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分析的完整步骤_第1页
Meta分析的完整步骤_第2页
Meta分析的完整步骤_第3页
Meta分析的完整步骤_第4页
Meta分析的完整步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eta分析的完整步骤根据个人的体会,结合战友的经验总结而成,meta的精髓就是对文献的二次加工和定量合成,所以这个总结也算是对战友经验的meta分析吧。

一、选题和立题

(一)形成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系统评价可以解决下列临床问题:

1.病因学和危险因素研究;

2.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研究;

3.诊断方法评价;

4.预后估计;

5.病人费用和效益分析等。

进行系统评价的最初阶段就应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精确描述,包括人群类型(疾病确切分型、分期)、治疗手段或暴露因素的种类、预期结果等,合理选择进行评价的指标。

(二)指标的选择直接影响文献检索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关系到制定检索策略。

(三)制定纳入排除标准。

二、文献检索

(一)检索策略的制定

这是关键,要求查全和查准。推荐Mesh联合freeword检索。

(二)文献检索,获取摘要和全文

国内的有维普全文VIP,CNKI,万方数据库,外文的有medline,SD,OVID等。

(三)文献管理

强烈推荐使用endnote,procite,noteexpress等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检索和管理文献。

查找文献全文的途径:

在这里,讲一下找文献的过程,以请后来的战友们参考(不包括网上有电子全文的):

1.查找免费全文:

(1)在pubmedcenter中看有无免费全文。有的时候虽然没有显示freefulltext,但是点击进去看全文链接也有提供免费全文的。我就碰到几次。

(2)在google中搜一下。

少数情况下,NCBI没有提供全文的,google有可能会找到,使用“学术搜索”。本人虽然没能在google中找到一篇所需的文献,但发现了一篇非常重要的综述,里面包含了所有我需要的文献(当然不是数据),但起码提供了一个信息,所需要的文献也就这么多了,因为老外的综述也只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这样,到底找多少文献,找什么文献,心里就更有底了。

(3)免费医学全文杂志网站。W。提供很过超过收费期的免费全文。

2.图书馆查馆藏目录:

包括到本校的,当然方便,使用pubmed的linkout看文献收录的数据库,就知道本校的是否有全文。其它国内高校象复旦、北大、清华等医学院的全文数据库都很全,基本上都有权限。上海的就有华东地区联目、查国内各医学院校的图书馆联目。这里给出几个:

(1)中国高等院校医药图书馆协会的地址:/xiehui/chengyuan.htm,进入左侧的“现刊联目”,可以看到有“现刊联目查询”和“过刊联目查询”,当然,查询结果不可全信,里面有许多错误。本人最难找的两篇文章全部给出了错误的信息(后来电话联系证实的)。

(2)再给出两个比较好的图书馆索要文献的email地址(有偿服务),但可以先提供文献,后汇钱,当然做为我们,一定要讲信誉吆。一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信息部:xxbmlpla@,电话:01066932429;

(3)二是复旦大学医科图书馆(原上医):ill@,联系人,周月琴,王蔚之,郑荣,电话需下载文献传递申请表(25/ill.doc)。其他的图书馆要么要求先交开户费,比如协和(500元),要么嫌麻烦,虽然网上讲过可提供有偿服务,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出了。

meta分析的原理首先是假定各个不同研究都是来自非同一个总体(H0:各个不同样本来自不同总体,存在异质性,备择假设H1,如果p>0.1,拒绝H0,接受H1,,即来自同一总体)这样就要求不同研究间的统计量应该接近总体参数真实值,所以各个不同文献研究结果是比较接近,就是要符合同质性,这时候将所有文献的效应值合并可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有些算法,如倒方差法,mantelhaenszel法,peto法等.

2.分类:

异质性检验,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异质性,统计学异质性和方法学异质性,作meta分析首先应当保证临床同质性,比如研究的设计类型、实验目的、干预措施等相同,否则就要进入亚组分析,或者取消合并,在满足临床同质性的前提下(非常重要,不能一味追求统计学同质性,首先考虑专业和临床同质性),我们进一步观测统计学同质性。

临床异质性较大时不能行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也不行.只能行描述性

系统综述(systemicreviews,SR)或分成亚组消除临床异质性.解决临床异质后再考虑统计学异质性的问题.

如果各个文献研究间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0.1),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model),这时其实选用随即效应模型的结果与固定效应模型相同;如果不符合同质性要求,即异质性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0.1),这时候固定效应模型的算法来合并效应值就是有偏倚,合并效应值会偏离真实值.所以,异质性存在时候要求采用随机模型,主要是矫正合并效应值的算法,使得结果更加接近无偏估计,即结果更为准确.

此外,这里要说明的是,采用的模型不同,和合并效应值的方法不同,都会导致异质性检验P值存在变动,这个可以从算法原理上证明,不过P值变动不会很大,一般在小数点后第三位的改变.

异质性检验的Q值在固定模型中采用倒方差法和Mantel-haenszel法中也会不同。

随机效应模型是不需要假定各个研究来自同一个总体为前提,本来就是对总体参数的近似无偏估计,这个与固定模型不一样(必须要同质为基础),所以随机模型来作异质性检验简直是“画蛇添足”,无奈之举!

