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_第1页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_第2页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_第3页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_第4页
美学基本原理 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基本原理美学的定义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ﻫ《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ﻫ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美本体研究:1、美的本质2、审美对象3、美学发展史审美主体研究:1、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2、真善丑3、美感4、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人所处的文化、所处地域、成长阶段密切相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很多对象从来没有纳入审美范围内。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中国历史上对美有多种评价,如唐朝以丰腴为美。1976年以前,国人以“三寸金莲"为美;1978年以后,国人模仿欧美,关注“三围".但是至今日,中国人仍喜欢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美女.古希腊对人体极度迷恋,到了罗马时代,焦点转到了女人身上.基督教崛起后,人的眼里没有人,只有神.一千年以后,意大利文艺复兴又重新关注起女性.美学基本范畴研究:1艺术美2形式美3自然美4意境与传神5优美与崇6悲剧与喜剧美学的研究前提学习美学课程需要的基础:哲学理论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和文学等跨学科知识:伦理学等必读的中外美学参考书籍: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李泽厚《美的历程》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黑格尔《美学》共三卷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主体主体①认知模式②语言模式客体③文化模式(美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关系。美学讨论美,不能单独考察一个对象。不但要有审美客体,还要有审美主体,进而产生审美关系。主体必须拥有审美能力,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所有的审美总是指向某一个实体而言的对象。)认知模式:当主体把目光投向客体,“你并不一定能看见这个对象”.因为主体和客体能否建立审美关系,受到认知模式,语言模式和文化模式的影响。例如911,美国人,中国人和伊斯兰教徒,每个群体对该事件的感觉都不同。,大量图片影响你的认知。语言模式:语言的边界,是你认识世界的边界。自然的语言:诗。文化模式:所有人一出生就被文化包围,并且很难打破.欧美世界的世界观中,人被放在最高的位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个观念被打败,因为人在战争中显得相当脆弱和卑贱.从14世纪开始,欧洲开始对世界进行扩张,眼中是金钱、权力等各种欲望。直到印象画派的出现,才开始关注“物”本身。从关注阳光,到点彩化阳光下的景物,到最后的热烈灿烂的向日葵—-印象主义演变为新印象主义,再演变到后印象主义,才真正的把目光锁定在“物”上。中国则从南北朝时代,南迁的北方人被江南秀丽的山水吸引,就已经开始关注“物”。写实写意的山水画中当然也有人,不过中国喜欢把人置放在大自然中,即把“人”放在“物"中去思考.西方是人定胜天,东方则是天人合一。主体与客体因多重因素之影响。此外,审美也分阶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之审美都不同。美的共通性和美的个别性。例:乌鲁木齐事件和韶关两民族人民的打斗;城中村;石史森林审美意识的表现与外化:水墨意境中国陶瓷器皿艺术:中国红陶较多,汉以后,瓷器增多中国建筑艺术埃及艺术:建筑、壁画等古希腊古艺术两河流域的建筑、壁画、青铜器等艺术原始部族艺术:纹身、舞蹈、宗教仪式等瓷器:(汉代以后的两宋)ﻫ青铜器:(夏商周,被珍藏:故宫博物馆、台北博物馆、纽约博物馆、俄罗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书法:东晋王羲之线条直接具有表达力欧洲拍卖会极少买中国古代绘画,多数买当代中国油画.审美意识与实用主义紧密相联ﻫ离开实用主义谈艺术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万里长城,苏州园林,都是实用的建筑。不实用的建筑,靠模仿别人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人文、天文、地理紧密结合。审美意识总在一定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之中发展

审美意识的发展在历史时期内发展。古代奥林匹克,人们欣赏的是强烈、优美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运动员健美的肌肉。到了现代的奥林匹克,已经是金钱,投资,以及综合国力的代名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视觉在转换.审美的历史意识是其主客体统一的表现之一ﻫ(1901年前后描绘英国社会的书籍)ﻫ主体的意识可通过客体反映出来(鸟巢、老城区的消失,正是北京尝试发展的新方式)艺术的产生与审美意识密切相关。请关注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巫术说和劳动说。ﻫ游戏说:席勒、斯宾塞: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巫术说:艺术起源于“巫术”.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ﻫ劳动说: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西方有关美的本质的理论论述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1)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柏拉图是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石器古希腊时代的文化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发展(关于希腊文化。希腊文化有着悠长的历史。公元前16世纪到9世纪的历史记载在希腊神话中.直到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有确切详细的历史纪录已是春秋战国时期;印度佛教、伊斯兰和基督教正在兴起.古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滋润了古希腊文明成长。从神话到史诗到音乐,到建筑在到雕塑,全都给希腊人创造出来了。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发源地。)(“金苹果”,美丽和完美的象征.雅典娜、阿弗洛狄特和赫拉都在争夺者个苹果。最后苹果判给了美神阿弗洛狄特,这便是《荷马史诗》的楔子。希腊的戏剧也十分发达,众多题材都是源自《希腊神话》。