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33 灸 法_第1页
《中医学概论》33 灸 法_第2页
《中医学概论》33 灸 法_第3页
《中医学概论》33 灸 法_第4页
《中医学概论》33 灸 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三章灸法第一节灸法的作用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第三节施灸的注意事项返回第一节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艾叶辛温,可通经络、逐寒湿,加上艾火之热力可深透肌层,故灸之可温经散寒。临床可治疗寒湿痹痛、寒邪为患的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2.扶阳固脱阳气衰则阴气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则欲脱,故施以灸法能起到扶阳固脱的作用。临床上常治疗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阳气虚脱证,以及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子宫脱垂、胎动不安、崩漏、带下、痰饮等证。3.消瘀散结下一页返回第一节灸法的作用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灸之能使气机通利,营卫调和,瘀血自消。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乳痈初起、瘰疬、瘿瘤、寒性疖肿未化脓等证。4.防病保健无病自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可预防疾病发生,另一方面使人精力充沛、减缓衰老、延年益寿。上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一、艾炷灸古代针灸著作中的灸法多指艾炷灸。艾炷灸是由艾绒制成的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见图5-33-1)。每燃烧一个艾炷叫一壮。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1.直接灸(明灸、着肤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见图5-33-2)。根据燃烧程度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1)无瘢痕灸(非瘢痕灸)。用中、小艾炷。将艾炷放在穴位上,从上端点燃,当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若灸后起小水泡,无须处理。出现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无瘢痕灸的适应证较广,凡灸法的适应证均可应用。此法较为方便,每次可多灸几穴。(2)瘢痕灸(化脓灸)。多用小艾炷或中艾炷。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见图5-33-3)。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每壮艾炷燃尽后除去灰烬,换炷再灸。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保护疮面,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2.接灸(隔物灸、间隔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的施灸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厚0.1~0.2cm的姜片,用针穿刺数孔,使热力传导,上置艾炷放在应灸部位,点燃施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见图5-33-4)。具有温中散寒、宣散发表、通经活络的作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临床用于虚寒腹痛、泄泻、寒湿痹痛、面瘫及外感表证等。(2)隔蒜灸。将独头蒜切成约0.1cm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时换炷再灸。一般每穴可灸5~7壮。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杀虫的作用。临床用于瘰疬、痈疽疮毒未溃、肺痨、腹中积块等。(3)隔盐灸。多用于脐窝部施灸。操作时先将湿纸铺于脐孔中,上用细食盐填平,食盐上盖一鲜姜片,上置艾炷施灸(见图5-33-5)。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虚脱、中风脱症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4)隔附子灸。用附子片或附子饼做间隔。附子饼是直径3cm、厚0.8cm的圆饼,由附子面加少许面粉,用水或黄酒调和而成。用时以针穿刺数孔,放上艾炷施灸。具有温肾壮阳、消坚破结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命门火衰所致的各种阳虚之证,如遗精、阳痿、早泄等。外科中疮毒久不收口、阴疽既不化脓又不消散者,可在患处施灸,灸至皮肤红晕为止。二、艾卷灸(艾条灸)艾卷由纯净细软的艾绒外裹细草纸做成。其为长20cm、直径约1.5cm的圆柱形(见图5-33-6)。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制成药物艾卷,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艾卷灸根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悬灸和实按灸。1.悬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1寸处进行熏灸(见图5-33-7),使局部有温热感,每穴灸5~7min,以皮肤红晕为度。对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及时间,防止烫伤。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2)雀啄灸。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距离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见图5-33-8)。雀啄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3)回旋灸。艾卷与施灸部位保持一定距离,但不固定在一点,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见图5-33-9)。2.实按灸在施灸部位垫上6~7层布,点燃药物艾卷,趁热按在垫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火熄灭,再点再按(见图5-33-10)。此法常用的有太乙灸和雷火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1)太乙灸(太乙神针)。将纯净细软的艾绒150g平铺在40cm见方的桑皮纸上。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将人参125g,穿山甲250g,山羊血90g,千年健500g,钻地风300g,肉桂500g,小茴香500g,苍术500g,甘草1000g,防风1000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g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外用鸡蛋清封口,阴干备用。(2)雷火灸(雷火神针)。制作方法同“太乙灸”,只是药物处方不同。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穿山甲各9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将药末掺入艾绒内,卷紧备用。三、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的一种疗法,用于既要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置适当深度,然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1~2cm的艾条或一小团艾绒施灸(见图5-33-11),至艾条或艾绒烧完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注意防止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患者感觉太热时应随时调整针刺深度。四、其他灸法(非艾灸法)其他灸法指除了艾灸之外的各种灸法,如灯草灸、天灸及近代应用的电热灸等。1.灯草灸(灯火灸、神灯照)取灯芯草一根,一端蘸麻油或植物油(1寸左右),点燃后对准穴位快速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灸后皮肤有些发黄或起小水泡。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扁桃腺炎、吐泻、麻疹、惊风等证。2.天灸(药物灸、发泡灸)是把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在穴位上,让其局部发泡以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药物灸有以下几种。(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g敷于穴位上,敷灸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敷涌泉或神阙可治小儿口腔炎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灸法的种类及操作(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敷颊车、颧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4)白芥子灸。取白芥子适量研为细末,用水调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治疗关节痹痛、口眼歪斜及哮喘等。上一页返回第三节施灸的注意事项1.施灸的先后顺序施灸一般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壮数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临床上又须灵活掌握,如脱肛时,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2.施灸的补泻方法灸法的补泻也以辨证施治为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补者毋吹其火,实证疾吹其火。3.施灸的禁忌(1)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灸。(2)面部、大血管和关节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下一页返回第三节施灸的注意事项(3)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4.灸后处理灸后出现水泡,可不处理,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水后涂以龙胆紫。瘢痕灸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保护疮面清洁。上一页返回图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