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溞状幼体培育_第1页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_第2页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_第3页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_第4页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蟹蚤状幼体的培育18水产养殖技术徐浩鹏201803200119蚤状幼体:雌蟹抱卵后,进入胚胎发育期。大约在4月份,胚胎发育完全以后破膜而出脱离母体即为蚤状幼体。蚤状幼体模样类似水蚤,因此得名。蚤状幼体的生长过程又可分为五期,相应伴随着五次蜕皮,每蜕皮一次,幼体就会长大一点。溞状幼体阶段,幼体的大小随时期不断变大,大致在1.5-4.5毫米之间。如果按每一期4天左右计算,整个溞状幼体发育过程大约持续20天左右。河蟹蚤状幼体简介

学习目标ADDYOURTETLEHERE1、学会进行河蟹的清塘消毒及河蟹的布池2、学习掌握轮虫的培养以及投饵3、掌握河蟹的日常管理幼体放养前15〜20天对培育池进行清整,去除污泥,修整堤埂,每亩施放80〜100千克的生石灰和8〜10千克的漂白粉,一周或10天后抽干原池药液水。在幼体出膜前的3〜4天,开始过滤进海水,首次进水深度为50〜60厘米,并再次用20〜3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消毒,再适量进水。待余氯毒性消失后,进行幼体培育。育苗池的清塘消毒河蟹育苗的布池布苗密度的大小关系到饵料能否正常供应及水质调控的难易,因而对蚤状幼体的变态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密度的高低不是影响Z1变态率的主要因素,实践证明:密度在40万/m3以内,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Z1变态率并无明显差别。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Z1时摄食量较小不会缺饵,水质一般也比较新鲜,水质败坏的可能性也较小,所以对Z1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在密度过高,如超过50万/m3,则会对Z1成活率有一定影响。因为密度太大,饵料供应困难,水质难以控制,会大大降低变态率,并影响整个育苗过程中的幼体成活率,最终影响产量。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并保持较好的变态率,保证幼体的成活率和产量,实践证明布苗20~30万/m3比较适宜。轮虫的培养采用大面积土池培养,容易掌握,成本低,轮虫密度小,但收获量大,轮虫基本靠摄食池塘中的天然浮游植物为饵料,轮虫的营养价值好。培育流程:1.培养池清塘消毒2.进水3.施肥培养单胞藻类

4.接种5.日常管理6.采收

轮虫的培养1.清池消毒用药前将池水水深控制在10cm~20cm;通常采用漂白粉(60g/m3)、生石灰(200g/m3)和敌百虫(10g/m3)等其中一种进行清池处理。漂白粉的药效在清池后可维持3d~5d,生石灰的药效可维持7d~10d,而敌百虫的药效需10d后才能消失。2.进水在清池药效消失之后,即可通过250目或300目的密筛绢网过滤进水初次进水后水深一般控制在20cm~30cm,待培养池中单胞藻繁殖起来后,再逐步添加新水。轮虫的培养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3.施肥培藻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使用的方法,可长期维持水体肥效①有机肥:鸡粪(100-150kg/亩)或猪粪(200300kg/亩)发酵:100kg(湿)+5kg石灰混合后盖上塑料薄膜发酵7-10天。②无机肥:尿素(2kg/亩)+过磷酸钙(0.5kg/亩),或复合肥(2kg/亩)+尿素(0.5-1kg/亩)。

4.接种接种视轮虫种的多少而定,接种密度高,可缩短轮虫培养的周期单纯以单胞藻为饵料,轮虫接种密度可小些(0.1个/ml~0.5个/ml)以酵母为饵料进行培养,则适宜的接种量应大些(14个/ml~70个/ml)5.日常管理土池培养轮虫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维持水体中轮虫密度和单胞藻数量之间的平衡具体工作主要有:1)单胞藻和轮虫的定量2)追肥轮虫的培养3)定时测量水温(<15°C,停止采收)、水质4)调节池水盐度(暴雨时及时排水)5)增氧6)敌害防治6.采收超过20个/ml,维持5-20个/ml即可采收。①拖网收集:250目大网;②置一小网箱于池中,利用抽水泵不断抽入小网箱中收集;③趋光收集土池捕捞的轮虫在投喂前要清洗干净,最好用低剂量的高锰酸钾消毒后再投喂到育苗池土池育苗蚤状幼体的开口饵料主要为轮虫,因此在布苗前10天就需要在饵料池中培育轮虫。生产上,一般一天投喂3次,定时用浮游生物网取样观察水中轮虫的数量,如果发现不足,应及时补喂。早上取样时,如发现池中有较多轮虫,可以少喂或停喂。序号 投饵量(斤/亩)Z1 3~5Z2 5~10Z3 10~20Z4 20~40Z5 40~60P 60~80