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如巴特农神庙,以大理石为材料.没有墙,只有柱子,此为特色一。没有崇拜的偶像,此为特色二。)美学思想核心:柏拉图的代表性观念: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而美的理式世界又是短暂的。柏拉图对美的认识层次:美的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他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他认为“美的理式”,即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同样割裂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观点:“白马非马”的辩论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山,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例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由此提出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理论:理式论——艺术只能摹仿幻象;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艺术的社会功用: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柏拉图主张摹仿说)(幻象(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例:在悲剧中重现悲惨)灵感论:迷狂说(许多作家、画家创作作品时陷入迷狂状态)(对柏拉图迷狂说的见解:柏拉图的迷狂说构成了创作和欣赏的原动力。在迷狂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如写日记,这是完全否定作者,否定艺术的主张。艺术品一旦被作者创作出来以后,两者再也没有关系。艺术品可以被每个人欣赏;每个人对艺术品的评价都不一样,因此非只有作家才有最真确的认识。)补充: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如《荷马史诗》、神话、戏剧、建筑(解释见上古希腊文化)《柏拉图全集》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斐得若》、《会饮》、《伊安》、《法律》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美的著作,用的是对话形式康德(I.Kant1724-1804)康德对美的分析:在美的问题上,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以情感为内容,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以下是康德对美的分析中需要注意的三点。1)

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趣味判断的对象——美,是不涉及利害和概念的纯形式,区别与欲念的对象涉及利害关系和逻辑判断的对象涉及概念。趣味判断只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所以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康德企图把真善美加以区别,这是康德对美分析中的合理内核。但由于他的形式主义和看问题的方法绝对化,把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加以割裂并推向极端,认为它们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则是错误的。2)

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所谓没有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一个事物之所以能成为那个事物,就是具有该事物的结构形式和目的用途,就必须有关于那个事物的概念,只有符合这种目的性的概念的事物,才能使完善的和好的。在趣味判断中,即感知美时,所呈现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理解力,并引起它们的和谐自由活动。而从中引起的快感是判断美与不美的判断依据.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例: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不需要考虑花的用途;而建筑上的簇叶式和自由图案,并没有什么目的性概念,但却能引起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3)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这心境的快与不快的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性,是一切人都有的先验的“共通感”。审美判断虽然是只有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但产生快与不快情感的的理由对一切人都有效,带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即不是对象带有的普遍性,而是主观的,即一切人都有的先验的“共同感”。(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思想,也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美是真与善之间的桥梁.911世贸大厦的轰然倒塌,让我们都感到壮美(美的一种),从心灵上得到一种震撼。但上升到道德层面,我们不得不去批判和谴责它,因为它是恐怖袭击.玫瑰,植物学家会从茎叶花角度欣赏它,这是“真"的层面。爱花惜花之士欣赏它的美艳,这是“美”的层面.情人节送玫瑰,因为人们习惯把玫瑰与爱情相联系,这达到了“善”的层面。)三大批判:1、《纯粹理性批判》:指人的认识与理解力如何运用先天范畴认识与理解源于经验的现象界;讨论核心是求真。(知识/认识)2、《实践理性批判》:以超越经验的整个宇宙为对象,对于特自体建立信仰,从而在行动上满足意志和自由的要求;讨论核心是求善。(信仰/意志)3、《判断力批判》:讨论感情领域的先天原则,认为情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故审美判断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讨论核心是求美.(情感/感性/审美)黑格尔思想核心;在美学上,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事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只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所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作品的“意蕴”的显现。(例子: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教寺内部的墙壁,柱子向上耸立伸展,在上部形成尖拱型的特殊形式,表现出自由的向上升腾的外貌;外部形状的昂然高耸,显示了宗教的向上飞腾和庄严.窗户上嵌着半透明的彩画玻璃,光透过玻璃表现出来的神秘的色调使人感受到只有在天堂才能享受到的那种神秘的幸福。)