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教学课件_第1页
中药化学教学课件_第2页
中药化学教学课件_第3页
中药化学教学课件_第4页
中药化学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化学

第一讲

一、课程简介:

本学科是中药专业的应用基础学科,它是在学习有机、分析、药植等课程

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为药分、药理、生药、药剂等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中药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各大类化合

物的结构特征和分类;各大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一些重要化合

物的结构鉴定方法;一些常用药材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

性;一些药材所具有的不良反应和相关的化学成分以及现阶段的应用与限制情况。

本课程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它需要较多的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知识,

对于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建议大家在学习中注意:

1、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学习中药化学,应从主要的结构类型和结构特征入手,推断其理化性质,

再根据性质理解它的提取分离方法和理化鉴别、色谱鉴定,进而推断它的结构鉴定。

每一章节的学习都始终贯穿这样一条主线,使脉络清晰。

2、紧扣大纲,分清主次

因为执业药师考试以选择题为主,所以面比较广,但难度不深,对于纯理

论的内容,大家能够理解更好,不能理解不要钻牛角尖,浪费时间,只要按照大纲要求

记住核心内容即可。在考试中,特别是结构类型,中药化学中有效成分的结构大多比较

复杂,具体的结构式很难记住,你需要记住的只是所属的化学结构类型。例如:小粱碱,

它的结构式很复杂,你只需知道它属于生物碱中原小别碱类型,本身是一个季镂碱,具

有相应的性质即可。所以即使你不能理解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质,也不影响你考试答题。

因此,这门课程大家只要认真理解和掌握老师授课内容,课后及时复习,对大家的考试

一定有很大帮助。

绪论

第一■章总论

一、导读:

本讲主要了解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学习天然药物

化学常用的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方法。是学习各论的基础,依据大纲内容掌握。

二、学习目标:

1、.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

2.掌握结晶的条件,溶剂的选择及制备、判断结晶的方法。

3.掌握吸附色谱、分配色谱、聚酰胺色谱、大孔吸附树脂、离子交换色谱、

凝胶过滤色谱等的原理及应用

4、熟悉中药化学成分鉴别和结构鉴定常用方法。

第一节绪论

一、中药化学的含义

中药化学就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遵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研究中药

化学成分的学科。具体的说,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

分离、结构测定及生源途径等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应用科学。

二、中药化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作用

(一)探讨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物质基础。

(二)新药研制的重要途径。

(三)研究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及中药鉴定的重要基础。

三、基本概念: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

常数的单体化合物,称为。

有效部位:尚未提纯的混合物,称为。

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共存的无生物活性的成分。

例如:左旋麻黄素为麻黄平喘、解痉的有效成份;甘草酸为甘草抗炎、抗

过敏、治疗胃溃疡的有效成份;大多数药材的树脂、淀粉、蛋白质、多糖叶绿素等为无

效成分,需设法除去。但天花粉中的天花粉蛋白(具引产作用),猪苓中的猪苓多糖(具

抗肿瘤活性)也是有效成分。所以有效与无效不是绝对的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基本概念

1.提取:利用适当的溶剂或方法,将有效成分尽可能从原料中完全提出的

过程。即去粗取精的过程。

2.分离:把提取物中所含的各种成分一一分开,最后把得到的单体加以精

制的过程。

二、天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经典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馀法、升华法。现在有一些新的提

取方法,如:微波提取法,超声提取法,仿生和半仿生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一)溶剂提取法

1.原理

根据天然产物中各种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对所需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

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所需成分从药材组织中溶解出来的一种方法。

选择溶剂依据:相似相溶。

2.溶剂的分类

水:强极性溶剂价廉、易得、使用安全。适于提取无机盐、糖、氨基

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玳类等。

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混溶(甲、乙醇,丙酮)。以乙醇最好。高浓

度提取亲脂性成分,低浓度提取亲水性成分。

亲脂性有机溶剂:不与水任意混溶,可分层(正丁醇、乙醛、氯仿、苯、

石油酸)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天然产物中的挥发油、油脂、叶绿素、树脂、内酯、某

些生物碱及一些贰元均可提出。

优缺点:沸点低,浓缩回收方便,但易燃、有毒、价贵,穿透力差。

常用溶剂的极性:石油酸一苯一氯仿一乙酸一乙酸乙酯一-正丁醇丙酮一乙

醇一甲醇一水(极性依次增大)

(1)浸渍法以水或稀醛为溶剂,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适

于遇热易破坏及含多量淀粉、黏液质、树胶、果胶的植物。

(2)渗漉法以稀乙醵或酸水为溶剂,不断向药材中添加新鲜溶剂,使其

渗过药材。适于遇热易破坏及含多量淀粉、黏液质、树胶、果胶的植物。

但费溶剂、费时。

(3)煎煮法以水为溶剂对具有挥发性及遇热易破坏成分、对含多量淀

粉、黏液质成分的药材不宜用。

(4)回流提取以有机溶剂加热回流。对遇热易破坏的成分有影响,费

溶剂、操作麻烦。

(5)连续回流提取弥补回流提取的缺点。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但时

间较长。

(二)水蒸气蒸镭法

适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播而不被破坏的有效成分的提取。挥发汕、

小分子生物碱、酚类、游离醍类等。.

