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_第1页
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_第2页
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_第3页
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_第4页
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5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1978-1998)原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吴传均、刘昌明、吴履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本文由中山大学保继刚、北京大学吴必虎、安徽师范大学陆林三人执笔,重点总结1978-1998这20年的发展,小部分内容涉及到1999年。其中国内外地理刊物文献统计分析由保继刚和陆林完成,旅游地理研究者问卷调查分析由吴必虎完成。北京大学王恩涌教授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特此致谢。执笔:保继刚吴必虎陆林

一、引言1978年是现代旅游地理学开始受到中国大陆学者注意并得到启动的重要年份。北京大学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策源地之一,这一年,该校地理系的陈传康先生分别在广东韶关和河北承德研究了区域旅游开发和风景地貌问题吴必虎整理编辑,陈传康教授(1931-1997)论著全集索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1998年10月。;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作题为《地理学的新理论和实践方向》的学术演讲时指出:“地理学结合某些特殊环境和任务也形成一些综合研究方向,主要有环境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灾害地理学”(陈传康,1980)。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第二个策源地,1979年底,该所组建了旅游地理学科组,郭来喜是这个研究组的主要创立者,1985年他关于“旅游地理学”吴必虎整理编辑,陈传康教授(1931-1997)论著全集索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1998年10月。有关中国旅游地理学不同时期的发展,已有一些文献进行过较好的综述和总结(杨冠雄,1988;郭来喜和保继刚,1990;孙文昌,1991;陆林,1997;邵晓梅和王清廉,1997;吴必虎、冯若梅和张丽,1998)。为了总结20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败得失,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托部分委员进行了一次回顾与展望式的检讨,本着科学、客观、公正、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分别从基础研究与理论建设、机构组织与研究者面貌、旅游地理学人才教育、对未来的启示等4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对学科发展进行评述,历来存在一个人人皆知却又无人能免的困难,就是对诸方面的进展综述,非常可能挂一漏万。倘若本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还望同行专家宽容包涵并不吝赐正。二、基础研究与理论建设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一点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年资助及其所取得的相应成果上,可以得到最有力的说明。从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资助第一个旅游地理项目起,至1998年共批准了14个相关项目,其中包括1项“九五”重点项目,标志着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1999年7月在广东珠海召开的城市旅游国际研讨会上,与会的世界知名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专家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高度评价,也证明前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使得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还不大。1、论文数量加速度递增继1980年第1期《地理知识》发表陈传康撰写的《美化首都环境发展旅游事业》以来,中国地理刊物发表与旅游有关的论文在前10年(1978—1988)稳步增加,进入后10年(1989—1998)后,则呈加速度递增。为了表现这种数量上的变化,我们选择了《地理学报》等10个地理刊物1978-1998年间发表的与旅游有关的论文(含编译)进行统计实际上这些刊物最早从1981年起才开始刊登与旅游研究有关的论文和译文。其中部分刊物创刊年份也在1978年之后。除这10个地理刊物外,作为中国地理学会机关刊物之一的《地理知识》也发表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北京旅游学院编辑出版的《旅游学刊》、全国各地编行的部分社会科学刊物、部分大学学报也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旅游地理论文。此次统计也未能反映旅游地理专著的情况。实际上这些刊物最早从1981年起才开始刊登与旅游研究有关的论文和译文。其中部分刊物创刊年份也在1978年之后。除这10个地理刊物外,作为中国地理学会机关刊物之一的《地理知识》也发表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北京旅游学院编辑出版的《旅游学刊》、全国各地编行的部分社会科学刊物、部分大学学报也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旅游地理论文。此次统计也未能反映旅游地理专著的情况。表1.1978-1998年间10种地理刊物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刊物名称1978-19881989-1998共计占百分比%地理学报014142.8地理科学210122.4地理研究111132.6经济地理22629218.4人文地理8839619.2热带地理13425611.2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67910320.6地域研究与开发7748917.8自然资源学报0781.6干旱区地理510163.2共计74392499100占百分比%1585图1.1978-1998年间10种地理刊物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数量变化前后10年间的差别,不仅在于数量上的变化,也表现出质量上的变化。不同级别的刊果,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在学术界也具有较大影响(郭来喜,1988)。表4.1978-1998年间代表性刊物、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论文作者分布指标作者3种代表性地理刊物发表论文情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数博士论文完成时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合计陆林2226安徽师大11995-06保继刚2114中山大学21995-06吴必虎22华东师大1北京大学11996-06陈传康112楚义芳111989-06孙文昌11郭康11牛亚菲11王家骏11钱金凯11李贞11郭来喜11北京所1+1尹泽生北京所1韩也良安徽师大1卢云亭北京师大1张捷南京大学1宋林华北京所1马耀峰陕西师大1孙樱北京所1王兴中11雍万里11韩杰11黄志良11李万11刘伟强111994-06宋玉祥11阎传海11殷力11陈健昌11崔凤军11李蕾蕾111998-06刘晓冰11孙毓飞11张凌云11翟辅东11唐顺铁111998-06王新军1995-06窦群1998-06范业正1998-06合计141213=SUM(ABOVE)391410注:表中作者顺序按《地理学报》发表论文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地理科学》与《地理研究》发表论文数、完成博士论文研究4种指标排列。