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_第1页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_第2页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_第3页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_第4页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

单选题(共50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是()。A.《资治通鉴》B.《汉书·艺文志》C.《玉海》D.《隋书·经籍志》【答案】B2、先秦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庄子D.墨子【答案】B3、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有诗人描述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位诗人是()。A.李白B.杜甫C.杜牧D.白居易【答案】B4、某村村主任二混子者也,变卖村里的50亩水田,村民获悉后,联合启用程序罢免村主任,保住了水田,这个事件反映了村民()。A.可以随便罢免村官B.有较强的维权和民主意识C.不能盲目选村官D.目无领导,为所欲为【答案】B5、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在此思想下重要措施是()A.推行包产到户B.实行按劳分配C.扩大企业自主权D.建立经济特区【答案】D6、《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两幅名画具有共同特点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7、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下列与“始诛纣”相关的史实是()。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答案】A8、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后两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而第一次指的是()。A.禁烟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C9、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后两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而第一次指的是()。A.禁烟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C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局面的条约是()。A.《凡尔赛条约》B.《四国条约》C.《五国条约》D.《九国条约》【答案】D11、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乌孙、于阗等地的墓葬中发现许多汉锦、丝绸、铁器、装饰品。这表明汉代()。A.中原与西域的经济联系密切B.西域手工业的兴盛C.西域与中原丝织业水平相当D.西域奢侈之风盛行【答案】A12、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答案】A13、有学者指出。孟子对于社会秩序思考的出发点是建立在“人性善”上。下列言论体现孟子这一思想的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C.释法术而以心治,尧不能正一国D.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答案】A14、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该做法的目的是()。A.重视文教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C.解决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D.缓解“冗兵”问题【答案】B15、杜牧有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诗中所描绘的扬州盛况主要得益于()。A.制瓷业得盛行B.大运河的开通C.造船业的进步D.丝织业发达【答案】B16、先秦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庄子D.墨子【答案】B17、顾炎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易学文’,日‘行己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倡导经世致用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提倡无征不信D.回归先秦儒学的义利观【答案】B18、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法典是()。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民法大全【答案】D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D.工农业比重逐渐失衡【答案】A20、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租佃暂行条例》,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A.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结构B.以法律确认农民土地所有权C.改造乡村政策取得明显成效D.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生产发展【答案】D21、史学家黄仁宇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下列使战胜国感到最不满意的是()。A.中国赔款数量太少B.“修约”要求遭到拒绝C.鸦片贸易未合法化D.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有限【答案】D22、1917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威尔逊所说的“手段”指的是()。A.闪电战B.无限制潜艇战C.海空一体战D.大规模消耗战【答案】B23、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A.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B.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C.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D.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答案】C24、“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的时期是()。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25、1922年2月,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该条约又被称为()。A.《四国条约》B.《五国条约》C.《九国公约》D.《非战公约》【答案】C26、魏源提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的历史背景是()。A.西学开始传人中国B.英国使者觐见乾隆帝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D.外国使者获得驻京权【答案】C2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取得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下列选项不属于此次会议取得成果的是()。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发展D.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D28、某学者在研究宋代历史时,对两宋时期枢密使的人数进行过统计,数据表明724名枢密使、枢密副使中,文臣为659人,约占总人数的91%。这说明()。A.文臣更善于管理军队事务B.两宋时期缺乏优秀的军事将领C.鉴于五代藩镇割据教训,统治者用文臣压制武将D.宋朝不注重军队建设【答案】C29、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是()。A.①③B.①④C.③④D.①②【答案】D30、下列史家名句中,出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的是()。A.“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历史不仅是过去,而且是有意义的过去”D.“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答案】B3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是()。A.①③B.①④C.③④D.①②【答案】D32、2000年12月17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罗戈津告诫日本不要参与美国TMD计划,并强调指出,日本同美国一起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想法,有时令人想起20世纪60年代发生过的事,日本参与美国在东北亚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实施可能对莫斯科与东京的和平条约谈判产生不良影响。罗戈津说的“20世纪60年代发生过的事”具体是指()。A.“柏林墙”的修筑B.古巴导弹危机C.侵越战争D.柏林危机【答案】B33、梁启超曾说“不敢自承”所作《戊戌政变记》“悉为信史”,因为“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上述言论说明确定史料的可靠性,要考虑的因素是()A.尽量采用原始证据B.记录者动机C.语言取舍与文饰D.当事人记忆【答案】B34、著名将领唐生智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这次……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兵士的力量,……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工农群众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他所说的“成功”是指()。