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我讲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第二,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聚焦人民群众急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犯罪和“邪教式”追星、“饭圈”乱象、“阴阳合同”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决不能放任不管。第三,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当前,法治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原因在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要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运行机制;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治专门队伍管理教育和培养,要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继续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行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需要强调的是,法治领域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必须把握原则、坚守底线,决不能把改革变成“对标”西方法治体系、“追捧”西方法治实践。第四,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能力明显提升。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第五,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我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举措。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要加强对律师队伍的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律师自觉遵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等从业基本要求,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要把推进全民守法作为基础工程,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摘自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材料二: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法治”正式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法治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十八大以后,至少又有四次集中涉及法治建设问题的主要活动,值得我们特别加以关注:一是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夹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了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提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二是在十八大后第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建设“法治中国”成为核心关键词,成为响亮口号。三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要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四是二十大召开前,习近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可以说,以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形成为标志,我国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征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显而易见,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仅重中了以往历次党代会有关法治的观点和主张,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以上关于法治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未来政改布局方面的突出亮点,构成了中国未来法治建设战略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不可能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法治中国就不可能有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既从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入手,提出了对法治体系建设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又进一步强化了人权精神,突出了人权理念,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注入了新的意义,从而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强音,描绘了法治体系与人权保障的时代蓝图。(摘自付子堂《法治体系与人权保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法治体系建设都必须顺应发展的需要,要有系统观念,并且要全面加以推进。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不可借鉴西方。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根植于中国文化,不能“对标”西方法治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既是重申以往历次党代会有关法治的观点和主张,又是新思维,是中国未来法治建设战略的新布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B.重要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等的立法,是健全国家治理的急需,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备。C.总结好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好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就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好。D.全面依法治国既有优秀传统,又有新理念新举措,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为法治中国是美丽中国的环境保障。(3)下列选项中,完全符合法治思想的一项是A.《道德经》:“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B.《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C.《孟子•公孙丑上》:“苟能充之(指“四端”),足以保四海。”D.《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5)依据材料一习近平的讲话内容,请概括我国当前法治体系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抉择林语堂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阿眉现在已经是十七岁的少女,在南京一所教会中学念书。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阿通说:“我愿去前线。”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哇。”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荪亚说:“儿子,你现在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他父亲又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我和你妈这方面忍受的牺牲比你的牺牲要大。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到九月一号,情势十分危急,孙亚和木兰决定把阿后接回杭州来,情势若再坏,就欲归不得了。他们出发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折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儿阿通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但是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一丝担忧迫使地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他们到了上海但是那些日子在上海,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追难的男,女,孩于,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踟蹰犹豫而无所归。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之中的一部分。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总爱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不久,他们看到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续的欢呼声,向他们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将声音传回。他们是开赴前线的部队。军队的卡车近了,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威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唱出军歌,那军歌的重复句子是:上战场为家为国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木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节选自《京华烟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和荪亚之所以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是因为他们首先是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生命安全,这是人之常情。B.文章插入阿通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的具体内容,将阿通忠勇爱国、牺牲自我、勇于斗争的精神展现出来,非常具有真实感。C.小说中的军歌,凸显抗日军人誓死保卫国家的精神,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看出作者林语堂作为爱国者的胸怀。D.文章写到木兰看完儿子阿通的信后“愣住了”,一方面展现了她得知儿子参军的震撼,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她内心的痛苦。(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写,描述了一个小家庭在大背景之下的抉择与成长,展现了国难当头之际国人的团结与爱国精神。B.小说通过信件的巧妙安排,虚实结合,以实写虚,详略得当,和前文阿通想要去参军这一想法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完整。C.本文由点到面,由写木兰一家在抗日时期的状况到写所有的抗战军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小说更具感染力。D.小说人物形象立体,木兰开始不同意儿子上前线,后来忍痛同意,经过了艰难的抉择,塑造了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母亲形象。(3)衬托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它既可用类似的事物正衬,也可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反衬。请从文本中各找一例加以简析。(4)请结合文本,筒析小说标题“抉择”的丰富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时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骨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失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候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贸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玉,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式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B.