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三下学期第四次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木雕父子俩凌鼎年鲁三斧是木匠,严格地说是雕花匠。他之所以叫鲁三斧,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不管你是不是鲁班的嫡系,但一笔写不出两个鲁字。传承老祖宗、祖师爷的技艺,有鲁班的名头,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够了,就能混口饭吃了。鲁三斧的境界似乎比他父亲高,他的儿子取名:鲁一绝。他觉得光三板斧还不够,必须得有绝活儿。不是说:一招鲜,吃遍天嘛。鲁三斧从小就让鲁一绝学画画,学木雕。鲁一绝儿时的记忆里,最多的是水波纹、绣球纹、龟背纹、冰裂纹、祥云纹、鱼鳞纹、方胜纹、如意纹、灵芝纹、流云纹、飞天纹、浪花纹、古钱纹、柿蒂纹、金锭纹、银锭纹、剑环纹、莲花瓣纹、回纹、锁纹等,以及父亲让他在三角形、菱形、长方形、圆形、鸡心形、六角形的黄杨木、檀香木、核桃木、紫柚木里刻这些纹样图案,像红木、铁力木等父亲就很少让他操刀。父亲说了,等你有了绝活儿,就可雕刻寓意图案,那些名贵的金丝楠木、紫檀木、酸枝木、黄花梨就能让你大显身手了。鲁一绝儿时见过父亲收藏的几块木雕,放在大橱的顶上,可父亲宝贝得什么似的,轻易不让鲁一绝把玩,说这些老货比你爷爷的爷爷年纪还大,禁不起磕磕碰碰。鲁一绝有次趁父亲外出就凳子摆凳子,站上去,把橱顶的雕花板拿来看看,最上面一块的花纹有葫芦、宝剑、扇子、笛子、荷花、花篮、渔鼓、阴阳板等,鲁一绝觉得很奇怪,这几样东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雕刻在一起,啥意思?正在这时,父亲突然回来了,鲁一绝一惊,慌乱中,那木雕花板掉在了地上,碎成了几块,父亲破天荒给了一绝额头一个"毛栗子",很痛的。因了这一记"毛栗子",鲁一绝今生今世再也不会忘记,记住了雕花板上雕的是"道家八宝",知道了那八样法器,俗称“暗八仙”。鲁一绝发誓:日后雕个更好的,赔给父亲。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有了自己收藏木雕板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鲁一绝的木雕技艺日益精进,文绉绉的话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娄城土话就是“强爷娘,胜祖宗”。鲁一绝更注重收集寓意木雕图案,如“苏武牧羊”“三顾茅庐”“状元折桂”“五子夺魁”“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怀橘遗亲”“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有木质纹理本色的,有上漆描金的。但大都是民国的与北洋政府时期的,少量清代的,明代的就更少了。一天,来了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自称钱经理,他带来了一块老旧的雕花板,有的地方已朽烂了,但还看得出有四只狮子,有大狮子,有小狮子,在戏耍中,那神态各不相同,可以说栩栩如生,关键是动态,整个画面像活的一样。鲁三斧只瞅了一眼,就脱口道:“明代的?”钱经理说:“好眼力,真是明代的,四百多年头了。”鲁一绝说:“这叫四世同堂吧?这类木雕花板,我见过,会雕。”钱经理说:"是五世同堂,应该还有一只小狮子,如果能给补上,价钱好说。"鲁三斧二话没说,就把这活儿接了下来。"保证修旧如旧,完好如初。看我的绝活儿吧。"鲁一绝信心满满。父子俩反复看,反复琢磨,另一只缺失的小狮子在哪呢?鲁一绝说:“在那朽烂的部位补一只上去,不会错的。”鲁三斧却说:"不,从大狮子背后残破的一小块空缺推测,可能是半只狮子。"鲁一绝不能不服,姜还是老的辣。经过粘贴、修补、画样、雕刻,再上色、做旧,竟浑然一体几乎看不出破绽。钱经理看到修补后的《五世同堂》,赞不绝口,十分满意,很爽快地给了5000元钱。钱经理加了鲁一绝的微信。当晚,就木雕的话题与鲁一绝聊了起来。几天后,他约鲁一绝去喝下午茶,对鲁一绝说:“你们父子俩的木雕手艺在娄城,你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我们可以合作,你们父子俩负责木雕,做旧,我负责出货,保证比现在的收入翻好几番,怎么样?"鲁一绝问:“怎么合作?”钱经理说:“高端收藏,私人订制,来样加工,来料加工,货到款付,银货两讫。”鲁一绝有些心动,说回去与父亲商量后再定。鲁一绝把钱经理的合作项目与父亲说后,鲁三斧说:“那不成了文物造假吗?”鲁一绝说:"爸,你怎么还是老脑筋,不开窍。仿古建筑都很吃香,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为什么不能仿古做旧?我们与钱经理是制作、供货关系,不存在造假、骗人。怕什么?"“你要接这活儿,你接。我不做这事,这昧心钱我不赚。”鲁一绝知道老爸的假脾气,就各做各的,他另外开了"鲁一绝木雕坊",还招了两个学徒,购进了雕刻机器,由他徒弟根据来样雕刻出毛坯,他再手工加工,打磨,力求完美,这样,交货速度大大加快。鲁三斧依然纯手工,不温不火,平平静静,冷锅里爆出热栗子的,是他的一幅《百子闹春》木雕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先是被评为娄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再后来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一绝呢,在娄城高档住宅区买了房子,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他唯一的担心,这钱经理会不会哪天出什么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三斧的父亲认为传承木雕技艺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够了,故给儿子取名“鲁三斧”;鲁三斧要求儿子还要有"绝活儿",故给儿子取名"鲁一绝",父子二人的名字值得玩味。B.作者在文本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大量木雕花纹和寓意图案的名称,这些有象形意味的名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具体感知到中国民间木雕多姿多彩的艺术美。C.鲁一绝因为从小按父亲“必须有绝活”的要求学习,还因为那记“毛栗子”的刺激,最终,他的木雕技艺"强爷娘,胜祖宗"。单就技艺而言,儿子的技艺达到了一定高度。D.鲁一绝始终觉得自己做的是木雕“仿古做旧”,“不存在造假、骗人”,于是,离开父亲,招徒开了机器与手工结合的"鲁一绝木雕坊",做工力求完美,生意红火。7.关于修补《五世同堂》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三斧看一眼就知道是明代的,根本不谈价格就接下活,这说明他对文物研究深,而且有重义轻利、助人为乐的美德。B.鲁一绝先申明见过四世同堂,会雕,后说"看我的绝活儿",这里写出了他信心满满,急于展示自己“绝活儿”的心理。C.“在那朽烂的部位补一只上去,不会错的。”鲁一绝急于展示自己的木雕绝活,对补在哪里最佳,并不像父亲那样眼光独到。D.母狮带着幼狮们嬉戏,其中一只被母狮遮住了半个身子,这种构图安排,既符合生活常理,又使图景更生动自然,所以,一绝对父亲是佩服的。8.小说虽以“木雕父子俩”为题,但父亲是更能体现主旨的“灵魂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9.稍加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用在鲁一绝身上的笔墨要比鲁三斧的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们家的独轮车韦如辉我们家一直珍藏着一辆独轮车。枣木轮子,槐树架子,间隔一人有余的两个车把之间,系一根牛皮材质的跨肩带子。父亲把它安放在一个单间里。尽管房子翻盖了好几回,它却一直享受着父亲给予的特殊待遇。父亲坐在轮椅上,一根食指点了再点说,我就是推着它入的党。父亲的食指最后回到自己的胸膛,眼睛泛起了一层水色。父亲在党五十五年,七一前夕,中共市委组织部还派专员,给他老人家送来一枚金光闪闪的勋章。时间回放到五十七年前。一场大暴雨,把村东头的石桥冲塌了。村子北面临河,河水长年累月从村子周围转了一个大圈,之后顽皮地一路东去。