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簇新贴切的比方表达效果与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2、驾驭《荷塘月色》刻画景物与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与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4、通过朗诵观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重点:文章的结构支配、写景层次、语言特色。教学方法:朗读、讲解、探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单元教学导引二、导入课文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高校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振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高校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探讨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闻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学问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三、词语蓊蓊郁郁踱脉脉风致斑驳丰姿大意三、听录音朗读,并留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索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第一部分(1—3):月夜闲逛荷塘的缘由与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其次部分(4—6):荷塘月色的安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依次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感情变更是:“心里颇不安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行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困难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作者的路途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2~3)(4~6)(7~10)四、讲读第一部分1、第1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突然”,引出了作者细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安静幽美、芳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静静”、“轻轻”。静静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安静、突然想起。2、第2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四周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孤独”、“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孤独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孤独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孤独);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3、第3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高校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须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学问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找寻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感受:自由——(苦闷)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其次部分。五、布置作业预习课文其次部分,打算背诵第4、5段。第2课时一、讲读课文其次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依次: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衬托)。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静,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志向的“安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一)讲读第4段指名同学朗读第4段,并画出本节的比方句。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方?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怯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终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象余地是极大的。这里用了很多比方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奇妙、轻快、动感的联想。这一比方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方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显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方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芳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尝,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观赏角度,有面貌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宛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像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方时确定要留意驾驭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像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行言却不是故弄玄虚。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抖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留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板书田田(多)荷叶亭亭(美)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怯(态)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像闪电(快)荷波动态美凝碧(色)流水:脉脉(态)静态美(二)讲解第5段指名同学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思索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奇妙地写出月光流淌温顺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温顺的动态,“升”则失之温顺。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安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板书(正面)月光泻—温顺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6段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段。这一段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凹凸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安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终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隐约四周灯光:萎靡不振(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四)总结:第2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有勾画,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敏捷多样,井井有条。特殊是语言运用得精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二、作业1、背诵课文第4、5段。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第3课时一、检查背诵状况二、讲读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究竟惦着江南了“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究竟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冲突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冲突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奇妙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由“突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拓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快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短暂的“安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志向的“安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留意。一是博喻A典型材料:第4段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方。(“明珠”言色调,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像;“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隐出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像;“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怯”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像。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悟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通感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A典型材料:第4段把“芳香”喻为“歌声”;“芳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C延长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很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松软操。”三是叠字的运用。叠字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运用,又叫叠音。格式:ABAB、AABB、ABB、AAB、AA作用: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伸展,音节和谐;深化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A典型材料:第4段“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嘹亮洪亮而舒适。B强化材料:第4段的其他8处叠词;出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C延长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找寻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找寻”,动作的持续性;“冷清”,找寻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四、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更,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美丽、凝练而传神。运用比方、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实而富韵味。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化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与文章的结构。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驾驭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2、散文的一般鉴赏。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讲解、探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4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妩媚,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多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日,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尝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二、作家、作品简介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斗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主动宣扬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确定的主动意义,但也带有颓废心情。