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唐时期阶段二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认识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2、认识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明重点备热词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及政策:租庸调制、两税法。门阀政治、士族、寒门庶族、官僚政治、制度创新、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分割相权、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二、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2广东·3·隋唐三省六部制湖南·3·隋唐选官制度浙江·5·唐三省六部制2021【乙】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江苏·3·唐科举制天津·3·唐三省六部制北京·2·唐三省六部制湖南·3·土地制度福建·19·“开皇之治”和“康乾盛世”的制度革新2020浙江(1)·4·隋唐三省六部制北京·3·唐三省六部制2019海南·五代科举制江苏·唐代科举制上海·隋唐科举制2018【Ⅱ】26·唐三省六部制江苏·唐三省六部制浙江·唐三省六部制命题趋势:政治制度上,对于选官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命题的热点;经济制度上,对于赋税制度如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及土地制度考查的较为频繁;重点关注: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门阀政治;士族;制度创新;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制度之变选官制度西周:世卿世禄制秦朝:军功爵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唐朝:科举制中枢制度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后:中外朝制度东汉:三公和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魏晋时期:租调制唐初(780年前):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时空定位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阶段特征总体
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具体表现政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实行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对外贸易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土地和赋役制度调整;
赋税上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思想文化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民族、对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阶段特征】思考:九品中正制为何转向科举制?材料一: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材料二: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之举而不得。”—吕思勉《中国制度史》①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失去存在基础②寒门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为了招揽有识之士四、基础知识一、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背景朝代发展历程隋隋文帝废除_________________,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________
,科举制度形成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_______和________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______和________唐玄宗任用______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九品中正制进士科进士明经武举殿试高官材料一:科举制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考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特点?材料二:科举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楠《浅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选官方式: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择优录取的选拔性)②选官标准:才学;③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
(公平竞争的平等性)④选官范围:士人自由投考,扩大人才选拔范围
(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四、基础知识一、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2)历程【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2: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4: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1)采用更加公平的选拔方式,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2)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4)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消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四、基础知识一、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3)影响1、时间制度方式标准趋势先秦世官制战国—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世袭血缘中央任免军功自下而上推荐品行中正官评定授官初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门第分科考试才学①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逐步演变为考试,渐趋严密、科学。②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演变为才学,走向制度化、公平、公开、客观。③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知识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官员的考核与监察考核制度(1)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进行考察。(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监察制度(1)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唐代监察示意图特点:
制度化;体系独立、严密;为皇权服务;以轻制重(品秩不高,权力大)四、基础知识一、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时期中枢机构设置权力配置西汉汉武帝前汉武帝后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中外朝制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三公九卿为外朝执行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制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皇帝诏令、尚书省执行机构,门下省审核诏令;政事堂(后称中书门下)是宰相们集体议政的地方二、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1.演变:2.发展:①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②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四、基础知识3.运行机制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皇帝执行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草拟诏令负责执行审核诏令决策机构交予审核通过未通过驳回
相权三分,相互制约;分工明确,集体负责;节制君权。4.特点5.实质材料:“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宰相们的议事机构)。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注: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政事堂四、基础知识二、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6.三省六部制的影响①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②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③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④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失去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四、基础知识二、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隋朝唐朝三、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州县-道州县隋初: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州县两级制影响:①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巩固国家统一;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④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①沿用州、县二级制;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②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选必一P6四、基础知识四、基础知识四、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我国古代的四大税种保国安民是上位者应尽的职责国家维持国家运转徭役和兵役: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田税(租):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户税(调):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百姓依法纳税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百姓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庸租调调(1)唐朝前期:租庸调制①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影响:①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发展;②税收从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③保障了财政收入。1.隋朝:沿用租调制。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四、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基础:均田制四、基础知识(2)唐朝中后期:两税法【思考】阅读史料,两税法形成的原因?2.唐朝:材料:安史之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的逃亡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租庸调所入几无。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
