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______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4.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5.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桂公塘
郑振铎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
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的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的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的睡一会儿。”
“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死入生,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
“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便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的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的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的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
“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
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
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力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的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
“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着,便勉强的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的说道:
“要说呢,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
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的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
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
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
“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的说道:
“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惟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
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的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末,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
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
“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足步离开大厅而去。(有删改)【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全文共十六章,本文节选自第一章,其时文天祥正“坐桂公塘土围中”。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这句话表明文天祥从敌营成功逃出,一路奔波,也反映了其艰险处境。
B.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与文天祥志同道合,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仍追随着文天祥。
C.“大事是不可为的了”,杜浒这句话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朝中高官要么年老体衰,要么奸邪昏庸,他们难堪国家大事。
D.伯颜邀请南宋高官去其军营谈判,南宋官僚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谈判不会有成果,派往谈判的使者可能会被蒙古军队扣留。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先描绘文天祥逃归途中的片段,再追叙南宋朝臣商议派遣谈判使者的过程,并插叙杜浒劝阻文天祥之事,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B.“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C.文章多次用比喻来描绘朝臣们的反应,如“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
D.贾余庆等官僚对外胆怯退缩,对内排挤文天祥,各怀鬼胎,各谋其私,与文天祥、杜浒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二人的光辉形象。8.文章前后情节有诸多呼应之处,试举两例简要说明。9.在朝臣议事过程中,文天祥从拒绝到最终同意前往敌营,他的思想经历了怎样变化?请简要概括。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谘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B.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C.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D.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B.“王蕴固让徐州”和“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C.“是以知之”和“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两句中的“知”字含义相同。
D.“殊为俭陋”和“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两句中的“殊”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任徐州事务很不满,坚持辞让,但谢安认为他不应过分看轻自己,力劝王蕴,于是王蕴接受了任命。
B.郗超听说谢安举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的诏命,他对谢安大加赞赏,认为谢安非常贤明,能做到“举贤不避亲”。
C.谢安认为简陋的宫室会让后人认为住在这里的人无能,想要增修宫室,但一直到王彪之去世,谢安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悲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
②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14.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①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诨号。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
B.“闻说北风吹面急”一句中,“北风”暗指北方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敌军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C.作者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词章的感染力,又如一篇环环相扣的论说文,逻辑严密。
D.全词多处用典,有古人古事,如唐代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的张巡、许远等;也有化用的诗句。用典使表达含蓄委婉,因此这是首婉约词。16.有人说本词是时事策,是人才论,是志愿书,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3)由于“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与人的愁绪相似的特点,在古代诗人笔下,“水”便成了常见的寄寓悲愁的对象了。如“______,______”就是借流水寄寓愁悲的千古佳句。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很多中国经典诗文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读了上面六则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疆棉区有______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提高。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______,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终将______。