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美丽,自成一家。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与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逼等缘由,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3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确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孤独。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很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美丽的散文——《故都的秋》。3、小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殊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确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孤独”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三、破题感知“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家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挚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捕获信息,找寻文眼——“神”1、文章的标题已指明白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2、则,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1、2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3、小结:明显,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板书味)四、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学生阅读圈点)从3到9段。主要有破屋、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要写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槐树,第5段主要写秋蝉,第6—8段主写秋雨,第9段主要写果树。2、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探讨、发言。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3、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态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调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尝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学生探讨,然后老师总结: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5、这些色调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冷色。感受:冷清。即散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6、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热闹呢,还是安静?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安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微小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晰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7、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舞者,身处在如此安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孤独、苦痛。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洁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亲密关系。五、总结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形”和“神”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绘声绘色,有动有静。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六、布置作业第5课时一、由朗读课文,体会美丽语句导入二、接着赏析文章结构以上分析的是3—9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主要在第2、11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支配上,为何要一前一后?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调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段,后者在第11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第2段和第11段相呼应,假如第1、第12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憧憬,第12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憧憬”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第1段和第12段也构成了呼应。4、最终来看第10段,这一段主要采纳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这一段采纳争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到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三、形散神聚,景人合一1、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依次来写的呢?——时间依次,还是空间依次?学生探讨、发言并具体谈看法。请同学们留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依次呢?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依次,也不是逻辑依次,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2、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学生探讨、发言。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1)牵牛花原来是五彩缤纷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立,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4)秋果原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3、小结: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学问来品评。正犹如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板书形散神聚)4、故都的秋景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调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与作家的特点,学生探讨、发言。(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躲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惊异了。(3)郁达夫特性愁闷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5、刚才我们所探讨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而不写别的景物,我们所取的角度是从作者的主观方面来考虑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客观上讲,这些景物是不是真是的?这些景物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北平的秋天的自然景观。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将自然景物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而是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逼真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这就说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确定了作者选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6、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则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备交融。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建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板书景人合一)四、由内到外,生发点染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散文不仅要“形散神聚”,还应做到“景人合一”。下面我们来做一点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犹如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似乎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这是一个安静、清爽,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读着它,你仿佛进入了一个漂亮的秋梦中。这里的秋自然人感觉朦胧羞怯,就像一棵含羞草。(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季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出现着满足的笑容。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收的秋天,一切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也收获着喜悦。(3)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酔?总是离人泪。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哀痛、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伤感至极,“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这哪里是离人泪,简直是在流血。怎一个“染”字了得!2、同学们能以自己的心去体会文章的情,则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是赞秋呢,还是悲秋?学生探讨、发言。作者是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点悲凉。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厚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幅画,漂亮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首歌,悲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去品尝故都的秋味,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板书颂秋)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快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老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朗读,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要求: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板书北国之秋:清、净、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形散神聚景人合一囚绿记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2、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尝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更。