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文本入手理读诗歌内容。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分析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使学生学会理解背诵诗词,尝试阅读课外诗词。2、通过讲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文本,探究诗歌主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诗歌审美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分析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使学生学会理解背诵诗词,尝试阅读课外诗词,培养学生走进诗歌文本,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播报:1、导入语:同学们,老师认为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诗歌带着感发的力量唤起人内心深处的许多美好的情感!从民族的情感来说,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与象征。如果说中国文化象辽阔的河流,那么诗歌就是河流中最美丽的浪花,如果说中国文化是闪耀的星辰,那么中国的诗歌无疑就是最迷人的月华。时间与空间可以使我们分割,但是情感与文化却使我们相聚相依。2、考情播报:高考诗歌鉴赏题发展到如今基本上已经定型化,不外是考查形象(或意境)分析、技巧分析、主旨分析、炼字炼句等。课下老师对2013年17套高考题进行了分析,17套题中的诗词鉴赏考查的均为唐宋诗词,其中有7首词,10首诗。新课改之后,各地的试题逐渐淡化技巧考查,侧重于理解诗歌内容的考查。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64篇古诗文中,律诗绝句有19首,词曲11首。河北的诗歌鉴赏题由原来的8分升到了11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我们小觑。二、高考再现2013年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标准答案:①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2分)。②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3分)细则:①“酒徒一半取封侯”和“独去作江边渔父”这两句分开给分,每一句1分,共2分。“酒徒一半取封侯”:答出“无用之人被任用”之类的意思即可,如译为“酒徒/酒囊饭袋/废物/庸才封了侯/做了官/被任用”给1分。“独去作江边渔父”:答出“人才被冷落”之类的意思即可,如译为“自己/人才/贤才去江边做了渔翁/受冷落/不被重用”等,给1分。②“壮志未酬”与“无奈”、“牢骚”,答出一处即可,给3分。答出“壮志未酬”或与之相近意思,可答成“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不被重用”等。或者答出“无奈牢骚”或与之相近的意思,可答成“愤懑”“愤慨”“对……不满”等。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标准答案: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不屑以及愤慨不平。(3分)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3分)细则:①答出“用来表达不屑/不在乎/不稀罕”或“愤慨”“悲愤”“对……不满”等意思,给3分②答出“不必/何必赐予”及相关的意思即可。小结:分析当前诗歌鉴赏的重要位置,以及当前高考侧重于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趋式。三、技巧初探:1、用“林黛玉评诗”,引出“起承转合”一词:《红楼梦》第48回,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2、知识讲解:“起承转合”是历代诗文作者在创作时总结出来的诗文结构方式之一,是诗文作者创作经验的体现,最早由元代范梓提出来的。3、技巧初探:以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分析起承转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起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起”,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几个意象,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接着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是“承”,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断肠人”眼前让人悲伤的景物。特别是诗人在描写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温馨的,正是这句温馨的描写,引发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断肠人”的伤感。接着“夕阳西下”就“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整体上的背景由昏暗转到“夕阳”亮色,通过“夕阳西下”来暗示了“断肠人”无家可归处境,为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设置了情感背景。所以,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合”,是诗人伤感主题的集中表达。技巧总结:所谓“起”,即开头,一首诗的起句。“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就是诗文的结尾,即收合结尾,使诗歌的结构完整,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合)的表现。诗文中的“起承转合”,也就是如何开头,如何发展,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的结构问题。律诗、绝句、词、散曲、古体诗等大多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律诗是以“联”为单位,绝句是以“句”为单位、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可将句子和意思结合起来分析,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总之,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四、美诗点评:活动内容: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诗(律诗、绝句、词、散曲、古体诗即可),并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起承转合。活动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选自己熟悉的诗词,进行分析,理清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加强对诗词的理解背诵。各小组选取发言人,进行展示。五、典例剖析:(一)、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讨论:杜甫《登高》一诗的起承转合,并理解背诵诗歌1、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二)技巧归纳: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一)、注重“起”式,“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二)、明辨“承”接,“承”“起”而续。“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不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对后面的“体物写志”起铺垫和蓄势作用。(三)、聚焦“转”式,“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四)、善抓“合”句,妙“合”主旨。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从内容上说,“合”句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1)如:杜甫《登高》尾联两句,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2)。如:2013年高考陆游的《鹊桥仙》结尾用典故含蓄作结。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回味。六、对点练习:[20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分析: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宕开一笔,离情人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笔”,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小结: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七、课堂总结:让我们握紧起承转合这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走进诗歌吧,让美丽的诗歌在我们心中流淌!八、课下作业: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分析: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板书设计:巧析起承转合,走进诗歌文本(一)、注重“起”式,“起”定基调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二)、明辨“承”接,“承”“起”而续承上启下铺垫蓄势由物及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雨滴滋润》课件
- 《华贸中心案例研究》课件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途中作业51课件
- 铁路调车综合实训取送车辆作业课件
- 中华食材文化课件
- 中专职业形象课件设计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工商管理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版二手手机买卖合同样本
- 施工项目款项结算合同
- 2025版郑州二手房买卖合同指南
- 空调基础知识(课堂PPT)
- SZ系列GPS标准时间同步钟使用说明
- 历史答题卡标准模板(共2页)
- 服装工艺(各工序)单价表
-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0《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课件
- 关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收取多回路
- 四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共3页)
- 退休证翻译模板word
-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快速入门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ppt
- 女装类直播电商脚本及直播话术(明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