天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续)

(三)升华法

(四)超声提取法

超声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振动波,它产生强烈振动,高速度,强烈的空化效

应,搅拌作用,因此能破坏植物药材的细胞,使溶媒渗透到药材细胞中,从而加速药材

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以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出率。研究证明,超声提取不会改变有效成分

的结构,并且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提取效率。

(五)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当一种物质处于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以上的状态下,形成即非液体又非气

体的单一相态,称超临界流体(SCF)O

原理: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与待分离混合物的溶质具有

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且对溶质的溶解能力随压力和温度的改变而在相当宽的范

围内变动,利用它可以从多种液态或固态混合物中萃取出待分离组分,这种提取方法称

SCFEo

常用的气体流动相有C02,也可以在流动相中加入改性剂以改变其性能。

特点:

超临界流体提取,不仅效率高,且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操作,适用对热不

稳定物质的提取,同时溶剂除去简便,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纯度高,操作简单。

夹带剂作用:改善或维持选择性,提高难挥发性溶质的溶解度。

SCFE技术对于提取挥发性成分、脂溶性物质、高热敏性物质以及贵重药材

的有效成分显示出独特的优点,但设备属高压设备,投资大,成本高,难以普及。

分离与精制

三、分离与精制

(一)根据溶解度的差异

1、结晶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方法。

结晶的条件

(1)溶剂:选择合适的溶剂对结晶的形成是关键。

合适的溶剂应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而对杂质则

冷热溶解度一致。

合适的溶剂沸点应在30^150度之间。

选择溶剂依据“相似相溶”原理。

(2)温度

通常在加温的情况下,溶解过滤,除杂,浓缩,放冷。最合适的结晶温度

5~1。度。

(3)时间

一般3~5天或更长时间。

(4)浓度

一般是多一些溶剂,放置使其慢慢挥发到合适的浓度。

(5)杂质少,易结晶

(6)有效成分的含量高,易结晶。

结晶溶剂的选择

对所需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别,同时不发生化学反应。

查阅相关文件;参考“相似相溶”规律;选择混合溶剂,低沸点溶剂对物

质溶解度大,高沸点溶剂对物质的溶解度小。

常用溶剂甲、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酸等

制备结晶的方法

结晶的过程包括晶核的形成与结晶的增长。

静置或自动挥发溶剂

加入晶种

摩擦瓶壁

盐析法

进一步分离纯化

制备结晶性衍生物或盐

结晶纯度的判断

(1)形状和色泽

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要求广2度之间。

(3)色谱分析薄层不同的系统条件,均为单一斑点。高效液相、气相。

2、分级沉淀法

在混合组分的溶液中加入能与该溶液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组分溶液中某

些组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逐步析出。

例如:水提醇沉:在含糖、蛋白质的水液中,分次加入乙醇,逐级沉淀出

由大到小的蛋白质;在浓缩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的水稀释,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

等水不溶性杂质(醇-水法);在含皂背的乙醇液中分次加入丙酮或乙醛沉淀皂普。

3、沉淀法

酸碱沉淀法例如:生物碱、黄酮

试剂沉淀法例如:皂贰用丙酮或乙酸沉淀,生物碱雷氏盐沉淀法等。

铅盐沉淀法

中性醋酸铅:与酸性或酚性物质

碱性醋酸铅:除以上物质外,还可沉淀具有醇羟基、酮、醛基结构的物质。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1.液一液萃取法

(1)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因分配系数K不同而达到分离的

方法。各个成分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相差越大,则分离效率越高。

(2)分离的难易用分离因子6=KA/KB表示

B2100,一次分离即可;B210,需萃取10~12次;BW2,需做100次

以上的分离。

(3)分配比与PH对酸碱两性化合物,分配比受PH影响。

一般PH<3时,酸性物质以分子状态存在,碱性物质以离子状态存在;PH

>12,则酸性物质以离子状态存在,碱性物质以分子状态存在。

参看书上P270页流程图。PH梯度分离化合物。

(2)萃取技术

实验室里常用分液漏斗萃取,工业生产用密闭萃取罐进行。

一般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提高萃取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防止乳化。

2、液一液萃取与纸色谱(PC)

PC的原理与萃取相似,可用于萃取条件的摸索。

3、液一液分配柱色谱

正相色谱:固定相的极性大于流动相;分离水溶性和极性较大的化合物

反相色谱:固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分离脂溶性化合物

常用的反相键合柱亲脂性:RP-18>RP-8>RP-2

加压液相制备色谱

(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物理吸附基本规律一相似者易于吸附

吸附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完全由吸附剂,溶剂和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原理:利用同一吸附剂对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而使各成分

达到分离目的的色谱方法。此法特别适用于脂溶性中等分子量成分的分离。

常用吸附剂:

硅胶:多孔,微酸,其吸附稍弱于氧化铝。硅胶适用分离的化合物范围广

泛,但不宜分离碱性化合物。

氧化铝:适于分离碱性成分,不宜分离醛、酮、酯和内酯。

特点:极性吸附剂

对极性物质吸附能力强,溶剂极性越弱,吸附剂对溶质表现出越强的吸附

能力

溶剂极性越强,洗脱能力越强。

活性碳:属于非极性吸附剂(现多用C18分离)

适于极性物质的分离。是氨基酸、糖、及某些4类成分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般用水及不同浓度的醇洗脱。

洗脱规律与硅胶、氧化铝相反。

化合物极性强弱的判断:

(1)分子母核相同的成分,分子中功能基的极性越大,或极性功能基数量

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大,亲水性强,亲脂性弱。

常用官能团的极性由强到弱:R-COOH,Ar-OH,H-OH,R-NH2,R-CHO,

R-CO-R,,R-H

(2)分子结构中亲水性基团多,极性大而亲水,反之,则亲于脂。竣基,

羟基,氨基

分子中非极性部分越大,碳链越长或结构越大,则亲脂性强。(酯键)

(3)溶剂的极性可以大体根据介电常数判断:

3、简单吸附进行物质的浓缩与精制:活性炭、大孔树脂

吸附柱色谱法用于物质的分离

4、吸附柱色谱法用于物质的分离

硅胶、氧化铝吸附注意事项:

