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政治发展中利益群体的双重效应及其制度对策
【作者】杨超/杨书初
【作者简介】杨超,南京政治学院政治学系研究生
杨书初,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
【内容提纲】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化、组合,利益群体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一方面,其成长、成熟及其对政治过程的参与促进了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进程和实现限度;另一方面,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正常现象和行为也有也许诱发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导致社会对国家政权合法性认同的流失,阻碍政治的一体化进程,成为政治发展的障碍。因此,在政治发展中应积极构建健全的利益表达制度、利益群体的整合协调机制和利益制衡原则,并辅之以行政和道德的手段,以促进利益群体在政治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中良性发展。
【正文】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政治领域的任何变化都体现和反映了经济上的规定和进步。政治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化、现代化和政治稳定是其应有的价值目的。利益群体作为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内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也极其深刻。本文试就利益群体对政治发展的正、负两面效应以及在政治发展中所应积极谋求的制度对策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社层的分化,而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本来单一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所有制、股份制、合资公司等新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不断涌现,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独立的经济和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社会利益分化日益明显,人们的利益规定也越来越多样化,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在收入来源、社会地位、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别的利益群体。除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外,社会中又分化出公司家群体、个体劳动者群体以及私营公司主群体等,每个群体都正在形成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当前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制度创新中,利益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若干新的特点和情况:群体的形态由隐变显,利益的需求和实现途径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冲突的状态由暗变明,利益差距和矛盾日益明朗化;利益意识和群体观念逐步强化,利益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由小变大。这些新的特点和情况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有目共睹,并日益进一步到政治的层面,使政治发展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势。
从政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层面上看,利益群体的成长、成熟及其对政治过程的有效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政治发展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和实现限度。一方面,政治民主化在行为层面的体现重要就是政治参与。参与的前提是国家和政府要对民众的或其群体的利益主体地位给予认可和肯定,也就是说在政治生活中民众要有充足的知情和表达自由。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孕育、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每个社会成员和社会阶层都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因利益或价值结成了若干利益群体,各利益群体为促进和维护本群体的利益,必然会积极谋求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通道,迫切希望将他们的意志和规定输入政治决策系统。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意愿表达的积极性、竞争性及其水平,可以预见利益群体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将发挥更加充足和积极的作用。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水平和质量就成为衡量不同政治形态中民主发育限度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民主政治在运作上实行的是代议民主制或间接民主制,政治民主化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权力的分立与制约。由于,“在任何民主政治的情况下,权力总是归属于多数,并由少数行使”(注:转引自马起华《政治学原理》,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版,台北,第1183页。)。权力运营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持有与政治权力的行使之间的这种分离性,就有也许导致政治权力的异化——政治权力不是按权力所有者的整体意志,而是凭掌权者的意志和情绪运营,以至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擅权专断等损害主权者利益的行为。因此,为防止权力运营中这种分离性也许引起的政治失控效应,除应加强政治运作的法治化外,更主线的是要保证主权者能对权力行使者运用权力的行为进行强而有效的监督,这是较为实际和合理的制度选择。对权力运营的监督有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等几种基本类型,以共同实现对权力正常运营的肯定与保护,对权力偏离轨道的防范与纠正。而利益群体对政治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和介入,既可以实现对权力运营的监督与制约,保证国家权力运营的合法性和有序性,又是促进社会力量自主增长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
政治发展的现代化限度除了其民主化水平的规定外,还应体现在政治体系运作的合法性、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对的解决等方面。政治发展进程中,政治体系承担着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派的职责和功能。职能的贯彻贯彻,需要自身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服从。由于任何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都起源于认同,也失之于认同。按照李普塞特的分析,合法性指的就是政治体系使人们产生和坚持对现存政治制度的信仰的能力(注:[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利益群体对政治过程的广泛参与,则能给予政治体系的运营以强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培养政权合法性运营的深厚群众底蕴。总之,政权的合法性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利益需求。正如C·贝伊所说:“政府存在的理论基础决定其权威施用的合法范围,以及人民服从与忠诚政府的幅度,取决于其能否满足人民的需要。”(注:C.Bevy,"Need,WantsandPoliticalLegitimacy",Cardi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V.1,No.3(Sept,1968),P.241.)英国政治学家查理·罗斯也认为,当民众结识到他们的利益已无法按照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时,他们就开始对政治采用不合作的态度(注:RichardRoseandG.Peters,CanGovernmentGoBankrupt?London,Macmillan,1979,P.6.)。