黑格尔的美的本质的定义里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1)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外部表现、感性形式不过是理性的显现,根源仍在理性。美就是理念借感性形式放出的光辉。没有理念感性形式等于失去光源。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时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形式都是表现一定内容的形式,美的事物离开了理念,或是离开感性形式,都不能成为美。例:晚会烟花展现盛世繁荣;宗教理念可通过普通物件传达至群众(成功的传播宗教理念,建筑);美,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强烈感受到,而深深吸引(自动的征服)表现理念的细节,如国庆晚会的主题是盛世,该晚的烟花转换成功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比喻: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体现的圆圈.-—-—《潜伏》敌战动画化、国庆晚会表达的主体、阅兵转播的不同“怎样改变世界?怎样对象化?”——黑格尔——通过主体的努力对象化(世界被对象化)—-审美意识上升克罗齐: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认为美是直觉.因为在欣赏美之中,我们不考虑善恶美丑,就是自由地欣赏花;美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突出美的内在性。导致西方二十世纪艺术创作的改变。代表是波德莱尔《恶之花》,自此后歌颂丑、恶,改变歌颂主体,扩展艺术范围.(他的美学是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根源于心灵。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为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论的美学。)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荷迦兹、博克、狄德罗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484-322)核心思想: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他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美在事物把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主要是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他是肯定了美的事物的形式、比例。(例子:黄金分割定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最佳比例,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亚里斯多德开创性地把语言学上升为哲学,他同时也开创了政治学。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体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老师的看法,认为物质第一,运动永恒。他通过肯定现实,进而肯定艺术.艺术追求现实,再现现实。绘画中写实主义的出现是该思想的最高峰的体现.但相机的出现,使该思想濒临崩溃,于是印象画派出现了。)(现实与艺术迷乱视野,许多人分不清现实和艺术的界限。大学老师上艺术课脱衣服事件,从艺术角度来讲,显然是混淆了艺术中的真实与真实中的艺术这两个概念。他企图用现实的真实假冒艺术真实。所谓行为艺术,是艺术创作中的现实创作。艺术家的创作如果逾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则为失败。)代表作:《诗学》与《修辞学》“四因"说: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真实性: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艺术心理1)悲剧理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2)三一律:时间、地点和人物。3)净化论:(为何艺术作品净化心灵,带来灵魂安静)审美来源于心灵的净化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与命中注定抗争,展示了主体性,人的最终命运是死亡。红字部分笔记并没有达·芬奇:研究物体本身的美时,不仅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同时很重视比例和谐。例子:《蒙娜丽莎的微笑》背景、人的服饰、笑容与人物的特征很和谐。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美在于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综和量。博克:承认美的客观性,肯定美的物体的某些属性。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关系的知觉,就是美的。"例:事物的“实在美”和“相对美"卢浮宫的门面,文学中的“妙语”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核心思想:他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论证美是生活时,他提出两点:“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我们心所宝贝的东西,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现象.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生活便具有上述特点。为了论证美是“应当如此的生活”,具体分析了现实各个领域中美的表现:一是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社会美。他分析了三种情况:乡下每人的必要条件是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上流社会中美人则是以纤手细足为美,甚至以病态为美。真正有教养的人(指知识阶层)认为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灵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上捺下了烙印.二是自然美也是由于对生活的暗示才产生。注:美德生活经过人们的改造,即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比化,即是说主体改造事物的能力(主体的实践观念)西方有关美的本质的理论论述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加那斯、普洛丁(建筑)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但丁(教会神权统治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法国新古典主义:笛卡儿、波瓦洛、莫里埃(《伪君子》、《太太》、《学堂》等喜剧作品)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是美学的顶峰。