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以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病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研究对象: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等。研究方法:1、动物体内试验;2、体外试验:游离细胞、器官、微生物;3、人体试验:偶尔人体中毒试验;4、流行病学研究;5、化学分析;6、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人体内部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也可简化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毒性作用:也叫毒性反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改变的反应。毒性分级:1、剧毒,V级,小于50mg/kg;2、高毒,W级,50-500mg/kg;3、中等毒,III级,500-5000mg/kg;4、低毒,II级,5000-15000mg/kg;5、微毒,1及大于15000mg/kg。靶器官: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毒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该物质的靶器官。毒性作用的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映;3、速发与迟发作用;4、局部与全身作用;5、可逆与不可逆作用;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毒作用的生物学标志:1、接触生物学标志;2、效应生物学效应;3、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剂量:指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实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的量,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单位常以mg/Kg体重、mg/m3空气、mg/L水表示。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引起的一定的生物学效应。量反应(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常用一定计量单位来表示其强度。质反应(反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表示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常用百分率或百分比表示。剂量反应关系:1、直线型;2、S形曲线型;3、抛物线性;4、指数曲线型;5、双曲线型;6、受干扰的曲线型。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各种化学毒物联合作用对机体产生的毒性等于各个毒物单独作用时的总和;2、协同作用:各种化学毒物联合作用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大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的毒性效应的总和;3、拮抗作用:各种化学毒物联合作用时,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低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效应的总和;4、独立作用:不同性质的毒物有不同的作用部位、不同的靶子,而这些部位与靶子之间在功能关系上不密切,因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5、增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当加另一种化学物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即为增强作用。联合作用系数:K=预期LD50/实测LD50,K大于1为协同作用,K=1为相加作用,K小于1为拮抗作用。致死剂量包括:1、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2、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4、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作用水平:1、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2、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3、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4、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EL。阈值(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是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剂量时的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剂量时效应即将发生。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人由外环境摄入人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单位:mg/(kgbw)。最高允许浓度MAC:车间内工人工作地点的空气中某种化学物质不可超越的浓度。阈限值TLV:绝大多数工人每天反复接触不致引起损害作用的浓度。参考剂量RfD: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日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毒性参数大小比较:实际安全剂量VSDVNOEL阈LOEL(慢性)VNOAEL阈LOAEL(亚慢性)VNOAEL阈LOAEL(急性)VLD0VMLD(LD01)VLD50VLD100急性毒作用带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的危险性小。