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近现代名人_第1页
宜昌近现代名人_第2页
宜昌近现代名人_第3页
宜昌近现代名人_第4页
宜昌近现代名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以看下参考网址http://www・/show・aspx?id=274&cid=471、张自忠(我觉得应该也算宜昌的名人,为保卫宜昌而牺牲,应该值得我们宜昌人永远的铭记)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咼将领。1940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向宜昌发动进攻。他率部从右翼打击向枣阳地区进犯的日军主力。出击前,召集军事会议,鼓舞士气,全军士气高昂,与敌激战,连连告捷。5月7日,率总部手枪营和七十四师的两个团,从宜城东渡襄河,给敌人以极大威胁。日军调集主力,折回反扑。经过七、八天的苦战,部队减员甚重,粮弹两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儿山,缸子口。从早晨到中午,他奋勇督战,不肯退避。在战斗中,肩部中弹,仍指挥若定。18日,日军冲上杏儿山,他身中七弹,仍呼喊“杀敌报仇”为国为民流尽最后—滴血。1940年5月28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在祭文中给以高度评价。2、晚清杰出学者杨守敬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都市陆城镇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有83种著作************,名驰中外。杨守敬同治元年(1862)中举,同治四年(1865)考取景山宫学教习,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o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杨无疾而终,逝于北京,终年76岁。杨守敬逝世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宜都,归葬宜都龙窝。杨守敬是学坛公认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撰写有代表巨著《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杨守敬是金石学家,又对目录版本学造诣颇深。撰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党金石录》等。编辑有《寰宇贞石图》、《三续寰宇访碑录》等。目录版本方面的著作有《日本访书志》、与人合辑的《古逸丛书》等等,都颇受当时学者名流的推重,至今也是少有的杰作。杨守敬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于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在日本期间,杨守敬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他还应邀讲学、交流书艺,且收录弟子,在当时的日本书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杨守敬堪称近代大藏书家。在搜藏的几十万卷书中,海内外孤本有几万卷,宋版藏书有数千册。为保存国家文化古籍,他多年节衣啬食购买,或“以有易无”换来,尤其是在日本期间,大量购回古籍汉书,得书数万卷“遂盈筐箧”运回祖国。其中有十分珍贵的六朝及唐代抄本,有世所罕见的宋元版古籍,为保存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守敬一生专心致志,刻心学习,一丝不苟,严谨治学,既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十一岁时,由于生计而辍读,开始习商,但仍不废学业,白天站柜台,晚间在灯下苦读,常至鸡鸣才就寝。十八岁时参加府试,因答卷书法较差而落榜,于是他发愤练字。十九岁再次参加府试时,五场皆第一。为写《水经注疏》他对《水经》和《水经注》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订,总结前人的得失,比前人的研究更为周详,终于赋予《水经注》的生命。3、宜昌第一位共产党员胡敌胡敌(1898-1928),字萃民,出生于宜都市聂家河一个富豪家庭。他是宜都市历史上第一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宜昌市第一位中共党员。1913年,胡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宜都县高等小学,1916年又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学习。此间,他积极投入“五四”学习爱国运动,政治思想逐渐成熟。他坚持在京半工半读,广泛接触群众,了解群众,了解社会,一面寻求革命真理,接受马列先进思想,一面在工人中传播先进思想。1921年,胡敌大学毕业时,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于年底回到宜都。