可不得了,那座有百岁高龄的老石桥,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出路。大伙儿眼睁睁看着石桥倒塌,又眼睁睁看着咆哮的浊浪把一块块散架的石头携带而去。队长嘴里噙一根铜烟杆,把一脸的愁从黝黑的皱纹里,一缕缕抽出来,混合着烟雾,飘散到水汽浓重的空气里。天气放晴,队长召集大伙儿商议,怎么能把石桥建起来?父亲那年二十四岁,正值身强力壮。他老人家从人群里站起来,举起右拳,立在肩头,铿锵有力地说,到怀远山上拉石头。大伙儿的目光,一齐射向父亲,其实心里在嘀咕:怀远有两座山,也是平原大地上少有的两座山。可是,离这里六十多公里,怎么去?又怎么把石头运回来?队长噙着烟嘴的两片嘴唇,像一副小竹板,呱嗒呱嗒地响。目光转回来的大伙儿,期望他能说一句话儿,而从他嘴里冒出来的,却是一缕缕呛人的烟味儿。队长上午凫水去了公社,下午又凫水回到村里。他来到父亲跟前,把一只湿漉漉的大手搭在父亲肩头,垂头丧气地说,少林呐,咱们上怀远拉石头吧。放倒两棵大树,造了三辆车。父亲带领五个人,蹚过小河,披星戴月,向怀远的方向出发。父亲每次说到这里,总要停下来喘口气,好像走路累了,坐下歇歇脚。每当这个时候,我急忙给父亲递过去一杯温开水,让他老人家润润嗓子。去年,他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嘱咐千万不能激动、不能劳累。我问父亲,你们拉石头总共去了几趟?在路上歇了多少脚?父亲笑了笑,露出一嘴仅有的三颗黑黄牙齿,伸出一只手,在空中翻过来翻过去。当他把我的眼神都翻花了的时候,挤出来一句话儿,一百二十一趟,来回二百四十二趟。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盯着我的眼睛,似乎问我满不满意。对于我的第二个问题,他老人家没有回答,或者说根本记不起来了。我点了点头,再点了点头,表示相当相当地满意。大前年,父亲双腿静脉曲张,严重变形,再也站不起来了。我心想,父亲可能是因为用脚过度,才患上腿疾的。这个话,我跟我儿子说过。父亲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告诉我,没有的事儿,都是命!石桥重新建起来,至今还在用。当然,它已经不是我老家村子唯一的出路。如果它命名为一桥,二桥、三桥、四桥都分别诞生了。父亲使用过的那辆独轮车修了散,散了修,早已不成样子。直到村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应父亲的强烈请求,队里把独轮车分给了他。村子列入规划,整体拆迁。乡亲们个个笑逐颜开,即将住上楼房的喜悦溢于言表。父亲的忧郁,一天天在叹气中蔓延。我自然知道父亲忧郁的原因,他老人家一定在担心,那个心肝宝贝独轮车怎么办?我说,爸,咱们把车捐给博物馆吧,那里更具有珍藏和教育价值。父亲眼睛里闪出一道亮光,点了点头。联系好博物馆,父亲让儿子和我分别推着他和独轮车,去了队长的墓碑前唠叨。父亲扭过头对我的儿子说,做人不能忘本哪。当年,修好桥,老队长介绍我入的党啊!我嘱咐儿子多拍几张独轮车的照片,留给爷爷作个纪念,说不定哪一天你爷爷……往下的话儿,我没说出口,一股热辣的东西突然堵塞在胸口。递给父亲照片的时候,他从胸口颤抖着掏出一张油印的《拂晓报》。报纸的右下方有一张模糊的插图,一个弓腰搭背的老人,推一辆独轮车,车上装满了粮食。下面有一行依稀可辨的小字:支前英雄。我当然知道,《拂晓报》是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创办的,是他强军杀敌的三大法宝之一。父亲说,这张报纸是他父亲留下来的,里面的老人就是以他为原型画的。我眼眶里噙满泪水,尽可能不让它在父亲面前流下来。我掏出手机,对着老得不成样子的父亲,连同他手中的报纸,快速按下了快门。我想,一定要把这张照片和报纸送到博物馆!把历史告诉后人!(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气放晴大家商议重建石桥时,父亲坚定地提议说到怀远山上拉石头,却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对。B.父亲每次回忆拉石头的经过,总要停下来喘口气,说明当年的辛苦劳累让他现在想来依然心有余悸。C.“我”推测父亲的腿疾与用脚过度有关,但在父亲看来,腿疾是命中注定,可见父亲有迷信的一面。D.村子列入规划整体拆迁,乡亲们为即将住上新楼而欣喜,父亲却因无处妥善安置独轮车而日益忧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强调独轮车的普通材质和它受到的特殊礼遇,利用反常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善用对比。如暴雨冲垮石桥,“大伙儿”与父亲态度的对比,队长毫无作为与父亲积极作为的对比。C.小说语言质朴,却也不乏生动之处。如“把一脸的愁……一缕缕抽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贴切。D.小说跨越时空,人物涉及祖父、父亲、“我”、儿子,在看似不经意的人物设定中其实蕴含着深意。8.小说中回忆和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9.小说最后把“我们家的独轮车”送进博物馆,你认为这一情节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邢兰①孙犁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雪,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霾着的天,刮西北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的缝口。我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着说:“冷得怪呢,这房子!”“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唆,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很淡,简直看不出来。“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一些。“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②着东西。”他说着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下便发出空洞的嗵嗵的声响。“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他向我说:“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邢兰没表情地说:“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里引起了这种感觉: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会续写下去的。一九四〇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注]①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②坚壁:把物资转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冷得怪呢,这房子!”第一次见到邢兰,“我”就忍不住发牢骚,表明“我”因住宿条件简陋“没心情”,感到委屈。B.“我”是一名八路军干部,邢兰对“我”非常信任。“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表现了当时良好的干群关系。C.“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表明邢兰做事热心,考虑周到,早就为“我”做好了准备。D.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任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人公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B.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C.这篇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他不平凡的优秀品质。D.“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下去。