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学)案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学)案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学)案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学)案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环境的理化性质。

2.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09年12月29日,“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市气

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

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

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

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

的?如何来维持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

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

细胞生活在体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

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容: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含

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一一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液(存在于细胞,约占2/3)

体液《r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I淋巴等

师:人体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液多。那么细胞直接

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液、细胞外液、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液

体液-r血浆

I细胞外液J组织液

(环境)]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环境: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

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

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很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

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

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

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

血浆间的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液这三种体液中,0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02的浓

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0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液

C0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0「、HP0产可能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I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

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HPOF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不: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

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

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L食物残渣

食(消化、吸收作用)

消化系统区气.组

物首界物Ja织

(运输作用)

J营养物质代谢终产物细

二循环系统一胞

本二土呼吸系统

A其余的代谢|J泌尿系统

阳化碳、少状水

终产物I——►皮肤一

(排泄作用)

教师展示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

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1-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

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

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的毛

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

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同时,细胞和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环境,也参与了环境的形

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教学反思:

第2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明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能力方面:

a.关注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c.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什么?有没有脸血?呈现血液检脸化验

单:a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b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围,为什么?c化验单

哪几种超出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答案,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

说明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环境的动态变化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活动的进行,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展示: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如何?

体温是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

证明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环境中的pH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

在定围。一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

度的补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导致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

现障碍,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2、环境的理化性质

(1)人的体温

(2)血浆的PH值

(3)血浆的渗透压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利用课本图解,回顾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功能

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体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资料分析:

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你会欢呼雀跃,对方

进球则让你捶胸顿足。尽管你意识不到,你此时已经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与肾

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整个过程受什么调节呢?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提问:通过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索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三、稳态的失调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为什么环境稳态失调后,

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引导学生从细胞代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

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预防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

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

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3.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

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

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和意义

教学反思:

第3节体温调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述体温调节的特点。

⑵说出体温调节的大致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⑴描述体温调节。

⑵举例说明体温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体温调节应用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温调节过程。

2.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这里我们用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1.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

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人体的代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

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的酶促反应就

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

2.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物体

的温度高低取决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而人的体温高低和环境温度高低没

有必然的关系,它取决于人体代产生的热量和人体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之间的比

例。

3.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人体主要通

过呼吸作用产生热量,主要通过体表热辐射散失热量。

【讲述】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

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

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

排便等。

出示图:体液调节图解

4.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

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5.在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一种激素,它能在寒冷

剌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寒冷环境中作为产热结构的肌肉和肝脏代

旺盛,产热多;作为散热结构的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中,肌

肉和肝脏代减弱,产热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散热增多。

6.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人体

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

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7.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这个实例中,首先

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关激素的分泌腺就

相当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

和散热的控制。

8.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

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何

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

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

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9.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

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

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间

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

作室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室要通风,

准备风扇、室降温等措施。

教学反思:

第4节:水盐平衡调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述水盐平衡调节的特点。

⑵说出水盐平衡调节的大致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⑴描述水盐平衡调节。

⑵举例说明水盐平衡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水盐平衡调节应用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2.教学难点: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复习体温调节导入

1.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

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环境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关于尿

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尿液形成过

程中直接影响尿量多少和回到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程?

---------是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过程。

2.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们在第2节练习的题目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的

作用吗?-----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

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转折】很好。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

面仅以抗利尿激素及相关神经调节为例,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示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说明及问题】1.大家根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分别请两位

同学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的。----------当人饮水不足、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

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

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

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

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使尿量减少了,回到环境中的水分增加,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趋于正常。这属

于体液调节。

3.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及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

请同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提示】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不少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

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

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

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

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

尿量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趋向正常。

3.反过来,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就没有作用了吗?请举例说明。-------有的。

比如说甲状腺激素的几个功能中有一个就涉及到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

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

【讲述】是的。另一方面,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

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教学反思:

第5节血糖平衡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2.理解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3.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意义和机制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血糖检验报告单

情感目标增强自我保健,关注健康

教学重点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2.血糖调节模型的建立

教学难点:激素调节与血糖来源与去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我们已经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可以通

过神经系统来调节。而上一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另一种调节方式一一激素调节,请

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激素和激素调节(学生:激素是由特定的分泌细胞或

分泌器官分泌的对靶细胞其调节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物;激素调节就是由激素对

生命活动进行的一种调节方式)

(二)导入明标:激素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那么激素是

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探讨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

平衡的调节。

(三)探究交流一: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学生结合学案,以学习小组为

单位,认真阅读图2-9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并进行讨论、交流、思考以下问题:

1、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它的的含量仍然稳定在

0.9g/m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

到体,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这是为什么?