20世纪西方美学特征1、与西方哲学同步发展2、建立在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艺实践基础上3、研究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4、高度重视艺术本质的研究5、从传统的思辨哲学转向经验性的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6、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7、流派之间相互渗透8、全球化景观下的民族性得到突出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与思想特征20世纪60年代前(主要在欧洲,反思当代美学)1、阿恩海姆为代表的完形心理学美学(南派禅宗我们与外界的联系)2、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分析美学(人为何创造艺术上层建筑与经济分离对艺术的追问)3、桑塔耶那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美学4、杜威、佩珀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5、芒罗为代表的新自然主义美学6、科林伍德、理德为代表的表现论美学7、杜夫海纳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8、理查兹为代表的新市政主义美学9、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美学10、卡西勒、朗格为代表的符号美学20世纪60年代后弗莱为代表的神话原型批判美学以列维。斯特劳斯、戈德曼、托多洛夫、阿尔都塞、格雷马斯、拉康和罗兰.巴尔特为代表的各种结构主义美学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美学姚斯与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与文学关系更密切,讨论生产机制)福科、德里达的后现代结构主义(解构成关键,解构经典;解构文艺复兴,启蒙主义的作品,力求建构当代美学体系)女权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美学(“破碎”是其时代的重要词达利(画家),以梦境中的破碎与变形来表现欧美近百年发展的破碎感90年代模仿西方表现后现代主义古典哲学询问“美,是什么”西方在各种扩张中,首先扩张的是经济,携取财富,再过渡到文化,如基督教扩张)中国古典时代有关美的本质的理论论述结合善(功力)来研究美墨子(前480—420)主要著作:《墨子》核心思想: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认为事物总是现有功力,再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必须以善为标准。美与功力、与善事不可分的.(他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非乐》中。他说:“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尔后文.此圣人之务.”)(战乱之中,人的生存智慧都高度发达.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传统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兼济天下,行政体系才能最有效地支配资源。高度强调艺术的功利性,有利于民生。因此,墨子的观点与柏拉图强调城邦的观点是一致的,这对今天来说仍有意义.)孔子(前551—479)《论语》核心思想: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但孔子也认识到美与善是有区别的,不过美仍离不开德、善内容。例:里仁之美,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美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赞成别人做好事而不是坏事。有周公之才之美,有周公的德才谓之美。孔子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人为有人格完善、完美,才能去影响别人。西方强调人所发现的知识,因此传承的是知识;东方强调发现知识的人,因此传颂的事一代又一代的圣贤之名,强调他们的个人魅力。孔子认为每个人都要有道德立场,而且这个立场应是完美的。每个人都必须解决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解决得好就是美。因此美的判断在孔子眼中并非客观属性作为判断。孔子很强调个体之美(善),达到治国平天下。孔子不同于墨子,他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所谓的“善”和“功利”的思想,是指统治阶级的“礼”“乐”和“仁义".礼——善——美红字是笔记上没有: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说明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强调了礼、义、仁、智等品质是美的根源,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主张“人性善”。

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结果,适合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和“粹”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老庄美学思想与中国道家美学思想特征(书上没有,PPT有)老子核心思想:辩证论美与善、美与真,追求“道法自然”、“自然为美”的美学精神(老子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正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老子思想有:“人法地,法地天,天法自然”--艺术的世界为何打动人?真实与虚假“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致虚极,守静笃”(追求宁静,意境)“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无相生”举例:张艺谋拍“一呼天下应“的广告;用写实的东西拍无的东西是会失败的——有限意象和无限意象,如苏杭园林建筑、音乐(京剧等),舞蹈庄子庄子思想有:“心斋座忘”“天地与我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我同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自然”全美,“天籁”“天乐”“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以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3)老庄美学思想与中国道家美学思想的特征:“自然”全美,“天赖”“天乐"例:“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对后世的影响:钟嵘《诗品序》“言有尽而意无穷”;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神妙化工的创作论如“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眼中,唯有在道的最高境界里进行创作,才是最完美的创作。(庖丁解牛的含义:所有的技艺惟有达到道的高度,才能游刃有余,迎刃而解.屠夫把握到对象,一把刀可用20年。牛在屠夫的眼中,不是物视而是神喻.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各中的规律就是道.)