用量:样品量与吸附剂:1:30~60(100〜200);粒度:100目左右,加压柱,可

用大于100目。

装柱:选极性小的溶剂。上样可用干法或湿法。

洗脱用溶剂极性宜逐步增加,但跳跃不能太大。一般用混合溶剂。

酸性物质用硅胶,碱性物质用氧化铝。为防拖尾,用硅胶分离碱性物质时,加入

二乙胺或氨。

薄层选择条件时:Rf值一般在0.2〜0.3即可。

聚酰胺

6、大孔吸附树脂法

在抗生素和水溶性天然产物成分的提纯方面有独特作用。

性能及分离原理

性能:

(1)一种不含交换基团,具有大孔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

(2)一般为白色颗粒,20~60目。

(3)理化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剂。

水溶液中吸附力较强,旦有很好的选择性。

原理

即具有吸附性,又具有筛选性分离的特点。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氢键吸附

的结果;筛选性则由多孔性网状结构引起的。

被分离的物质依其分子体积的大小及吸附力的强弱,在一定规格的树脂上,以适

当的溶剂洗脱而分开。

影响分离的因素

(1)分子极性的大小

极性较大的化合物适宜于在中极性的树脂上分离,而极性较小的化合物则适于非

极性树脂上分离。糖是极性水溶性化合物,与D型极性树脂吸附很弱,可除去。

对于中极性树脂来说,被分离化合物分子上能形成氢键的基团越多,吸附力越强。

(2)洗脱剂

洗脱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一般先用水,再用浓度逐渐升高的甲、乙醇。

一般酸性化合物在适当酸性溶液中可被充分吸附,碱性化合物则在碱性条件下易被吸附,

中性化合物在中性情况下吸附较好。

(3)化合物的性质极性小的化合物易被非极性大孔树脂吸附,能与大孔树脂形

成氢键的化合物易被吸附。

应用

适于分离水溶性化合物(皂玳及其它鼠类)

工业废水,废液的净化处理。

浓缩水溶液,吸附有效成分,富集活性物质。

优点: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好,成本低,收率较高,再生容易等优点。

树脂柱的情冼

树脂吸附提取液后,在树脂表面或内部残留着许多非吸附性成分或吸附性杂质,

非吸附性成分用水洗涤,吸附性杂质用低浓度的醇(30%以下)清除。

洗脱液的选择

常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

用适量水洗下蛋白质、鞅质、低聚糖、多糖等级性物质。70%乙醇洗脱皂苗;

3%〜5%碱液洗下黄酮、有机酸、酚类和氨基酸。

10%酸洗下生物碱、氨基酸。丙酮洗下中性亲脂性成分。

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用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较合适。一般可设置梯度洗脱

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四)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1.凝胶过滤色谱法

常用的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G),聚丙烯酰胺凝胶(Bio-GelP),及羟丙基葡

聚糖凝胶(Sepharese

LH-20)等。葡聚糖凝胶只适于在水中应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适于不同类型的有

机物的分离。

(1)性能及分类

葡聚糖凝胶是葡聚糖和甘油,通过酷桥键相交而成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

交链度越大,网状结构越紧密,网孔越小,吸水膨胀就越大,可用于小分子量物

质的分离。反之,则用于大分子量物质的分离。

商品凝胶的型号一般是用交链度的大小来分类的。

(2)分离原理

葡聚糖凝胶吸水后,形成凝胶粒子,在交链键的骨架中存在着许多网眼,网眼大

可使大分子量的化合物进入,网眼小则只能使小分子量的化合物进入。超过一定限度的

大分子物质,就被排阻在凝胶颗粒的外部难以进入网眼内部,则大分子物质首先被洗出。

2.膜过滤法

原理: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多组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

主要技术:渗透、反渗透、超滤、电渗析、液膜技术。

常用透析法除无机盐。

阳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S03T+(分离生物碱)、弱酸性(-COO-H+)

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性:-N+(CH3)3CL-(分离有机酸)、弱碱性:NH2、NH、N

(2)应用

对可离子化的成分,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与各种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使其分离,

可分离不同电荷离子,相同电荷的离子。

对离子型化合物和非离子型化合物进行分离。

书上279页流程熟悉。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方法

一、纯度测定均一晶型、色泽,敏锐的熔点,TLC,GC,HPLC

二、主要方法

1、质谱(MS)确定分子量及计算分子式

常用EI-MS(电子轰击法),不适于易发生热解或难于汽化的化合物。

化学电离(CI),场致电离(FI),场解析电离(FD)、快速原子轰击电离(FAB),

电喷雾电离(ESI),适于对热不稳定化合物。

2、红外(IR)

4000~1500特征频率区,1500飞00指纹区

3、紫外(UV)-可见吸收光谱对分子中含有共胡双键、a、不饱和锻基的

结构以及芳香族化合物有意义。

4、核磁共振谱

(1)氢核磁(1H-NMR)可以给出化学位移、积分面积以及裂分情况,提供质子

的类型、数日以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2)碳核磁(13C-NMR)

噪音去偶谱(COM,也叫全氢去偶或宽带去偶BBD)单峰出现

DEPT不同类型的信号在谱图上成单峰形式分别向上或向下,信号之间

很少重叠。

生物碱

学习目标:

1.掌握生物碱的基本概念。

2.熟悉生物碱的结构。掌握毗喔类、异喳咻类、葭若烷类、"引跺类、有机胺类的

结构特征及重点成分的结构特征。

3.掌握生物碱的性质。

4.掌握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

5.熟悉生物碱的鉴定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含义

生物碱是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多数具有复杂的氮杂环结构,大

多氮原子在环内,具有碱性和显著的生物活性。

特例:如:秋水仙碱氮原子不在环内,儿乎无碱性。

生物界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甘酸及含氮维生素不属于生物碱

二、分布

主存于植物界,多分布于双子叶植物中,有100多科。

较集中分布在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夹竹桃科、毛

苴科(黄连属黄连、乌头属乌头、附子)、豆科(苦参属苦参、槐属苦豆子)、马钱科(马

钱子)、小粱科(三颗针)、茄科(曼陀罗属洋金花、颠茄属颠茄、度若属葭着)等。

在单子叶植物中分布较少。主要在兰科、百合科(川贝母、浙贝母)、石蒜科、禾

本科等。

裸子植物(麻黄科、红豆杉科、三尖杉科、松柏科)、低等植物、动物中较少。

三、存在

生物碱的含量差别较大。在植物组织中都有存在,但可能集中于某一部位。不

同地区、不同采集时间含量都有差别。

同一科、属植物会含有类似结构的生物碱。

在植物体中,生物碱往往和有机酸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

第二节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按氮原子所在基本母核化学结构分类

一、毗咤类生物碱

简单毗咤类和双稠哌噬类

槟榔碱苦参碱

二、蔗若烷类生物碱

是由四氢毗咯和六氢毗咤并合而成的杂环。由葭着醇和葭若酸缩合而成的酯。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由C、H、0、N元素组成。多数无色,为结晶性固体,部分有颜色(药根碱红

色),有的有荧光(如利血平)。多数味苦。

小分子生物碱和液态生物碱(如:烟碱、槟榔碱)有挥发性。个别具有升华

性(咖啡因、川茸嗪)。

二、旋光性

大多数生物碱有旋光性,多呈左旋。旋光性与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左旋体强

三、溶解性

1.亲脂性生物碱:游离的仲胺、叔胺是亲脂性的,易溶于低级性的有机溶剂中。

如:苯、乙醛、氯仿,也可溶于甲醇、乙醇中。特别是氯仿中溶解度较大。

2.亲水性生物碱:季钱型生物碱(厚朴碱);具有半极性的N

0配位键的生物碱(氧化苦参碱);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烟碱);酰胺碱(秋水

仙碱、咖啡碱);易溶于水,醇。

3.特殊生物碱:脂溶性的酚性生物碱(吗啡)可溶于氢氧化钠;具有竣基的生物

碱(槟榔次碱)可溶于碳酸氢钠。具有内酯(喜树碱)或内酰胺的生物碱可溶于热的氢

氧化钠;

4.生物碱多数可以酸溶碱沉,碱性弱的不行。

5.生物碱盐一般易溶于水,可溶于醇。但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差异。一般无机酸盐

的水溶性大于有机酸盐;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溶解度大于卤代酸盐。小分子有机酸盐

大于大分子有机酸盐。

但有特例。

四、碱性

1、概念及碱性大小的表示方法

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外围具有孤电子对,可以给出电子,也可以接受质子,所以

具有碱性。

(2)电效应

诱导效应氮原子周围引入供电子基,使之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引入

吸电子基,则碱性减弱。

常见吸电子基:苯基、谈基、羟基、双键、醴键、酯键。

(3)空间效应

氮原子的周围取代基的构型、构象等立体因素,如果阻碍氮原子与质子的结合,

则使碱性降低。

书上293页葭若碱。

(4)氢键效应当生物碱成盐后,氮原子附近如有羟基、狱基,并处于有利于形成

稳定的分子内氢键时,氮上的质子不易离去,碱性增强。

五、沉淀反应

在酸水条件下或酸性稀酸中进行。

沉淀试剂多为分子量较大的碘化物复盐,重金属盐,大分子酸类。

常用的有:碘化锡钾(橘红色沉淀)、碘化汞钾(类白色沉淀)、碘-碘化钾(棕色

沉淀)、硅鸨酸(灰白色或淡黄色沉淀)。苦味酸(中性条件下,黄色沉淀)。雷氏钱盐与

季锈碱生成红色沉淀。

注意假阳性的干扰。它们是酸水浸出液中的蛋白质、多肽、糅质。所以进行沉淀

反应前,要净化。

六、显色反应

不同生物碱可与特殊试剂生成不同颜色,用于鉴别。P295页表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第二章生物碱(二)

学习目标:

1、掌握苦参生物碱、麻黄生物碱、黄连生物碱的结构特点,性质,检识生物活性

及提取分离的方法。

2、熟悉熟悉颠茄生物碱、乌头生物碱、马钱子碱的结构、性质、检识。

第二节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1.总碱的提取

(-)水或酸水提取法可直接用水(提取盐、季镂碱)或用0.1%~遥的酸水

提取。

常用酸:盐酸、硫酸、醋酸、酒石酸等。

方法:渗漉、浸渍

缺点:提取液体积大、杂质多,需净化。

净化方法:

1、阳离子交换树脂法

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多为磺酸型。交联度4%〜8%。用生物碱沉淀反应

检识是否交换完全。

洗脱时先用水或乙醇除杂。

用酸水或盐水洗脱生物碱;先将树脂用氨水碱化,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碱性乙醛

洗脱

2、有机溶剂萃取法先碱化,后萃取。

3、加碱沉淀法一般加石灰乳沉淀。此法用于生产

(二)醇类溶剂提取法

适于游离及生物碱盐的提取。

方法:渗漉、浸渍和回流。

常含有亲脂性杂质,可利用生物碱溶于酸水,杂质不溶而加以分离。

(三)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

先用碱水湿润,使生物碱游离,再用有机溶剂(氯仿、苯、乙醛、二氯甲烷)