慢性毒作用带Zch: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急性中毒之间剂量范围宽,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毒物动力学通常被写成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生物转化即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0吸收:外源化学物经与机体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由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中分布;在组织细胞内经酶类催化发生化学结构与性质变化的过程称为转化或者代谢转化;在代谢过程中可能形成新的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及代谢产物;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或离开机体的过程称为排泄。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取决于两个因素:1、外源化学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2、外源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即浓度与持续时间。生物膜:是细胞和各种细胞器表面所包裹的一层极薄的膜系结构,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特点:生物膜是在液态或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一些球形蛋白质分子,是一种可塑的、具有流动性的、脂质与蛋白镶嵌而成的双分子结构。功能:隔离功能,屏蔽作用,选择性物质运输,生物功能。生物转运方式:1、被动转运:①简单扩散:被认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吸收方式,主要取决于胃肠腔道内pH值、外源化学物的pKa和脂溶性;②滤过;③易化扩散;2、主动运输,其特点为:①耗能;②转运过程中需要有载体参加③具有饱和性④具有选择性⑤存在竞争性抑制;3、膜动转运:①胞吞作用②胞吐作用。吸收的主要方式:1、消化道(吸收作用主要在小肠)、2、呼吸道(气溶胶吸收的影响因素有:①、颗粒大小;②、水溶性。)3、皮肤(外源化学物经皮肤的吸收量与其脂溶性成正比,与相对分子质量呈反比;不同物种动物皮肤通透性不同,大鼠及兔的皮肤比猫更易通透,而豚鼠、猪和猴子的皮肤通透性则与人相似)4、药物治疗还有注射方式。分布:是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人血液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影响分布的因素有:1、扩散率;2、器官灌流率。血脑屏障BBB:血液和脑之间存在的,位于毛细血管壁,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星状胶质细胞组成,无孔且细胞接合非常牢固。外源化学物经BBB的转运主要是简单扩散,所以外源化学物的植绒脂溶性和带电性以及分子量是影响转运的主要因素。胎盘屏障:能阻止一些外源化学物向胎儿行进,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保护作用,对于防止外源性化学物的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贮存库的双层意义:1、降低靶器官损伤的可能性;2、另一方面,贮存库有可能成为集体的一种隐患,当机体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时,原来蓄积在贮存库的外源性化学物又会大量释放到血液,造成毒性损伤。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进入机体内的外源化学物常出现在特定器官蓄积的现象,体内主要的贮存库有:(1)血浆蛋白(2)肝、肾(3)脂肪组织(4)骨骼。毒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1)肾脏排泄,随尿排出(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可采用更增加尿量、改变肾小球滤液的pH值来处理外源化学物的急性中毒);(2)肝、胆排泄,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3)呼吸道排泄,挥发性物质可随呼出气排除(血/气分配系数较小的外源化学物排出较快,血/气分配系数较大的排出较慢);(4)其他途径,随各种分泌液排出,如汗液、乳汁、唾液等。生物转化的意义:将亲脂的外源性化学物转变为极性较强的亲水性物质,以降低其通过细胞膜的能力,从而加速其排出,但生物转化可向有利的方向一失活,即使外源性化学物毒性降低或成无毒产物,也可能是向有害的方向一活化,即使外源化学物变成毒性更大的产物。生物转化的类型:1、1相反应:指经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H、一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II相反应的底物。包括:(1)氧化反应(2)还原反应(3)水解反应;2、II相反应: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包括:(1)葡萄糖醛酸结合(2)硫酸结合(3)乙酰化作用(4)氨基酸结合(5)甲基化作用(6)谷光甘肽结合六个反应。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第四章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1)广泛查阅文献,积极进行交流(2)进行必要的动物预实验(3)相似性原则(首先在结构、功能及代谢方面与人类应具有相似性,其次在年龄上要具有近似性,再次在分布方面要具有相似性,最后在生态或健康状况方面具有近似性(4)差异性原则(5)易化性原则(6)相容或相匹配原则(7)可获性原则(8)重复性原则和均一性原则最常用的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肤染毒及注射染毒。一般是静脉注射>吸入>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经口>皮内注射>其他途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必要时设)、阴性(溶剂、赋形剂)对照组(必须设X阳性(标准或有效)对照组(尽可能设)、历史性对照剂量新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第五章急性毒性实验动物选择原则是以哺乳动物为主,国内外主张两种: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类为非啮齿类动物。啮齿类多选用大鼠和小鼠,皮肤毒性试验也可用豚鼠或家兔,非啮齿类可选用狗或猴。大鼠和小鼠是急性毒性试验应用最多的实验动物,应用各半。