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目录TOC\o"1-2"\h\z\u第一章项目摘要 11.1项目概述 1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1.3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 31.4运行管理与效益分析 41.5结论 5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72.1项目建设背景 72.2项目建设必要性 82.3项目建设可行性 11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143.1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 143.2现有生产能力分析 153.3市场需求预测 16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174.1项目承担单位概况 174.2霍城县种子管理站现有设施情况 184.3伊犁伊丰种子有限责任公司 19第五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215.1霍城县概况 215.2三道河乡概况 235.3良繁中心概况 265.4场址选择 29第六章生产技术方案分析 326.1优质种子繁育方法 326.2优质小麦种子种植技术 346.3小麦良种繁育产品方案 366.4主要生产技术流程 37第七章项目建设目标及规模 387.1建设目标 387.2总体规模和布局 38第八章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方案 408.1建设内容 408.2建设方案 41第九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469.1投资估算 469.2资金筹措方案 48第十章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4910.1建设期限 4910.2实施进度安排 49第十一章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 5111.1土地规划利用 5111.2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5111.3环境影响因素和保护措施 5111.4环境影响评价 53第十二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5412.1项目建设管理 5412.2项目运行管理 56第十三章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5813.1项目效益分析 5813.2风险评价 61第十四章招标方案 6314.1招标方案制定依据 6314.2招标范围和方式 6314.3招标程序 63第十五章附表附图及其他证明材料 6515.1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附表 6515.2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附图 6515.3法人证明 6515.4项目县相关部门文件 6615.5相关协议书及合同 6615.6荣誉证书 66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项目摘要PAGE82第一章项目摘要1.1项目概述1.1.1项目名称: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1.1.2项目主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1.1.3项目建设单位:霍城县种子管理站项目法人代表:陈铁柱(霍城县种子管理站站长)1.1.4项目建设地点:小麦良种繁育田分别建在霍城县良种繁育中心及三道河乡塔吉尔村、大柳树村、沙门子村。仓储设施建在霍城县县城(水定镇)正南郊,距城镇中心3公里处(属霍城县种子管理站建设用地),北面靠近218国道,东面为农田,南临精伊霍铁路,西面是兰干乡如先巴克村村庄。1.1.5项目建设期:2年(2009~2010年)1.1.6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1.7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目标:本项目建成小麦良种繁育田1.5万亩,同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其中:(1)土建工程。建设生产性基础设施2850平方米,其中仓库1700平方米、晒场1000平方米、穗选挂藏室100平方米、考种室50平方米;钢板筒仓4000立方米;(2)田间工程。土地平整9000亩,土壤改良9000亩,修建排灌渠系4公里,打机井(含配套设施)6眼,修建田间道路4公里,建设防护林20亩;(3)农机设备。购置康拜因、小型拖拉机等农机共12台。通过实施本项目,在伊犁河谷建成1.5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使该区域小麦良种繁育水平和扩繁能力进一步提高,并提高适应本区域土壤气候环境的小麦新品种驯化和老品种更新能力,加速良种繁育、示范和推广使用,不断满足伊犁河谷小麦生产对优质高产小麦良种的需要,为伊犁州优势小麦产业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1.1.8本项目产品品种为冬小麦伊农18号、伊农20号。项目建成后,年生产原种320吨,其中,伊农18号、伊农20号各160吨;生产良种6000吨,其中,伊农18号、伊农20号各3000吨。1.1.9项目本项目建设投资估算为70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660.00万元、占建设投资的94.29%;工程建设其它费25.00万元、占3.57%;基本预备费15.00万元、占2.14%;其中,土建工程费278.50万元、占建设投资的39.79%;田间工程费329.30万元,占47.04%;农机购置费52.20万元、占7.46%;其它费用40万元、占5.71%。本项目建设总投资7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630万元、占建设投资的90.00%;霍城县自筹70万元、占10.00%。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下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一生产性基础设施(一)仓库17001原种库平方米4002良种库平方米10003农机库(带维修)平方米300(二)晒场平方米1000(三)穗选挂藏室平方米100(四)考种室平方米50(五)钢板筒仓(包括提升机、传输带等辅助设备)立方米4000二田间工程(一)土地平整亩9000(二)土壤改良亩9000(三)排灌渠系公里4(四)机井(含配套设施)眼6(五)田间道路公里4(六)防护林亩20三农机(一)康拜因台1(二)小型拖拉机台1(三)复式谷物清选机台2(四)液压翻转双向犁台1(五)驱动耙台1(六)联合整地机台1(七)小麦施肥播种机台2四项目建设期年22009~2010年五项目建设投资万元700.00(一)土建工程费万元278.50(二)田间工程费万元329.30(三)设备购置费万元52.20(四)其它费用万元40.00六资金筹措万元700.00(一)申请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万元630.00(二)地方自筹配套资金万元70.001.3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改通过);(2)《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3)《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4)《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农计发[2004]10号);(5)《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农计发[2004]10号);(6)《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财发[2003]38号);(7)《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农计发[2004]10号);(8)《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196号);(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2006年11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10)农业部《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11)农业部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格式和要求。