回乡后,他积极主动地深入群众中,进行革命活动。1923年2月,他再次去北京,结识了张国焘及其他一些共产党人,同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胡敌奉命由武汉返回宜都,以教书为掩护,进行秘密活动。为传播新思想,宣传新文化,他动员家里卖了六十石课的田地,作为办学经费,将拖溪私塾改办为冠英小学。开设新的课程,改革旧的教育办法,对穷苦人家的子弟免收学费。1926年9月,中共宜都支部建立,胡敌任书记。随后,他组织建立了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商民协会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为了开展活动,他动员其妻将陪嫁的首饰变卖,作为活动经费。1927年春,中共宜都县委成立,每天前来控告土豪劣绅不法行为和暴行的人络绎不绝。胡敌又专门成立了惩办土豪劣绅委员会,对欺压百姓、搜刮民财的豪绅进行严厉的打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革命军独立十四师夏斗寅率部叛变革命,驻宜都的该部所属连,与宜都土豪劣绅相勾结,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胡敌等一批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落入敌手,遭到严刑拷打,游街示众。1928年7月15日,胡敌、罗光翟、江崇本(均为中共宜都县委成员)被叛军杨森部杀害,三人埋于一坑。胡敌牺牲时,年仅30岁。4、民族实业家张剑秋张剑秋,1891年2月6日生于宜昌府东湖县城(今西陵区),一生执着于振兴实业,曾创办包括百货、碾米、印染、化工电镀、电灯、电话诸业,成为宜昌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张剑秋只读过几年私和相中学,后为谋生出走他乡。1915年后曾任江西宜春县民政科科长、代理县知事。几年官场生涯,目睹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国弱民穷之现状.1921年毅然抛弃仕途,回故里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回宜后他筹集资金,将自家一小百货店扩充为宜昌最大的泰升广货号。它座落繁华的鼓楼街,店堂宽蔽,有店员10多人,在沪、汉设庄进货。其数百往来客户遍布湘北、川东、重庆和鄂西各县,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达到鼎盛期。商业已有相当发展后,他另辟蹊径;尝试创办制造业。他派人往著名的化妆品厂上海三友实业社了解生产工艺,重金聘请该厂一位掌握配方及研配绝招的技师,献出秘方并在沪实验成功后,将此技术引进宜昌,于1925年创办志成化妆品作坊,生产香水、雪花膏应市,销路良好。1928年,张剑秋集资8000多银元开办益丰碾米厂。该厂拥有的动力加工设备、职工人数等,较行业大户略胜一筹。由于重视质量、信誉,价格合理,量谷量米,用斗用升公平诚实,生产蒸蒸日上,一跃为同行业之冠。成功的范例,吸引宜昌富商朱大顺榨坊的老板上门洽商合作事宜,成功地合资创办一家祥大米厂。宜昌光明电灯厂1920年停业后,泰升号投资购置发电设备自办照明用电。还利用原光明电灯厂的线路,将富余的电输往二架牌坊、鼓楼街、北正街、北门外正街、尚书巷一带,供1000余盏电灯照明之用,深受用户欢迎。辛亥革命后宜昌就有电话,但长期仅为官府专用,诺大宜昌城只几部电话安在县署等机关,靠两部10门小交换机送话。1928年,张剑秋集资26500银元,创办清新电话公司,为湖北全省继武汉之后开办的第二家。张时任商会会长,兼电话公司董事长,公司机房就设云集路商会楼房,有职工15人,配备德国西门子100门交换机2台,有100多用户。后来,一度改为官办,最后于1935年收归国有,移交新成立的宜昌电话局。此外,张剑秋还开办同利电镀厂,经营翻砂、铸造、打磨、抛光、镀铬等加工工艺,加工部件,促进了宜昌机械工业的发展。卢沟桥事变后,日机对宜昌城狂轰滥炸,张剑秋半生辛劳积累的财产毁于战火。他逃难到秭归茅坪经营德丰裕花行。此时,战乱困扰,财力空虚,经营所得仅够糊口。抗战胜利后回到宜昌,抱病赋闲在家,研究点历史、同笔墨丹青为伴,宜昌不少字号楼宇的招牌匾额为他所书。他作画赏画,结交名家,早在1938年就与著名画家张善子互赠画作。张剑秋光明磊落,追求进步。1945年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周岩派人送请柬和便条,请为其母生日赋诗作贺,被张以抱病为由谢绝。但是宜昌解放时,四野四十七军某团指挥所设在张的寓所,张却较早与团长接洽,交谈甚欢。他抱病参加市政府筹建文史馆的活动,不料沉疴不起,于1957年与世长辞。5、我国近代考古学开拓者冯汉骥冯汉骥(1898—1977),字伯良,湖北宜昌人。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是运用现代考古学与民族学知识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奠基人。先生是湖北宜昌人,1923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1924年任厦门大学图书馆主任。