因此,随机模型异质性检验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都是可以用,而固定模型必须要求无异质性。可以证明和实践,如果无异质性存在的时候,随机模型退化为固定,即固定模型的结果于随机模型的合并效应值是相等的

/bbs/actions/archive/post/5942183_0.html

具体见下图:

目前,国内外对meta分析存在异质性,尤其是异质性检验P值很小的时候(具体范围我不清楚,是0.05~0.1吗?请版主补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个时候做meta分析是没有意义,相当于合并了一些来自不同总体的统计结果,也有人认为,这些异质性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文献发表的时间,研究的分组,研究对象的特征等因素引起,只要采用亚组分析或meta回归分析可以将异质性进行控制或解释,还是可以进行meta分析,至少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相对无偏的估计总体.这里要强调的是,异质性检验P值较小时候,最好能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和说明。合理进行解释,同时进行亚组分析,相当于分层分析,消除混杂因素造成的偏倚(bias)。

3.衡量异质性的指标

一个有用的定量衡量异质性的指标是I2,I2=[(Q–df)/Q]x100%,此处的Q是卡方检验的统计值,df是其自由度(Higgins2003,Higgins2002)。这个I2值代表了由于异质性而不是抽样误差(机会)导致的效应占总效应估计值的百分率。I2值大于50%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的异质性。

参考/bbs/actions/archive/post/5937485_0.html

(二)、敏感性分析:

1.敏感性分析的含义:

改变纳入标准(特别是尚有争议的研究)、排除低质量的研究、采用不同统计方法/模型分析同一资料等,观察合并指标(如OR,RR)的变化,如果排除某篇文献对合并RR有明显影响,即认为该文献对合并RR敏感,反之则不敏感,如果文献之间来自同一总体,即不存在异质性,那么文献的敏感性就低,因而敏感性是衡量文献质量(纳入和排除文献的证据)和异质性的重要指标。

敏感性分析主要针对研究特征或类型如方法学质量,通过排除某些低质量的研究、或非盲法研究探讨对总效应的影响。(王吉耀第二版P76中)

“排除某些低质量的研究,再评价,然后前后对比,探讨剔除的试验与该类研究特征或类型对总效应的影响”。(王家良第一版八年制P66、154)

敏感性分析是从文献的质量上来归类,亚组分析主要从文献里分组病例特征分类。

敏感性分析是排除低质量研究后的meta分析,或者纳入排除研究后的meta分析。

亚组分析是根据纳入研究的病人特点适当的进行分层,过多的分层和过少的分层都是不好的。

例如在排除某个低质量研究后,重新估计合并效应量,并与未排除前的Met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该研究对合并效应量影响程度及结果稳健性。若排除后结果未发生大的变化,说明敏感性低,结果较为稳健可信;相反,若排除后得到差别较大甚至截然相反结论,说明敏感性较高,结果的稳健性较低,在解释结果和下结论的时候应非常慎重,提示存在与干预措施效果相关的、重要的、潜在的偏倚因素,需进一步明确争议的来源。

2.衡量方法和措施

其实常用的就是选择不同的统计模型或进行亚组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偏倚来源,慎重下结论。

亚组分析通常是指针对研究对象的某一特征如性别、年龄或疾病的亚型等进行的分析,以探讨这些因素对总效应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而敏感性分析主要针对研究特征或类型如方法学质量,通过排除某些低质量的研究、或非盲法的研究以探讨对总效应的影响。

建议可以看参考王吉耀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

敏感性分析只有纳入可能低质量文献时才作,请先保证纳入文献的质量!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方法,如果是RCT,可选用JADAD评分。如果病因学研究,我认为使用敏感性分析是评价文献质量(前提是符合纳入标准)的较为可行的方法。

敏感性分析是分析异质性的一种间接方法。

有些系统评价在进行异质性检验时发现没有异质性,这时还需不需要作敏感性分析?

我的看法是需要,因为我觉得异质性也是可以互相抵消的,有时候作出来没有异质性,但经过敏感性分析之后,结果就会有变化。

(三)对入选文献进行偏倚估计

发表偏倚(publicationbias)评估(包括作漏斗图,和对漏斗图的对称性作检验)。可以用stata软件进行egger检验。

人是活的,软件是死的,临床是相对的,统计学是绝对的。

四、总结:

(一)结果的解释

Meta-分析结果除要考虑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外,还应结合专业知识判断结果有无临床意义。若结果仅有统计学意义,但合并效应量小于最小的有临床意义的差值时,结果不可取;若合并效应量有临床意义,但无统计学意义时,不能定论,需进一步收集资料。不能推荐没有Meta-分析证据支持的建议。在无肯定性结论时,应注意区别两种情况,是证据不充分而不能定论,还是有证据表明确实无效。

(二)结果的推论

Meta-分析的结果的外部真实性如何?在推广应用时,应结合该Meta-分析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考虑其样本的代表性如何,特别应注意研究对象特征及生物学或文化变异、研究场所、干预措施及研究对象的依从性、有无辅助治疗等方面是否与自己的具体条件一致。理想的Meta-分析应纳入当前所有相关的、高质量的同质研究,无发表性偏倚,并采用合适的模型和正确统计方法。

(三)系统评价的完善与应用

系统评价完成后,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包括:①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和临床医师的评价;②接受成本效益评价;③关注新出现的临床研究,要及时对系统评价进行重新评价。临床医师只有掌握了系统评价的方法,才能为本专业的各种临床问题提供证据,循证医学才能够顺利发展。

附上我的meta分析文章:

\t"_b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