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化新论》有感_第1页
读《现代化新论》有感_第2页
读《现代化新论》有感_第3页
读《现代化新论》有感_第4页
读《现代化新论》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读《现代化新论》有感【摘要】在当代世界中,现代化研究无疑是一个热门课题。在我国,罗荣渠教授著《现代化新论》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著作,该作主要阐释我国现代化研究、现代化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了“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社会形态发展路径。此外,罗先生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本文对其代表作《现代化新论》试做一简要评述。

【关键词】《现代化新论》;现代化

罗荣渠先生的代表作《现代化新论》(增订本),该书是由1993年出版同名著作《现代化新论》为基础,增补《现代化新论续编》部分章节编辑而成。需要说明的是,续编是在罗先生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编辑而成的。阅读本书后,试图整理一下思路并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正由罗先生自己在序言中所说:本书的特色是,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在本书中,现代化是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提出来的。西方学者现代化的研究过去处于领先地位,但大多是从发展经济学或发展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大多是微观的政策性研究,是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的。至于从宏观史学进行整体考察,则几乎还没有人尝试过。【1】这也就奠定了该书在我国现代化理论中的开创地位。

在《现代化新论》中,罗先生研究了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个巨大课题,并把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这主要是从历史学角度探讨现代化进程的内涵,并提出一个以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轴的新发展观的理论架构。第二部分是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这主要是对近两个世纪以来现代化的全球发展趋势勾画一个总轮廓和总线索。第三部分是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在把握了现代化世界进程的总趋势之后,再把近代中国的社会巨变放在世界大变革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这是一个三层式的结构,底部是现代化理论,中间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上面是现代化的中国进程(1949以前)。

在本书下半部分续编中也分成两大部分:第四部分,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东亚的崛起,内容包括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总趋势的论述和对东亚现代化历史的探讨。第五部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主要探讨的是建国后的现代化历程。这与新论中的第三部分前后相承,对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做了系统的论述和对未来进行了一定展望。罗先生立足于中国,既从中国看世界,又从世界看中国,因此,探索中国近百年来的现代化历程,就成为他现代化研究中用力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成果之一。【2】下面我将要对各个章节部分做一个分述。

第一部分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中,罗先生对于现代化作出了一个开宗明义的定义。即,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化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3】

近代现代化理论中的西方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执两端。马克思划分现代社会的根据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列宁也认为:从16世界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带来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马克思把他所说的“现代生产方式”概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从16世纪以来的世界概括为“资本主义时代”,这在当时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一概括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即把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忽视了这一历史进程的主导力是现代工业所体现的新型生产力。【5】其运用的是用马克思五种生产方式的单线演进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而西方的观点即是把现代化看成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单线演进过程。那么,单线发展论的症结到底何在?在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相关系的机械的单线解释,即认为每种社会经济形态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每种生产力在历史的过程中之同一种生产关系相结合,而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水平又是一次性完成的,等等。这种单线解释可能与马克思的下述论点有关: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现在看来,这一简单化的概括未必是正确的。【6】有鉴于此,作者首次提出并集中阐述了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主导标志,并按照大生产力形态演进的主线,着重阐述了现代工业生产力引发的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的伟大历史意义(第一次大变革是工具制作革命,第二次大变革是农业革命)。

第二部分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与第四部分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东亚的崛起我认为可以联系起来分析,因为作者都以现代化研究为切入点,对于第三世界,特别是东亚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具体内容上,先把人类社会变迁归纳为四种基本形式:1,渐进式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累性社会变迁(世界历史在农业大生产力形态内发生的种种沧桑变革)。2,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社会变迁(一般改朝换代的“革命”)。3,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新性社会变迁(农业大生产力形态内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换)。4,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日本的大化革新)如果从向工业大生产力形态过渡而发生的变革,变迁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大量的变革都属于3和4两种模式。这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特点。【7】

在人类社会实际通往现代社会的发展动源中,又具体表现为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两种形式。内源性现代化是一种创新性巨变,是在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下孕育出来的,它的原动力即现代生产力是内部孕育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强的自我发挥能力。工业化投资主要来自本国内部积累,从而本国资产阶级起主导作用。经济生活则通过不断扩展的市场来实现自我调节,而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保证经济的自由运转,其外来影响居次要地位。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各国属于这种类型。外源性现代化是一种传导性巨变,特别是发生在那些欠发达国家的晚近的现代化,现代生产力要素和现代化的文化要素都是从外部移植或引进的,工业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国资本,甚至受外国支配,市场发育不成熟,在经济生活中未能形成自动运转的机制,政治权力即中央国家作为一种超经济的组织力量,就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度或长期发挥巨大的控制与管理作用。晚近的外源性现代化大多数发生在非基督教文明地区,是在外来的异质文明的撞击下激发或接枝引进的。其内部创新出于次要地位。【8】

