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子报的媒介角色与传播责任(doc 14)_第1页
谈电子报的媒介角色与传播责任(doc 14)_第2页
谈电子报的媒介角色与传播责任(doc 14)_第3页
谈电子报的媒介角色与传播责任(doc 14)_第4页
谈电子报的媒介角色与传播责任(doc 1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6「谈电子报的媒介角色与传播责任-以《国家数字典藏通讯》为例座谈会会后手册目次第一章议程……….…………….……...…3第二章讲师资料………………….…………….….…..…5第三章会议资料第一节翻译例句举隅…….…..…………...…….…..…7第二节数字典藏计划文献之规划………...…………..…….……...…8第三节数字文件的察查:谈麦克鲁汉的音响空间文明…….…………….………10第四节数位典藏与科学中文化……………….……………….…12第四章座谈会内容第一节开幕致词……….……….…18第二节专题演讲:翻译趣谈……………….………...19第三节综合座谈(一):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翻译原则….………….23第四节综合座谈(二):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科学中文化..…………30第五节综合座谈(三):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科学中文化…..…...….38第五章出席人员名单..………...……...…55附录一:《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简介……………..……..58附录二:《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组织与工作分配………………..……..60附录三:《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工作流程………………..………..……62附录四:《国家数字典藏通讯》体例..………..…………66附录五:《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写作与编辑原则…………..….……69附录六:《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审稿须知与工作原则……..….…..…..71附录七:《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稿约、隐私权声明与版权著作声明……..….…..…..72附录八:重要新闻法规(诽谤罪、著作权法)…………..…….…74附录九:科学与技术写作的补充参考书单(谢瀛春教授提供)..…76附录十:《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文稿「科学名词中译」原则…77附录十一:新闻写作与编辑改稿范例……….……...….79第一章座谈会议程一、主旨:鉴于国内对因特网电子媒介性质、传播的社会责任了解不足、体认不深,希望藉此活动增进大众对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子报的认识、了解。座谈内容包括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翻译原则、科学中文化、新闻内容查证更正等议题。二、举办时间:XX年1月17日上午十时至下午四时(九时三十分报到)。三、办理地点: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教学大楼二楼编辑教室。四、参加对象:(一)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各计划之通讯员。(二)国内电子报从业人员(包括政府机构单位、大专院校及其它)。(三)一般大众。五、招收名额:60人六、主办单位:主办单位: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维运管理分项计划出版子计划指导单位: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备注:凭「邀请函」入校,停车免费。

七、活动议程:时间主题与会人员09:30-10:00报到10:00-10:05开幕致词主持人:谢瀛春教授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10:05-10:35专题演讲

翻译趣谈主讲人:朱邦贤先生

联合报国际新闻中心资深编译10:35-10:55休息10:55-12:30综合座谈(一)主题:

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翻译原则主持人:谢瀛春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与会专家(依姓氏笔划序):朱邦贤先生

联合报国际新闻中心资深编译谢清俊教授

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前计划办公室主任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创办人、铭传大学讲座教授12:30-13:40午餐13:40-13:45开场致词主持人:谢瀛春教授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13:45-14:50综合座谈(二)主题: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科学中文化主持人:谢瀛春教授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与会专家(依姓氏笔划序):马国光(亮轩)副教授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副教授刘广定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谢清俊教授

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前计划办公室主任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创办人、铭传大学讲座教授14:50-15:00休息15:00-16:00综合座谈(三)主题: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科学中文化主持人:谢瀛春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与会专家(依姓氏笔划序):马国光(亮轩)副教授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副教授刘广定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谢清俊教授

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前计划办公室主任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创办人、铭传大学讲座教授16:00散会

第二章讲师资料(依姓氏笔划顺序)朱邦贤先生电子邮件信箱:ph.chu@现职:联合报国际新闻中心资深编译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毕业、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简介:任职联合报国际新闻中心编译至今已25年,且于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编译课程多年。熟稔外电新闻稿、外国新闻杂志等翻译原则及技巧。马国光副教授通讯:(O)02-22368225#3164电子邮件信箱:kkma@.tw现职: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副教授学历: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传播硕士简介:笔名「亮轩」,着有时评「定风波」、「不是借题发挥」,论述「以散文读人生」、「王鼎钧评传」,小说「情人的花束」、亮轩极短篇」、散文「在时间里」、「江湖人物」、「吻痕」,日记文学「2004亮轩」等二十余本书,研究专长为语言与逻辑、评论写作及美学。刘广定教授通讯:(O)02-33664191电子邮件信箱:ktliu@.tw现职: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简介:任教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36年,曾任《科学月刊》总编辑、科学月刊社之「台北市科学出版事业基金会」董事长,熟谙科学中文化的重要及方法。

谢清俊教授通讯:(O)02-27825472电子邮件信箱:hsieh@.tw现职:中央研究院信息科学研究所暨语言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铭传大学讲座教授学历:国立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国立交通大学计算器科学硕、博士简介:为《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创办人,是台湾设立国家数字典藏的推手,自民国87年起主持数字博物馆项目第一期计划,民国88年筹备本国家型计划并为首任计划办公室主任。曾经担任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主任,专业研究领域包括:中文信息处理,逻辑电路与计算器硬件设计,中文图书自动化和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等。谢瀛春教授通讯:(O)02-29387213电子邮件信箱:ychsieh@.tw现职: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维运管理分项计划出版子计划主持人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传播博士简介:新闻学及科技传播专业背景,自公元2000年起担任技术传播学会中华民国分会会长(PresidentofROCChapter,STC;SocietyforTechnicalCommunication),曾任《科学月刊》总编辑。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社会、新闻内容标志研究(以可延伸标志语言-XML为主)、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科学传播理论与实务、新闻采访写作、杂志编辑。

第三章会议资料第一节、翻译例句举隅作者:朱邦贤1.Hesitsatthedesk.2.Thesoldiersfacethepowderwhilethebeautiespowderthefaces.3.Ifwedon'tstopoverfishing,fishingwillbeover.4.Ifeverybodyissomebody,nobodyisanybody.5.Mencomeandgo.Womenstay.6.Moneyisnoteverything,butissomething.7.Helivesadog'slife.8.Whatisworthdoingatallisworthdoingwell.9.unlessoned,unschooledandunpracticed.10.Sansteeth,sanseyes,sanstaste,sanseverything.11.mendthefence,figurativelyandphysically.12.Where'sthefire?13.Ineedaclone.14.Knowledgeispower.Powerisknowledge.15.cleavageconsummateplaygooseberry

第二节、数字典藏计划文献之规划作者:谢清俊很高兴能参与这个座谈会。主持人要我谈一谈当年创立《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构想。本来,我不想谈这个题目。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从退休后自应放手,勿「为书扯肘」,让来者能充份一展抱负。然而,盛情难却,只好抱着「白发宫女在,闲话说玄宗」的心情旧调重弹。不过,要声明的是,本文无意干预国家数字典藏计划的「内政」,谨本着求是的精神,只对事说理。本文也不谈当年之勇。其实,当年是有勇无谋,许多构想终成画虎。数字典藏计划文献规划的下场也是如此。所以,与其说是谈当年勇,不如说是反省当年之非─对自己未能切实履行的事,作一表白。当年,规画中国家数字典藏计划的文献有两个部份:一是电子办公室,一是《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此二者应是正偏组合,成相互呼应的倚角之势。理想中的电子办公室应存有计划历年所有的正式文件,供所有参与计划者随时透过因特网查询。《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则扮演充份告知的角色,由参与的各机构及时提供较详实且及时的信息,作为参与者彼此间沟通的管道。在计划的第二年,杨主持人国枢认为这样的格局还不够,又成立了计划的资料室,也就是计划的专业研究图书馆,尽可能搜集国内外相关的出版品、书籍、报告与网络上的档案,并定期作重要议题的整理报告。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来作文献的整理?是为了推动跨领域的合作。当时,吾等认为:没有沟通、没有彼此的了解和彼此的学习,就不可能做到跨领域的合作。而《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正是扮演这个政策的先锋角色。由于这个缘故,出版《国家数字典藏通讯》首要树立诚信。如果仅仅把《国家数字典藏通讯》作为计划的文宣数据,就大错特错!为了要树立诚信,当初所有的文稿严格限定为纯净新闻(straightnews)不容有任何不实、夸大、偏颇、煽情、宣传、流于情绪的言论。这个传统,于今还在。这不能不归功于谢瀛春教授多年来的专业坚持,和她剑及履及的实践。《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坚持和实践,就是信息完备性(informationintegrity)的实践。笔者相信,若能再精益求精,此经验和技术(know-how)将可作为今后作数字文献的典范。