雌雄各半,刚成年动物 亚慢性毒性实验选雌雄各半,刚断乳的动物 慢性毒性试验选条件同亚慢性毒性实验LD50的计算方法:1、改良寇氏法2、概率单位法3、霍恩氏法(组距2.15倍、3.16倍)(具体算法在书上)毒性大小与ld50值成反比,ld50越小,毒性越大外源化合物急性毒性分级: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我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标准:6级(极毒)、5级(剧毒)、4级(中等毒)、3级(低毒)、2级(实际无毒)、1级(无毒)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较长时间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慢性毒性(chronictoxicity)是指实验动物或人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评价指标有慢性毒性NOAEL、LOAEL.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代谢产物或化学物原型排出体外。但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蓄积作用。蓄积系数分组标准:<1,高度蓄积;1〜明显蓄积;3〜中等蓄积; >=5轻度蓄积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half-life):是指化学物质吸收入体内以后,在体内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无论半衰期长短,在每个与t1/2等时间间距接触化学物的条件下,其在体内经过6个t1/2的接触期限就可以达到蓄积极限,此时理论蓄积为极限值的98.4%。 12半衰期较短的化学物达到蓄积极限所需时间也较短,相反则较长。第六章变异:在物种的亲子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所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差异,通常称为变异(variation)突变:根据现代基因遗传理论,只有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异才能遗传,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称为突变(mutation)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外来因素特别是外源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这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从致突变的作用方式分:直接致突变物,间接致突变物致突变的类型分为3类: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基因突变(gene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的机理机制:DNA损伤-修复-突变模式。即任何DNA损伤,只要修复无疑,突变就不会发生,如果修复错误或未经修复,损伤就固定下来,就会发生突变。后墨:①DNA损伤②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的形成③对DNA合成系统作用而引起的突变④对DNA损伤修复系统而引起突变⑤诱重组效应⑥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按照对遗传信息的改变分类:(1)同义突变(是指没有改变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的突变,与密码子的兼并性相关)(2)错义突变(是指碱基序列的改变产生了错义密码子引起了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3)无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在成熟之前须终止合成的一类突变,无义突变使肽链过早终止,因此也称为链终止突变);(4)延长按照基因结构的改变分类:(1)碱基置换(转换,颠换);(2)移码突变(DNA分子中增加或减少了不等于3的位数的碱基对);(3)三核苷酸重复;(4)大段损伤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aberration)是指染色体或染色体单体断裂,造成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缺失,或引起各种重排,从而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畸变分为: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整倍体和非整倍体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DNA损伤(a、碱基错配b、平面大分子嵌入碱基c、碱基类似物取代d、碱基自身化学结构的改变)微管蛋白二聚体是构成纺缍体的基本成分。细胞对氧化性损伤的碱基的主要防御系统为碱基切除修复,核昔酸切除修复作为它的后援。突变的后果:体细胞突变(包括肿瘤、衰老、动脉粥样硬化和致畸、生殖细胞突变(致死性突变和非致死性突变,又可分为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主要的致突变试验:①细菌回复突变试验②微核实验③染色体畸变分析④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⑤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⑥显性致死实验⑦程序外DNA合成试验⑧单细胞凝胶电泳染色体畸变试验:(1)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2)微核试验(微核是染色体的断片或者整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未按正常程序进入细胞核而滞留在细胞质中的染色质小体)(3)显性致死试验(4)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致突变试验中设立阳性及阴性对照的目的是:阴性对照的目的是获得实验的基础数据;阳性对照的目的是通过对阳性物质的试验证明实验方法的可靠。验证实验者在本实验条件下,完成技术和鉴定致突变物的能力,证实经一段时间后,本实验的重复性。第七章•肿瘤(tumor):指有分裂潜能的细胞受致癌因素作用后发生恶性转化和克隆性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在人体的任何部位、任何组织都可以发生肿瘤。•良性肿瘤:呈膨胀生长,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多有包膜,它们生长常有“自限性”,对机体破坏较小。•恶性肿瘤:包括癌和肉瘤。•癌:由上皮细胞发生恶变的称为癌。如肺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肿癌,胃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胃癌等。