提取。提取方法回流法和连续回流法。

碱水:10%氨水,石灰乳或碳酸钠。

如为弱碱,可直接用水。

二、生物碱的分离

(一)生物碱的初步分离

•利用碱性不同及特殊功能基分成五个部位。297页流程。

生物碱单体的分离

(二)生物碱单体的分离

1、利用碱性差异

将生物碱混合物溶于酸水中,逐步加碱,每调节一次,用氯仿萃取,则生物碱依

照碱性由弱到强被依次提出。

将生物碱溶于有机溶剂中,用PH由高到低的酸性缓冲液顺次萃取,生物碱由强到

弱被依次萃出。

2.利用生物碱或盐的溶解度不同

(1)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利用后者难溶于乙酸,前者可溶于乙醴,在氯仿

液中加入10倍量以上乙醛沉淀氧化苦参碱。

(2)汉防己甲、乙素利用甲素可溶于冷苯,乙素难溶,酸水碱化后,苯萃

取。

(3)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草酸麻黄碱比草酸伪麻黄碱溶解度小

3.利用特殊功能基

含竣基的生物碱溶于碳酸氢钠中。

酚性生物碱溶于稀氢氧化钠中,例如:吗啡(有酚羟基)与可待因。

含内酯或内酰胺生物碱溶于热氢氧化钠中开环,加酸又环合。例如,喜树碱。

4.色谱法

(1)吸附柱色谱

常用氧化铝、硅胶作吸附剂。

用苯、氯仿、乙醛等混合溶剂作展开剂。

注意:硅胶作吸附剂时,需加碱在展开剂中,抑制硅胶的酸性。

(2)分配色谱如: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结构仅差一个亚甲基,以PH5.0

缓冲液为固定相,饱和氯仿液洗脱,高三尖杉酯碱先洗脱(极性小)

5、HPLC

三、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

(一)沉淀法雷氏铁盐

1、沉淀季镂碱在pH2〜3,加入新鲜配制的雷氏镂盐饱和水溶液。

2、柱色谱净化生物碱的雷氏镂盐用丙酮溶解后,滤除不溶物。将滤液通过氧化铝

短柱,以丙酮洗脱。

3、硫酸银分解:加入硫酸银饱和水溶液至不再产生雷氏镀银沉淀为止,滤除沉淀。

氯化钏沉淀硫酸银,生成硫酸钢和氯化银沉淀,生物碱转化为盐酸盐。

299页原理

(二)溶剂法

用正丁醇、异戊醇,或氯仿-甲醇混合液萃取。

色谱检识

(一)TLC

1.吸附薄层

(1)吸附剂

硅胶

常用缓冲碱液代替水铺板(0.1%〜0.5moi\L),克服拖尾;或在展开剂中加入二乙胺;

或在层析草中放一个盛有氨水的小杯。

氧化铝多分离亲脂性较强的。

(2)展开剂

分离亲脂性的生物碱多用亲脂性的混合溶剂,以氯仿为基本溶剂,Rf小,加适量

的甲醇、丙酮;Rf大,加适量的苯、环己烷。

分离季镂碱多用正丁醇-冰醋酸-水系统

(3)显色:常用改良碘化锡钾,显橘红色。

2.分配薄层

支持剂:硅胶或纤维素粉;固定相:甲酰胺或水

展开剂:同上

适于极性较大的生物碱。

(二)纸色谱

以水为固定相的正相纸色谱;或以甲酰胺;酸性缓冲滤纸为固定相进行PH

梯度层析。

常用正丁醇-冰醋酸(或盐酸)-水为流动相。

当生物碱以分子状态层析时,流动相偏碱性亲脂性。第四节含生物碱的中药实

一、苦参

豆科槐属苦参的根。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1.主成分结构及性质

生物碱类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等。具有消肿利尿、抗肿瘤、抗病原体、抗心

律失常、正性肌力、抗缺氧、扩血管、降血脂、抗柯萨奇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

结构大多属于双稠哌咤类,具有喳诺里西唯基本结构

麻黄

二、麻黄

•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

(一)主成分结构与性质

生物碱类-麻黄生物碱

主要有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N-甲基麻黄碱,右旋N-甲基伪麻黄碱,

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为有机胺类

药理作用:麻黄碱: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增加汗腺及唾

液腺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伪麻黄碱升压、利尿;甲基麻黄碱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等

作用。

•R1R2

麻黄碱(1R,2S)CH3H

甲基麻黄碱CH3CH3

去甲基麻黄碱HH

•R1R2

伪麻黄碱(IS,2S)CH3H

甲基麻黄碱CH3CH3

去甲基麻黄碱HH

4、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提取分离

(1)溶剂法

利用两者既可溶于水又可溶于有机溶剂,其盐则可溶于水不溶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再利用

草酸麻黄碱的溶解度小于伪麻黄碱进行分离.(304页)

•2.水蒸气蒸储法游离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具有挥发性,先用水提取,碱

化后再用水蒸气蒸储法.

3.离子交换树脂法利用两者碱性差异,控制洗脱液量来分离.麻黄碱碱性弱先

从树脂柱上洗下。

三、黄连

毛食科黄连(味连)、三角叶黄连(雅连)、云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成分结构和性质

小聚碱含量约5%-8%,有的可达10%o

其它尚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粱碱等。

属于苇基异喳琳类衍生物。除木兰碱为阿朴菲型外,其他都属于原小粱碱型,且

都是季钱型。

小聚碱

(1)生物活性:抗菌、抗病毒

(2)分布:毛莫科黄连属和唐松草属,防己科古山龙属,芸香科黄柏属,小樊科

小奖属和十大功劳属。黄柏、三颗针均含较多的小粱碱。

(3)性质黄色或橘黄色结晶。加热220℃左右分解成红棕色的小槃红碱,285℃

熔融。

•季铁型,为强碱。

易溶热水、热乙醇,在冷水和冷乙醇中溶解度不大,难溶苯、氯仿、丙酮。

小槃碱的盐酸盐微溶于冷水,易溶于沸水。盐酸盐(1:500);硫酸盐(1;30)o

小樊碱和有机酸形成的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如与甘草酸和大黄糅质、黄苓甘生成难

溶于水的分子复合物。

互变异构:•季筱式、醛式和醇式,以季钱式最稳定,碱性最强。

洋金花

五、洋金花

•茄科植物白曼陀罗的干燥花.•平喘止咳、镇痛解痉。自古作为麻醉

剂使用

1.生物碱的结构、存在及性质

主要为葭若烷类生物碱。

洋金花主含东蔗若碱(还有镇静麻醉)、1若碱(解痉镇痛、解有机磷中毒、散瞳)、

去甲葭若碱。

颠茄主含苴若碱、东葭若碱。

(2)碱性

除N-去甲葭若碱是仲胺外,其余属于叔胺。由于氮原子周围化学环境、立体效应,

碱性有差异。

葭若碱>N-去甲葭若碱>山葭若碱〉东苴着碱(樟柳碱)