各学习小组代表对探究学习结果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评价、分析、完善,得出正

确的答案:1、运动员体血糖含量可以稳定在0.9g/ml左右,是因为血糖可以通

过肝糖原的分解,以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来得到补充。2、饭后,虽然人体吸

收了大量的葡萄糖,但是体血糖的浓度只会暂时升高,是因为这些多余的葡萄糖

一方面可以被氧化分解消耗,另一方面可被用来合成肝糖原、肌糖原储存起来,

还可以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四)教师精讲一:血糖的来源和去向(PPT展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图)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也是三个途径:氧化分解;合成糖

原;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当机体处于长期饥饿或肝功能不强时,血糖

浓度会降低。血糖含量过低时,体细胞缺少能量供应,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四

肢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血糖浓度过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

形成糖尿,造成体营养物质流失,同样有损健康。因而,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

人体各组织和器官能量的供应,维持人体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人体

血糖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呢?(三)探究交流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

平衡的调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相关材料,以“模型构

建”资料为基础尝试建构“血糖调节模型教师巡视并予以适当的指导。学

习小组上台,在投影仪下展示本组模型模拟血糖的调节过程,并加以解说。师生

共同评价、分析、完善。(四)教师精讲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

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两种激素完成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

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分解、糖原的合成或转变为脂肪等,使

血糖水平降低。

在这一调节系统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血糖含量

的稳定。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同样反

过来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

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就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

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

人之所以会出现高血糖或糖尿,是因为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

不足,这样就使得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而此时肝

糖元分解释放的和非糖物质转化来的葡萄糖则增多,因而出现高血糖。由于细胞

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多食又进一步使血糖来源增加,从而使

血糖浓度继续升高,当血糖浓度高于160mg/dL时,就出现糖尿。病人在排出大

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使得病人出现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

症状(三多一少)。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可采用调节和控制饮食并结合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对

于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调节和控制饮食、配合口服降血糖药物,就可达到目的。

饮食要注意:一是不要吃糖、蜂蜜、巧克力等;二是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如

马铃薯等;三是多吃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如粗粮、蔬菜等。对于较重的患者,

除控制饮食以外,还应遵医嘱注射胰岛素治疗。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形成系统框架。一、血糖的来

源去向1.血糖的来源:①消化、吸收②肝糖元分解③非糖物质转化为葡

萄糖2.血糖的去路: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元③转变为脂肪,部分氨基

酸血糖的相对稳定状态,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

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二、血糖平衡的调节三、糖尿病及其防治1.

发病机理:胰岛B细胞受损一一胰岛素分泌不足。2.治疗措施:调节和控制饮食

结合药物的方法。

教学反思:

第6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屏幕展示两幅有关艾滋病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图中展示的正是目前肆虐全球的疾病艾滋病,对于艾滋病大家应

该不会陌生,谁能说一下你对于艾滋病有哪些了解?

生:略,(对于所答给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大家请注意艾滋病毒攻击的是人体

的什么细胞?

生:T细胞

为什么攻击这种细胞后人体的免疫功能会全部丧失?T细胞在免疫过程中有什

么作用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先来学习人体的免疫系

统有哪些部分组成,大家看课本35页,并完成导学提纲中的前3个问题,给你

2分钟时间

(学生看书,填提纲,同时教师板书)

大家抬头看大屏幕,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个

问题是:你认为T细胞和B细胞是因何而得名的?

生:略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正如他所说的是根据成熟的场所来命名的。第二个问

题是:这些免疫细胞是在哪个免疫器官中生成的?

生:略(学生可能会答错,提醒大家看T细胞是迁移到胸腺成熟,说明不是在这

里生成)

师:所有的这些免疫细胞都是在骨髓处生成,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

而来的。有关免疫系统组成,我们就先说这么多,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屏幕呈现)

想出答案的请举手,(如果没有人举手要鼓励大家,我相信在座各位都是很优秀

的,请大胆举起你的手,)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保卫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的呢?因为由它们组成了人体

的三道防线,请看课本是哪三道防线?(1分钟时间,同时教师板书)

师:第一道防线是?

生:皮肤和黏膜

师:你认为黏膜是指什么?

生: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等

师:回答的比较全面了,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是?

生: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师:唾液中就存在着溶菌酶这种杀菌物质,它是否属于第二道防线呢?

生:不是,

师: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

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师: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接下来我们来

看几个实例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属于第几道防线。(屏幕呈现练习题)

生:(举手做答)

师:特异性免疫到底特异在哪里?好,我们接下来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教

师板书)在学习特异性免疫之前我们首先要掌握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抗原,另

一个是抗体,(作为副板书呈现)对这两个名词大家应该不陌生,谁能说一下什

么是抗原?