这对于我们在利益群体不断成长壮大的现实中谋求政治运营的合法性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社会全面发展过程,理所当然地涉及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的起点,也是现代化的目的,现代化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民众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是通向人的素质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政治素质的提高既需要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也需要通过政治的实践。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行为,是“提供公民教育和启蒙的一个源泉,公民不仅从它那里获得信息,还获得各种讨论、协商以及培养政治技能的良机”(注:[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5—106、107、87页。)。这是民众成为具有独立政治人格的政治人的必备素质,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性资源。同时,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和民众政治能力的提高也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社会化和世俗化的进程。
现代国家中所有的一切政治进步都是力图使国家回归于社会,这是对的解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政治民主的实质。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经历了传统的超强国家、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的阶段后,将重新达成国家与社会的统一,实现国家的自行消亡。当然,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只有依赖于社会自身力量的成长和社会主体的发育成熟,才可变为现实。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就是社会走向成熟和自觉的重要标志。多元利益群体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发展了其自身的自治、自主能力,哺育和锻炼了民众的独立政治人格,有助于形成现代国家中强大的社会力量,从而对政治权力构成一种“社会的制衡”(注:参见顾昕《以社会制约权力》,刘军宁等编:《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48—167页。)。以此为契机,可以打破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和扩展,使社会从传统的超强国家控制下解放出来,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双强”共生格局(注:参见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285页。),经历并超越国家与社会二元化的阶段,最终完毕“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变成社会自身的生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的国家与社会重新统一的历史行程。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规定性使然,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最高境界。
二
但是,我们很难设想,上述利益群体对政治发展民主化、现代化进程的正面影响会在一个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实现。所以,政治稳定也就成了评价政治发展的重要尺度。各国走向现代化的经验证明,现代性有助于稳定,而现代化则也许诱发不稳定。特别是一国的现代化中期,更是政治上不稳定状态的高发频发期(注:参阅(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22页。)。有鉴于此,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利益格局调整中,我们更加突出了对政治稳定的关怀。“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这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利益群体在政治发展中的上述作用,从主线上说,是有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实现与持久的。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利益群体也不例外,其在政治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引发政治不稳定因素的潜在性和也许性。
一方面,在民主化进程中,各利益群体基于本群体自身利益的考虑,具有政治参与的强烈愿望和规定。这就规定政治体系必须有能力把这些因现代化而达成新的社会觉悟的社会力量成功地吸取进体系中。为此,政治体系必须随参与水平的提高、输入压力的加大而不断提高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注:参阅(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3—60页。)。这既是政治体系制度化或包容限度的参考变数,也是国家政权治理社会能力强弱的标志。政治稳定就有赖于政治体系能对希望参与政治的利益群体提供参与的制度化通道。然而,政治体系整合利益群体“输入规定”的制度化进程由于种种因素有其发展的长期性、渐进性特点。现实的政治制度化限度与参与扩张、输入激增的落差,就使得政治不稳定取得了一个当然的成长理由。特别是利益表达途径的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利益群体的参与愿望和规定就往往会由于受其限制而不能正常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利益群体就有也许越出制度载体的承受界线,转向制度外渠道表达这种诉求,向政治体系施加外部压力,从而形成“输入超载”,导致对政治稳定的冲击。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为了获得社会的重视和尊重,往往会采用一些体制外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意愿。这是当前改革中一些群体性事件突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值得认真对待。被学界誉为“政治安定设计师”的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就曾指出,在很大限度上,政治不稳定“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导致的”(注:参阅(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页。)。
另一方面,利益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改革中的利益分化和利益格局调整为基础的。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宏观角度看,由于利益资源的稀缺性,利益群体的需要与欲求不也许完全得到满足,满足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就有也许引起民众群体性的心理失落,这就有也许导致行为的偏激,成为引发政治不稳定的隐患;同时,由于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规定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利益分化的基础上,群体与群体之间就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利益竞争、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并有也许发生某种形式的对抗。这种对抗状态一旦超过政治体制的承受力与容纳力,就会破坏政治体系原有的秩序和稳定,导致某种限度的社会政治混乱、失序甚至是社会政治结构的解体。体制改革中,利益分派的不均衡是引发政治不稳定的又一潜在因素。改革的“非帕累托最优”选择,使利益受损的弱势社会群体感到不满,其成员就会相应产生挫折心理和被剥夺感,也许出现由不公平感所导致的行为失范,从而给政治稳定带来负面效应。加之社会上贫富悬殊的问题愈益突出,假如不注意缩小这种日益扩大的差距,过度的贫富悬殊特别是一些以权力和其他非法手段暴富的群体,就极有也许引起社会的公愤。这种情况假如长期存在,就是不稳定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古希腊的政治变迁时曾指出这样一条规律,他说:“所有这些内讧,都经常以‘不平等’为发难的因素。”(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34页。)