1.4运行管理与效益分析1.4.1运行管理及费用(1)运行管理。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由霍城县种子管理站承担,并负责建成后的运行和管理。小麦良种繁育生产,采取与农户签订生产、收购合同(即订单农业方式),由霍城县种子站牵头,伊犁伊丰种子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新疆小麦育种家基地、霍城县良种繁育中心和三道河乡三个专业村农民进行合作繁育生产。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技术依托单位常年派技术人员对良种繁育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良种繁育农民负责种植和日常田间管理。农户生产的小麦良种由伊犁伊丰种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2)运行费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成后,每年运行费用预计为20万元,主要用于新品种引进、良种开发与示范推广、种子专业村和专业户技术工培训。资金来源主要由协作单位从种子经销利润中支付。1.4.2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技术优势,提高种子质量和良种供种率,推动伊犁河谷小麦产业发展,带动种子繁育专业村农户快速致富,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协作单位增效,建设单位技术实力提高,当地粮食产品市场竟争力增强。初步预计,项目建成后进入正常生产年,1.5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年产优质小麦良种6000吨,可满足30万亩小麦生产用种,可新增小麦产量900吨以上,新增产值144万元以上,亩均增收96元以上,种子种植农户新增收入194.5万元,可使种子专业村2166户农民每户新增849元。良种推广使用,可拉动种植区农民增收144万元以上。协作单位繁育、加工、销售小麦良种可获利186万元,可解决1083名农民就业岗位。1.5结论生产优质小麦良种是小麦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不仅从源头上解决目前伊犁河谷小麦种子品种多、乱、杂,品种特性退化,以粮代种等问题,真正意义上做到良种提高品质,良种促生产,良种增效益,良种促增收,而且能加快小麦良种推广普及速度,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推进自治区小麦优势区域的发展,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方向和农业发展方针,切合伊犁河谷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是提高粮食单产,促进粮食优质、高效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根本性需要。同时本项目投资额度适中,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建设内容可操作性强,符合项目建设管理与申报的要求和目的。项目建成后对伊犁河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麦生产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2.1项目建设背景我国十分重视种子工程建设,把实施“种子工程”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确保种子工程顺利实施。种子工程的实施,使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供应能力明显增强,种子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种子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国务院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2006年5月19日)指出“种子管理是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种子管理机构,特别要强化省、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建设。要加强种子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种子市场和种子质量的监管。”种子是粮食生产源头,良种的每一次重大更新换代,都会使产量和效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种子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为35%。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新疆城乡居民口粮以小麦面粉为主,保证粮食安全,实现粮食总量平衡、自给有余,重点是保证小麦生产与需求平衡。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我区粮食问题,为加强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特别提出要加强良种繁育工作,恢复了小麦三圃田制度,开展提纯复壮,保证良种供应。大力实施粮食“种子工程”建设,重点是抓好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和种子田建设,建设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的小麦新品种,建立稳定的良种繁育制度和良种繁育基地,有力地促进我区粮食生产发展。2007年,全疆各地良种推广面积4022万亩,覆盖率达92%以上,其中小麦良种推广面积726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91.56%。伊犁河谷是新疆小麦、玉米及大豆种植最大的区域之一。霍城县是伊犁州的农业生产大县,2008年,霍城县小麦冬播面积16.95万亩,比上年增加2.91万亩,增幅26.45%;小麦平均亩产343.10公斤,比上年减少23.9公斤,减幅6.96%。减产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小麦良种质量和数量问题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霍城县年需冬小麦良种约3000吨,大量的用种量需要有足够的良种繁育能力和有效的质量控制。至目前,作为霍城县种子质量检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霍城县种子管理站,在2001年进行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时,种子检验仪器设备均划分给了种子公司,使其长期不能规范地开展种子检验工作,是霍城县小麦良种繁育和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由于伊犁河谷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区位条件,决定其小麦生产的区域特殊性,其他区域培育和生产的小麦良种不适合该地区种植。目前伊犁河谷小麦平均亩产只335公斤,比全自治区小麦平均亩产低5公斤。自治区和国家都已把伊犁河谷确定为我区乃至我国重要的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本项目的提出,是促进伊犁河谷建成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伊犁河谷粮食安全生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2项目建设必要性2.2.1是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和自治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政策的两大基本目标之一。