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若笠乡若笠中心小学
目中尊富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科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
电子备课文稿要求:
1、电子教案统一使用:字号:小四;字体:宋体;行
距:1.5倍;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4cm、右:
2cm;其他为常规设置。
2、教学设计以“课时”为结构版块,每课时必须包括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等要素,力争体现教师个体对教材的准确理解、
把握以及对教材的创造性利用。
3、课时教案要求要素齐全,“教学反思”请在课后使用
红色笔书写。教案设计要体现学情,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创新,凸显教师个体教学风格。严禁全盘照搬和抄袭。备足
学期相应的课时数。
4、打印要求:双面打印。
教学目标、要求及措施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
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
些数学规律。
第四单元“运算律”
能灵活应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4、第五单元“除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
索商不变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5、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线与角”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
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
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四)综合应用
走进大自然、数据告诉我。
二、教学措施
(-)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在教学中也力求
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并做好以下两点:(1)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
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
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
“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
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
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所谓“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转
变角色,便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肯钻研、善思考、勤动
手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
数学知识,感受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
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
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
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
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发展应用
意识,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
(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奴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
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直观感知和广泛的背景下,通过
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量单位、
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对计算的要求适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计算速度存
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计算速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
不用单一的思维理解算理。
(五)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
学习过程的考察。
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是评估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
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尽量做到试题类型多样化,难度适当,着重观察计算的正
确性,计算中的思考活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多的重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
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评价体现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
极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科目数学教学班级一年级上课时间2016.08.29
总授课节
周授课节数580考试次数2
数
课题课时周次起时讫时说明
无018.278.27开学报到
认识更大的数528.289.3
认识更大的数539.49.10
线与角349.119.17中秋节放假
线与角559.189.24
线与角269.2510.1
710.210.8国庆节
乘法5810.910.15
乘法5910.1610.22
整理与复习51010.2310.29
整理与复习41110.3011.5期中考试
运算律51211.611.12
运算律51311.1311.19
方向与位置51410.2011.26
除法51510.2712.3
除法51612.412.10
生活中的负数41712.1112.17
可能性51812.1812.24
总复习51912.2512.31
总复习5201.11.7期末考试
期末评价211.81.14阅卷与放假
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课题数一数课时1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验
教学
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目标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
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认识更大的数是整数认识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第一学段对100
学情分析
以内、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体会相同的数字在
不同的数位所代表的数值是不一样的。也初步了解我们采用的是
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这里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和进一步强化
和归纳。认识更大的数这个单元学生最困难的是对大数实际意义
的感受。因为它不像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数看得清、数得
清、摸得着。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传授其知识点,动
力明显不足,对枯燥的数不感兴趣,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直观材
料和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顺应学生好奇好
动的天性,又能使新旧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
教学教学重点是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
重点、
难点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是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建立数感。
教学辅助准备计数器若干
教学过程及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出示课件: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
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
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
元?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
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
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
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
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
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
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
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
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
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学生通过拨珠活动,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在学生多次
尝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
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作业。
1.读数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课时2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
教学
意义。
目标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学生做
学情分析
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教学
重点、
认识十进制数位顺序表,并知道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难点
教学辅助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及环节设计二次修改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亿位的数,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十10个100
是多少,
10个100000是多少,
10个1000000是多少
一亿等于十个一千万
一千万等于十个一百万
一百万等于十个十万
二、亲身实践,巩固新知
1.指明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5万,7个一千万,
教师强调认准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七百万,然后一百万一百万的数,数到四
二百万。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满十进一”
的原则。
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一亿。
4.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的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从八百六十万一万一万数数到一千万;
从四千万起,一万一万数数到一亿
借助计数器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抽象程度
