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期末人解重点汇总_第1页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期末人解重点汇总_第2页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期末人解重点汇总_第3页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期末人解重点汇总_第4页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期末人解重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期末试卷题型:一、填空25分25小题二、判断正误20分20小题三、选择题15分15小题四、问答40分3小题*单位膜:电镜下,细胞膜(包括细胞器膜、核膜)由三层结构组成,即内外两层亲水极和中间一层的疏水极。蛋白质附着、镶嵌或横跨脂膜。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能量

单纯扩散,如:染液,水分子;

借助细胞膜蛋白发生的扩散,如离子通道。

*主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需要能量

离子泵:钠、钾、钙、氧、 氢等)

Na+-K+泵:3Na+2K+

1ATP

一)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纤维成分:胶原纤维:韧性大、弹性小弹性纤维:韧性小、弹性大网状纤维:分布在特殊器官如淋 巴器官,脾等

基质:无定形物,尤其是粘多糖、糖蛋白等吸水很强的物质三肌肉组织三类

1骨骼肌(横纹肌)*结构:明带暗带肌节:一个暗带和半个明带

(教材:肌肉收缩章节P69)粗肌丝:肌球蛋白,由头部和杆部构成,头部具有ATP酶活性,分解后可引起头部转动细肌丝:肌动蛋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点,从而触发ATP酶活性。原肌球蛋白:阻挡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肌钙蛋白:可与钙离子结合肌肉收缩过程*:

神经活动→肌细胞膜→钙离子从终池(特化的滑面内质网)释放入胞质→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构象改变→细肌丝原肌球蛋白构想随之改变,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结合位点暴露→触发ATP酶活性,分解ATP,肌球蛋白头部构象改变→肌球蛋白头部拉动细肌丝向中间滑动(1.5-3.5微米/肌节),肌小节变短,肌肉收缩。四神经组织一)神经元结构*胞体

细胞膜:可兴奋性膜膜上的离子通道:电位门控通道:有些通道受电刺激而开放化学门控通道:当化学物质与受体结合时才开放膜受体:可与相应的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或产生其他细胞活动变化。尼氏体*: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神经原纤维*:呈线状交织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突起:树突*分支多,呈树枝状,愈向外周分支越细,表面有刺状物,是其他神经元终末支与树突的接触点。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至胞体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1根粗细均匀的 轴突。轴突主干上有时分出侧支

胞体发出轴突的部分呈圆锥形, 称轴丘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四)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突起外面包有髓鞘结构(施万细胞)。髓鞘是由磷脂和蛋白质层层相间组合而成,呈圆筒状包在突起外面,有绝缘作用,可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神经纤维扩散到相邻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纤维受损伤或离断后,施万细胞对神经纤维的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神经纤维的髓鞘的组成并非连续不断的,而呈有规则的节段,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郎飞氏结(Ranviernode)。脑神经和脊神经多数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无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仅含一薄层髓鞘

自主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多属无髓神经纤维人体组织学和解剖学的常用术语anatomicalposition(解剖学标准姿势)*:通常以人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眼向前方平视

近头部为上,近足部为下,靠近躯干或脏器中心为内(里),靠近体表或脏器表面为外(表)。

termsoflocationandposition(方位名词):

按人体直立位置,通过身体自上而下与地面垂直的假想轴称垂直轴;与垂直轴垂直的前后方向的轴称矢状轴;与两轴都垂直的左右轴称冠状轴(额状轴)。水平面(横切面)从身体上下方向,通过矢状轴和冠状轴所作的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可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矢状面(纵切面)从身体前后方向,通过矢状轴和垂直轴所作的切面,可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冠状面(额状面)从身体左右方向,通过冠状轴和垂直轴所作的切面,可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器官方位的表示:与长轴平行的面为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面为横切面。二)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极化: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现象

26细胞静息电位形成机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不同,由此导致的离子在膜两侧的不平衡分布所致。27平衡电位:离子通道完全开放,该离子浓度差(扩散力)和电位差(电场力)对离子作用力达到平衡,膜两侧离子跨膜净流量为零时的膜电位即平衡电位。神经和肌肉细胞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其他离子通道均不完全开放),使K+内外流动达到平衡,从而静息电位数值上等于K+平衡电位。28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由K、Na通道参与完成