我国十分重视粮食安全,自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反复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把粮食安全摆在重中之重。近年来,新疆各地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狠抓粮食生产,大力推广粮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确保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强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是完善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重大举措,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新疆被国家确定为粮食供求平衡区,新疆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都十分有利于小麦生长,蕴藏着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新疆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生产供需均衡,关系到边疆的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伊犁河谷是新疆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2008年,伊犁河谷(包括8县1市)小麦播种面积134.50万亩,占自治区小麦播种面积的10.40%,小麦总产为45.06万吨,占自治区总量的10.26%,是自治区商品粮的主调区。河谷西部以种植冬小麦为主,2008年霍城县、伊宁县、伊宁市冬小麦种植面积55万亩。本项目的建设是自治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起着积极作用。2.2.2是提高种粮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稳定边疆的需要2008年,霍城县小麦种植面积16.95万亩,比上年增加2.91万亩,增幅26.45%,而小麦平均亩产却比上年减少了23.9公斤,减幅6.96%。由于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低,平均每吨利润在88~190元/亩之间,与玉米、甜菜等经济作物相比,收益相差百元以上。主要原因:一是小麦品种多、乱、杂,品种丰产性能退化,以粮代种现象较普遍,造成单产下降;二是小麦生产成本升高,亩均生产总成本495.15元。比较效益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普遍存在不愿多种小麦,不愿加大投入,不注重科技应用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培育生产优质小麦良种,从源头上解决小麦种子质量问题,进而提高小麦单产,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在种植面积等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小麦良种质量,可使伊犁河谷西部30万亩用良种小麦产量提高3%以上,亩均增收96元以上。霍城县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位于新疆天山西段,伊犁河谷西北部的开阔地带。北依天山,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博乐市毗连;南濒伊犁河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隔河相望;东与伊宁市、伊宁县为邻;西以霍尔果斯河为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界线长达165公里,是祖国的西大门。本项目建设和实施,小麦的种植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对有效辐射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2.3是促进优粮工程,加速推广优质小麦良种的需要伊犁河谷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小麦生长,所生产的小麦容重高,面筋值高,品质好,深受全疆人民青睐。霍城县是国家“九五”、“十五”计划商品粮基地县。引进示范、推广冬小麦优良新品种,提高小麦优良品种的覆盖率,有利于加快优势农作物主产区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冬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工作,促进广大农户和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择优选种。同时引导农民良种良法配套,力争在3~5年内涌现一批具有明显生产优势,形成规模种植的新品种,为创建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品牌打好品种基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自愿相结合,技术上坚持因地之宜,良种良法配套,切实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和粮食生产对优良品种的需求是全面提高冬小麦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对推动小麦优粮工程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从源头上解决优质良种问题,真正意义上做到良种促优质,良种促生产,良种增效益,而且能加快小麦良种推广普及速度,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自治区小麦优势区域的发展。2.3项目建设可行性2.3.1《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2006年11月24日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农业部《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党的2.3.2伊犁州委、州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层层落实小麦生产责任制。各级农业部门也认真研究解决粮食生产特别是小麦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伊犁河谷小麦生产稳步发展。伊犁州和霍城县都把大力推进小麦种子工程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本项目建设从土地利用、资金配套、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伊犁州、霍城县政府及各部门的切实支持。2.3.3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光热资源条件优良项目实施地霍城县地处伊犁河谷,伊犁河谷是新疆真正意义上的绿洲和湿地,被誉为塞外江南,土壤植被丰茂,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含兵团),四季草场467万亩,林木覆盖率7%,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无污染,气象灾害少,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丰沛,光热资源充足,无霜期160~180天,年日照时数4442小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条件为伊犁河谷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证,有利于小麦良种的培育和提纯复壮,保持种子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伊犁河谷既是自治区的粮仓,也是自治区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的重要区域。