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C.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D.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文献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B.受釐,指汉制祭天地五時,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C.“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中的“属”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相同。D.初学,在文中是指刚刚接触某一学科或学习;现在则是指学问造诣尚浅的人。(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认为为了维持汉代统治,需要改变秦朝法度,所以他重新改变历法,重新制定新的服饰制度。B.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被征召为廷尉。他做了廷尉后进声贾谊年少有才,汉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C.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召见贾谊,两入谈到夜半,文帝十分感慨,对贾谊说自己还是不如他,当面称赏了贾谊。D.贾谊所作《过茶论》最后一段通过对于陈涉、六国和秦国三方的对比,展现了泰国曾以狭小土地征服天下却又败于陈涉之手,令人晞嘘。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不施仁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孝义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和贾生两个人的合传,结合选文,谈谈二人的相似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金陵怀古[唐]许浑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②兵合戍楼空,松楸③远近千官家,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④拂云晴亦雨,江豚⑤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陈朝宫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③松楸:坟墓上的树木。④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通风雨则飞,风雨停则复还为石。⑤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隋军兵临城下,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B.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为历史的陈迹。作者吊今伤古,触目惊心。C.颈联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寄寓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D.诗人尾联化用李白“山似洛阳多”的诗句,委婉展现了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欣慰。(2)诗的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句子是:。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句子是:。(2)《过秦论》中,贾谊用“,”写出了涉举义旗时就地取材,兵器简陋。(3)《五代史伶官传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意思相近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①(填二字词语)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②(填二字词语)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③(填成语)的辞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美丽多情,黛玉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黛玉敏感善良,但她已然不单纯是这样一位少女形象了,也不仅仅是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和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2)为了合乎逻辑和语段和谐,请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于很多人来说,耳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很多情况下,使用耳机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佩戴等不良习惯,却正在“悄无声息”地将耳朵健康偷走。医生们普遍认同,噪声对听力的损伤程度与①,噪声的暴露量越大,对听力的影响就越严重。佩戴耳机除了会给耳道皮肤敏感的使用者带来耳闷、耳堵等不适的感觉,甚至诱发湿疹或炎症以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②。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的声音可能造成内耳毛细胞的损伤,其主要表现是听力损失,久之可以引起噪声性耳聋或隐匿性听力损失。专家建议,减少耳机使用时间,③。所谓“60﹣60”原则是指一种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能调至更低最好;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不宜超过60分钟。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1)与文中划横线处的“60﹣60”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打艰苦的持久战,很难获得重大成就。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C.“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为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而开展的一项公益事业。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你看一看天上挂什么云,就能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常听到对不同人群有这样的要求。教师人群:不能只做教书匠,还要做教育家。艺人人群:不能只做艺人,还要做艺术家。工匠人群:不能只做匠人,还要做大师。……在弘扬“工匠精神”的伟大时代,以上话语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八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我讲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第二,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聚焦人民群众急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犯罪和“邪教式”追星、“饭圈”乱象、“阴阳合同”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决不能放任不管。第三,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当前,法治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原因在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要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运行机制;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治专门队伍管理教育和培养,要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继续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行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需要强调的是,法治领域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必须把握原则、坚守底线,决不能把改革变成“对标”西方法治体系、“追捧”西方法治实践。第四,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能力明显提升。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第五,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我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举措。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要加强对律师队伍的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律师自觉遵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等从业基本要求,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要把推进全民守法作为基础工程,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摘自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材料二: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法治”正式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法治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十八大以后,至少又有四次集中涉及法治建设问题的主要活动,值得我们特别加以关注:一是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夹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了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提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二是在十八大后第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建设“法治中国”成为核心关键词,成为响亮口号。三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要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四是二十大召开前,习近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可以说,以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形成为标志,我国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征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显而易见,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仅重中了以往历次党代会有关法治的观点和主张,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以上关于法治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未来政改布局方面的突出亮点,构成了中国未来法治建设战略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不可能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法治中国就不可能有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既从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入手,提出了对法治体系建设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又进一步强化了人权精神,突出了人权理念,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注入了新的意义,从而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强音,描绘了法治体系与人权保障的时代蓝图。(摘自付子堂《法治体系与人权保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任何法治体系建设都必须顺应发展的需要,要有系统观念,并且要全面加以推进。