浪漫主义例:《英雄本色》周润发的拔枪慢镜头(暴力美学之经典)佛教思想,南派慧能和尚的诗:菩提本非树,明镜本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偈子,深得禅宗奥妙,比神秀更虚无,更高远,是佛境的一种顿悟。李白《将进酒》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提出独特见解_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书上有,PPT没有)(1)从主客观关系来研究美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就是意境。我国的诗词、绘画艺术常将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寄托在客观事物之中,营造美的意境。例: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交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刘勰《文心雕龙》主张文章要“义华而声悴”,要“为情造文”;音乐要正确处理声与情的关系,要求声唱兼情唱,声情并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样才能是美的。造型艺术上,四川出土的说书俑,刻画了古代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动形象。马踏飞燕(3)从风格上研究美诗歌的风格美——李白的浪漫飘逸,苏轼的豪放,陶渊明的自然田园。书法的风格—-王羲之书法风格的清真潇洒,颜真卿书法风格的雄伟、大气磅礴。

结合现实研究美刘勰: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他认为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靠外力修饰的结果,也不是人赋予的。从社一方面说明,美是自然的、客观的。例:龙和凤以美丽鳞甲、羽毛被看作祥瑞的象征;云霞的颜色,五彩缤纷;草木的花朵,含苞待放,都不是外物装饰,而是自然的道理。柳宗元:认为美在于自然,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是人无法改变的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社会美终究不同于自然美,人终究是社会的动物,“文以明道”,美归根结底总是要为社会服务的。

郭熙:“景外意"和“意外妙”,把山水的美人格化,心灵化,这就是艺术美的创造。王夫之:他从他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观的认识论出发,明确地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叶燮:他肯定现实美的客观性,同时虽然美是客观的,但是只有人能欣赏美.中国20世纪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中国现代美学流派与思想特征(重点)中国曾经有四大美学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朱光潜、蔡仪、李泽厚、吕荧。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高尔太为代表。它们的具体观点是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高尔太的观点是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对象,这时才有美.其次,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美是艺术的特性。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中国20世纪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1)中国美学:1905年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西方视野;纳入正统的艺术范畴;以西方的方式讨论(逻辑而非直觉)1920年,胡适《红楼梦考证》(传统的学术规范来研究红楼梦)1940年,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中国的国门重新开放间。主要是深受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中国化批判,因为同时在西方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简称“西马”。平实的语言讨论艺术问题。1950年,第一次美学浪潮,出现一大批重要的美学家1980年,第三次美学讨论浪潮,西方美学思想的导入(现当代西方美学),抛弃马克思主义美学1995年前后,美学界的反思与转向(人文主义的觉醒)2000年前后,中国的人文科学正常发展,美学再也不是中心总结中国近一百年的美学思潮——批判、引入、反思批判:A:切割全部的传统“打倒孔家店”B:资产阶级引入:A:古典美学(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美学和马克思现代美学)反思:A:对西方美学引入的反思 B:为何抛弃传统,传统是否一无是处近一百年来的辛苦努力,没有实现“中国当代美学思想体系”,此刻美学仍为一个大杂烩。何美学至今发展缓慢,主要没有着眼于当代形式美形式美的含义:形式美是指社会、自然中的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与事物美的形式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而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在具体的美的事物中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美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人们对美的感受都是直接由形式引起的,所谓美的法则不过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形式美的独立性:形式与内容审美对象的特征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在单纯中看不见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整齐一律在反复中能产生秩序感和节奏感,表现出整齐的美.例:国庆阅兵转播失败;梦露海报的张贴;林龙胜梯田对称: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出现了差异,但在差异中仍然保持一致。对称具有较安静、稳定的特性,还可以衬托中心。例:紫禁城的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身体美在于各部分的比例对称对比: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在差异中倾向于对立,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例:摄影中的主体对比,而非角度形式;对比越高,印象越高比例(建筑艺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其中,黄金比例最能引起人的美感,被广泛应用于欧洲中世纪的建筑、绘画和古典派雕塑。节奏韵律(音乐、诗歌等艺术):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的重要关系是时间和力的关系。例:《清明上河图》在形象排列上由静到动,由疏到密,形成一种节奏感.