1931年夏赴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1936年夏获得博士学位。次年春,应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李济的邀请,回国准备参加博物院的工作;适值抗战爆发,转而应四川大学聘请,任史学系教授。其间除短暂地在华西协合大学社会学系、西南博物院、四川省博物馆等地任职外,终身任教于此。冯先生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的创办人。他在美国期间发表的《中国亲属制》等文章,利用人类学“叙述式亲属制”与“类分式亲属制”的原理,探索中国古代亲属称谓之由来,使若干千古聚讼的问题得到科学而合理的解释,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冯先生把注重田野调查和实地发掘的风气带入川大历史系。1938年夏,他只身在岷江上游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开创了川西高原考古发掘研究之先声。1942—1943年,冯先生主持了成都前蜀王建墓的发掘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地下墓室的发掘,并在1962年完成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的写作(文物出版社出版)。同时,他还重译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译文准确、畅达,被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学术名著”一再重印。1985年,冯先生的部分论文结集为《冯汉辑考古学论文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6、铁道专家杜镇远杜镇远,被誉为“我国铁路的伟大建设者”,是继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巨擘,赤诚的爱国者。其生平事迹,在《中国工程名人录》《中华铁路史》、《湖北省志》都有记述。杜镇远,字建勋,1889年10月2日生于湖北秭归县新滩镇下滩沱一杜姓书香人家。1910年进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后改名唐山交通大学)专攻土木工程。毕业后任宜渝险滩工程处工程师、京奉铁路实习工程师等。1919年赴美就读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后留美任职,1924年受派率组赴加、英、法、意、瑞(士)、比、德、苏诸国考察铁路工程。1926年回国,1928年12月为浙赣铁路考察选线,此后数十年奔忙于铁路工地。杜镇远数十年主持修建了3600公里的铁路、600公里公路。1929年2月,浙江省决定建筑通往江西的杭江铁路。杜镇远于3月1日任筹备处主任,6月1日任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由于耗资过巨,几经变更,1930年2月决定改建成轻便铁路,长336公里。工程分为两段,1932年4月江兰段通车,1933年12月全线贯通。国人盛赞这是继詹天佑自建京张铁路之后的第二条国人自建铁路。1934年5月成立浙赣铁路局,杜镇远任局长兼总工程师。7月开工,1936年1月部分通车,1937年9月竣工通车,对于抗战初期抢运兵员和难民以及军需物资,贡献巨大。上海“八•一三”战事后,急需修一条通向后方的铁路——湘桂铁路。杜镇远又任湘桂铁路局局长兼总工程师。他不畏艰险,组织数十万人冒着日机轰炸,一秋冬就完成路基,1938年9月全线通车。抗战后期,杜镇远主持兴建了从西昌到云南的西祥公路。1945年8月他任交通部广东区特派员,主持重建了千里粤汉铁路。新中国成立后,他通过龙云接洽,1950年举家回到北京,在陈云、薄一波等领导同志关怀下,任职于铁道部,为新中国铁路事业做出贡献。1957年后蒙冤受屈,1961年12月悄然去世。1979年12月27日,铁道部党组予以恢复名誉,骨灰安放于八宝山公墓。7、独臂将军贺炳炎贺炳炎(1913-1960),绰号“贺小龙”在战争年代失去了右臂,人称独臂将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授予上将军衔。贺炳炎出生于宜都市忪木坪江家湾村,9岁丧母,11岁就给人家放牛,先后学过蔑匠、杀猪、打铁等多种手艺。1929年春,贺龙率领红军在宜部、松滋一带活动,贺炳炎参加了红军。由于他革命意志坚决,作战勇敢顽强,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升为骑兵连长兼政治指导员。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十万余敌人向我湘鄂西苏区压来,我主力部队转到外线作战。一天,敌军偷袭我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贺龙命令军校学员投入战斗。当时在军校受训的贺炳炎,操起一把大刀杀入敌群,一连砍倒几个敌人,夺枪杀敌,此举轰动军校,贺炳炎受到嘉奖。1935年春,在后坪战斗中,我攻击部队被敌人猛烈炮火压住,两个突击组都未攻上去,贺龙急令“贺炳炎上”贺炳炎中弹后仍只身突击成功,被誉为“孤胆英雄”1935年12月,红五师师长贺炳炎率部随红二、六军团长征,第六次负伤后右臂被炸烂。