(3)溶解性

葭若碱(阿托品)易溶于乙醇、氯仿、可溶于四氯化碳、苯,难溶于水。

东葭若碱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易溶于热水、乙醇、乙酸、氯仿或丙酮,难溶于四

氯化碳、苯或石油酸。

樟柳碱与东蔗若碱相似,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山前若碱比阿托品亲脂性弱,能溶于水和乙醇。

(4)水解性具有酯键,易水解。

3.沉淀反应

(1)与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

(2)与氯化汞反应:

苴若碱生成黄色沉淀,加热后转为红色。(氧化汞)

东葭若碱只生成白色的分子复盐。

(3)Vitali反应

试剂:发烟硝酸和苛性碱

现象:深紫色,渐转暗红色,最后消失。

检识官能团:葭若酸部分

检识化合物:葭若碱、东葭若碱、山葭若碱

(4)过氧化乙酰丙酮反应

试剂:过碘酸-乙酰丙酮\乙酸镂

反应官能团:邻二羟基

现象:黄色

检识化合物:樟柳碱

六、马钱子

马钱子科马钱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为剧毒性中药。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凉

血散热等功效。

1、主要生物碱化学结构与毒性

主要生物碱士的宁(又称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属于口和朵类生物碱。

两个氮,一个内酰胺,一个叔胺,是中强碱。两个都是味极苦,有强毒性。

2、鉴别方法

(1)与硝酸作用士的宁淡黄色,100℃加热蒸干,残渣遇氨气转变为紫红

色。马钱子碱与浓硝酸即显深红色,再加氯化亚锡,则由红色转变为紫色

(2)与浓硫酸/重铝酸钾作用士的宁最初显蓝紫色,渐变为紫堇色、紫

红色,最后为橙黄色。

糖和一

学习目标

1.掌握昔类化合物结构特征、分类。

2.掌握甘类化合物的一般性状、溶解度和旋光度。

3.掌握昔类化合物的酸催化和酶催化水解法。掌握昔类的显色反应。

4.掌握昔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注意事项。

5.熟悉昔类化合物的碱催化水解和氧化开裂法。

6.熟悉常见糖的种类、结构特征、英文缩写和常用的鉴别反映及色谱鉴定

7、熟悉中药苦杏仁的主要成分和性质

第一节糖的分类

糖:是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通式为Cx(H20)Y(又称碳水

化合物)。

一、分类

单糖: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是糖类物质的基本单位。

低聚糖(寡糖):山2〜9个单糖通过糖背键聚合而成,能被水解成相应数目单糖

多糖:由1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背键聚合而成,通常是由儿百甚至儿千单

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能被水解为多个单糖。已失去一般单糖的性质。

昔类(配糖体):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背元、配基)通过糖的端基碳

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连接的键为背键

二、单糖

构型:

端基碳:构型:C1-0H与C5取代在同侧

6-构型C1-0H与C5-取代在异侧

绝对构型:

D:羟基向右,在哈沃斯式中,只要看六碳毗喃糖的C5上取代基的取向,向上。

L:羟基向左。在哈沃斯式中向下。

单糖

五碳醛糖:D-木糖

六碳醛糖:D-葡萄糖

六碳酮糖:D-果糖

氨基糖:当单糖的一个或儿个醇羟基换成氨基。

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

糖醛酸:单糖分子中的伯醇基氧化成竣基。

D-葡萄糖醛酸

二糖:龙胆二糖、芸香糖

多糖:

水不溶性的:主要形成动植物的支持组织

如:纤维素,甲壳素等,分子呈直糖链型。

水溶性的:溶于热水成胶体溶液,为动植物储藏养料,如:淀粉、菊糖、粘液质、

果胶、树胶等。还有人参多糖、黄黄多糖等。借酶水解释放单糖,有直链型,多为支链

型。

淀粉:

直链的糖淀粉,1a4连接的D-葡萄毗喃糖,聚合度300-350,可溶于热水

成透明溶液。

n支链的胶淀粉,la4连接的D-葡萄毗喃糖,聚合度3000,但有1a

6的分支链,平均支链长25个单位,不溶冷水,溶于热水成粘胶状。

i糖淀粉遇碘显兰色,胶淀粉显紫色

第二节昔的结构与分类

一、按昔元的结构:错背、黄酮背

二、按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式

原生昔

次生昔

三、按背键原子分类:氧甘、硫昔、氮昔、碳背

(-)氧昔

•(1)醇甘:是由昔元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缩合而成。其中,强心

背和皂普是醇背中重要类型。

•(2)酚昔:是由昔元酚羟基与糖分子端基羟基脱水缩合而成。(自然界中

以酚背为多)

酯昔

第三节化学性质

一、糖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醛基在碱性条件下,与Ag2+及Cu2+反应,生成金属银及砖红色CU20o

2、羟基反应包括酸化、酯化、缩酮(醛)及硼酸络合。

3、埃基反应与苯期反应,生成腺,在过量苯期存在下,继续反应生成月杀(淡

黄色结晶体)

