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整合与命题角度的探究_第1页
知识的整合与命题角度的探究_第2页
知识的整合与命题角度的探究_第3页
知识的整合与命题角度的探究_第4页
知识的整合与命题角度的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的整合与命题角度的探究第一页,共一百零三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战期间(1914-1918)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抗战时期(1937-1945)抗战胜利后(1946-1949)夹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发展较快沉重打击日益萎缩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第二页,共一百零三页。一、近代中国的几种主要经济结构形式的发展演变及相互关系1、发展演变所占比重1840608019002040601427495256(年)④①⑤③②注:①封建自然经济②洋务经济③外国资本主义④民族资本主义⑤官僚资本主义疑难突破第三页,共一百零三页。2、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主导)(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勾结压制反抗妥协压制反抗妥协勾结冲击勾结冲击冲击第四页,共一百零三页。“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限时训练第五页,共一百零三页。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分)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4分)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任答三点给4分)第六页,共一百零三页。(3)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2分)(略)。广告词中必须含有“爱国”“抵制洋货”“价廉物美”“中彩头”等类的主题,否则即为不正确。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4)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1分)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1分)

(5)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1分)1956年人民政府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第七页,共一百零三页。(6)下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的精神是什么?(2分)诚信经营、诚实守信等。

第八页,共一百零三页。(13分)中国是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开始近代化历程的,其发展步履艰难、一波三折。回答下列问题:(1)请列举出近代前期(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出现的三次工业化高潮。(3分)三次高潮:洋务运动: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3分(2)造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步履艰难、一波三折”的原因是什么?(2分)原因:成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2分)(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工业化高潮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什么影响?(6分)第九页,共一百零三页。(4)第三次工业化高潮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2分)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②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2分)③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2分)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2分)第十页,共一百零三页。背景: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各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创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的创立和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从自由放任(纯市场)阶段到国家干预阶段调整:资本主义各国战后经济的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调整就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和改善,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单元概要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十一页,共一百零三页。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十二页,共一百零三页。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第十三页,共一百零三页。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十四页,共一百零三页。2、列宁的实验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阅读材料回答:根据党纲,列宁在俄国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如何评价?第十五页,共一百零三页。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请思考: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材料二: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为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三: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脱离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即生产力落后)的这一实际国情。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第十六页,共一百零三页。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实验失败后的反思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修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第十七页,共一百零三页。对话一:列宁与农民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列宁请思考: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直接出发点和根本出发点分别是什么?第十八页,共一百零三页。对话二:列宁与美国资本家

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请思考:列宁此时的态度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是什么意思?第十九页,共一百零三页。对话三:列宁与马克思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的忧虑请思考:列宁的困难是什么?第二十页,共一百零三页。对话三:列宁与马克思

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个遥远的将来……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列宁的宣言请思考:列宁引导俄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途径是什么?第二十一页,共一百零三页。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现实的困境(经济困难、政治危机)2、勇敢的调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根据列宁的构想,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背景?目的?内容?新在何处?评价?第二十二页,共一百零三页。新经济政策:

背景:

1、经济困难:国内战争胜利,苏维埃亟待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

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暴动频发。

3、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新的认识。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第二十三页,共一百零三页。领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按劳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第二十四页,共一百零三页。意义现实意义:生产积极性,经济恢复发展,工农支持政权巩固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却做到了。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的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第二十五页,共一百零三页。对话三:列宁与马克思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一位俄国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道: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请思考:马克思上述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第二十六页,共一百零三页。对话三:列宁与马克思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某种一成不变和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他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

──列宁的气魄请思考: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所持的态度是什么?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什么?第二十七页,共一百零三页。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第二十八页,共一百零三页。三、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的选择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第二十九页,共一百零三页。(一)原因:

①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③俄国社会政治传统;④斯大林个人因素。

(一)确立: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二)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特征)1、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调节手段: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核心特点:高度集中第三十页,共一百零三页。评价:(1)有过突出成就: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④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借鉴经验。(2)存在严重弊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日益阻碍苏联的进一步发展)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3、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专家观点:苏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讲,它不符合当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远非一个理想和成熟的模式。——陆南泉、姜长武《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第三十一页,共一百零三页。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1)重工业为先导(2)高速度为灵魂材料1: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斯大林1931年材料2:为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总共用了约13年的时间。——斯大林1946年(3)国家计划为指令

第三十二页,共一百零三页。一个永恒的话题:农业国——工业国。1928—1937,两个5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人工资1928—1940年下降了43%——《西方文明简史》772页。最大牺牲者是农业和农民

第三十三页,共一百零三页。第三只眼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印度)泰戈尔的:这种疗法不能持久——《俄罗斯书简》1930年(法)罗曼.罗兰:两个不吻合的斯大林——《莫斯科日记》1935年(法)纪德:生虫的红苹果——《从苏联归来》1936年第三十四页,共一百零三页。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归来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众说纷纭“斯大林模式”第三十五页,共一百零三页。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经验:①通过政府的力量、利用计划手段,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教训: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⑤应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直接过渡逐步过渡完全确立社会主义体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三十六页,共一百零三页。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超越生产力水平;

经济上:四点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上:压制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第三十七页,共一百零三页。合作探究:苏联的经济政策在探究中不断的调整,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

(1)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

(2)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3)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4)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十八页,共一百零三页。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要求: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难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三十九页,共一百零三页。二战后,苏联虽然被公认为是一流的政治和军事强国,然而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导致苏联经济发展极其缓慢。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均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也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形势恶化直至解体。苏联经济改革模式的失败,说明了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其改革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宏观把握第四十页,共一百零三页。19531964198519911958年度人物

赫鲁晓夫1973年度人物

勃列日涅夫1988年度人物

戈尔巴乔夫信心满怀的后继者

举步维艰的改革路1982第四十一页,共一百零三页。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斯大林体制弊端暴露;农业问题严重。农业:①收购制,一定的自留地、牲畜;②开荒增产;③种植玉米运动;④农机卖给农庄。工业:①权力下放;②物质利益原则成就;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结果:但造成经济混乱。①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②脱离实际;③盲目性;④赫氏的个人作风。1、背景:2、内容:3、评价:侧重点在农业4、失败原因:(根本原因)第四十二页,共一百零三页。赫鲁晓夫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赫鲁晓夫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阴谋家、改革家、策略家、蛮干家第四十三页,共一百零三页。“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怎样理解?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第四十四页,共一百零三页。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执政)1、内容:2、评价:3、失败原因:侧重点在工业农业:①扩大自主权;②提高农产品价格;③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成就:前期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结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以失败告终。①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过大,经济滑坡。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根本原因)第四十五页,共一百零三页。三、戈尔巴乔夫(1985~1991)改革指导思想:苏联必须进行根本上的变革和改造,才能挽救危机。改革的侧重点: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经济体制,第四十六页,共一百零三页。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共产党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面混乱,最终苏联解体。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体制改革加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重工业,加剧经济结构畸形;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失败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用经济的方法管理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结果措施第四十七页,共一百零三页。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失败?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第四十八页,共一百零三页。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各抒己见第四十九页,共一百零三页。相同点:1、背景:都面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2、内容:改革重点都在经济领域;3、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不同点:1、内容: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重点在工业,而且在重工业领域;戈重点在经济体制上。2、结果:赫勃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戈在经济改革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3、失败根本原因:赫、勃没有改变原有体制,戈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第五十页,共一百零三页。失败根原结果改革侧重点改革的原因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没有改变原有体制没有改变原有体制失败最终苏联解体失败但有一定成效失败但有一定成效经济体制改革军事工业农业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三次改革的比较第五十一页,共一百零三页。苏联经济改革给我国留下什么启示?4、改革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的弊端。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5、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第五十二页,共一百零三页。回顾:苏联经济体制建立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十月革命确立政权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课堂小结第五十三页,共一百零三页。【探究1】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第五十四页,共一百零三页。(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㈠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㈡原因: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第五十五页,共一百零三页。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调整的背景1、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2、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二、调整的先行者——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3、特点4、影响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企业自身的调整3、福利国家的出现4、新经济的出现