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不可借鉴西方。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根植于中国文化,不能“对标”西方法治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既是重申以往历次党代会有关法治的观点和主张,又是新思维,是中国未来法治建设战略的新布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B.重要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等的立法,是健全国家治理的急需,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备。C.总结好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好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就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好。D.全面依法治国既有优秀传统,又有新理念新举措,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为法治中国是美丽中国的环境保障。(3)下列选项中,完全符合法治思想的一项是BA.《道德经》:“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B.《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C.《孟子•公孙丑上》:“苟能充之(指“四端”),足以保四海。”D.《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5)依据材料一习近平的讲话内容,请概括我国当前法治体系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本作答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其建设不可借鉴西方”错误,材料一中说“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是可借鉴西方,但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故选B。(2)C.“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就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好”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表述绝对化,应该还有教育引导等方面。故选C。(3)A.是无为而治。B.是法治。C.是仁治。D.是礼治。故选B。(4)根据原文“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运行机制”,可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包含法治制度体系。根据原文“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可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包含法治监督体系体系。根据原文“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我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举措。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可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包含法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法治教材体系。根据原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可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包含法治文化体系。(5)根据原文“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犯罪和‘邪教式’追星、‘饭圈’乱象、‘阴阳合同’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决不能放任不管”,可知,我国当前法治体系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突出问题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存在薄弱点和空白区。根据原文“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当前,法治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原因在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要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可知,我国当前法治体系在执法、司法职权方面的运行机制不够科学。根据原文“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可知,我国当前法治体系监督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根据原文“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治专门队伍管理教育和培养,要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继续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行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可知,我国当前法治体系还需要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答案:(1)B(2)C(3)B(4)法治制度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法治教材体系;法治文化体系。(5)①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突出问题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存在薄弱点和空白区。②执法、司法职权运行机制不够科学。③各方面监督没有真正形成合力。④法治专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抉择林语堂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阿眉现在已经是十七岁的少女,在南京一所教会中学念书。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阿通说:“我愿去前线。”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哇。”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荪亚说:“儿子,你现在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他父亲又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我和你妈这方面忍受的牺牲比你的牺牲要大。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到九月一号,情势十分危急,孙亚和木兰决定把阿后接回杭州来,情势若再坏,就欲归不得了。他们出发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折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儿阿通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但是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一丝担忧迫使地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他们到了上海但是那些日子在上海,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追难的男,女,孩于,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踟蹰犹豫而无所归。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之中的一部分。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总爱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不久,他们看到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续的欢呼声,向他们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将声音传回。他们是开赴前线的部队。军队的卡车近了,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威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唱出军歌,那军歌的重复句子是:上战场为家为国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木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节选自《京华烟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木兰和荪亚之所以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是因为他们首先是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生命安全,这是人之常情。B.文章插入阿通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的具体内容,将阿通忠勇爱国、牺牲自我、勇于斗争的精神展现出来,非常具有真实感。C.小说中的军歌,凸显抗日军人誓死保卫国家的精神,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看出作者林语堂作为爱国者的胸怀。D.文章写到木兰看完儿子阿通的信后“愣住了”,一方面展现了她得知儿子参军的震撼,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她内心的痛苦。(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写,描述了一个小家庭在大背景之下的抉择与成长,展现了国难当头之际国人的团结与爱国精神。B.小说通过信件的巧妙安排,虚实结合,以实写虚,详略得当,和前文阿通想要去参军这一想法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完整。C.本文由点到面,由写木兰一家在抗日时期的状况到写所有的抗战军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小说更具感染力。D.小说人物形象立体,木兰开始不同意儿子上前线,后来忍痛同意,经过了艰难的抉择,塑造了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母亲形象。(3)衬托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它既可用类似的事物正衬,也可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反衬。请从文本中各找一例加以简析。(4)请结合文本,筒析小说标题“抉择”的丰富意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联系文本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D.“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她内心的痛苦”错误,从情节发展看,木兰内心没有体现痛苦。故选D。(2)B.“以实写虚”错误,应该是以虚写实。故选B。(3)从“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可以看出木兰对儿子的思念的痛苦。“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可以反衬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日热情。(4)“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之中的一部分”“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总爱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等句子体现了木兰在经历内心种种矛盾之后所做出的决定。“抉择”可知政府的,亦可指有志青年,还可知普通百姓。从主题的角度分析,“抉择”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答案:(1)D(2)B(3)①正衬:如以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烘托了阿通当兵后木兰对儿子的思念的痛苦。②反衬:如写难民逃难的情景反衬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日热情。(4)①“抉择”既指政府在民族存亡的时候作出的抗战的决定,也指以阿通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抗战面前所做出的毅然参战的决定,还指木兰在经历内心种种矛盾之后所做出的决定。