二、昔键的裂解

背键的裂解反应是研究昔键和糖链结构的重要反应。

常用的裂解方法有酸水解,碱水解,酶水解,氧化开裂法。

1.酸催化水解

背键具有缩醛结构,易为稀酸催化水解。

酸催化水解的规律

酸催化水解的难易与背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背

元结构有利于背键原子质子化的,易于水解。

(1)按背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由易难。

N-背>0-背>S-昔>C-昔

(N原子碱度高,易接受质子,易水解;C上无共享电子对,不易质子化。)

(2)吠喃糖甘较毗喃糖普易水解,水解速率大50-100倍。(五元吠喃环的平面性

使各取代基处于重叠位置,张力较大,形成水解中间体后可使张力减小。)酮糖较醛糖易

于水解。

(3)毗喃醛糖昔中,C5上的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空间位阻现象)五碳糖〉甲基

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如有COOH,则最难水解。

(4)氨基糖较难水解,羟基糖次之。去氧糖最易水解。去氧糖昔》羟基糖苗》氨基

糖苗(这是因为吸电子基的诱导效应)

(5)芳香族昔较脂肪族背易水解。(因苯环的供电子效应)

注意:可采用二相水解反应,使对酸不稳定的昔元结构得以保留。

2.碱催化水解

适于昔元为酯甘,酚昔,烯醇苗和B-位有吸电子基者。

3、酶催化水解

特点:酶水解具有专属性高,反应温和(30〜40度),可获知昔键的构型,保持普

元结构不变,还可保留部分背键得到次级背或低聚糖。

常用的酶

转化糖酶B-果糖背键

麦芽糖酶a-葡萄糖甘键

苦杏仁甘酶葡萄糖背键(专属性低)

实际应用多用混合酶水解:粗陈皮背酶、淀粉酶等。

4、氧化开裂反应

Smith降解法适于普元结构易改变的普及C-背。不适于有邻二醇结构的昔元。

Smith降解的过程:

三、显色反应

Molish反应

试剂:5%a-蔡酚乙醇液,浓硫酸

现象:两液面间产生紫色环

证明有糖或普。

背的确证:将样品的醇溶液进行菲林试剂反应,除去砖红色沉淀,滤液进行Molish

反应,如为阳性,则说明存在背类。

第三节提取分离方法

第四节

提取昔时.,必须设法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防止酶水解,方法:加入CaCo3或用

甲,乙醇或沸水提取,并避免与酸碱接触,如药材本身具有酸碱性,可用适当方法中和。

提取次生背时,可利用发酵,酶水解,再用亲脂性溶剂提取。

提取背元:彻底水解,尽量不破坏昔元结构。

一般先用酸水解,水解液中和到中性,然后用氯仿(或乙酸乙酯、石油酸)

提取背元。也可先提总背,再水解。

第324页流程图

第五节结构测定

一、糖的鉴定

1、Molish反应

试剂:浓硫酸和a-奈酚

现象:紫红色环

2、苯胺-邻苯二甲酸还原糖显色

3、斐林试剂还原糖产生红色氧化亚铜。

色谱法

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与已知标准品对照。

二、糖链的结构测定单糖的组成、糖与糖的连接位置、首元连接位置的

(-)分子量的鉴定质谱

(二)单糖的鉴定全部水解,用纸色谱检识种类,薄层扫描求得各种糖的分子

比。也可用气相,昔全甲基化并水解后测定单糖。

(三)糖与糖的连接位置

1、全甲基化-甲醇解

2、13C-NMR中昔的化学位移

(四)糖链连接顺序的确定

1、缓和酸水解

2、快速原子轰击质谱

3、二维核磁和NOE差谱技术

(五)苛键构型的确定

1、利用酶水解

2、利用旋光度测定

3、利用NMR测定

第六节常用中药苦杏仁中所含昔类化合物

苦杏仁: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的干燥成熟果实。

易溶于水、醇,而几乎不溶于乙醛。

苦杏仁昔是一种氟甘,易被酸和酶所催化水解。苜元不稳定,易分解生成苯甲酸

和氢鼠酸。

鉴定:苯甲醛有特殊的香味。三硝基苯酚试纸显砖红色

醍类化合物

学习目标:

1、掌握醍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基本结构

2、掌握醍类化合物性质(颜色、升华性、溶解性、酸性、显色反应)。

3、掌握葱醍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

4、掌握大黄、丹参的结构、鉴定方法、提取分离方法,熟悉紫草、虎杖的主要化

学成分结构。

5、熟悉葱醍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MS裂解规律。

酿类化合物是分子中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的一类天然色素有机化合物。

以葱醍及其衍生物最为重要;是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

存在广泛,蓼科大黄、何首乌、虎杖。茜草科茜草、豆科决明子、番泻叶、百合

科芦荟、唇形科丹参、紫草科的紫草等;醍类在一些低等植物也有存在。

醍类具有致泻,抗菌,抗病毒,止血,扩冠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结构与分类

一、苯醛类

分为邻苯醍,对苯醍两类。但邻苯酿不稳定

天然苯醍化合物多为黄色或橙色的结晶

二、蔡醍类

秦酿类化合物分为a(1,4)、ß(1,2)及amphi(2,6)三种。自然界存

在的只有a-曲只。它们多为橙色或橙红色。易被还原成秦氢醍。天然提取物具有一定的

生物活性。紫草素衍生物具有止血、抗炎、抗菌、抗病毒及抗癌。

三、菲醍类

邻菲醍和对菲酣。如丹参酿类(具有抗菌和扩冠作用)

丹参酿n遇浓硫酸显绿色、隐丹参醍显棕色、丹参酿I显蓝色。

四、意醒类

(一)单意核类

1、意酿及其昔类

1,4,5,8位为a位

2,3,6,7位为B位

9,10位为meso位(中位)天然慈酿在母核上均有取代-OH,-0CH3,-COOH或糖

昔。

根据母核上取代情况分为:

(1)大黄素型

羟基分布在苯核两侧。

羟基蕙醍衍生物多与葡萄糖,鼠李糖结合成昔而存在,有单糖昔也有双糖普

(2)茜草素型:化合物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颜色较深,多为橙黄或橙红,

主存在茜草科。

2.慈酚或慈酮衍生物

一酸在酸性条件下易被还原成二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蕙阴。

葱酚,葱酮常存于新鲜植物中,在加工贮藏中会缓缓氧化为葱醍。但葱酮的甘

类不易被氧化

3、C-糖基意醍

(二)双意:核类

1、二慈酮类

二意酮类可以看成是二分子葱酮脱去一分子氢,通过碳碳键相连而成的化合

物。这类物质多以昔的形式存在。

二慈酮类化合物CIO-CIO'键与一般C-C键不同,易于断裂。

某些新鲜药材所含二慈酮随贮存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分解成单意酮。代表性的成分

为番泻昔类。

2、二懑:醍类如:山扁豆双醍

3、去氢

二意酮类

4、日照慈酮类

5、中位苯并二意酮类

第二节理化性质

一、性状

天然产物酿类多为有色结晶体,一般为黄橙,棕红。

苯醍,蔡酿常以游离态存在,意醒多以背的形式存在。

二、升华性及挥发性

游离的醍类化合物大多数具有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酿,蔡酿还具有挥发性。能

随水蒸汽蒸出。

三、溶解性

游离醍类化合物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酸,氯仿等有机溶剂

中。微溶或难溶于水。

葱酿苗类易溶于甲醇,乙醇中,在热水也可溶解。但在冷水中难溶。

四、酸碱性

酿类化合物由于在结构中多具酚羟基,表现出一定酸性,易溶于碱水中,加酸

酸化又可重新析出。

葱酿化合物酸性强弱规律:

(1)带有竣基的葱醍类酸性较强,2-羟基苯醍也出现类似竣基的酸性。可溶在碳

酸氢钠中。

(2)蔡醍及葱酿苯环上B羟基酸性大于a-羟基酸性。含羟基可溶在Na2C03

中,含羟基须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其溶解。

(3)酚羟基数目增多则酸性增强。

含-COOH>含二个以上B-0H〉含一个B-0H>含二个以上a-OH〉含一个a-0Ho

相应的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顺序:

5%NaHC03,5%Na2C03,l%NaOH,5%NaOH

五、颜色反应

(1)菲格尔反应(Feigl)

醍类衍生物在碱性下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

合物。

醍类在反应中只起传递电子作用,促进反应迅速进行,故醍类成分含量

越高,反应速度也会越快。

试验时可取醍类化合物的水或苯溶液1滴,加入25%碳酸钠水溶液,4%甲醛及5%

邻二硝基苯的苯溶液各1滴,混合后置水浴上加热,于1-4分钟内产生显著的紫色。

(2)无色亚甲蓝反应

苯酿与茶配专用显色剂。显兰色斑点,用于色谱检识。

(3)碱液反应(Borntrager)

羟基酶类在碱性溶液中会引起颜色改变,羟基懑:醍类化合物遇碱液显红s紫

色的反应称为Borntrager's反应。

反应原理:电子传递过程。与共枢体系的酚羟基和谈基有关。

应用:

羟基葱醍及具有游离酚羟基的慈醍苗均可呈色,这种红色物质不溶于有机溶

剂,加酸酸化后则颜色消失,若再加碱又显红色。

相应的葱酚、慈酮及二意酮只显黄色,需经氧化成慈酿后方变为红色。

(4)Kesting-craven反应

活性亚甲基反应。

反应官能团:苯酣和蔡醍中未被取代的位置。

现象:蓝绿色或蓝紫色

试剂:碱性条件下,乙酰乙酸酯、丙二酸酯醇溶液

应用:区分意酿和苯醍、蔡酿。

(5)醋酸镁反应

羟基慈醍类化合物(必须具有a-羟基)能和0.5%醋酸镁的醇溶液生成稳定的

橙红色、紫红色或紫色络合物。不同酚羟基,显色不一样。

提取分离

一、醍类的提取方法

1.有机溶剂提取法

由于游离醍类化合物极性较小,故药材多用氯仿、苯等有机溶剂进行提取,提取

液进行浓缩,精制。

苗类:甲醇、乙醇和水。

2.碱提酸沉法带有酚羟基。

3.水蒸气蒸镭法分子量较小的游离苯醍及蔡醍化合物具有挥发性。

二、分离

1.分离方法

(1)慈醍昔与游离葱醍的分离

利用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在氯仿-水、乙醛-水或苯-水之间进行液液萃取,背元

溶在有机溶剂层,背则留在水层。

或将总提取至回流提取器中,用氯仿或乙醛等有机溶剂回提昔元,甘留在残渣中。

(2)游离慈酿衍生物的分离

通常多采用梯度PH萃取法及色谱法。

A

PH萃取法是分离游离葱醍衍生物的经典方法。根据竣基的有无及羟基数目和位置

不同造成酸性大小不一的性质,利用不同PH的碱水液,自有机溶剂中萃取酸性强弱不同

的意酿衍生物。

B、色谱法

一般用硅胶、聚酰胺等为吸附剂,但一般需多次分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3)

葱醍背的分离

慈甘水溶性较强,分离与精制均较困难,一般不易得到纯品,多需配合应用色谱

方法进行分离。

1、溶剂法:用乙酸乙酯、正丁醇从水溶液中萃取。

2、色谱法:常用聚酰胺、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色谱。

结构测定

一、红外光谱

在1678T653cm-l区间有锻基的伸缩振动,在3600-3150cm-l区间有羟基的伸缩

振动,在1600-1480cm-l区间有苯核的骨架振动。

羟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