8.小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一块七毛”买一只口琴,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孙犁说:“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孙犁所主张的生活性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西线无战事[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能够静幽幽地坐在一个什么地方,譬如说在饭店主人的花园里面,九柱戏球道旁边的栗树底下,是很有乐趣的。树叶飘落在桌上和地上,只有那么几片,最初的几片。面前搁着一杯啤酒,我在部队里已经学会喝酒了。酒杯空了一半,可是杯子里还有美味凉爽的几大口,尽够我喝的。这里既没有号音,也没有炮击,主人家的几个孩子在九柱戏球道上玩耍,一只狗将头搁在我的膝盖上。天空蓝漾漾的,栗树叶中间,矗立着圣玛格丽特教堂那绿盈盈的尖塔。这很好,我挺喜欢。但是跟人们我却处不来。我母亲是唯一百事不问的人。可我父亲就不是这样。他要我把前线的情况讲给他听,他的那种好奇,我发现既动人又愚蠢,后来我跟他再也没有真正的接触。只要这么听着,往往比什么事都更叫他喜爱。我知道他并不懂得,要把这些事情变成语言,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危险,我害怕那样一来它们会变得十分庞大,叫我制服不了。如果前线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样样都很清楚的话,那我们还不知道会变成个什么样咧。到了街上,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响声把我吓了几跳之后,有个人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原来是我的德文老师,他冲着我净问那些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啊,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可怕吧,可怕吧,是不是?是的,那是吓人的,可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不管怎么说,我听人讲,你们在那边至少吃的东西还很不错。你气色很好,保罗,身体也结实。这里自然要差多了,这也很自然,原是理所当然的事,凡是最好的东西总要留给我们的战士!”他把我拉到一张照例围坐着许多老顾客的桌子那里。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一位校长跟我握了握手,说道:“原来你是从前线回来的?那边的士气怎么样?了不起吧,了不起吧,是不是?”我做了说明,回家嘛,人人都是乐意的。他哈哈大笑:“这话我完全相信!不过,你们首先得把法国佬打个痛快!你抽烟吗?这里,你不妨来一支。服务生,也给我们的年轻战士来一杯啤酒。”我悔不该接受那支雪茄,弄得我只好留下来了。他们都洋溢着一片盛情,要推却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非常懊恼,便使劲地抽烟,简直像烟囱似的。为了至少要表示一点领情,我就一大口把那杯啤酒喝干了。可马上又为我要来了第二杯。人们都知道,他们受了军人多少的思惠啊。他们争论着我们应当吞并哪些地方。系着钢表链的校长,认为至少要比利时的全部,法国的煤矿区,以及俄国的一大块土地。他提出我们一定要这些地方的理由,而且还一个劲坚持他的意见,直到别人最后都对他让步了才罢。于是他开始解释,突破口一定要挑在法国的某个地方,随后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道:“现在,用你们那种持久的阵地战,在那边稍稍向前移动一点。赶走那些鬼家伙,到那时和平就可以来到了。”我回答他,按照我们的想法,突破也许是不可能的。敌军的后备部队也许是太多了。此外,战争也许跟人们想象的并不都一致。他傲慢地拒绝考虑这种说法,并向我指出,我对这些事一点也不懂。“确实是这样,这是个别的情况,”他说,“可是它关系到总体。而对于这一点,你就不可能判断了。你只看见你们那小小的一段地区,因此就不了解全貌。你效忠尽职,你甘冒生命的危险,这都应该授以最崇高的荣誉-应该给你们每一个人颁发一枚铁十字勋章-但是首先,必须在佛兰德突破敌军的阵线,随后从北面席卷而下。”他喘了口气,抹了下胡子。“那必须是全面的席卷,从南到北。随后直捣巴黎。”我真想知道,他自己是怎么样把这些事想象出来的,我把第三杯啤酒灌了下去。他马上又要了一杯。然而我决然告辞了。他又拿了几支雪茄塞在我的口袋里,还亲热地拍拍我,放我离去。“一切顺利!希望我们不久就听到你们的好消息。”按照我的想象,休假绝不是这样的。说真的,一年以前也确实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在这期间起了变化的是我。在今天和当时之间横着一道鸿沟。当时,我对战争还一无所知,我们只是驻扎在一个平静的地带。可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这里,这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的人有的提出一些问题,有的什么也不问,可是人们可以看得出来,那些什么也不问的人却为他们的缄默而自豪,他们甚至常常带着一种无所不晓的神色,说这些事情根本没法谈论。他们为此而暗自夸耀。依我看,他们话讲得太多。他们有忧虑,有目标,有愿望,可是对于这些我都不能跟他们持共同的见解。我常常跟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坐在饭店主人那小小的花园里,试着向他解释,其实只有这么一件事情:就像这样静幽幽地坐着。他们当然也明白,也同意,甚至也有所察觉,但那只是说说而已,说说而已,是的,就是这句话-他们有所察觉,不过往往只是他们的半个人,另外的半个却从事别的活动,他们自己这样分心,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全身心地来体验这一点。我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当我在这里,在他们的屋子里,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看见他们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我也想待在这里,把战争忘掉,可是那也同样使我反感,它是那样的狭窄,怎么能充实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把它砸个粉碎。当前线的弹片在弹坑上空呼啸,照明弹高高地往上直蹿,伤员被放在帐篷布上给抬回来,战友蜷缩在壕堑里,他们怎么能这样干!他们在这里是另一种人,是一种我所不能正确理解的人,这种人我既嫉妒又鄙视。我不能不想到卡钦斯基,想到克罗普,想到缪勒和加登,他们在干些什么呢?也许他们正坐在营房食堂里,或者在游泳,要不了好久,他们又得上前线去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回到家后,所见景象与在前线大不相同,饭店主人那祥和美好的花园,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B.我理解父亲对前线的好奇,但他不理解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正因为他的“愚蠢”造成了父子俩永远的隔膜。C.我回到的家乡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对留在家乡的人们既嫉妒又鄙视,因为我真正经历过了战争。D.我和留在家乡的人们没有了共同的语言,但我还是试着向他们解释,可惜的是对于我的话,他们并不真正理解。7.关于家乡的人们和我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的德文老师对前线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但他并不真正了解战争的可怕。B.那位校长欣赏“我”的效忠尽职,给我啤酒,雪茄来表达对军人的热情。C.相较于我的德文老师,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谈论内容更加具体。D.人们对前线的争论,体现他们关注战争,但战争和他们想象的很不一样。