29去极化:Na通道达到阈值,开放超射(反极化):Na大量内流所致波峰:达到Na平衡电位复极化:Na通道失活,K大量外流后超级化:K过多外流,导致膜电位

低于静息电位30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冲动的传导的基本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

3非递减性

4绝缘性

5相对不疲劳性31第三节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一、突触的结构及传递一)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2三)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接头前膜→Ca离子通道开放(电压依赖性)→Ca入轴突接头前膜内→囊泡膜与前膜融合,小泡内乙酰胆碱释放→终板膜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Na离子通道开放(化学依赖性)→终板膜局部去极化→动作电位33四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和调质*神经递质条件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前体和酶合成系统

·对应囊泡

·突触后膜含对应受体·半衰期短:迅速分解或摄取(前后膜)34

神经递质分类:

胆碱类(Acetylcholine,Ach)

分布于植物神经节(交感节后除外),脊髓前角(控制肌肉运动)35

单胺类(monoamines)CatecholaminesCA(儿茶酚胺):与情绪有关,恐惧时分泌增高。

包括三种

1)dopamineDA(黑质合成,纹状体储存)D1:兴奋腺苷酸化酶

D2:抑制腺苷酸化酶

2)epinephrineEnonepinephrineNE(网状结构、蓝斑分泌3)5-HT(中缝核、蓝斑分泌):与钾氯离子通道开启有关

(分泌多,躁狂症/少,抑郁症)

36氨基酸类Glutamine(脑皮质内、脊髓背部)1)NMDA:D-AP5

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

2)AMPA:CNQX

前脑分布高,与惊厥有关3)Kainicacid:分布于脑边缘系统37γ-氨基丁酸:皮质浅层、小脑蒲肯细胞

GABAA受体:海马脊髓纹状体增加氯离子传导

GABAB受体突触前,与钙、钾离子通道相关

Glyamine:主要分布于脊髓前角,与钙、氯 离子通道相关

其他:脑啡肽(Enk,enkaphalin):与满足、成瘾等有关,阿片受体集中在边缘系统、孤束核(呼吸)P物质(SubstanceP):与疼痛调节有关组织胺(His,Histamine):与过敏、发炎反应、胃酸分泌等有关,也可以影响脑部神经传导,会造成人体想睡觉等感觉。抗组织胺药(息斯敏)可减少以上反应。38神经调质:对效应细胞不直接起信息传递,而控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或突触后膜对递质的反应。

39受体分类*

1.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本身即离子通道受体)

离子通道分化学门控通道电压依赖性

402.与G蛋白偶联受体成分:受体

G蛋白效应器41五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一)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0.5-0.9ms3总和:阈下兴奋

4后放:反射会持续一段时 间42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射:神经末梢分支

2.聚合:胞体和树突接受不同突触

3.连锁和环状联系:产生正负反馈43*神经根:

前根:运动神经纤维后根:感觉神经纤维(脊神经节)

44*31对脊神经发自31个脊髓节段(对应于第一颈椎和第一腰椎之间,C1~L1)即C1-8(颈髓)

T1-12(胸髓)

L5(腰髓)

S5(骶髓)

Co1(尾髓)45脑干背面1)延髓薄束结节(内有薄束核)*

禊束结节(内有禊束核)*

中继由脊神经节传来的深感觉(本体感觉),发出神经纤维到间脑(丘脑腹后核),再到大脑感觉中枢。

47

2)脑桥第四脑室3)中脑上丘*:接收视网膜节细胞传来的纤维,

发出纤维到→视皮质(引起视觉感受)→顶盖脊髓束(参与眼动等视

反射调节)→丘脑枕→视皮质(为古老的

视觉通路)

48

下丘:接收耳蜗核听觉传入,发出纤维到间脑内侧膝状体,再到听觉初级皮质,产生听觉感受。

49

二)间脑:通过所处位置分5部分*

背侧丘脑:

又称丘脑,感觉中继区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上丘脑:主要为松果体下丘脑:内分泌中枢底丘脑:与中脑交界,参与运动控制

50皮质*: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参与平衡

旧小脑:前叶(原裂以上)加小脑蚓参与肌肉紧张

新小脑:后叶,参与肌肉的随意运动

51

新皮质*六层:

分子层:该层和下面四层(II-IV,VI,仅V除外)接受传入投射(丘脑和皮质)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也可发出投射纤维至皮质起联合作用内颗粒层:接受丘脑投射内锥体细胞层:下行脑干和脊髓多形细胞层:投射至皮层和丘脑523.基底核四对*:尾状核豆状核:壳、苍白球杏仁核屏状核新纹状体:尾状核+壳

旧纹状体:苍白球55

脑神经*:12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走十一副十二舌下完

56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

1浅感觉*:躯干四肢皮肤和黏膜,痛温和粗触觉具体神经通路:

躯干四肢皮肤→脊神经节→脊髓后角细胞→间脑(经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为头面部感觉)→端脑: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牵涉痛:汇聚到同一个2级神经元如:心绞痛-左前臂;肝、胆囊-右肩阑尾-脐周;胃—左上腹;肾结石-腹股沟2.深感觉(本体感觉)*: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的位置和状态,体表和深部组织的精细触觉具体神经通路:

肌肉、肌腱、关节(本体觉)→

脊神经节→经脊髓薄束和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间脑:腹后外侧核→端脑: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

4.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大脑皮质的功能特点

52区、六层、厚度不同;皮质功能柱: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柱状结构,直径0.2~0.5mm,约含10万个神经元,同一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具有功能,仅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型刺激起反应。

*1)体表感觉区I区3a、3b、1、2:1、3b(浅感觉),3a、2(本体感觉)特点:交叉、倒置(头面除外)、投射区域与感受器密度有关体表感觉区II区:接受I区以及视听输入(刺激后,“感觉某物体”)体表感觉区I区功能:

1)精确定位

2)感知受压程度

3)感知物体重量、形状和大体结构

4)感知物体材料质地

体表感觉区II区:中央前回和岛叶间,双侧正立,仅对感觉做粗糙的分析本身接受两侧投射、I区、视听等感觉输入。4.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外力牵拉,引起同一肌肉梭外肌收缩牵张反射的意义:使肌肉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维持机体的一定姿势;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肌肉张力;参与呼吸调节,维持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

牵张反射的类型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较短较大收缩反应迅速单突触;

1-2个节段。肌紧张:肌肉维持一种轻度持续收缩持久缓慢多突触;交替收缩;紧张性

去大脑僵直*

:

由于网状系统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占优势所致1)锥体系*:

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构成(30%来于初级运动皮质,30%来于辅助和运动前区,40%来于躯体感觉皮质)。传导发动随意运动的指令。10-20%为单突触联系,完成精细动作

A)皮层脊髓束:支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约80%的纤维在锥体交叉到对侧,走行于脊髓外侧索,贯穿于脊髓全长,形成皮层脊髓侧束。约20%的纤维继续下行,形成皮层脊髓前束。

皮层脊髓侧束:种系发生较新。终止于脊髓前角外侧的运动神经元,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与精细的、技巧的运动有关。 皮层脊髓前束:种系发生古老。终止于脊髓前角内侧的运动神经元,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主要是屈肌。与姿势的维持和粗大的运动有关。一般只达到胸部B)皮层脑干束:支配脑神经运 动神经元2)锥体外系*:泛指锥体系之外的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通路,包括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基底神经节:纹状体、尾状核、杏仁核(广义还包括黑质与丘脑底核)其神经传入来自皮质经丘脑后,又返回皮质)。对运动调节通过三条通路完成:直接通路:对运动起易化间接通路:对运动起抑制多巴胺投射:对运动起易化基底神经节参与运动的计划过程(提前几百毫秒发放)

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

1特点*节前后神经元具有神经紧张性功能上具有双重、交互抑制特点

3.自主神经系统递质和受体*交感节前、副交感节前后

Ach能受体:M、N型

交感节后,NE能受体:α、β1、β2型

3、人类的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二)大脑皮质的电活动*1.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大脑皮层上某一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2.脑电图*在无明显刺激的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地自发地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在头皮表面用电极记录下的大脑自发脑电活动为EEG1.脑电图的波形*波特点:8-13Hz