注:请参阅《国家数字典藏通讯‧谢清俊专拦》,〈格局、气度与合作〉和〈君子不器〉两文,分别发表于2005年10月网址:.tw/newsletter/这些年来,《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编辑部门已将此政策逐渐落实,发展出各细部应有的编辑流程。这是珍贵的技术资料(technicalknow-how)。许多其它国家型计划想模仿、效法《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质量,却始终未能如愿,是因为没有掌握到文中所述编辑《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精神和不了解《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编辑流程。此所谓精益求精,是指:若信息技术人员能充份配合,发展出实践信息完备性的程序系统,让编辑人员能作必要的数据备份和管理,并能作数据征信─验证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可以协助追踪到数据的源头(第一手数据)。

第三节、数字文件的察查:谈麦克鲁汉的音响空间文明作者:谢清俊麦克鲁汉说:电子媒体带来的是音响空间(audiospace)的文明;然而,他也同样用音响空间来称呼文字使用前的文明:这实在是有趣、顽皮的表达!是麦克鲁汉辞穷了?不是!他是有意这么说的。果真如此,其意何指?且看这三阶段文明的变迁,是否能从中探索些蛛丝马迹:这里,似乎没有什么线索。试试别的吧。《易‧系辞》说文字的功能是:『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的确说得言简意赅。若以此看文字之前的「音响空间」文明,那该是『百官无以为治,万民无以为察』的,因为那时没有文字,只有口语;而口语不能「倒带」,没有凭据,其唯一的依赖是「千金一诺」。如果撒赖,就全没则了。文字之后的电子媒体「音响空间」文明,是不是也像这样子的呢?答案应该是:是,也不是。说「是」,可找到例子,如:网络上有不少诽谤罪的案例,政府也在推行「电子化」的行政。说「不是」也对,一则在因特网上沟通的功能常是「现时」的,而不是「历时」的,时过境迁就找不到了;再者网络上的文件常常修改、甚至遭篡改,以致征信不足─这情形就像是口语对话的「口说无凭」。是不是因特网上的「多媒体对话」就像文字之前「音响空间」的口语对话?它们都没有或失去了「记录」、「征信」的功能?是这原因使得麦克鲁汉重用「音响空间」这个词汇指电子媒体时代的文明吗?数字文件较传统文件的性质优越处,无论在电子出版、电子商务、数字典藏(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教学……报导已多,兹不赘述。然而,好像没有什么声音说到数字文件的缺点。这现象实在是「怪异」得不寻常。难道,你相信数字文件无论在那方面都比传统文件优越吗?其实,数字文件最大的缺点,就显示在麦克鲁汉的「音响空间」这一个词汇里─它和口语一样的难以征信。信息的完备性(informationintegrity,亦译为信息的完整性),是信息学(informatics)中探讨数字文件可征信程度的用语。Integrity原本是形容人格完美的词语,有正直、诚恳、信守承诺、为所当为……等涵义。当用以描述信息的性质时,其意指信息的可征信、可考据、可稽核,以及可资为历史文献和明证(evidence)的性质。这是做电子出版者必须了解的问题:因为,数字文件在制作和应用的环境上已失去了这性质(如麦克鲁汉所言),必然要在出版的组织、管理和程序上,重新赋予数字文件这样的性质;否则,就不配称为文件或文献,只能称之为口语或对话。《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发行,记录着前所未有的经验,足以为来者遵循、学习或参考,此所谓「前事之资,后事之师」,应该视为历史文献。所以,信息的完备性,应该是发行者妥为规划和实践的必要考虑。注:请参考《国家数字典藏通讯‧谢清俊专拦》,〈信息的完整性〉,2005年

第四节、数位典藏与科学中文化作者:刘广定在当前这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里,如何藉此一现代科技将本国现有的资源纪录与文化内涵,以数字典藏方式保存、利用与传播,以求发扬光大、永续经营,应是极有意义的工作。此外,接收外国提供的各种相关信息,加以消化、吸收,也同等重要。而其中又以将处于落后地位的科学与技术厚植基础、速予提升,最为迫切。易言之,以数字化典藏与利用促成科学中文化推广知识,应是第一优先。对使用者而言,中文数字信息的基本问题有二:一是字体分正简,一是译法不统一。随文明不断发展,语词扩增,用法改变都是正常现象。但传播巨量中文信息的中国大陆使用「简化字」,增添阅者判断语意时困扰。如将正楷的「干、干、干」都简化成「干」,甚至有人将形似的「斡」也因误读简化成「干」。又如「莱」简化(笔画少一)为「莱」,和原有差别的「菜」甚难区分。译名方面,许多科学名词,两岸译法不同处亦多。一九四九年以前原只有一套中文译名。但两岸分治后台湾多维持旧译名,大陆方面却改了不少,例如化学元素silicon「硅」音(「细」)改为「硅」(音「规」),化合物steroid「固醇」改为「甾」;也有加以简化的,如guanine「鸟粪嘌呤」改为「鸟嘌呤」。台湾方面,也偶予「简化」但并不见佳,如将「惰性气体」改为「钝气」。一九四九年以后两岸翻译新名词时各行其是,而导致不少分歧。一般而言,台湾或因人力不足,新名词自行翻译成中文的不多,常因袭大陆已有的。唯大陆译名亦有辞不达意者,台湾译名反而较佳。现举两个与化学名词有关之例讨论如下:(一)由数十个或上百个碳原子构成的球形分子,英文名Fullerene。大陆上采音译及字尾变化而译为「富勒烯」,但此物并非不饱合的碳氢化合物「烯类」。在台湾,国立编译馆的化学命名原则已定名为「芙」或「n-芙」,「草头」表示由碳原子构成的环形化合物,而「夫」谐英文读音,n为构成球形分子的碳原子数。如C-60为60-芙。(二)有机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活性中间体,大陆常用音译。如carbene为「卡宾」ylide为「叶立德」,化学家亦不知所云!台湾之「化学命名原则」以「亚甲体」译carbene,以「偶极体」译ylide,兼顾了化学构造与性质。可惜有些学界人士,不重视译名在科学中文化过程中之重要性,仍用「富勒烯」,「卡宾」等不当译名。另再举一不了解译名对科学中文化重要性之例。近年来国际化学化工界配合永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倡导SustainableChemistry亦称GreenChemistry,以及GreenEngineering。大陆上径译GreenChemistry为「绿色化学」,台湾一般人也跟着用,甚至有所谓「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然「绿色」实不能传达Green在此处之意义,反有误导之嫌,且表示中英文程度皆差。笔者建议用「永续化学」为译名,并就此曾加讨论,详见附件一。唯几年来少有重视者,令人费解。中文数字典藏,应善用中文的优点,也不宜用不必要的赘字以节省典藏空间。惜近年来台湾一般人中文程度愈差,当前除常乱用「做一个××的动作」表示「××」平白用了六个赘字,也常喜在名词前加上不必要的赘词「一个」。而计量时泛用「一台」,在台湾和大陆皆然,在在显示语言效率、科学观念、逻辑能力之衰退,实乃「科学中文化」之危机。笔者也有专文讨论,参见附件二。