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2、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验与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方法:朗读、讲解、探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6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信任大家确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则我们今日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2、介绍作者陆蠡(lǐ),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起先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精彩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美丽,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美丽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3、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酷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二、整体感知1、释题《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当留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2、整体地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全文。(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①将全文划分层次,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大意,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A、将文章分为五部分: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B、将文章分为四部分:恋绿(1—8)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3)思索以下三个问题: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溢了思念。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特别好,信任通过今日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散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第7课时三、重点分析和解读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2)第2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状况。为什么要具体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坚决果断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5)而当我坚决果断的确定住下来,为什么连店员都感觉到惊异?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板书寻绿——热切追求)2、其次部分:观绿(5—7)(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段。(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宠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宠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宠爱绿色的缘由。绿色是多珍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方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概,干脆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3)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境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索。“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生疏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很多不快的记忆”等。(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无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须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劝慰自己的心灵。(4)通过对这两段的阅读,我们会发觉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更?同学们,在其次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遗忘了种种困倦和不开心,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则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宠爱满足)(板书观绿——宠爱满足)3、第三部分:囚绿(8—12)(1)请同学们默读8—12段,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地将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假犹如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得更为茂密。(2)作者似乎发觉了一种“生的高兴”,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高兴”应当怎样理解?生的高兴即天性宠爱绿色,宠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华蜜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白作者对绿色的宠爱之情!但是“绿友”依据作者的支配生长了吗?(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松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华蜜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方葱郁的爱和华蜜,我要借绿色来比方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似乎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绿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尽管绿友是坚韧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具体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一般人也会对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愤怒,以致于要把它接着囚下去。虽然绿枝条此时特别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确定离开北平常再放绿。其实我们细致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愤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板书囚绿——爱绿至极)4、第四部分:放绿(13)(1)卢沟桥事务发生了。点明白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喊!“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愿,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全部憧憬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喊,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板书放绿——点明主旨)5、第五部分:怀绿(14)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板书怀绿——惦念牵挂)四、总结升华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示意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困难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苦痛和精神上坚韧抗争的反映。(板书坚韧抗争)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示意、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赐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德。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愿和信念、对光明的憧憬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当从物的特点思索,绽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板书憧憬光明)3、请学生对今日所学学问进行总结。4、总结作者围绕“绿”绽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信任同学确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索,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五、作业《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板书寻绿(1—4)热切追求观绿(5—7)宠爱满足囚绿(8—12)爱绿至极坚韧抗争憧憬光明放绿(13)点明主旨怀绿(14)惦念牵挂六、单元教学总结其次单元氓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育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实力。2、反复朗读并驾驭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3、理解女主子公情感的变更,初步培育鉴赏作品中特性显明的人物形象。4、比兴手法的运用,与特性显明的人物形象。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憧憬,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1、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2、分析《氓》特性显明的人物形象,精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探讨、讲解。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单元教学导引二、导入中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绚丽,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念和骄傲感。三、诗歌学问1、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指责。这些诗歌汇合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起点。2、简介《诗经》(1)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实地表达广阔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5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会面。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与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4)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六义)(5)形式特点:A、多采纳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B、多采纳赋比兴手法。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敏捷多变。四、朗读诗歌五、疏通字词1、字音氓愆垝垣筮咎徂咥隰将qiāng愿,请(将进酒)载zǎi①记载、刊载、登载②年(一年半载)zài①装载②充溢(怨声载道)③又(载歌载舞)渐jiān①浸湿(渐染)②流入(东渐于海)靡mí奢侈(奢侈)mǐ①顺风倒下(望旗旗靡)②奇妙(靡丽)③无,没有(靡日不死)2、通假字匪:非于:吁说:脱泮:畔六、理顺思路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纳了什么手法?叙事诗第一人称对比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2、探讨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恋爱(第1、2章)婚变(3至5章)决绝(6章)七、学习“恋爱”部分1、重点词语2、男女主子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氓:求—怒—卜—娶我:送—劝—盼—嫁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à女主子公:温顺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情氓:急躁任性(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忱憧憬第2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与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情。“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华蜜,姑娘带着对华蜜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两章恋爱的特点。(这两章的感情基调如何)热忱、华蜜。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第2课时八、学习“婚变”部分(3、4、5章)1、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第3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比照,诗意是相连的。第4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比照,含有隐喻。