波特点:14-30Hz波特点:4-7Hz波特点:0.5-3Hz

睡眠过程:*

觉醒

慢波睡眠:90~120min觉醒异相睡眠:20~30min

觉醒四)学习和记忆

1.记忆的种类*

1)感觉记忆1s

2)短期记忆min3)长期记忆min-year顺行遗忘:不能保留新近记忆逆行遗忘:不能回忆某时间前的事

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感觉阈值

2感受器换能感受器电位频率编码或群体编码3感受器的适应紧张性感受器时相型感受器4.感受野二眼的感光功能一)视杆细胞*视锥细胞视盘感光物质二)感光物质*视杆细胞:视紫红质功能为感受弱光视锥细胞:蓝锥细胞色素(420nm,7cs)

红锥细胞色素(564nm,Xcs)

绿锥细胞色素(534nm,Xcs)

功能为感受特定的

1基本结构视蛋白视黄醛

2视紫红质的合成暗处:合成为主强光:分解为主视觉传导通路*:视杆细胞、视锥细胞(I)→双极细胞(II)→节细胞(III)→发出视交叉

↓上丘

顶盖脊髓束

(完成眼动等视反射调节)同时,视交叉→间脑:外侧膝状体↓大脑:枕叶初级视皮质(完成视觉感知)↓大脑:次级视皮质和联合皮质(完成视觉引起的相关活动)一)视网膜视觉细胞:无双极细胞:无节细胞:3类型*大多数对颜色刺激的敏感神经节细胞具有类似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心周围野中心-给光反应:中心给光放电增加,周围给光放电减少中心-撤光反应:中心给光放电减少,周围给光放电增加中心-周边感受野*X-:中心-给光反应(中心放电增加,周围减少);感受野小;对光的波长敏感,光强不敏感。Y-:中心-给光反应;感受野大;光强敏感,对光的波长不敏感。W-:无性质相反的周边视野区域光刺激时放电,或撤光时放电二)外侧膝状体*六层细胞大细胞层(M):1,2层(无颜色反应选择性)小细胞层(P):3-6层(4层对颜色有精细分辨 力)

K细胞层(间于1-6层之间):接受蓝敏给光细胞同侧:投射到5、3、2层异侧:投射到1、4、6层为视皮层上双眼视差的基础。具有同心圆式相拮抗的感受野3内耳*:

骨迷路:耳蜗前庭半规管内装外淋巴液

膜迷路:膜性半规管耳蜗前庭(球囊、椭圆囊)内装内淋巴液耳蜗:

环绕锥形骨轴(蜗轴)2.5~2.75圈内有螺旋神经节

分三部分:

中阶:膜性蜗管鼓阶:末端为圆窗前庭阶:始端为前庭窗鼓阶、前庭阶在蜗顶借蜗孔相通蜗管:顶:前庭膜外壁:螺旋韧带(耳蜗外骨 壁的骨膜)底:骨螺旋板和膜螺旋板

膜螺旋板又称基底膜,与螺旋韧带相连。

基底膜*:结构

1)长30mm

蜗底窄0.16mm

蜗顶宽0.52mm

内有24000条纤维(长0.04~0.5mm)(听弦,分析音频的基础)2)螺旋器(spiral

organorCorti)*由蜗管的上皮细胞特化形成支持细胞毛细胞:顶端机械门控K离子通道内外电位差(内淋巴液80mv与-70mv差,150-160mv)静息电位:-60—70mv

纤毛弯曲(1°,或变形0.3nm),机械门控K离子通道开放,激活电压依赖性Ca通道打开,Ca内流,

囊泡释放递质,同时激活Ca依赖的K离子通道打开。K外流,达到平衡电位。

毛细胞:

1列内毛细胞,3000~4000个传递听觉冲动

3列外毛细胞,12000~15000个 接受传出纤维支配,提高 对不同频率声反应的敏感性听毛,100根/个细胞盖膜行波学说(travelingwavetheory)*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是声频率的函数,高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近蜗底,而低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近蜗顶。行波振幅最大处毛细胞受到的刺激最强

听觉传导通路*:听觉刺激:螺旋神经节→延髓:耳蜗核→神经纤维:外侧丘系→中脑:下丘→

↓上橄榄核(听觉反射核团)↓↓

脑干核corti器官(第十一对脑神经兴奋,引起回头)(引起基底膜紧张性改变,导致对不

同频率声音敏感性不同)

下丘→间脑:内侧膝状体→端脑:颞叶初级听觉皮质(导致听觉感受)→次级听觉皮质以及联合皮质(引起广泛听觉导致的心理反应)