•肉瘤:由间叶组织发生恶变的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等。•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和其他器官中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化学致癌物(chemicalcarcinogen):指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carcinogenesis):指化学致癌物在体内引起肿瘤的过程。•原癌基因指机体内正常细胞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正常情况下它呈静止状态,对细胞无害且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分化,促进细胞分裂、增殖等)。•癌基因指一类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它们是化学致癌物作用的主要靶分子,在细胞癌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分裂生长的负性调节因子,其编码的蛋白质能够降低或抑制细胞分裂活性,或称为肿瘤抑制基因。化学致癌过程引发阶段(initiation)f促长阶段(promotion)f进展阶段(progression)1、 引发阶段/启动阶段•化学致癌物不可逆的将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起始步骤。.通常是一相对迅速的过程,化学致癌物对靶细胞DNA产生损伤作用,经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造成单个或少量细胞发生永久性、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即成为突变细胞,或称为“启动细胞”。具有这种作用的物质称为启动剂/引发剂(initiator)。2、 促癌阶段/促长阶段•启动阶段形成的启动细胞,在某些因素的促进下克隆增殖,形成细胞群,即良性肿瘤。•具有促癌作用的物质称为促癌剂或促进剂。3、 演进阶段/进展阶段•启动和促进两个阶段所引起的良性损伤并不是致死的,良性肿瘤需要通过一个称为演变的过程才会转变为恶性肿瘤,这就是化学致癌的第三阶段一一演变阶段。•随着良性肿瘤的恶化率增高,肿瘤开始获得一些新的性质,如侵袭性。像启动和促进阶段一样,演变过程也可以自发地进行,并可能由于细胞复制的增加而被促进。•有些化学致癌物同时具有启动、促进和演变的作用,称为完全致癌物(completecarcinogen)。化学致癌物分类根据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情况分类I组,明确的人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95II组,对人类有致癌能力(probably)或可能(possible)致癌物。又分为两组,即IIA组和IIB组。IIA组,对人类很可能(probably)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66IIB组,对人类是可能(possible)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241•组III,无致癌性物质,不能对人类引起致癌性的物质。497•组W,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1(己内酰胺)按化学致癌物的作用机制分类1、 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carcinogens)2、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carcinogens)3、 暂定不明机制致癌物化学致癌作用的评价方法:短期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人群癌症流行病学分析•它是确定人类致癌物唯一手段。•通常方法是,一般先通过动物致癌试验,根据阳性结果检出潜在的人类致癌物,或先进行描述流行病学调查或临床观察发现怀疑人类致癌物,再进行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即定群调查(或称队列调查)和病例对照调查。第八章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或)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出现的有害作用。•其特点和表现分为:O生长迟缓(growthretardation):胚胎发育较正常的发育过程缓慢。O致畸作用(teratogeniceffect):胎儿出生时某种器官表现出形态结构异常。O功能不全或异常(functionaldeficiency):胎儿的生化、生理、代谢、免疫、神经活动及行为的缺陷或异常。O胚胎致死作用(deathofthedevelopingorganism):某些外源化合物在胚胎发育期对胚胎具有损害作用使其死亡。♦:♦畸形(malformation):器官形态的异常。・:♦畸胎(terate):具有畸形的胚胎或胎仔。•:・致畸作用:在妊娠期(出生前)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后代结构畸形的特性或作用。>胚胎毒性作用(embryotoxicity):外源化学物引起的胎仔生长发育迟缓和功能缺陷不全的损害作用。其中不包括致畸和胚胎致死作用。>母体毒性作用:母体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下,对受孕母体产生的损害作用。具体表现包括体重减轻、出现某些临床症伏、直至死亡。♦:♦致畸物或致畸原(teratogen):•:•凡在一定剂量下,能通过母体对胚胎或胎儿正常发育过程造成干扰,使子代出生后具有畸形的化合物。•:•如果诱发的畸形是在无明显母体毒性剂量下出现的,那么该物质就是一种真正的或选择性致畸物。•致畸试验:评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的试验。>畸形与变异•胚胎或胎儿出现器官形态结构异常称为畸形。•机体的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在同一物种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子代的个体之间,有时出现不完全相同的现象,即为变异。•例如肋骨或椎骨数目多于或少于正常,甚至某些内脏易位也属于变异。一般认为变异不影响正常生理功能,更不危及生命。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器官发生期的胚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剂量与效应关系较为复杂;物种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致畸作用机理:1干扰基因表达(基因表达受抑制或异常表达可能引起畸形);2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3损伤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翻译(DNA损伤可导致细胞周期混乱和特定的细胞群体中的细胞死亡);4细胞凋亡(胚胎中在遗传基因控制下的特定类型的细胞死亡)5干扰细胞交互作用;6通过胎盘毒性引起发育毒性;7干扰母体稳定;8内分泌干扰作用(内分泌干扰物干扰激素的制造、释放、传送、代谢、结合、作用或排除。)