霍城县三道河乡具有种植两季农作物的气候条件。2.3.4项目区伊犁州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在这个框架下,大力开展全面技术合作。伊犁州农科所根据伊犁州直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发展研究为主,进行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已初步形成了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繁、推一条龙科研转化体系,其中自育冬小麦品种15个、春小麦品种5个。2006年9月,新疆小麦育种家(伊犁)基地项目立项以来,在自治区农业厅、伊犁州农业局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关心下,新疆小麦育种家(伊犁)基地种子加工厂建设项目于2007年10月竣工开始运作。雄厚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种子质量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项目区农民有着长期种植小麦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小麦种植经验,种植小麦技术熟练,这都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3.1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1/3以上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小麦的需求量呈增长趋势。2008年,世界小麦总需求达到6亿吨左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中长期预测,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全球小麦总需求将分别达到7.48亿吨、7.75亿吨和8.58亿吨,分别比目前增加1.48亿吨、1.75亿吨和2.58亿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2008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3.59亿亩,较2007年的3.56亿亩增长0.76%,预计2008年小麦产量达1.12亿吨,较2007年的1.09亿吨增长320万吨,增幅2.93%。小麦在我国的地位仅次于水稻,种植遍及全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粮食品种,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近十年来,我国小麦产量变动很大,从1997年的1.26亿吨降至2003年的0.85亿吨。由于2000年以后产量下降,我国从此小麦供需出现缺口,并在2003年创出年度结余的新低,在供不应求的这几年期末结余累计达到-5817.4万吨,换句话说,这个缺口接近全国一年的制粉小麦消费量。从2004年开始我国小麦产量停止下滑,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07年是我国小麦连续第四年增产,在全球产量普遍下跌的情况下,我国本年度的总产达到1.09亿吨,较上一年度的0.97亿吨增加0.12亿吨,增幅达11%,这主要得益于这几年播种面积的逐年增长。虽然在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推动下,我国小麦连年丰收,扭转了产量下降的趋势,但2007年度国内小麦产量1.09亿吨、进口400万吨,全年消费1.5亿吨,当年需动用库存。据国家粮食局资料显示,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麦的需求主要向优质化、专用化方向发展,优质小麦的消费比重将逐步增加,从这些情况看,优质小麦供需缺口依然存在,国内小麦产不足需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缺口较大。2008年,我区小麦播种面积1200万亩,预计总产量439万吨。据有关调查分析,我区小麦口粮年消费人均约150多公斤,需求总量约320万吨,加上种子消费约25万吨,其他消费约25万吨,全年小麦需求量约370万吨。总体上,我区粮食供需平衡,略有节余。伊犁河谷是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素有自治区粮仓之美称,有自治区粮食生产重点县3个,分别是霍城县、伊宁县、查布察尔县。伊犁州党委、政府积极逐条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方针政策,层层落实责任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证粮农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小麦单产水平,建立小麦生产的长效机制,发挥小麦主产区优势,推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积极推进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由于长期以来伊犁河谷一直未形成规模化小麦良种选育、扩繁基地,优良种子更新速度较慢,加之农民自留种、以粮代种现象严重,致使小麦统一供种率目前不到30%。根据自治区和伊犁州的发展规划,预计2010年伊犁河谷西部小麦种植面积将达到60万亩,届时将需要优质小麦良种1.2万吨,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繁育优质小麦良种约6000吨,能够满足50.00%~54.50%的冬小麦生产用种需求。小麦良种供需缺口依然非常大,本项目市场前景看好。3.2现有生产能力分析本项目协作单位霍城县良种繁育中心是一个以良种繁育基地为主的全额事业单位,隶属霍城县农业局,总面积1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8383亩,占总面积38.2%,辖区共有5个农业队,一个牧业队,且公有服务型商业网点19个,1个集贸商场,年成交额200多万元。近三年来(2006~2008),良种繁育中心累计建立小麦原种田1965亩,总产达到727.19吨,其中穗行圃85亩,总产25.09吨;生产原种“伊农16号”530亩,总产179.30吨;生产原种“伊农18号”350亩,总产132.80吨;生产一级原种“伊农16号”1000亩,总产390吨。3.3市场需求预测项目建成进入生产期后,每年可生产良种6000吨,可满足伊犁河谷西部(霍城县、伊宁县、伊宁市)30多万亩冬小麦生产用种。2008年,伊犁河谷西部冬小麦种植面积55万亩,2009年种植冬小麦58万亩,2010年规划小麦种植面积60万亩,需要良种1.2万吨。项目建成后,生产的优质小麦良种可满足伊犁河谷西部县(市)冬小麦种子市场50.00%~54.50%的需求。伊犁河谷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区位条件,对小麦良种提出特殊的要求,一是其他区域的小麦良种不适合该地区播种,即使种了效益也很低;二是因为“小麦一号病”,伊犁河谷小麦良种不能调运其他地方种植。因此,本项目的目标市场主要以伊犁河谷小麦生产对良种的需求为目的。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4.1项目承担单位概况霍城县种子管理站是本项目的承担单位,为全额事业单位,隶属于霍城县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少数民族2人;专业技术人员8人,都具有中级职称;大学学历3人,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1人。2001年4月,霍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将种子管理站的种子管理职能和种子经营行为进行了分离。机构改革后的霍城县种子管理站具有种子的品种选育、质量检测及市场监管等职能。2002年7月,根据霍编办[2002]81号文件,撤消种子管理站,加强种子执法检查,在种子管理站的基础上成立霍城县农业综合执法监察大队。2007年7月,根据霍编办[2007]12号文件,霍城县农业综合执法监察大队恢复使用种子管理站名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方式。近几年来,霍城县种子管理站坚持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新品种引进试验工作。