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滑雪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体温调节。当冷空气刺激人体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下,皮下血管会充血,血流速度加快,______。其次,由于滑雪姿势的“骑马式”,山地的滑雪环境以及滑雪速度变化引起的起伏,可以促进呼吸系统调节,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滑雪也是一项有氧运动,多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肺活量,______,因为空气是冷的,不是直接大嘴巴呼吸,所以我们必须张小口呼吸。
在滑雪运动中,要做一个优美的动作,需要身体的各个关节的协调合作,除了锻炼各个关节的协调合作,几乎所有的人体关节,都可以扮演好锻炼的角色,______。除此之外,滑雪运动还可以锻炼人们的顽强意志,培养勇气、坚韧、果断的性格,使人心胸开阔。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全都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从而增强人体的抗寒性锻炼心脏和肺功能身体的协调能力就得到加强
B.人的体温就有所变化锻炼心脏和肺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C.从而增强人体的抗寒性锻炼心脏和肺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D.人的体温就有所变化增加人体呼吸频率身体的协调能力就得到加强23.根据文段内容,完成思维导图,每处不超过9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B、C、A、、【解析】(1)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夸大程度,材料一只说“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故选B。
(2)C.“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错,根据材料二“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可知屈原求索“离忧”之路、实现“美政”之路,并非“自我拯救之路”。
故选C。
(3)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
A.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
BCD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
故选A。
(4)课文第3段围绕诗人被黜的原因写其高洁的品行(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走投无路的处境(謇朝谇而夕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以及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怨灵修之浩荡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同时也表达了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5)依据“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可知,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依据“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可知,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
虽然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但结合“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可知,“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而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所以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冲突的。
答案:
(1)B
(2)C
(3)A
(4)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
(5)不冲突。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及课文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选择一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6~9.【答案】B、C、、【解析】(1)B.“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错误。由原文“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可知,门客逃散,并非投敌。
故选B。
(2)C.“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错误。朝臣们推卸责任,不愿去敌营,纷纷委祸于文天祥,并非视他为救国的希望。
故选C。
(3)由原文“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可知,这描写的是文天祥从敌营中逃脱时的情景。由原文“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足步离开大厅而去”可知,文天祥果断地决定前往敌营。所以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
由原文“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可知,文天祥从敌营中逃脱出来,说明他被敌营扣留了。由原文“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可知,在朝臣议事时,文天祥担心被敌营扣留。所以文天祥被扣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
由原文“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可知,这是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由原文“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可知,朝廷官员在议事时互相推诿,都想把这重责王文天祥身上推。所以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
(4)议事之初:
由原文“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可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互相在推诿,想把这重责往文天祥身上推,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
由原文“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可知,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由原文“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可知,官僚们推诿退缩,令他愤怒,他心里也有主动前往的冲动。
在议事进入僵局:
由原文“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的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惟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可知,当吴坚明确提议文天祥前去时,文天祥被迫同意。
由原文“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的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末,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可知,文天祥转念一想,前往敌营可以打探敌军虚实,以便于筹备防御敌人的策略,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前往。
答案:
(1)B
(2)C
(3)①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②文天祥被扣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③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
(4)①在议事初,官僚们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但官僚们推诿退缩,令他愤怒,他心里也有主动前往的冲动。②在议事进入僵局,吴坚明确提议文天祥前去时,文天祥被迫同意。但他转念一想,前往敌营可以打探敌军虚实,以便于筹备防御敌人的策略,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前往。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结构、内容等角度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分析作答。
欣赏小说人物形象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①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肖像描写中分析;
