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思考_第1页
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思考_第2页
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思考_第3页
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思考_第4页
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思考姚伟钧穆青(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摘要:城市圈的文化建设是近年来社会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将城市圈的文化建设和软实力的提升这二者结合起来,其研究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武汉城市圈的具体问题为例,在提出武汉城市圈即文化圈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在城市圈的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圈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圈内文化软实力,凸显城市圈的文化魅力。关键词: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城市建设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城市的崛起和发展,应该是指它的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既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扩大为主要指标的硬实力的增长,更应该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基础、以生态为关键的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既需要硬实力的持续增长,更需要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而提升武汉城市圈发展文化软实力,首先就应该厘清武汉城市圈及文化圈相关理论,进而挖掘城市圈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推动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种崭新思路、政策和战略。一、武汉城市圈与文化圈所谓城市圈,一般是从自然地理角度而言,而文化圈除了具有地域概念外,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意义。二者看似没有联系,其实关系相当密切。(一)武汉城市圈的历史渊源城市圈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相关的周边城市组成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分工并相互依存的城市群体。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汉及其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共9座城市聚合而成的城市群落。这里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活力地区,也是文化的繁荣地区。从历史上看,“8+1”武汉城市圈区域内本就是一个合理的文化圈,此文化圈的中心随着历史的演进,在不断变化。“早在六朝时期,今鄂州为此文化圈的中心,继后为位于武昌蛇山下的夏口城取代,唐宋时期,鄂州(今武昌)、黄州又先后成为这一地域的文化中心。”①及至明末清初,汉口因其“控吴皖之上游,扼江汉之门户,汉阳在其南,武昌在其左,星姚伟钧,男,195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穆青,女,198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化学系硕士。罗棋布,犄角为之,襟江带河,雄视全楚”②的地理位置成为城市圈的中心,周边城市在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受其影响较大。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而周边城市纷纷有人来汉口求生存淘金,移民尤以黄陂孝感人为多,今汉口黄陂街便是居住黄、孝人而得名。武汉城市圈早已有其雏形,随着2002年武汉城市圈正式建立,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它以新的模式发挥自身的活力。(二)武汉城市圈之文化圈“如果有许多地带的类似的文化丛相连接,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者基本相同,文化社会学就把这种文化现象叫做文化圈。”③文化圈首先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具有地域性。德国的格雷布内尔对文化圈的理解更多从地理空间上考察其意义,注重物质文化。奥地利的施密特进一步发展了文化圈的概念,认为文化圈还包括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宗教等因素。“文化圈包含一定的文化特质,具有独立性。每个文化圈在各自的地理区域内形成,有自己的个性。但文化圈并不是死板不变,文化的流动性决定了文化圈不断吸收外来的精华因素,并把自己的文化往外传播。文化圈理论之所以提出,是试图在重建古今文化关系的历史序列上找出具有同源性的规律。”④把文化圈的概念放在历史的基础上来研究文化的动态,对各文化成分的剖析是有益的。文化圈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才能成立,它与城市圈的结合,为城市圈注入文化的意义,使得城市圈理论更加丰富。因为,城市圈不仅具有地缘优势,一般还具有相似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质与文化习俗等,对城市圈要进行文化的开发才能增加圈内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特色的文化品牌。武汉城市圈内文化同源同脉,风俗大体相同,深深融入了楚文化底蕴,经济的依存程度较高,在近代社会转型中又加入了具有商业特色的江汉文化。城市圈即文化圈的论点成立。现代城市圈的建设不仅要提高经济实力,更要挖掘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圈的软实力建设。二、武汉城市圈的文化资源8+1城市圈的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商代古城之一。