上使学生了解大数,明白''满十进一”原则
5.十万里有()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个十万
一千万有()一百万
一亿里有()个一千万
有关这个题,使学生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6.在计数器上拨出2345678,再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百万,几
十万,几个万,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三、总结
不管数有多大,都要记住每相邻两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还要
住亿内数的数位顺序
四、学生互相评价
认识更大的数
板书设计
十万里有(10)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10)个十万
一千万有(10)一百万
一亿里有(10)个一千万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课题人口普查课时2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
教学
义
目标2.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学情分析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和书写方法
教
学
重
氤能正确读、写多位数
难
点
教学辅助准备第六次人口普查图片、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教学过程及环节设计二次修改
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
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台湾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
生在读的过程中归纳读数、写数的方法。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
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
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
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师在组织学生读写课本第6页的数据,可以再让
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引出一些比较大的
数据,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
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
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
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
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
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
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
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7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
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
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
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
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
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
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
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
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
起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课题国土面积课时2
1知.识
教学通过教学,认识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
单位表示数。
目标2.能力
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抽象能力。
3情.感
进一步体会大数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时分三个内容:一是数的大小比较;二是把整万的数改
学情分析
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三是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
位的数。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
教学
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重点、教学难点: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大数的方法。
难点
教学辅助准备计数器、地图
教学过程及环节设计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看世界上陆地面积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哪
5个国家?同时教师给出数据:俄罗斯(17075000平方千米),加拿
大(9971000平方千米),中国(9600000平方千米),美国(9364000
平方千米),巴西(8547000平方千米),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二、引入新课:
1、看中国地图,找出黑龙江、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
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让学生说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
小,把这几个地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是怎么判断这些数的大小的。
师生共同总结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①、位数多的数比较大。②、位数相同时,比较最高位,最高位
上的数字大的就大,若最高位相同,再比较次高位,依此类推。。
2、请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黑龙江省、江苏省土地
面积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①、先让学生读出下面这些数:1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教师:这些有什么特点?学生:都是整万数。
②、思路点拨
166{0000}=166万122{0000}=122万
45{0000]=45万10{0000}=10万
③、学生自己探索总结:个级的4个“0”变成一个“万”字。
④、师生归纳总结,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只
要把个级的4个0去掉,然后在数末尾写上“万”字。
三、将3600000000和9000000000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1、让学生根据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自己解决。
2、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总结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
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要把个级和万级的8个
0去掉,然后在数末尾写上“亿”字。
四、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4007601120340040012909809683400670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2050000080000001200000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700000000010800000000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数的改写,
老师总结了这样一个巧记方法:
1、大数比较数数位,数位相同看单位。
2、以此类推比下去,排列顺序一定对。
3、数大零多看着累,整亿整万重归类。
4、个级四个零换万,末尾八零亿来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课题近似数课时2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
教学
个数的近似数.
目标2.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求一个数的近似
数。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强,尤其是
对于现实情境中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表现的兴趣更浓,
但也有部分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索的能力还存在不足,有待
进一步提高。
教学
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难点
教学辅助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及环节设计二次修改
一、情景创设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和使用近视数。你们注意过吗?
二、问题探究
1.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笑笑和淘气说的两句话。
a
2.你们刚才读的两句话中的数是准确数吗?如果不是,
是什么数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大家想一想这些地方为什么要用近似数呢?用准确数
不好吗?
4.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三幅图。想一想,这三处为什么都
要用近似数?
a
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如果用准确数一来很困难、二来也
没必要。
5.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
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观察几个近似数的要求,再
让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
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
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1
让学生试着按要求练一练。
148264P15万“心”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板书设计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课题从结绳记事说起课时2
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践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的产生。
教学
2、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的发展。
目标3、让同学体会到数学方面探索乐趣。
学情分析
让学生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介绍记数的演变过程。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辅助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及环节设计二次修改
一、阅读
1、请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有关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二、合作交流
1、交流:
(1)在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计
数或结绳记数。是一一对应的。
(2)十个手指都用完了,什么办法来表示羊的只数呢?