这对我们在利益分化的基础上谋求改革发展中的动态稳定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不仅如此,在利益群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非正常现象和行为,对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政府权能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等也会导致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虽然,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分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根据我国政治发展的具体实际,在社会主体力量不断自发成长和成熟的同时,并不能排斥政府主导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著名发展问题专家托达罗就认为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资源”是“管理和行政能力的缺少”(注:[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506页。)。摩尔也认为,“在政治上,成功的现代化意味着在广阔的领域确立安定和秩序,这便规定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注:[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且不说新兴工业化国家对中央政府的权威提出了很高的规定,就是实行联邦制的美国也是这样。联邦制国家的本质规定就是,中央权力应是相对集中、坚强有力的。对于实行单一制的后发超大型的中国来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则更需要巩固政治及行政系统的权威,强化政治一体化的功能。有的学者把其概括为“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积极性”(注:参阅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积极性》,《战略与管理》(北京)1997年第3期。),言简意赅。当然,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决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元化的政治体制,而是有着全新规定的政府权能的强化。它有着这样两个方面的最基本规定:一是政权存在的合法性。二是政府汲取财政能力的提高和增强。这是提高国家能力的核心,是政府权能高效的经济基础和保障(注:参见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3、97—122页。)。
但和传统政权合法性的获得不同,在现代政治发展中,政权的合法性再也不能建立在暴力和强权的基础上,而必须要有社会主体对其存在合法性的自觉认同。阿尔蒙德就认为,“假如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乐意遵守当权者制订和实行的法规,并且不仅仅是由于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由于他们确信遵守是应当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注:[美]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但是,利益群体分化过程中日益加剧的利益差距和矛盾,特别是政治的腐败却有也许导致社会对国家的疏离、对政权合法性认同的流失。这对政府权能的继续存在和高效运营来说都是一个深层的隐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并连续下降的趋势,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实力弱化。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削弱,将导致政府权能行使的低效率乃至中央权威的弱化,进一步发展就有也许出现“软政权化”倾向。这对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后发超大型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不利挑战(注:关于“软政权化”,可参见(瑞典)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149页。)。并且,在我国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部门利益、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部门利益不断强化和膨胀。由于地方、部门利益的刚性,在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的过程中就会有所取舍,很难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使政策执行与政策目的发生偏差,从而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威信和行政的效能。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依托市场而生存的新的社会势力已悄然产生,本来的一些依附性较强的社会势力也因可以从市场机制中获取部分所需资源而减少了对核心政治力量的依赖,而那些在经济上获得自立的社会势力也必然会规定在政治上获得自立,这种规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潜流。这两个方面都会冲击或阻碍我国政治一体化的正常进程。从而政府权能的优化与治道的成熟也就失去了体制上和经济上的保证。政治权威的弱化或缺失,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建设发展来说都将是劫难性的。
三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利益群体对政治发展的正面效应不也许自然而然地实现,它要借助于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的中介才干得以运营;而利益群体对政治发展的负面影响之所以可以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利益表达、利益竞争没有可资遵循的制度化规范,使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盲目性、无序化和非理性的倾向,并最终也许影响到改革中政治稳定大局的实现和持久。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足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这对利益群体的发展来说也不例外。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问题的出现都包含着对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启示。正是上述利益群体对政治发展的正、负两面影响,使得我们在谋求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双重目的的过程中,要强化政治体制自身对利益群体的适应性变革、调整的能力,要力求在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利益整合、利益制衡等制度构建方面作出努力,以把利益群体的参与行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和生长点。
(一)利益表达制度现实政治生活中,各利益群体利益的依法有序表达,是合理有效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利益的表达,是由不同类型利益群体的代表或个人,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执政党、政府和各级组织表达自身的利益规定来实现的。各利益群体由于其自身结构和所处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异,因而会有许多不同的利益表达方式。知识分子群体和工人、农民群体的利益表达方式就很不相同。所以,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健全的利益表达制度,广泛而充足的利益表达渠道就成为当前政治建设中的重点。利益表达渠道的建设,涉及增长表达渠道的数量、种类和延长其开放时间等内容。增长利益表达渠道的数量,可以提供充足的利益群体可资运用的利益表达机会;增长其种类,可以提高利益群体独立选择利益表达渠道的范围与限度;延长其开放时间,可以保证决策系统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利益群体的规定,以增大其容量和信息承载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利益表达机制的运作效率,使得利益群体及其成员可以采用合法有效的渠道来谋求利益的表达及实现。