在第一代人中,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作出贡献的还有许多,其中包括杨冠雄、孙文昌、尹泽生、韩也良、卢云亭、郭康等。杨冠雄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是与郭来喜一道推动了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旅游地理研究,并提出了旅游资源三重吸引向性和引力场的概念(杨冠雄,1987);80年代末期,他离开学术界到海南省当环境资源厅副厅长,将一生所学报效家乡。孙文昌在旅游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做出显著贡献(孙文昌,1991)。他通过与陈传康的合作,推动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对加强旅游地理学理论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和学术研究的组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尹泽生对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等,1992)。韩也良是第一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旅游地理研究的学者,他对黄山开发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影响(韩也良,1988)。卢云亭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色旅游资源界值体系及其应用研究》,在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他和合作者尹泽生等提出的旅游区分等定级标准,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承认。郭康在嶂石岩地貌的发现及其旅游开发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成果(郭康,1992)。第二代旅游地理学家基本上是“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地理工作者。他们以保继刚、吴必虎、陆林、张捷、楚义芳、张凌云等为代表。保继刚分别在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接受其学历教育,是陈传康和许学强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加拿大进行了1年半的访问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帮助下,他研究了旅游地理学的若干理论和方法,形成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概念体系(保继刚,1992)。在此基础上与楚义芳等合作写成了《旅游地理学》教材(保继刚、楚义芳、彭华,1993;保继刚、楚义芳,1999)。由于其在理论体系上的良好基础,这本教材被广泛采用,并获原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中青年奖。他的另外一些理论建树,包括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引力模型的实证应用、主题公园的理论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应用研究、城市RBD的研究、旅游环境和文化影响等(保继刚,1988;1992;1997;1998;1998;李贞、保继刚,1998;FanDaiandJigangBao,1996)。吴必虎主要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完成其学士至博士的学历教育,导师分别是褚绍唐和许世远,后在北京大学陈传康和王恩涌教授麾下进行博士后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他和合作者对国内旅游者、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的出游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吴必虎等,1994;1997;1999)。他关于旅游者出游市场与距离关系的曲线,是旅游者出行规律的一个重要发现。另外的理论建树,包括“环城游憩带”研究和域旅游规划的理论框架探讨(WuBihu,1999;吴必虎,1999)。陆林分别在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完成其学术培养。师从曾遵固、郭来喜。他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旅游研究方面的博士后。他关于山岳型风景区的旅游发展、客流规律、游客行为等的系列研究(陆林,1994;1994;1996;1996;1997),构成较为完整的山岳型旅游区的实证研究典范。张捷在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完成其直至博士学位的学历教育。曾经有访学英国的经历,这种经历使其旅游研究带有明显的重视游憩行为和数量模型的特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他以四川九寨沟为案例地区,在空间结构和距离衰减的数量模型方面取得良好结论,对市场规划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张捷,1995;1999;1999)。楚义芳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南开大学进一步深造,在那里他最终获得的是经济学博士学位,但其导师鲍觉民教授是一位知名经济地理学家,楚的博士论文《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历来被视为高水平的旅游地理研究成果(楚义芳,1989;)。他的理论建树在于较系统地提出了旅游地评价的技术方法和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楚义芳,1991;1992),经常被旅游规划界所运用。他的“下海”,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来说,是一种遗憾。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张凌云是南开大学培养的第二位在旅游地理研究中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他对旅游地区位、旅游地引力模型和空间竞争的研究(张凌云,1985;1989;1989),有较高的引用率。也许是巧合,他也“下海”了,但他下海后仍然时有论文出现。在青年一代旅游地理学家中,对理论建设有所作为的还包括陈健昌、牛亚菲、李蕾蕾、崔凤军、马耀峰、王家骏、范业正等。陈健昌师从林超和陈传康,在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陈健昌等,1988)。牛亚菲先后师从陈传康和郭来喜,在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进展(牛亚菲,1996)。李蕾蕾和崔凤军都是陈传康的学生,李在区域旅游形象研究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TDIS理论(李蕾蕾,1995;1998;1998);崔则在旅游环境理论研究中颇有建树(崔凤军,1997;1998;1999)。