——黄师昭《杨炎“两税法”及其意义》①原因:唐朝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锐降。材料:其年八月,宰相杨炎上书奏曰: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炎遂请作两税法……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唐会要·卷八十三》②实施: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③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特点:①量出为入;②人丁税为主转为财产税为主;
③夏秋两季征税;④以货币征收为主。四、基础知识2.唐朝:(2)唐朝中后期:两税法④影响:变革租庸调制两税法土地产权均田制均田制瓦解征税前提税额固定量出制入征税标准人丁财产征税项目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征税对象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征税次数旬输月送夏、秋两季征收形式以实物为主以钱币为主保证了国家收入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减轻了农民负担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利弊
①没有统一税额,税外加税,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②折钱纳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加重农民负担;③土地买卖合法,加剧土地兼并。结果:
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四、基础知识含义时间形成原因性质瓦解影响【知识拓展】土地制度: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不得买卖,授田农民向国家缴税服役。北魏至唐中叶北方战乱,土地荒芜,影响财政收入封建土地国有制①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②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积极性: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徭役;④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⑤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未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知识拓展】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演变时间赋税制度
标准趋势
魏晋
唐初
唐中期
明代
清初
租调制租庸调制按户征粮纳绢可以庸代役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收税一条鞭法按亩征收银两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以人丁为主轻人丁、重资产以财产为主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不定时到基本定时由繁到简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特征标准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至土地私有制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国有制)春秋末至战国齐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履亩而税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
封建
社会秦汉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租、赋、役(户籍:编户齐民)“三十而税一”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定额租调、徭役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庸调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按人丁纳税服兵役隋至唐初唐中期两税法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轻人丁、重资产明代一条鞭法按亩征收银两以财产为主清初地丁银摊丁入亩彻底取消几千年来的人头税【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五、法律与教化(选修1)2.法律:编纂《唐律疏议》《贞观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永徽律》律
删繁就简(唐初)
①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②地位:《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也标志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中华法系的特点:(1)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2)法律为君主专制服务,实质仍为人治。(3)刑法发达,民法薄弱,司法从属于行政。(4)法律形式多样,自成体系。(5)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不断继承发展。3.唐朝的教化①提倡礼治: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
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
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②社会层面: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四、基础知识1.唐朝法律体系律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行政制度与规则格补充意义的法典式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领域措施民族管理机构隋:中央—礼部(礼部司和主客司)、鸿胪寺;地方(北方、岭南、琉球)唐:中央—礼部和鸿胪寺;地方—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户籍制度六、隋唐时期的其他制度(选修1)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称为“刮户”基层治理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领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救济、优抚政府重视官方储备,提倡民间积储;唐朝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乞讨等专门机构;寺庙病坊收治病人概念解释:
大索貌阅指按照户籍上登记的年龄,逐一与本人的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虚报年龄,诈老诈小,重新核定户籍。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四、基础知识本课总结: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1)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从而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更加成熟完善,为后世朝代所沿用。(2)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的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3)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展。(4)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是从汉代以来征税由重人口、轻田产转变为轻人口、重田产的分水岭。(5)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的变化。中央政府的政策比较开明和开放。东北边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疆域变得空前辽阔,中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型PHC管桩生产与施工一体化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汽车售后服务合同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医疗器械样品采购及临床试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种玻璃进出口贸易合同样本2篇
- 基于云计算的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合同(2025年度)3篇
- 二零二五版CNG车辆进出口贸易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豪华邮轮船员聘用及综合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家庭护理服务与保险产品对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产业园杭州电子商务法律风险防范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防水材料研发与市场拓展合同3篇
- GB/T 18476-2001流体输送用聚烯烃管材耐裂纹扩展的测定切口管材裂纹慢速增长的试验方法(切口试验)
- GA 1551.5-2019石油石化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5部分:运输企业
- 拘留所教育课件02
- 冲压生产的品质保障
-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 2023年湖南联通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上海市徐汇区、金山区、松江区2023届高一上数学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护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
- 天津市新版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
- 产科操作技术规范范本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单元测试卷(含期中期末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