主要有清水昌泰公司白皮洋葱引种试验3亩、改良87-5加工番茄1500亩、从甘肃引进的早熟品种籽用西葫芦6号示范田10亩、脱水蔬菜甘蓝13亩、加工番茄品种试验(6个品种);伊丰种子公司玉米示范田10亩、冬小麦抗病品种引种试验、品种比较试验示范(棉花、大豆、玉米等共计9项);四方糖业甜菜品种比较试验;伊犁州种子管理站安排的玉米新品种区试(16个品种),棉花新品种区试(27个品种)。累计引进新品种57个,完成种子生产田面积35600亩。霍城县种子管理站机构健全,种子质量检验、检测用房和相应的仪器设备设施较为完善,有合格的种子检验人员,有种子检验、检测标准及配套的种子管理制度,具备实施本项目的实力条件。4.2霍城县种子管理站现有设施情况霍城县种子管理站在霍城县朝阳南路东六巷1号,是独立院落,占地面积1882平方米,固定资产150万元。种子实验、检测等业务用房共计465平方米,晒场1000平方米,配置鼓风式净度仪、横格式钎样器等仪器、设备共计27台(套),全部依靠2008年新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设施建设项目改扩建形成。具体详见下表:霍城县种子管理站现有业务用房情况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面积(平方米)1基础实验室平方米502发芽室平方米403种子检测室平方米504样品储藏室平方米155标本陈列室平方米706精密仪器室平方米607试剂室平方米158药品储藏室平方米159多功能技术咨询服务室平方米150合计465霍城县种子管理站现有仪器、设备配备一览表序号仪器设备名称数量(台、套)主要技术参数1鼓风式净度仪12横格式钎样器13气吸式样器14发芽箱4温控范围:5~45℃均匀性:土2℃光照度:>750LX温度波动:土1℃湿控范围:5鼓风干燥箱2工作室尺寸长×深×高(cm)≥50×60×756天平11/10000(0.1mg)7天平11/1000(0.001g)8天平11/100(0.01g)9天平11/10(0.1g)10电子台秤111电泳仪1多用型电泳仪,国际通用规格,微电脑智能控制,具有过压、过流、过载、变载、空载和漏电保护及自动关机功能,可带多个电泳槽。12离心机113酸度计1数显微处理器控制,具有温度补偿、较准记忆功能。测量范围:0.00-14.00pH分辨率:0.01pH精度:土0.01pHmv测量范围:土1999精度:土1温度范围:0-100温度补偿:自动0-10014体视显微镜1连续变倍.1x-6.3x,总放大倍数63倍,工作距离100mm,带透射光源低座15电冰箱116电动粉碎机117实验台118超净工作台119加湿器220全自动高压灭菌锅121快速水分测定仪1量程100g,传感器精度1mg,可读性0.01%,可选择陶瓷红外线IR加热管或卤素灯,带打印机22低温低湿样品柜1合计274.3伊犁伊丰种子有限责任公司伊犁伊丰种子有限责任公司为本项目的协作单位,负责本项目产品种子的收购和加工销售。伊犁伊丰种子有限责任公司是2001年在原霍城县种子公司基础上改制成立的,注册资金508万元。公司现有员工22人。其中,副研究员以上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的6人。公司现有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450~550公顷;种子库房1800平方米,可储藏种子1800吨;种子加车间一座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日加工量为120吨,可以进行玉米、小麦、大豆等种子的烘干、精选、加工、包装,年可加工精选小麦种子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五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第五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本项目实施地点共五处,分别是霍城县县城南郊、霍城县粮繁中心及霍城县三道河乡塔尔吉村、大柳树村、沙门子村。项目地点选择从项目区概况、场址选择、建设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5.1霍城县概况5.1.1区位、自然条件霍城县位于天山西段,伊犁河谷西北部的开阔地带。地处东经80°11′~81°24′、北纬43°39′~44°51′,东与伊宁市、伊宁县接壤,南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相连,北与博乐市、温泉县毗邻,西以霍尔果斯河与哈萨克斯坦交界(边境线长128公里)。霍城县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85公里霍城县虽为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因处伊犁河谷有温和湿润的谷地气候特征,东西气候相差很大。西部降水少,较干燥、温暖,无霜期为140~180天;东部降水少,潮湿、冷凉,气象灾害少,程度轻,极少造成颗粒无收。年平均气温7.7~8.5℃,极端最高气温39.8℃,极端最低气温-37.5℃,年降水量270霍城县光热资源充足,日照长,积温高,温差大,无霜期160~180天,≥10℃有效积温3500~3600℃,全年日照达2550小时以上,日照率64%~67%,光含有效生理辐射60~70千卡/平方厘米,光能利用率在1~5%,高于全国平均0.8~1%,高于新疆平均全县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含兵团),四季草场467万亩,森林资源总面积27.8万亩,林木覆盖率7%,农区主要土壤类型有耕作栗钙土、黑潮土、灰潮土等,土壤pH值为6.5~7.5,土层浓厚,平均在1.5米以上,土壤耕作层理化和生物性能良好5.1.2农业经济发展情况霍城县辖5镇7乡1个国营良种繁育场,总人口2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9万人,由汉、维吾尔、回、哈萨克、锡伯族等28个民族组成。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9.61亿元,财政收入0.93亿元。霍城县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业县,农业是霍城县的主导产业,种植业主导产品有冬小麦、玉米、甜菜、油料、瓜类、豆类、薯类、蔬菜等。近年来,霍城县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加强农技队伍管理,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培育农业优势产业,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县域农业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农业总产值9.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693元。2008年全县粮食播种总面积30.59万亩,较上年增加12.18万亩,增幅为66.1%。其中小麦16.95万亩,玉米14.4万亩,豆类1.91万亩,其他杂粮0.05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48万亩,总产可达500万公斤以上。其中夏油葵1.1万亩,胡麻0.1万亩,复播油葵面积2.28万亩。2008年完成甜菜播种任务11.4亩,棉花种植面积11.5万亩,瓜、蓖麻、红花等其他经济作物共计9万亩。霍城县通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初步建成了粮、棉、油、糖、打瓜、蔬菜农业产业化基地46多万亩,其中:粮食产业化基地冬小麦10万亩,玉米10万亩,甜菜10万亩,油料5万亩,打瓜5万亩,蔬菜5万亩,香料1万亩,是新疆四方糖业集团公司、霍城伊丰种业公司、霍城县棉麻公司、懋盛棉业公司、恒辉玉米淀粉厂、德利发食品彩印公司、黑老大瓜籽厂、西域香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理想的原料基地。菜蓝子工程建设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每年蔬菜种植面积约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面积近3000亩,年产蔬菜13万吨,胡萝卜、黄瓜、西红柿、西葫芦取得了自治区农业厅绿色农产品办公室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88年霍城县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商品粮基地县。1997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糖料生产基地县。2000年被农业部特产委员会授予“中国红地球葡萄之乡”。