一般地说,“当一个社会经历了经济与技术变化,当它获得了与这些变化过程相关的态度时,就会出现导向更高限度利益表达的倾向和行动手段”(注:[美]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全面推动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对利益表达机制效能的发挥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规定。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既要充足发挥现有利益表达渠道的功能,也要随利益群体的发展变化而发明发明新的表达渠道,以增进上下左右的利益沟通,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实现全社会的利益共识。一方面,要充足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功能,通过它们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规定。特别是要注重政协广泛联系、团结各界人士和各人民团队的特点,让它进一步发挥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足发挥工、青、妇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队的利益表达功能,使它们可以通过更多、更广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规定;再次,要充足考虑和运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使其成为群众和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规定和呼声的窗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府和公务员工作的网上公开已是大势所趋。总之,通过构建有效的利益表达制度,既可以沟通政府与不同群体及其成员的联系,又能使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和规范,避免具有破坏性的利益表达方式和行为的出现,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利益整合机制在我国的政治发展中,利益整合机制的建立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也许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社会利益迅速分化,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利益的均衡态势逐渐被打破,社会的稳定状态受到损伤。利益的协调与整合就成为政治生活中越来越急切的课题。但必须指出,我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社会利益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还不能说是阶级矛盾和冲突,在形式上也不是西方国家那样的政治性利益集团。相反,我国的大多数利益群体既是群众性的利益表达单元或组织团队,同时也充当把其成员的规定或愿望综合、上达成政府机构直至中央的中介,以实现民众与政府、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正是这种功能或特点,才使得利益整合机制的建立与运作成为也许。
构建利益整合机制,一方面要创建新型的宽容性的政治文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政治录用、政治吸纳制度。在社会急剧变革,各种利益都规定充足表达的情境中,社会政治的稳定限度或社会运动的剧烈限度,就在很大限度上取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弹性系数对这些变革和规定的容纳、宽容限度。日本现代化在亚太地区的最先成功,很大限度上就得益于柔软的、有弹性的文化融合机制的浸润与推动。一种僵化的、封闭的政治文化体制,在日益加剧的变革和发展面前,终将会失去生命力和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在利益分化已成既定事实,利益群体大量出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政治录用、政治吸纳制度就成为必然选择。政治录用重要是指对体制外人员的吸取与使用,让具有不同才干、代表不同群体利益规定的人充当相应的政治角色,成为体制内的成员,这有助于政治资源的分派,也有助于国家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这既能积极培养社会的“政治人”基础,也能增强政治科层制的容纳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在很大限度上就起到了这种效用。此外,也要充足发挥各利益群体的参政议政能力和利益表达能力,使各种利益规定在互相博弈中达成互相理解和合作,从而在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政府决策层面上达成各种利益的高度整合。
(三)利益制衡原则从社会运动的角度考察,实现社会机会的平等与人们现实发展能力的不平等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事实上构成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运动的永恒动力。对公平和平等的追求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而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某些现实却是,由于各利益群体的自身能量不也许完全平衡,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有了相应的高下之别,从而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也会有所差异,而政府决策的重心一般地说是放在对其影响力较大的群体或对象上。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利益相对受损的弱势利益群体,而它们却往往又是改革成本的最大分摊者。根据木桶原理,弱势利益群体的人数虽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利益满足度的积累却足以使整个社会政治体系发生动摇和不稳定。更何况在我们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弱势群体的人数还占总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利益分派的失衡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瓶颈”,成为引发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潜在根源,制约着改革与发展进程的进一步深化。虽说我们也认可“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但正如没有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同样,没有制衡的利益需求和分派也终将成为欲望的陷阱。权力寻租和各种的“分利集团化”(注:关于“分利集团化”现象,可参阅曼库尔·奥尔森的《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就是这种没有制衡的欲望的畸形产儿。利益制衡是对平等与公平的理性追求,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满足原则,只要利益规定是合理的,且是也许实现的,又不违反或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应在也许的条件下,尽量予以满足;二是补偿原则,当利益群体的合法利益受损时,应给予补偿;三是无损原则,当满足或补偿某一群体的利益时,不应损害其它群体的利益,或损害了要给予补偿,特别是农民群体更应重新成为我们决策视野中的受益对象。
在后发超大型的中国构建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益制衡机制,其对国家的社会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规定,即要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利益平衡机制。这重要体现在法律、经济、行政调控等几个方面。法律的制定和运用应在各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1我是独特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 学校室内油漆 合同范本
- 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2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Module 6 Unit 2(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买卖门合同范本
- 现场布置采购合同范本
- 3《我们班 他们班》 第1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14 学习有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商品房买卖合同补充协议合同协议
- 2022年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课件
- 中国着名的塔课件
- Q∕GDW 11612.2-2018 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第2部分:技术要求
- 公司办公室5S管理规定(实用含图片)
- (完整版)餐饮员工入职登记表
- 智能化工程施工工艺图片讲解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 咳嗽与咳痰课件
- 综合布线验收报告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