【附件一】Green一定要翻译成「绿」吗?作者:刘广定近期《科学月刊》里常有叶李华先生的「咬文嚼字」,对中译科技名辞发表了许多高见。例如380期714页建议将科技中文里目前常混用的「超音」与「超声」统一为「超音」,如「超音波」、「超音速」、「超音频」等皆是。译名统一固然好,但不宜让读者感到困扰。如果soundwave仍是「声波」、velocityofsound依为「声速」、acousticfrequency还译成「声频」,那么何以不是「超声波」、「超声速」、「超声频」呢?不过,由于长久以来中国人对「声」和「音」两字或按本义、或约定成俗,在许多场合已有习惯用法。虽另也常有混用的例子,却因二者意义相近,就如英文supersonic和ultrasonic一般,即使不依习惯使用,读者亦不致因字害义。然而,一些其它的「译名」却不像「声」和「音」那么单纯了。近来常看到「绿色××」或「绿××」的语词,初时不解,进而猜是英美等国近年来推行「永续发展」活动所用Green一字的直译。例如近日报载行政院要推行「机关绿色采购推动方案」,国科会前两年也曾推动「果汁绿色度」研究计划。其实所谓「绿色采购」即指采购「环保产品」,是否会让人误以为政府机关采购品须为「绿颜色」呢?至于「果汁绿色度」研究,据悉是指研究制造「果汁」的过程中有效利用原料,节约能源、废弃物符合环保要求等等,更和果汁之「颜色」绿不绿风马牛不相及。如此滥用「绿」字,极易造成「误解」甚至「不解」,实可商榷。就「永续发展」中之有关化学部分而言,美国、英国系统和一些欧洲国家喜用「greenchemistry」一词,偶见中文译成「绿色化学」者。但国际间的正式用词是「sustainablechemistry」,见诸联合国,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会(IUPAC),国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等之正式文件。例如1999年六月IUPAC与OECD在巴黎的联合会议决定推动的就称为SustainableChemistryProject,正确的译名应是「永续化学计划」。据笔者了解,当初是有些美国化学家倡用greenchemistry的原因是为了易对广大民众宣传,英国随之响应。按「green」在英文里有「自然」、「新鲜」、「年轻」(可引申为「精力充沛」、「健康」)等意义,多数人认为「绿颜色」很美,而且「美钞」是绿色的(美钞俗名为greenback),用「green」可暗示「发财」,「兴旺」。但在其它语文则不同,如德文的「grün」一般只做「绿颜色」解,德国又有政治团体「绿党」,所以德国化学家反对使用「greenchemistry」。中文里「绿」之音义有二:音ㄌㄩˋ时表绿色、常与「青」通用,有时亦表「黑色」,如以「绿鬓」状发黑;音ㄌㄨˋ时同「菉」,即「荩草」。无论《康熙字典》和现代的《形义音大字典》(正中书局)与《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及四川辞书出版社)均然。用法上有许多「美辞」,如「绿意盎然」、「青山绿水」、「绿窗人静」、「怡红快绿」等。不过也有许多「贬辞」,如「惨绿少年」、「戴绿帽子(绿头巾)」、「脸都绿了」、「灯红酒绿」等。因此如果直译greenchemistry为「绿色化学」,就像上文之「果汁绿色度」一样,读者恐难会意。更有个中外国情不同处:新台币不是绿色;美国股票市场上涨用绿色显示,但我国(包括香港和大陆)却以绿色表示下跌。一般中国人看到「green」不但没有「发财」、「兴旺」的联想,反可能会觉是「不祥之兆」。换言之,用「绿色」可能不利于「永续发展」之大众倡导。其实,以往对应于「green」早有许多很好的「意译」,greenhouse译为「温室」或「花房」即是一例。其它可在一些「英汉字典」查到的如:greengrocer是果菜贩;greenroom是演员休息室(剧院后台)或新货储存室。而greeneye表示「嫉妒」;greenfingers(greenthumb)表示园艺高手或花卉专家;greenmeat(或greens)表示蔬菜;greentable(greencloth)表示赌博桌;greenwood表示生柴或未干燥的木材。并不直译为「绿」。至于greenjaundice(或jaundice)乃是「黄疸」(病名),盖英文中green本可表黄绿到青绿色。科学名词如在「纺织名词」里green也有多种译法。例如:greencocoon为鲜茧;greenlinen为本色亚麻布;greensilk为生丝;greensoap为钾肥皂;greenyarn为未漂亚麻纱。也非直译为「绿」,然均可达意。另如农业发展中的greenrevolution若译成「绿色革命」,实不及「农业革命」更能显现其重要性与两百年前之「工业革命」相当。故知,把Green径行直译为「绿」实是相当粗糙的译法,且常不达意,亟待改正。笔者建议将有「永续发展」意义的「green」,无论形容词或名词都尽可能译作「环保」或「永续」,以有助一般人获得正确了解。如「果汁绿色度」可改为「果汁环保度」。至于「greenchemistry」或「sustainablechemistry」若用「环保化学」,恐与「环境化学」混淆,故均宜译作「永续化学」。(原载《科学月刊》33卷1期,2002年)