《霓裳羽衣曲》多样统一(绘画、文学等艺术):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多样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例:玛丽莲梦露海报的连续粘贴(最经典)。紫禁城的美就是整体和谐的范例.P145-147,中国园林艺术,颐和园、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山水花草的布局,和谐统一.自然美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在中国的发现自然美在西方的发现:作为宗教的主体来看,以科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称为发现?发现发现美主体审美能力手段与方式源自于价值判断审美主体罗浮山,道家胜地,自汉代到今一直是旅游热点。在历代的小说,故事,野史中不断出现,是一个极具自然美的事物。蛋白石近年来,白云山,丹霞山,鼎湖山,随着广州人热爱旅游的足迹,不断被发现,成为新兴的旅游景点,罗浮山反而逐渐淡出舞台。西方历史中,在哥伦布、麦哲伦以及达尔文眼中,并没有什么“自然美”,而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式的开发和纯科学眼光的审视。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的出现,西方人才开始正视自然美.)自然美的发现有一个技术层级存在(1)感官直接审视的自然世界(2)宏观自然世界(3)围观的自然世界,科技的进步影响我们的审美(例:中国自南北朝就开始关注自然。山水诗人谢灵运是关注自然的始祖.到了唐代,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诗句,可见古人对自然美的了解之深,热爱之深.山水的欣赏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人文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王维的《鹿柴》,《辛夷坞》。阳光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回答,那么就表示我们并没有发现阳光。“淡淡地看了一眼自然,然后微笑前进。”这是我们现代人状态的描述。不像戴望舒的“丁香姑娘”,不像徐志摩的“康桥",他们是紧紧拥抱自然进行创作。落红(桃)预示红颜薄命,玫瑰在阿拉伯国家中喻为爱情。不同的花作为自然之物,文化选择则为不同的花打上了文化烙印。月亮在古人张若虚的眼中和杨利伟眼中绝对是不一样的存在。随着时间、空间(时间改变空间)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变化。我们掌握的技术,决定我们什么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而这些对象或许更宏观,也或许更微观。)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中,从动物纹饰发展到植物纹饰,在文化史上是从狩猎生活发展到农业生活的进步的象征。山水诗画在中国的兴起,也是由于文人墨士或大夫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到自然之中寻找慰藉.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1)自然美的两种现象:a)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自然与生活的联系比较明显b)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要探索它的根源,仍然离不开自然和生活的客观联系。(2)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根源:a)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自然界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人和自然建立了这种广阔的联系,才不仅对那些改造过的自然,而且也对一些离人遥远和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产生兴趣。例:远古时候的大海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而存在,随海上航行的发展,大海渐渐改变为可以利用的、为人类服务的关系,大海渐渐成为可欣赏的审美对象。b)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形式美的问题。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重复后,人们仅仅看到美的形式就能产生美感。当生活中的美的事物以它的形式引起人们美感,人们就逐渐对那些形式相似的事物同样产生美感.月亮被比喻为玉盘、镜子,在于其符合生活中的形式美。c)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例:。咏梅的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里的梅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自然属性虽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自然美主要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但自然特征能使人产生美感,不仅来源自然本身,更多是人的力量.(例:1)泰山的雄伟突起于齐鲁平原,显示“拔地通天”的气势山势累积,主峰高耸形体厚重苍松、巨石、烟云对泰山起着烘托作用2)华山的险峻所谓“自古华山一条路”。拔起于秦岭山前诸峰,四壁陡立,几乎成八、九十度角,山瘠高而窄。3)黄山的奇特所谓“黄山天下奇”,黄山七十二峰千姿万态,云海变幻莫测。4)峨嵋的秀丽所谓“峨嵋天下秀”,线条优美,山脉绵亘,曲折如眉;色彩葱绿,烟云掩饰。5)青城的幽深所谓“青城天下幽”,从山深谷,古木浓郁。6)滇池的开阔以开阔的水面为主体,视野开阔,水面坦荡.)影响自然美的因素1)作为审美的主体2)作为审美的客体3)影响审美的文化4)实现审美的科学技术(不仅表现在陶瓷,而且表现在中国绘画、音乐、舞蹈。梅、兰、竹、菊、山、水、小鱼、小虾、泉水等成为寄情言志的符号并被再现中国文明很早就进入农耕文明,因此早日发现了自然的美15、16世纪西方向世界探索、绕地球转在电视拍摄中,60年代,人们穷其一生拍摄大自然的神奇景象,但中国的人往往呆几个月就打消拍摄念头春秋战国后的《赋》对皇家园林进行一系列的描绘(夸张);魏晋南美朝时代,自然成了描绘的对象;自此以后,各朝代人喜欢的自然的景物作为再现的对象,可被还原为自然景象。)自然美的特征(1)作为主体的生存要素(2)形式美为主(如王维)(3)与主体价值观相联系(求真求善的境界)(兰花若被标价,则失去美的对象;按照历史进程,人类先是关注动物。等进入了农业社会后,开始关注植物;泰山外观是一座山,但是它却以其形式记载着中国人文。在国人心中,它不是一座山这么简单,大量的诗词、文章对其塑造,使其包含中国人文气息.)艺术美艺术美的含义: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源于客观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艺术美的特点:(1)艺术美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美是主体创造之物(2)艺术美创造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3)艺术是仅仅对创作主体,具有跨时空意义的对象(4)艺术美是符号化再现(例:(1)大自然的景区设置中包含主体,与苏州园林、桂林山水等自然景观发生质变,对对象的创造.(2)主体创造了一个政府对象,超越大自然的属性,如攀登上名山大川,例:五石成功登上珠峰,实现自己政府创造对象(主体对自然的创造)。