城市圈中的鄂州、黄州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的进步需要互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需要彼此借鉴与扶持。在数千年文化的积淀过程中,武汉城市圈深深融入了楚文化底蕴,在近代社会转型中又加入了具有商业特色的汉派文化,这些独有的文化内涵是武汉城市圈的宝贵文化财富。武汉8+1城市圈是楚文化的主要分布地,鄂东及邻近地区出现的一系列楚城便证实了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盛。“楚文化资源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柱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⑤虽然秦汉以后,楚文化主流似乎销声匿迹,其实这是一种文化大融合的表现,但楚人箪路蓝缕的进取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融入到了楚文化圈中的城市与市民心里。“楚国巧夺天工的各项工艺与无韵之离骚的辞赋也深深影响后人,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因子。”⑥时至今日,武汉城市圈仍保留着楚文化的许多印记。如武汉的一些地名上可以看出此地与楚文化的血肉关系。其中的典型代表,当数东湖的行吟阁。行吟阁还作为武汉啤酒的一个品牌标识,可见楚文化魅力。武汉城市圈文化的共同特质是“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这正是汉派文化的主要特色。“汉派”文化以武汉城市文化为凤头,以周边100公里之内的8座中小城市为辅翼,形成彩凤展翅之势。⑦它兴盛于近现代,属于大都市文化派系。1861年汉口开埠,虽然是被迫的,但客观上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使其从封闭的城镇状态走向世界。开埠以来,近代“中外商贾咸集于此,角逐竞争,商业贸易,极称繁盛。”⑧武汉城市地位也因此而直线上升,“夙超天津、广东,今直位于中国要港之第二,将进而摩上海之垒,使外人艳称为东方芝加哥。”⑨汉口的开埠不仅改变了武汉城市的功能,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它在其崛起、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以之为中心的强力民俗场,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诸多的便利条件,广泛摄取各类风俗文化,经过整合,混成和滋生一种新的风俗气象,然后向周边地区扩散强波,引发各辐射区产生共振。”⑩武汉城市圈所在的位置便在这一辐射区中,影响至今。鄂东地区一直以来是革命中心。武汉辛亥首义革命为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亚洲第一共和国谱写了中华民族史上的光辉篇章,首义文化是武汉独一无二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旅游资源,是武汉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内容。中共建党初期,武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之一。鄂东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黄冈先后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00多名开国将帅,红安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留下大量的革命遗迹。鄂豫皖、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革命活动,成为武汉城市圈红色文化的重要资源。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已有6个项目(黄梅戏、黄梅桃花、红安绣活、团风湖北大鼓、麻城花鼓戏、武穴岳家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众所周知,禅宗文化资源是黄梅的重要财富,素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之说。“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经过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传法,已成定局,五祖之后,形成各家宗派。”11如今黄梅四祖寺、五祖寺成为海内外佛教徒常来谒拜之地。除此之外,孝感是著名的孝子之乡,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再加上黄香温衾,孟宗哭竹,中国历史二十四孝,孝感占其三。孝文化成为孝感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点。近年来,武汉城市圈一直重视文化建设。武汉强力打造首义文化区,建成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场所,对昙华林、汉正街及汉口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改造取得了实质性效果。黄冈累计投入3亿多元恢复和扩建了五祖寺、四祖寺、老祖寺,新建了妙乐寺等主体建筑。在软实力提升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利用与开发,深具文化底蕴的楚文化、开拓进取的汉派文化、爱国情怀的红色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精神中去,“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环境还不够科学,有些只停留在口号上。开拓和发展城市精神,是城市圈竞争的客观趋势。探究城市圈精神的本源,需要文化与文化圈的理论支撑。三、如何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城市群的出现。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写道:“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从世界及中国的文明史角度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新型的城市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地域文化的产物。不同的城市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素质产生了色彩纷呈的城市文化。城市也由过去军事、政治为主的功能转变为社会、文化功能。