【附件二】从「做一个救灾的动作」谈起作者:刘广定除了益智性和体育节目外,笔者素来很少观赏其它中文电视台。有时听到体育台的播报员说某位球员「做一个投篮的动作」,以为是这些由退役运动员担任的播报员国语文程度欠佳才这样说,不以为意。偶而也听到台大化学研究所的学生说「做一个氧化的动作」,虽觉不可思议,也以为是少数的个案。直到最近因印度洋海啸,较多机会看国内新闻台的报导,才发觉好些位记者都说「做一个救灾的动作」。也从一些财经新闻报导知有「(××股开始)做一个下跌的动作」,或「(台币)有了一个升值」的说法。因此惊觉当前一般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中文程度已严重低落,而且语言效率、逻辑思维全都变得很差。而且因滥用「一个」,将中文量词的科学本质也销毁了。浅见以为「做一个救灾的动作」就是「救灾」,「做一个投篮的动作」就是「投篮」,「做一个氧化的动作」就是「氧化」。「做一个」和「的动作」皆无必要,换言之,八个字里六个字都是赘字,语言效率只有四分之一!「有了一个升值」就是「升值」,其它四字皆为多余!说话的人浪费了口水也浪费了时间,真不知是何方神圣(或小鬼)为始作俑者?而也竟有那么多的人学舌!再者,这种表达方式完全不合逻辑思维。盖「救灾」是一长时间的活动,怎能说成「做一个动作」呢?「氧化」是一种化学反应,并不是什么「动作」;而篮球运动员的「投篮」明显地就是一种动作,除非把听众当做白痴,岂需再说明是「动作」?故知「救灾」,「氧化」和「投篮」等完全没必要加上「做一个」和「的动作」这几个字。再谈「一个」。「个」是一种表示个体单位的「量词」,用以计量后随的名词,例如我们说「一个人」,「一个机会」,却不说「一个狗」。此因正统的中文里,名词前的单位量词有一定的用法,有些是依据定义,有些是约定成俗,但许多是颇合科学观念的。已故作家丁秉鐩先生三十年前曾有两篇文章,一刊于《联合副刊》(65年一月六日),说他当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读新闻系时,选修过著名女作家谢婉莹教授(冰心)的「新文艺习作」。谢教授要求学生写一百个不同的名词,其前所用的一百个单位量词也不得雷同:如用了「一杯咖啡」,就不可再说「一杯水」。丁先生的另一文刊于《中国时报》副刊(65年二月22日),写出了一百个例子:如「一汪水」,「一把火」,「一片云」,「一座山」,「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狗」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不赘述。但笔者要说明的是可以用来计量某事物的量词常不只一种,但却不可乱用,因其乃有意义的。我们说「一块石头」(单数)或「一堆石头」(多数),也说「一只羊」(单数)或「一群羊」(多数),却不说「一只石头」(单数)或「一堆羊」(多数)。此因「只」是动物之泛用单数量词,有时也用于小型器物如「一只试管」,「群」则是动物之泛用多数量词,表示动物的「群居」习性。多数量词「堆」是表示许多非生物「堆积」一处,所以我们说「一堆石头」、「一堆木头」、「一堆垃圾」,而不能说「一堆牛」、「一堆羊」,更不能说「一堆人」,盖除了尸体,那有「人」会堆积在一处的?由于人自认为非一般动物,故不可用「一只人」,然人也是群居的,故可用「一群人」。若觉「一只」太通俗,另外还有其它可以有所区别的量词。如对体型较大的动物可用「头」,如「一头象」、「一头狮子」及「一头牛」,但不说「一头兔子」或「一头老鼠」。对于体型较为细长的动物可用「条」,如「一条蛇」、「一条鱼」、「一条虫」,但不用「一条老虎」或「一条鸡」。「匹」原是马的专属量词,出自《左传》。后则凡像马一样,可供乘骑者都可以用「匹」,如「一匹驴」。就器物而言,如「车」的量词是「辆」,「船」的量词是「艘」,「灯」的量词是「盏」。都是自古就有的用法,也合乎原理。现代的新器物中,体型大而外观浑然一体的量词一般用「座」,表示似「一座」小山;体型较小或有支架者,量词一般用「架」。所以习惯上是用「一座冰箱」,「一架望远镜」。唯近年来一般人都用「一台」作为器物之泛用单数量词,就如用「一只」作为动物之泛用单数量词一样。将原已可分类辨别陈述者,却弄成混淆不清,反科学之道而行,实堪浩叹!一般来说,当前台湾的年轻一代,中国文字运用能力明显退化,对某些人而言或正中下怀。但是文字运用不科学、语言效率变差,科学观念、逻辑思维也随之衰落,则真正关心台湾前途者,能不引为深忧乎?(原载《科技报导》2004年二月)

第四章座谈会内容第一节、开幕致词主持人:谢瀛春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今天的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再次宣告(claim):《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电子报,它的传播对象包括不懂英文的人,或是不需看英文原文的人,因此,将原文翻译为中文应是其文化传播的基本责任。过去几年,《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传播工作,不断遭遇到中、英文翻译的争议;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有一百多个计划、几乎两三千人参与-却有少数人不认同本通讯的编辑原则,而主张「术语(terminology)、原文不要翻译,中英夹杂刊出」。所以本子计划特别安排这个座谈会和大家宣告此编辑政策,并诉诸文字:「原文需翻译为中文」,也希望大家把握今天这个机会请教邀请的专家学者。

第二节、专题演讲:翻译趣谈主讲人:朱邦贤先生联合报国际新闻中心资深编译一、翻译原则翻译的难处不在于生字,而在于要有巧思。单字并不是翻译最困难、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反倒是早就知道的、很简单的字;如“in”,“on”,“for”等,才是需要去翻字典的字。举例来说,“a”的用法,常见的错误文法为:“IsawshyDiana.”正确的文法则是:“IsawashyDiana.”这才是要翻字典查用法的地方。而翻译不见得要自己创造一个句子,而可借助他人创意。能将两种精随配合在一起又言之有理、令人印象深刻者,则是成功的翻译,此与译者本身学识涵养之深、广度有关。举例来说,有一副凭吊香港影星莫愁的挽联,上下联分别是:「问君能有几多」、「与尔同销万古」;这副天造地设的对联,上联出自李后主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联则是李白的〈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两个「愁」字都没有写出来,因为凭吊的对象是「莫愁」,这就是巧思!这副对联,没有一句话是原创的,可是结合在一起却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翻译该具有的创意。举另外一个例子:张三到附近的超市买了两罐啤酒,回家途中经过甲教堂,教堂门口布告栏上贴的布道题目是「酒是你最大的敌人」;正觉得惭愧之际,又经过了乙教堂,门口布告栏也贴着当天的演讲题目,题目却是「要爱你的敌人」。这两句话若是分开见到,其实也没什么好笑的,但是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连续出现,就变得很有意思。在翻译方面,有很多英文是可以用贴切的中文翻译出来的,例如最近市场上有一本书,叫做LearntoEarn,learn是学习,earn则是赚取,有押尾韵(rhyme)。LearntoEarn,有人译为「学以致富」,源自于「学以致用」;而另一种很好的译法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书(learn)中就暗含着会让你赚钱(earn)的东西,这些都是翻译的巧思。二、翻译例句举隅Hesitsatthedesk.˙白话:「他坐在书桌位子上」。文言:「他伏案而坐」。Thesoldiersfacethepowderwhilethebeautiespowderthefaces.动词名词动词名词(火药)这句话的情境是,当军人在前线面对炮火的时候,那些美人正在擦粉。以下有三种不同的译法:引用唐朝诗人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此处的「半死生」即是生死关头(betweenlifeanddeath),有情势非常险恶之意,而在战士们生死交关之际,美人却还在帐棚下载歌载舞,原文的意境就都呈现出来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此译法精简且呼应“facethepowders”跟“powderthefaces”。引用杜牧的诗句:「门前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此诗讽刺魏晋南北朝的南朝末期,最后一位国君陈后主:当隋文帝派大将韩擒虎来消灭陈后主之时,陈后主人还在宫殿坐拥贵妃张丽华,正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样的一个气氛。翻译是一种艺术,没有人敢说现在的译法是最好、最完美的,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别人有可能提出更好的东西。Ifwedon’tstopoverfishing,fishingwillbeover.滥捕˙鱼类分类学家:「如果我们吃鱼的子孙,我们的子孙就吃不到鱼」。成功的翻译是能将两种精随配合在一起,而又言之有理者。Ifeverybodyissomebody,nobodyisanybody.˙余光中:如果人人有来头,各个没搞头。Mencomeandgo.Womenstay.˙朱邦贤:「男人是过客,女人才是归人」。引自郑愁予的诗句。˙源于影集「欲望城市」:“Daughter-in-lawcomesandgoes,duckstays.”-「媳妇来来去去,鸭子留下」。此影集之影星获得最佳女配角奖时致感言:“Mencomeandgo,womenstay.”Moneyisnoteverything,butissomething.˙座谈会中无论及此句。Helivesadog’slife.˙试译:他过着狗一般的生活。然而要怎么知道狗的生活好不好?故此句译法不可行。又,试译:他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若是如此,原文中为什么要用狗,而非猪或是其它动物?此译法亦不可行。˙朱邦贤:他过着跟狗一样悲惨的生活。此为金钟罩翻译法。Whatisworthdoingatallisworthdoingwell.˙不以善小而不为。引用自刘备对子阿斗所言:「莫以恶小而为之」。unlessoned,unschooledandunpracticed.˙此句源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一剧中女主角波西亚(Portia)的谦称: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教育。译作「不学无术」,unschooled就是不学,unpracticed就是无术。Sansteeth,sanseyes,sanstaste,sanseverything.˙sans的意思是without。Withoutteeth,withouteyes,withouttaste,withouteverything.这是莎剧名句,可译成「视茫茫、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出自韩愈「祭十二郎文」。˙提升英文造诣须读莎翁作品和圣经,或看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英文非常值得一读,希腊罗马神话则较易阅读,但若不知从何下手,建议从特洛伊战争看起,参见荷马史诗《伊利亚德》与《奥德赛》,单从特洛伊战争一篇故事中可习得的典故就有二十几个,亦可从中认识许多重要的英文单字;多少花点时间阅读这些书,英文造诣才有提升的可能。Mendthefence,figurativelyandphysically.˙座谈会中无论及此句。Whereisthefire?˙朱邦贤:赶去投胎啊?此句常用于警察开超速罚单时。Ineedaclone.˙我分身乏术。即巴不得有分身之意。Knowledgeispower.Powerisknowledge.˙知识就是学问。官大学问大。˙cleavage:乳沟,股沟。台湾某些字典译作「女人两乳之间」,徒增冗言又不切其意。˙consummate:圆房。台湾某些字典译作「新婚夫妻发生性行为,让婚姻成事实」,实是多余。˙playgooseberry:当电灯泡。台湾某些字典译作「陪伴两个想要单独相处的年轻人」,冗长而又辞不达意。三、国内翻译环境国内的编译市场今非昔比,当然翻译水平就很难与时俱进,举例来说,夏绿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的小说《简爱》有句话原文如下:“Mr.Rochester,thepriest,andIareallwhoattendthewedding.”却被翻译成:「罗切斯特先生、牧师和我是参加婚礼的全部」,这本该是「婚礼只有我们三个人参加」一个简单的译句可以解决,却硬将「全部(all)」也翻了出来,十分不可取。而国内编的字典,因版面样式是固定的,修订一处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少予以增修,是很不负责任的;然而好的字典却值得时常翻阅背诵,像是由三百多位牛津大学教授所编制之牛津字典(OxfordAdvancedLearner),其例句都十分英式地道,举例来说:「我很喜欢吃龙虾,可惜吃了会过敏」,此句英译时可能记得了龙虾(lobster)却忘了过敏(allergic),而牛津字典的例句既简洁又生动的道出此句:“Ilikelobster,butlobsterdoesn’tlikeme.”-正所谓「我本将心照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值得大家学习。