马耀峰毕业并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近年来在国际旅游地理模型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马耀峰,1999)。王家骏目前在无锡教育学院工作,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曾游学于英伦,他在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模型研究方面,结合西方的理论进展综述,提出了一种框架;在旅游者决策行为方面的研究,也颇具特色(王家骏,1994;1997)。范业正师从郭来喜,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思想,是旅游规划的新观念(范业正,1998)。如果将旅游规划视为旅游地理研究的一部分,那么分别就学于北京大学陈传康和同济大学董鉴泓并任教于同济的吴承照,可被认为是其中较为杰出的青年学者,在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中,有显著建树(吴承照,1998;1998)。3、研究方法根据我们对1980-1993年国内12种地理刊物220篇论文进行的研究方法分类研究(陆林,1997),结果大多数属于描述性研究,约占总数的70%,另有10%的研究运用了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表5)。这项研究显示,我国旅游地理研究仍以描述性为主,其它一些研究方法已得到重视,但还不够。但这并不是说,描述的方法已经过时,恰恰相反,我们还缺乏很有深度的理论描述。表5.国内旅游地理论文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方法分类1980-19831989-19881989-1993共计百分比%描述性56312419269.1概念性16475419.4构造模型0420248.6数理统计00882.9

三、机构组织与研究者面貌随着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其学术组织日益健全。1987年12月,中国地理学会在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下设立了旅游地理学组。1992年,中国地理学会正式设立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在学术组织中已经得到机构保障。北京大学陈传康担任第一任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不幸去世后,1998年8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在深圳召开,任命保继刚为第二任专业委员会主任。1999年7月,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在珠海成功组织召开了“城市旅游国际研讨会”。其它具有不同目的的学术组织也有较大发展。1985年,西北大学雷明德教授推动成立高校旅游地理教学研究会,这是一个一度非常活跃的学术组织,成立10年内召开了8届年会,为推动旅游地理的教学,作出了显著贡献。1989年,陈传康和孙文昌一起运作推动了区域旅游研究的学术组织,在青岛主持召开了首届学术研讨会,其后转变为接受国家旅游局指导的中国旅游协会下设的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由一部分生态学者和一部分地理学者共同组建的生态旅游学术组织,也于1993年加入中国旅游协会,1998年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的会址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迁至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92年、挂靠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的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于1996年开始增设区域旅游发展专业委员会,先由陈传康任主任,后由吴必虎继任。由于地理学本身的综合性、开放性,地理学家时常以宽容的精神参与到其它的学术组织中,以更加符合旅游研究的需要。这些旅游研究相关学术组织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安泽主持的旅游地学研究会、国家旅游局人教司院校处主持的高等旅游院校协作会、湖北大学马勇主持的高等学校旅游教育研究会、北京旅游学院《旅游学刊》主持的旅游科学系列研讨会等。学科的发展,与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的面貌有很大关系。为了了解研究者的面貌,1997年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采用邮寄方式,寄出2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份,回收率28.0%。根据此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可以对近年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背景等基本情况作一简要分析。1、年龄结构图2.旅游地理研究者的年龄结构呈马鞍型在接受调查的56名与旅游地理研究有关的学者中,男性47人,女性9人。年龄段分为1973—1958年出生(25—40岁)、1957—1943年出生(41—55岁)、以及1942以前出生(56岁以上)三个层次,可以相应地称之为青年、中年和老年,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将“文革”及其前后的一段时间相对单独列出,以表现其对学科的影响。具体年龄段的分布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旅游地理研究队伍的年龄受“文革”10年影响,中间层次的人数较少,老年和青年旅游地理学者人数较多,整体呈马鞍型。2、学历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革新。学历成为衡量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旅游地理学者的学历构成大致以学士为主,约55.6%;硕士也占相当一部分,约38.9%;高学历人员人数较少,博士5.5%(见图3)。在各年龄段的学历构成上,老一代旅游地理学者由于时代的原因,多为学士学位或未曾授予学位。图3.旅游地理研究者的学历结构3、专业背景图4.旅游地理研究者在转入旅游地理之前的研究领域20年的历史对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是非常短暂的,这也暗示了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大多数只能从其它相关领域转入。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地理学领域中的各部门地理学,还有少部分来自生态学、地质学、以及其它领域(图4)。其中来自自然地理、经济地理领域的占总人数的52%左右。而自然地理学尤其突出,这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人文地理学遭受严重破坏,绝大多数地理学家只能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历史背景有关。另外,某领域是否有一个杰出人物转入旅游地理学领域,对该领域其他地理学家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北京大学陈传康(自然地理)、中国科学院郭来喜(经济地理)等著名学者的进入旅游地理学领域,对其他从事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作者的进入是深有影响力的。