结果评定:致畸指数二评价:致畸指数<10,为不致畸;致畸指数10〜100,为致畸物;致畸指数>100,为强致畸物。致畸危险指数=最大不致畸剂量/最大可能摄入量评价:致畸危险指数>300,说明致畸危险性小;致畸危险指数100〜300,为中等致畸危险性;致畸危险指数<100,为致畸危险性较大。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作用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生殖毒性既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于妊娠前期和哺乳期。即可发生于整个生殖过程的各个时期。表现为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例如生殖器官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性周期和性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生育力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等。繁殖毒性的评价•通过对实验动物繁殖过程的观察,来评价外源性化学物质对动物性腺功能、交配、受精能力、分娩、授乳以及后代发育等繁殖功能有无损害作用。•结果判定:将实验组动物各项观察指标统计结果与对照组动物进行比较,如实验组动物在交配、妊娠、幼仔存活、幼仔发育等方面受到影响,说明受试化学物质对动物生育繁殖功能有损害作用。第九章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1、功能团:①烷烃被卤素取代时,毒性按氟氯漠碘依次增强,取代基越多,毒性越强;②烃类引入氨基变成胺后,毒性增强,且叔胺〈仲胺〈伯胺;③芳香族引入-OH后,毒性增加,取代基越多,毒性越强;2、分子空间结构:直链毒性〉支链毒性;成环〉不成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不对称;3、同系物碳原子数:碳原子越多,毒性越强(甲醇、甲醛除外),当碳原子超过一定数目(一般为7-9个),毒性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减小;4、分子饱和度:同碳原子数,不饱和键增多,毒性增强,乙烷〈乙烯〈乙炔;5、有机磷化合物结构与毒性:取代基&和虬为烷氧基时比烷基毒性大,&和R2同为烷基时,烷基碳原子数越多,毒性越大。物理性质:1、溶解度: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大;2、分散度:分散度越大,毒性越大;3、挥发度;4、电离度;5、稳定性;纯度:杂质毒性大于主要成分,样品越纯,毒性越小,杂质毒性小于主要成分,样品越纯,毒性越大。接触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接触频率与期限:急性接触通常是指一次给化学毒物,低毒化合物可在24小时内多次给予,经急性接触,通常连续接触4小时,最多连续接触不得超过24h;亚急性接触为反复接触1个月或略少于1个月;亚慢性接触为反复接触3个月或略少于3个月;慢性接触为反复接触3个月以上,通常需6个月以上。代谢酶的抑制:一种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可受到另一种化合物的抑制,此种抑制与催化生物转化的酶类有关,这种抑制分为两种类型:特异性抑制和竞争性抑制。当一种外源化合物对某一种酶有特异性抑制作用,使该酶催化的生物转化受抑制,即为特异性抑制。当一种外源化合物在机体内出现或数量增多时,可影响某种酶对另一种外源化合物的催化作用,即两种化合物出现竞争性抑制。诱导:某些外源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过程催化酶系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此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诱导的结果可促进其他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使其增加或加强。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抗蠕虫药项目建议书
- 2024年电力工程项目发展计划
- 二年级小学生的状物作文10篇
-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Tartrazin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函数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教学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4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4.3.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距离问题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四章函数应用1.1利用函数性质判断方程解的存在课时跟踪训练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
- 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2Whattimedoyougotoschool第3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2023届新高考新教材化学人教版一轮训练-第四章第4讲 无机非金属材料
- DL-T-5161.5-201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
- 最美老师评选述职报告
-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跌倒-根因分析法
- 肿瘤细胞信号转导ppt课件
- 钢结构厂房水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能耗制动控制线路电路图及工作原理PPT课件
-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
- 金属断裂机理
- 病理室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
- 皮肤病学之疣PPT课件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