第三节、综合座谈(一):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翻译原则专题: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主讲人:谢清俊教授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前计划办公室主任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创办人、铭传大学讲座教授《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发行,记录着前所未有的经验,足以为来者遵循、学习或参考;因为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是一个往前冲的计划,要做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因此,执行时必须要留下纪录。无论成功与否,其经验皆足以给所有中华民国的机构,包括公家机关、私人机构等,学习参考。如果从历史的洪流来看,将整个文化典藏数字化是非走不可的路,就如同历史上口语文明转变成文字文明是必然的发展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很多口语记忆都要变成文字记载下来。因此数字典藏计划的规划特别重视文献规划,共分三个部分:一、电子办公室电子办公室就如同官方组织,数字化所有正式文件、公文、论文,在网络上供人参考搜寻。电子办公室的系统程序规划,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想使用现成的软件,引进国外的软件做为电子办公室;而中研院计算中心则坚持要自己写软件,然而系统程序的维护、保养、更新等都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最终双方妥协并进,先引进了国外软件做电子办公室,中研院计算中心亦同时自己撰写程序。二、《国家数字典藏通讯》若电子办公室的档案是官方纪录,那么《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内容就如同民间的历史纪录。由于其篇幅没有限制,故可较官方更完整忠实地纪录历史。职是之故,《国家数字典藏通讯》不允许做任何宣传或不实的报导。在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当初的规划下,《国家数字典藏通讯》严格限定报导「纯净新闻(straightnews)」,不容有任何不实、夸大、偏颇、煽情、宣传、流于情绪的言论。甚至在创办之时,即对编辑人员耳提面命:「看到形容词就要特别小心一点,最好不要用到形容词,仅报导事实就是。」直至今日,《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编辑部门依然落实此编辑政策,实归功于谢瀛春教授多年来的专业坚持、实践。在谢瀛春教授数年来的理念坚持与专业辅导之下,许多编辑流程、技术数据(technicalknow-how),应该要公布出来。实际上,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的所有技术、规格、经验(如《数字典藏技术汇编》)都应公布在网络上,供人参考。因此《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流程、技术、做法、纪录,都应提供出来给人参考。下午将会探讨数字文件査核的问题,引用麦克鲁汉(McLuhan)的一句话:「文明分三个阶段,一、听觉空间(audiospace),二、视觉空间(visualspace),三、听觉空间(audiospace)。」这绝非词穷:麦克鲁汉为什么称没有文字的文明-也就是口语文明-为听觉空间(audiospace),有了文字以后叫视觉空间(visualspace),到了多媒体文明又变回了听觉空间(audiospace)?这是因为到了多媒体时代,如同又回复到没有文字的时代-多媒体或网络上的东西,是不可以拿来做凭证(evidence)的。而《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就是要避免这样的情况,让多媒体亦能如平面媒体一般,电子通讯可以作为历史纪录,也可做为凭证;这是需要敬业的专业编辑来执行严谨的编辑政策,亦需要系统人员配合《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编辑政策,开发验证软件来检查信息是否正确、有无遭人窜改,或追查第一手资料来源;以上理念若能实践,相信此经验和技术(know-how)将成为以后的典范,不只是作为《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典范,更是所有电子媒体的典范。

主持人发言主持人:谢瀛春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电子报的正确,如同其它所有平面媒体的正确,是所有传播媒体的第一责任;然而现今在台湾几乎不可能达成「正确」这个首要标准,为什么?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民众百姓,上午说的话下午却可以否认,并怪罪媒体,但媒体不应是过街老鼠,若没了它,弊案不会被揭发。媒体应是可征信的传播媒介。电子报是媒体的一种,虽有电子媒介可随时更改的特性,却也具备所有媒体的性质。亦即观众看过一次,可能即是唯一的一次,不会再看第二次。因此编辑在出刊前,必须十分小心谨慎,一旦刊登即不可随意随时更改。《国家数字典藏通讯》与目前台湾其它媒体最大的不同就在:如果一则新闻尚未查证,一定要经过确认之后才刊登,宁可漏新闻、暂不刊登,而不可有误。谨遵传播的社会责任原则:第一次发布的即是正确无误的,一旦有误,则在下一期刊登更正启事,而非立即更改已发布的消息。这是新闻报导数十年来不变的原则,其经由新闻学百年来实务经验累积而成的学理原则,是实务与理论的综合实践,并非只是学术界的理想坚持。这场座谈会所欲一再宣称(claim):报导的正确是媒体的责任,不是法律责任,而是传播伦理道德责任,这点不仅是电子媒体,亦是所有媒体都应遵守实践的原则,否则就沦于随便讲话、报导,如此很容易造成伤害,而不是专业的作法。另外,要对在座许多知识管理工作者或有兴趣的人补充的是,在今年计划结束之后,将会公布出版子计划的实务经验、工作流程,供大家参考。本子计划之前虽然没有向各位公布过,却是一直都在执行知识管理的工作。