(3)德国功能主义建造的高楼自1985年后在广州出现,标志是白天鹅宾馆苏式——包豪斯(强调功能)学校型的建筑华侨新材1995年后,受香港建筑影响,从纯粹功能(房地产密度,最大限度利用面积)——功能+装饰(2005年前后,强调建筑本身的装饰)建筑—-人性化(民用住宅)2010追求怡人的住宅环境,通过对对象的发现更容易发现主体的本身(5)后现代主义-—支离破碎毕加索立体主义涂鸦战争的残酷)艺术美的产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美是现实世界的能动反映.从艺术史上,艺术家在创造中都很重视生活基础,这是因为:(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即记忆中的表象。(2)生活孕育创作主体激情。艺术形象中浸透了艺术家的激情,这种激情也来源于生活实践。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例: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拿破仑横扫欧洲等(3)生活产生艺术技巧。艺术技巧不仅为表现生活思想情感服务,而且是在表现生活与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巧的提高时没有止境的。生活在不断发展,要求艺术家在技巧上也要相应地变化.例:珠澳跨海大桥已攻克技术难关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1)创造主体:主观与客观:艺术创造中,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客观因素指生活内容,主观因素指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情感。艺术美是艺术家在生活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创造过程首先是从生活中形成意象,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思想活动;之后是通过高超技巧把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物化成作品,这过程是对生活形象的进一步提炼、加工,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例:郑板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花日影露气,洁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有画意,其实胸中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现实世界不等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来自对现实的触动,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例:《聊斋》从现实中创造意象真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融合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造成巨大差异(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的差异)现实对象世界→主体世界所有艺术通过艺术的语言来表达——用广告的符号语言传达给目标艺术世界(心中之竹)的魅力)(2)文本:形式与内容: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内容决定形式: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不是为形式而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形式的审美价值在于显示内容。形式法则的自由运用:艺术形式的不同运用会对内容产生影响,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是把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实践的需要不断发展。(形式美的审美法则见上)例:央视的《西游记》和港片《大话西游》的不同(形式与内容统一的例子:《镜与灯》艺术的展示不是直接在镜子中照射;在灯光中会发生变化;郑板桥之话: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就是强调创作中的主体。)(3)创作对象:典型与个性意境与传神1、意境(1)意境的含义:意境是创作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古人对意境的描述:a)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b)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c)外师造化中得心源。d)王夫子: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关于意象中的意境:意象情→志↑景→境工笔画(花鸟鱼虫)←境→境写意画《万里长江图》书法(规范化)→抒情达意可用象形字关于书法中的意境:繁体不一定比简体好,日本人对此进行商业力(2)意境为什么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例:“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饱含艺术家的情感,创作主体的情感判断:意境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形象成为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因此能感染热人。例:米勒的《拾穗者》农妇形象流露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徐悲鸿画马,借奔马抒发胸中的爱国激情。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表现了宗教的空灵的心境.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3)意境的核心:情诗歌在意境中存在的问题:诗应有自己的界限,此界限为意境。(诗的意境,原在《风》《雅》《颂》之上继续探索和追求,但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用白话文写诗,语言文字丧失了原来在古诗中的魅力,有传统意境的作品已不多。)诗要用于情感的表达(诗的本质是抒情):情感的表达应该是含蓄的。例:王维的《鹿柴》;李白《的黄鹤楼》;柳永的《雨霖铃》(参考附件)(意境“成为刻画人物必不可少的要素"如青春暴力美学电影,吴宇森《英雄本色》表现意气人与人、人与帮派三关系观赏a.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写作“境界”b。捕捉对象的精神气质的绘画与语言“点睛之笔”c.中国人对眼睛极为重视,表达个人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埃及绘画中人的眼睛是正面视人d。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电影被好莱坞所接受;其他导演:热兵器→冷兵器)2、传神(1)含义: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也包括花鸟鱼虫的传神。(2)传神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主体意志与表现客体的完美结合:传神是寓情于人,只有对表现客体有了理解才能更好地表现客体,也才能激起主体意志对表现客体的感情。这种“灌注”,即使作品栩栩如生,为艺术之最高境界.