2005~2006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优质甜菜生产基地县。2007~2009年被农业部批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和甜菜良种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县。5.2三道河乡概况5.2.1三道河乡总面积45平方公里(6.75万亩),共有3个行政村、11个管区,耕地面积29322亩,有2393户、9985人,由维、汉、回、哈等9个不同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46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6.6%;汉族1979人,占20%;回族2924人,占29.5%;哈族231人,占2.3%;其他民族161人,占1.6%。2008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7293.7万元,同比增长10.16%,其中,一产增加值3191.1万元,占全乡生产总值的4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95元,人均增收503元,增长18.02%。(1)塔尔吉村基本情况全村总户数947户,总人口4163人,由汉、回、维、哈等民族组成,以回族为主,其中,汉族140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3.75%;回族2169人,占52%;维吾尔族509人,占12.25%,哈族30人,占0.7%;其他民族52人,占1.3%。全村耕地面积12543亩。种植业总产值1347.8万元,占全村总产值的44%。(2)大柳树村基本情况全村总户数670户,总人口3186人,由维、回、汉、哈等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549户、2613人,占总人口的82%,回族60户、323人,占10.2%,汉族54户、215人,占6.7%,其他民族7户、55人,占1.1%。2008年人均纯收入2991元。全村耕地面积11000亩。种植业总产值为976.9万元,占全村总产值的42%。(3)沙门子村基本情况全村总户数549户,总人口2092人,由回、汉、维、哈等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82%,回族占15%,其他民族占3%。全村耕地面积5780亩,人均耕地2.76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3167元。种植业总产值为553.2万元,占全村总产值的40%。5.2三道河乡种植历史悠久,具有种植两季农作物的气候条件,农民有较高的种植水平,种植业发展基础扎实。随着国家加大种粮补贴,农民种植冬小麦的积极性逐步提高。2005年种植冬小麦5500亩,平均单产383公斤,总产2106.5吨。2006年种植冬小麦8600亩,平均单产394公斤,总产3388吨。2007年种植冬小麦11600,平均单产388公斤,总产4501吨。从2007年开始连片种植冬小麦,到2008年形成九处连片种植小麦区,分别是480亩、378亩、280亩和6处100亩。2008年种植冬小麦14415亩,其中塔尔吉村种植冬小麦5963亩、大柳树村种植冬小麦5982.5亩、2005~2008年三道河乡冬小麦种植情况表年份面积(亩)冬小麦种植情况塔尔吉村大柳树村沙门子村面积(亩)单产(公斤)总产(吨)面积(亩)单产(公斤)总产(吨)面积(亩)单产(公斤)总产(吨)200555002200385847200039078013003754882006860036003981433370040014801300385501200711600500039019504400395173822003808362008144105960598024705.2.3(1)三道河乡塔尔吉村、大柳树村土壤为灌溉黄土,有机质1.0~1.2%,全氮0.23~0.32%,全磷0.05~0.07%,碳酸钙11.8~13.5%,PH值8.2~8.4;沙门子村土壤为风沙土,有机质0.48~0.55%,全氮0.02~0.06%,全磷0.04~0.05%,碳酸钙8.60~8.80%,PH值6.8~8.0。土壤均属灰钙沙壤土,肥力中等。土地坡度为5°左右。(2)三道河乡塔尔吉村灌溉水由塔尔吉二库的水源供应,塔尔吉二库库容量100万立方米。沙门子村灌溉水来源塔尔吉一库,塔尔吉一库库容量150万立方米。塔尔吉一库、二库由黑水沟泉水蓄集形成库容水,年蓄水量500万立方米,年总引水量1200万立方米。大柳树村灌溉水主要由果子沟、大东沟河床水补充供给。三个村已打机井20眼,修干渠3条11公里,支渠5条27公里,斗渠32条49公里,田间道路50条86(3)三道河乡土壤肥力不足;全乡支、斗、农渠系供水设施配套尚不完善,50%未进行衬砌加固,水利用系数低;农田道路基本上为土路,遇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部分条田规划不合理,不符合灌区发展要求。农田基础设施普遍需要加大投入建设。霍城县耕地面积较大,种植业发展资源丰富,特别是霍城县三道河乡具有小麦种植悠久的历史,农民有着丰富的种植小麦的实践经验,拥有发展小麦种业的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本项目在霍城县良繁中心建设0.2万亩的小麦良种繁育田,其中穗行圃40亩、原种田800亩;在三道河乡建设小麦一级种子繁育田1.3万亩,其中塔尔吉村0.6万亩、大柳树村0.5万亩、沙门子村0.2万亩。建设地块集中连片,规划合理,但部分地块平整度较差,土壤肥力不够,保水保肥措施不利,引水渠防渗率低,渗漏较为严重,田间道路配套不完善,防护林部分缺损。在本项目的建设实施中将进行完善,以达到标准化良繁基地生产的要求。5.3良繁中心概况5.3良繁中心原是绥定县饲养综合场和绥定县十月公社的社办农场合并而成,场名是绥定县红旗农场(1962年10月),直属绥定县人民政府领导,1963年4月经自治区农业厅批准,为全民所有制事业性质,实行企业核算的农业三场——绥定县良种繁育场(196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绥定县改为水定县),1966年1月8日经国务院160次会议决定,撤消水定县,将水定县的行政区域划归霍城县,绥定县良种繁育场更名为霍城县良种繁育场,1973年9月县委决定,将霍城县良繁场改为霍城县农业科技研究所,1979年7月经县委批准恢复良种繁育场,2000年10月10日(霍党发[2000]78号)文件撤销霍城县良种繁育场,改为良种繁育中心。霍城县良繁中心隶属霍城县农业局,属农业事业单位,业务上归县种子管理站指导,主要任务是农作物良种繁育。截止2008年底,全中心辖区内总人口3355人,总户数869户,由汉、维、回、哈等8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2168人、占总人口的65%,其他民族1187人、占35%;农业人口2884人,非农业人口471人。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2414万元,同比增长17.2%,其中,一产完成1419.85万元,二产完成94万元,三产完成900.43万元。5.3.2良繁中心(1)地理位置良繁中心地处霍城县西北方向,距霍城县县城中心8公里,北邻三宫回族乡,东靠兰干乡,南、西边接三道河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最高峰为4133米,最低为500米,坡度为4.2%,总面积16.7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81°00′~80°03′,北纬45°00′~44°26′,中心以东4公里为218国道,精伊霍铁路从良繁中心入口距(2)地形地貌区域内地形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有丘陵、平原、草场、河滩。(3)气象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型气候,基本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春季温和湿润,秋季天高气爽,降温迅速,冬季漫长且冷,多阴雾天气。①光照:日照充足,全年日照在2550~30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60~66%,4~9月总日照数1600~1800小时。②温度:城区年平均气温在8.2~9.4摄氏度之间,七月最热,平均24.2℃,极端最高气温40.1℃,一月最冷,极端气温在③无霜期:平均无霜期在165天,80%的年份可保证146天。