专题:翻译原则主讲人:朱邦贤先生联合报国际新闻中心资深编译列举以讹传讹之翻译常见错误:LondonTimes:Times报并非设在泰晤士河(Thames)旁边,因此Times的标准译法应为「时报」,现在翻译界的译法「泰晤士报」实是择不善而固执了。Greenwich:念法应为greenich,所以不应该翻为格林威治。顺便一提的是Reuter常翻作路透社,然而Reuter是德文,按其念法应翻为罗伊特。FleetStreet:不该翻为「舰队街」,而是「小圳街」(瑠公圳的圳),现为英国报业聚集之处,亦是英国报业的总称。TimesSquare:不该翻为「时代广场」,它并不是依时代杂志命名,而是当年纽约时报捐地,故依「时报(Times)」命名,所以应翻为「时报广场」。EmpireStateBuilding:不应译为「帝国大厦」,而是「皇州大厦」。因为美国五十州皆有一个名字,如同中国每个省份都有简称(福建:闽,湖南:湘,广东:粤),美国的加州叫做「黄金之州(GoldenState)」,德州叫做「孤星州(LoneStarState)」,西维吉尼亚州叫「锅柄州(PanhandleState)」,每一个州都有它自己的称呼,而纽约州则是「皇州(EmpireState)」,「皇州大厦(EmpireStateBuilding)」即是以此命名。BermudaTriangle:不应译为「百慕达三角洲」,而是「百慕达三角」。三角洲(delta)是河流汇入海中的河口泥沙淤积地;然而BermudaTriangle则是人们假设在中美洲的百慕达有三个地点(事实上是没有这三个点的),这三个点相连划分出的区域,是船只、飞机很容易无缘无故失踪、失事的三角地区,「百慕达三角」是以此为名。baldeagle:不是「秃鹰」,而是美国国鸟「白头鹰」。Bald不仅有光秃的意思,亦有斑白、白发苍苍之意。speaker:很多人翻为「发言人(spokesman)」,但实际上此字意为「议长」。secretaryofstate:译为「国务卿」,即「外交部长」。secretary于此译作「部长」,如:secretaryofdefense即为「国防部长」,secretaryoffinance则是「财政部长」。又,“Sheismorethanhissecretary.”应译为「她是他的午妻」;“morethan…”在英文中是一种很好的用法。cheerleader:不是「拉拉队长」,而是「拉拉队员」,取其领导、鼓舞士气之意。Genesis:不是「创世纪」,而是「创世记」,为创造世界的记录。panda:从动物学来看,应译作「猫熊」,像猫的熊;然而牠是大陆特有的动物,大陆要称之为「熊猫」,翻译也应遵从。这是翻译界两种争执不下,两边都有道理的翻法。rumorsays:「谣传」或「谣言说」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翻法,当你说「谣传」或「谣言说……」,听者就知道这是不确定的;然而英文的“rumorsays”是不带有价值判断的,它的正确译法应为「盛传」,听者对此讯息还可带有一丝成真的希望。Heisthethirdvictiminasmanydays.:多数人会译成「他是这么多天来第三个牺牲者」,应译为「他是三天来的第三个牺牲者」,因此处的asmany指的是句中前面的量词,也就是third。假如句子是“Heisthefifthvictiminasmanydays.”,其中文翻译则应为「他是五天来的第五个牺牲者」。

座谈提问曾家鸿:个人是从事出版业,在处理稿件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中文译稿是非常英式的中文,由中译可以推出英文原来的句子。例如英文说法MymotherandI、或是MywifeandI,文法上习惯将第三人称放于句首,于是中文常直接翻成「我妈妈和我」,但中文文法并没有将第三人称置于句首的规定。关于此类问题,我和很多人讨论过,始终找不到答案,所以想请教朱老师。朱邦贤:凡是你看到中译就想得出原文的,都称不上是好的翻译。因为每一种语文都有不同的个性,如果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篇翻译作品,也就是没有掌握到该有的文气,是翻译者的失败。至于你所举的例子,我妈妈和我在菜市场,或者我陪妈妈上菜市场,基本上不管哪一种译法,都不会带给你严重的困扰。更严重的例子像是美国卡翠娜飓风(HurricaneKatrina),原文报导说它“sweptLouisianaandpartofAlabama”,于是有人译为「横扫刘易斯安纳州和亚拉巴马州的一部分」;这句话的中译包含两种可能性,一是「刘易斯安纳州全境和亚拉巴马州的一部分」,一是「刘易斯安纳州的一部分和亚拉巴马州的一部分」,读者很难辨认你是哪个意思,甚至有人以为是「刘易斯安纳州和亚拉巴马州交界的那一部分」。其实,“sweptLouisianaandpartofAlabama”原文的意思是横扫整个刘易斯安纳州,外加亚拉巴马州的一部分,因此较安全的译法是「飓风横扫亚拉巴马州的一部分跟刘易斯安纳州」,将两个名词前后对调,可以明确指出亚拉巴马州只是一部分受灾,而刘易斯安纳州是全区受灾。在这个例子里,原文表达得非常清楚,可是中文译出来却有可能失焦,因此为了让读者正确理解该句的意思,有必要将名词对调处理的。但须注意此原则并不适用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先出现的就应该先译,这是尊重作者的文学表现,翻译者没有权力擅自调动。再举一个例子,是中文文法的问题:警察在井底发现玛莉的尸体,而你是前一天晚上最后一个跟她在一起的人。接受侦讯时如果你说:「昨天晚上,我和玛莉看完电影之后就回家了」,主词是「我和玛莉」,也就表示离开电影院后,你跟玛莉是一起回家的;但如果你说:「我昨天晚上和玛莉看过电影之后就回家了」,主词是「我」,表示你是自己一个人回家的,也就是告诉警察说:所以后来玛莉是否回家?以及她如何被杀?都跟我没有关系!没有送她回家确实是我的错,但杀死她的绝对不是我!两句话虽然很像,却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中文也好、英文也好,都有很多很巧妙的地方。你刚刚举的例子,只是合不合中文语法的问题,影响非常轻微,也没有造成很大的困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想办法改进的是像partofAlabama这样的问题。你的问题当然很好,只是目前我们还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管到这么细微的地方。

第四节、综合座谈(二):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科学中文化主持人发言主持人:谢瀛春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电子报的出版,要以科学的态度为之。也就是今天早上谢清俊老师讲的,电子报里不能用形容词,不能夸大。这正是今天座谈会一再宣称的,应该是所有国家既有的标准,不需一再宣告。像今天朱邦贤老师讲的,日本一天出版14本翻译的书,台湾一本,数量上差很多,而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质量。我做过翻译,知道就算台湾出一本翻译的书,但其中呈现的内容,百分之八九十都已经被稀释。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科学中文化。现在大学里面,教授用英文教学,会获得五万块的补助或减授钟点,很多大学都是这样,感觉上你用英文讲话,就比较有水平。我研究用英文,是优雅的话,但我在美国餐馆打过三年半的工,也会讲骂人的话。今天朱邦贤老师指出一个重点:讲英文并不代表你英文好,英文造诣更重要。今天来参与的各位,就是种子老师,希望各位吸收今天的重点,变成你的生活价值观,推广出去。