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会聚在旅游地理学这一新兴领域,带来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使这一学科充满了活力,但同时也使人们对一些学科内的问题充满了互相不同的观点和争议,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4、研究者年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旅游资源与开发是老、中、青三代都较集中的研究领域,表明中国旅游地理学仍然将旅游资源的研究视为自己的主要阵地。除此之外,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在不同年龄段中存在较大差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区域旅游地理等领域,56岁以上的老年地理学家比较集中,而旅游心理及行为研究、旅游地环境与社会影响、旅游经济与管理、旅游学及旅游地理学理论,25—40岁(相当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正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年龄段的学者十分集中。在年青一代和老一代之中,是深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影响的一代,学术训练的权力被剥夺,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之后,其学术研究的潜力受到抑制,在许多分支领域的研究中,都比其前的老一代和其后的年青一代薄弱。四、旅游地理学人才教育中国高等院校地理系最早从80年代初开设本科生旅游地理课程,最早的开设点包括北京旅游学院、北京大学、杭州大学、上海旅游专科学院等大专院校。随后,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三十多个大专院校在地理系及全校相继开设旅游地理课程。现在,全国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地理系和旅游系基本上都开设了旅游地理课程。由单一的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发展到相对系统的旅游研究专业,乃至成立独立的系科,是许多高校地理系人才教育经历的过程。对于本科教育来讲,一些院校至今仍然将旅游地理作为一门课程,如中山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有些成立培养方向,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1993年成立旅游开发与管理专业方向1981年北京大学陈传康率先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内提出了一份《关于筹建旅游地理专业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在高校地理系内进行旅游地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大胆建议。但这一设想直至1993年方得以实施,成立了北京大学旅游开发与管理本科专业。1981年北京大学陈传康率先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内提出了一份《关于筹建旅游地理专业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在高校地理系内进行旅游地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大胆建议。但这一设想直至1993年方得以实施,成立了北京大学旅游开发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开设对教材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1981年以来具有一定水平的旅游地理教材不断问世。作为一种适应导游人才培养的应急教材,陈传康等编著的《旅游区的规划和观赏原理》(陈传康,1981)和郭来喜编著的《中国旅游地理》(郭来喜,1981),是最早形成的旅游地理教材。其后,各有关院校也相应编印了旅游地理教材。1985年和1986年出版了两本同名的《中国旅游地理》(周进步,1985;戴淞年等,1986)。1987年和1988年,出版了三本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教材,即《旅游地理》(刘振礼等编著,1987)、《旅游地理学》(雷明德主编,1988)和《现代旅游地理学》(卢云亭著,1988)。《人文地理学概论》(张文奎编著,1987)也专辟一章介绍旅游地理学。进入90年代后,旅游地理学教材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保继刚、楚义芳等青年作者重新编写《旅游地理学》教材,这种教材1993年初版,推出后受到高等院校普遍好评,对90年代旅游地理学人才培养起到了重大贡献。高等教育出版社还同时出版了吴必虎等翻译的代表八十年代国际旅游地理学水平的史密斯的《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吴必虎等,1992),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本世纪来数百名旅游地理研究者的工作,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价值,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地理学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地理学领域发展较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也是中国旅游学诸相关领域中最为系统的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地理学领域,从80年代初起步,到1998年底已经形成了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这样一个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1982年,北京大学地理系第一次在全国率先招收培养旅游地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尹以明在林超、陈传康指导下完成了中国第一篇旅游地理硕士论文(尹以明,1984)。南开大学最早于1986年招收旅游地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989年楚义芳在鲍觉民、何自强指导下完成了第一篇博士论文(楚义芳,1989)。与美国相比,晚了38年(美国第一篇博士论文完成于1951年)。至1999年8月,全国已有17名旅游地理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其中北京大学培养的有6名,占总数35.3%;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5名,占29.4%;南京大学3名,为17.6%。1997年和1998年,陆林和吴必虎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陆林,1997;吴必虎,1998),成为中国国内首批旅游研究博士后人员。表6.1986年-1999年中国培养的旅游地理方向的博士姓名博士论文机构指导教师通过实践刘伟强北京旅馆业的空间组织北京大学杨吾扬、陈传康1994-06王新军海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投资走向北京大学杨吾扬、陈传康1995-06李蕾蕾区域旅游形象系统研究:TDIS理论.方法.