第三节血细胞生理*

基本过程*:

1)因子X的激活

2)凝血酶原(300U/ml血)的激活

3)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瀑布学说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动作电位:1)0期:-90mv-20mvNa通道开放2)复极化1期:20mv-0mvNa通道失活

K+快速外流3)复极化2期0mv--20-40mvL型Ca通道内流与延迟整流K通道外流平衡4)复极化3期-40mv--90mvCa通道失活,K快速外流5)静息期:K+平衡电位二)自动节律性:传导细胞

1.窦房结动作电位*

0期:L型Ca通道内流-60mv ~10mv3期:K+外流10mv~-65mv4期:-65~-60mv

T型Ca通道内流所致四)心电图*心电图:整个心脏在心动周期中各细胞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变化,反映心脏收缩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1P波: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2PR间期:去极化从窦房结到心室肌的过程

3QRS:

去极化在心室肌内的传导过程4ST间期:

心室处于去极化状态TT波:心室复极化QT间期:与心率成反比第三节血管组织结构一动脉*内膜:单层扁平上皮中膜:弹性纤维平滑肌外膜:结缔组织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博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

二)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组织液回流压

组织生成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回流压=组织液压+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神经递质:NE(去甲肾上腺素)受体:β型NE受体

效果:

心率

心收缩

心输出量一)心脏的神经支配2.心迷走神经神经递质:ACh(乙酰胆碱)受体:M型Ach受体

效果:

心率

心收缩

心输出量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

神经递质:NE

受体:α>β型受体

分布:全体血管平滑肌,但骨骼肌,内脏,

心脏及脑血管内少

2交感舒血管神经

神经递质:Ach

受体:M型受体

分布:主要是骨骼肌

作用:

情绪紧张、恐慌、逃跑

3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神经递质:Ach

受体:M型

分布:消化腺,软脑膜及外生殖器

效果: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脏的神经支配1心交感NEβ型受体心脏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2心迷走AchM型受体心脏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1交感缩血管神经NE

α>β型受体缩血管2交感舒血管神经(仅情绪紧张、恐慌、逃跑)AchM型受体血管舒张

3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AchM型受体血管舒张4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

NO

三)心血管中枢(主要在延髓)功能上:交感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四)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心肺感受器介导的心血管反射降压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

二体液调节1.全身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

E:强心药,对血压总体作用不明显

NE:升压药,对心脏总体作用不明显 2)升压素或抗利尿激素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局部体液调节:CO2,H+,NO等

呼吸道组织结构*:1.粘膜层纤毛上皮固有层2.粘膜下层

气管腺3.外膜

透明软骨

结缔组织二肺形态组织结构*一)导管部支气管树二)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多个肺泡的开口肺泡:I和II型细胞构成肺泡隔呼吸中枢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

脑干

自发节律

大脑皮层

自主呼吸控制自发呼吸中枢脊髓C3-5:膈肌T1-11:胸肌延髓

呼吸中枢

迷走支配膈肌脑桥长吸气呼吸调整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呼吸肌本体感受器(肌梭感受器)参与的调节

切除迷走神经后仍存在;切断脊髓神经联系后消失

参与维持正常呼吸2.肺牵张反射

气管支气管内牵张感受器参与

由迷走神经介导,该反射切除迷走神经后消失

仅在深吸气或呼气中起作用

3.化学感受性的呼吸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感受O2

、CO2分压血 流量下降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腹外侧浅表:H+

(不能感受缺氧刺激,也非CO2,由于

碳酸

酐酶少,H2CO3合成慢、潜伏期长,但比外周

敏感25倍)防御性呼吸反射:

咳嗽:呼吸道粘膜受刺激引起,可清洁,

保护及维持呼吸道畅通

喷嚏:鼻粘膜受刺激引起,可清洁鼻孔

消化管基本结构*层功能主要结构粘膜层分泌,吸收及保护分为三层:上皮,固有层粘膜及肌层粘膜下层营养及保护结缔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及淋巴管

肌层推进食糜机械消化主要为双层平滑肌(内环形,外纵行)的平滑肌*外膜连接及润滑薄层结缔组织*例外:口腔,咽,食管上端及肛门处还有骨骼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低:

静息电位-55-60mv

动作电位与Ca有关,与Na无关

2)伸展性大

3)紧张性,一直保持

4)自动节律性:有,但是慢胃3次/分十二:11-12次/分回肠:8-9次/分

5)对理化刺激较敏感性温度和化学刺激是肠排空的自然刺激因素

胃组织结构:*

层粘膜层胃小凹,胃小区粘膜下层肌层环,纵,斜三层外膜浆膜胃三个特殊机构:胃皱襞,内斜行肌,胃小凹

肝最大的消化器官:不分泌消化酶胆汁:

储存及浓缩胆汁

胆汁辅助脂肪消化

黄疸

肝特殊基本结构:肝小叶*肝小叶:肝脏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肝板:肝细胞组成,围绕中央静脉放射状排列肝血窦:窦状毛细血管,处于肝板间胆小管: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由此入内,流向肝小叶四周的门管区中央静脉

门管区:肝小叶周围的结缔组织小区小叶间静脉:向肝血窦供血(养料)小叶间动脉:向肝血窦供血(氧气)胆小管:

门静脉系统*:从肝门静脉,肝血窦,到肝静脉

门静脉→小叶间静脉(养料)肝固有动脉→小叶间动脉(氧气)→肝血窦

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肝脏血液循环*肝脏功能分泌胆汁:乳化脂肪代谢功能:蛋白质,脂肪,糖的分解合成

防御和解毒:肝巨噬细胞的吞噬及有毒

物质的代谢造血:胚胎期间参与造血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一)

神经支配

1交感神经:

胸腰节段交感神经兴奋,能抑制胃

肠运动,消化腺分泌

2副交感神经:

迷走和骶髓节段副交感神经兴奋,

能促进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3局部神经丛:对化学、牵张敏感(二)

神经性反射调节非条件反射调节:

1.食物刺激消化管,引起消化管的运动及消化液的分泌 2.上部消化器官影响下面消化器官的运行条件反射调节(三)

体液调节1胃肠激素:1)胃泌素(促胃液素)分泌部位:胃窦及小肠上段粘膜内分泌细胞作用:促进胃酸的分泌

刺激:迷走神经或内分泌细胞受化学刺激2)胰泌素(促胰液素)

分泌部位:小肠上段分泌细胞

作用:促进胰液的分泌

刺激:盐酸及食糜3)胆囊收缩素分泌部位:小肠分泌细胞作用:促进胆汁排放及胰酶的分泌

刺激:蛋白质及脂肪消化产物4)肠抑胃素

分泌部位:小肠粘膜

作用:抑制胃分泌及蠕动

刺激:脂肪及其消化产物2其它化学物质:

1)5-羟色胺P物质:加速小肠运动 2)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抑制小肠运动 3)组织胺:增加胃壁细胞分泌

内分泌:下丘脑*下丘脑结构: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下丘脑分泌激素:下丘脑调节肽:P280二、垂体*

1.位置和形态

2.组织结构和功能腺垂体:远侧部:嗜色细胞嫌色细胞中间部结节部分泌激素及其功能:

1.促激素

2.生长激素:191aa

3.催乳素:199aa(乳腺和性腺:防止哺乳期女性排卵,加强卵巢黄体功能,促进男性前列腺和精囊腺生长,增强LH对睾丸间质细胞的作用,是睾酮合成增加。

4.促黑激素:促进黑色素的合成神经垂体:

分泌激素的胞体在视上核和室旁核

加压素:9肽。感知血压、晶体渗透压、动脉血压。大失血时分泌大增。若障碍,尿崩症:5-10L尿液/天催产素:9肽六、肾上腺*

1、位置和形态

2、组织结构和功能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髓质:肾上皮质激素功能

盐皮质激素(球状带)参与盐的代谢糖皮质激素(束状带)参与糖代谢参与脂肪代谢参与蛋白质代谢参与应急反应:脑垂体ACTH作用下,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生长素、催乳素生,加压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等上升。性激素(网状带)肾上腺髓质激素功能

肾组织学结构*肾门开口:输尿管,肾动脉,肾静脉两层实体结构:皮质,髓质

肾柱:髓质层锥体间向下伸入的皮质一个空腔:肾窦

肾盏及肾盂

尿的收集

(一)肾1.基本单元,肾单位*1)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