第3、4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比照女主子公恋爱生活的变更,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加意蕴,产生形象显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方恋爱生活由华蜜而至苦痛,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3、第3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争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示意着女主子公凄惨命运已经起先。4、结合3、4、5章考虑,女主子公用抒情兼争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与自己婚姻失败的缘由,她的思想感情如何?懊悔、沉痛、但是不哀伤。集体朗读这部分。九、学习“决绝”部分(6章)1、自由朗读,留意感情基调:懊悔但不哀伤。2、女主子公最终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醒悟、刚烈的性格特征。十、从文中可以看出主子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老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动身。学生自由探讨,老师加以总结。特点:勤劳温顺和善坚毅十一、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子公的爱情悲剧。观点1:他们的悲剧具有确定的必定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确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华蜜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假如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开。观点2:男女主子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缘由,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行忽视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子对男主子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板书(情节)恋爱婚变决绝(基调)热忱、华蜜怨恨、沉痛醒悟、刚烈采薇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反复诵读课文,深化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尝古典诗歌的语言美。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方法:文本研习。留意问题:老师深钻教材,细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实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3课时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顺敦厚”。《诗经》在古代始终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作诵读指导。老师启发: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基调凄凉、悲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3、老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诗歌重在吟诵、品尝,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美丽的语言翻译全诗)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第1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扰,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哀痛、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第2、3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与由此而引发的猛烈的思归之情。第4、5章,干脆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斗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缘由,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斗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哀痛苦痛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诞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斗争的生还者最终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成功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从前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旧则艰难。三、研讨文本学生对下列问题的探讨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老师不能随意下结论,但对下列问题,应给出基本要点。1、乡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乡愁是如何产生的?乡愁即家园之思,是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求学、做官、斗争等缘由使游子漂泊在外,导致了游子的思乡之愁。2、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猛烈思乡之愁的句子。(培育筛选信息的实力。可先分小组沟通,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打算两到三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与乡愁有怎样的联系?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方、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4、阅读2、3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第2章,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第3章,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5、前3章其次句的变更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这种变更不仅是避开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示意乡愁的渐浓、渐深。6、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缘由。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特性化阅读,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建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溢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更中生成……8、带着情感再读《采薇》,同时在头脑构想主子公的形象。(品读抒情语段,培育学生形象思维实力)这首诗,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验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我们可以想象,或许他的妻子正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或许他的恋人正在家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他最终上路了,虽然是一个人在落寞的独行,但是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老师小结: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望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这首诗的主题是肃穆的,情感是深厚的。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将帅之责、戍役之苦,更写了“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等戍边将士的忠诚之心,他们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他们的思乡之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更来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将士思归的情感。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悲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赐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四、品读本诗的艺术魅力1、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则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这首诗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的?诗的前3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疆早日安定而返家乡!4、5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概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用了对比手法。虽能生还,然从前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全诗有记叙,有争论;有写景,有抒情;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当自然。2、集体朗读本诗,体会语言上的特点——重章叠咏,一唱三叹。《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3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更,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样生动妥贴。《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亲密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猛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宠爱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识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假如很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洁。最简洁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纳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五、拓展迁移1、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写出你读过的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共享感受。六、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美丽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诵读——品读——美读整体感知探究赏析艺术提升内容、结构篇章、语言情感、意境离骚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与楚辞。2、了解诗的大意,熟读成诵。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3。教学方法:朗读、讲解。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4课时一、导入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我们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还实行赛龙舟活动,大家知道我们是为了纪念谁吗二、介绍屈原与楚辞(一)介绍屈原1、请学生来说说对屈原的了解。2、老师补充说明。(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主动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与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志向。(2)作品留有诗《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二十几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3)小结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记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颂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二)介绍楚辞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地方色调,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三、解题篇名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说法:(1)西汉司马迁说明为“离忧”,摆脱忧愁;(2)东汉班固释“离”为“罹”,“罹忧”,遭遇忧患;(3)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四、学习1~7节1、了解《离骚》。请学生自己看题注,画出重点内容。2、指导诵读断句。《离骚》多用六字句(“兮”字不算在内),一般每句两个节拍,为“三三”节奏。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有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节奏有两拍也有三拍。