投饵日常管理蚤状幼体脱离母体后,需要蜕5次皮,在育苗池内大约需要培育20~25天,日常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改善水质,在幼体孵出前,培育池虽经消毒,但首次进水时,还是用80ppm漂白粉给池水消毒,以杀灭大型浮游动物。培育池水体交换,在育苗过程中,水体交换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交换水体的作用:★一是水质调节,使池水由肥变清,减少对幼体的有毒物质的浓度。★二是疾病预防,控制其它生物的繁殖生长,使幼体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最后是促进蚤状幼体变态。水体交换主要看幼体密度、饵料、病害、pH值及天气情况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蚤状幼体处于I~III期期间,主要以加水为主,少量放水。当蚤状幼体进入IV期以后,增加交换次数和水量,每天换水1~2次,每次1/3~1/2。以促使幼体整齐变态。蟹苗淡化淡化在蚤状幼体V期开始,首先放出2cm海水,注入5cm淡水,用盐度计监测,每次淡化将池水盐度比调节前降低2%。~3%。.总计淡化10次,每天淡化2次,上下午各1次。盐度计的使用方法:首先先进行校准用餐巾纸轻轻擦净盐度计镜面取过滤水滴在镜面上通过观测孔读数读数为明暗交界处所指示的数据即为盐度值读数不为0时,应用螺丝刀进行校准水质调节水质各项指标

盐度,一定的海水盐度的刺激,是促使雌蟹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的一个必需的外界环境条件,而蚤状幼体的生长变态也不能脱离一定盐度的海水环境。

酸碱度,幼体培育与pH值关系极大。根据试验观察,池水pH值上升至9.0以上时,幼体就会活动减弱,逐渐死亡。而在pH值8.0~9.0时活动正常。因而,当发现pH值上升到9.0以上时,即采取换水的办法来降低pH值。疾病预防

蚤状幼体经过5次脱皮,大约35天就长成蟹苗(大眼幼体),期间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蚤状幼体阶段的病害主要是纤毛虫(聚缩虫)的侵扰和其他致病菌的感染。幼体活力减弱,肉眼可以看到幼体“拖泥”。在日常饲料(轮虫)中也可添加大蒜素,EM菌原露,既可杀死抑制病菌和某些原虫,也可以起到诱食作用,同时需要经常添加Vc和免疫多糖,增强抗病能力。河蟹蚤状幼体每次脱皮前后,使用1-2次矿物质补充剂新硬壳宝,补充微元素,促进脱壳生长。请在此处添加副标题疾病预防河蟹幼体被聚缩虫寄生的病蟹全身披黄绿色或棕色。蟹幼体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困难,引起幼体的大量死亡。聚缩虫的发病情况:发病与苗种质量、放养密度、池底有机质过多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据有关调查结果,该病既可发生于蟹幼体,也可发生在成体上,尤其是以性成熟的蟹最为严重。当饲养池底有机质过多、水体富营养化和经常滥用微生物制剂的池塘,发生此病的几率最高,可达到70%以上;若同时存在放养密度过大、种苗质量较差时,聚缩虫发病率可达90%以上。

成蟹步足长满绒毛1.在虾蟹养殖的过程当中,纤毛虫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养殖水质与底质的恶化。随着养殖过程的深入,池中的有机碎屑增多,池底也逐渐的沉积虾蟹的粪便及残余饵料,所以要使用优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底质改良剂进行改底,如“底复康”等可有效促进底层的有机杂质、残饵、粪便的分解,提高底质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破坏纤毛虫的生长、繁殖环境。2.可以定期使用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如“益菌王”促进养殖水体有机物的分解,减少纤毛虫爆发的概率。3.可采用每2天定期泼酒抗菌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