一个十、二个十、三个十地进行记数,按群记数。
3、符号表示数。
(1)古埃及象形数字;
(2)玛雅数字;
(3)中国算筹数码。
(4)现在使用的0、1……9这10个数表示任意一个数
字,这种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
4、教师介绍有关石子计数、结绳计数的方法。
(1)出示一些壁画图片素材,直接向学生展示最古老的
计数法,让学生感受体会。
(2)亲身体验。
5、介绍有关古埃及象形数字和玛雅数字。
6、介绍有关中国算筹数码。
三、练习
1、填空。
(1)3608100读作(),
20035009读作(),
703210900读作()o
(2)3800600中3在()位上,表示3个
(),8在()上,表示(),
6在()位上,表示()个
()o
(3)80500007读作(),
它是由8个()、5个()和()
个一组成的。
(4)一个八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最
小的八位数是(),
最大的八位数是()。
(5)72064306是()位数,最高位是
()位,读作()。
(6)1020000读作(),
它是由()个百万和()个万
组成的。
(7)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个、十、百、千、万……计
数单位要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
()o
板书设计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课题线的认识(2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难点: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教学难点: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
教学用具:实物图片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6页的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
“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
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
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
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6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
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P17第3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
一条直线。
通过P16说一说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4题:在比较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
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
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第1课时内容
2.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难点: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直尺、三角尺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
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
部分。
二、复习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记法与读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
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P17练一练第2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
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B、线段BC等。
练习册选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课题相交与垂直(2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2、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垂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
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难点: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2、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垂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
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认识垂线
教学难点: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实物图片、三角尺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你们相信用两枝铅笔或两根小棒相交,可以搭很多的
图形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摆一摆、量一量
1.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
交的概念。
2.让学生观察P18的第二个图形、讨论这些图形线与线之
间形成什么角,并引出其中的特殊角一一直角。
3.你们知道哪些是直角吗?知道用直尺怎样检验直角吗?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亲自演示。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B
如图A0垂直于0B,0是垂足。A----------b口一
三、折一折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请大家用三角尺的直角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看看哪些
线是相互垂直的?)
四、巩固知识
1.你能说说教室或生活中相互垂直的线段吗?
2.说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五、实践操作
1.学生两人一组,你说我摆,相互交换角色,提高学生
的实际动手能力
2.让学生自己探索检验垂直的方法。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直,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则,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难点: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则,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
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实物图片、三角尺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你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垂线,那么你们知道应该怎样来画垂线吗?
二、画一画
1.用三角尺画垂线
(1)已经有一条直线,你们知道怎样画出它的垂
直线吗?
(2)教师示范:
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个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再沿着三
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就画出了已知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相交的点
就是垂足,一般用0表示。
0
过A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
提问:这道题与上道题有什么不同处?
你们想想该怎么画?
AO
C
0
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P19练一练3题
三、小实验
出示P19的小实验题
小结:过直线外一点的垂线段最短
四、回家后在本上各画一条过直线外一点、直线上一点的直
线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课题平移与平行(2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三角尺、直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实际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线。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授
教学用具:实物图片、方格纸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看图中的双杠)同学们,在我们漂亮的操场上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知道它的名称是什么吗?生:双杠。
师:现在老师把双杠上面的两根杠子画下来,你们看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学
习的什么线?生:直线。
师:现在你们看看这两条线之间的宽度一样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如
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穿过了我们学校的院墙们能相交吗?
师:有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宽度一样,而且延长后又永远不相交的,像
这样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它们是平行线。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那么如何去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格子图移铅笔
(1)感知特征
现在我将这支铅笔放在格子图上,用颜色笔把铅笔的位置标注出来,然后
把铅笔向右移动3格,看看现在铅笔位置和原来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向
右移动了3格)我们也用颜色笔把铅笔现在的位置标注出来。刚才这过程其实
这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移。那我们到底怎样从平移中得到直线间的平行关
系呢?(板书:平移与平行)我们接着来研究。
现在我们在铅笔原来的位置上找3个点,这个点平移了3格,这个点也平
移了3格,那么这个点呢?(师分别指着3个点),也就是这两条直线之间的
宽度怎么样?(一样、相等)宽度一样,我们换个词就说它们的距离相等。如
果我们把它们向上或向下延长,会相交吗?(不会)。所以像这样的两条直线,
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一条直线能不能说平行呢?(生:不能)
(2)感知一组平行线
两条直线能互相平行,那么3条、4条或更多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呢?现
在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那我们把铅笔再向右平移两格(教师操作:把铅笔放
在第二根线上移动,并用颜色笔标注出来)。它和第二条线相隔了几格?(2
格)每个点都相差了2格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延长后会相交吗?