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还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9.回到家乡休假期间,战争带给“我”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恐怖(节选)莫泊桑那是在一八七O年战争期间①。我们穿过鲁昂,向奥德梅尔桥后撤。我们的部队有两千人,这两千人溃不成军,士气低落,精疲力竭,正赶赴勒阿弗尔整编。白雪覆盖着大地。黑夜来临。我们从头天起就没有吃东西。普鲁士人离我们不远,所以我们迅速逃跑。诺曼底的田野一片惨白,偶尔露出农庄四周的树影;田野在黑色天空下伸向远方,显得沉重而阴森。在晦暗的暮色中,只听见一片含混不清的、拖沓而嘈杂的声音,仿佛是畜群在迁徙;在这片无穷无尽的踏步声中还夹杂着饭盒和军刀模糊的碰撞声。士兵们弯着腰,弓着背,肮脏不堪,甚至衣衫褴褛;他们在雪地上拖着疲惫的步子,艰难地往前走,往前赶。那天夜里严寒刺骨。我们的手与钢枪托粘到了一起。我常常看见一个士兵脱下使他难受的靴子赤脚赶路,于是每个脚印都带着血。他走了一会儿便坐下休息几分钟,可再也没有站起来。每个坐着的人都是死人。我们后面留下了多少可怜的士兵呀!他们精疲力竭,想让僵硬的两腿歇一歇再继续赶路,可是,等他们一停下来,等他们那几乎停滞的血液不再在冻僵的肉体内流动,一种无法抗拒的麻痹便使他们动弹不了,将他们钉在地上,合上他们的眼睛,不出一秒钟便使这个超负荷的人体机器完全瘫痪。他们的前额垂向膝盖,慢慢下沉,但并没有完全倒下,因为他们的腰和四肢一动不动,像木头一样硬,无法弯曲也无法挺直。在黑夜,在雪地,在这片寒冷和致命的田野上,我们这些比较强壮的人仍然继续走着;我们连骨髓都冻僵了,凭着运动惯性往前走;我们感到悲伤、气馁、绝望,特别可怕的是,我们感到被遗弃,感到世界末日来临,感到死亡,感到虚无。我看见两名宪兵抓着一个小个子的古怪男人的胳膊,他年岁很大,没有胡子,模样确实古怪。宪兵认为抓住了一名间谍,便来找军官。“间谍”这个词很快便在掉队的士兵中间传开了,他们在间谍四周围拢来。一个声音喊道:“枪毙他!”于是那些疲惫至极、勉强倚着步枪站立的士兵们突然感到一阵疯狂的、兽性的愤怒,这种愤怒往往驱使群众进行屠杀。我想说话,当时我是营长,可是谁也不承认长官,连我也可能被他们枪毙。一个宪兵说:“他跟踪我们三天了。他到处打听炮兵的情况。”我试着盘问这个人:“你是什么人?你想干什么?你为什么要跟着部队?”那人用无法听懂的土话嘟囔了几个字。这的确是个怪人,肩膀窄窄的,眼神狡猾,在我面前惶惑不安,以致我对他是间谍不再怀疑。他看上去年龄很大,身体虚弱。他偷偷打量我,神色谦卑、愚蠢和狡诈。人们在我周围喊道:“让他靠墙站!靠墙站!”我对宪兵说:“你们负责俘虏?......”话还没有说完,士兵们便一拥而上,将我推倒,顷刻之间愤怒的人群抓住那个人,将他打翻在地,拖到路边,扔到树旁。他摔在雪地上奄奄一息。他立刻被枪毙了。士兵们朝他射击,重新装上了子弹,再次射击,像野人一样疯狂。他们拥挤着轮流从尸体前走过,向尸体射击,就像人们列队从棺材前面走过抛洒圣水一样。突然一声呼喊:“普鲁士人!普鲁士人!”于是士兵们狂乱地溃逃,巨大的喧嚣声响彻四野。流浪汉的枪击声引起了恐慌,就连开枪者本人也吓坏了,他们不知道恐慌来源于自己,慌忙逃走,消失在黑暗中。我独自呆在尸体前,那两个宪兵也恪尽职守地呆在那里。他们抬起这个被打得稀烂的、血肉模糊的身体。“搜搜他。”我说。我掏出衣袋里的那盒火柴递过去。一个宪兵为另一个宪兵照明,我站在他们两人中间。摆弄尸体的宪兵说:“他穿蓝罩衣、白衬衫、长裤、鞋。”第一根火柴-熄灭了,又点燃第二根。宪兵在翻死者的衣袋,继续说:“一把角质小刀、一条方格手帕、一个鼻烟盒、一小截细绳、一块面包。”第二根火柴也熄灭了,又点燃第三根。宪兵在尸体上摸了很久,大声说:“就是这些。”我说:“把他的衣服脱光。在贴肉的地方也许能找到什么。”为了让两个宪兵同时行动,我亲自划火柴为他们照明。在转瞬即逝的急速的微光下,他们从他身上脱下一件件衣服,将这个还有热气的血肉模糊的身体脱得精光。突然,一个宪兵喃喃地说:“真见鬼,指挥官,这是个女人!”我无法描述我当时感到多么恐慌,一种奇异的、钻心的恐慌。我不相信,便在雪地上跪下来,看着这堆不成人形的血肉。这是个女人!两个宪兵目瞪口呆,十分气馁,等着我发表意见。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想,该作何假设。于是宪兵班长慢慢地说:“也许她是来找孩子的。她孩子在炮兵部队,一直没有消息。”另一个宪兵接着说:“可能是这样吧。”我曾经历过许多可怕的事,但当时我哭了起来。在那个冰冷的夜晚,在那片黑色平原上,我面对死尸,面对着这个奥秘,面对着这个横遭残杀的陌生女人,体验到“恐怖”的含义。(有删改)【注】①一八七O年战争:又称普法战争。战争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兵坐下休息后,“再也没有站起来”,由此可看出“我”的悲悯之情;枪毙“间谍”时,士兵“像野人一样疯狂”,流露出士兵愤怒的情绪。B.“古怪男人”被乱兵射杀后,“我独自呆在尸体前,那两个宪兵恪尽职守也呆在那里”,他们的目的是要从死者身上找到有价值的军事情报。C.当得知死者是女人后,“我不相信,便在雪地上跪下来”。“跪下来”不只是为了验证宪兵的说法是否正确,也包含着一种对死者的负罪感。D.“古怪男人”目睹法军溃败,担心在炮兵部队服役的儿子的安危,竟然在无法忍受的严寒中“跟踪我们三天”,让人不能不为伟大的母爱而感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环境描写笔力精湛,如“诺曼底的田野一片惨白”“显得沉重而阴森”。这些描写渲染了冬夜凄凉的气氛,烘托了士兵惊恐的心情。B.文中细节描写真实细腻,如“每个脚印都带着血”,“他们的前额垂向膝盖,慢慢下沉”。这些细节触目惊心,能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C.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对天气的寒冷、军队的情状、士兵的心情作了生动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参与者、讲述者,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利于真实再现战争情景,有利于表现“我”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复杂情绪。8.莫泊桑的小说叙述技巧圆熟,擅长铺垫、伏笔、照应。请从文中各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9.本文结尾说:“面对着······体验到"恐怖'的含义。”“恐怖”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三下学期第四次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木雕父子俩凌鼎年鲁三斧是木匠,严格地说是雕花匠。他之所以叫鲁三斧,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不管你是不是鲁班的嫡系,但一笔写不出两个鲁字。传承老祖宗、祖师爷的技艺,有鲁班的名头,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够了,就能混口饭吃了。鲁三斧的境界似乎比他父亲高,他的儿子取名:鲁一绝。他觉得光三板斧还不够,必须得有绝活儿。不是说:一招鲜,吃遍天嘛。鲁三斧从小就让鲁一绝学画画,学木雕。鲁一绝儿时的记忆里,最多的是水波纹、绣球纹、龟背纹、冰裂纹、祥云纹、鱼鳞纹、方胜纹、如意纹、灵芝纹、流云纹、飞天纹、浪花纹、古钱纹、柿蒂纹、金锭纹、银锭纹、剑环纹、莲花瓣纹、回纹、锁纹等,以及父亲让他在三角形、菱形、长方形、圆形、鸡心形、六角形的黄杨木、檀香木、核桃木、紫柚木里刻这些纹样图案,像红木、铁力木等父亲就很少让他操刀。父亲说了,等你有了绝活儿,就可雕刻寓意图案,那些名贵的金丝楠木、紫檀木、酸枝木、黄花梨就能让你大显身手了。鲁一绝儿时见过父亲收藏的几块木雕,放在大橱的顶上,可父亲宝贝得什么似的,轻易不让鲁一绝把玩,说这些老货比你爷爷的爷爷年纪还大,禁不起磕磕碰碰。鲁一绝有次趁父亲外出就凳子摆凳子,站上去,把橱顶的雕花板拿来看看,最上面一块的花纹有葫芦、宝剑、扇子、笛子、荷花、花篮、渔鼓、阴阳板等,鲁一绝觉得很奇怪,这几样东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雕刻在一起,啥意思?正在这时,父亲突然回来了,鲁一绝一惊,慌乱中,那木雕花板掉在了地上,碎成了几块,父亲破天荒给了一绝额头一个"毛栗子",很痛的。