录和纪念品了。⑫杜老师说,眼下来这所“一个人的学校”上学的孩子不多了,不过她很高兴。我惊问为什么,她说,因为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工程,很多村民富了,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了,那边条件好,老师教得也比她好,她当然为他们高兴。⑬i射谢你,杜典娥老师。在这个脱贫致富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你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做成一代代山里娃走向梦想的铺路石,没有你给他们启蒙、教他们识字,一切无从谈起。(选自《光明日报》)16.阅读全文,分析文章首段画线句的作用。.标题能否换成“一个人的学校”?请说明理由。.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杜典娥身上有哪些值得新时代青年学习精神品质?.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虽然杜典娥20岁才初中毕业,却让村里和周边许多农家姑娘特别羡慕,可见这个地方的女孩子极少能够接受教育的。B.杜典娥自始至终保留那本“6斤米”的账本,她希望没打钩的学生能补交,因为这是对她工作的认可。C.在杜典娥的办学过程中,多次得到她母亲的支持与帮助,表明了她的母亲是一位有远见、觉悟高、有领导力和决策力的农村党员。D.脱贫致富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杜典娥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正是由于“她们”的存在,中国才有了更好更快的发展。【答案】16.画线句表现了路程遥远,山路的艰险曲折,表明了学校的偏僻、闭塞、落后,衬托了杜典娥办学的不易但很有必要,凸显了她独自办学的伟大。.不能换。“谢谢你啊,杜典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杜典娥的感激之情;使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若标题换成“一个人的学校”,只是强调了这所学校只有一个人,没有其他表达效果。

.“独自办学,让乡里孩子上学”:有责任,勇于担当;“独自一人翻山过江买书”:坚强勇敢:“几次辍学又复读,初中毕业,后来又通过考试正式成为教师”:积极进取;“岁月在她的乌发上留下斑白,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山村里的孩子“:无私奉献;’'面对斑白的头发,微笑依旧明朗”:乐观向上;”来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她很高兴这些孩子能去条件更好的地方学习”:心胸宽广,有大爱。19.B【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作答时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内容上,结合划线句中“无数大圈小圈”“过悬崖峭壁”“再翻山越岭”“藏在大山缝隙中”等内容可知,写出了环境的偏僻、路途遥远,“我们”寻找杜典娥的艰难,再结合下文第④段“我在村里办个小学,行不”、第⑧段“1987年9月,这个没名没照、只有一个没证老师的‘私立山村小学'办起来了”等内容可知,杜典娥是在这样艰难偏僻的环境里建造学校的,衬托出了她的伟大无私。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杜典娥建造学校内容的叙述。17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作答时先表明观点,再根据观点回答理由即可。先表明观点,不能换。理由如下:首先,”一个人的学校”从字面意思上看,是在强调这个学校是一个人的或者这个学校只有一个人,而结合文章第②段“校长、班主任,语文、数学、体育等各科教师,就是她一个,另有一个杂工、厨师、卫生员,是她的丈夫简光轩……丈夫用绳子拉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她和学生们才整齐肃立”、第⑨段“附近山村所有适龄的孩子……全部上学读书了”可知,这个学校不是一个人的,也不只有一个人;其次,结合第⑦段“用自家的田置换邻居家的地做小操场。有了操场,还要建房铺路,父亲就带人上山炸石头。村干部送来几块木板,帮着做了一些小桌小凳。之后,杜典娥跑遍周边各个山村,动员所有适龄男孩女孩来上学”可知,杜典娥克服重重困难,在贫困落后的大山里建造学校,让更多的大山孩子能够接受教育,这样的举措是伟大无私的,用“谢谢你啊,杜典娥”做标题更能表达对杜典娥老师的赞美与敬佩之情;最后,“谢谢你啊”是第二人称和感叹词组成,具有亲切感及增强抒情性,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杜典娥老师的感激之情,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第⑦段“用自家的田置换邻居家的地做小操场。有了操场,还要建房铺路,父亲就带人上山炸石头。村干部送来几块木板,帮着做了一些小桌小凳。之后,杜典娥跑遍周边各个山村,动员所有适龄男孩女孩来上学”、第⑨段“附近山村所有适龄的孩子……全部上学读书了”可知第⑨段“附近山村所有适龄的孩子……全部上学读书了”可知,杜典娥克服重

重困难,在贫困落后的大山里建造学校,让更多的大山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可看出她有责任,勇敢,伟大无私;结合第⑫段“因为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工程,很多村民富了,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了,那边条件好,老师教得也比她好,她当然为他们高兴”可知,随着经济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去城里读书了,但杜典娥并没有因此而失落,反而为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感到高兴,可见她心胸豁达,无私博爱;结合第⑪段“岁月已在杜典娥的一头乌发上留下了些许斑白,望去令人有些心酸,但她的微笑依然明朗”可知,她操劳了大半辈子,但依旧微笑面对生活,可见她积极乐观;结合第⑩段“2009年,杜典娥通过考试成了正式教师,月工资3000多元。她可以把一生贡献给山村孩子了”可知,杜典娥老师一直在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乡村教育做贡献,可看出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有错误的一项。B.结合文章第⑪段“这个账本她还留着,其实不是为了记账,它是她一生的记录和纪念品了”可知,杜典娥自始至终保留那本“6斤米”的账本,是因为这是她一生的记录和纪念品了,该选项理解有误;故选Bo三、作文(50分,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