那说明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相隔了几格?(5格)它们是互相
平行的吗?为什么?(距离相等、永不相交)
归纳:第一条直线既和第二条直线平行,又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说明这
三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一组平行线。
(3)感知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其实我们要判断平行线,首先看看是否是直线,然后看他们之间的距离是
否相等,如果它们的距离相等了,也就是永远不会相交了,这就是平行线的3
个特征。
刚才我们移动铅笔画出来的直线是一样长的。如果我们画出来的直线不一
样长又能否平行呢?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拿出准备好的半截铅笔,移动铅
笔时故意弄断。)向右移动2格后用颜色笔标注出来。现在我们来看这条线能
否和其它的直线平行呢?首先我们来看它是不是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
吗?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既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说明它也是和它们互相
平行的。换句话说:两条直线或几条直线是否平行与直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没有)
(4)感知不同方向的平行线
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线都是什么方向的?(竖着的)如果我们把铅笔换个
方向去平移呢?想一想它移动后位置上的直线与原来位置的直线是否平行?
(师演示水平方向向上移动。)再往下移动呢?那这组直线平行吗?
如果把铅笔再换个方向呢?(师演示向右倾斜移动和向左倾斜移动)
三、小结:
不管在哪个方向,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互相平行。也就是说:
同一个方向任意几条距离相等的直线,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2、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授
教学用具:三角尺、直尺
教学准备: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你会找平行线了吗?请打开课本第21页第1题。请仔细阅读后找出
这幅图中有几组平行线,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
(2)展示交流。
2、试一试第2题
出示小鱼图
(1)上节课我们以前学习了平移,仔细观察小鱼平移了几格,平移前后
小鱼图形中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学生指出来。)
(2)看小鱼眼睛移动前和移动后是否平行呢?(不平行)为什么呢?(因
为他们不是直线,而平行线的前提是必须是直线,而眼睛是曲线,所以它们不
是平行线。)
3、折一折
(1)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知道了它的特征,你想亲自来折一折平行线
吗?那请动手吧!折好后请你用水彩笔描出来。
(2)展示交流。
4、说一说
(1)下面我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在我们教室里找一找,哪些是平行线?
生寻找汇报。
(2)我们再来看一看书上19页。说一说哪些是平行线。
二、画平行线
1、学习画平行线。
2、教师示范.
3、教师巡视,请几名同学到黑板上画。随机指导。
4、小组合作探讨如何画过点A画直线的平行线。
(一放、二靠、三移、四画)
三、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平行线,说一说平行线有什么特征?怎样画平行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课题旋转与角(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
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知道五种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2.每个学生准备一副三角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能区分平角和直线、周角和射线。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2.每个学生准备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旋转
出锐角、直角、钝角,同桌互相判断对错。”
教师巡视,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
请学生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三种角。
师追问:你怎样验证的呢?(学生可以用三角尺验证)
锐角、钝角和直角有什么关系?(锐角小于直角,钝角大于直角)
2.课件出示一个角,请学生说出角的组成部分。
3.结合“线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刻画出角。
把角看成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
射线就是角的边。
4.揭示课题并板书。
以上是旋转而形成的图形,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旋转与角”。
5.师设问:“如果继续旋转会怎样?”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带着疑问继续旋转活动角,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2.请学生翻开书本,从书中找出这两种角的名称:①叫做平角,②叫做周
角。
3.课件出示平角的图形。
(1)请学生说出平角的特征,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角的两条边旋转至同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直角那么大。
(2)师问: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
(3)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平角的存在。
(4)学生在教材第23页第3题处用铅笔画出平角。请学生上黑板板演,大
家集体订正。
4.课件出示周角的图形。
(1)请学生说出周角的特征,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角的两边旋转至重合;相当于2个平角,4个直角。
(2)师问:周角与射线有什么区别?