主讲人发言主讲人:刘广定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提到科学中文化,我抛砖引玉跟各位讲一些我的想法。谢教授提到,在学校用英文上课,教授可以拿到额外的钱,有的学校则是让教授少上几个学分的课。但是用英文上课,虽然学生也许可以听懂,但是不是能将课程的真正意义传递给学生?我抱持怀疑态度。因为用中文上课,教授可以举各种的例子,或是跟日常生活有关的现象,辅助他要讲授的内容。至于用英文上课,如果在美国,不会有问题,但在台湾,教授不一定能用英文充分表达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带进课堂辅助教学,学生更不易听懂各种英文字汇,所以,我觉得中文化非常重要。另外,现在的知识的范围很广,不单只有人文或是科技,要能真看得懂相关资料,大概都是那个领域的人。譬如我的专长是化学,要是碰到计算机的书,我一定多处看不懂,特别因为我不了解书里的那些名词,也许我认得那个字,可是在科学上的意义,跟日常生活的意义常不一样。尤其是现在流行的生物科技,遇到这种情况的机会就更多,你去查一般字典,常查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中文化很重要。刚刚谢教授提到,日本一天出版14本翻译的书,台湾只有一本。日本好的地方在于,虽然他们一般人英文不好,但是因有很多外国的书翻译成日文,而能学到知识,这样也是不错。而台湾一天只出版一本,质量会比较好吗?现在出版社出版科学书籍的时候,很少会找我审查,因为一本书送来,可能会被我改得一塌糊涂,几乎每页都要修改,因为我要求质量,我审定的东西是不可以有错。然而,有时在我不那么了解的部分,还是会犯错。因此,找我审书,费用往往超过出版社的预期,时间也需要花上好几个月,几乎跟我自己重新翻译差不多。有这些经验,所以我觉得中文化非常重要。现在数字典藏,就牵涉到是不是可以翻译得很精准。我举的两个例子,一个就是延续刚刚讲的,翻译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要吸收很多不是本身专长的知识,就像学新闻、学传播的人,看经济学的书,就不一定能懂;看历史的书,也不见得可以了解,尤其是外文的书籍,如果能把这些书正确地写成中文,对大家的帮助都非常大。另外,我觉得一个好的翻译,应该是词要达意,而且最好都用统一的翻译名词,像在大陆,虽然不一定翻得好,名词翻译比较一致。台湾的翻译跟大陆、香港不一样,连在台湾内部,都可能同一个名词有好多种翻译。在台湾,有很多人不在意翻译的问题,随便乱用,其实国立编译馆有一个命名的原则,但是一般人多半不遵守,只有在申请专利的时候会遵守,因为审查单位规定,申请文件中的外国名词,一定要按照国立编译馆的规定翻译,例如我听说化妆品里面常用的一种原料,国立编译馆订的名称为:「尿素」,所以业者在申请专利时,一定要在成分上注明「尿素」两字。不过,业者常向我们的化学会反应,希望能将这个名词改掉,因为怕消费者看到「尿素」,就不买了。但是,这个就是规定,不可以违背。台湾现在只有这个地方有翻译标准,其它似乎都没有,就连《科学人》或是《科学月刊》的翻译,有时也很随便。记得三十年前,我在《科学月刊》工作,当时规定内部的翻译名词一定要统一,还会在墙上贴标示,注明某个名词该如何翻译,也尽量遵守国立编译馆的规定。但国立编译馆在定名词翻译的时候,其实不够严谨。例如,惰性气体被翻译成钝气,因为他们认为这个钝就是迟钝,和懒惰是一样意思,但事实上,化学名词有一定的翻译规则,金属才能用金字边,而且「钝」也不一定就是迟钝。当时《科学月刊》就不用钝气这个词,因为不合理。我个人认为,一个翻译名词,不应该是望文生意,而是要「望文知意」,要可以从字面猜出意思,所以中文的化学元素名称,有土字边,就是非金属;有水字边,就是液体,像「汞」字,上面是一个工,底下一个水,表示是液体。告诉你某个化学元素,看见名字你就能猜出来大概的性质。我觉得中文翻译至少要达到这个目的。可是国内一些化学界同仁,他们不管国立编译馆翻译的规定,要写中文摘要的时候,就拿一本大陆的书,用书里面的中文翻译。我觉得这样很糟糕,因为变成你不看英文的原意,经常无法从大陆的翻译,看出来这个名词的意义。就像是greenchemistry,大陆已经把它翻译成「绿色化学」,但是化学本身哪有颜色?也许勉强可以翻成「绿化学」,但是我觉得应该用英文同义字sustainable,翻译成永续,永续发展,更能代表这个词的意义。还有,各位常常讲「一个东西」,什么都是「东西」,什么都是「一个」,就像我前几天看到新闻局长,他说「一个事情」,事情不是「一个两个」,是「一件」。在这里只有一二十个人,就算我讲话讲得不好,大家还是能包涵一下,可是电视机前面有多少听众?TVBS的那些名嘴的节目,收视率非常高,但是都不注意自己的说话,老说「什么东西」、「这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案子,都变成「一个东西」。假如数字化以后,都是这样的「东西」,那你搜寻「东西」的时候,可能跑出上千万、上亿笔数据,但其实那都不是「东西」。所以,用正确的名词,就可以把这些不相同的「东西」分开,日后你要搜寻数据,就不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科学中文化跟数字典藏有关的,我们使用的名词,跟使用得是否恰当?是否有很多赘字?这些都要注意。这是我个人对数字典藏、中文化的一些了解,一些浅见给各位参考,谢谢大家指教,谢谢!

主持人发言主持人:谢瀛春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总编辑刘教授讲的内容,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但在以前,这其实是很普遍的想法,可是现在大家不重视。「精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刚才讲的一个、一件,以前称为数词,数字的词。有些可能从闽南语翻译过来,例如:西瓜很大,说一个;枣子很小,也叫一个,有些还翻成一粒西瓜。对我来说,这样的用法真是不可思议,一粒是可以拿的大小,例如:拿来一粒酸梅,西瓜那么大,怎么会用「一粒」?今天,刘广定老师带来一个新观念,就是整理数据作数字化的时候,分类很重要,所以用的数词,像是一个西瓜还是一粒西瓜?在比较严谨的学术上,一定要区分。