生:略,(答的好给予鼓励(看来这名同学初中生物学的就非常棒),答的不好,

换一名同学作答)

屏幕呈现抗原的准确定义,并找同学举出实例

师:抗体又是指什么呢?继续找学生作答(答得好继续鼓励)

在呈现的定义中有浆细胞这个词,告诉学生我们即将学习到,

师:抗体消灭抗原的过程是在体液中进行,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为体液免疫,好大

家带着屏幕上这几个问题来看课本37页第四段的容。(3分钟,板书体液免疫)

3分钟后,找某一排的同学从前往后依次回答屏幕上的5个问题,接下来让大家

尝试写出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商量,同时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下面写

完的同学两个一组相互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完后先说一句鼓励的话,(如:上

来写就表明你很勇敢)然后通过比较来完善两名同学所写的过程,并屏幕呈现规

的图解,(1分钟整理)

师:我们在没有生病的时候也会打疫苗,打疫苗的目的是什么?

生:预防疾病,

师:我们打的预防性疫苗是什么?

生:灭活的病毒

师:好,那谁能利用我们刚刚学过的体液免疫过程来解释一下打的疫苗为什么会

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生:略(评价:你解释的太好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师:由此可见打疫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这样在第二次

接触同种抗原的时候,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

所以打过疫苗的人在同种抗原侵染时病症程度会轻的多,甚至不患病。刚刚我们

说的是灭活的病毒,如果不是灭活的病毒,而是毒性较强的病毒呢?我们知道活

的病毒是要寄生的活细胞的,在经过了体液免疫的过程之后,没有将所有的病毒

消灭,有部分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而抗体又无法进入,这时我们的机体又会作出

怎样的反应呢?大家看课本37页最后一行,到38页第一段。并尝试在体液免疫

的基础上补充接下来的反应。

(1分钟后,让另外两名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屏幕呈现细胞免疫

的过程)

师:(先评价然后完善)如果病毒侵染的是其它组织细胞还好,如果侵染的是T

细胞呢?T细胞无论是在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

艾滋病难以治疗的原因就在这里。

好,本节的主要容就这些,现在我们小节一下。屏幕呈现本节的小节

大家做随堂巩固的题目,最后订正答案。下课

教学反思:

第7节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教学课时:2

七、教学过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一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提示及板书(黑体))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

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

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

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4.蛙的搔扒

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一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

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

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提示)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

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

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R板书X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

(1)未受刺激时:膜外一一正电位

膜----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

膜外由“正”-“负”膜由“负”一“正”

(3)电位差f电荷移动一局部电流一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

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K讲述及板书』(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①突触前膜一一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一一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

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不能讲话一一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一一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

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

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大多数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

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

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

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

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

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

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3.大脑皮层与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

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反思:

第8节人体激素的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情感目标: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上节课容

一、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1)什么是激素调节?

(2)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

(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人体血糖?

(4)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什么调节?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对实例一作简要归纳总结后引入对实例二的分析。

学生:阅读教材,不明白的可以相互讨论。

然后请同学依据课本图211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请一位同学讲解甲状腺激素的

分级调节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简要总结归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然后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调节与甲

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异同。

二、激素调节的特点

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其他激素的有关知识,讨论归纳激素调

节的特点。

学生先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共同点,然后交流。

再阅读教材,比较自己的归纳与教材叙述的差异。

师:做简单总结。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

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其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因

此,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科学知识有其实用的价值,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

素调节发现之后约100年来,人们开发了许许多多的激素类药物。

(1)你知道哪些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有什么功用?请你评价这些药物应用的利弊。

(2)补充一些学生未列举到的激素应用的例子,你如何评价它们的利弊?

(3)你认为人们在开发和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给你什么启迪?

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一)含氮激素

1.肽类和蛋白质激素主要有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腺垂体激素、胰岛素、甲

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以及胃肠激素等。

2.胺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二)类固醇(幽体)激素

类固醇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

孕激素以及雄激素等。另外,胆固醇的衍生物素1,25-二羟维生素D3也被作为

激素看待

教学反思:

第9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课题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的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主要容包括:植

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

稳态与调节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1、

2章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

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

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

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

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①体脸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脸科学发

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及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

提出问题、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

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2.难点及分析:

①生长素发现的实险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

计实险来解决。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有挑战性,运用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解