A.北伐战争的胜利B.反“围剿”的胜利C.淮海战役的胜利D.台儿庄会战的胜利【答案】A35、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答案】A36、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37、1937年,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回忆说:“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毛泽东所说的“这种制度”始于()。A.黄埔军校B.南昌起义C.三湾改编D.古田会议【答案】A38、下列属于史学理论著作的是()。A.《史记》B.《资治通鉴》C.《通典》D.《文史通义》【答案】D39、下列选项属于梭伦改革在政治方面的措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⑧④D.②③④【答案】A40、1912年,孙中山表示要以全力“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此话应出自()。A.《民报》发刊词B.《临时大总统宣言书》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约法》【答案】B41、《新元史》记载:“上自中书省,下逮郡县,亲民之吏,必以蒙古人为长,汉人南人贰之。”此处的“汉人”指的是()。A.所有的汉族人B.随蒙古人西征的汉族人C.原南宋统治下长江以南的汉族人D.原辽、金统治下的汉族人及契丹、女真族人【答案】D42、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一书中写道:“在向西北前进的路上,毛泽东于1935年初重新被推举上了中共领导地位,自那以后再没有更换。”下列与这一论述相关的史事是()。A.中共二大B.八七会议C.古田会议D.遵义会议【答案】D43、西周时,对以鼎随葬的规定是“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如此规定的目的是()。A.显示富贵B.崇拜鬼魂C.保存器皿D.维系礼制【答案】D44、列宁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这句话所指的是()。A.俄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B.十二月党人起义C.《国民议会法典》的颁布D.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宣言和法令【答案】D45、“县”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时期()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答案】C46、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答案】B47、据史料统计,1872—1890年间,进口棉纱的价格下降了1/4以上,如以1872年的进口棉纱价格为基数,1886年进口棉纱的价格仅为它的66.9%。这一变化引起的直接后果是()。A.政府财政收入增加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答案】C48、1967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游行民众反对的是()。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阿富汗战争D.科索沃战争【答案】B49、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汉文帝采取的措施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D50、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三十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商艺术。他的这一做法()。A.违背了历史潮流B.不利于农业的发展C.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D.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意志【答案】C大题(共10题)一、材料:某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课时列出了三维目标,具体内容如下: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理解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和晚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所给材料,挖掘其价值内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多维地评价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和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洋务运动过程的描述,让学生体会洋务运动起步和发展的艰难性;通过对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归宿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洋务运动并没有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而中止,而是不断地深化;体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时代精英的远见和局限.认识时代环境和历史传统对改革和创新的阻碍,认识历史人物在理想和实践中的双重性.问题:根据材料内容,请对该历史教师设计的三维目标内容予以评价。【答案】材料中的三维目标包含的内容很多.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提出了史料分析、情境理解、人物评价等多项历史学科核心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既有对历史的理解.又有对历史规律的认识等,可以说是一个“万花筒”式的课时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时的限制,“大而全”的三维目标不一定会在授课过程中完全实现。具体到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该历史教师设计的三维目标存在不足,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目标不精练,未能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显得杂乱无序。(2)设计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性上还有待提高,如“充分运用所给材料,挖掘其价值内涵”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3)对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未能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会运用哪种能力,属于表述遗漏。(4)在书写格式上,该教师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出现了多次“引导学生…‘让学生”等语句。二、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除安抚使用武人,其余都由文臣担任。?——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问题:(1)根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及对北宋产生的影响。(12分)【答案】(1)分封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采用“世卿世禄制”,职位世袭。郡县制的管理人员郡守、县令或县长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不得世袭。(2)特点:地方官员多由文官担任,重文轻武;地方军权收归中央;设知州、通判,彼此牵制;官员设置冗余。影响:一方面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也使得官僚机构臃肿,形成了冗官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两极世界形成的内容所提出的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某教师对“两极世界形成”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如下:①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②通过对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冷战”的实质。③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等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措施。④通过情景再现、史料研习等方式.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1)指出上述陈述存在的问题。(8分)(2)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本课设计两个“过程与方法”的目标。(8分)【答案】(1)材料中的①三维目标的主体出现错误,应以学生为表述主体。②、③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同过程与方法概念混淆。(2)目标一: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目标二:通过小组讨论、史料研习、情景再现等方式,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史料分析归纳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四、材料一: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从1960至1964年,共有14个亚非国家同中国正式建交,其中撒哈拉以南的独立的非洲国家占12个。