④降水:年降水量200~250毫米,8、9月最少,2月次之,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⑤降雪和积雪:降雪最早9月27日,最晚11月19日,稳定积雪平均初日12月中旬,终日3月中旬,积雪厚度54~86毫米。积雪日数最长⑥蒸发:年蒸发量1446毫米,为降水量的7倍。⑦霜冻:初日为9月30日,终日为翌年4⑧干热风:由于靠图开沙漠,以6月上旬、7月下旬为重,对小麦生长成熟危害不大。8级大风瞬时风速可达17米/秒,6级以上为强风,4~5月间大风最突出,风向以西风为主(4)资源条件①土地资源粮繁中心总面积16.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1万亩亩,占总面积38.2%;丘陵面积500亩,占总面积2.8%;草场13000亩,占总面积59.4%。良繁中心丘陵区土壤主要是普通灰钙土,植被主要为荒漠植被,有短生、多年生蒿类群落,并伴随有木地肤及其他短生植物,草层高度一般为20厘米左右,覆盖率在25~35%②水资源地表水:良繁中心行政辖区内无常年产水区,灌溉水资源主要依靠大东沟河、清水泉水河流,清水河境内有二十余处泉水,泉水渗出汇流入三宫水库。其次是大东沟河所分得水量和洪水期抢洪灌溉农田,有三宫水库和三岔口水库,年蓄水量100万立方米,年总引水量42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良繁中心地下水主要有渠系渗漏和三道河清泉库渗漏补给,水源丰富,水质好,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地下水埋深不一,北部地下水埋深在30米以上,中心西侧二村、一村、四村地下水埋深在20米以上,地下水质良好,呈透明状,偏碱性,有害离子浓度低于生活用水标准。现中心已打机井13眼,开采水量40万立方米,人蓄饮水井(5)供水、道路及电讯1986年良繁中心自筹资金打饮水井2眼,2008年新打机井5眼。1999年县广播电视局架设有线电视光缆进入良繁中心,现有线电视用户已达200户。完成居民点电力改造工程。移动和联通公司相继在良繁中心开设基站,电话发展到1200部。2004年,218国道至中心四队高标准沥青道路建设顺利完工,总长6.5公里。2008年,完成通村铺油道路8公里。5.3近三年良繁中心小麦良种生产情况:(1)2006年穗行圃面积30亩,单产308公斤。生产原种伊农16号150亩,单产350公斤,总产52.5吨。生产原种伊农18号100亩,单产350公斤,总产35吨。生产一级原种伊农16号300亩,单产400公斤,总产120吨。(2)2007年穗行圃25亩,单产310公斤。生产原种伊农16号180亩,单产360公斤,总产64.8吨。生产原种伊农18号150亩,单产360公斤,总产54吨。生产一级原种伊农16号300亩,单产420公斤,总产126吨。(3)2008年穗行圃30亩,单产270公斤。生产原种伊农16号200亩,单产310公斤,总产62吨。生产原种伊农18号100亩,单产330公斤,总产33吨。生产一级原种伊农16号400亩,单产360公斤,总产144吨。由此可见,该中心具有悠久的小麦良种繁育历史,并具有小麦良种繁育的成功经验,在伊犁河谷小麦种植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良繁中心具备实施本项目的能力和条件。5.4场址选择5.4(1)项目实施地具有良好的小麦种子生产技术条件和种子检验、检测设施条件基础;(2)项目实施地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光热资源条件,能确保小麦良种繁育整个生产过程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要求;(3)项目实施地建设小麦良种繁育田在本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区位、资源、技术条件优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辅射、带动作用;(4)土建工程建设选择在水、电、路、通讯设施配套完善地区,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提高投资效益和土地利用率;(5)田间工程用地,一要选择在水、电、路、通讯便利区域,二要选择具有小麦种植优势的区域,且地块整齐连片,地力和灌溉条件良好;(6)项目实施地农民有丰富的小麦种植经验、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特别要有种植小麦良种的积极性。5.4.2(1)土建工程。霍城县种子站原种库、钢板筒仓等生产性基础仓储设施全部集中建在霍城县县城(水定镇)正南郊,距城镇中心3公里处(属霍城县种子管理站建设用地),北面靠近218国道,东面为农田,南临精伊霍铁路,西面是兰干乡如先巴克村村庄。建设场地地势平坦,空间开阔,交通便利,通讯、供水、供电、供热等公用设施完善项目拟建场地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度大于8米。拟建工程场地的地基较稳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卵石350kPa,Eo=40MPa霍城县距伊宁市40公里,距离霍尔果斯口岸仅40公里。县境内有312、218两条国道,还有即将建成通车的精伊霍铁路,场址周围均处在霍城县电信局和联通、移动通讯业务范围内。(2)田间工程。小麦良种繁育田选择在霍城县良繁中心及三道河乡塔吉尔村、大柳树村、沙门子村。霍城县良繁中心位于东经81°00′~80°03′,北纬45°00′~44°26′,中心以东4公里为218国道,精伊霍铁路从良繁中心入口距218线1公里处穿过。本项目田间工程在三道河乡塔吉尔村、大柳树村、沙门子村完成,三个村位于霍城县西部,距县城约6~85.4本项目土建工程建筑总面积2850平方米,建设用地3000平方米为政府划拨国有土地,土地权属霍城县种子管理站本项目建成小麦良种繁育田1.5万亩,建设用地分属霍城县良繁中心和三道河乡塔吉尔村、大柳树村、沙门子村。在霍城县良繁中心建设0.2万亩,其中穗行圃40亩、原种田800亩;在三道河乡塔吉尔村、大柳树村、沙门子村分别建设0.6万亩、0.5万亩、0.2万亩。三道河乡塔吉尔村、大柳树村、沙门子村的耕地均由农户联产承包。5.项目区水、电、路、通讯设施完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农田林、路、渠已成雏形,经进一步完善完全可满足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七章项目建设目标及规模第六章生产技术方案分析小麦新品种能否在生产上快而持久地发挥增产作用,做好良种繁育至关重要。良种繁育首先应采用先进的良种繁育技术,防杂保纯,保持良种种性不变;其次是尽快繁育出大量合格的种子供给生产所需,推进品种更换,将优良品种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6.1优质种子繁育方法6.1.1二圃法繁殖原种防止品种退化的有力措施是去杂选优。去杂选优就是从新品种繁殖田选出典型的优良植株。繁育纯度高、质量好的种子,保持、提高良种的增产性能。只有将典型性和丰产性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去杂选优的增产效果。品种提纯复壮包含两个方面,即品种已经混杂退化的,通过筛选,去杂保纯;对于还没有混杂退化的新品种,防杂保纯,优中选优。实践证明,选择优良性状,有保持、积累、巩固和提高的作用,选择的关键是把真正符合原品种特征、特性的植株选出来。因此,首先要熟悉品种,掌握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如植株高度、穗形、穗色、抗病虫能力、熟期等等,才能真正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经多年试验,提纯复壮千粒重一般可增加2~3克,增产5~10%。目前普遍采用的去杂选优方法是二圃提纯复壮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选择优良单株(穗)。选择典型的、丰产性的单株(穗)是搞好提纯复壮的关键。选择单株应在稀播繁殖或播量较少的种子田中选,也可从纯度高的大田中或选种圃中选。最合理的做法在选单株的前一年,根据选单株的数量播种一定面积的选种圃。选种圃地力水平要高,灌溉条件要好,播种时要加大行距,减少播种量,采取单粒等距播种。这样既有利于选择时的田间操作,又能充分地表现单株的性状。选择应从抽穗开始,按照品种的茎、叶、穗部性状、分蘖数量、分蘖整齐度以及抗病情况等特征特性进行挂牌选择,中选的单株进行单株收获、脱粒,然后根据籽粒大小、重量、粒色、品质等性状进行室内考种,淘汰劣株。决选的单株籽粒分株编号,妥善保管。在贮存保管期间要注意检查和晾晒,防止虫蛀和鼠害。选单株,优于选单穗,当代容易看得准,选择效率高,繁殖速度快。(2)株(穗)行比较圃。将上年度决选的单株(穗),进行株(穗)行比较试验,鉴别每株(穗)行的优劣。种植行的长短,根据种子量确定,每隔9行,用原品种种子或原种种子种1行标准行,进行比较。