②情节(人物与人物的矛盾冲突)、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
③注意作者直接评价议论的句子,从中提炼答题关键词语.分条答题,每条先概括后分析;
10~14.【答案】B、C、A、、【解析】(1)句意:等到病重,(郗超)拿出一箱书信交给门下弟子说:“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如果父亲因为悲哀痛惜妨碍了起居饮食,可以把这个箱子呈送给他;(如果)没有这样,就烧掉箱子。”
“我”作“死之后”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C。“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两句是假设关系,中间应断开,排除D。
故选:B。
(2)C.“含义相同”错误。“是以知之”的“知”,了解。“其真不知马也”的“知”,识别。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故选:C。
(3)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任徐州事务很不满”说法错误,据原文“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可知,王蕴辞让徐州的职务,是认为自己配不上徐州的职务,辞让行为是谦让的表现。
故选:A。
(4)①方:正。以……为:把……当作。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定语后置句。镇御:镇守保卫。译文:这时朝廷正把秦国的敌军当作忧患,下诏寻求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
②明:贤明。违:违背。举亲:荐举亲人。负:辜负。译文:谢安贤明,才能够违背常规荐举亲人;谢玄的才能,完全可以不辜负谢安的荐举。
(5)结合原文王彪之的话“……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可概括出:现在的宫室不算简陋,比刚过江时已经算奢侈了。
“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可概括出:如今敌人强大,应把财物放在对付敌人上;不能大兴土木劳烦百姓。
“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可概括出:统治者不应当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
答案:
(1)B
(2)C
(3)A
(4)①这时朝廷正把秦国的敌军当作忧患,下诏寻求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
②谢安贤明,才能够违背常规荐举亲人;谢玄的才能,完全可以不辜负谢安的荐举。
(5)①增修宫室,过于奢侈。
②大兴土木,烦劳百姓。
③宜保国宁家,勤于政事。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丁未,(朝廷)任命尚书仆射谢安担任司徒,谢安辞让没有接受;又任命谢安担任侍中,统领扬州、豫州等五州的军队事务。任命桓冲统领江州、荆州等七州的军队事务,兼任荆州刺史。桓冲认为秦国人强势威盛,想转移军队守卫长江以南的地区,奏请从江陵转移到上明镇,派冠军将军刘波戍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戍守江夏。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说:“你处于皇后父亲的重要身份,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而损害一时的恩遇。”王蕴于是接受任命。当初,中书郎郗超自认为他的父亲郗愔的职位待遇应该在谢安之上,然而谢安入朝掌握了枢机大权,郗愔(却)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悠闲无事,郗超时常在言辞和神色上表现得愤恨忧郁,因此和谢家产生了嫌隙。这时朝廷正把秦国的敌军当作忧患,下诏寻求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谢安荐举兄长的儿子谢玄接受诏命。郗超听说这件事后,慨叹道:“谢安贤明,才能够违背常规荐举亲人;谢玄的才能,完全可以不辜负谢安的荐举。”众人都不这么认为。郗超说:“我曾经和谢玄同在桓温的幕府做事,见过他施展才能,即使是细小的事务也能安排妥当,所以我了解他。”谢玄招募勇猛的士兵,招到了彭城的刘牢之等几人。谢玄任命刘牢之担任参军,他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军队先锋(出战),战事没有不胜利的。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北府兵”,敌人害怕他们。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去世。当初,谢安想要增建宫殿,王彪之说:“朝廷由衰复盛初期,就把东府作为宫廷,很是简陋。苏峻叛乱,成帝居住在御史台官吏商议政事的地方,(那里)几乎不能遮挡寒风暑气,所以又营造了新的宫殿。与汉、魏时期相比算简陋,与刚渡过长江时相比却算奢侈了。如今敌军正强盛,怎么能大兴土木的劳役,烦劳打扰百姓呢!”谢安说:“宫殿粗劣简陋,后人会说住在这里的人没有能力。”王彪之说:“凡是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当使国家安定,使政事光辉显赫,怎能反而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呢?”谢安不能改变他的意见,所以王彪之在世期间,什么宫室也没有营建。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去世。当初,郗超与桓温结为同党,因为父亲郗愔对朝廷很忠诚,没有让父亲知道这件事。等到病重,(郗超)拿出一箱书信交给门下弟子说:“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如果父亲因为悲哀痛惜妨碍了起居饮食,可以把这个箱子呈送给他;(如果)没有这样,就烧掉箱子。”不久郗愔果然悲哀痛惜以致患病,弟子呈上箱子,里面全是(郗超)和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郗愔大怒说:“这小子死得已经晚了!”于是不再悲痛流泪。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5~16.【答案】D、【解析】(1)D.“婉约词”错,本词应为豪放词。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从题材内容上看,本词以军情国事等重大题材入词;从艺术表达上看,其慷慨陈词,笔力雄壮,字里行间洋溢着刘克庄匡国救时的激情和远大抱负。这些都符合豪放词的特点。
故选:D。
(2)这道题可选择“时事策”“人才论”“志愿书”中的一个内容来进行分析评价,比如可确定观点之一“本词是时事策”,然后结合诗词内容具体阐述。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写出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以边境战事点明时局。
“君莫道投鞭虚语”中“投鞭”是一个典故,前秦苻坚将攻东晋,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於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后以“投鞭断流”形容兵众势大,亦省作“投鞭”。运用此典故,意思是不要认为,蒙古军说投鞭能过长江是虚妄之语,此时的战局同样危险。
还可确定观点之一“本词是人才观”:
由上阕“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可知,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宽些尺度”说明了作者希望朝廷上放宽用人的标准,提出任人唯贤的观点。
由“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可知,词人运用反问,自古以来哪里有一个贤能之人就能克制危难,有了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就可以不要张巡、许远之类的人才了吗?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词句强调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也可确定观点之一“本词是志愿书”:
“快投笔,莫题柱”,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赶快像汉代的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答案:
(1)D
(2)本词是时事策:
①词开头就尖锐地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已经到了紧要关头,统治者却麻木不仁,“问长缨”句提醒统治者应关注请缨报国志士的呼声。
②“闻说”两句写出了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以边境战事点明时局。
③“投鞭”句借典故具体写出了时局的危险。
本词是人才论:
①“未必”二句抒发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议论。
②“自古”两句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本词是志愿书:
结尾两句“快投笔,莫题柱”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他和王实之共勉。
白话译文:
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你不要认为,蒙古军说投鞭能过长江是虚妄之语。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即使有坚固险要如铁铸成的城,四周围着灌满沸水的护城河,要是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忠心耿耿的英勇将领固守,那也没有用处。赶快像汉代的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吧!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这种宏论高议,以诗的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的力量。刘词议论化、散文化和好用典故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作者以反问句式写出上面两句,有理有据,足以服人。接着,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特别要关注手法是否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对不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态度,要知人论世,结合作者与时代背景等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读懂诗歌的五种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读者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深入挖掘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明确多种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领悟丰富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小题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小题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故答案为: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重点字:涕)
(2)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重点字:祠)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重点字:恰)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离骚》名句辑录: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3.《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4.《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8.【答案】要善于自省《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一场赛车比赛中,也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位赛车手,一名失败后只会怨天尤人,但技术毫无长进。另一位失败者却默默无闻,独自仔细观察赛道寻找自身不足,技术也节节提升。
可见,从古至今,自省,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环节。
唯自省其身,方知其缺。自省意为自我反省,而自我反省则必然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些什么。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问自己是否达到了要求,反观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可见,自省便是发现自身缺点的最快捷径。唯有做到自省,我们才能直正知晓自身的不足,尽快做到“补短”。有一些人缺少自省的观念,每次失败后只会找其他原因,却独独忘了自己。这一类人,也往往难取得大成就。相反一些北大清华的大学霸,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常常善干总结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找到不足并目埴补,从而获得成功。
唯自省其身,方明其智。所谓“智明”则是指智慧明达,便是思考事情更有深度思考的内容更有价值。自省,可以说是一场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你会发现许多从未发现的东西,也会领悟到许多不曾想明白的问题。而“智明”的结果便是“行无过”,行为一日没了过失,又何愁不能成功。
《老子》中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自知”,也离不开自省。毛泽东在回忆录中提到,他每日都会静坐一小时自省,以达到“自知”的效果。如此伟人尚目如此,又何况普通人?通过自省,我们可以想明白,也可以看清楚,也才会使我们跨入可以成功的高门槛。
唯自省其身,方磨其志。有些人认为,自省能够发现问题,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却怎么也不会与意志挂钩。而并不然,自省,格外是每日自省,都需要一个人的坚持与毅力。要想安静坐上一会,且是专心分析一件事情,这需要绝对的安心和平静。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绝对的事物就会得到不新地累积,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你做任何事都觉得有着它的支持这股力量便是意志。而一个人要想成功,意志是断断不可缺少的。可是,当人们愁苦于如何锻炼意志时,有些人就已经懂得依靠自省来提升自己。
若一个人知道了自身的弱点,并且学习会了深度的思考与拥有了强大的心性,那就意味着他离成功已不远,而要做到这些便只有靠不断地自省才能实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六则名句组合而成。句①强调以人为鉴、自我反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句②强调要把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句③体现了孟子推己及人、善以待人的道德准则。句④强调广泛学习和自我省察的重要性。句⑤表现了李白胸有大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句⑥表现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以匡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题干明确要求“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要求“合理”引用。构思时,要在理解名句含义以及上面所承载的人生哲理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能建立逻辑关系的两三则名句,加以整合,来构建文章。从原则上来看,六句名言可以任意组合,但是从写作实际来看,考生应该选择那种能建立密切的逻辑关联,能统一到同一个话题之下的名句。名句之间,可以是对立统一关系,也可以是互补、相承、因果、条件等关系。
写作时,先选定可以组合的名句,并指出它们的共同中心。比如:可以把②与③组合,它们都是表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接下来,则可围绕着二者的逻辑关系,架构整篇文章:先引用句②,从反面强调,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伤害施加的别人身上;再引用句③从正面强调,要将自己心对美好事物的期冀和向往,推及到别人身上;然后,指出二者的内在思想思想上是一致的,都表现了在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在文章的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要提倡和具备推己及人的思想,共建有温情的和谐社会。
立意提示:
1.要善于自我反省。(①④则名句组合)
2.换位思考,尊重他人。(②③则名句组合)
3.有报国之志,存建功之心。(⑤⑥则名句组合)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再婚夫妻离婚规定3篇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数学课程与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眉山药科职业学院《扩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物流运输服务合同标的详细描述
- 马鞍山学院《形态学整合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劳动合同样本新编3篇
- 2024年标准化电脑与办公设备采购协议范例版B版
-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创新型门面房租赁合作协议6篇
- NB∕T 13007-2021 生物柴油(BD100)原料 废弃油脂
- GB/T 20624.2-2006色漆和清漆快速变形(耐冲击性)试验第2部分:落锤试验(小面积冲头)
- GB/T 12771-2019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
- GB/T 10125-2012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 维修电工-基于7812稳压电路(中级)-动画版
- PV测试方法简介-IV
- 病理学实验切片考试图片授课课件
- 2021离婚协议书电子版免费
- 国家开放大学《组织行为学》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电子课件机械基础(第六版)完全版
- 临沂十二五城市规划研究专题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