对于晚近起步的现代化国家,选择发展战略是一个关键问题。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利用中心国家控制削弱的国际形势。加强推行工业的国有化,发展民族经济,从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转变为进口替代战略。即利用本国资源为本国制成品开拓国内市场,用保护政策保护本国新生的民族工业的成长,用本国产品替代舶来品,首先是替代进口消费品,减少原先需要从国外进口的一般工业消费品,从而减少对外贸易赤字。这一发展战略主要走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脱钩”的发展道路。而出口导向战略则与进口替代战略相反,它对外来资本是开放而不是限制,它的国内生产是多面世界市场而不是少面向世界市场,它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市场力量更多的自由化,而不是依靠国家力量更多的外在控制。【9】而这两个战略没有绝对化的意义,必须结合外部形势和本国情况来交叉使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此外,晚近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还有一种特有的两面性的迟发展效应,该效应源于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各种交叉影响明显,晚近发展的国家在这个动态外部情势中遇到的一系列有利有弊的条件情况。

而对于东亚的现代化进程,也是罗先生用力颇多之处。其探讨的主要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日本、朝鲜、东盟(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组成,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地区,大体是汉字文化圈影响所及的地区。在近代东亚各国纷纷进行现代化的趋势中,有三个主要形式。日本型:特点是没有经历内部衰败并只受到很轻微的半边缘化,通过渐进的改革,直接实现现代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区域的新中心。韩国型:特点是内部衰败化与半边缘化交织,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经历殖民地的畸形增长,通过革命化的独立运动,然后转入现代发展轨迹,走上有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型:特点是经历内部严重衰败化与帝国解体,但边缘化程度不如韩国型深重,通过革命化的重组过程,走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10】

我在阅读时可以明显感受到罗先生从世界看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为用力。这同时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下面来重点探讨一下。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11】中国的封建统治在当时看来十分的稳固,何以在与西方国家接触之后,天朝一步步的走向崩溃?费正清教授认为:幅员广大、自给自足、统治阶级的麻木不仁和漠不关心,所有一切使清帝国在于西方国家接触时毫无应变的准备。更确切的说,当这种接触在近代成为事实时,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准备。【12】而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的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学界主要持有外因论与内因论两个方面。外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而内因论则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13】这两种观点的单独成立都是有失偏颇的,近代中国迈向现代化是由各种内外因合力挤压推动而成,应看成是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活动。

如今,我们应该跳出我国史学界原有的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两个过程”线索框架。那一时期的革命史化近代史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研究社会变革全局,现代化范式即应运而生。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同于以革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历史定位。新的研究要求在概念、模式、理论、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这些突破又只有通过系统的切实的研究才可以取得。【14】

第一,了解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贯穿了三大矛盾:殖民主义侵略和反殖民主义侵略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农副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正在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在工商业文明与以儒教文化为核心的华夏农耕文明的矛盾。第二,四大过程:自身衰败化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化)的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这四个过程有时会形成一个奇怪的“历史循环”。正因为这些矛盾与过程相互交织作用,使得中国现代化特别的迟缓,庞杂。被称为是“被延误的现代化”。【15】而罗先生较早的提出了清王朝自身衰败的过程。从而回应了西方学者简单的“冲击-回应”模式,增加了研究近代中国的又一面向,使得更多的人关注是时清王朝的衰落。

现代化启动之前,囿于时代的局限以及知识的缺乏,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仍幻想“以商制夷”,直至洋务运动时才转变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主要是为了先剿灭国内的各种内乱。时人曾国藩也主张:“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督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16】可见主要还是为了维护清政府自身的统治。罗先生还为“中体西用”的思想正名。的确,“中体西用”的确有其落后性与局限性,但需知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自我本位的,绝不可能完全以别国为本位,即使日本也是打着“东洋道德,西洋技术”,“和魂洋才”的口号。近代中国初始现代化的失败主要还是应归结于自身的历史板结性,即背负了太过辉煌和沉重的曾经。考虑到第一批现代化推动者身处的时代,我们实不应苛责他们太多。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以洋务运动为起点,直到当下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果不可谓不大。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仍须注意戒除自身的衰败化。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百转千回,几经曲折。回首、总结过去正是为了过好当下,走出历史的三峡,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锐意向前。

【参考文献】

[1][2][3][5][6][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