5、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五十六页,共一百零三页。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B.“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D第五十七页,共一百零三页。大萧条(经济危机1929-1933)材料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60%,而贫困户家庭占总数的60%。材料2: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而工人的工资增长仅为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根据材料归纳1929年时期美国的经济现象?反应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危害?现象:贫富分化严重;生产力发展迅速,工人工资增长有限。实质:生产增长远远高于消费增长。危害:导致生产过剩,加剧供求矛盾。第五十八页,共一百零三页。材料3: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一般市民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地投入股市;资本家甚至把利润大多转到股市;连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卷入了股市的投机。大萧条(经济危机1929-1933)股票暴涨,股票投机活动过度。以上材料反映美国经济的什么问题?第五十九页,共一百零三页。大萧条(经济危机1929-1933)原因:主要:生产和销售(供求)的矛盾。直接:股票投机过度(黑色星期四)。表现:①时间长②范围广(全世界)③破坏性大: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混乱特点:影响:1、经济:极大破坏生产力。2、政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遭受威胁,法西斯势力抬头。3、国际关系:各国转嫁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第六十页,共一百零三页。罗斯福新政罗斯福(1882—1945)

1932年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任期12年零39天,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Theonlythingwehavetofearisfearitself.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第六十一页,共一百零三页。在罗斯福首次履任总统的1933年初,正值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的时候,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说,告诉人们: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在1933年3月4日那个阴冷的下午,新总统的决心和轻松愉快的乐观态度,“点燃了举国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罗斯福是20世纪最受爱戴的美国总统。他受人爱戴的是因为,虽然他出身贵族,但他相信平凡人的价值,并且为维护百姓的权利而战,另一个原因是,他有着慑人的魅力。他愉快地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然后为了捍卫民主政体,帮助世界实现了安全。

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人们称之为计划经济。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大国崛起》第六十二页,共一百零三页。1、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②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无力解决危机。③苏联的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罗斯福新政2、内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3、影响经济、政治、深远第六十三页,共一百零三页。领域措施作用金融(前提)工业(中心)农业救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法》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直接救济以工代赈解决就业,刺激消费缓和社会矛盾恢复银行信贷和信誉整顿银行、改革银行体系、统制货币颁布《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保障劳工权利防止盲目生产,解决供求矛盾,调节劳资矛盾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解决产品剩余和供求矛盾,稳定物价第六十四页,共一百零三页。2、“新政”的哪些措施是为了解决了供求矛盾?工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生产过剩;最低工资农业: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收购剩余产品;