因了这一记"毛栗子",鲁一绝今生今世再也不会忘记,记住了雕花板上雕的是"道家八宝",知道了那八样法器,俗称“暗八仙”。鲁一绝发誓:日后雕个更好的,赔给父亲。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有了自己收藏木雕板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鲁一绝的木雕技艺日益精进,文绉绉的话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娄城土话就是“强爷娘,胜祖宗”。鲁一绝更注重收集寓意木雕图案,如“苏武牧羊”“三顾茅庐”“状元折桂”“五子夺魁”“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怀橘遗亲”“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有木质纹理本色的,有上漆描金的。但大都是民国的与北洋政府时期的,少量清代的,明代的就更少了。一天,来了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自称钱经理,他带来了一块老旧的雕花板,有的地方已朽烂了,但还看得出有四只狮子,有大狮子,有小狮子,在戏耍中,那神态各不相同,可以说栩栩如生,关键是动态,整个画面像活的一样。鲁三斧只瞅了一眼,就脱口道:“明代的?”钱经理说:“好眼力,真是明代的,四百多年头了。”鲁一绝说:“这叫四世同堂吧?这类木雕花板,我见过,会雕。”钱经理说:"是五世同堂,应该还有一只小狮子,如果能给补上,价钱好说。"鲁三斧二话没说,就把这活儿接了下来。"保证修旧如旧,完好如初。看我的绝活儿吧。"鲁一绝信心满满。父子俩反复看,反复琢磨,另一只缺失的小狮子在哪呢?鲁一绝说:“在那朽烂的部位补一只上去,不会错的。”鲁三斧却说:"不,从大狮子背后残破的一小块空缺推测,可能是半只狮子。"鲁一绝不能不服,姜还是老的辣。经过粘贴、修补、画样、雕刻,再上色、做旧,竟浑然一体几乎看不出破绽。钱经理看到修补后的《五世同堂》,赞不绝口,十分满意,很爽快地给了5000元钱。钱经理加了鲁一绝的微信。当晚,就木雕的话题与鲁一绝聊了起来。几天后,他约鲁一绝去喝下午茶,对鲁一绝说:“你们父子俩的木雕手艺在娄城,你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我们可以合作,你们父子俩负责木雕,做旧,我负责出货,保证比现在的收入翻好几番,怎么样?"鲁一绝问:“怎么合作?”钱经理说:“高端收藏,私人订制,来样加工,来料加工,货到款付,银货两讫。”鲁一绝有些心动,说回去与父亲商量后再定。鲁一绝把钱经理的合作项目与父亲说后,鲁三斧说:“那不成了文物造假吗?”鲁一绝说:"爸,你怎么还是老脑筋,不开窍。仿古建筑都很吃香,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为什么不能仿古做旧?我们与钱经理是制作、供货关系,不存在造假、骗人。怕什么?"“你要接这活儿,你接。我不做这事,这昧心钱我不赚。”鲁一绝知道老爸的假脾气,就各做各的,他另外开了"鲁一绝木雕坊",还招了两个学徒,购进了雕刻机器,由他徒弟根据来样雕刻出毛坯,他再手工加工,打磨,力求完美,这样,交货速度大大加快。鲁三斧依然纯手工,不温不火,平平静静,冷锅里爆出热栗子的,是他的一幅《百子闹春》木雕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先是被评为娄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再后来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一绝呢,在娄城高档住宅区买了房子,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他唯一的担心,这钱经理会不会哪天出什么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三斧的父亲认为传承木雕技艺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够了,故给儿子取名“鲁三斧”;鲁三斧要求儿子还要有"绝活儿",故给儿子取名"鲁一绝",父子二人的名字值得玩味。B.作者在文本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大量木雕花纹和寓意图案的名称,这些有象形意味的名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具体感知到中国民间木雕多姿多彩的艺术美。C.鲁一绝因为从小按父亲“必须有绝活”的要求学习,还因为那记“毛栗子”的刺激,最终,他的木雕技艺"强爷娘,胜祖宗"。单就技艺而言,儿子的技艺达到了一定高度。D.鲁一绝始终觉得自己做的是木雕“仿古做旧”,“不存在造假、骗人”,于是,离开父亲,招徒开了机器与手工结合的"鲁一绝木雕坊",做工力求完美,生意红火。7.关于修补《五世同堂》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三斧看一眼就知道是明代的,根本不谈价格就接下活,这说明他对文物研究深,而且有重义轻利、助人为乐的美德。B.鲁一绝先申明见过四世同堂,会雕,后说"看我的绝活儿",这里写出了他信心满满,急于展示自己“绝活儿”的心理。C.“在那朽烂的部位补一只上去,不会错的。”鲁一绝急于展示自己的木雕绝活,对补在哪里最佳,并不像父亲那样眼光独到。D.母狮带着幼狮们嬉戏,其中一只被母狮遮住了半个身子,这种构图安排,既符合生活常理,又使图景更生动自然,所以,一绝对父亲是佩服的。8.小说虽以“木雕父子俩”为题,但父亲是更能体现主旨的“灵魂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9.稍加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用在鲁一绝身上的笔墨要比鲁三斧的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6.【答案】D(3分)【解析】篇末说,“他唯一的担心,这钱经理会不会哪天出什么事?”可见,鲁一绝还是想到了钱经理极可能把自己的产品当文物卖的,只是利润太大,鲁一绝无法抗拒。7.【答案】A(3分)【解析】从语境看,鲁三斧不是重义轻利、助人为乐,而是爱惜文物,把修补它当作自己应做的事情。8.【答案】首先,鲁三斧眼光极好,能一眼识别文物的年代;他的木雕技艺也是出类拔萃的,这才有篇末的“一炮而红”。(2分)其次,鲁三斧有传承祖师爷技艺和恪守行规的初心,所以能不赚“昧心钱”,坚持纯手工制作。(2分)鲁三斧精湛的技术,对木雕文化的坚守都是作者着力赞美的,所以他才是作者心中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分)9.【答案】鲁一绝的内心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来自金钱的冲击,体现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艰难性。有了“变色的”鲁一绝,小说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3分)鲁一绝是鲁三斧的对比映衬者。鲁一绝虽然技艺高超,但眼力定力的不足,使他没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传承者,而鲁三斧的形象在这种映衬下也更加鲜明了。(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们家的独轮车韦如辉我们家一直珍藏着一辆独轮车。枣木轮子,槐树架子,间隔一人有余的两个车把之间,系一根牛皮材质的跨肩带子。父亲把它安放在一个单间里。尽管房子翻盖了好几回,它却一直享受着父亲给予的特殊待遇。父亲坐在轮椅上,一根食指点了再点说,我就是推着它入的党。父亲的食指最后回到自己的胸膛,眼睛泛起了一层水色。父亲在党五十五年,七一前夕,中共市委组织部还派专员,给他老人家送来一枚金光闪闪的勋章。时间回放到五十七年前。一场大暴雨,把村东头的石桥冲塌了。村子北面临河,河水长年累月从村子周围转了一个大圈,之后顽皮地一路东去。可不得了,那座有百岁高龄的老石桥,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出路。大伙儿眼睁睁看着石桥倒塌,又眼睁睁看着咆哮的浊浪把一块块散架的石头携带而去。队长嘴里噙一根铜烟杆,把一脸的愁从黝黑的皱纹里,一缕缕抽出来,混合着烟雾,飘散到水汽浓重的空气里。天气放晴,队长召集大伙儿商议,怎么能把石桥建起来?父亲那年二十四岁,正值身强力壮。