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竞赛(阅读)语文试题2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竞赛(阅读)语文试题2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竞赛(阅读)语文试题2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竞赛(阅读)语文试题2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竞赛(阅读)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语文快速阅读竞赛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I(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经济学家相信,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可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任何时代发生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向最明显的发生在制造业,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虽然技术性失业只是一种短期冲击,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失调,但是,经济学家口中“短暂的过渡期”往往有几十年,对那些因自动化冲击而失业的劳动者个体而言,通常就意味着一辈子。面对可能无法避免的未来工作变化,人们的顾虑主要是害怕机器会夺走他们的生计,或者机器会湮灭他们的人生目标。现实是残酷的,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收入潜力会持续弱化。“落伍”症状以及人们对这些症状的反应已经随处可见;就业朝不保夕,工资不断下降,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自动化及其幕后推手,保守主义者的抗议此起彼伏,就连乐观主义者也承认这是不可避免的。诚然,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一些经济学家也天真地认为,这种失业者遭受的伤害可以通过大量增加的社会财富予以补偿。但实际上,技术带来的社会财富“增益”并不可能让所有人利益均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具有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并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来完成角色转换。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比较清晰,我们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创新是否可以节省劳动力、节省资本或完全“中性”,这取决于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主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分配。采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的进程,从市场角度看,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成本变化所驱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创新和资本回报增加,但只有少数资本所有者受益。我们应该努力使变革速度与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对此有所作为,其中包括;减缓自动化的发展速度和扩散幅度,确保其物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保持足够的需求水平:考虑到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后对工资水平的打压和对工作岗位的替代,还应当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遵循一个总体原则,即需要权衡在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带来的收益和对社会造成的成本或损失,只有在整体福利大于零的情况下,我们才应发展这种人工智能技术。(摘编自郑器《自动化革命浪潮中的个人技能重塑》)材料二:就业是保障,科技是生产力,两者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必然导致大量技术性失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看待。很多研究机构在提出人工智能对未来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均指出人工智能将取代未来诸多工作岗位,造成大量失业,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短暂的过渡期”。麦肯锡指出,在其分析的800种职业所包含的2000多项活劝中,全球经济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可能会被取代。但是,也有研究机构指出,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德勤的研究显示,虽然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机会在大量减少,但科技同时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在创意、科技和商业服务等行业,有大批新岗位正在被创造出来。追溯历史,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双刃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一场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卢德运动”,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可供工业生产的生产机器,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更加标准化,也使得一些工作对工人的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就人工智能对人类岗位的影响来说,首先,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微软研究团队已经创造了第一个能够将中文新闻翻译成英文的机器翻译系统,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但是高端化、私人化、定制化的翻译服务依然有更为广阔的需求。其次,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工作升级,人们可能获得更为高端的工作岗位。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很多基础性文字、图片等可以快速形成基础素材,人们可以有更多精力从事更为高级的策划、设计、创新等工作。最后,人工智能还将创造众多新岗位。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科技成果的涌现和应用,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这种转换与革新必然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运用,让我们工作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便利。事实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摘编自张亚豪《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正从制造业蔓延到所有行业,这无疑会引发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恐慌。B.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也一定会使失业的劳动者得到大量补偿。C.人工智能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会让一部分劳动者失业,这问题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来解决。D.人工智能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彻底淘汰旧的工作岗位,一方面也会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这个过程是持续的、长期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技术性失业不可避免;如果我们对这些失业者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他们有可能拥有新的技能并完成角色转换。B.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造成工资水平被打压、工作岗位被替代,政府要有所作为,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C.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人与机器争夺工作岗位的矛盾冲突,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非但未能让机器退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反而使机器越来越多。D.人工智能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如果工作转换和革新的社会成本过高,那么某种人工智能技术可暂缓推广。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的冲击,让工作不再是“术业有专攻”,职责边界被打破。未来是否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自身职场价值有非常直接的影响。B.一些年轻人总喜欢“跳槽”、美其名曰适应时代,好在他们还能找到工作,只是这样做会给积累具体的工作经验带来麻烦。C.2016年起我国将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相关政策,连续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发展人工智能。D.据经济学家预测,到2035年,部分知识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智能机器届时能完成1.1~1.4亿全职员工的工作。