(3)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周角的存在。
(4)学生在教材第23页第3题处用铅笔画出周角。请学生上黑板板演,大
家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
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授
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2.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拨一拨(P23练一练第1题)
(1)你认识五种角了吗?请打开课本第23页第1题。和同桌一起在钟表
模型上完成。
(2)展示交流。
2、认一认(P23练一练第2题)
(1)独立完成
(2)展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画一画(练一练第3题)
(1)独立完成
(2)展示交流。
2、说一,说
按照角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五种角。
3、折一折(练一练第4题)
(1)独立完成
(2)展示交流。
4、撕一撕、拼一拼
(1)独立完成
(2)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课题角的度量(一)(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
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
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自制角、量角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建立10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
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
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难点: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准备: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
1.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
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就越
大,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
小。
3、用活动角量角。
学生用活动角比自己画的两个角的大小,然后叫同学在黑板展示,提示学生
注意观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
顶点重合、边重合)
结论:活动角的顶点要和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要和量的角的一边重合,
然后固定好,照这样再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N1比N2大出的部分。
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二、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产生的历程。
1.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需
求。
(1)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两个角的大小
还想知道N1比N2大了多少个这样的小角,你能利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
度量出N1出比N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
(2)小组合作,度量两角的大小。(教师深入小组指导,一个小组上黑板上
操作。)
(3)交流反馈:度量的方法。
得出结论:度量的时候将每个小角的顶点和要量的角的顶点对齐,摆的第一个小
角的一边要和要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个往上摆,这样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
几个这样的小角。
练习:P25练一练1
(4)感受用小角度量N1与N2大小的优缺点。
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不仅可以比出两个角谁大谁小,但不
精确。
三、再探角的度量方法,引出教的计量单位。
P24想一想,认一认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第1课时内容
2.会用角的度量单位量角
教学重点:会用角的度量单位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角的度量单位量角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量角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度量单位,感受30o、60o、90o、140P、180P、270P、360°的大小。
二、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加强理解五种角之间的区
别与联系
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P周角
=360P
三、巩固练习
P25练一练2,3,4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课题角的度量(二)(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量开口向上、向下和边不够长的角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量角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量开口向上、向下和边不够长的角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量角器
教学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量角器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教的度量单位了,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角的度量工
具。
1、观察:先让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形状
的,上边有什么。
2、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有的说有
数字,不管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都是从。到180;还有同学发现在量角器
下方的中间有一个点……
3、让同学们认识量角器的中心、1度角的大小,内刻度及外刻度。
4、读写:用符号表示角的度数。
-■
一、里里
1.让学生是量出P26N1、N2的度数。
2、让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用“首先……然后……
再……”的陈述方法把量角的过程说完整。
3、指名展示自己量角的过程。
4、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
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5、练习,自己任意画两个角量一量
三、画一画
画出45。、60。、90。、120°、160°的角。
教师示范画出30。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
2、会进行有关角的计算
教学重点:有关角的计算
教学难点:有关角的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量角器
教学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量角器量角
怎样用量角器量角?应该注意什么?
二、复习用量角器画给定度数的角
三、与角的度数有关的计算
P276题练习册P186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线与角复习(1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用字母正确读出。
2.进一步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正确地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
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出指
定角的度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用具: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准备: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①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疆域和人口-从世界看中国学情评估晋教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版)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金版学案》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必修2-4单元总结-
- 2025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寒假预习 第03讲 二次根式的加减(3个知识点+7大考点举一反三+过关测试)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寒假复习 专题05 一元一次方程(4重点串讲+13考点提升+过关检测)
- 【状元之路】2022高考地理总复习随堂训练1-2-4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 【创新设计】2021高考化学(广东专用)二轮-微题型专练17
- 四川省绵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试题(五)(含答案)
- 【原创】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周测数学试题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素养测评 A卷(含答案)
- 《praat使用入门》课件
- 供货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 医药销售主管市场规划
- 测量应急管理方案
- 2024-2025学年深圳市初三适应性考试模拟试卷语文试卷
- DB22JT 147-2015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 杵针疗法课件
- 软件企业战略规划
- 护理安全隐患及风险防范
- 临床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团体标准解读
- 期末复习试题(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