——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材料三:1971年4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决策,指示有关部门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随后又亲自会见他们。“乒乓外交”被国际舆论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开展“乒乓外交”的历史背景。(8分)【答案】(1)①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③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政策,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侵略扩张和霸权。④加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一条线,一大片”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①美国在1973年爆发中东石油危机后经济发展陷入“滞胀”,在同苏联全球争霸的竞争中处于守势。②美国身陷越战泥潭,实力被削弱,加上国内的反战压力,积极开展“均势外交”。③苏联与中国交恶,苏军屯兵边境,给中国造成极大压力。④中国急欲改善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打破外部封锁。五、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的课堂活动。活动主题:评选“三好改革家”。活动过程:在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三位候选人中评选出一名“三好改革家”。教师发给学生有关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三组材料。学生分A、B、C、D四组,其中A组为评委组。另外B、C、D三组每组发一个改革家的材料。然后8、C、D三组根据教师所发材料和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讨论和评选。B、C、D三组各由一名代表陈述推选的理由,并与其他两组进行辩论。最后,由评委组宣布评选结果及理由。活动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参与态度进行点评。问题:(1)上述历史课堂活动存在什么问题(2)教师应如何设计历史课堂活动的流程【答案】(1)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①课堂活动流程不全面。正确的课堂活动应该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从材料中来看,该课前部分只有教师准备的材料,学生的相关活动没有体现。课后的总结及作业设计也没有反映出来。②辩论所用材料是教师提供的,没能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和搜集、分析资料能力。正确的辩论赛材料,应该根据辩题.正反双方在课前各自从教材、历史书籍、史学论文以及互联网上查找与辩题相关的历史信息资料,并整理分析。作为正反双方辩题的论点和证据,而不应该像上述历史活动一样由教师完全包办。③教师点评内容不全面。上述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只对各组的参与态度进行点评。事实上,教师总结应该是全面的,要从辩论的内容、参与度、评委组的总结内容,以及该部分知识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④学生参与度不够。从流程上来看,没能做到全流程的参与;从活动进行中来看,B、C、D三组各由一名代表陈述理由并进行辩论,因此大多数学生没能很好地参与到活动中,不能积极进行思考,评委组在辩论全程没有参与,只在最后进行总结,不利于该组的参与。(2)①选择合适的历史课堂活动。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教学环境和学生能力选择最符合本堂课的历史课堂活动。②根据所选择的历史课堂活动确定活动流程。活动流程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设计,课前需要确定活动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如需要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课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要进行发言交流,教师做最后总结点评。课后通过小结作业。进行总结知识、提升能力,对课堂活动进行整体反思。六、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4分)(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答案】(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梭伦“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措施: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3)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七、下面是某教师在“宋明理学”一课教学开始时的情况: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明理学的内容。宋明时期出现了理学并逐渐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和社会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请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讨论。第一组讨论什么是理学;第二组讨论什么是心学;第三组讨论宋明理学的影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组进行讨论。问题:(1)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合适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2)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手动评分:本题共16分,您的得分保存【答案】(1)不合适。首先,讨论问题不符合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不能落实历史教学目标。其次,小组讨论问题并不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讨论,题目过于宽泛,无针对性、探究性,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最后,教师没有对讨论方法做出指导,讨论后没有进行交流评价,达不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要求。(2)课前准备。①有效组合,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小组讨论法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讨论小组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②课堂讨论的内容务必符合课程标准相关培养目标,教师要根据三维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③精心设题,注重课前调查和探究。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所以讨论问题必须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批判性,进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探究的欲望。课堂讨论。①课堂讨论的过程要坚持民主性、全面性、有效性和鼓励性的原则。②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良性循环。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我认为,“诱”在这里体现的就是教师引领、指导的策,“思”则体现学生的参与内质,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了,即问题的设计是关键。③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需要提醒的是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教师就应该变主导为引领和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心中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课后活动——课外延伸,学以致用。八、材料:下面是初中某位历史教师关于《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内容所做的课堂小结:师:通过老师对本课内容的讲解,谁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生:……师:安静一下,大家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来发言。生: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国家的分裂,历时四百多年的秦汉统一的局面结束了.因此是历史的倒退。生:三国鼎立后,魏、蜀、吴都想成为.天下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况且,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也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能否可以综合以上的内容,以辨证的角度来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呢师:相对于秦汉统一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以致生产力严重破坏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大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问题:(1)对上述课堂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