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用人工智能来取代劳动力,在“短暂的过渡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D4.①以问句开篇,引出人工智能是否导致技术性失业的论题;②破立结合(边破边立),先否定人工智能造成大量失业的观点,再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大批新岗位;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④论证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如“基本一致”“很多”“一些”等。5.观点一:利大于弊。人工智能虽然会导致一部分工人失业,但也会带来很多好处:①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②促进工人整体素养的提升;③推进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或:改变职能);④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观点二:弊大于利。人工智能虽然会推动技术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但也会带来很多弊端:①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失业,加剧收入不平等;②冲击原有的产业结构;③引起就业市场不稳定,甚至社会动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正从制造业蔓延到所有行业”错,原文是“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选项把原文的揣测变成了肯定。B.“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错,原文是“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选项说成了已然;“也一定会使失业的劳动者得到大量补偿”错,原文是“一些经济学家也天真地认为,这种失业者遭受的伤害可以通过大量增加的社会财富予以补偿”,原文是一些经济学家的猜测,选项说法太绝对。D.“能够彻底淘汰旧的工作岗位”错,原文是“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反而使机器越来越多”错,原文是“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原文表达的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并不是因为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使机器越来越多,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的第一段“经济学家相信,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可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任何时代发生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向最明显的发生在制造业,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和第四段“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并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并完成角色转换”的内容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会造成技术性失业,需要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A.“让工作不再是‘术业有专攻’,职责边界被打破”与材料一强调拥有新技能不相符。B.“年轻人总喜欢‘跳槽”’与材料一强调拥有新技能不相符。C.强调的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与材料一的观点不符。D.强调知识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与材料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会造成技术性失业的观点相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特点可从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手法),论证的方式是什么等角度分析。论点提出的方式:根据第一段“就业是保障,科技是生产力,两者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必然导致大量技术性失业?”两个问句,可知开篇以问句的形式引出人工智能是否导致技术性失业的问题。论证的方式:根据第二段“全球经济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可能会被取代。但是,也有研究机构指出,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可知第二段先否定人工智能造成大量失业的观点,再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大批新岗位,属于破立结合。论证方法:“例如,微软研究团队已经创造了第一个能够将中文新闻翻译成英文的机器翻译系统,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但是高端化、私人化、定制化的翻译服务依然有更为广阔的需求”,通过列举微软研究团队创造的机器翻译系统的例子,论证了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的观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一场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卢德运动’,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科技进步比喻成机器争夺工作,论证了科技进步是双刃剑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对比论证,通过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对比,突出人是无法阻止技术的进步的。论证语言:“可能会被取代”“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很多基础性文字、图片等可以快速形成基础素材”“事实充分证明”,中“可能会”“基本一致”“很多”“一些”等限制词的运用,使得论证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如果赞同利大于弊,就要侧重分析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的优点。如“均指出人工智能将取代未来诸多工作岗位,造成大量失业”这是弊端。优点有:根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德勤的研究显示,虽然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机会在大量减少,但科技同时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在创意、科技和商业服务等行业,有大批新岗位正在被创造出来”,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根据“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科技成果的涌现和应用,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接和革新问题,这种转换与革新必然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运用,让我们工作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便利”,可知能促进工人整体素养的提升。根据“政府应该对此有所作为,其中包括;减缓自动化的发展速度和扩散幅度,确保其物质益果得到公平分配,保持足够的需求水平:考虑到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后对工资水平的打压和对工作岗位的替代,还应当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可知能推进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根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遵循一个总体原则,即需要权衡在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带来的收益和对社会造成的成本成损失,只有在整体福利大于零的情况下,我们才应发展这种人工智能技术”可知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如果赞同弊大于利,就要侧重分析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的弊端。好处有:“诚然,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非动经济增长”“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可知能推动技术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弊端有:根据“现实是残酷的,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收入潜力会持续弱化。‘落伍’症状以及人们对这些症状的反应已经随处可见:就业朝不保夕,工资不断下降,经济停滞不前”,“技术带来的社会财窗富‘增益’并不可能让所有人利益均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具有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可知会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失业,加剧收入不平等。根据“采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的进程,从市场角度看,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成本变化所驱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创新和资本回报增加,但只有少数资本所有者受益”,可知会冲击原有的产业结构。