世界各国成功的城市圈是一个巨大的功能性服务区域,其文化各具特色,在交融中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文化软实力对城市圈的构建具体应该起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文化圈的优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笔者认为武汉城市圈要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应该着力加强文化自觉、文化活力、文化责任、文化功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最早是由我国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不仅是理论概念,更有实践的意义。这里的自觉,是一种觉悟精神,上至国家民族,下至市民百姓,都需要对文化的敏感觉悟。具体到城市圈的软实力建设上,便是对所在地域内文化有所感知。城市圈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文化自觉意识。长三角城市圈处于吴越文化区,珠三角城市圈则属闽南文化区,武汉城市圈内这9座城市事实上也已经构成了一个以武汉为中心,以楚汉文化为特质的文化圈。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地域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让一座城市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城市文化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城市圈中相互碰撞。但每一种文化对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它们是和谐共生的,承认“他者”文化的合理性,不仅反思自身文化的价值,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基因。京派、海派文化分别代表了北京、上海的城市特色,武汉城市圈的汉派文化同样是一种城市文化,它体现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影响到建筑、语言、艺术等各个方面。而汉派文化的影响力却不大,似乎既不新潮,也不古朴,无甚特别之色彩。这也是特殊原因决定,武汉处于“九省通衢”的交通要道,流动性是它的特点,一方面带来了文化的自容包容精神,同时导致了没有固定的文化特色。但包含着市民文化、码头文化的汉派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兼容并包、开拓进取的城市性格,武汉及其周边的城市,尤其是8+1城市圈中的中小城市,深受汉派文化的影响。“汉派文化占地缘交通之利,得时代风气之先,挟文化交流之势,形成了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性格特征,这就是敢为人先的开创开拓精神,吞吐万方的兼容并包精神,与时移易的更化变革精神,融会贯通的综合创新精神具有务实与浪漫相统一、浑厚与精明相统一、谨重与灵活相统一、持守与通变相统一的特征有着刚毅、明敏、洒脱、练达的品性”。12因此,城市圈的文化建设,需要提升市民对文化的自省与觉醒。就武汉城市圈而言,楚文化是城市人文底蕴的基础,吸收了中西文化的汉派文化虽然未成大气候,但它颇具现代平等宽容精神的特点启发着城市建设。豪放而直爽,颇有北方人性格的武汉市民正把汉派文化发扬光大。只有具备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城市圈的发展不再仅是物质化进步,而充满了蓬勃朝气的精神追求,塑造了开拓进取、自由宽容的城市精神,我们的城市建设就真正做到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二)培养文化责任文化责任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文化竟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中国高层的战略视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捋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包括:古街巷、老商号、名人故居、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以及地下的墓葬等等,从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应了古代的生存状态,体现了现代的生活意义,承载着城市文明的价值城市文化特色主要通过文化遗产来表现;从经济的角度看,处在地上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经济的旅游资源。武汉城市圈文化遗产众多,有黄鹤楼、古琴台等历史遗迹,黄梅五祖寺、归元寺、长春观等名寺道观,红安将军县的红色基地等等。其中“历史街区,又称老城区,泛指古旧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它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14武汉历史街区主要包括昙华林街区,同时江汉路步行街、户部巷、吉庆街等也是武汉特色历史街区。“古街巷是城市人文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见证,也是城市的文脉之链。”竟城市规模的扩大,促进了旧城改造,由于缺乏长远的历史文化眼光,一些富含历史文化积淀又反映武汉历史的老字号湮没了,尤其是近现代的某些文化遗产,如名人故居、老街区、老商号、革命遗址等等,常常被忽略而受到旧城改造的威胁。事实上近代以来的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是武汉城市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市政府投资16.74亿元建设汉口历史风貌街区,说明它们已日益引起重视。汉口历史风貌街区包含了原汉口租界的大部分区域,区内汇集有风格各异的西方优秀历史建筑和中西合璧的传统建筑,可以称之为“近代汉口万国风情园”,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的旅游价值。武汉市对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的历史痕迹清晰显现。除了这些静态的物质载体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城市的动态的价值观与人文精神,更是城市精神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会议的文件,主要指那些与有形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民族民间知识与文化场所,如口头文学、语言、舞蹈、音乐、戏曲、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武汉城市圈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与技艺、民俗表演五大类,其中武汉市有30余位民间艺术家掌握着20多门绝技。