他老人家从人群里站起来,举起右拳,立在肩头,铿锵有力地说,到怀远山上拉石头。大伙儿的目光,一齐射向父亲,其实心里在嘀咕:怀远有两座山,也是平原大地上少有的两座山。可是,离这里六十多公里,怎么去?又怎么把石头运回来?队长噙着烟嘴的两片嘴唇,像一副小竹板,呱嗒呱嗒地响。目光转回来的大伙儿,期望他能说一句话儿,而从他嘴里冒出来的,却是一缕缕呛人的烟味儿。队长上午凫水去了公社,下午又凫水回到村里。他来到父亲跟前,把一只湿漉漉的大手搭在父亲肩头,垂头丧气地说,少林呐,咱们上怀远拉石头吧。放倒两棵大树,造了三辆车。父亲带领五个人,蹚过小河,披星戴月,向怀远的方向出发。父亲每次说到这里,总要停下来喘口气,好像走路累了,坐下歇歇脚。每当这个时候,我急忙给父亲递过去一杯温开水,让他老人家润润嗓子。去年,他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嘱咐千万不能激动、不能劳累。我问父亲,你们拉石头总共去了几趟?在路上歇了多少脚?父亲笑了笑,露出一嘴仅有的三颗黑黄牙齿,伸出一只手,在空中翻过来翻过去。当他把我的眼神都翻花了的时候,挤出来一句话儿,一百二十一趟,来回二百四十二趟。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盯着我的眼睛,似乎问我满不满意。对于我的第二个问题,他老人家没有回答,或者说根本记不起来了。我点了点头,再点了点头,表示相当相当地满意。大前年,父亲双腿静脉曲张,严重变形,再也站不起来了。我心想,父亲可能是因为用脚过度,才患上腿疾的。这个话,我跟我儿子说过。父亲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告诉我,没有的事儿,都是命!石桥重新建起来,至今还在用。当然,它已经不是我老家村子唯一的出路。如果它命名为一桥,二桥、三桥、四桥都分别诞生了。父亲使用过的那辆独轮车修了散,散了修,早已不成样子。直到村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应父亲的强烈请求,队里把独轮车分给了他。村子列入规划,整体拆迁。乡亲们个个笑逐颜开,即将住上楼房的喜悦溢于言表。父亲的忧郁,一天天在叹气中蔓延。我自然知道父亲忧郁的原因,他老人家一定在担心,那个心肝宝贝独轮车怎么办?我说,爸,咱们把车捐给博物馆吧,那里更具有珍藏和教育价值。父亲眼睛里闪出一道亮光,点了点头。联系好博物馆,父亲让儿子和我分别推着他和独轮车,去了队长的墓碑前唠叨。父亲扭过头对我的儿子说,做人不能忘本哪。当年,修好桥,老队长介绍我入的党啊!我嘱咐儿子多拍几张独轮车的照片,留给爷爷作个纪念,说不定哪一天你爷爷……往下的话儿,我没说出口,一股热辣的东西突然堵塞在胸口。递给父亲照片的时候,他从胸口颤抖着掏出一张油印的《拂晓报》。报纸的右下方有一张模糊的插图,一个弓腰搭背的老人,推一辆独轮车,车上装满了粮食。下面有一行依稀可辨的小字:支前英雄。我当然知道,《拂晓报》是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创办的,是他强军杀敌的三大法宝之一。父亲说,这张报纸是他父亲留下来的,里面的老人就是以他为原型画的。我眼眶里噙满泪水,尽可能不让它在父亲面前流下来。我掏出手机,对着老得不成样子的父亲,连同他手中的报纸,快速按下了快门。我想,一定要把这张照片和报纸送到博物馆!把历史告诉后人!(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气放晴大家商议重建石桥时,父亲坚定地提议说到怀远山上拉石头,却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对。B.父亲每次回忆拉石头的经过,总要停下来喘口气,说明当年的辛苦劳累让他现在想来依然心有余悸。C.“我”推测父亲的腿疾与用脚过度有关,但在父亲看来,腿疾是命中注定,可见父亲有迷信的一面。D.村子列入规划整体拆迁,乡亲们为即将住上新楼而欣喜,父亲却因无处妥善安置独轮车而日益忧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强调独轮车的普通材质和它受到的特殊礼遇,利用反常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善用对比。如暴雨冲垮石桥,“大伙儿”与父亲态度的对比,队长毫无作为与父亲积极作为的对比。C.小说语言质朴,却也不乏生动之处。如“把一脸的愁……一缕缕抽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贴切。D.小说跨越时空,人物涉及祖父、父亲、“我”、儿子,在看似不经意的人物设定中其实蕴含着深意。8.小说中回忆和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9.小说最后把“我们家的独轮车”送进博物馆,你认为这一情节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6分)6.(3分)答案D。A项中大家并不是反对,而是对怎么运感到为难;B项结合下文可知,父亲喘气主要是因为心情激动;C项“父亲有迷信的一面”错误。7.(3分)答案B。队长不是毫无作为。8.(6分)①既能表现“我”对父辈们的尊敬之情,又强调铭记历史传承美德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问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父亲及前辈们,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回忆和现实交织穿插,内容上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④回忆和现实灵活穿插,使作品具有摇曳多姿之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历史涉及插叙,插叙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读者等方面回答。从人物上看,以现实的眼光关照历史,有利于全方位地了解人物,更能凸显人物性格及精神。从主旨方面看,能体现前辈的精神在当下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深化主旨。从读者方面来看,以这种方式叙述更有真实感,使人印象深刻。9.(6分)无论学生回答合理或不合理,都应该从情节(如这是情节的突转)、主题(如由“我们家”的独轮车到“我们大家”的独轮车,深化了主题)、人物(如突出了老一辈对优良传统的传承的希望)、效果(如有出人意料,引发思考等效果)等角度考虑。此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回答“合理”或“不合理”,即可得1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邢兰①孙犁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雪,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霾着的天,刮西北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的缝口。我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着说:“冷得怪呢,这房子!”“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唆,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很淡,简直看不出来。“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一些。“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②着东西。”他说着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下便发出空洞的嗵嗵的声响。“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他向我说:“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邢兰没表情地说:“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里引起了这种感觉: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会续写下去的。