根据“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可供工业生产生产机器,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更加标准化,也使得一些工作对工人的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可知会引起就业市场不稳定,甚至社会动荡。(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少男刘庆邦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声不吭,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中“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淡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姐订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B.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将户主名字换成了河生,这一情节说明母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表明她对河生寄予了厚望。C.在看到“那个人”逮到黑鱼后,河生躲了起来,这是因为河生不喜欢“那个人”,也因为自己没有逮到鱼而感到自卑。D.小说在刻画河生的形象时,着重描写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的成长过程。7.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8.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答案】6.C7.从不让别人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布裤子等,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弟弟、呵护弟弟的好姐姐;从接受退学决定、卖干草补贴家用等,可见她是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人的好女儿;从订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鱼的人、被退亲后流泪等,可见她是一个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8.对河生遭受挫折又无能为力的同情;对河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赞许;对河生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价值观的认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也因为自己没有逮到鱼而感到自卑”错误,从文中“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面”“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可知,他根本没有摸鱼。“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可见,主要是他不愿意当众承认有这样一个姐夫。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情节;然后在具体情节中分析形象特点,分析时从人物身份、职业,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作者倾向和他人评价入手,准确全面的理解人物特点;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结合内容分析作答。“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可见,姐姐始终关爱呵护弟弟,心灵手巧又聪明能干;“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可见,她是一个善解人意、懂事体贴,能吃苦耐劳的好孩子;从“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饭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可见,姐姐感情细腻,憧憬着爱情与婚姻,希望有着美好的生活,却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她有着强烈自尊心,也是一个命运悲苦、值得同情的女子。【8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结尾的意蕴和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本题探究的是小说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的分析。先要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的安排、人物塑造、主题的表达作用、作者的创作意图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回答。“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是河生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即“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不哭了”其实是一个孩子意识到哭泣对于事情并没有任何帮助,无力扭转家庭与姐姐被退婚的命运的时刻,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认清现实并打算扛起家庭重任,体现出作者对他的心疼与同情;这是河生从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他从原来“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的自以为有担当,实则不肯承认有一个姐夫,无法接受姐夫退亲行为的幼稚,转变为一个懂得如何真正保护姐姐,保护家庭的男子汉,那就是自己努力读书,振兴家业,让母亲和姐姐再也不用受他人委屈;河生的成长尽管仍只是微小的一步,但他的觉醒是终于明白什么事是自己切实可以去做的,这种“不哭了”而懂得采取实际行动的转变,充满作者对男孩终于成长,能够扛起家庭责任的欣慰与赞许之情;同时,河生想要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改变家庭和姐姐的命运的打算,也寄寓着作者对他的选择的道路的认同,以及对他们一家能拥有美好未来的无限期望。【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13.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9.C10.C11.A12.(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13.(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案】14.B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及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B项,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切。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此句写的是应试的举子们都在认真地答题,奋笔疾书,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这样的声音用春蚕吃桑叶的声音来描摹,形象生动而且非常地贴切。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以动衬静,恰恰写出了考场的庄严安静肃穆。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字里行间中也寄托了自己对应试举子殷切的希望,也相信此次考试必将为国家选拔出栋梁之才。(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诗人贬谪之地的偏僻与被贬时间之久。【答案】①.慨当以慷②.忧思难忘③.问苍茫大地④.谁主沉浮⑤.巴山楚水凄凉地⑥.二十三年弃置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苍”“凄”“置”。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之日,冬奥启幕。在冰与雪的浪漫故事中,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次惊艳世界。①的“中国元素”,予世界以中国“宽度”。冬奥会既是体育健儿展现竞技实力、弘扬奥运精神的全球盛会,更是一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视觉盛宴。篆刻与汉字巧妙融合,飘逸灵动的冬奥会徽“冬梦”“飞跃”②,国宝大熊猫与传统红灯笼华丽转身,软萌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呈现眼前;自然历史文化与冬奥场馆交相辉映,“中国元素”在冰丝带、雪飞燕、雪游龙等冬奥场馆中显露英姿。当奥林匹克会旗冉冉升起,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身穿虎头衣、脚踏虎头鞋代表中国向世界唱响《奥林匹克颂》。自然的演唱、纯真的笑容、空灵的声音,大山里的孩子用质朴打动了无数人,也希望世界人民通过这个舞台看到他们最真实的样子。当儿童小号手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在鸟巢响起时,100余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以及56个民族的代表,手手相传,将国旗往升旗台方向传递。短短14年,从不遗余力地展示“我的国家”,到③地展示“我们的人民”,从过去的“敞开大门”,到现在的“敞开胸怀”,“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是如此的切中肯綮。我们在世界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今夜彰显出了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更有气度的当代中国。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匠心独运应运而出游刃有余18.在世界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今夜,我们彰显出了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更有气度的当代中国。19.三个“……的……”句式构成排比句,节奏整齐,音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