应用北京大学陈传康1998-06崔凤军区域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理论问题研究北京大学陈传康、王恩涌、郭来喜1999-06刘家明旅游度假区开发与规划研究北京大学陈传康、王恩涌、郭来喜1999-06杨新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北京大学陈传康、王恩涌、吴必虎1999-06窦群中国旅游产业地理学分析中科院地理所陈述澎、郭来喜1998-06范业正以旅游产品为核心的旅游规划研究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1998-06唐顺铁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基础研究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1998-06牛亚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1999-08郭英芝旅游者行为分析与市场营销策略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1999-08陆林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皖南旅游区实证分析南京大学曾遵固1995-06李悦铮辽宁沿海地区旅游系统分析与开发问题南京大学曾遵固1999-01冯学刚旅游管理容量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南京大学包浩生1999-06楚义芳旅游空间组织研究南开大学鲍觉民、何自强1989-06保继刚主题公园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中山大学许学强1995-06吴必虎中国山地景区文化沉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许世远1996-06五、对未来的启示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的综合开发个案研究、旅游区历史文化景观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但从总体上来比较,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同国际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着困扰深入发展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旅游基本概念上混淆的情况比较严重,概念体系的建设相对落后,研究视野上仍不够宽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和传统,描述性工作多,低水平重复工作多,研究成果大都缺乏理论背景,理论研究尚不够系统化。通过对20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定性的阐述和定量的分析,我们对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不仅得到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尽管受篇幅限制这种历史扫描还挂一漏万),而且对今后若干年内学科的发展,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这里试作简要述陈。1、概念和理论的需要受教育制度和科研体制的影响,中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尚无法改变目前科学研究对生产实践的依赖――学者们无法依靠仅有的一点职务工资和津贴来做学院式的纯理论研究。与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是以“任务带学科”的方式,即是以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生产任务为主线带动学科发展的,这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特色。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无论是高校还是研究所,旅游地理工作者都承担大量政府和企业委托的规划任务(西方发达国家这部分工作主要由专业咨询公司承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的感性知识,并成为一种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从学科发展的意义上,大量的重复性的规划任务往往会削弱了理论方法的研究力量,影响到学科的学术进步。70年代以前的西方旅游地理研究,具较高理论深度的很少,以致英国著名的旅游地理学家科波克(Coppock,1980)告诫并预见到:“毫无疑问,未来研究中大的进展将是在概念上和理论上。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概念网络,除了案例研究的数量增加以外,将不能有什么别的进步。”中国现阶段的研究状况比70年代前的两方状况要好得多,但科波克的告诫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中首,中国旅游地理重视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生产任务的传统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将继续发扬光大,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兼顾理性的上升和概念体系的建立,旅游地理学才能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下一阶段的进展将主要在概念上和理论上,成果表现形式除了论文之外,将会有一系列有分量的专著出现。2、范式的出现与国际规范的要求用库恩的科学哲学“范式”理论来考察现阶段中国的学术和旅游地理学研究,尚处于“前范式”(pre-paradigm)向“范式”过渡阶段。在这种状态下,旅游地理学家就研究中所常涉及的主要概念、方法等尚不能有一致的看法。通过上述概念体系和理论的研讨,我们在5-10年的时间内,将会逐步使中国的旅游地理学走向成熟,走向符合“范式”的时代。要进入这样的一个时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足以空前地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去进行科学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竞争;2)这种成就又足以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范式的边界内,学术研究将会走向国际规范。这样不仅使国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听到更多国际上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有了范式与规范,就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外国研究者能够听得到、并且听得懂中国旅游地理学家的声音。吴传钧教授曾经指出,作为中国地理学家来说,“幸运的是我们面对的广袤的地理空间及其中丰富的景观类型,为我们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地理实验室’条件。……中国确实是地理学家,特别是那些富于想象力的地理学家一展身手的理想的地方”(吴传钧,1999)。在共同的学术规范和范式中,中国的地理实验室条件将会更加显示其优势,必将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学者的重视。3、后现代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旅游地理学工业化和过度城市化产生的负面效应,使环境质量和人类生活质量普遍下降。针对这种局面,人们出现了强烈的回归自然、重视人本、弱化软化工业文明、强调持续发展等等的理念。在此过程中旅游地理学承付着重大使命。它一方面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回归自然、回归本土文化的场所和机会,同时也要为城市人居环境本身的优化美化提供技术和理念支持。可以预见,一种充满关怀人本、重视生态平衡、强调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旅游地理学思潮将会在未来的数10年内,影响并规定一大批旅游地理学家的研究和论述。