在生长发育各个阶段,进行田间观察记载,进行比较,收获前田间决选,淘汰杂劣行,中选株行混收脱粒,并妥善晾晒和保管。(3)原种繁殖圃。将上年决选株行混收的种子,采取稀播繁殖,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和防杂保纯,收获后用作原种。在原种圃里继续选下年株行比较圃用的单株。采用选单穗的方法,进行二圃法提纯,穗行比较时淘汰率较高、选种效率较低;从提纯复壮的效果来看,选株优于选穗。6.1.2利用育种家的种子,稀播高倍繁殖原原种育种家的种子数量少,非常珍贵。因此,用其进行繁种时一定要选择地力水平高灌溉条件好的土地,采用单粒点播或精量播种。在各生长发育阶段,进行田间观察,详细记载,充分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为今后新品种推广积累资料。同时,高度重视田间去杂去劣保纯工作。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提纯或生产原种,选择的品种必须有利用前途,试验示范表现好即可大面积推广生产应用。确定品种利用价值准确与否是提纯复壮成功的关键。6.2优质小麦种子种植技术(1)选择土壤好、地力水平高的土地。宜选棕壤、壤土、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等地力、肥水条件好的土地繁种。(2)施足有机肥,配方施化肥。耕地基肥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优质有机肥2000~3000千克、尿素10千克、标磷40~50千克、钾肥10~15千克、锌肥1~1.5千克和硼肥0.5千克(锌、硼肥与细干土掺均撒施(3)深耕整地,足墒下种。前茬收获后及时灭茬保墒,深耕20~25厘米,耙透耙平,消灭坷拉,达到上松下实,并在播种前做好发芽试验。(4)适期足墒,科学播种。适期以温度为据,宜在18℃~16℃。播种时,土壤水份宜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墒情不足时需造墒,粘重土壤也可浇“跟种水”或“蒙头水”。原种繁殖圃应单粒点播或采用精量播种。播深宜3~4厘米。若浇“跟种水”或“蒙头水(5)田间管理。如小麦生育前期无雨,土壤偏干,可于孕穗挑旗期至开花灌浆初期,甚至中期,视土壤墒情,肥力状况,麦株色泽等酌情追肥浇水一二次。前期,特别是起身以前施氮肥不过量,结合浇水,均宜在微风或无风天气于露消后,每667平方米追撒尿素4~5公斤。对保花增粒增重和提高其商品价值具有明显效果。灌浆期浇水要注意不宜太晚,最后浇水的时间以距成熟15天停水为宜,如结合套种也不宜少于10天。否则,小麦生育后期根系衰老,土壤水多气少,导致根系窒息死亡。如不能追肥时,可于开花、灌浆初中期结合防治病虫,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溶液,每667平方米1公斤,兑水40~50公斤,在无风晴天,下午4(6)防治病虫草害。①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每50公斤种子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0毫升或用立克秀0.15%,均匀拌种,堆放闷种8~12小时。重点防治小麦一号病、血腐病和全蚀病。②白粉病、锈病的防治。每667平方米可用20%粉锈宁乳剂50克或15%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60~70公斤,在发病初期及时防治,可显著减轻危害,隔7天左右再防治③赤霉病的防治。在小麦抽齐穗扬花期选好天,用50%的多菌灵或50%、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有效防止赤霉病流行,一般间隔7天用药,2次效果更好。④蚜虫的防治。每667平方米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12克,兑水50~60千克喷雾,或用25%青宁50毫升或快杀灵50毫升,兑水50公斤⑤后期一喷三防(针对穗蚜、锈病及白粉病)。扬花后,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即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克+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5克+磷酸二氢钾250克+尿素250~500克⑥杂草防治。冬前返青至起身前后,可用除草效果好、对后茬安全的杜邦巨星防除播娘蒿、麦蒿、荠菜、糖荠等杂草(小麦二叶期到拔节期每667平方米用杜邦巨星1.0~1.5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洒,可有效防除杂草)或于11月上中旬双子叶杂草叶龄2~4叶,单子叶禾本科叶龄2~3叶时用75%巨星干悬浮剂0.9~1.4克加6.9%骠马水乳剂50(7)田间去杂。种子质量的核心是品种的高纯度、高质量。因此,从种、收到贮藏,必须严格把关。①抽穗期田间去杂。看抽穗早晚,结合品种株型、叶姿,有异者连根拔除,带出繁种田。②成熟前田间去杂。抽穗期去杂后,成熟前还要严格去杂一二次,看植株高低、穗色、穗形、落黄等发现可疑单株后连根全部拔除,带出繁种田。③禾本科杂草。如节节麦、野燕麦、大麦应在苗期和抽穗期尽早拔除,在种子田间验收前一定干净彻底清除。(8)收获、晾晒、贮放。小麦进入完熟末期,统一用联合收割机收获,联合收割机在种子收割前应对其内部、外部严格清理,对清杂不够干净的,第一次收获的少量50~100公斤小麦另行当杂麦处理。同一品种固定统一专用收割机收割的同时并配套专人清理操作,严防机械混杂。同一品种应统一用晒场晾晒,严禁用碾过大麦的晒场或在棚布上晾晒,要求小麦种子含水量不大于13%。单仓、安全贮放。并严格清扫库仓及装袋、防止混杂。(9)统一机械精选和包装。种子加工精选机械一定要在使用前清理干净,严防机械混杂,精选出的种子其净度达98%以上,无砂石土,水分在13%以下。种子完好率高、破损率小于2~3%,芽率在85%以上。(10)发放种子田间合格证。收获前田间检验合格的田块,统一发放田间检验合格证,合格证应注明生产种子的土地面积、品种、数量和质量。收购时验证收购。6.3小麦良种繁育产品方案每年从小麦育种家基地引进优质小麦原原种和原种圃生产的原种,在霍城县小麦良繁中心进行原种扩繁,再把原种引种到小麦良种繁育专业村进行扩繁,重点推广生产适宜本区域土壤气候环境、抗病性能强、高质高效的小麦新品种,不断满足伊犁河谷小麦生产对小麦良种的需要。在组织生产中,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进行培育扩繁,以保持良种质量的统一性和持久稳定性。本项目产品品种为冬小麦伊农18号、伊农20号。项目建成后,年生产原种320吨,其中,伊农18号、伊农20号各160吨;生产良种6000吨,其中,伊农18号、伊农20号各3000吨。6.4主要生产技术流程本项目从育种家基地引进新品种原原种,在良繁中心和良种繁育专业村开展冬春小麦原种、良种的扩繁。生产总流程如下:种植穗行育种家种子种植穗行育种家种子田间剔除杂劣穗行混合田间和室内检验良繁中心原原种田间和室内检验良繁中心原原种原种原种种子生产专业村精选加工包装种子生产专业村精选加工包装良种大田生产大田生产第七章项目建设目标及规模7.1建设目标立足保护和提高伊犁河谷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满足尽快提高小麦生产对良种的需求,依靠国家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按照整体规划、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的思路,重点提高、完善现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适应伊犁河谷特殊土壤气候环境的小麦新品种驯化和老品种更新能力,加速良种繁育、示范和推广使用。到2012年,使伊犁河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为伊犁州优势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具体目标:(1)建成1.5万亩小麦良种繁育田,使良种繁育水平和扩繁能力明显提高;(2)项目建成后,生产的小麦原种种子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即种子纯度在99%以上,水分≤13%、发芽率≥85%、净度≥98%。(3)项目建成后,伊犁河谷西部冬小麦良种覆盖率提高到50.00%~54.50%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达25%左右。(4)培训小麦良种繁育技术工1083名,基本做到良种繁育专业村一半农户每户有一名熟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