当时手术器械和麻醉药都没有,医生用木工锯子截去了他的右臂。贺龙拿着一块伤骨心痛地说:“这是党的好儿子的骨头。”在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担任八路军七一六团团长。首战雁门关,歼灭日寇五百余名,打破了“大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受到国民政府通令嘉奖。在敌后战场,贺炳炎先后任八路军一二0师第三支队司令员、三五八旅副旅长。带职赴延安军事学院学习,后进入中央党校,参加了延安整风,并当选为“七大”代表。在“七大”会议期间,他用左手给毛泽东敬军礼,毛泽东用右手握住他的左手亲切地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嘛!今后你就免掉这份礼吧。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育出这样独特的人才!之后,贺炳炎率三五八旅南下开辟新区,任江汉军区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时期,贺炳炎转战西北战场,先后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五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等职,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要战役。特别是在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宜瓦战役中,贺炳炎纵观全局,指挥正确,创造出全军闻名的“硬骨头六连”在向全国进军战斗中,贺炳炎率一军所向无敌,解放青海,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全国解放后,贺炳炎先后出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共成都部队委员会书记、成都部队司令员。1955年9月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1959年4月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不幸于I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终年47岁。8、土家第一军军长李勋李勋(1899—1929),字骏侯,长阳县都镇湾人,土家族。是第一支以土家族儿女为主体的人民军队一一红六军的军长,长阳“西湾起义”的组织领导者之一。李勋1926年南下广东,参加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到武汉后,他参加了武汉赴鄂西发展民众运动代表团。1927年回到长阳,1928年被任命为长阳县保卫团副团总。他利用这一身份,在保卫团士兵中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全县党员迅速发展到100多人。1929年4月,贺龙率红军来到都镇湾,指示长阳必须迅速建立武装,7月9日,在西湾3000多人的军民大会上,李勋宣布县保卫团起义,湘鄂西前委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任命李勋为军长。7月底,经过整训的红六军挥师东下,分两路攻打土豪首领、团防头子邓甲山,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粮食。红六军的胜利,使反动派惊恐万状,当时进驻长阳的张发奎部立即围剿红六军。红六军转移途中,由于交通侦察员贪生潜逃,致使我军三面受敌,一面临江,战斗失利。李勋带40余人突围脱险。李勋以突围出来的红军战士为骨干,在鹤峰邬阳关组建红六军第三十八团。为扩大武装力量,恢复红六军建制,李勋不顾个人安危,于1929年9月底化装返回长阳榔坪。由于“神兵”(地方反动武装)头子梅孝达叛变投敌,李勋误落魔掌,被诱杀于榔坪洞头沟,牺牲时年仅30岁。9、鄂西秋收暴动总指挥李超然李超然(1890-1928),又名森严,出生于当阳市玉阳镇,是当阳历史上第一任中共县委书记,是打响鄂西秋收暴动第一枪一一瓦仓起义的总指挥。李超然自幼聪慧好学,勤于思辩,长于表达。1908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当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后又专习国学数年。1916年,赴四川考入熊克武部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在川军第五师任营长、教导团教育长、旅、师参谋长等职。1922年,李超然、罗福祥等反对师长何定烈,发动倒何兵变,失败后被贬到川南当县佐。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当时在南充进行革命活动的吴玉章,阅读了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由四川返回湖北武昌。不久,经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