例:古希腊雕塑《大卫》,罗丹的雕塑,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尤其是《拉奥孔》群雕,表现了生气活现的艺术。而我国传统的老庄思想中,艺术是讲求自然的,唯有结合自然的创作,才称得上是“鬼斧神工”。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传神的人物形象中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都是通过鲜明的个性反映出人物的社会本质。例:印鉴.古代文人的身份识别。从中可以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意境的塑造是:非彻底地改造自然对象,而是把个人与事物的物理与化学属性完美地结合.中国的玉佩、玉雕是西方的钻石的比较。玉佩玉雕,讲求将瑕疵放在作品中,并恰当地利用这个瑕疵,让其成为点睛之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白菜玉雕,上面雕了栩栩如生的虫子。而西方的钻石讲求的是毫无瑕疵,任何瑕疵只会降低作品的身价和品位.高超的艺术技巧:要达到传神需要艺术家拥有高超的技巧。如画家会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自己的不同感受而采取不同的比法。在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充分把握物体属性的前提下,传神就能很容易实现。例如《夜宴》中的葛优,凭其家喻户晓的笑星形象,是无法演绎皇帝的角色。(补充:(1)翡翠白菜上的虫子(冬斯、蟋蟀)栩栩如生(2)看片《拯救大兵瑞恩》战争的残酷的价值观热兵器所有战争都是对生命的杀戮中国战争胜利则欢呼、插红旗西方战争胜利,往往痛苦、流泪、悲伤(3)玉雕)优美与崇高1、优美(1)优美的概念:构成审美的主客体各种要素相对统一与平衡,表现为和谐、安静与秀丽.(2)优美的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例:[明]姚鼐: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如桂林山水,漓江,祥和的景色,判断为优美。)2、崇高(1)崇高概念:审美主客体各要素矛盾激化,审美对象给予审美主体以强大的压力,表现为庄严宏伟、粗犷、雄伟与刚健.(2)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观的矛盾激化中。(例:[明]姚鼐: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3、崇高的表现(1)现实中的崇高: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是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主体要征服和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状态。例:如南宋时期的抗金英雄岳飞,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文天祥,范长江.自然的崇高,不在于自然的本身属性,而是自然的巨大体积和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例:海啸、泰山(2)艺术中的崇高:在艺术作品中,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但有时,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也给人以崇高印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角斗士》,《勇敢的心》,《黄金甲》,《夜宴》中的仗刑,,原子弹的爆炸,冲突着审美者的情感.金字塔,长城,兵马俑,人的创造力不可思议的震撼,依然可以归为崇高。)注:崇高的根源是实践,是客观的,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民实践所掌握。悲剧与戏剧1、悲剧(1)悲剧概念: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鲁迅对悲剧的理解: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对悲剧的理解: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2)悲剧的分类:命运悲剧:是主人公的个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不可知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和自然威力的对立冲突而导致的悲剧。古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作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最为畏惧的。(例: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就是命中注定的悲剧的典型代表。但是希腊人从中看到俄狄浦斯同命运勇敢抗争的勇气,这是全剧的魅力所在。正如我们无法逃避死亡,死亡就是一种命运,但积极勇敢地活着本身就是和死亡抗争。)性格悲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因自身性格行为不可能达到社会或理性所规定的目标而遭致毁灭的悲剧。它与性格成熟、行为、社会、命运等有复杂的关系.性格悲剧特指的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例:《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就是典型的性格悲剧.哈姆雷特由于犹豫不决的性格导致报仇失败,全军覆没.马加爵事件:个人责任和个人内在冲突所导致的结果.)社会悲剧:是指个人和社会、历史、政治的矛盾化导致的悲剧。(例: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茶花女》《魂断蓝桥》《泰坦尼克》)补充:古希腊是悲剧的发源地悲剧杰作:《娜娜》——一个家庭妇女如何困在家中无法自由发展《俄狄浦斯》物化→异化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李尔王》《罗密欧与茱莉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基本常识,怕考补上)(3)悲剧效果1)认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经常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3)激起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在悲剧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不仅要同为其造成挫折、磨难的强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还要同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进行搏斗。尽管突然降临的悲剧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都是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极限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做出的。因而,由行动构成的命运的曲线,连同最终的结局无论是失败或是丧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