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朗读时,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3、逐节诵读,释义。学生自读,找学生读,学生释义,老师指导。(1)第1节我长声叹息擦拭眼泪啊,哀痛人生的多灾多难。我只是宠爱奇妙的德行而自我检束啊,却早上进谏晚上就遭到废弃。兮:楚地方言土语,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虽:通“唯”,只。(2)第2节既因我用蕙草做成的佩带而废弃啊,又加上我采集了香茝。这都是我出自内心的爱好啊,即使让我死上多次我也决不懊悔。以:因为。蕙,揽茝:均比方追求奇妙的德行。九死:多次死亡。九,为虚数。(3)第3节怨君王是这样地糊涂啊,始终不能体察我良苦的专心。那些女人嫉妒我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众女:喻指众多小人。蛾眉:喻指奇妙的人,这里为屈原自比。(4)第4节世俗原来就擅长投机取巧啊,不按规则办事而变更措施。违反准绳而追随邪曲啊,争着把苟合取容作为常规。固:原来。错:通“措”,措施。(5)第5节我多么忧愁郁闷失意啊,独有我在这时候是这样的窘况无奈。宁可突然死去或遭遇放逐啊,我也决不愿做出这样苟合取容的丑态!(6)第6节品性刚烈的鸟不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的鸷鸟:鹰隼之类的猛禽。圜:通“圆”。(7)第7节宁愿心里受着委屈压抑着自己的意志啊,忍受着别人强加的罪过而蒙受着耻辱。保持清白为正直之道而死啊,原来就是前代圣贤所看重的。伏:通“服”。4、小结前7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缘由,表示不愿同流合污。5、多种形式诵读。(1)齐读1~7节(2)同位子同学相互读(3)找学生读五、作业1、熟读、背诵。2、总结字音、通假字、重点词。第5课时一、检查作业完成状况1、检查背诵。2、检查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②謇朝谇而夕替③又申之以揽茝④偭规则而改错⑤忳郁邑余侘傺兮⑥宁溘死以流亡兮⑦鸷鸟之不群兮⑧何方圜之能周兮⑨忍尤而攘诟(2)说明下列加点的词①謇朝谇而夕替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固时俗之工巧兮④偭规则而改错⑤宁溘死以流亡兮二、学习8~13节1、逐节诵读,释义。(1)第8节我懊悔当时选择道路时没看清晰啊,久久地站立我确定将要返回。转过我的车头以返回原路啊,趁着迷路还不是很远。相:看。反:通“返”。朕:我。古时朕用作自称,并无贵贱之分。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2)第9节赶着我的马车缓缓地走上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啊,奔驰到长着椒树的山丘暂且在这里休息。进仕朝廷不被君王接纳却反而获罪啊,退下来我将重新修饰我当时的服饰。离:通“罹”,遭到。尤:过失,罪过。初服:当时未进仕时的服饰。比方原有的志向、志趣。(3)第10节裁剪菱叶荷叶做成上衣啊,将荷花聚集编织成下装。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的确是奇妙的。不吾知:就是“不知吾”,宾语前置句。(4)第11节把我高高的帽子再加高啊,把我长长的佩带再加长。芳香和污浊混杂在一起啊,只有我光明纯净的品质还没有亏损。高:加高。长:加长。芳与泽其杂糅:比方自己与奸邪小人共处一朝。(5)第12节突然回过头来纵目远望啊,将去观览四方荒远的地方。佩带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浓郁的芳香更加显著。章:通“彰”,明显,显著。(6)第13节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宠爱修饰习以为常。即使肢解我还是不会变更啊,莫非我的志向会因受到创痛而变更吗好修:宠爱修饰。比方宠爱修身养性。2、小结后6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志向的爱国感情。3、多种形式诵读。(1)齐读8~13节(2)同位子同学相互读(3)找学生读三、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诗句谈谈你心目中的屈原形象。四、放《离骚》的配乐朗诵,体会屈原的思想情感五、作业1、熟读,背诵。2、总结字音、通假字、重点词。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目标:1、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与其表达效果。2、培育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实力。3、培育学生结合语境观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实力。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冲突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教学难点:1、体会人物性格与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诵读、探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6课时一、导入《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二、解题1、《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记。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三、整体把握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依次、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冲突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华蜜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抗拒精神。四、研习课文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与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中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厚哀痛的基调,形成一种覆盖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示意全篇的作用。3、研读“开端”部分。(1)集体朗诵第一部分(2)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宗明义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冲突。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验,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验,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与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3)要求学生体会“非为织作迟……与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毅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醒悟的相识,精确的推断,这是一个头脑醒悟又具有猛烈抗拒精神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4、研读“发展”部分。(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看法;兰芝遣归时装扮与她和婆婆、小姑的告辞;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2)体会仲卿与母亲、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作用有三: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明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其次,初次展示了焦仲卿软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抗拒,只好休了兰芝,对将来还抱有一丝幻想。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恳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看法。(3)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探讨: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辞,和小姑告辞,有何作用?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静,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毅。和婆婆告辞:表现了她从容镇静、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事实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显明的比照。与小姑告辞:“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哀痛使她最终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和善的性格以与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4)“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相互理解,相互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明白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忧自己那特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行少的过渡段落。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与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六、布置作业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部分。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第7课时一、检查“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部分的背诵二、研习课文1、研习课文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在中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则,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进行概括。(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看法。“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难过、惭愧、委曲等困难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精确地表现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附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的栩栩如生,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但哀痛不已。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这几句不是简洁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切和爱惜。(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川流不息,足以证明兰芝的漂亮和修养。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特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逼:“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特别深刻和逼真。②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看法形成显明的对比,为什么?要求学生体会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抗拒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恳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恳求,她的突然承诺,是对前途完全无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办法,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事实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承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特别事务了。(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反衬兰芝的苦痛、孤独和凄凉。2、研习“高潮”部分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探讨: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坚决果断,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毅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软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3、研习“尾声”部分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调,像这样的结尾,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探讨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寄予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华蜜的猛烈愿望。三、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分析总结主子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