一九四〇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注]①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②坚壁:把物资转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冷得怪呢,这房子!”第一次见到邢兰,“我”就忍不住发牢骚,表明“我”因住宿条件简陋“没心情”,感到委屈。B.“我”是一名八路军干部,邢兰对“我”非常信任。“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表现了当时良好的干群关系。C.“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表明邢兰做事热心,考虑周到,早就为“我”做好了准备。D.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任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人公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B.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C.这篇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他不平凡的优秀品质。D.“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下去。8.小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一块七毛”买一只口琴,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孙犁说:“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孙犁所主张的生活性的。(6分)6.AA项中“我”“没心情”指的是没心情看太阳,因为要堵上房子无处不在的漏风的地方,让这小房子不至于那么寒冷,所以不是因为住宿条件简陋而“没心情”。7.BB项中“粗犷简洁”错误,应为“细腻委婉的笔触”。8.①丰富了小说情节。邢兰重金购入生活中并不必需的口琴,还熟练地吹奏自成的曲调,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更丰富。②丰满了人物形象。这些情节体现了邢兰的精神追求,让他摆脱了刻板生硬的农民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③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塑造邢兰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投身抗战工作,突出了在敌后开展抗战工作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9.①小说选材内容体现了生活性。小说以抗日根据地觉醒了的先进分子的平凡小事作为素材,源于生活本真。②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等细节就描绘了抗日根据地百姓的生活实际。③小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等艰苦的自然环境,显示出抗日根据地鲜明的地理特色。④小说语言体现了生活性。具有地域特色的对话正是抗日根据地日常生活的写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全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高考考前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西线无战事[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能够静幽幽地坐在一个什么地方,譬如说在饭店主人的花园里面,九柱戏球道旁边的栗树底下,是很有乐趣的。树叶飘落在桌上和地上,只有那么几片,最初的几片。面前搁着一杯啤酒,我在部队里已经学会喝酒了。酒杯空了一半,可是杯子里还有美味凉爽的几大口,尽够我喝的。这里既没有号音,也没有炮击,主人家的几个孩子在九柱戏球道上玩耍,一只狗将头搁在我的膝盖上。天空蓝漾漾的,栗树叶中间,矗立着圣玛格丽特教堂那绿盈盈的尖塔。这很好,我挺喜欢。但是跟人们我却处不来。我母亲是唯一百事不问的人。可我父亲就不是这样。他要我把前线的情况讲给他听,他的那种好奇,我发现既动人又愚蠢,后来我跟他再也没有真正的接触。只要这么听着,往往比什么事都更叫他喜爱。我知道他并不懂得,要把这些事情变成语言,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危险,我害怕那样一来它们会变得十分庞大,叫我制服不了。如果前线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样样都很清楚的话,那我们还不知道会变成个什么样咧。到了街上,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响声把我吓了几跳之后,有个人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原来是我的德文老师,他冲着我净问那些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啊,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可怕吧,可怕吧,是不是?是的,那是吓人的,可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不管怎么说,我听人讲,你们在那边至少吃的东西还很不错。你气色很好,保罗,身体也结实。这里自然要差多了,这也很自然,原是理所当然的事,凡是最好的东西总要留给我们的战士!”他把我拉到一张照例围坐着许多老顾客的桌子那里。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一位校长跟我握了握手,说道:“原来你是从前线回来的?那边的士气怎么样?了不起吧,了不起吧,是不是?”我做了说明,回家嘛,人人都是乐意的。他哈哈大笑:“这话我完全相信!不过,你们首先得把法国佬打个痛快!你抽烟吗?这里,你不妨来一支。服务生,也给我们的年轻战士来一杯啤酒。”我悔不该接受那支雪茄,弄得我只好留下来了。他们都洋溢着一片盛情,要推却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非常懊恼,便使劲地抽烟,简直像烟囱似的。为了至少要表示一点领情,我就一大口把那杯啤酒喝干了。可马上又为我要来了第二杯。人们都知道,他们受了军人多少的思惠啊。他们争论着我们应当吞并哪些地方。系着钢表链的校长,认为至少要比利时的全部,法国的煤矿区,以及俄国的一大块土地。他提出我们一定要这些地方的理由,而且还一个劲坚持他的意见,直到别人最后都对他让步了才罢。于是他开始解释,突破口一定要挑在法国的某个地方,随后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道:“现在,用你们那种持久的阵地战,在那边稍稍向前移动一点。赶走那些鬼家伙,到那时和平就可以来到了。”我回答他,按照我们的想法,突破也许是不可能的。敌军的后备部队也许是太多了。此外,战争也许跟人们想象的并不都一致。他傲慢地拒绝考虑这种说法,并向我指出,我对这些事一点也不懂。“确实是这样,这是个别的情况,”他说,“可是它关系到总体。而对于这一点,你就不可能判断了。你只看见你们那小小的一段地区,因此就不了解全貌。你效忠尽职,你甘冒生命的危险,这都应该授以最崇高的荣誉-应该给你们每一个人颁发一枚铁十字勋章-但是首先,必须在佛兰德突破敌军的阵线,随后从北面席卷而下。”他喘了口气,抹了下胡子。“那必须是全面的席卷,从南到北。随后直捣巴黎。”我真想知道,他自己是怎么样把这些事想象出来的,我把第三杯啤酒灌了下去。他马上又要了一杯。然而我决然告辞了。他又拿了几支雪茄塞在我的口袋里,还亲热地拍拍我,放我离去。“一切顺利!希望我们不久就听到你们的好消息。”按照我的想象,休假绝不是这样的。说真的,一年以前也确实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在这期间起了变化的是我。在今天和当时之间横着一道鸿沟。当时,我对战争还一无所知,我们只是驻扎在一个平静的地带。