救济:社会救济、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4、“新政”最能体现借鉴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措施是什么?1、“新政”的核心内容(主要目的)是什么?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解决供求矛盾,缓和社会矛盾。调整工业生产。《工业复兴法》3、“新政”在哪些方面保障了下层民众的利益?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承认劳动者与雇主谈判的权利;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知识强化第六十五页,共一百零三页。特点:有“新”意1、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2、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4、新的起点: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获得新生,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3、新的特点: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市场的自我调控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5、新的生活:《社会保障法》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第六十六页,共一百零三页。实质:罗斯福新政深度探讨1经济: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政治: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3深远:创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通过法律形式。影响:第六十七页,共一百零三页。横向联系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以上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20世纪20和30年代,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恢复经济都进行了经济改革,请问是哪两个国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请对照着两个大国经济改革的内容,思考各有什么本质特征?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市场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适当发展计划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同样可以发展计划经济,两者可以相互借鉴第六十八页,共一百零三页。几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第六十九页,共一百零三页。罗斯福新政对我们的启示综合探究3罗斯福新政对我们的启示①要大胆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②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适时调整经济的运行机制;③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机统一,防患于未然;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重视农业,强本固基。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④要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⑤注意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建立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第七十页,共一百零三页。我国目前面临许多经济问题,温总理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这是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或许我们可以在罗斯福新政中找到一些方法,当然很多都是我们现行政府正在进行的,当然有很多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1、强化金融监管力度2、以工代赈,启动市场,积极增创就业机会3、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4、重视农业,强本固基,提高农民消费,扩大内需。减小城乡差距5、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6、完善民主法制建设。7、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第七十一页,共一百零三页。凯恩斯主义(1936年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1.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2)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开始受质疑2.凯恩斯主义主要内容:政府干预经济,成为“看得见的手”3.评价:积极: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局限:20C70年代以后,其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取代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变化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创始人及代表作亚当.斯密《国富论》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观点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府职能充当社会“守夜人”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解决危机方式自由放任政府干预,扩大需求,充分就业第七十二页,共一百零三页。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七十三页,共一百零三页。战后各国调整之源1、时间概念:二战后到70年代初2、背景①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②历史教训: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呼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③实践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④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⑤现实需要:二战后初期各国面临战后的重建任务。第七十四页,共一百零三页。1、经济体制的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资本结构的变化——人民资本主义3、经营结构的变化——经营者革命4、社会再分配的变化——福利国家的出现5、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战后各国调整之策第七十五页,共一百零三页。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经济调整中,普遍做法是什么?1、经济体制的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放弃自由放任,接受凯恩斯主义。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第七十六页,共一百零三页。2、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有何影响?方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用扩大开支、政府采购等政策调节生产(哪些行业?哪些国家?)(有何好处?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英、法、德日本美第七十七页,共一百零三页。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影响积极:1、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得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消极:1、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增长缓慢。2、国家财政开支过渡膨胀,赤字增长过快,国债负担过重。第七十八页,共一百零三页。2.资本结构变化——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含义:股票分散化,企业的产权结构变化。意义:扩大消费、缓和社会矛盾、扩大融资渠道,企业的产权结构变化但不能改变决定权。第七十九页,共一百零三页。经营者革命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含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方式变革意义: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新中间阶层扩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消费。3、经营结构的变化——经营者革命第八十页,共一百零三页。影响: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积极:缓解矛盾、扩大消费消极:财政赤字、降低工作积极性背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公民的社会权利,立法和制度保证。覆盖面广缓和社会矛盾、构建社会和谐实质:特点:内容:资金来源、福利种类4、福利国家出现——社会分配的调整基础:生产力发达第八十一页,共一百零三页。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问题:(7分)(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2分)(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3分)(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2分)第八十二页,共一百零三页。1)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2)内容:在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等方面全面实行社会保障(或答人人享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特征:覆盖面广;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3)从正面看: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对英国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以后其他国家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借鉴和模式,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负面看:加重国家的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第八十三页,共一百零三页。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调整的效果2、新的挑战: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黄金时代3、继续调整减少干预、削减社会福利1973年经济危机、经济“滞胀”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生产关系的自我局部调整。(联系罗斯福新政)

50——70年代经济调整的效果和实质第八十四页,共一百零三页。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国家政策的调整理论:凯恩斯主义措施: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等政策调节生产。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企业经营的调整)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分配的调整)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第八十五页,共一百零三页。总结: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发展2、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国家政策、企业调整、社会分配)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充足的物质条件改善各个阶层关系(中间阶层、工人与资本家)

4、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特别是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5、经济全球化加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第八十六页,共一百零三页。深度思考: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对于这些变化,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①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经验;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迅速发展的结果;③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为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各个阶层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节,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趋于缓和。第八十七页,共一百零三页。综合探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比较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同点①所有制方面:

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②管理方式:

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③分配方式:

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等同在;第八十八页,共一百零三页。2.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的区别①根本目的:前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后者是发展完善资本主义;②前提:前者是坚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原则;后者是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③所有制:前者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者是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④管理方式:前者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是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第八十九页,共一百零三页。1.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第九十页,共一百零三页。时空定位第九十一页,共一百零三页。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九十二页,共一百零三页。关于第三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