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三章重难点分析_第1页
一至三章重难点分析_第2页
一至三章重难点分析_第3页
一至三章重难点分析_第4页
一至三章重难点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教育思想》重难点分析(1)(第一章-----第三章)

大家好!从这次开始,我将陆续分若干次概括《现代教育思想》一书的重难点内容并做必要的分析,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也希望对你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本次将从第一章导论开始包括科教兴国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三章内容,同时还为对这门课程有兴趣希望深入一步的学员准备了一些研究性质的资料附在后面。第一章导论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了解现代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识记现代教育思想的概念及其涵义;理解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教育思想建设和创新的现实意义;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章的重点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概念及涵义,由此领会本书所分析的现代教育思想的章节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思想是指经过人们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教育理论认识,具有实践性、抽象性、社会性和前瞻性等多种特征。本书所概括的现代教育思想,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对象,着眼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现实问题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在结构上由相互联系的理论型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和实践型教育思想组成,对于人们教育实践具有认识、预见、导向、调控、评价和反思等多种功能。教育思想建设是教师素养建设、学校教育建设和国家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思想创新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现代教育思想的涵义

从广义上说,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无论是零散的、个别的、肤浅的,还是系统的、普遍的、深刻的,都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在狭义上,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现代教育思想,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思想,是以我国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基础的,是以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时代背景的。

教育思想在其形成的现实基础上,具有与人们的教育活动相联系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特征。教育思想在其存在的观念形态上,具有超越日常经验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普遍性的特征。教育思想在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上,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及背景相联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思想在其存在的历史向度上,具有面向未来教育发展及其实践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二、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和功能

理论型的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以抽象的理论形式存在的教育思想。理论型教育思想的出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结果。理论型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不断变革、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因。

政策型的教育思想,是指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而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价值。面对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实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强调思想概括性、逻辑严密性、客观规律性等等。

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教育思想以它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而实现了教育思想指导和服务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类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大力开展实践型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开发,从而为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提供具体的理论和思想上的支持和指导。

在现代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思想不仅超越了教育经验的水平,而且发生了结构上的分化,形成了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系统。这三类教育思想各有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共同促进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

教育思想具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反思功能;概括起来说,就是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功能。

教育思想最基本的功能是对教育事物的认识功能。所谓教育思想的预见功能,是说教育思想能够超越现实、前瞻未来,告诉人们现实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从而帮助人们以战略思维和眼光指导当前的教育实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教育思想通过论证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从而发挥着导向功能。教育思想还具有调控教育活动及行为的功能。因为教育思想可以超越现实,超越经验,能够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教育活动过程的结果,人们需要进行质量的、效率的和效益的评价。教育思想也具有教育评价的功能。人们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经常的是以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功能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效益观等等作为依据和尺度,对教育过程的结果进行评价,以此指导或引导我们的教育行为过程。

教育思想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其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们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使教育者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从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会自我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最终由一个自发的教育者变成一个自觉而成熟的教育者。教育思想比起教育经验来有着视野开阔、认识深刻等优越性,所以更有利于人的教育反思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学习《现代教育思想》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希望大家重视发展自己教育反思的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教育思想的反思功能,从而使自己有比较大的收获和提高。

三、关于教育的思想建设

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致力于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和教育思想现代化,其中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观念条件、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

教育思想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教育思想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教育思想还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教育思想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许多方面或领域,与教育其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需要做大量工作。教育思想建设对于教育者个人、学校系统和国家教育事业系统来说,有着不同的目标、任务、领域、内容、形式和方法,但是大体上都包括经验总结、理论创新、观念更新等过程和环节。

教育思想建设,需要对现实的和以往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育思想建设离不开教育理论的创新,没有教育理论的创新就谈不上教育思想建设。教育思想建设是一个面向未来、前瞻未来和把握未来,从而确立指导当前教育实践和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教育理论、理念、观念体系的过程。教育思想建设需要总结教育经验,但是更需要进行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思想建设还需要进行教育理论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推动现代教育思想的普及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更新和创新,是教育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了解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识记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命题,包括素质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与特征,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掌握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并自觉联系实际用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四个统一”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等。要加深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广大教师要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2.传统教育的“应试”弊端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驱赶全部学生去挤升学的“独木桥”,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其二,它把整个中小学教育纳入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对口的系列,中小学成了大学预备班,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成了教鞭下的奴隶,根本谈不上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它以单纯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单纯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导致了教育评价上的片面性。

3.西方文明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对人的全面培养、全面教育的思考及实践,历史上曾有“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科学人文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术语或称谓,表达着使人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19世纪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后来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实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现实实践,也有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有着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始于本世纪80年代,出现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和教育立法之中。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江泽民同志在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二、素质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概括起来,素质有遗传性、多样性、个体差异性、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素质的这些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工作:

1.要充分认识到先天素质在学生发展中的前提作用,把握学生先天禀赋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与此同时,应特别重视环境和教育及个体主观努力在学生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注重育人环境的优化和育人方法的改善,尤其应在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狠下功夫。

2.要努力培养学生稳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身心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并利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的现有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3.教育工作者既应善于开发素质的潜在功能,又应善于发挥素质的整体效应。为了实现整体效应,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诸如重智育轻德育之类的做法。

4.教育工作者还应立足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形成高素质的群体打下基础;对学生既提出明确的共同的目标要求,又应有所侧重,不可强求一律;与此同时,应重视学生群体素质对个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使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的提高相得益彰。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里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规律作出了规定。

实施素质教育还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这里对素质教育的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作了规定。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一段话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相互渗透与整体协调性。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所谓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从广义上说,是指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从狭义上说,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不得因种族、民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经济等因素而限制或剥夺其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到学校和班组级,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人为地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相对于专业性、职业性的定向教育而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

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第四,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是由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应把握好两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二,对群体而言,既应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异性。

第五,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素质教育既重视个体实现个性化,又重视其实现社会化,既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又有益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要完成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第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所强调的--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做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风貌。

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高等教育更要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铸造人才的倾向。

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是学科中心。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而教。他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因此,也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则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创新性学习。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了。

第八,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延及人的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学习期与劳动期的交替将更经常。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变化,为了缩小知识差距和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惟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并创造未来。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正规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学生为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要时时追加和更新,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自然是对立的。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行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等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是根本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甚至可能发生监考教师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及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作为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

2.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过去的教育,这一点必须加以说明。“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着以往考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的概括。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现行的教育。事实上,建国5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3.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首先,“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这是造成“应试”竞争的直接原因。其次,还要看到劳动用人制度对现行教育的导向作用。要给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上大学者以同等竞争机会,建立学历与能力并重,重实际、重素质的用人制度。

4.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考试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倾向,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强调水平考试,以面向全体;同时中考、高考作为选择或选拔性考试也要改革,以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而不是仅仅只看考试成绩。

5.实施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在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的质量观下,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追求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突出强调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而不是让学生只会记忆机械发展。单就升学率而言,从长远看,尤其是高考制度进一步改革以后,未必会受到影响。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并无必然矛盾。

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

选修课、课外活动、发展特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也包含在国家课程计划之内,并常常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如果说发展特长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它还是素质教育之末,而不是素质教育之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

四、素质教育思想的认识意义

1.必须加深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建设高质量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迎接未来经济社会挑战,完成兴国重任。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

2.作为教师,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是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教育质量观涉及到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问题。实际上,教育质量观是与人才观密切联系的。由于人才观的不同,对教育质量评价的差异很大。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全体教师必须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育人观,在教育目标的导向上,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实施知识教育、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着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的思想观念。这无形中构成了社会对教育的压力。只有冲破这种传统观念,确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相互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此,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对实施素质教育有历史紧迫感和职业责任感,家长和全社会也要树立新的人才观。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它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五、素质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1.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广大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全教会精神,全面系统地掌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法等内容。通过系统学习,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导下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为重视全体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进步感,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改变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几育的做法。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

3.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高质量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广大教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要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自己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研究资料]“素质教育”的由来及其意义

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将科教兴国确定为国策。在稍晚些时候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重申,在走向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随着学习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深入,人们特别是科教界的同志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兴国靠科教,兴科教靠什么?有识之士指出,这是一场跨世纪的沉重思考。

当前正在热烈展开的有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就是这场跨世纪思考在教育界的反映。“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讨论,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关教育模式的论争,但实际上,归根到底它涉及怎么“兴教”和“兴教”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也就是“兴教靠什么”这么一个根本问题。可以预料,有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将促进教育改革进一步的深化,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跨世纪宏伟蓝图的早日实现。

“素质教育”一词纯粹是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创造物。即使查遍近10多年来出版的教育类辞书,诸如《教育大辞典》、《世界教育辞典》等,均无“素质教育”的条目。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恕笔者冒昧,“素质教育”,顾名思义,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或者也可以简称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如果这一命题成立,就应回答以下3个问题:1.教育的基本问题与“素质教育”的联系;2.教育基本问题表述的历史演化;3.当前,在我国教育改革空前深入的情况下,提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原因与实际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问题,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自身要求发展的问题。因此,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上说,古往今来,教育都是把刚出生的人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新人的活动。

翻开卷帙浩繁的世界教育典籍,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孔子的《论语》,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斯宾塞的《教育论》,从马卡连科《教育诗》到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再从马克思到列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这些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