可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这里,这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的人有的提出一些问题,有的什么也不问,可是人们可以看得出来,那些什么也不问的人却为他们的缄默而自豪,他们甚至常常带着一种无所不晓的神色,说这些事情根本没法谈论。他们为此而暗自夸耀。依我看,他们话讲得太多。他们有忧虑,有目标,有愿望,可是对于这些我都不能跟他们持共同的见解。我常常跟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坐在饭店主人那小小的花园里,试着向他解释,其实只有这么一件事情:就像这样静幽幽地坐着。他们当然也明白,也同意,甚至也有所察觉,但那只是说说而已,说说而已,是的,就是这句话-他们有所察觉,不过往往只是他们的半个人,另外的半个却从事别的活动,他们自己这样分心,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全身心地来体验这一点。我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当我在这里,在他们的屋子里,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看见他们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我也想待在这里,把战争忘掉,可是那也同样使我反感,它是那样的狭窄,怎么能充实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把它砸个粉碎。当前线的弹片在弹坑上空呼啸,照明弹高高地往上直蹿,伤员被放在帐篷布上给抬回来,战友蜷缩在壕堑里,他们怎么能这样干!他们在这里是另一种人,是一种我所不能正确理解的人,这种人我既嫉妒又鄙视。我不能不想到卡钦斯基,想到克罗普,想到缪勒和加登,他们在干些什么呢?也许他们正坐在营房食堂里,或者在游泳,要不了好久,他们又得上前线去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回到家后,所见景象与在前线大不相同,饭店主人那祥和美好的花园,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B.我理解父亲对前线的好奇,但他不理解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正因为他的“愚蠢”造成了父子俩永远的隔膜。C.我回到的家乡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对留在家乡的人们既嫉妒又鄙视,因为我真正经历过了战争。D.我和留在家乡的人们没有了共同的语言,但我还是试着向他们解释,可惜的是对于我的话,他们并不真正理解。7.关于家乡的人们和我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的德文老师对前线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但他并不真正了解战争的可怕。B.那位校长欣赏“我”的效忠尽职,给我啤酒,雪茄来表达对军人的热情。C.相较于我的德文老师,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谈论内容更加具体。D.人们对前线的争论,体现他们关注战争,但战争和他们想象的很不一样。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还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9.回到家乡休假期间,战争带给“我”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6.A(“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错误,“我”喜欢静幽幽地坐在饭店主人的花园里,但“我”的心灵并没有重获宁静。)7.C(“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错误,校长对战争的认识源于他自己的想象。)8.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士兵回乡休假的经历,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将“我”与家乡的人们形成对比,揭示出经历战争的“我”和家乡格格不入的困境;③以“我”的所思所想揭示主旨,揭露战争给人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表现出反战的主题。(每点2分)9.①战争带来的死亡威胁。“我”甚至觉得“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说明战争给“我”带来的恐惧一直如影随形;②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我”无法向父亲用语言描述战争,这种描述给我带来让“我”无法承受的痛苦与危险;③战争带来的思想变化。“我”发现,“我”和家乡的人们格格不入:他们对战争的前景的展望“我”不能认同,他们也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真相,无法理解一个战士的心理创伤。(每点2分)名校协作体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恐怖(节选)莫泊桑那是在一八七O年战争期间①。我们穿过鲁昂,向奥德梅尔桥后撤。我们的部队有两千人,这两千人溃不成军,士气低落,精疲力竭,正赶赴勒阿弗尔整编。白雪覆盖着大地。黑夜来临。我们从头天起就没有吃东西。普鲁士人离我们不远,所以我们迅速逃跑。诺曼底的田野一片惨白,偶尔露出农庄四周的树影;田野在黑色天空下伸向远方,显得沉重而阴森。在晦暗的暮色中,只听见一片含混不清的、拖沓而嘈杂的声音,仿佛是畜群在迁徙;在这片无穷无尽的踏步声中还夹杂着饭盒和军刀模糊的碰撞声。士兵们弯着腰,弓着背,肮脏不堪,甚至衣衫褴褛;他们在雪地上拖着疲惫的步子,艰难地往前走,往前赶。那天夜里严寒刺骨。我们的手与钢枪托粘到了一起。我常常看见一个士兵脱下使他难受的靴子赤脚赶路,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影视摄像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会展项目综合运营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昌工学院《测试自动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酒店财务管理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力电子变流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气体检测监控系统合作协议书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泌泰胶囊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河南2025年河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聘81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连软件职业学院《食品营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高危妊娠及五色管理课件
- 《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品质提升计划改善报告课件
- 景区明年营销工作计划
- 中药材仓储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
- 2型糖尿病性增殖性出血性视网膜病的护理查房
-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标准
- 业主授权租户安装充电桩委托书
- 排水管道施工组织设计排水管道施工组织设计排水施工排水管道施工施工设计
- 仓库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度核医学科危重症患者应急预案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