决这个教学难。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

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印象,

感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分析

1、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引导生生交流、师生评价,获取知识。“创

设情境现象一发现提出问题一合作探究/合作发现一释疑一归纳一反馈一应用”为施教方

法,完成目标。

2、主要教法:

a.达尔文实验

回顾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以此

为思路展开教学,生生合作制定探究方案、预测结果、得出结论,突出知识线索对向光性的

可能原因的推测,同时教师引导归纳实验设计方法和要点。

b.詹森、拜尔、温特实验

知识上以问题引导阅读合作讨论突破为线索,方法上迁移达尔文实验设计方法判断詹森实验

的巧妙之处,补充对照实验,对比拜尔实验和达尔文实验领悟单侧光引发向光生长原因

c.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

以幻灯片展示图片、识图、填图牵引阅读兴趣、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解应用知识。

教学过程

I、导入【直观展示、激情置疑】

导课: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

设问: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

的发现

II、新课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首先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

论。

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指导探究学习思路

【学生活动:用科学方法探究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生活发现:受到单侧光照射时金丝雀II草的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

提出假说:

⑴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⑵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⑶弯曲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

(4)单侧光作用下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课件展示图片和相关容(如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活动一:探究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活动二:探究感光部位在尖端

活动三:探究弯曲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部

设问:根据这些实验结论,你怎样解释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

结论:单侧光照射时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

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过渡语: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下部呢?这种“剌激”究竟是什

么?

2、詹森拜尔温特实验

推测:尖端产生刺激引起下部弯曲生长,这种刺激一定能传递到尖端下部。

【自主学习、突破重难】

阅读教材容P473-8段、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容,同时可迁移、发散由达尔文实验学习中形成的实验

设计方法。

①说詹森实验的巧妙之处,你怎样设计对照试验?

②拜尔怎样解释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对比达尔文向光性试验想一想该实验为什么在黑

暗条件下进行?

③你能否用该实验得到的启示来解释单侧光引起弯曲生长的原因?

④温特是怎样找到这种刺激的?他为什么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各自认识、互补完善。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詹森拜尔温特实验指导规学生小结。

教师精讲:拜尔达尔文

分布多生长快,分布少生长慢背光侧分布多生长快,向光侧分布少生长慢;

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导

致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教师简介并幻灯片展示:生长素的发现与提取,强调其化学本质。

设问:除生长素外,植物体还有哪些激素?它们共同特点如何?

幻灯片展示: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的共同特点:

⑴由植物体产生

⑵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过渡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特点和分布部位怎样?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师展示植物图片,学生识图并思考生长素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展示图片加深印象,训

练抽象思维能力。

师生互动交流、补充完善

小结:

讨论:你能否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三个环节解释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

老师:课件展示过程。

HI、小结:通过展示练习师生共同总结

IV、习题:课后习题的基础题

意图:知识的应用,强化所学知识

V、作业:练习册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10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通过实例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了解生长素及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生物图表.

(三)情感目标

建立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观。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产生的原因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图表分析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引言:前面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

理解了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特点。下面我们

来看一道题,请分析现象及原因。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意图

1、现有两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给予不同的处理(见

下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何?为什么?

说出胚芽复习巩固生长

黑鞘的生长素的产生、运输

暗单恻光照射情况并分特点以及能说

处j

析产生的出生长素具有

原因促进生长的作

提出问题:那是不是任意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呢?

请分析“问题探讨”中的“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关系”曲线图。

结合“问题”讨论我们从中能解读到哪些信息?结合“问培养学生学会

题”讨论此分析图表能力

曲线图所和语言表达能

总结: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隐含的信力。

1、作用特点表现两重性:息。

2、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

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3、不同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请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实例1]顶端优势现象。分析:

(1)比较甲和乙的生长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比较生长素含量情况:甲—乙,原因是师生共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分析巩固生长素的

(3)生长素对甲和乙的作用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o运输和生理作

(4)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和原理是〜用特点

[实例2]根的向地生长及茎的背地生长

分析:(1)根图分析比较A和B、C和D存W

生长情况____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__o(填快慢)

(2)分析生长素含量情况:A_____B;C_____Do(提示,考虑

重力对生长素的影响)

(3)分析ABCD四点生长素的作用A______B_____

C_____D____(填促进或抑制)

(4)试分析出现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茎背地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考虑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提问:在农业生产或园艺等方面,哪些利用了顶端优势,哪些又

要解除顶端优势?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

说明“顶端

优势”在农

从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有关生长素的科学道理在林业、农业、业园艺等

园艺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含量非方面的应

常少,提取困难,人们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一些人工合

用。

成的化学物质,如蔡乙酸,2,4—D等,同样具有生长素的生理效

应。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生长素类似物,它们可用于防止果实

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获是无籽果实,促进杆插的枝条生根等。

提出问题:生长素类似物2,4-D促进杆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是多少呢?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它时,非常有意义,下节课我们来

探究这个问题。

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11节其他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