深入城市圈市民生活的汉剧、楚剧这样的民间文化必须在现代也有一个较为良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本质来说,是我们民族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宝贵财富。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它既是昨天历史的、生活的实录,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文化遗产的保护核心意义是历史与未来的融合,主要通过文化传承来实现。失去了文化特色的城市,就失去了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记忆便无根可寻,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只有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真正科学的态度保护好城市自身的文化传统,保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才能创造出城市恒久的文化魅力”。16近代以来,武汉引领周边城市文化发展道路,尤其是汉派文化对城市圈有深远意义。每个城市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案,在城市圈的建设中,决策者应把文化遗产保护列入城市规划中,形成独特的城市建筑景观和人文气质。武汉城市圈的市政建设可以多突出楚文化和江汉文化的特色,渗透到城市的街头巷尾,漂荡出楚文化的风韵。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市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对文化的依恋慢慢演变成对城市的认同。培养这种归属感与认同感是文化特有的责任。因此,培养健康的市民心态,夯实青少年的文化根基,才能实现文化的社会责任。(三)增添文化活力“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121世纪的城市生活细化到每一个层面都充满活力,城市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与丰富的文化活动,城市文化也只有在市民的参与中才能释放活力,文化也才能得以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横渡长江活动是独具武汉特色的文化活动,武汉国际杂技节与“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并称中国南北两大国际杂技节,被誉为国际四大著名杂技赛事之一。武汉文化节庆活动呈现延绵一个老节(杂技),创办两个新节(旅游、赛马),创新一个特色节(渡江)的特点,增添了城市文化活力。与世界及国内有关城市圈相比,武汉市的文化活动虽然较多,但城市圈其它城市却相对不足,文化是激发城市文化活力的源泉,因此,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是整个城市圈增添文化活力的方法。丰富的文化生活才能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开放的文化氛围才能提升文化认同感。全球化下的城市是流动的,充满了活力。国际化使得城市更加多元,推动了城市走向世界,也促使了城市文化的交融,从而为城市文化提供了活力土壤。国际的交融激活了城市文化,但现代城市文化的相似性与相通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同的文化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城市圈内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避免城市化带来的相似性,共同组合出色彩斑斓的区域文化万花筒。城市圈在文化活力四射的同时,应吸收传统文化符号,恰当利用,城市文化建设中融入多元的城市生态文明理念。(四)提升文化功能文化功能,通俗的说就是文化的作用。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功能进行过详细的阐释。他认为,文化具有工具的属性,其功能是复杂的,各种风俗、观念、信仰都履行某些重要的功能。文化人类学家费孝通认同其老师马林若夫斯基的观点,并且认为认为:文化的用途可以满足基本(生物)、派生(社会)、整合(精神)三个层次的需要。城市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开发上。2008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为建设“两型”社会探索道路。经济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和消费的便是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正是以文化为内核,促进城市圈经济繁荣,同时创新城市文化,反过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作为龙头,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报业与图书出版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武汉市在“十一五计划”中,已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其中加强文化创意,发展旅游业是重中之重。文化产业作为新型产业,城市圈内的其他城市发展相对较弱,城市的文化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经济互动的前提是文化的融合,文化只有被合理利用,才能绽放光芒,呈现功能性。武汉城市圈同属荆楚文化范围,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有共同的文化基奠,城市圈在发展中可以树立自己的文化旗帜,并且各城市之间相互借鉴。城市企业文化中体现特色的地域文化,商品中展示自身魅力的城市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环境,城市圈的发展才更有活力。在城市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吸取先进的城市理念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表现强烈的兴趣,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