②“抉择”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国难当头之际,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全国人民都做出了一个抉择,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外侮,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点评】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时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骨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失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候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贸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玉,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式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B.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C.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D.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文献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B.受釐,指汉制祭天地五時,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C.“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中的“属”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相同。D.初学,在文中是指刚刚接触某一学科或学习;现在则是指学问造诣尚浅的人。(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贾谊认为为了维持汉代统治,需要改变秦朝法度,所以他重新改变历法,重新制定新的服饰制度。B.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被征召为廷尉。他做了廷尉后进声贾谊年少有才,汉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C.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召见贾谊,两入谈到夜半,文帝十分感慨,对贾谊说自己还是不如他,当面称赏了贾谊。D.贾谊所作《过茶论》最后一段通过对于陈涉、六国和秦国三方的对比,展现了泰国曾以狭小土地征服天下却又败于陈涉之手,令人晞嘘。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不施仁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孝义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和贾生两个人的合传,结合选文,谈谈二人的相似之处。【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贾谊却能一一应对,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意思。博士们从此就认为贾谊很有才能。结合上下文看,“当时”在句中做状语,本不应放在句首,但为了强调时间所以就放在句首了,因为两者关系密切所以“当时”不用与后边的句子分开,由此可以排除A、D;“每诏令议下”是“诸老先生不能言”的状语,且是状语前置,所以“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的正确停顿是“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由此可以排除A选项;“对”在本句中的意思是“应对、奏对”,指的是对皇帝发下发的诏令进行答复,故“贾生尽为之对”是一个表意完整且与“每诏令议下”相照应的句子,故需要独立成句,由此可以排除C选项。故选:B。(2)D.“初学,在文中是指刚刚接触某一学科或学习;现在则是指学问造诣尚浅的人”表述错误。本选项的项古今义说反了。故选:D。(3)C.“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召见贾谊,两入谈到夜半,文帝十分感慨,对贾谊说自己还是不如他,当面称赏了贾谊”表述错误。由原文相关语句“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贸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可知,是结束之后,皇帝独自慨叹。故选:C。(4)①“说”:通“悦”,喜欢;“超迁”,越级升迁或破格提拔。译文:汉孝文帝喜欢他,越级升迁或破格提拔(他),一年中就把他升到太中大夫。②“梁怀王,文帝之少子”,判断句,没有标志;“少子”:小儿子;“傅”,做……师傅。译文: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汉文帝的喜爱并且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师傅。(5)①结合原文相关语句“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以及《屈原列传》中相关事例可知,屈原与贾谊都遭受到小人的攻击乃至陷害,被皇帝(国君)疏远甚至流放。②根据原文相关语句“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候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以及《屈原列传》中相关事例可知,贾谊和屈原都有治国之才能,胸怀报国之志且才华横溢。答案:(1)B(2)D(3)C(4)①汉孝文帝喜欢他,越级升迁或破格提拔(他),一年中就把他升到太中大夫。②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汉文帝的喜爱并且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师傅。(5)①都遭受谗言,被皇帝疏远;②都具有才华,有治国之志。参考译文: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职,非常器重他。汉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以前和李斯同乡,又曾经向李斯学习,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廷尉就提到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他,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贾谊却能一一应对,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意思。博士们从此就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自己比不上他。汉文帝很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升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兴起直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任命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生告辞以后就出发前往长沙。听说长沙低洼潮湿,自己想着在那里生活,寿命不会长,又考虑到自己是被贬谪才去的,心里很不舒服。一年多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里。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了半夜,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前移动。听完之后,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老师。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没有留下后代。贾谊非常伤心,认为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离开了人世。贾谊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担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勤奋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学业、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来往。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务。【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金陵怀古[唐]许浑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②兵合戍楼空,松楸③远近千官家,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④拂云晴亦雨,江豚⑤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陈朝宫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③松楸:坟墓上的树木。④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通风雨则飞,风雨停则复还为石。⑤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写《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隋军兵临城下,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B.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为历史的陈迹。作者吊今伤古,触目惊心。C.颈联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寄寓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D.诗人尾联化用李白“山似洛阳多”的诗句,委婉展现了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欣慰。(2)诗的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要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注释、标题和抒情方式等进行分析。【解答】(1)D.“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期许”无中生有。尾联应是“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故选D。(2)解答此题,首先准确理解诗句内容,“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是说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再分析诗人蕴含的情感。尾联照应开头,“英雄”“豪华”都一去不复返,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而如今的金陵,只有群山环绕地形与之前相似,世事变化极大,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诗人抓住金陵的盛衰沧桑,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答案:(1)D(2)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于人事多变,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惟有青山似洛中”,指今日金陵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人事却大不一样,江山不改,而人事多变,喻令人感慨万千。译文: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赏析: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句子是:吴丝蜀桐张高秋。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句子是:李凭中国弹箜篌。(2)《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写出了涉举义旗时就地取材,兵器简陋。(3)《五代史伶官传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意思相近的两句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重点字:箜、篌)(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重点字:揭、竿)(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逸、豫)【点评】《过秦论》名句辑录:(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①瑰丽(填二字词语)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②宿命(填二字词语)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