主讲人发言主讲人:谢清俊教授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前计划办公室主任暨《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创办人、铭传大学讲座教授我们从麦克鲁汉提出的「音响空间文明」开始谈这个问题。麦克鲁汉是个很俏皮的一个人,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确实对于现在的研究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传播领域。麦克鲁汉说,口语文明是音响空间(audiospace),因为这个时期的文化传承主要是「口耳相传」;前人说故事,后人听故事;前人做仪式,后人看仪式……文明就这样传承下来。文字发明以后,从音响空间变成了视觉空间(visualspace)。文字发明以后,几乎所有的口语记载,都转换为文字记载。口语记载转到文字记载,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检视人类的历史文明,如果可征的人类文明有八千年左右,口语文明占了前面的四、五千多年,文字发明到现在约三千年。从口语文明转到文字文明的过程并无详细的记载。唯一较清楚的记载是佛教传教的过程。释迦摩尼说法说49年,后来信徒把他说的话用文字记载下来,变成现在看到的大藏经,中间经过了约五百年之久。柏拉图看到文字大量使用以后,他担心人类智力会减退。在传播媒介转换的当儿,总有思想家担心人们本能的变迁。从历史上看来,从音响空间到视觉空间,从口耳相传到文字的记载,是个非常重要的转变。麦克鲁汉看到了电报、电话的运用,也看到了彩色电视的流行。这些以电子为媒介的传播工具使他震惊。他认为电子媒介的应用,成就了一种新的文明,而这新文明的特色是:使现在的视觉空间又回复到了三千年前古老的音响空间。很多教科书里,对于电子媒介的音响空间的解释是,因为使用多媒体后,眼耳鼻舌声的五官感觉又跟口语文明时一样,变得同样重要,不再只是受眼睛的主宰。其实,麦克鲁汉重复用「音响空间」一词,是有很深的寓意,不只是五官感觉的问题。比方说,口语的音响空间是口说无凭的,到了视觉空间时,文字是可以作为凭证的。可是,到了电子媒介的音响空间,所谓的「多媒体时代」,所有的记录,包括文字的、录音的、照相的、录像的……好像一时之间又突然不能作为凭证了,除非能对记录的来龙去脉作个清清楚楚的交待(此所谓信息的完备性质informationintegrity)。这现象不是正好说明:我们又回到「音响空间」了吗?至于文字的功用,如果要大家写一篇文章说明文字有多重要,大概写个几千字还不容易说清楚,但是古人形容文字有多重要,只要八个字:「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话是说:所有官吏治理国家就靠它,所有民众的生活也要靠它。但是,在「淮南子」里只用了六个字,比上面易经系辞说得更简单,那就是:「天雨粟,鬼夜哭」。「天雨粟,鬼夜哭」六个字是譬喻;文字的发明,对每个人都非常公平(语云:「雨露均沾」),对每个人都有好处。这个好处有多大?好像天降粟米给你吃。「天雨粟」是约空间讲。「鬼夜哭」是对时间讲。文字发明了以后,鬼在哭,因为那些鬼,生的时候没有用过文字,文字发明以后,对于后世都有恩泽,唯独对以前的鬼没有恩泽。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把文字的影响都说得淋漓尽致。文字之所以取代口语,成为大文明,主要就是这几个字:「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对口语的影响是如此大,那我们回到麦克鲁汉的话。如果口语文明是这样子的话,为什么电子媒介时代,也叫口语文明?是不是在电子媒介的时代多媒体已失去了文字的功效?现在的多媒体记录,足以给百官治理国家?足以给万民来查察?现在因特网上,沟通的功能通常是实时的。也就是说,今天看过的网站,两天后说不定就没了;如果要看两个小时以前的,也可能没了,因为那个网站可能已被黑客侵入重新改写过。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麦克鲁汉的话,那他还真有先见之明。因为现在的媒体,根本就像口语时代的口语文明,没有记录征信的功能,因为现在这些电子媒体,通通失去了文字的记录跟征信的功能,也就是说,像口语时代一样,口说无凭,网络上也是网说无凭。处此情境,我们办《国家数字典藏通讯》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上午我讲过,办数字典藏通讯,第一是因为数字典藏做的事情是从来没做过的,所以很需要把它写出来给大家参考。第二个,因为数字典藏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说不定比亡国灭种都还要来得重要,因为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转折处,我们要好好把这个文明的转折记录下来,这是绝对应该做的事。如果因特网就像口语时代一样不可征信,难道我们就无计可施?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研究出一些方法、一些程序、一些体制,使得电子媒体在网络上,还可以有征信、记录的功能。科技出来的东西,功能天成,如果它失去征信、记录的功能,我们不能怪科技,但是只要有制度配合还是可以把它变成可以征信的媒体。现在大家都知道智慧财产权很重要,麦克鲁汉讲过一句话,他说照片和其它媒介不一样,因为照片可以到法院里面当作证物,因为照片是不能被编辑的。然而,自从数字照片的编辑软件出现后,麦克鲁汉的照片说,也已昨是今非了。所以,我觉得同样的事情,当我们去考虑要把《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当作一个历史记载,或者是当作一个技术文件,让大家能够享用、共享这些经验的话,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人文的规矩在里面,才能做到。最后补充一点,对于数字典藏计划来讲,《国家数字典藏通讯》可说是给它作历史,也可以说它是给计划做后设数据(metadata)。数字典藏计划里面的内容很多,但是,要给数字典藏的背景作一个很好的脚注,就要仰赖《国家数字典藏通讯》,这是要花长时间去做的。

第五节、综合座谈(三):电子报的媒介角色及传播责任、科学中文化主讲人发言主讲人:马国光教授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副教授数字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变迁的世界和面临的环境。在数字世界之前,也有过无数次的变迁,像印刷世界,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变迁;像电视的出现,又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以后还有会有什么很大的冲击,我们料不到。所以,它其实就是一个在词句上面、形式上面凸显的特色,我们称之为数字世界。然而,它也不过就是符号世界变化的一个环节。所以,也不一定要把这个世界看成多么地可怕、或者多么不得了,它只是一个说法在改变而已。我最近知道,原来我在数字世界具有蛮老的资格,因为我用计算机,是从286的DOS开始,有几十个密码都要记在本子上或记在脑子里头,才能够使用这个机器,而且容量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速度没有办法比拟,在家里,我是最早进入这样的数字世界,在同侪之间也是最早的一个,但到我猛然抬头,我已经被微软扔到后面很远去了,这真是可怕。所以我要换,我等于是一个从托儿所进到幼儿园的、进到小学的学生,一路在学,现在我算是勉强赶上了进度,但这真是一个强大的冲击。我是一个非常嗜好数据的人,过去还没有数字、数据都是平面媒体的时候,我的剪报非常多,记得有一年,我把所有列出来的剪报分成48类,送给一个文化团体,他们来载这些资料的时候,原本骑机车,后来得靠发财车才能把东西载走。这些资料帮了我很多,其中一个是我当年在中广公司主持「早晨公园」这个节目,早上七点到八点播出,当时等于是全国联播的最大节目,因为环境的结构,使得这样的一个节目,一天有四百万个听众。做这个节目,许多人都以为我有一个智囊团,但实际上,就是这些数据帮助我。我想,当年要是有数字计算机的系统、有今天这样的条件,我大概可以一个人包下一整个电台的节目。这么说并不夸张,这表示个人的能量,透过数字工具,可以扩展到非常戏剧性的成果。当然,我现在也享受到这样戏剧性的扩展,但渐渐发现有若干副作用。我是个长年站在年轻人面前的教师,发现他们在思考方式上,有个刚刚谢清俊老师也有讲到图像的表达方式所造成的习惯,就是对图像过度依赖。当然数字不一样非得要以图像为主,可是图像很容易让使用数字媒体的人,堕落到对图像过度的依赖,这是副作用。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是阅读文字长大的,那些字细细的、密密麻麻的;我们听广播长大的,之前没有看过电视。因此,显然我们在接受所有信息的时候,我们本身要有一种翻译能力,能把文字转换成形像,呈现在脑海中。我们成长的时代,是以逻辑作为思考方式的。我是一个教了三十年以上语言逻辑课程的教师,但是在我成长时代,包括在大学都没有上过一天正式的逻辑课程,但是我自然就学会组合分析理解的能力,为什么呢?因为我是阅读文字长大的;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彼此套招,它有一个文法结构,它的词句是介系词、是动词、是名词、是主词、还是受词,虽然我们都不知道它的名称,但是我们从开始牙牙学语,就在学习这种理解环境,一路成长,所以这种能力对我们这一代大多数的人来说,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辛苦的问题。但是在逻辑世界里,也不是没有缺点,以逻辑为主的世界,容易使创意受到挫折,因为逻辑是循规蹈矩的,像我们现在使用计算机,一发生了你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不能说是计算机的错,一定是自己错,因为计算机百分之一百绝对没有误差,连零点零零一的误差都没有,所以,计算机是没有创意,因为所有的创意是要人脑灌进去的。因此,我们这样从逻辑世界走出来的人,要发展出像现在年轻一代的创意,不太可能。这个有创意的思考世界是什么呢?它其实是图像思考。图像思考本身是跳动的,没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没有左右、没有先后,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左什么是右,这些都没有,这就是刚才谢清俊老师说,以前照片不能编辑,现在可以编辑,但是图像在我们的脑海中,仍然无法给编辑出来。所以,在这样一个自由的、奔放的图像思考世界里,我们有最多的创意,它常常是有冲击性、有刺激性,可是它很难有持续性的劲道,反倒是逻辑性的,细水长流,看起来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它可以一直维持着一定水平、一定的力量,这是逻辑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所以,创意和逻辑如果可以平衡,是非常好的一个思考方法的基础训练。我们一方面不要忽略掉原来在这个文字世界里头,或者是说到音符的话,就类似于像广播的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