4、由开发逐步转向管理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将映射到学科进展中来20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家跟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的步伐,紧张地为社会和政府工作着。这种工作可以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开发。的确,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内经济规模的迅速增大,旅游者数量迅猛增加,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基础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加。1998年底中央将旅游业确定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后,这种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更加明显增加了。――研究旅游地理学的人一时之间变得繁忙起来。但是根据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在10-15年的旅游资源开发热潮之后,新产品的开发基本上告一段落,人们不再热衷于开发新的景区景点,一方面供求达到平衡,另一方面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得为后代留些资源。这时研究的热点就会转向已开发地段的科学、合理、公平的使用管理上来。旅游地理学者面临的问题也将出现变化,――他们必须提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旅游产品的管理、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研究基础。参考文献陈传康:旅游区的规划和观赏原理,载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旅游地理教研室)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年8月铅印本。陈传康:地理学的新理论和实践方向,中国地理学会一九七八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陈传康:美化首都环境发展旅游事业,地理知识,1980年第1期:9-10。陈传康等:丹霞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地理学报,1990,45(3):284-293。郭来喜:中国旅游地理,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1981年印。郭来喜: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旅游区划研究,中美人文地理学研讨会论文集(郭来喜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988年。郭来喜、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6。郭来喜:旅游地理学,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1985。郭来喜、杨冠雄等:旅游地理文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印,1982。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杨冠雄: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国外人文地理,1988年第1期。杨冠雄:关于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的探讨,旅游学刊,1987,2(2)。孙文昌:应用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进展,地理学报,1991,46(4):495-503。郭康:嶂石岩地貌的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1992,(47)5:461--471。韩也良:黄山风景区开发理论的地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8年1月-1990年12月。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保继刚: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干旱区地理,1988,11(3):57-60。保继刚:论旅游地理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7(2):11-18。保继刚: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中山大学学报,1992,31(4):133-136。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地理学报,1997,52(3):237-245。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建筑师,1998,(6):41-50。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规划师,1998,(4):59-65。李贞、保继刚、覃朝峰: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地理学报,1998,53(6):554-561。吴必虎等译(加拿大:S.史密斯原著)、保继刚校: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吴必虎、冯若梅、张丽:90年代大陆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载《一九九八国际地理学术讨论会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论文摘要汇编》,P.23,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8月。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赵荣、邱扶东、方芳: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7,52(2):97-103。吴必虎、徐斌、邱扶东等著: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4,49(2):117-127。陆林:旅游地理文献分析,地理研究,1997,16(2):105-111。陆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地理学报,1994,49(3):236-246页。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地理学报,1996,51(4):315-321。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17(1):63-69。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地理研究,1994,(13)4:50-58。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377-382。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1989年6月。楚义芳: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地理学报,1991,46(4):396--404。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地理科学,1999,19(1)。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